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重庆老城 豆瓣
作者: 何智亚 重庆出版社 2010 - 9
《重庆老城》主要内容简介:从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摄影家的多方位视角,以582幅历史影像记录,22万文字考证,展示、解读了重庆老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书中记录的影像实体多已消失,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伦勃朗 豆瓣
REMBRANDT
作者: [芬]唐克雷德·博雷纽斯 译者: 吴啸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 甄选120幅伦勃朗代表作品——从广为人知的《夜巡》和大量自画像到各类宗教画、肖像画和素描,完整回顾艺术家创作生涯。
☆本书作者博雷纽斯既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和外交家,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理清伦勃朗艺术的独特之美。
...................
※内容简介※
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年)是17世纪荷兰艺术黄金时代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对人类境况的深切同情,在他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众多记录他从年轻到衰老的自画像中展现出来。17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本精美的画册收录了这位荷兰巴洛克大师笔下充满细节和戏剧性的作品。从《夜巡》《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到他的自画像,这本画册介绍了伦勃朗的主要作品。艺术史家唐克雷德·博雷纽斯的经典评论,加上伦勃朗研究专家、策展人瓦尔特·利特克的全新序言,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阐明了伦勃朗的辉煌成就。
维米尔 豆瓣
VERMEER
作者: [英]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囊括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从广为人知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各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印刷质量卓越。
☆本书作者戈德沙伊德既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也是一名知名的出版人,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灵活的语言和诗意的敏感性讲解维米尔的存世之作。
...................
※内容简介※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是荷兰黄金时代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他笔下宁静、精致的室内场景从心理层面为我们展现了17 世纪尼德兰的日常生活,带领观者走进自然又复杂的场景之中。他对女性书写或阅读情书、男男女女一起喝酒或演奏乐器的场景进行了密切且敏锐的观察,并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这本精美的画册还原了维米尔细腻的笔法和他使用当时新发明—暗箱—的证据,以讴歌这位荷兰巴洛克绘画巨匠。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自传性作品《绘画艺术》和著名的城市风景画《代尔夫特风景》,本书用华丽的大幅面插图和多幅清晰的细节图为您呈现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除了艺术史家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撰写的经典的评论之外,本书新增一篇由维米尔研究专家韦恩·弗拉尼茨执笔的序言,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介绍维米尔的作品的辉煌成就。
艺术博物馆 豆瓣
The Art Museum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王燕飞 等 / 张欣 等审校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
25个展馆,452个展厅,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编辑推荐※
☆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 社历时13年打造而成,从世界各地超过650家博物馆获取艺术品授权和图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图片。
☆ 费顿出版社组建了超过100位全球专家团,其中既有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艺术学者。专家团负责精选各个文化、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经过细致地编排设计,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理想博物馆。
☆ 组织专业的文字审校团队,对译稿进行仔细审校,全面提升翻译和编校质量,并补译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译的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艺术图景。
☆ 特4开超大尺寸,所有图片经过专业调色,国内顶级印刷厂印制,精准还原作品原貌,图书本身就堪称一件艺术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座虚拟的艺术博物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创建并策展,收藏了人类最为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约3000件绘画、雕塑、湿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和手抄本等荟萃一堂,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
徜徉于25个展馆,在陈列着旷世杰作的452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驻足于宽敞的走廊,或参观具体的展览,从我们的永久收藏中选取作品呈现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最杰出的自画像、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木版画、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内容之丰富,别无他处。
展馆有彩色编号,墙面文字清晰地解释了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或主题,每件作品附有说明标注。“艺术博物馆”恢弘开阔,方便游览,极富教益,启迪心智,不啻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媒体推荐※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来自各地的公共、学术等大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共同汇聚,铸造了这本承载着壮绝视觉体验的世界艺术作品集。意在启发、引导、教授,同时也为古典艺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值得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满足愿望的艺术作品集。3000年的流传佳作触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艺术与拍卖》
“如果这本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那么人们就不会需要其他的博物馆了。”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最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与《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
——《悦游》
“这本书核心的理念是:将一本书构思和设计成一个博物馆-它引导读者踏上追溯从法老王到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之后的艺术史旅程”。
——《价值》杂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当你一度拿起了这本990多页的书,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饭、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开书进入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图书馆都整齐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电视网
如是 第一季 (2017) 豆瓣
6.8 (27 个评分) 演员: 沈星 / 朴树
《如是》是豆瓣首档文化寻访节目,我们将通过12期节目,与沈星一起,探访多位对于生命有领悟的行者、智者、禅者,找寻当下时代迷失的信仰,找到观照自我内心的修行方式。
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用心对话”。
失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8.3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2 其它标题: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电影导论 豆瓣
10.0 (8 个评分) 作者: 陈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作为电影学入门教程,既可作为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选修类课本。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兼具一定的流行读物性质。在结构上,本书主要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都以电影的一个基本概念为核心,尽量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电影理论,并精选重要的中外影片内容穿插其中。每一章都包含四个小节,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远及近地对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介绍;其中第一节都先引入某一部(或几部)电影的案例分析,由此带出本章核心概念的阐释与分析。每一章中所包含的理论不止于传统意义的“电影学”,还包括一些文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十五章对应的十五个电影鉴赏的关键词,连缀起来构成了鉴赏电影的初步知识和基础观念。
本书避免机械化的条目罗列式八股风格,采用一种较为文学化和自然化的方式叙述和阐释,围绕核心概念将知识、理论和故事娓娓道来,令阅读更为流畅和随意。每一章都配以大量的图片,令阅读更为轻松惬意的同时,也便于生动、多媒和综合地教学。每一章提供一些电影视频段落,这些段落都同文字所述内容相契合,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文中的二维码获取并欣赏。衷心盼望本书能够引领读者进入电影五彩斑斓的世界,饱览胜景,任意翱翔。
2017年12月20日 已读
非常棒的电影导论。每个具体案例旁边都附有二维码,扫描之后就可以欣赏相关片段了。整体建构非常清晰,面面俱到,能够搭建起一座完整的框架。适合各种层次的电影爱好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化 电影 陈涛
古乐之美 豆瓣
作者: 苏泓月 译者: 2016年1月第1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2016 - 1
《古乐之美》根据中国古代乐器按照不同制作材料制定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书分为八卷,甄选六十种古乐器,从乐器形制、历史背景、制造工艺、文学艺术四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美学意义,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中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
墓葬与生死 豆瓣
作者: 蒲慕州 中华书局 2008 - 1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神文时代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美国 豆瓣
Amériqu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美国》作者让·波德里亚被广泛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具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西方后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他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美国》是继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之后,让·波德里亚再一次对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做出的深刻分析与解读。全书虽然分六章,但并非整体式的写作,而是采用作者在学术思想后期所深爱的片断式写作法。主要内容包括:没影点;纽约;星形的美国;实现了的乌托邦;权力的终结;永远的沙漠等。
脸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贝尔廷 译者: 史竞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世界历史沉思录 豆瓣
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en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金寿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世界历史沉思录》讲述在一封写给尼采的信中,布克哈特说:“我所讲授的历史从来不是人们通常充满激情地称之为‘世界历史’的东西”。布克哈特以世界历史片断的观察者身份来回答有关世界历史本质的老问题,这个片断只是三千年历史当中的小碎块,但是正因为它是一个片断,人们可以确确实实地认知它。从众多的碎块中,他体会到了整体。他从中找到的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基本思想,而是多元的潜能。1868~1873年,布克哈特先后三次讲授“历史学习导论”课程。他要让学生对三千年的历史即所谓“世界历史”的概貌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说明这段历史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流程。1905年,经后人整理,他的讲稿以《世界历史沉思录》为名出版。
中国转向内在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子健 译者: 赵冬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讲述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
人文地理学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英]彼得-丹尼尔斯等 译者: 邹劲风 / 顾露雯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由导论和五部分内容组成:导论介绍本书的方法论、结构以及阅读要点等;第一部分回顾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文地理状况,并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第二部分考察人口变迁、资源和消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经济等21世纪初人类世界普遍关注的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和乡村的社会、文化问题;第四部分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探讨生产、金融和消费等问题;第五部分从个人、地方和全球的角度展现多样的政治地理。每一部分都由数章组成,开篇有关于本部分涉及的重要问题的简要介绍。书中讨论的议题,诸如移民、环境、边缘化、贫困化、种族冲突、能源困境、中产化等,都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全书勾勒了一幅21世纪的人文地图,其人文意识使它既是一部从人类视角出发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以地理学为线索的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政治学著作。其时代感使它值得所有关注21世纪人类发展的人阅读参考。
景观社会 豆瓣 Goodreads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7.9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讲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8.3 (7 个评分) 作者: [荷] 田海 译者: 赵凌云 / 周努鲁 中西书局 2017 - 4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牛津大学教授田海研究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讲稿 豆瓣
Historische Fragmente
作者: (瑞士)布克哈特 译者: 刘北成,刘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本书是雅各布·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