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修订升级版) 豆瓣
Der Vatikan: Die Gemälde. Die Kunstschätze
作者: [德] 安雅·格雷贝 译者: 郑柯 未读·艺术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本书是梵蒂冈博物馆馆藏珍品的目录式画册,将976件馆藏珍品按八个主要场馆分门别类,配以图片和文字介绍(重要展品配以详细解读,一般展品配以基本信息)。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世界排队最长的博物馆之一。它原本是罗马教皇的宫廷,一千多年 来,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稀世珍品汇聚于此,使得它成为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之外,全世界文艺青年们最向往的艺术圣地。名声赫赫的西斯廷天顶画、拉斐尔的《基督变容》、拉奥孔群雕皆陈列在此。
敦煌 豆瓣
樊锦诗
9.3 (6 个评分) 作者: 樊锦诗主编 / 吴健摄影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 - 9
敦煌研究院出品,包含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县五个庙石窟的主要石窟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六国北凉时期(421)到元代时期(1386),每幅图片配有文字说明,是欣赏莫高窟艺术很好的参考导读。此书仅在当地由敦煌研究院出售,不公开发行。
风格与世变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认识自我 豆瓣
Know Thyself: Western Identity from Classical Greece to the Renaissance
作者: [意]英格丽·罗西里尼 译者: 宇华 / 周希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认识自我”这句格言,最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认识自我”的历程。
编辑推荐:
★哥大艺术史权威学者沉淀多年,写给大众读者的文化史入门力作,简体版首度引进。西方人为什么觉得自己最重要,不听劝,不信权威?本书用心理分析法来为你呈现。
★上溯3000年欧洲古代史,小到一个人、一群人,大到欧洲五大明时代的国家、民族对自我的心理认知,怎样凝结成无数精美的建筑、绘画、文学、哲学和影响至今的政体?
★为什么荷马史诗的主题是男人的自我成长?为何《神曲》出自但丁的狂妄自大?罗马共和国的雕像体现了什么政治思想?为何米开朗基罗死之前会把年轻的自己放在《创世》的画面角落?
★《科克斯评论》2018年度好书 /《书单》《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期刊》星级推荐,美亚读者一致好评,打出4.5星。
图像与眼睛 豆瓣
作者: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 6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介绍了透视问题;关于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关于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再现中的真实性标准问题,贡布里希教授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长久以来,《艺术与错觉》不但启发了艺术专业学生,也对科学家颇有启迪。在这部补充论文集中,作者仍旧以其清晰而热忱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超越聲音藝術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林其蔚 藝術家出版社 2012 - 9
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
( Beyond Sound Art: The Avant Garde, Sound Machines, and the Modernity of Hearing )
感官特化分工是現代主體建構的知覺基礎,其中尤以視覺為其核心,無論文學史、藝術史,乃至音樂史的建構,皆由視覺文本出發。 在現代文化架構中,西方帝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可以由視覺主體的建構過程來理解。殖民地文化成了西方主體以視覺機器量測的對象物,西方在窺看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主體,讓被窺看者的文化成為「落後」的參照體,並且依此模型來構造世界。緣此,「聲音」或可另闢蹊徑,提供解構視覺中心主義的思想資源。
本書由前衛藝術、現代音樂一直介紹到戰後的龐克搖滾與科技舞曲,並非為了構建某種新學門(如「聽覺藝術史」),以之對抗視覺藝術史的感官分工政治(如若依此邏輯,未來還要發明嗅覺藝術、觸覺藝術等新學門),而是反過來以聲音為方法,以聲音作為穿透視覺主體分工體系的象徵,質疑人文與科技的二分,文學、音樂、美術、劇場、建築專業的特化,反思「新媒體」、「跨領域」等等時興的學科統合計畫,而其方法在於擴張僵化的聽覺認知模式,還原聲音生產過程中的身體性與機械性,由聲音來追溯音樂、圖像、符號不可分割的源頭。
众神的样子 豆瓣 Goodreads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江逐浪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 1
看不懂世界名画、读不懂西方文学,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希腊神话故事。江逐浪老师一边为你希腊神话故事,一边带你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本书以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为线索,通过轻松幽默的文字与精美艺术作品,深度解读希腊神话故事,详尽介绍了希腊神话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西方艺术的视角揭示神界,让人能够探寻西方艺术的审美追求和风格演变,更能够感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联。
知觉的世界 豆瓣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艺术概论 豆瓣
作者: 陈岸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从艺术哲学、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论和艺术史方法论四个角度出发,综合国内外名家有关艺术的论述,致力于形成一个认识艺术(美术、视觉艺术)的更具融贯性和前沿性的理论框架。本书采取史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有关艺术的真实困惑出发,以真实世界中存在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理解和评价艺术、如何看待艺术发生发展的逻辑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追求知识的融贯性、理解的整体性与思考的彻底性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同等学力教育及广大艺术爱好者使用。
红气球的旅行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1
《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内容简介:三年前,山东编了一厚本侯孝贤电影记录《最好的时光》,集电影小说、电影剧本、谈论电影的诸多文章(散佚各处不知他怎么搜集的),当时,台湾还没有这样一本集大成。
去年年初,台湾印刻出版社整理出版文集共九册,电影部分,我就依样画葫芦照抄他的创制,编了繁体字版的《最好的时光》。这回第一次,倒是简体版先有,然后繁体版跟进。这之后跟进的,好惭愧因此努力翻找抽屉毕竟也翻出一些古物,加上此间又拍了一部新片《红气球的旅行》,遂当做是对创制版的一个补充。
现在,本着天职(服务读者)行事的编辑,好像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本份而非做不可的,看了台湾的补充版,便再出一书,就是这本《续编》。
新补充之物,见于第三部分“关于电影”。
局部:伟大的工匠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中国石窟 豆瓣
作者: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编 1991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入了新的阶段。
优素福·卡什:镜头内外 豆瓣
Karsh: Beyond the Camera
作者: [美] 戴维·特拉维斯 译者: 朱鸿飞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1
精选伟大人物的标志性肖像照片
揭示大师镜头之后的心灵和思想
📸编辑推荐
🔸优素福·卡什的人像摄影定义了许多伟大人物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卡什在照相馆接受的严格训练结合他对戏剧和舞台灯光的喜爱和对拍摄对象的敬重,发展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戏剧化灯光打造的暗色调肖像不仅细腻呈现出拍摄 对象的形象特征,还展示了他们的内在力量。本书精选卡什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的74幅作品,包括温斯顿·丘吉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巴勃罗·毕加索、格蕾丝·凯利、琼·贝兹等众多名人的标志性肖像。
🔸每张照片配有卡什对拍摄对象的评论或拍摄过程的回忆。有些故事卡什在不同场合讲了一遍又一遍,比如他如何让“咆哮的狮子”丘吉尔安静下来;有些故事他第一次和盘托出,比如他如何劝说赫鲁晓夫穿上远超自己身材大小的皮毛大衣。通过卡什的语言,读者了解到拍摄对象在公众形象之外的私人一面,并对他的照片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著名策展人特拉维斯在导言中细致讲述了卡什的一生。他和家人在家乡奥斯曼帝国经历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后,死里逃生辗转移民到加拿大。他从照相馆学徒做起,用彬彬有礼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以及一点点运气,逐步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卡什本人跟他的拍摄对象同样伟大。
📸内容简介
1988年8月—9月,杰里·菲尔德(Jerry Fielder)——优素福·卡什工作室的长期助理,现为卡什遗产管理人——聆听这位摄影大师回忆了他辉煌生涯中的许多肖像拍摄经历,录下长达九小时的录音。
卡什谈到他的拍摄对象和早期经历,包括许多之前从未公开的事情。卡什在他早期的摄影集中写过很多与肖像拍摄有关的内容,但他很少对自己与那些名人的互动发表意见。
根据之前从未面世的1988年的录音,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前摄影策展人戴维·特拉维斯带领读者走过一段无与伦比的旅程,让读者认识卡什的众多标志性作品。他还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这位镜头背后的大师具有的洞察人心的惊人能力。卡什的工作建立在情绪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上。因此,他很少深入讨论他对自己的艺术经历的看法。特拉维斯不仅关注这些轶事本身,还为读者呈现以往出版物中一直缺少的一样东西——摄影师的声音。
📸媒体推荐
他对自己的作品一向讳莫如深,这本书罕见地让我们了解到卡什与伟大人物会面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在面对拍摄挑战时的审美选择。——《出版人周刊》
本书揭示的是卡什掌握了一个卓越的肖像摄影师所需要的技能:不仅有恭维、哄骗和操纵的能力,还有拍摄呈现出独特个性的肖像的眼光。——《图书馆杂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主要通过优素福·卡什的一些人像摄影作品来了解他。现在我知道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胸怀和心态最终转化为出类拔萃的摄影作品。——美国亚马逊读者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豆瓣
Comment parler d'art aux enfants
作者: [法] 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著 译者: 成砚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
孩子探寻艺术世界的种子,需要你亲手播撒!
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多国认可的儿童艺术启蒙经典读物。
中文版附赠别册“艺术家小传”。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推荐。
……………… ……
◎ 编辑推荐
★ 多国认可的儿童艺术启蒙经典读物:作者为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曾在多所法国大学担任过艺术史讲师。多次受邀担任俄罗斯、美国等诸多博物馆的顾问,并被邀请至世界各地多所学校举办讲座。在法国艺术界颇受认可。
★ 5~13岁儿童的艺术素养,需要你亲自提升:本书前半部分收录63条务实指导,让大人了解孩子所想,设身处地地解决孩子遇到的艺术困惑。讲太多不耐烦,讲太少会误导,讲太深听不懂,泛泛而谈孩子没印象。讲好艺术得成为专家?对艺术一窍不通的大人也能激发孩子兴趣。带孩子的家长、艺术培训讲师、艺术馆讲解员都能通过本书收获与5~13岁儿童讨论艺术话题的有效方式。
★ 收录29件艺术大作,畅游辉煌艺术史:文艺复兴、印象派、当代艺术,毕加索、透纳、康定斯基……本书共收录29件艺术大作,涉及绘画、雕塑、摄影等多门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读者将深刻体会艺术发展趋势与细微变化,以及艺术品中包含的社会历史、背后故事,还有创作者经历等精彩丰富的信息。孩子也会随着看懂一件艺术品触类旁通,逐渐具备与更多艺术品心灵交互的能力。
★ 全彩印刷、高清配图、人性化排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学龄段儿童:书中配以29件艺术大作高清大图,边阅读边观察艺术品,切实提升品味艺术时尤为重要的观察力。作者将孩子划分为5~7岁、8~10岁、11~13岁三个学龄段,根据不同观察力和理解力,总结出孩子的高频提问,并给予通俗、日常化且风趣的解答,是向孩子讲解艺术的范本。
★ 本次中文版特别增加别册:书后附赠别册“艺术家小传”,以专业的艺术视角解读29件艺术大作创作者的生平,在原书基础上更好把握创作者风格与所处的时代背景。
…………………………
◎ 名人推荐
文化艺术跨越了不同的阶层、不同知识结构,它是人类不同时期的文明结晶。它的重要性在于画面为观众还原了一个时代,帮助每个人找到时代坐标;它的合法性在于象征着艺术史的历史演变,画面背后的真实足以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世界。诸多类似“艺术家都是天才”的老生常谈并不真实,我们需要用适合孩子的语言,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这不仅仅关乎如何看待艺术,我们还要预测孩子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世界,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可能要受到身体、精神上的规训。艺术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间万物。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对孩子如何处理好日常生活、如何面对今后人生都大有裨益。
——尤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这是一本充满爱与美的书,细腻而又激情洋溢。孩子们沐浴在艺术的光辉中,健全身心,感受人类文明的趣味与多样性;拓展视野,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李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献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它努力让所有阅读本书的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审美老师,全书以深入浅出的艺术史知识和故事为内容,配以名家名作分析,让家长与孩子通过艺术建立起精神的沟通。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印象派、当代艺术,毕加索、透纳、康定斯基……每个孩子对艺术都有旺盛的好奇心,与他们同游艺术馆时,你是会束手无策,还是直接抛出你的知识积累?孩子愿意听你的讲解吗?他们的疑问你有妥善解答吗?
本书是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写给大人的儿童艺术启蒙读本。第一部分收录63条小贴士,引导读者如何放下成年人的见解,以孩子的眼光、思维与行动展开艺术对话,并详尽解析孩子看待艺术的方式、恰当激发孩子艺术兴趣的方法;第二部分精心挑选29件风格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作,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提问为引导,由浅至深剖析时代、风格、主题给艺术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本版还特别增加了“艺术家别册”,帮助大人更好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关联。
直观的体会与日常化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的理想途径。只要施以真正适合的指导,孩子将通过艺术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自发的好奇心,并获得系统的艺术欣赏能力。大人也会同步获得艺术上的启发,并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对话。
历史及其图像 豆瓣
History and Its Images: Ar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作者: [英]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译者: 孔令伟 / 杨思梁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伟大的电影 2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II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李钰 / 宋嘉伟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清醒的观察者:勃鲁盖尔作品赏析 豆瓣
Bruegel
作者: [意] 威廉姆·德洛·鲁索 译者: 姜亦朋 2018 - 6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威廉姆·德洛·鲁索著的《清醒的观察者(勃鲁盖尔作品赏析)/影响世界艺术史的艺术大师》针对勃鲁盖尔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清楚完整的交待。完整搜罗勃鲁盖尔的绘画及雕塑作品,搭配专业的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皆附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全图导览,一目了然。评论文选集单元,让读者从多样的角度看见勃鲁盖尔不同的面貌。
中国电影史的微观研究 豆瓣
作者: 李镇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是一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十三个篇章。作者从多个微观维度,诸如新闻史料、公司账目、报纸广告、八卦报道、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来解读百年中国电影史,时间起于晚清中国电影诞生之际,一直延伸至改革开放后。
有的篇章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中国电影与晚清救亡启蒙之关联;有的篇章则以某种电影(如《活动影戏》)为例,对电影教育进行微观分析;有的篇章则从电影作为生意的角度,以电影公司的经营分析来研究中国电影史;有的篇章则通过影戏个案(如《盘丝洞》和《凌波仙子》)来研究分析早期中国电影宣发策略……
每个篇章或叙或议,或有史料分析,或有人物访谈,或有数据对比,作者以不同表现手法从多个维度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文本时,不仅可以获知从未揭晓的历史掌故,还能把握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