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焚书之书 豆瓣
Das Buch der verbrannten Bücher 所属 作品: 焚书之书
作者: [德] 魏德曼 / Volker Weidermann 译者: 陈钰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德國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來反省這場浩劫,其努力雖仍是現在進行式,但已見反省的果實。」
前駐德代表,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謝志偉
「本書的目的,不在榮耀英雄,而是要捕捉那些在灰燼上揚起的作家身影,以及倖存者動人心弦的生命故事,這也是這本書特別好看的地方。」
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新頭殼網站)董事長 蘇正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納粹黨在德國已經掌權,意圖所在不只是絕對的政治勢力和清除猶太人,而且對全體人民思想行動全面監控。1933年五月十日納粹假大學生團體之手,發動全國性反動思想的清除,舉行全國性焚書活動,數以萬本書籍付之一炬。七十五年後的今天,這些作家和其作品早已被遺忘。佛克衛德曼(Volker Weidermann),以呈現戰後德語文學史聞名,試圖重新喚起社會的記憶,改變這些不該被遺忘的作者,已經被遺忘的命運。黑名單上有九十二個德國作家和三十五個外國作者。包括國際知名的有海明威、傑克倫敦、茨威格、雷馬克等。本書描述這些作家個人及作品的特色,以傳記和回憶錄的形式呈現給今日的讀者。目的是讓被遺忘的從遺忘中走出來,把他們的生命、他們的著作呈現給今日的讀者。重新光耀當時被焚毀的書,重現當時多數文人面臨公義道德勇氣的抉擇、流亡的生活,賦予他們悲劇性的生命一個現代的意義。將焚書之人當時的勝利,在今日轉成潰退慘敗。
「這本書則不再只是浮光掠影。我毫無遺漏的追蹤了所有作品被登錄在文學第一黑名單上的作家,而哪本書該被丟入火堆,所根據的就是這份名單。榜上有名的包括49位以德語寫作的作家,37名以外語寫作的作家。並不是所有這些生命都能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都被完整地重組建構,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重新被找到。慶幸的是,留下的缺漏很少,在史料記載中與各式追蹤資料裡,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沒有留下痕跡的,而只出現名字的謎團也不多。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生平經常以「不知所終」或「正確死亡日期不詳」作為結尾,實在是因為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經常無故便不知去向,既沒有先兆,最後的痕跡也無從查起。本書的重點放在德國作者身上。對這些作家而言,作品被挑出來燒毀一事,嚴重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這代表他們所有的一切。他們大部分因此失去了讀者、家園,甚至生命。」《焚書之書》作者前言
德国 豆瓣 Goodreads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所属 作品: 德国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博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
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 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 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最伟大的作家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 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
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202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8.7 (104 个评分) 导演: 玛利亚·施佩特 演员: Dieter Bachmann / Aynur Bal
其它标题: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
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看完这部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的纪录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幸拥有这样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冲突就能通过讨论得到缓解,约翰·列侬的"想象"就能成为现实。导演玛丽亚·斯佩德和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向人们展示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以至于电影本身几乎具有了某种英雄气概。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所属 作品: 弯曲的脊梁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2021年5月20日 已读
因为一度被禁,以为这是措辞很激烈的西式观点书籍,但实际上作者的语气非常平静,以致于整本书看下来像是在分析两家企业的失误。德国幽默文学的衰落,纳粹负有相当大程度的责任,本来幽默文学向来就是建立在对社会和官僚的嘲讽上的,当把这一点拿掉后,幽默文学剩下的创作空间也就不多了,而被毁掉的艺术,想要再度重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希特勒从来不是用鼓吹大屠杀的方式去给德国人洗脑,相反,从希特勒(从坏人)口中说出的话,永远都是令人着迷的美丽字句,比如:“我爱国无罪,我是德国人。”、“崇拜英美的,都是跪久了站不起来的恨德蛆。”、“德国是一个不投降、不和谈、元首守国门的有骨气国家。”、“每一个德国人,都应有战斗之狼的精神。”、“德国的社会,就是一等犹太二等官、 三等英法四等德,有志气的德国人要勇于反抗。”……
历史 德国
泥泞中的老虎 豆瓣
所属 作品: Tigers In The Mud
作者: 奥托·卡里乌斯 译者: 李洛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2 - 9
全书共分为三十六个章节,完整地记录了卡里乌斯从参军到战争结束时的完整从军经历,其中包括他在参军初始作为步兵一员时的经历,以及是如何成为一名装甲兵投入苏德战场,再加上作为“虎”式坦克车长时的奋战故事,更有在战争末期指挥号称“最强战车”的“猎虎”坦克歼击车部队时的遭遇。
·逾500张珍贵历史照片、文件及地图;总208页,25万字;全铜版纸精美印刷,超厚光膜封面;
贝克德意志史 I 豆瓣
Deutsche Geschichte
作者: (德) 埃伯哈德·科尔布 译者: 张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德国顶级学术出版社出品
贝克畅销经典知识丛书
本书共分为七册,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他们都有着传奇色彩与戏剧性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扮演过关键角色。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浮现出流动而绵邈的德意志历史宏景。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所属 作品: 战时的第三帝国
9.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的到来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所属 作品: 当权的第三帝国
9.5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德意志零年 (194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ermania anno zero
8.5 (83 个评分)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演员: 埃德蒙·默施克 / 恩斯特·皮茨肖
其它标题: Germania anno zero / 德国零年(台)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黑暗降临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艾瑞卡·曼 译者: 罗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 - 5
◆ 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真实展现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
◆ 他们既是凶手,也是受害者,他们毁灭他人,自身也逃脱不了毁灭。
这部非虚构小说源于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他们代表着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这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一个故事是杜撰的。这里既没有由一小群手握大权的无赖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没有由一小群有理想的德国优秀人物做出的英雄壮举。因为无论罪行和自我牺牲都不构成主流,而只是特例——这些特例在希特勒先生的第三帝国里并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罕见。于是,本书只讲述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权力,也不比其他人更有英雄气概;既没有特殊悲惨的境遇,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
他们是农民、医生、老师、牧师、作家、杂货店老板,甚至盖世太保,这些普通人的际遇代表着最真实的纳粹德国……
地堡 (1981) 豆瓣
The Bunker
导演: George Schaefer 演员: Anthony Hopkins / Richard Jordan
其它标题: The Bunker
安东尼·霍普金斯版希特勒~
2021年1月10日 看过
(8/10)《帝国的毁灭》应该就是翻拍自这部影片,很多镜头还大体一致。两部作品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片只有地堡视角,而《帝国》加进了一些地堡以外的内容,戏份方面削弱了施佩尔、加强了女秘书。饰演希特勒的是安东尼·霍普金斯,限于时代因素本片对希特勒的塑造还是显得很拘谨,不像《帝国》那样放得开(但在当时对比同期二战片已经算是比较客观的了),但相较之下布鲁诺·甘茨的演绎更有张力,恐怕是很难超越的一个“希特勒”角色了。希特勒死了,但纵观他的思想在当今的各国借尸还魂、还被拿来表演爱国秀,网上越来越流行各种对战争的吹嘘,我想希特勒并不是输了,而是赢了……
8分 反战 德国
第三帝国内幕 (1982) 豆瓣
Inside the Third Reich
导演: 马文·J·乔姆斯基 演员: 鲁特格尔·哈尔 / 约翰·吉尔古德
其它标题: Inside the Third Reich
A dramatization of the life of Albert Speer, Hitler's young architect and onetime confidant, and his meteoric rise into the Nazi hierarchy. Based upon Speer's own monograph of the same title.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201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ls Hitler das rosa Kaninchen stahl
7.5 (74 个评分) 导演: 卡罗莉内·林克 演员: 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 / 马里纳斯·霍曼
其它标题: Als Hitler das rosa Kaninchen stahl /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九岁的安娜和家人居住在柏林,1933年到来,一切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她四周,一个陌生人的画像开始挂满在大街小巷,懵懂的安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久之后,她和她的家人踏上了一场逃亡之路,安娜在旅途中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而她也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兔子早已被落在了柏林的家中,逐渐被黑暗所包围。
德国的历史观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国的历史观
作者: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彭刚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我的五个德国 豆瓣
Five Germanys I Have Known: A History & Memoir
作者: [美]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 译者: 季大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德国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世界: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为什么会制造出西方历史上最大的恐惧?在这部人物回忆录和历史交杂的著作中,著名的学者Fritz Stern通过他自己的生活的棱镜折射出这一问题。他生于魏玛共和国,在1938年被迫放逐美国,后来他成为一位享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开启了认识过去的德国的新视角。
在这部书中,Fritz Stern唤醒了他经历过的5个德国:魏玛、第三帝国、战后西德和东德,和1990年之后的统一的德国。他认为德国动荡的历史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提供了政治教训。
德国八六年 (2018) 豆瓣
Deutschland 86
7.9 (22 个评分) 导演: 爱德华·贝尔格 演员: 约纳斯·奈伊 / 玛丽亚· 施拉德
故事发生在《德国八三年》的三年后。
2020年10月20日 看过
(7/10)第二季的主题更加宏大了,但感觉欠缺了些什么,男主马丁真的是个很鸡肋的角色,形象单薄而且相比智慧更像是运气好到家,爱情戏更是狗血,相较之下玛丽亚· 施拉德饰演的莱诺拉姨妈更出彩些,配角们也塑造得挺不错。
影片涉及到了南非曼德拉斗争,不过距离南非结束种族主义政策还有几年,也许这是下一季的故事了。
7分 德国
离经叛道 (2020)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Unorthodox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离经叛道
8.2 (112 个评分) 导演: 玛丽亚· 施拉德 演员: 希拉·哈斯 / 阿米特·拉哈夫
一名隶属哈西迪犹太教派的女子为了躲避家人安排的婚姻,从布鲁克林逃往柏林,在一群音乐家的接纳下展开新生,直到过往的一切找上门来。
战争 豆瓣
Krieg 所属 作品: 战争
作者: [德] 路德维希 • 雷恩(Ludwig Renn) 译者: 王之光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0
★★★
“一战”后最成功的反战纪实文学之一,1928年首次出版,已被译成近40种语言,全球销量逾50万册;
德军视角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比肩《西线无战事》,更洗练,更真实;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卡尔 • 冯 • 奥西茨基真诚推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特奥多尔 • 豪斯撰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根据“一战”历史改编的纪实小说,一部关于“一战”的反战经典,简体中文版在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引进;
★ 作者路德维希 • 雷恩是职业作家,曾是军人、人类学教授,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创作风格平静直率,通过战争中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那段残酷荒谬的历史,让读者体味、思索最真实的“一战”;
★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虽已过去100年,但世界部分地区仍然战火纷飞。重读“一战”文学,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 内容简介
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路德维希 • 雷恩——一名五等兵,跟随大部队进军比利时和法国的经历。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年轻人在身边倒下。但他一开始并没有对战争产生质疑,因为他与当时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渴望赢得战争。对雷恩来说,他的连队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没有时间为倒下的战友难过。
作者用朴素、冷静的语言描写了雷恩受伤后的恐惧、晋升后的骄傲、被授予二等兵铁十字勋章后的喜悦和阵地战时的无聊。之后,雷恩被提拔为中士,并再次受伤,在野战医院获得了一等兵铁十字勋章,但他内心深处开始抵触战争。1918年10月,雷恩回到前线,他发现所有人都对战争憎恨不已。不久后,一战结束了。
审讯室:德国 (2019) 豆瓣
Criminal: Germany
8.1 (36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 吉姆·费尔德·史密斯 演员: 埃娃·梅克巴赫 / 西尔维斯特·格罗特
在审讯室里,警探与嫌犯针锋相对,试图找出真相,即使那意味着违背规定和赌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