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气球 (201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Ballon
8.3 (214 个评分) 导演: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演员: 弗莱德里奇·穆克 / 卡罗利妮·舒赫
其它标题: Ballon / 翻墙热气球(港)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无主之作 (201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Werk ohne Autor
8.3 (316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演员: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其它标题: 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库尔特(汤姆·希林 饰)的姨妈由于被认定精神不正常而被关进了集中营,并最终因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的核准被送入了毒气室。成年后的库尔特进入了美术学院深造,一次偶然,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毕业后的库尔特当了一名东德的专业画家,并幸运地在柏林墙建成之前与妻子艾利一同逃往了西德。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就读,家庭生活的压抑和在创作上迟迟无法突破的苦闷,最终让库尔特寻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柏林之狗 (2018) 豆瓣
Dogs of Berlin
8.0 (24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蒂安·阿瓦特 演员: 费利克斯·克拉默 / 安娜·玛丽亚·穆埃
《柏林之狗》的故事中出现了两名截然不同的柏林警探,他们不情愿的组队协作,被迫与柏林黑社会争地盘,其间更要面对自己的人性弱点和犯罪行为,最后,他们必须做出终极决断:自己到底是执法者还是违法者。
青岛 豆瓣
Tsingtau:ein Kapitel deutscher Kolonialgeschichte in China, 1897-1914 所属 作品: 青岛
作者: [德] 汉斯-马丁·辛茨 / [德] 克里斯托夫·林德 译者: [德] 贡杜拉·亨克尔 / 景岱灵 青岛出版社 2011 - 5
《青岛(德国殖民历史之中国篇1897-1914)》(作者辛茨等)作为由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的附属论文集,介绍了 1897-1914年之间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历史。
本书收录了《商人,领事,船 长:德国在中国的早期经济利益》、《19世纪的山东省》、《为上帝和祖 国——基督教传教活动》、《费迪南德·封·李希霍芬——对一个古老国 家的新见解》、《殖民城市青岛的建设: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和开发》、 《家乡的田园风光和殖民统治的要求:在青岛的建筑艺术》、《和家乡的 联系:在胶州地区的德国邮政》、《为青岛发行的德国货币》等文章。
德国极简史 豆瓣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 所属 作品: 德国极简史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霍斯 译者: 舒云亮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3
全面而生动,没有比本书更好的德国简史了。
——菲利普•普尔曼(英国作家,《黄金罗盘》作者)
200多页,100多张图片,一下午读懂2000年德国史,理解欧洲纷繁复杂的历史与今日格局。
上起公元前58 年,恺撒称其为“居住在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下讫安格拉•默克尔的新一届任期,2000年间德国历史的风云际会浓缩在200多页的篇幅中:关键节点的史实、全新视角的考察、100余幅插图作注解,《德国极简史》明白晓畅地梳理了德意志民族的渊源、疆域的伸缩、王朝的更迭、政权的博弈、经济的消长……以及如何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又如何成为“欧洲最大的希望”。
这本“了不起的小书”,被欧美众多媒体推荐为“你一定爱读的《德国极简史》”,是了解德国和欧洲腹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必读书”,自出版后,荣登英国、德国、日本各大媒体和书店的销量榜单,是备受推崇的年度历史类好书。
斯科尔茨内回忆录 豆瓣
The Otto Skorzeny Memoirs 所属 作品: 欧洲最危险的男人
作者: [奥] 奥托·斯科尔茨内 译者: 陆大鹏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2
奥托·斯科尔兹内是二战中非常著名的德国特种部队指挥官,指挥并参加过营救墨索里尼、抓捕匈牙利摄政王、铁拳行动、米老鼠行动、格里芬计划等诸多二战重要事件。在这本自己的回忆录中,他如实地将其指挥的最著名的行动一一记述,展现在人们面前。全书从作者的童年讲起,依次叙述了他的学校生 活、参军、战争中的德国和意大利、进军莫斯科、加入特种部队、解救墨索里尼、监狱生涯等。本书不仅展现了著名的德国特种部队的发展史,而且对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美国的关系及细节均有记述,兼具历史性和可读性。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 (2015) 豆瓣
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
导演: Jörg A. Hoppe / Klaus Maeck 演员: Blixa Bargeld / Annette Humpe
其它标题: 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 / B級片:地下柏林(台)
瘦削的碧丽霞在“危险酒吧”将客人们弄得醉醺醺;严肃的尼克· 凯夫在柏林家中的墙上集满了“德国哥特音乐”海报…… 在围墙和防火墙之间,在新式和旧式建筑之间,在马尼亚D(Mania D)和韦斯特班姆(Westbam)的音乐之中,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音乐人、厂牌制作人和军事狂人马克· 里德为柏林的电子乐所着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来到这里。所幸的是,他所经历的一切都被影片记录了下来。
由约尔格· A · 霍佩、克劳斯· 梅克和海科· 朗格联合制作的电影《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收录了详实的影像和声音资料,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礼赞。对于所有经历过这段时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次时空穿越、令人窒息的昨日重现。而对于所有那些不知暗流何时开始萌动,或是以为那些辉煌都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的后来人,这部电影也一定能够开阔他们的视界。
俾斯麦 豆瓣
Bismarck: Ein Preuße und sein Jahrhundert 所属 作品: 俾斯麦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克里斯托弗·诺恩 译者: 陈晓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帝国英雄?德意志魔鬼?——“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定调之作!】
·
经常被提起的两位德国政治家,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就是俾斯麦;人们对前者的评价众口一词,而对俾斯麦的评价则根本无法统一。
·
俾斯麦的一生首先是普鲁士的,然后才是德国的,除此之外也还是欧洲的。作者诺恩就是从这样三个角度来写俾斯麦的,而且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欧洲视角。另外,正如俾斯麦本人所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总归不会写进档案里”一样,作者充分考虑了历史表述的主观性和史料的局限性,将俾斯麦平凡生活的一面、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他把这个“帝国缔造者”嵌入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写作出一部独特的俾斯麦传。
·
【媒体评论】
数年来最杰出的俾斯麦传记。——《明镜周刊》,2015年3月28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部传记让铁血宰相走下了神坛。——沃尔夫冈•施耐德,《世界报》,2015年3月
·
一部文字优美、带有英式幽默的传记。——西格弗里德•魏希莱恩(Siegfried Weichlein)《每日镜报》,2015年5月27日
·
这本传记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于,作者立场客观冷静,少有发表对俾斯麦倾向性很强的评价,而是将俾斯麦的思想和行动放在欧洲的全景下观察,将他的政策与英国的迪斯雷利、意大利的加富尔的政策进行比较。——《法兰克福汇报》,2015年3月31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应当被视作从最独特角度审视俾斯麦的作家。
——路易莎•莱辛斯泰特尔(Louisa Reichstetter),《时代周报》
·
克里斯托弗•诺恩……成功地将这个戴着“帝国缔造者”光环的超级英雄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凡人政治家。——卡斯滕•尧赫(Karsten Jauch)《图林根汇报》,2015年4月19日
·
一本碰撞思想的好书。——黑森广播公司,2015年3月19日
·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星期日报》,2015年3月
·
作者叙述了俾斯麦的生平和思想史,内容详实且通俗易懂。
——米夏埃尔•布拉克曼(Michael Brackmann)弗兰克•韦伯(Frank Wiebe)《商报》, 2015年2月13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本书将视野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克里斯托弗•雅尔《新苏黎世报》,2015年3月28日
·
诺恩……能纠正好些关于俾斯麦手腕片面和言过其实的评价。——乌尔里克•博瑟,北德广播资讯频道,2015年3月31日
·
杜塞尔多夫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恩所著的俾斯麦传在诸多新近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史蒂芬•内尔克,2015年4月1日
·
不同寻常的耳目一新。——克里斯蒂安•鲁夫 (Christian Ruf)《德累斯顿最新消息》,2015年9月7日
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 豆瓣
作者: 梅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1870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堪称欧洲最强大和最繁荣的“崛起中”强国,但它在1914年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由此衰亡。德意志帝国为何会走向大战?其背后的主要战略考虑是什么?基于大量著述和档案资料,本书涵盖了德意志帝国的四十余年历史,从国内政治、 经 济、军事思想、对外关系实践等多角度剖析了上述问题,强调了预防性战争思维的影响,也述及了当政者的政治性格的作用,对于一战前四十年中欧洲国际关系的宏观进程和其他大国在其中的角色也多有展现。本书较好地体现了对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借鉴和辨析,并在多方面提供了有新意或更中肯细致的看法。本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在一战前国际关系和一战起源问题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实践提供某种借鉴,也适合作为国际关系史教学的基础读物。
德意志皇帝史 豆瓣
作者: (德) 威廉·吉塞布莱希特 译者: 邱瑞晶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3
《德意志皇帝史》是吉塞布莱希特集40年功力,采考上百种原始资料、写作而成的巨著。本书叙述了从德意志民族出现到19世纪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历史。书中用通俗的情调和艺术的笔法,将千年德意志的悲欢离合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书中文字可以看出,吉塞布莱希特是个极富天才的讲故事者,如果读者捧起该书,就绝对不忍释卷。吉塞布莱希特在第一卷中,主要叙述了德意志民族出现到10世纪末的历史,讲述了在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民族的悲惨境地、民族大迁徙时期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歌颂了德意志民族崇尚自由、渴望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心声。
日耳曼尼亚 豆瓣
Germania: A Personal History of Germans Ancient and Modern 所属 作品: 日耳曼尼亚
作者: [英]西蒙·温德尔 译者: 吴斯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丨纸间悦动 2019 - 1
一幅私家历史文化导览图,带你漫步德意志;《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十大畅销书”
【内容简介】
“日耳曼尼亚”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英语中德国和德意志的称谓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来。这些日耳曼人经过不断迁移,逐渐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公元10世纪,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常处于“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难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统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但都以战败收场。1945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德意志一直是欧洲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主角,它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影响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自1945年以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重现被纳粹的阴影遮蔽的荣光,他们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辉煌、复杂而又无限多样的文化。
德意志文化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德国人留给世人的严肃、偏执、冷酷的刻板印象,常常让人误以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无趣的国度。但是作者结合多年游历德国的经历,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摆脱了常规历史写作的窠臼,挑战了世俗观点。他不仅介绍了德意志的历史,展示了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建筑和诸多文化元素,还适时提到了奇怪的食物、城堡、疯狂的王子,甚至童话故事。
作者一直思考并试图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关于德国,我们是如何被既有史料误导的,我们应如何避免和摈弃这种误导,何时我们又应该忽略某些历史?这是一本饶有趣味、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书,可以将读者一次又一次带回德意志经历过的重要年代,重新认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欧洲死刑史:1200—1700 豆瓣
Verbrecher, Opfer, Heilige: Eine Geschichte des Tötens 1200-1700
作者: [德]彼得·舒斯特 译者: 朱谅谅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一部圣徒、罪犯、受害者的故事。
1.精选欧洲1200—1700年年间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带读者回到第一死刑行刑现场,领略“刽子手的黄金时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等死刑史现象。
2.集中展现超乎我们想象的欧洲死刑判死罪名:偷盗、抢劫、通奸、乱伦、亵渎神灵、兽奸、嫖娼、未婚生子、女巫身份、同性恋、妓女身份、助巫、叛教、质疑教会、亵渎上帝、破坏城邦和平……
3.历数丰富残酷、令人咂舌的酷刑:火刑、钳烫、绞刑、浸河、活埋、轮刑、锤砸、焚尸刑、车裂、四马分尸、六马分尸、八马分尸、分解四肢、剑刑、鞭尸、毁尸……
4.处死犹太人时必须有两只狗、死刑犯必须向上帝忏悔等公共表演秀式的行刑仪式和规范,使得欧洲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法治设定要素等在死刑刑罚中找到根源。
5.审视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下的极端命运,深层次揭示13世纪至17世纪末,欧洲社会如何评判、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
极简德国史 豆瓣
物語ドイツの歴史 ドイツ的とは何か 所属 作品: 极简德国史
作者: [日]阿部谨也 译者: 陈云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 7
在德意志大地上,中世纪王权和教权争斗不已,神圣罗马帝国与诸邦国及周边势力相互纠葛,经历宗教改革演变成三十年战争;拿破仑的入侵激发起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普鲁士主导下实现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对内压制民权、保障社会福利,对外从维持欧洲均势转向世界扩张;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德国选择重返国际社会,融入欧盟实现国家统一和快速发展,……必须研究德国!栽了两次大跟头还能崛起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
本书纵深把握了德意志国家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力剖析了近现代德国的荣光与挫折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特别是对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城市、工匠制度和音乐史等的分析,独到地呈现了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敏锐地把握到了德意志人的社会和精神特质。本书由作者积数十年研究经验而写成,学术视野广阔,叙述深入浅出,既对专家学者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适合大众读者深入了解德国历史。
铁棺材 豆瓣
作者: [德]赫伯特·A.维尔纳 译者: 王翰民 / 张敬 2016 - 7
《铁棺材》从一个二战德军潜艇艇长的角度,采用回忆录的方式,为读者介绍了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上的潜艇作战细节,见证了U型潜艇在早期的疯狂,制海权的控制,到晚期的衰败、覆灭,全过程。 《铁棺材》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荣耀的年代。在这个部分作者主要记述了1939—1942年,德国U型潜艇由于数量及科技上的优势,在大西洋上取得的极大成功,大量击沉、击伤盟军舰船,重点猎杀盟军的补给船队,切断美国对欧洲战场的军备、物资补给线;第二部分,头顶的地狱。然,好景不长,1943年始,美军情报部门对德军情报的破译,导致U型潜艇陷入危机,美军轰炸机总能准确找到德军U艇位置,并进行空中打击,而德军的老式U艇缺乏足够的防空火力,损失极大,大部分潜艇被击沉,战争态势开始转移;第三部分,灾难与溃败。1944年,盟军更新了雷达探测装备,可先期探测德军U型潜艇方位,在盟军飞机轰炸、驱逐舰深水炸弹围攻下,U型潜艇彻底溃败并覆灭。 作者作为德军海军军官,执行了德国政府反人道的法西斯战争的命令。但在战争中,他们仅攻击盟军船队,当击沉对方舰船后,甚至还主动发出求救信息,通知附近盟军船只前来搜救落水船员。在战争中后期,甚至开始质疑德国政府的战争指令,他们也向往和平、渴望生存、厌恶杀戮。1945年,作者本人甚至制定了逃亡计划,盼望从充满杀戮的战争中解脱,拒绝执行纳粹当局的命令。可以看出,德国士兵慢慢认识到纳粹的丑恶、战争的非正义性,期盼着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铁棺材》于1969年在美国出版,深得读者好评。1999年、2005年,两次再版,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艇长(1941—1945年),二战后升任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舰队司令(1959—1961年)的阿瑟?赫兹利特中将给予该书高度评价,并作序推荐。
Doctor Faustus 豆瓣 Goodreads
Doktor Faustus: Das Leben des deutschen Tonsetzers Adrian Leverkühn erzählt von einem Freunde 所属 作品: Doctor Faustus
9.7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罗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其它标题: 浮士德博士
本书为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鸿篇巨制,作者本人也对其青睐有加,另眼相看,视其为 “一生的忏悔” ,“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 。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 ……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小说主人翁为虚构的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一个有着音乐天赋,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可他不满足于现状并追求”真正伟大的成功”,因此与魔鬼做了交易,换取24年的音乐灵感与创造力;在此期间,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而且他不可以有爱,然而,就在他艺术上步步高升时,他周围的环境却不断出现道德堕落的危机现象,他本人也开始违背那道不许爱人的禁令;他身边开始不断有人死亡,他的熟人自杀,他的同性恋男友被有夫之妇枪杀……阿德里安悲愤欲绝,突然猛醒,他要对他的一生进行忏悔,最终,他身心崩溃,由他的母亲接回故乡,在经历了十年的疯癫之后,于1940年辞世。
1924 豆瓣
所属 作品: 1924
作者: [美] 彼得·罗斯·兰奇 译者: 杨献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0
1924年,对希特勒、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虽然希特勒还没有夺取政权,但正是在这一年里,希特勒发生了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他不仅将自己称为绝对正确的领袖,他还将自己称为人类的救世主!
实际上,当时的希特勒远离社会,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待在监狱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深入阅读、写作、审判和演说,造就了他后来的思想。目前为止,还未有人研究过希特勒一生中关键的这一年。在《1924》这本书中,彼得·罗斯·兰奇尽可能丰富地描述了这一年的故事和场景,这对我们理解战争狂人希特勒、他的作品和他后来种种残忍行径是至关重要的。
十四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记 (2014) 豆瓣
14 Tagebücher des Ersten Weltkriegs
导演: Jan Peter 演员: Natalia Witmer / Elisa Monse
本片并不是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而是从士兵、家庭主妇、工人、护士和孩童角度来讲述一战的故事。本片再现了战争对14位主角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并把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本片所讲述的不仅是一战的政治或军事历史,而且是一段深刻展现了平常人真情实感的故事。
----------
14 - Diaries of the Great War is a 2014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drama series about World War I. It uses a mix of fictionalized scenes , archive footage, and animation. All episodes were directed by Jan Peter, series authors were Jan Peter and Yury Winterberg. In a dramatic advisory capacity, Dutch producer and screenwriter Maarten van der Duin and BBC-author Andrew Bampfield worked on the film's development. The series is based on an idea by Gunnar Dedio, producer at the film company LOOKS Leipzig and Ulrike Dotzer, the Head of Department ARTE at Norddeutscher Rundfunk.
The individual episodes of the series tell the 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ians and the military;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ldiers, housewives, factory workers, nurses and children. In total there are 14 main characters. Meaningful scenes from their lives are re-enacted and intertwined. The result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or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ut a story that poignantly captures the feelings and moods of the people.
----------
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 racontée par les journaux de guerre et la correspondance de 14 témoins et acteurs du conflit, célèbres ou i nconnus, hommes ou femmes, adultes ou enfants, autrichiens, allemands, Italiens, russes, Français, Britanniques ou Canadiens.
En abordant cet évènement sous l'angle humain et personnel, il est ainsi permis de donner un éclairage plus intime et aussi plus universel, donc très actuel, sur les drames engendrés par toutes les guerres. Car quel conflit aujourd'hui ne provoque pas les mêmes ravages ?
死羊羊 (2012) 豆瓣
Oh Sheep!
8.0 (52 个评分) 导演: Gottfried Mentor
其它标题: Oh Sheep! /
Two flocks of sheep are searching for companionship. But their shepherds at odds with each other, do everything to keep them separated.
2018年10月22日 看过
(7/10)感觉像黑色幽默版《小羊肖恩》,后半段密集恐惧症……
7分 德国
冒牌上尉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er Hauptmann
8.3 (210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斯文克 演员: 麦克斯·胡巴赫 / 米兰·佩舍尔
其它标题: Der Hauptmann / 以希魔的名义(港)
德国二战题材影片。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威利赫罗德在二战最后两周内成为所谓的“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故事。他凭借捡到的上尉制服而假冒军官,将溃散的其他士兵聚集起来组成特别任务小组,一路抢掠地在行将陷落的纳粹帝国大地上为所欲为,并以元首为榜样掌握起逮捕和生杀大权。
该片获得了去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2018年10月20日 看过
(9/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片子,很多镜头看起来很平静,却十分的癫狂。虽然故事类型不同,但观感颇像《鬼子来了》。这不只是一部《钦差大臣》,更是折射人性恶的作品。观看过程中对人物不是讨厌,而是不寒而栗。至于男主犯下那么多罪恶后却得到宽容和谅解,也许打动官员们的只是一句:我爱国无罪,我是德国人。
9分 反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