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契克 (2016) 豆瓣
Tschick
8.0 (190 个评分) 导演: 法提赫·阿金 演员: 特里斯坦·勾贝尔 / 阿南德·巴特比勒格
其它标题: Tschick / 再见柏林(港/台)
麦克(特里斯坦·勾贝尔 Tristan Göbel 饰)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他喜欢上了班上最受欢迎的姑娘塔迦娜(阿妮娅·文德尔 Aniya Wendel 饰)。麦克当然是不敢讲自己的喜爱之情对塔迦娜流露半分的,他只能将这强烈的悸动努力的隐藏在心底。在塔迦娜的眼里,麦克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陌生人而已,这也难怪她没有将自己的生日宴邀请函给他,这令麦克感到非常的郁闷。
同样没有收到邀请的,还有班上新来的转学生契克(阿南德·巴特比勒格·楚隆巴特尔 Anand Batbileg Chuluunbaatar 饰),这个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但是成绩却惊人的优异的怪人刚来没多久就受到了全班人的孤立。在机缘巧合之下,麦克和契克一拍即合,两人偷了一辆车,踏上了自驾之旅。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闪击英雄
作者: 古德里安 译者: 戴耀先 解放军出版社 2013 - 1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原名《一个军人的回忆》,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954.5)是纳粹德国陆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他的建军思想、作战理论是德国法西斯“闪击战”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任德国陆军运输兵监察部和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师师长和快速部队司令。1938年率部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他提出装甲兵是陆军中的“决定性角色”,其他兵种处于辅助地位,以及成建制地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全新思想,从而构成了“闪击战”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瞄;1948年获释。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虏;1948年获释。在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过程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及其经验教训,阐明了他对装甲兵运用的观点,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构进行了评论。本战争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古德里安“闪击战”理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作者在书中顽固坚持纳粹主义立场,诬陷被侵略国家涂炭德国生灵,美化法西斯德军的侵略罪行,竭力为纳粹的罪行开脱和辩解。希望读得在阅读时注意认真鉴别。
德国统一史(全四册) 豆瓣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1): 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erungsstil Und Entscheidungen 1982-1989
作者: 卡尔-鲁道夫•科尔特 / 迪特尔•格鲁瑟尔 等 译者: 刘宏宇 / 邓文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1989~1990年间东西德的统一是当代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最具关键性的转折点和重大事件。
《德国统一史》即为全面阐述这一历史进程的代表性著作,由几位德国政治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四卷。该项目团队于1998年获得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许可,利用至今仍保密的有关德国统一的档案材料开展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统一的进程。此外,研究人员还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使得这部著作得到充实。
如果政治是正在形成的历史,而历史是已经流逝的政治,那么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德国统一这一世界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的文献。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豆瓣
Der Untergang. Hitler und das Ende des Dritten Reiches. Eine historische Skizze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作者: [德]约阿希姆·费斯特 译者: 陈晓春 新星出版社 2016 - 1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救世主还是恶魔 豆瓣
作者: 王顺君 台海出版社 2017 - 1
腓特烈二世头顶德意志、伦巴第、西西里、耶路撒冷、阿尔勒(勃艮第)和“世界之冠”罗马帝国六顶皇冠,虽被逐出教门,但他利用外交手段指导第六次十字军,毫无死伤地进入圣地耶路撒冷,被称为“王座上第一个近代人”,同时,他也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衰弱、德意志分裂、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救世主还是恶魔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是他的首本中文原创传记,理清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历史的同时,也详细描写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伦巴第地区的战争,教会和帝国的对撕,值得阅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同时也是六个王国的国王,掌握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等七种语言,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中世纪令人非常惊奇。本书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以通俗活泼的语言和优美流畅的文笔为读者还原了腓特烈二世漫长的一生,并以他的生平作为切入点,剖析了中世纪盛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体系。
第三帝国内幕 豆瓣
INSIDE THE THIRD REICH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内幕
作者: 阿尔贝特.施佩尔 译者: 邓蜀生 / 于干 三联书店 1982
施佩尔(Albert Spe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建筑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时期,先是开始负责纳粹党的建筑设计,做了希特勒的建筑师,成为希特勒的“宫廷近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他做到了“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和生产部长,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大量增产军备的生产负责人。战后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二十年监禁。施佩尔认罪,在狱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写了《第三帝国内幕》(Erinnerungen)一书。这部著作对认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来说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回忆录。
施佩尔描述的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恶魔或者疯子,他在施佩尔的笔下有时充满着人情味,对自己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很有感情,能够在某些决策会议上服从正确的意见,在失败袭来时会感到悲伤,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有着悲观的预期。他被各种在他身边争宠的政治集团包围,诸如戈林、希姆莱、纳粹党的大区区长等各种政治力量在他身边勾心斗角。他在国防军的军官团中有时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地位。正如施佩尔用一个词形容的那样,他在许多方面只是个“业余专家”,比如军事指挥或艺术鉴赏方面。但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元首”地位又要求他保持他无所不知的“专家”形象。这就造成了施佩尔所说的一种戏剧性场面,即希特勒常常是不顾他的参谋部的军事专家的意见而在地图上把各个师调来调去,直接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在这方面有自负,但是一个由“业余行家”指挥而专家意见不被重视的军事统帅部,是不可能打赢德国那样的两线作战的现代战争的。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从这部回忆录所达到的思想水准来看,他们的评价不虚。施佩尔在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他对于纳粹统治集团的“集体罪责”的承担、对于纽伦堡审判的意义的阐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统治及文明前景的反思,既体现出一定的勇气,也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才华。就这部书达到的思想水平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施佩尔谈到了纽伦堡审判对于重建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重要意义,也谈到了在现代科技条件和传播手段下,因为统治大规模人群的思想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显得尤其重要。他深知清算纳粹政权对于德国人民的自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决定把希特勒政权的真实面目告诉世人,不仅在纽伦堡的法庭上认罪,而且在回忆录中忏悔。为了粉碎德国人民对于希特勒政权的迷信,他在书中严厉谴责了希特勒意图毁灭德国“民族生存基础”的“焦土抗战”政策。不仅如此,他曾经当面顶撞希特勒,告诉他战争“已经失败”,继续毫无意义的破坏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他以自己的最近距离的观察清楚地告诉德国人民,希特勒这个自称代表德国民族的统治者在最后的时刻考虑到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不顾一切的把这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哪怕他的“焦土”抗战会把德国变得“回到中世纪”。他在书中清楚地总结说,只有认清希特勒政权的本质,德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民族自新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作为希特勒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里的常客,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他与希特勒的交往过程来看,这是准确的。作为一个朋友,施佩尔在有些时候对希特勒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比如他在最后见到希特勒时的情景,他离开希特勒时的满腹凄凉,以及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面对着希特勒照片的痛哭。这些富于人性的描写部分,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施佩尔,也使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和意欲保全“民族生存基础”的“爱国者”(如果施佩尔愿意使用这一词的话),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显然,如果说在极权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是条通则的话,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政治规则中总是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与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从理论上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相比,施佩尔的这种反思和告诫,因为他亲身参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罪行,而显得更为更为沉痛、更为发人深省。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施佩尔当时在弗伦斯堡邓尼茨的海军基地等待战败和被俘。作为希特勒钦定的继承人,邓尼茨政府主持了与盟军的投降事宜,而后前纳粹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在纽伦堡受到审判。施佩尔被控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他认罪,并在施潘道监狱服刑二十年。他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中的一部分,1966年出狱后,他借助档案资料及其他书籍、资料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德国神话与传说 豆瓣
作者: 莱纳·特茨纳 (Reiner Tetzner) 译者: 黃河清 2017 - 1
中欧和北欧早期的神话和英雄传说,是德国文学中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题材。以古北欧和中世纪蓝本为依托,本书用当今青少年和成人都能够接受的语言,重新讲述了关于奥丁、托尔和芙蕾雅,西格弗里德和克里姆希尔德,贡特和布伦希尔德,哈根、迪特里希、希尔德布兰特和维兰德的古老传说。
北欧神话没有流传下来一个统一的思想建构,或者完整的封闭性文本。大多数文本都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流传下来,其中一些忠实于原型,另一些则经过了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因此,还原人物形象尤为困难。本书主要依据冰岛学者S.诺达尔(S.Nordal)在文章《巫女的预言》中对北欧神话做出的阐释,同时还兼顾了一些现代的研究成果。
这部改编作品包含了北欧地区流传下来的所有神话及其人物形象,还穿插了一些北欧英雄传说,它们发生在诸神插手人世事务时。内容尽可能忠实于最初的蓝本,尽量还原诗歌的一些德译本中丢失的原始特点,追求将古北欧文本的古朴风格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译者黄河清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读者做出了最恰当的翻译,使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了日耳曼民族在早期历史中的神话与传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方神话体系是以希腊神话为主体的一系列故事。不过,除了希腊神话,其实中欧和北欧自古就流传着另一段神话传说,比如奥丁、托尔、洛基、彩虹桥、巨人族、米德加德巨蛇、世界末日、众神的覆灭等故事。
中欧和北欧的神话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文化。古老传说里体现的几点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即:尚武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比如他们的骑士文化就体现了尚武精神,尚武精神让德国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决斗中即使国王面临失败时也无法动用权力获胜,这就是严格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让德国社会运转良好;神话世界和古老传说中,处处体现了对能工巧匠的推崇,第三篇《工匠维兰德》便是高峰,工匠精神让德国制造享誉世界。
读一点神话,触摸德国人的精神内核!
生命如息 (2014) 豆瓣
Das Leben ist ein Hauch
导演: Marc Schlömer
其它标题: Das Leben ist ein Hauch
In 90 unterhaltsamen Minuten wird die Weltmeisterschaft mit all ihren bunten Facetten, den Kuriositäten und Skandalen sowie unter besonderer Beobachtung der deutschen und der brasilianischen Mannschaft nacherzählt – mit vielen exklusiven Bildern und Geschichten, die im deutschen Fernsehen noch nie gezeigt worden sind.
2017年1月20日 看过
(9/10)很有意思的世界杯纪录片,远比央视的《征服之光》出彩(央视版拍得很乏味,只是机械性地讲述每场比赛进程)。《球队》是从德国立场出发,而本片的视角则很广阔,相对中性地描述各支队伍的场内外趣闻,不过字幕组的翻译很丧尽天良………………………………
9分 德国 纪录片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 (2005) 豆瓣
NVA
导演: 林德·豪尔曼 演员: 德特勒夫·布克 / 卡特琳娜·塔巴赫
其它标题: NVA
描写前东德军队生活的喜剧片,主角是两位效力于前东德部队的两位好朋友。
尊严殖民地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Colonia
7.2 (70 个评分) 导演: 佛罗瑞·加仑伯格 演员: 艾玛·沃森 / 丹尼尔·布鲁赫
其它标题: Colonia / 窒命地(台)
1973年智利政变,德国夫妇丹尼尔被独裁者皮诺切特的秘密警察绑架,莉娜跟踪他们到一个封闭社区Colonia Dignidad,智利军政府将那里作为刑讯和秘密人体试验的基地,由前纳粹分子保罗·费舍尔统领,莉娜假意加入他们,以伺机救出丹尼尔。
纳粹医生 豆瓣
The Nazi Doctors 所属 作品: 纳粹医生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译者: 王毅 / 刘伟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10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9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文革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2016年11月23日 想读 谴责恶魔很容易,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却很难。
历史 德国
柏林墙 豆瓣
所属 作品: 柏林墙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2016年11月21日 已读
09年买的书,当时觉得晦涩看不下去,但多年后再翻开时却一口气看到完。人的读书兴趣的确是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发生改变。那个在柏林墙建起前夕跳过铁丝网瞬间被拍下照片的东德士兵舒曼,其实他后来在98年时自杀了。很多人的人生其实在决定筑起柏林墙那一刻就已经被毁掉了。
冷战 历史 德国
圣战 (2011) 豆瓣
Heiliger Krieg
导演: Christian Twente
《圣战》由德国电视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和和两家纪录片电影公司Gruppe 5 Filmproduktion和H Films联合推出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讲述了从古至今基督教所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教所带领的中东文明数次由于政治及宗教问题所引发的战争。共分上下五部:"Der heilige Krieg: Das Schwert des Propheten“,"Der heilige Krieg: Kreuzzug nach Jerusalem” ,"Der heilige Krieg: Die Türken vor Wien“, ”"Der heilige Krieg: Dschihad für den Kaiser“, "Der heilige Krieg: Terror für den Glauben”。
2016年10月20日 看过
(9/10)和《德国人》同一风格的宗教战争纪录片,5集分别以法兰克战争、十字军东征、奥地利战争、一战东线战场、911事件为主题。视点相对中性,对穆斯林在历史上的文化贡献、一战中的英国给予正面评价,对拉登也没有丑化。总的来说是部很出彩的纪录片,多拍几集就好了。
9分 德国 纪录片
剑桥插图德国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剑桥插图德国史
7.6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马丁·基钦 Martin Kitchen 译者: 赵辉 / 徐芳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5
德国历史中包含了种种极端化的矛盾:一个孕育了路德、古滕贝格、巴赫、歌德等科学和文化巨人的国度,为什么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质如此困惑和忧虑?这样一个拥有高度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民族,怎么会委身于纳粹党人统治下,对欧洲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一个曾委身于纳粹主义的国度,如今怎么会变成欧洲迈向后民族主义之路的主发动机?著名德国史专家马丁·基钦在本书中运用富于洞察力的笔触,深入而透彻地探讨了德意志历史的复杂性,为解读上述难题开启了一扇门户。正是从历史的高度,作者揭示了一个民主而繁荣的德国,对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剑桥插图德国史》是一部格局恢宏、旁征博引的著作,几乎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其中包括多幅首次与读者见面的珍贵照片。对于重要的人物、地点、事件和问题辟出专页矛以介绍。本书在德国史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构建后民族主义时代的欧洲发挥一定的作用。  充盈于这一恢弘卷帙中的精彩著述定能引起从年轻不家务事到专家学者对德国跌宕起伏的历史的关注。基钦为藏书者奉献了一部从深度到广度都堪称一流的学术精品。——美国最具权威性的书评杂志《书单》  马丁·基钦提供的鞭辟入里的概观都插入大量的照片和图片加以说明,这是剑桥插图世纪历史系列丛书又一可喜成果。——多伦多《环球邮报》
2016年9月29日 已读
作为德国史的入门书级还是挺不错的,但建议配合其他入门通史一起看,因为作者的侧重点不同于很多通史。部分观点过于主观有待商榷。不过本书也纠正了很多传统的错误看法,如拿三并非单纯被俾斯麦忽悠,他本人也有挑起战争的意愿。翻译不够出彩,但忠实地译出了不少敏感字句……
历史 德国
希姆莱兄弟 豆瓣
The Himmler Brothers 所属 作品: 希姆莱兄弟
作者: [德] 卡特琳 ·希姆莱 译者: 吴林昊 / 裴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希姆莱家族的后人透过重重史料,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还原了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书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家族成员的视角写出的希姆莱,是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本极其睿智的书。
——德国《斯图加特报》
官方的说法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鸿沟……坚信“过去有好日子”的老一辈人和那些不愿直面历史事实的后代,这些人的态度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是时候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英国《卫报》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在把“党卫军全国领袖”这个万恶的形象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那个极其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英国《每日镜报》
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侧写。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
——英国《每日电讯报》
德意志之鹰 豆瓣
作者: 林纯洁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本书主要以德意志之鹰——黑鹰纹章的变迁为线索,探讨了黑鹰纹章在构建德意志国家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从帝国之鹰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到普鲁士之鹰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到共和之鹰与德意志现代国家——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失败,到联邦之鹰与现代国家的重构,黑鹰纹章见证和记载了德意志国家一千多年以来的历史,成为德意志国家*重要的象征。附录中介绍了联邦德国16个州州徽的起源和涵义以及德国大学校徽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通过对一百多个色彩斑斓、蕴意深刻的纹章,尤其是鹰纹章的全面介绍,将整个德意志的历史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附录中更是将德国城市的城徽与德国大学的校徽一一做了解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本书是国内首部全方位介绍德意志纹章的图书,资料精确,权威性强;图文并茂,四色彩印;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更是对纹章感兴趣的读者的不二选择,同时,因其详细记录并阐释了一枚枚德意志纹章的来龙去脉,本书也堪称是一部收藏佳作。
德国天才1 豆瓣
The German Genius 所属 作品: 德国天才1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弢 / 孟钟捷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