艺术
渴望风流 豆瓣
Depths of Glory: A Biographical Novel of Camille Pisarro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刘绯 / 褚律元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渴望风流》是被誉为传记小说大师的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绝笔之作。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法国印象派绘画之父卡米耶·毕沙罗与贫困、落选做不屈抗争,坚持艺术理想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同时也对法国印象派画家如何努力在逆境中立身存世做了精彩描述。本书堪称是一部印象派的群像传。
l传记小说大师欧文·斯通绝笔之作,中文世界绝版近20年!
l翻译大家刘绯、褚律元经典译本,更典雅优美的阅读体验。
l再现整个印象派的光辉时代,写尽毕沙罗、莫奈、梵高等大师穷困潦倒、哀荣备至的一生。我们都身陷沟壑,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l精装典藏,精美彩插,收录大师自画像及代表作,呈现印象派动人风貌。
如果我必须重新来一遍,我还是要走这条路。——卡米耶·毕沙罗
在疯与不疯之间,我选择真实。——文森特·梵高
我不停地作画,是想在失明之前画尽世间万物。——克劳德·莫奈
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雷诺阿
没人了解整天遭受侮辱的感受。但是对我来说,简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表扬了!——爱德华·马奈
知觉的悬置 豆瓣
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 Spectacle, and Modern Culture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沈语冰 / 贺玉高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 9
《知觉的悬置》考察了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由、创造力与经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及规训体制有效发挥效力的核心因素。克拉里论证了我们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务的方式,来自人类知觉性质的关键性演变,这一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以马奈、修拉和塞尚的作品为例)深深地卷进了欧洲视觉机制的这场深刻变革。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 豆瓣
Art of Being Human,The: The Humanities as A Technique for Living Plus MyHumanitiesKit
作者: [美]理查德·加纳罗 / [美]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 宋健兰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除了物质、科技等方面的极大提高之外,精神方面的优秀成果也层出不穷,而且,社会越发展,精神方面的需求越高级越强烈,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满足了人们精神方面追求提高的需求。本书旨在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藉由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习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你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书讲述的是历史上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们感激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与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新的激励。从*版面世至今一直广受欢迎,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而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定会成长和变化。
豆瓣 Goodread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南图片社 / 读库 编选 译者: 读库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这本图册选取玛格南图片社以阅读为主题的历史图片百余幅,作为读库十周年特别纪念,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之美。图片以时间排序,上限始于二战期间,下限终于二十世纪末。书中既有伦敦的流浪汉,又有巴黎的绅士,还有纽约的老者以及秘鲁的摊贩……虽然主人公种族、身份各异,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的情感和气质流淌在全书之间。书为圆脊精装,内封用的是红色牛津纹纸,并配了外封保护。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reading
一蔸雨水一蔸禾 豆瓣
作者: 蔡皋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俗话说‘一蔸雨水一蔸禾’,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块天,都会有雨水的滋润。人心对好的东西总会有感觉,作品不会着急,我也不会着急。好东西是不怕寂寞的。”蔡奶奶的散文熨帖深刻,明快活泼,朴素清新,能让你焦虑的心瞬间放松安静下来,在忙碌的日子中生出莫名的欢喜。
★在湖南,蔡奶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藏奶奶”“长沙好外婆”,童年时外婆的慧心与巧手,给了蔡皋美的启蒙。春节、祭祖、立夏、秋至,外婆对于民俗的虔敬,让蔡皋看见了生命的“庄严气象”。 这些都成为她创作的灵感之源,深深渗透进她作品的气质风格中。
★《一蔸雨水一蔸禾》是一本充满自然气息的灵气散文。 “豆棚瓜架雨如丝”,那是真正的生活的味道。在蔡奶奶的这本书里,能看到绿色,看到泥土,看到活泼泼的生命。
★大美在民间,那是朴素的美,丰富的美。书中有多幅蔡奶奶悉心创作的画作,她从年画、漆画、湘绣等多种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将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画进画中,让我们得以饱览传统民俗之美。
★著名画家黄永玉看到蔡奶奶的画以后很认真地说:“湖南有福了!”
著名主持人汪涵不仅自己收藏她的画作,还在节目中推荐所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都收藏一本。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说读着她的画,有一种想要诵读出声的冲动。
蔡奶奶创作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被定为日本小学国语教材。
★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朴素,敬畏,清明
“人要懂得有敬畏”
“朴素的人生才是上佳的人生”
“简单不代表不明白,而是明白后仍然清明。”
——————————————————————————————
“一蔸雨水一蔸禾”,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块天,都会有雨水的滋润。这本书用文字和素描记录花、鸟、鱼、虫,记录泥土与时光:爬墙虎花籽炸裂成鼓点,石榴裂出了红宝石,雨敲玻璃打出满版文字,把白菜种成花,清晨起来接太阳……这本书里有扑面而来的愉悦,有庸常的小日子散发出的太阳香气。即使在喧嚣的都市,这些细小生灵也能让你感受宁静,收获力量。
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可惜因为涉世太深,成年人不再像儿童那么无忧无虑。但快乐的本质是简单的。在孩子眼里,云来了、风来了、雨来了,他们都会快乐。在这本书中,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初心和童心,以朴素、敬畏、清明的人生态度,重新打量我们身处的这个活泼泼世界。
从风格到画意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於「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著。"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豆瓣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王玉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夏皮罗自选集的第四卷,收入了他关于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的*重要作品。他极其清晰的论辩,优美雅致的散文,异乎寻常的博大精深,透过丰富多样的探索领域,引领读者在诸多课题中探幽揽胜: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与批评的社会角色,赞助人与艺术家、精神分析与艺术、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夏皮罗融会人类学、语言学、哲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广泛资源和批评方法,厘定了诸如“绘画风格”“场域与载体”“内容与形式”之类极其重要的语义学术语;阐明了弗洛伊德论达芬奇、海德格尔论凡高的著名文本中隐匿着的意图;反思了伯纳德贝伦森的批判性方法,以及狄德罗和弗罗芒坦写作中的社会哲学。
通过这些文章,夏皮罗为我们提供了安顿我们往昔的方法,理性与激情皆备,方法与创意并存。在这样做时,他激发了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独立的极端重要性的信念。
艺术博物馆 豆瓣
The Art Museum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王燕飞 等 / 张欣 等审校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
25个展馆,452个展厅,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编辑推荐※
☆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 社历时13年打造而成,从世界各地超过650家博物馆获取艺术品授权和图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图片。
☆ 费顿出版社组建了超过100位全球专家团,其中既有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艺术学者。专家团负责精选各个文化、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经过细致地编排设计,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理想博物馆。
☆ 组织专业的文字审校团队,对译稿进行仔细审校,全面提升翻译和编校质量,并补译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译的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艺术图景。
☆ 特4开超大尺寸,所有图片经过专业调色,国内顶级印刷厂印制,精准还原作品原貌,图书本身就堪称一件艺术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座虚拟的艺术博物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创建并策展,收藏了人类最为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约3000件绘画、雕塑、湿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和手抄本等荟萃一堂,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
徜徉于25个展馆,在陈列着旷世杰作的452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驻足于宽敞的走廊,或参观具体的展览,从我们的永久收藏中选取作品呈现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最杰出的自画像、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木版画、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内容之丰富,别无他处。
展馆有彩色编号,墙面文字清晰地解释了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或主题,每件作品附有说明标注。“艺术博物馆”恢弘开阔,方便游览,极富教益,启迪心智,不啻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媒体推荐※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来自各地的公共、学术等大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共同汇聚,铸造了这本承载着壮绝视觉体验的世界艺术作品集。意在启发、引导、教授,同时也为古典艺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值得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满足愿望的艺术作品集。3000年的流传佳作触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艺术与拍卖》
“如果这本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那么人们就不会需要其他的博物馆了。”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最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与《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
——《悦游》
“这本书核心的理念是:将一本书构思和设计成一个博物馆-它引导读者踏上追溯从法老王到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之后的艺术史旅程”。
——《价值》杂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当你一度拿起了这本990多页的书,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饭、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开书进入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图书馆都整齐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电视网
现代生活的画像 豆瓣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
作者: T.J.克拉克 译者: 沈语冰 / 诸葛沂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6
19世纪60和70年代的巴黎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咖啡店、公园和郊外娱乐场所的地方,一个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商业与休闲风俗的诞生地。T.J.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莫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探索?这部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包含了作者撰写的新序,以及148帧高质量的插图(其中30幅是附有高清局部的彩图)。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艺术的终结之后 豆瓣
作者: 阿瑟·丹托 译者: 王春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
艺术有什么用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凯里 译者: 刘洪涛 / 谢江南 译林出版社 2007 - 9
什么是艺术品?高雅艺术就更好吗?科学能否提供帮助?艺术能使我们变得更好吗?艺术能成为宗教吗?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知识分子应当拥有原创力和逻辑性,有趣而不乏常识。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像约翰·凯里教授。
——朱丽·伯奇尔
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艺术品。在西方,两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艺术夸大其辞。贯穿大部分历史的艺术实践都服务于人类进化的目的,而不是什么高雅艺术。它们是公共的,是实用的。对艺术的崇拜可以把人类牺牲掉。艺术宗教使人变得更坏,因为它鼓励人们鄙视非艺术人群。
——《艺术有什么用?》
艺术会让人变得更好吗?它们是文明的标志吗?为什么我们认为“高雅”艺术比“低俗”艺术要好?关于艺术的判断不只是个人见解吗?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品?它们真的是一个神圣族类吗?今天的脑科学家能够帮助我们解开艺术的奥秘吗?
这些都是美学史和批评史上不断被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难以定论。约翰·凯里结合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实践,再一次辨析了这些问题,不过他的结论颇出人意料,那就是:文学优于所有其他的艺术。
艺术创造学 豆瓣
艺术创造工程
作者: 余秋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4
《艺术创造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本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第一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因此自旧版出版至今,不管是大陆版还是台湾版都一直广受欢迎。这次新版,作者亲自删改过于冗长的表述,重新琢磨全书行文,使之更加干净、简明,全书搭配精彩图片30余幅,以求适合艺术领域之外的更多读者。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全新修订版)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译者: 刘汉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为什么要收录这些几乎长达二十年的访谈文字?有时候,一些发声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仍然是斗争的一部分,或是已经和解。诚然,哲学与对时代的愤怒不可分离,但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宁。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斗争(观念论与实在论,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争。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哲学没有什么要说的,也没有什么要与之沟通的,它只是在发声。那些强权不满足于只是外在的,它们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的发声和与自己的游击战之中——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艺术哲学 豆瓣
作者: [法]丹纳 译者: 傅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 1
《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插图本)(精)/国民阅读经典 豆瓣
作者: 傅雷 2017 - 5
艺术史上难得的经典佳作。
美术鉴赏与西方艺术史的入门必读书。
傅雷先生以细腻唯美的笔触讲述了文艺复兴以来20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傅雷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就是在此时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讨论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分析通透,议论精辟。当时的傅雷只有二十六岁,却由于其在文史哲及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广泛涉猎,而使全书饱含着对美的超凡见解与无限热情。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一本必读的艺术经典之作。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新彩图本) 豆瓣
作者: 傅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时傅雷先生二十六岁,刚从法国留学归国不久,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傅雷先生为了教学,根据自己在法国留学积累的知识和多年的学习体会,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陆续编写了一些世界美术史的讲义,后又于 1934年 离校之时将讲稿重新整理、补充,誊写在“十行笺”订成的本子之上。
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2017 年,时值傅雷先生作品正式进入公版期,湖南美术出版社重新推出 16 开全彩印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湘美版《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本着尊重傅雷先生原著的初衷,除订正原稿中的错字、别字外,极少改动,由此,与现在的语法和用词规范与习惯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旨在保持其原本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湘美版《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增添了一些新的图片,并对部分图注进行了修订,尽可能使傅雷先生的作品更加丰富。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Goodreads
Janson’s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H. W. 詹森 / [美] J. E. 戴维斯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其它标题: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随即占据艺术史书籍畅销榜的位置,长达30年之久,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 1450 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绝佳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艺术的力量 豆瓣
作者: [英] 西蒙·沙玛 译者: 陈玮 / 黄新萍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 - 1
《艺术的力量》是BBC新千年以来最富代表性的鸿篇巨制,曾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等多项国际大奖。同名著作一经推出,便跻身艺术史经典之列。
八件无与伦比的大师之作,从卡拉瓦乔的《大卫和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者沙玛将我们从美术馆的舒适区里赶出来,以扣人心弦的讲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历经种种不甘与不堪,孤注一掷的时刻——杰作自此诞生。“艺术有什么用?”八件杰作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图书推荐
鲜明的热忱、雄辩的论述,还有敏捷的思维……作为一位才子式的传播者,(沙玛)知道如何把事实和论述转化成强力而流畅的叙事。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极好的作品,带着攫人注意力的深刻洞见的回响……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华美构思和呈现的著作。世界范围内只有少数几本书能与之媲美。
——《西部日报》(Western Daily Press)
空间·时间·建筑 豆瓣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作者: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 译者: 王锦堂 / 孙全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 2
《空间·时间·建筑》一书具有以下特点: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用空间概念来分析建筑;用恒与变(Constance and Change)来揭示发展的本质;用大历史衬托具体建筑现象,又用具体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呼应时代;种种直笔与曲笔的结合,共时与历时分析的结合使人在雄浑的历史感中体会到建筑真意。   内容上时段起始文艺复兴直至当代,范围跨越规划、建筑,所用材料丰富翔实、富于启发,实际上它不止检讨建筑和规划各方面与工业技术的并行发展与相互影响,还呈现了它们与艺术结伴而行的情形。此外在它之前许多建筑与规划不为人知,而经它之后为人重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对史料所作的重新诠释之功也是不可忽视的。
该书第五版汇集中吉迪恩在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所写的重要序文。作者在一序中指出现代文化外表混杂,内部依然潜藏着统一和综合,一个新建筑传统有望成长。三序中则饶有趣味地提到了他的先辈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四序中揭示了“恒与变”这一深刻主题并表示意欲进一步研究原始艺术和上古文明恒与变的问题,撰写《艺术的起源》和《建筑的起源》两书以深入人类经验底层,在意识中作探幽索隐的工作。作者在五序中对所添内容作了说明,意使全书轮廓更为清晰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