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艺术哲学 豆瓣
Philosophie der Kunst
作者: [德] F. W. J. 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0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艺术哲学”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
“艺术哲学”也不同于迄今已来的各种经验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它不是从某个特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把艺术和艺术作品当作一种特殊对象来考察,而是把艺术本身当作哲学的另一种完整的呈现方式。换言之,“艺术哲学”是“作为艺术的哲学”或“艺术中的哲学”。
因此谢林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是他的哲学体系本身(尤其是“同一性哲学”或“绝对同一性体系”)的另一种完整的表述,其中不但涉及其早期的先验唯心论哲学和自然哲学,也与后期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艺术本身而言,本书同样蕴含着大量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通过黑格尔和叔本华——众所周知,这两位哲学家所说的“美学”实质上就是“艺术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另一篇与艺术哲学有关的长篇论文《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界的关系》(1807),从而集中而完整地汇集了谢林艺术哲学的核心文献。
大话中国艺术史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意公子 2022 - 2
◆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
◆2020年热门艺术书籍《大话西方艺术史》姐妹篇,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又来了!
◆作者多次预告,读者翘首以盼,全网千万粉丝大V意公子带你领略10000年璀璨中华艺术
◆李白其实是个大书法家,《清明上河图》原本是旅游指南… 32个让你意外的艺术故事,10000年辉煌的中国艺术史。
◆陶器、玉器、青铜器、山水画、书法…一本书囊括150件中华艺术品
◆原始艺术、青铜时代、秦汉艺术…一口气讲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
◆3种器具、4帖书法、9幅名画、45位艺术名家,带你解码中国艺术的深沉内涵
◆锁线裸脊,180°无死角欣赏精品文物;超长跨页,带给你博物馆式沉浸体验
—————————————————☆☆☆——————————————————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2022 - 3
◆ 编辑推荐——————————————————————————————————————
突破卷轴画范围,拓展“中国绘画”概念的疆域
改变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 内容简介——————————————————————————————————————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
·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
·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第一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
·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自由与秩序 豆瓣
作者: 李天兵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 4
《自由与秩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内容简介:“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一所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使我们特别感到亲切,还由于它自上个世纪以来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除《自由与秩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提到的徐悲鸿和林风眠之外,还有常玉、潘玉良、常书鸿、吴冠中、赵元极等,以及近二十年以来的许多艺术学子。
要发展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借鉴世界上有成就的美术学院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自由与秩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尽可能充分和系统的相关资料来介绍这所世界关注的学院的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教学思想与创造性的适合于艺术教育特点的管理方法的结合,显然对于我们探索自己的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大学本科攻法语专业,到法国之后进入美术领域学习,在语言方面具有其他学艺术出身的学子们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他的勤奋和有心,积累起来的见闻和思考,除丰富的细节外也有一定的深度,娓娓道来,说出了许多走马观花式的艺术考察难以触及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恐怕这是第一本留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学生有关这所著名院校的如此直接和翔实的报告,因此就更显出了《自由与秩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宝贵。”
中国美术五千年 豆瓣
作者: 杨琪 2022 - 3
读懂中国美术,就是读懂中国人审美语言。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构筑上下5000年的风雅传承。
本书按照时间线,讲述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敦煌壁画中看见慈悲天下的佛家精神,从山水画中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
看见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也看见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美术中见中国。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觀看權力的方式 豆瓣
seeing Power : Art and Activism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納托.湯普森 译者: 周佳欣 行人 2021 - 8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的21世紀更新版!
●在當今這個攏絡想像力的混亂世界中,揭開21世紀當代藝術中權力迷霧的重要之作!
●藝術是否依然具有力量?文化是否還可當作武器?
你是否在城市街頭看過以文字與圖樣奪人眼球的塗鴉創作?塗鴉以明目張膽的越矩行為,表達對城市的聲音。然而當塗鴉藝術出現在商業廣告、政府甚至為了抑止塗鴉而指定一個合法創作區域,大家逐漸忽略塗鴉本質概念中的顛覆性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熱愛的塗鴉藝術?
在當代,一個藝術展覽、一場行動主義運動,甚至是一本刊物的誕生,背後往往隱含著諸多難以說清的政治、金錢、權力之間等等複雜關係,我們如何拆解藝術與行動主義運動之間暗藏在多方的角力?這是我們理解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角度。
二〇〇九年,美國的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以藝術創作計畫《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克(It is What it is : Conversation about Iraq)》,將一部分的伊拉克戰爭帶到美國。他與退伍軍人、伊拉克難民藝術家,帶著一輛在巴格達攻擊中炸毀的廢棄汽車,從紐約巡迴到洛杉磯,沿途展開對話,讓公眾對擁有一場經驗性、而非僅只是說教式的邂逅。人們會在參觀後談起自己與戰爭的經驗:退伍軍人訴說著路邊的炸單、在基爾庫克(Kirkut)的戰鬥,以及歸鄉後的抑鬱症;軍人的伴侶、雙親會說起自己的親人;伊拉克人、阿拉伯人和黑人穆斯林談論起自身的恐懼——來自於反恐戰爭期間對伊斯蘭教日益嚴重的偏執情況。然而,這是「藝術」嗎?還是「行動主義」呢?這其中政治立場又是什麼?
先會觀看,才能辨識,進而才能提出評價。作者納托.湯普森身為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捍衛者、美國當下最受讚譽的年輕策展人和藝評家之一,致力闡述投入藝術和行動主義的藝術家們,該如何看穿當代藝術的意義、其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在滲透進藝術中的資本主義邏輯,藝術家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並做出改變?他從當今活躍的藝術家與行動主義者的一些最創新有趣作品,與那些賦予社群去觀看且重新想像權力的實驗場,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
二〇一〇年代左右起,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多場社會運動,從「阿拉伯之春」、「歐洲夏季」、「占領華爾街」,再到之後台灣的「318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和平佔中」,從這些運動中皆可看到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正是試圖帶領我們揭開當代藝術與權力交纏不清的迷霧,對藝術介入政治的方式與藝術世界中的權力關係進行思辯。
唯有我們能夠掌握「觀看權力」的方式,才能正視權力中的複雜性,並找出超越的可能。
梵高手稿 豆瓣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1875-1890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 译者: 57°N艺术小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中国艺术史 豆瓣
The Arts of China
作者: (英) 迈克尔·苏立文 译者: 徐坚 2022 - 7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艺术界的马可·波罗”迈克尔·苏立文 毕生心血之作
◇“最全面而精炼”的中国艺术史入门读物,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四十余年
◇作者生前最终修订版,增补书法篆刻、女性艺术家等维度,译文、插图全新升级
◇班宗华、谢柏轲、巫鸿 诚挚推荐
◆ 内容简介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重磅推荐
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史》一直是我的课堂教材,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教授)
苏立文先生的《中国艺术史》是介绍中国艺术的经典著作,在世界上广为流行并被许多知名院校选为教科书,且随着时间的推延不断地扩展完善。目前这个版本是作者对既往版本继续修订的结果,也是著者去世前推出的最后一版,不但包括了一些重要考古新发现,增益了与书法、女性画家和现当代艺术有关的内容,而且对图版进行了升级处理。实为学习中国艺术历史过程的最全面而精炼的入门读物。
——巫鸿(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画里浮生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金哲为 Shanghai gu ji chu ban she 2022 - 6
这是一本趣味解读中国古画的新颖之作,除了通常的绘画风格讲解、作品流传介绍等,作者更侧重于还原古画背后的历史情境和人物遭遇,沉浸式地讲述画家和文人背后的“意难平”。
全书将100多幅中国画背后的故事分为六种人生境遇来解读,大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小到一个寻幽者的细腻情思, 作者总能从古诗文集、笔记杂谈、方志族谱、书画题跋中采撷出有趣的史料,带你回到那尘封已久、富有温度的历史现场。
通过该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画的具体细节,还可以读懂唐玄宗、韩熙载、王维、苏东坡、司马光、唐伯虎等人的内心情绪,感受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喜怒哀乐。活在当下的现代人,也许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中国绘画史 豆瓣
作者: 潘天寿 古吴轩出版社 2022 - 7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迄今为止,潘天寿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當代藝術市場瘋狂史 豆瓣
Boom: mad money, mega dealers, and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麥可.施納雅森(Michael Shnayerson) 译者: 李巧云 時報文化 2021 - 1
究竟是藝術創造價值,還是商業模式帶動藝術產業?
▍做好生意才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彭博社》最佳藝術書籍
揭露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膽、創造力,與對金錢赤裸裸的野心
當代藝術是世界最大的、不受監管的金融市場;
畫商、藝廊、拍賣公司、藝評人、策展人、藝術家等,
他們如何打破職業與財富的藩籬,打造上千億美金的全球市場?
藝術──對畫商、對藝術世界公民而言—一切都是從熱情十足的冒險開始,終其一生皆如此。他們不盡然都是百萬或億萬富翁,買賣也不都是為了轉手獲利。然而,過去二十年富裕的新世代也愛上了當代藝術,若干畫商與藏家仿效頂尖的先進,願意支持沒沒無聞或新秀藝術家試試運氣。畫商買賣的藝術品可能原本就是他們所喜愛的,但選對了,便一本萬利。畫商與藏家組成一支行家大隊,隨身攜帶數百萬美元的交易,成群結隊地遊走於藝博會、拍賣會與閃亮的派對之間。
▍藝術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也成了一種國際通行的貨幣。
如果沒有畫商,沒有這些支持新興藝術家
並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的品味製造者,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作者麥可.施納雅森(Michael Shnayerson)為《浮華世界》(Vanity Fair)長期撰稿者,他親自訪談全球四大畫商──格里姆徹(Arne Glimcher)、沃斯(Wirth)、卓納(Zwirner)與高古軒(Larry Gagosian)──寫下第一本關於當代藝術市場的紀實歷史。
▍不只藝術產業,商業相關人士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本書敘述的是一批超級畫商
如何創建出今天的當代藝術全球市場。
以唯妙唯為俏的文筆刻劃交易細節、人物對話與時代氛圍,讓我們看見當代藝術市場從一九四〇年代淺嚐、摸索開始,歷經幾度經濟市場難以預測的大起大落、輕舟闖蕩鬆散的金融法規,創造與移動巨大的財富、範圍伸向全球。揭露了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膽、創造力,與對金錢赤裸裸的野心。
瘋狂推薦
林平│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羽婕│師子王藝術平台總經理
袁廣鳴│媒體藝術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陸承蔚│出色創意執行長
黃宇正│藝視Art.Market主理人
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施納雅森以一流手法追踪當代藝術市場的開拓與源起——開拓時期的勢如破竹、源起之後如何水到渠成。他闡述畫商一路走來是如何說服世界:注視當代藝術內容為何,其重要性不如為何注視藝術;箇中原因:錢字作祟。」——格萊登.卡特(Graydon Carter),《浮華世界》(Vanity Fair)前總編輯、《空中郵遞新聞信》(Air Mail)創始人
「藝術世界——一九六〇年代只有稀有幾百人的風雅領域——如何變成了藝術市場?施納雅森透過精彩的上乘敘述,剖析這一高品與多金的神秘群社,從小弗洛伊德的賭債到愛滋病、到私人美術館種種面相;究竟是畫商造就了藝術家還是藝術家造就了畫商?書中敘述淋漓盡致、一氣呵成。」——史黛西.席芙(Stacy Schiff),《埃及豔后》(Celopatrata: A Life)作者
「高端的當代藝術市場,受品牌與故事、百萬藝術商與藝術博覽會,以及藝術投資基金等因素驅動,有時再加上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最重要的是,它受人物的推動。《浮華世界》供稿人施納雅森的彙集功夫一流。此書可以看成一篇四百頁長的《浮華世界》文章,而我這樣比喻是向此書的敘事風格、細節深度致敬。
他抓住了百萬交易商高古軒、卓納、沃斯、格里姆徹的鮮活樣貌;億萬富翁收藏家的身家與法律訴訟的背景,作者刻劃之深、觀察力之敏銳,躍然紙上。此書若早些問世,我自己關於當代藝術市場的著述當能更上層樓。可讀性極高。」——唐.湯普森(Don Thompson),《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填充鯊魚:當代藝術奇特的經濟學》(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The Curious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透過聚焦於全球百萬藝術商、他們所代表的巨富畫家群,施納雅森的鉅著巧妙的捕捉到當代藝術世界的變化萬千。在作者有把握的筆下,他們的成功故事扣人心弦,消息性之高難以想像。」——威廉.柯翰(William Cohan), 《紙牌屋》(House of Cards: A Tale of Hubris)作者
「本書讀來愉快。敘述口吻生動、睿智;當代藝術世界內幕——大咖狠角、藝術鬼才、業者熱誠與業界秘情——通篇皆是。」——羅珊娜。羅賓森(Roxana Robison),《歐姬芙的一生》(Georgia O'Keeffe: A Life)
「本書著重在人物和產業發展雙焦點,施納雅森的口述風格,讀來平易近人,即使對藝術涉獵不深的人來說也相當容易閱讀。全書鋪陳密鑼緊鼓、高峰迭起,令人大開眼界,是一部充滿趣味娛樂性的藝術產業史。」——《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本書充滿軼事及重要藝術商、藝術家的人物特寫,在施納雅森娓娓道來的歷史中,充分展現他對現代藝術的金融脈動瞭如指掌。」——《科克斯書評》(Kirkus),明星書評
山鸣谷应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 11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敦煌三书 豆瓣
作者: 常书鸿 2022 - 7
🌅零门槛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
僻处边塞的敦煌,为何会有如此丰富的古迹?
敦煌的工匠们竟可以与米开朗琪罗媲美?
如何临摹壁画?
莫高窟中究竟有多少幅飞天?
古代匠人如何能在塑像上刻画出“窃眸欲语”的表情神态?
……
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阅读门槛,只有轻松好 读的敦煌文化常识
三本书相辅相成,层层深入,带你读透敦煌,读懂中国
🌅零距离、沉浸式欣赏敦煌之美
没时间去敦煌?因为疫情,去不了敦煌?去过敦煌,却来不及细看?敦煌研究院拿出“压箱底”的宝贝,倾情提供多张珍藏洞窟图片,呈现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关于作者,没有人比常书鸿更懂敦煌
他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他是敦煌研究院创始人,他是敦煌学奠基者,他是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临摹过数张敦煌壁画;他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常书鸿之女常沙娜主编,延续对敦煌的守护与传承
常沙娜教授历时20余年,爬梳、集结常先生散见于数百种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中有关敦煌文化的文字,成此一套“敦煌三书”,既是完成对父亲弘扬敦煌的承诺,亦是为了唤醒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顶级敦煌学专家饶宗颐、樊锦诗、柴剑虹担纲顾问团队,为高品质出版保驾护航。
🌅全彩印刷,品质装帧,宜收藏,宜阅读
📖
“敦煌三书”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严谨,成此一套人人都能读懂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塞外明珠”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神采具足”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艺术与真理 豆瓣
作者: 刘旭光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本书想对艺术有一种统摄性的认识。这种认识高于对问题的梳理,高于对思想的阐释,高于审美,高于品鉴,有点像捕捉真理史在艺术史中的投影。
尽管作者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但如果读者能够在本书中看到作者为人类的艺术精神所作的画像,觉得这是一次对艺术精神的指引与巡游,那将是作者最大的欣慰与鼓舞。
敦煌,敦煌 豆瓣
作者: 常书鸿 2022 - 6
🔥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他是勇闯大漠的逆行者。早年留学法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却因一见敦煌“误”终生,于抗战期间,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勇闯西北,奔赴敦煌。
他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敦煌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结束了四百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 无人研究的状态。
他是守护敦煌的孤勇者。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的艰苦条件下,与敦煌共命运。
他是敦煌学的奠基者。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奠定了敦煌学,更奠定了敦煌人的精神。
🔥了解常书鸿,读这一本就够了
常书鸿于90岁高龄重新记录、整理其发现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推广敦煌的人生与艺术经历,听他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更真实,更精准,更多信息量。
🔥常沙娜亲定图文典藏版
常沙娜亲选父亲生活照,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工作照,珍贵历史照片,见证世事沧桑。
🔥收录不同时期自传性文字,完整呈现一生著述
🔥全彩印刷,品质装帧,宜收藏,宜阅读
📖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道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魂系敦煌的传奇一生:
留学法国,画坛成名,却一见敦煌“误”终生;
一路坎坷,六年曲折,破釜沉舟奔赴敦煌;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敦煌研究新天地;
苦守大漠,甘之如饴,为敦煌艺术奉献一生……
既是自传,也是一本激励普通人不畏挫折、奋勇前行的心灵之书。
本书还配有常先生之女常沙娜独家珍藏的大量珍贵生活影像,以及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的常先生工作照,立体、全面展现其一生的奋斗与坚守。
点线面 豆瓣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 校注 邓扬舟 译者: 余敏玲 / 邓扬舟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康定斯基《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