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明上河图
作者: 薛凤旋 2017 - 2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中国文明史和城市发展目前的划时代变化首先出现于北宋,以北宋都城汴京为首,中国城市工商业开始了长足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大众文化与娱乐在城市涌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本书对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脉络作了简介,并说明北宋时的社会发展动力、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的大概,以此作为背景。本书的主体则在于深入地考察《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分解为两百多个细节,让画中图像本身来说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城市在经济、人文、科学和管理体制上诸方面的具体状况。
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8.0 (5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中华书局 2017 - 4
著名学者李欧梵选取了心目中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统、江河岁月、饮食男女、魑魅魍魉、魂兮归来,结合经典文本进行个体剖析,从中外比较、古今汇通的角度阐释中国文化传统是什么。同时,作者所提出的这六个面向又构成一个完整而多元的文化光谱,它们相互映照,富有乐感,读来甚有趣味。
2017年10月5日 已读
纯粹上课讲义的记录,读起来很快。“现代基本上是传统的一种吊诡式的再生”,现代人意欲了解自己还得透过传统。有趣的是作者有意识地去关注“小传统”,而不是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叙事中自说自话。
历史 文化 文化研究 李欧梵
隐形书写 豆瓣
所属 作品: 隐形书写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9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2017年9月28日 已读
历史的自我书写,历来是史家大忌。戴老师构建出了一座宏大的概念城堡,数不清的符号无序地漂浮在空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迷失继而感到恐惧。可以看出她身上深刻的九十年代痕迹。有趣的是批判和反思着后现代,其实她自己也被这一潮流裹挟着前进了。
中国 大众文化 戴锦华 文化 文化研究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所属 作品: 帝国之眼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所属 作品: 启迪
9.3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本书精选了本雅明最精彩的文章.
三国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三国史
作者: 何兹全 人民出版社 2011 - 3
《三国史》是1984年原教育部约定的一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当时写了一大部分,没有写完,因为赶别的工作,就放下了。这两年又拾起来写,断断续续,现在才算写完了。时过境迁,这几年文科教材似乎不怎么提了。但不管如何,《三国史》,是我作为教材写的,而且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写的。虽然拖拖拉拉写了十来年,但我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如何写好一本高校的教材,也确实并不容易。
作为历史教材,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本历史事实;一是对这些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叙述历史事实,就不容易。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一个。但一经人心反映、入手叙述,只有一个的历史事实会变成多个。秦始皇,只是一个人,他的一生经历也只有一条线,但自古及今历史家手下写出来的秦始皇,却有千百个,大别之也可以分为好的、坏的两个。又如曹操,只有一个,而历史家手下的曹操便有多个。
古都西安 豆瓣
作者: 贺从容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西安》不想刻意介绍西安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存,因为有很多好书已经详尽描述了。关于西安的研究成果和著述已经颇丰,内容非常广泛,研究非常深入,作者从较熟悉的城市规划历史和建筑历史领域,力图在已有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对西安历史上的都城规划历程和成就、经典的建筑作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2017年8月27日 已读
有关西安的一部半专业研究著作,里面提供的图非常有意思,作者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者,历史方面的考证虽然不够详尽,不过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历史 古都 城市 建筑 文化
目光的伦理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2017年8月24日 已读
“在作为影像来理解的现代世界,我们在影像中体验到一种反向我们自身的目光,这个目光成为自我塑造的重要根据,这时影像对人的异化开始了。我们用看到的影像不断地与自身对照和比较,创造一个可见的影像化自我,以把自身准确地呈现在一个隐形的,但相对稳定的他者群体的视野中”
文化 文化研究 李洋 李洋著作集 电影
万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万卷
6.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所属 作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5 (17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简惠美 / 康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2017年8月8日 已读
“禁欲已从僧院步入职业生活,并开始支配世俗道德,从而助长近代经济秩序的那个巨大宇宙的诞生;而这宇宙秩序如今以压倒性的强制力,决定着出生在此一机制当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恐怕到最后一车的化石原料燃尽为止,都还是如此。”
历史 哲学 宗教 德国 政治学
乡土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From the Soil
9.0 (9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通三统 豆瓣
所属 作品: 通三统
5.5 (1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2017年7月25日 已读
作为一部纲领性质的作品,甘阳还是把问题讲得比较清楚的,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没必要求全责备。
三联 中国 中国研究 人文 政治
西域文化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西域文明史概论
作者: [日]羽田亨 译者: 耿世民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
原序
前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西域的民族
第三章 西域史的曙光
第四章 亚历山大的东方经略 与巴克特利亚及安息
第五章 民族的移动
第六章 汉之西域经略
第七章 贵霜王朝
第八章 嚈哒、突厥之活动
第九章 唐之西域经营 与伊斯兰教势力之东渐
第十章 回鹘的西迁
第十一章 蒙古的中亚经略及其以后
后篇
第一章 西域与希腊文化
第二章 粟特人与商业
第三章 粟特语及天山南路通行的诸种语言
第四章 西域流行的各种宗教及其典籍
第五章 宗教美术
第六章 西域与汉文化
第七章 回鹘的西迁与西域文化
第八章 突厥族与伊斯兰教
第九章 帖木儿王朝与突厥文化
第十章 其后之概观
人伦的“解体” 豆瓣
作者: 吴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017年5月22日 已读
其实重点不在人伦是否能够在中国的文质论思想中得以重建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解体以后的新人伦。无论人伦解不解体,家国焦虑都一直存在着,只是说对人伦结构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某种影响。本书体现了吴氏的学术野心和一如既往的现实关怀,这在当今崇尚乾嘉学风的学术圈内显得尤为可贵。
2017 中国 中国研究 吴飞 哲学
和之美 (2015) 豆瓣
和さ美
8.0 (6 个评分)
和之美01:江户切子
和之美02:和菓子
和之美03:日本刀
和之美04:荞麦面
和之美05:豆腐
和之美06:和服
和之美07:澡堂
和之美08:夏食
和之美09:屋形船
和之美10:烟花
和之美11:浅草
和之美12:江户前寿司
和之美13:银座寿司
和之美14:糖
和之美15:熊手
和之美16:三曲
和之美17:日本酒
变迁之神 豆瓣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所属 作品: 变迁之神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韩森 译者: 包伟民 中西书局 2016 - 7
本书所研究的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民间宗教。该书既是关于12、13世纪中国的民间宗教,又是关于当时普通民众对他们周围世事变迁的理解的一个研究。全书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一个深刻的历史问题——社会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今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肯定会对韩森的这一研究作出学术回应的。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作者: (日) 守屋美都雄 译者: 钱杭 / 杨晓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3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之一,收录了已故守屋博士晚年所撰论文中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涉及一部分早年代表作。本书分为三部分:国家篇、家族篇以及附篇,以家族研究为基础,着力探讨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的家族篇更是家族研究发展为家训问题的重要成果。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郑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其它标题: 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日]沟口雄三)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和来自全球的书友一起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折.随时售后保证.作者:沟口雄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装订方式:精装版次:第1版开本:32开出版时间:2019-05-01用纸:胶版纸页数:302语种:丛书名:类目:哲学/宗教|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