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2017年7月20日 想读
异常 豆瓣
グロテスク
7.6 (41 个评分) 作者: [日] 桐野夏生 译者: 刘子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我想赢我要赢”
她白天是干练的公司职员,晚上则周旋于男人之间。
她渴望出人头地,她的信念是:我想赢、我要赢、我必须赢!
“我非如此不能确认我存在着”
她天生美艳,天生是娼妓。
她的不可悲之处在于:很早就捕捉到自身存在的体认方式。
“我怀着恶意活着”
她身上的恶意,咄咄逼人,毫不留情,却自卑得可以。
当这股硬撑的恶意遽然消散时,她也没了自己的模样。
她,是我,也是你,是所有游离于残酷现实世界的幽暗灵魂。
2017年7月10日 想读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豆瓣
作者: (美) 浦安迪 译者: 沈亨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9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为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的四大长篇伟构——《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俗称“四大奇书”。作者在中国的小说评点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双重参照下,逐一详考其版本、作者与时代,分析结构与修辞,论证“反讽修正”这一艺术手法的核心作用,并将之与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思想史脉络勾连,进而认为:这四部小说的素材尽管都渊源有自,但却是地道的文人小说,代表了中国散文小说体裁的成型,体现了晚明士大夫们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抱负。
2017年6月14日 想读
要焚毁萨德吗 豆瓣
Faut-il brûler Sade?
6.9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周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收随笔《要焚毁萨德吗》、《当今右翼思想》和《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特权总是自私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然而思想总是追求普遍性:在普遍范畴内让特权的拥有正当化并非易事。作者研究了三点: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今天的右翼意识形态;萨德试图融合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理性主义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所遭遇的失败。
2017年6月10日 想读
性与性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奥托·魏宁格 译者: 肖聿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34:性与性格》是魏宁格23岁时出版的著作,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著作。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性与性格》对后来的西方文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以及近年在西方学界走红的齐泽克都受到他的影响。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便是从魏宁格的理论引申而来。
2017年6月9日 想读
完全恋爱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牧萨次 译者: 陈佳伟 朝华出版社 2012 - 9
《完全恋爱》内容简介:昭和20年……一名美国兵突然死亡,凶器也离奇地消失在了众人眼前,可所有当事人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昭和43年……一个立志复仇的男人用一把餐刀,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了远在2300公里之外的少女,而他自己却从未出过家门一步。昭和62年……一位老人同时出现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而每个地方都有目击证人。
三起无人能解的杀人迷局,环环相扣,一段绵延半世纪的绝望单恋,层层设伏。
挑战本格推理最高难度!
日本最最经典的推理代表作!
2017年6月7日 想读
文学空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顾嘉琛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莫里斯·布朗肖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及小说家。1955年,他出版了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空间》。在该专著中,作者通过分析马拉美、卡夫卡的作品,探讨了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构成文学的“力量”或者说“文学空间”是什么等理论课题,认为写作就是寻求作为“作品”的某种东西成为可能的那个时刻或那个点,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的空间。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极限体验,即把死亡设想为“终极的绝对考验”的体验,对后来法国的意指学派、日内瓦学派和社会学批评学派等的文学批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7年6月7日 想读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2017年6月3日 想读
幽玄·物哀·寂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 《“幽玄”论》《“物哀”论》 《“寂”论》合为一卷。
《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
2017年5月25日 想读
羞耻 豆瓣 Goodreads
8.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黄灿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6
《羞耻》于1983年出版。小说明显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书中人物影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齐亚哈克。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
作者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故事环绕哈拉帕及海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展开:伊斯坎德·哈拉帕40岁时,放弃荒淫生活,成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总理。拉查·海德,军人,受伊斯坎德提携成为高级将领。伊斯坎德相信他不会制造麻烦,后来却在一场政变中被海德推翻。为报复伊斯坎德对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处死。
奥马尔·沙克尔是书中另一主要人物,是环绕着“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他出生离奇,由3位姐妹共生,由这3个母亲共养,自小住在门禁森严的沙克尔大屋里。后来他逃离大屋,日后成为杰出医生,但也放荡不羁,不知羞耻。他起初是伊斯坎德的跟班,一起过着淫乱的生活,后来成为海德的女婿,政变失败后被处死。
小说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笔触轻快而又稳健,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疯狂、纯真与残酷;文体雄辩而又繁复,写出了一则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作品曾获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2017年5月21日 想读
梦想的诗学 豆瓣
作者: [法]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刘自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巴什拉一贯将梦想和诗的意境渗透于思想中,在本书中他进一步将现象学方法引用到想象及诗学中来。他强调想象和形象的认识论价值,认为它们是开拓未来的:任何一次意识领悟都是一次意识的增长、一次光明的增长、一次心理连贯性的加强。
巴什拉在研究中采用了当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荣格的深层心理学。为了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灵,他进入到人类幽远的童年时代,即远在科学出现以前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炼金术、思考古代哲学思想中鲜为人知的各个方面,比如阴阳二元性的学说,关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气与土的物质想象。巴什拉笔下阴柔阳刚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引导我们领略魅力无穷的梦想的诗学。
2017年5月17日 想读
我们时代的诗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东东 东方出版中心 2017 - 4
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东东十年心血之作,讲述你不知道的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
陈东东希望,通过素描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当代汉诗轮廓,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
作者深信,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就是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
而这,正是他写作此书的衷心。
2017年5月17日 想读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 Eggplant.place 豆瓣
Absolute erotic, absolute grotesque: The Living, Dead, and Undead in Japan’s Imperialism, 1895–1945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弟 译者: 朱新伟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5
【内容简介】
本书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升为世界强国的,但与主流理论不同,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与劳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视线集中于权力中心的外围——中国苦力、日本皮条客、被拐卖的日本女性以及穷困的朝鲜佃农,这些身体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能量和劳动剩余价值。他区分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捕获、征用生命与劳动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经政治,死亡政治。
书中,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现象被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抽鸦片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其中出现的劳动的身体、欲望的身体、上瘾的身体和死去的身体,都是资本主义运作过程中的牺牲品。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转化的重要著作,深度解析战败前日本所制造的悲惨苦痛和光怪陆离。
◆开创性的视野和颇具挑衅的观点,跳脱主流研究范式,将后殖民研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一本真正的跨学科著作,涉及历史、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旁征博引,可读性极强。
···
【媒体及学者推荐】
一份极具想象力的研究……马克弟以一种英语学界少见的方式将日本帝国造成的惨痛的人类代价放置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将这些代价与更大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这为日本殖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
·
一份发人深省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叙述……这本书不只是在概念上思考关于后殖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献,而且包含了具体的历史知识。我相信这本书不止会吸引历史领域的读者,还会吸引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读者。
——《太平洋事务》
·
论点充满启发,叙述十分生动……一本无畏的书。勇敢、挑衅,挣脱了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论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马克弟直截了当地将你推进了日本现代性的泥沼里,打破了巨大的殖民地沉寂,这种沉寂已“吸纳了所有行为,不管多肮脏,多兽性”,而且以某种方式让此种经验变得愉悦。我不禁渴望被推到更深的地带,推到1945年之后,追溯战后日本生命/神经/死亡政治的吸血亡灵。或许还有后续可以写。
——杰拉尔德·菲加尔(Gerald Figal)《日本研究期刊》
·
这本书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将人们对后殖民时期的论述从占主流的对盎格鲁—印度的强调中解放出来,并将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哈里·D. 哈鲁托尼亚(Harry D. Harootunian) 《帝国的新衣:失乐园,复乐园》(The Empire’s New Clothes: Paradigm Lost, and Regained)作者
·
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之下的劳动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标准。马克弟对生命政治概念的详细叙述是我所见的最具想象力、最有效的对理念的运用。他精细入微又涵盖广泛的研究,纳入了中国与朝鲜的资料,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日本的档案文献和学术文献——这些得益于他的日本的深入了解,不仅明晰了日本帝国计划的特殊性,也为现代东亚资本政权的出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谱系视野。他的写作中包含信念、智慧与远见,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乐趣。
——克里斯托弗·利·康纳里(Christopher Leigh Connery)美国加州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
2017年5月17日 想读
恸哭 豆瓣
作者: (日) 贯井德郎 译者: 李讴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日本畅销多年的长篇推理巨作
题曰“恸哭”
通篇“练达”
读毕“仰天”
人,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
自己今后的人生,将无法得到任何人的拯救
希望你能向身边的人推荐本书,但求你不要剧透……
令人痛心的绑架幼女案件接连发生,但是搜查却毫无进展。
负责此案的搜查一科科长佐伯有着冷静而明晰的头脑,却依然陷入困境。
包围这位年轻精英科长的,是警方内部的不和谐,还有媒体对他私生活的穷追不舍。
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犯人竟然对佐伯的女儿下了毒手……
痴迷于新兴宗教的松本家境富裕,通过不断捐款获得了宗教内的一席地位。
他丧失了年幼的女儿,为此,他想以宗教填补内心的空虚。
然而邪恶的宗教却不断骗取他的钱财与信任,最终将他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2017年5月10日 想读
马雁诗集 豆瓣
8.9 (42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诗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精选集,诗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诗歌写作的历程和成绩。文末所附她的诗论,精到,富于见识,具有重要的诗学参考与研究价值。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2017年5月9日 想读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胡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書從政治體視角出發,嘗試為理解古代華夏提供一條新路徑。無論是商末西土聯盟還是春秋戰國的諸夏,以及與秦漢帝國政治體系綁定的華夏,都是一種由政治關係維繫的人群集團。華夏帝國通過開疆拓土將一些非華夏族群納入統治,也利用文化霸權創造了華夷符號秩序以及關於周邊異族的經史知識體系。魏晉以下帝國分裂,北方五胡政權顛覆了華夷秩序,南方山地諸族在局部地區也獲得了優勢,但隨著兩者的政治體演進,殊途同歸地走上了華夏化的道路。
2017年5月4日 想读
音乐即自由 豆瓣
音楽は自由にする
8.5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译者: 何启宏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7 - 5
本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幼时的坂本龙一,因为饲养小白兔而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喜悦。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2017年5月4日 想读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2017年5月2日 想读
东风 豆瓣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9.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译者: 董树宝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2017年4月30日 想读
牺牲 豆瓣
サクリファイス
7.9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近藤史惠 译者: 徐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这是一本讲述年轻人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遭遇的小说。从内容上来说是青春励志的题材,从体裁上来说是推理小说。《牺牲》这个题目在小说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了让自行车队中的王牌能够取得胜利,其他队友必须牺牲自己的成绩。虽然是集体运动,但是能够闪光的只有王牌一人。第二层含义则是说王牌必须做出自我牺牲。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背负着队友的牺牲、嫉妒和内心的挣扎等各种重担前行,争取胜利。全书的主人公不是“王牌”,而是一名必须作出牺牲的队友,他从自己的视点记录了比赛和队友们之间的是是非非。
2017年4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