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师傅气功表演 - 标记
寺内 豆瓣
7.5 (16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 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金句摘录】
 一个未完成的梦,必须用爱情、用封建时代的大胆、用一个少女的秘密去孕育。
等待开花原是一种痛苦。
并非花朵不迷人,而是等待太难忍。
 梦国的土壤里种着忧郁,而忧郁是快乐的种子。
 上帝创造生命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证明死亡?
 生命就是那样脆弱的,脆得如同玻璃片。就在那一刹那,也许是千分之一秒,也许是万分之一秒,也许是十万分之一秒,总之,是很短很短的一瞬,生与死的界限就清清楚楚地划开了。
 他想起了T.S.艾略特的诗句。他已记不起哪一首诗了,但是他记得艾略特曾经在诗篇中透露过:世界并不是砰的一声就结束的,它将在抽抽噎噎的呜咽中结束。
2021年3月18日 已读
2021年3月19日 评论 很浓重的香港和王家卫味道 - 刚才本来打开电脑,想快乐地噼里啪啦一阵的,但是已经过了零点,室友也没声了,寝室里太安静所以我还是用经常作践我的九宫格慢慢打吧。很后悔,下次一定早点写。 这本书昨天乱走图书馆的时候拿的,看到刘以鬯就拿下来了。整本书大概有二十多万字吧但是没想到很快就考完了,可能是因为作者写的片段都比较分散,每段又比较短,比较容易读,好像那些字溜进眼睛里。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也有点在变,我之前看书没有这么快,小学的时候也挺喜欢看书的,每次看的时候如果沉浸进去了就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也没追求要看得快。但是越长越大了之后,心很浮躁了,然后时间又很宝贵总想快点考完,所以老觉得看不完,而且一本书好不好读这种主观感受总是在刚读一本书的时候迅速行成了。 我以前买过一本刘以鬯的书,初一或初二吧,那段时间补完王家卫,看到说《花样年华》取意《对倒》,高中的时候看到黄球球买了《对倒》,不过我猜她肯定到现在也没看。希望这件事我没记错,因为我忘记了太多关于她的事了,到我觉得有点恐怖的程度。我觉得她好像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莉拉,莉拉对莱农说自己要离开,然后关于莉拉的东西都逐渐消失了,她留下来的信件、物品,在她离开之后都不见了。我当时觉得很神奇,无法想象这种事情应该怎么用科学解释,我想着这小说也不是高科技也不是玄幻的哇,这种消失要怎么做到。但是当我很真切地开始忘记很多黄球球跟我说的东西的时候,我感觉我能稍微理解一点了,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关于某个人的记忆会消失了。 然后我那个时候买了一本刘以鬯写的《酒徒》。我不想去标了,我不想费周折把几百年前读过的书都补标,说实话我觉得初高中的我读过的书已经不能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算是读过了。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现在相对于以前已经算是个brand new person了,以前的不能再算数。我买的那个版本封面很好看,上半部分是纯绿色的,下半部分有一个很高的书腰,黑底白字印着意识流的语句。买过来的时候才十几块,刚百度了一下,看到孔夫子上面卖55了,不过我没有想卖。我当时看的时候的体验也很不错,除了觉得自己算个亚逼(总觉得现在亚逼这个词偏离本意了。亚不就是相对于主流来说的吗,只要是小众的、非主流的,就可以说是“亚“,但老觉得现在大家都觉得只有打扮成怎样怎样才能算是亚逼。主要我是想说,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小众并且以此为豪),还有也觉得他这个文体也真的很新颖,以前从未见过。他有几段完全没有标点符号,乱七八糟的一长串也看不出来联系的东西写在一块儿,但我乐此不疲。 然后回到这本《寺内》吧。 我曹很困,先写这么多吧,手机写太累了,明天开电脑爽快地打。主要还是我逼话太多,不然绝不能要求这么多。我想先分别地说说各个故事给我的整体感受,然后再说说有几个点的描写让我想起的东西。最近觉得看书速度变快了,可能也有开始微信读书的原因,用电子设备看书确实比较难受一开始,但是一旦开始接受这种,逼迫自己眼珠子快点转的时候也多了,说实话我看书的时候神游的时间很多,而现在这种时间少了。 ————————2021.3.19 00:46—————— 现在又过了凌晨了,今天是虎的生日。虽然现在又饿又累,但还是把读后感打完吧。因为天亮之后就是周六了(我说什么呢现在也是周六啊?),她们好像有睡懒觉的打算所以现在都还没睡的样子,所以我就打了,打他吗的,不知道为什么老是搞到这么迟,每天读书回来还要洗澡洗衣服,虽然没有当过农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劳累程度有到那里。 我发现豆瓣很垃,刚才打了一段字了结果直接把我的网页关了,之前有一两次发出的时候还说要审核,甚至不让我看到我原来写的,说是如果审核不通过的话,就会发到我的邮箱里。他吗的,就像你在写稿子,豆瓣在你还没写完的时候就把稿子收走,完全不给你修改和增减的机会。太垃圾了了,不敢在豆瓣直接写东西了,尤其是我这种逼话多的人,写的字没了真的损失很大(这么说起来搞得我写的东西很宝贝似的,不是哈,我是想说这么多字没有损失很大,写的东西是垃圾跟我说字没了损失很大没有冲突哈)。晕死,我今天到底在说什么啊,我写下来之后就觉得词不达意,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动乱》和《链》都是不停转换第一人称主体的文章,我还蛮喜欢这种的,好像电影很丝滑地不停转场似的,出现的人物很多,很能营造那种热闹生机勃勃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前段时间看的《看不见的城市》里面有一篇也这样,一个人串着一个人,然后一个小镇的人都串了起来,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很有生命力。 《吵架》这篇我蛮喜欢的,挺新颖的吧他的描写方式。里面有一句“香港的家居装饰摆设是中西合璧古今共存的”,感觉很有画面感,香港确实是这样的吧,我甚至觉得这是殖民地的必然成果。还想起来之前看公众号有个人写的,说香港来的小姑娘做的设计,总有一股精致香甜的小蛋糕的味道。这篇文章就是讲一个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把家中捣烂一番,最后写了个字条说自己走了,要签离婚协议的话call她阿妈就行。我觉得很不错,他描写的这个女很符合我刻板印象里港女的形象,就是比较自立比较强势的那种。 《龙须糖和热蔗》也很喜欢。说到这里我觉得刘以鬯写的文章总是一股浓浓的香港味道扑面而来,像这种很明显的象征,比如说热蔗,总是在东南才出产的,只有那种冬天不下雪的闷热地方才生长的。还有各种地名,观塘、红磡、油麻地、旺角……因为知道这是hk的地名所以给我一种很hk的感觉;但是这两天看的《奥古斯都》就不行,里面写的地名我毫不概念,虽然他的描写让我知道这是意大利或者地中海的某个地方,但是我完全不能很好地感知那个氛围,因为不熟悉,并且作者说为了给读者酝酿异域情调,所以人物名字都采用了拉丁文拼写而不是英文拼写,比如说安东尼(Atony→Atonius),但是中文版的反正都是翻译过来所以也感受不到,更不能译成安东尼乌斯,看的更繁琐。说实话我现在就已经觉得看得很累了,这个人名真的毫无记忆点,而且每一篇都换一个人作第一人称然后开始写信或者写日记。 说回《龙须糖和热蔗》,很喜欢这篇的原因还有一点是,这篇让我想起王家卫了,虽然刘以鬯确实和王家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现在在我们看来的话,而且像我这种人估计只能通过王家卫来认识他。我以前看《重庆森林》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人说这是在讲几个爱情故事,就是人和人之间莫名其妙的缘分,然后发生了完全无法预想的故事。这是故事,所以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但是故事总给人留下点什么,可能是欣喜的泪,或者悲哀的叹息。看完这篇我就突然好想写一篇关于我cp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文。卖龙须糖的男人和卖热蔗的女的,互相生出了好感,可是他们之间什么都还没有发生,故事就讲完了。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吗,真让人唏嘘。 这本书是有上辑和下辑,上辑全都是短的,看的很快,给了我一种我看书很快的错觉,从而产生了信心。下辑是三个中篇。 《对倒》里面一男一女交替出现,很像电影说实话,就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分别拍摄他俩的故事,然后穿插着剪辑,最后让他俩碰面。不过这个故事里他俩碰面了也没发生什么事,如果按照正常恋爱小说的话他俩应该继续发展下去,但是这边就是这样就结束了,又想起《重庆森林》了,王菲给了梁朝伟一张手画的机票,约他在加州见面,然后电影就结束了。他们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就不再继续拍摄,随我们想象了。 《寺内》这篇我一般吧,他这篇感觉走的是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那种精致的文绉绉的路线,我一直不太能get这种的,但是还是有他自己的味道,有几句我也还蛮喜欢的。 那下面我就摘抄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这天下午,气候更冷。买龙须糖的人,很少;买热蔗的人,更少。亚滔望望坐在热蔗档边的珠女,想起那些坐在电炉旁边打麻将的女人,觉得珠女很可怜。珠女望望站在龙须糖箱旁边的亚滔,想起那些在暖气房喝酒的男人,觉得亚滔很可怜。” 这一段描写我能感受到他们两情相悦了,而且他们的感情很美好很淳朴。因为我是个受抚慰,每次感觉到一个人可怜的时候,就是最爱他的时候。 “上海是紧张的,整个上海的脉搏加速了。” “两颗心接吻时,另外一个自己忽然离开自己。” “美丽的东西必具侵略性。” “年轻人有纯洁的感情。年轻人有完整无缺的感情。” “崔莺莺用手抚摸自己的胴体,爱上了自己。她是因为爱自己才向张珙挑战的。” “希望被冷水淋湿。” “这不是裂痕,只是情绪受了伤。” ——————————2021.2.20 1:10————————————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很喜欢这本书,咪咪曾经给我发过这本书她做的读书笔记。看的时候经常很惊叹为什么作者能想到这些,他的大脑很不同于我们常人吧,我也不知道说我是个常人有没有侮辱常人这个群体。卡尔维诺的描述太有意思了,他很能把平常你完全想不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且显得毫不突兀,莫名其妙就适配。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9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21年3月4日 已读
2021年3月4日 评论 - 这本书整体读过来还是比较易懂的,胡乱滚动眼球的时候也可以看进去很多东西。但是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走神的时刻也很多。这几年不怎么看书了,有看也多看的是小说之类的,带有剧情情节紧张才容易看下去。说实话我不太懂应该怎么看这种纯观点输出并且举例子的书。我可能正好到一个对于种种观念都很迷茫的阶段,可能这个阶段会持续很久吧,首先有我个人能力不足的原因,还有我所处的大体环境能够提供给我的大部分事实都很模糊或者说虚假的原因。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勒庞的态度很居高临下。但是我又觉得他想要对这些观念进行阐述,描绘群体在遇到各种情况时的状态,这种写法无可厚非。并且这样的什么什么作家、心理学家,讲话的时候并不像我们一样总是用“我觉得”“我感觉”“好像”“可能”这种字眼,他们说话总是斩钉截铁,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很自信,虽然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有资格这么做的——他们为了解释自己的学说做了大量的考究,进行了极为深刻而艰苦的研究。但是毕竟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且他写这些东西的年代也已经离我们很远,所以我在看的时候还是感受到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或是历史证明他错了的地方。 但就像他在书里写的那样,人们不会在历史里吸取教训。老一辈的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告诫后辈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但是新生的人从不乖乖听话,他们也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品尝一次错误的滋味。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革命都在重复徒劳的轮回。或许有一点可惜吧,老人们花了毕生的时间学会各种道理,在他相对来说十分富有经验的时候,他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而年轻人们却永远都毫不犹豫地以身犯错,明知生命本身就是徒劳,人类却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跳下去。但我总是特别欣赏这种时候的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倔强,生命就在这些无意义的瞬间被逐渐燃烧殆尽,但那些时刻迸发的火花却尤其令人感动。 “他们已经彻底忘却了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所图的唯一回报就是以身殉职。他们强烈的信仰赋予了他们的话语强大的说服力。大众总是愿意听命于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该如何迫使群众接受自己的想法。聚集成群的人会失去所有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拥有他们所缺乏的品质的人。” 我觉得上面这一段很能类比追星。明星、偶像相当于领袖,是粉丝们的信仰。大多数人在追星的时候都很喜欢看有一种人发的微博,这种人意志坚定,表现出浓度极高、坚定不移的爱意,她爱得锲而不舍,甚至可以为了做出有损自己的事情,或者说把偶像排在第一位,自己排在第二位。粉丝们喜欢看这种浓烈爱意盛满的状态,喜欢看爱多到溢出来伤害本人的情景,那个时候粉丝们会更倾向于追随那个意志坚定的人所拥有的信仰。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人们总是喜欢这种飞蛾扑火明知无意义却感人的桥段吧,也很容易受观念鲜明、意志坚定的人的吸引。 觉得粉圈是一个非常适合解释乌合之众的例子。对于作者在书中列出的许多关于“群体”的描述,粉圈能够非常贴合地对应上他所写的特征。比如说群体的智力低下;没有批判精神;为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想法和零散的话语,就会大无畏得面对受侵害的局面;一些意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普遍被公众所接受是因为大多数人感到他们不可能依照自身的推理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见。 但我说这些的时候好像我也变得很居高临下了,仿佛用一种淡漠平静的语气阐述这些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变成那样,我不想我自己也这样,我觉得我应该无时无刻保持一种低微的状态。但是说到底作者写了什么是他的事,我并没有百分之百认同的,就像我也不想一味地说粉圈不好一样,我知道这书里面有很多说得确实没错。粉圈有的时候看起来就是智力低下、毫无判断能力,那又怎么样呢,随便哪个政治党派只要形成了群体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又高贵在哪里。这就是人,人的特质,人生而带来的,你不能因为否认粉圈就否认你作为人的一部分。粉圈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也该给予他们生存的空间。况且我本来也是追星的虽然现在没有在追,我说这话的原因可能也有如果某一天我回到那里或者说和人提起我曾经也在那里的时候,我不希望我待过的环境曾经被我批的一文不值吧,但是说话我其实也没那么在意。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菲利普•迪克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从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个小时,主人公里克•德卡德为了赏金追杀几个仿生人的过程,历经无数变故,狗血共桃花一色,阴谋与暴力齐飞。小说里的人类受到地球辐射尘的影响,相貌丑陋,很多在心智上都发生了退化,而仿生人却外表堂堂,多才多艺。当仿生人在外表和心智上无限逼近人类,甚至表面上已经超越人类时,人究竟何以为人?
1982年,菲利普•迪克去世后不久,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电影笼罩着一种迷离、朦胧、似幻似真的基调,描绘了一个末世大都市洛杉矶,是后世无数赛博朋克电影的鼻祖之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这个哲学终极命题的探讨,让这部电影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赋予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2017年,电影续集《银翼杀手2049》在北美定档10月6日,也即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关于生存和生命的意义,我们永远没有确切答案。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小说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2021年2月10日 评论 原来我一看PKD的书就发困 - 看的时候睡着好几次,夸张。我这种每天凌晨三四点不睡装洋人的,有一天十点拿起这本书,看了几页就立马睡着了。不知道为什么这能这么催眠,看《银翼杀手》的时候我也睡着了好几次,睡眠袜弄醒我好几次我还是立马就又睡着了。我不知道是我每次都特困的时候看还是我对科幻类很不行。这么说来《信条》如果是两个小时的话我大概一个小时半也都在睡觉。真的和电影无关,就是我的问题。然后这个书不仅睡睡看看,昏沉地看,而且中间隔了好几个月才再拿起来看,说实话里面有些人名还剧情什么的忘得差不多了。有的时候能回想得起电影的相同情节,然后也发现了很多和电影两样的情节。 这个仿生人跟我想的还有点出入,我本来是觉得仿生人真的很聪明甚至比人类还狡猾的,但是看到最后,就是被里克杀掉的片段,觉得好像被耍了,写的真的很简洁,就是他们也没有策略也没有什么计划什么的,直接上来准备掐着里克脖子要杀;里克假装他们认识的鸡头说话,他们就给里克开门,杀掉他们就一秒钟的事情。就是这一点我还蛮惊讶的。然后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蕾切只有一个,我还以为她一边在和鸡头同居,一边又要色诱里克。我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机型,蕾切不止一个,我说她怎么会分身术的。我甚至还以为她给里克带的那瓶波旁就是鸡头买的。我能停止说鸡头了吗,这很侮辱人,他不是完全智障,但是我现在真的想不起他名字了,要是PKD没有起鸡头这个称号我肯定能记住他本名。 所以说我搞错了蕾切不止是一个,电影里也是这样吗。我真的忘记了,反正蕾切肯定都是由同一个女演员演的吧,我又区分不出来,警察里克是可以察觉出来她们衣服不同的。 还有就是移情,也就是同情心那件事,有的时候仿生人比真的人还能做得好。比如说从火星逃过来的那个蕾切,她能因为其他几个一起逃过来的仿生人被杀以及剩下几个兄弟姐妹都要被猎杀而哭泣,一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但是菲尔雷施就是还有一个赏金猎人,开始怀疑起自己是不是仿生人,因为他移情能力很弱,还对里克说你需要和一个仿生人上床然后杀了她。但雷施不是仿生人,他只能说是有点情感障碍。这种时候人类和仿生人的界限好像逐渐变得模糊。还有一些情节体现这个。比如说仿生人鲁芭唱歌很好听,在戏剧上很有成就,但是真正的人类——里克在美术馆听到一个声音很聒噪的女教师,明明是鲁芭(一个仿生人)更有价值一点,就算是这样仿生人也要被杀掉吗。男主的三观被揉碎重塑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说又让我觉得有出入的桥段就是蕾切他们在看到真蜘蛛的时候马上去卸掉它的四只脚想看看他还能不能爬。这种时候又说明他们同情心很弱,但是蕾切明明挺为同伴伤心的,警察局的蕾切知道几个同伴要被杀掉的时候也觉得难过,但还是毫无怜悯之心地把里克家的真山羊推下去摔死了。我想说她们的同理心好像只存在于仿生人之间,对珍稀动物什么的不存在。 知道仿生人的寿命只有三四年的时候我还挺震惊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能玩的地方,就是寿命很短的时候其实很容易让人做极端的事,因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围绕死亡展开的课题都很迷人并且永远不会过时。那种生命尽头彻底燃烧的极其短暂的巨大热量,一点都没有让我在仿生人身上看到。不如说他们太无趣了,里克威胁说要杀掉蕾切,她马上就放弃了抵抗,还教他怎么样可以无痛地杀掉她。我觉得这也是仿生人跟人很大的一点不同。 “黑暗的火焰已经苍白,生命里渐渐离她远去,就跟他以前见过的许多仿生人一样。经典的听天由命。它们只会识时务地机械地接受即将到来的毁灭,而真正的生命——在二十亿年的生存压力下进化出来的生命——永远不会就这样认命。” 我觉得生的意志还蛮重要的,我觉得只有有了这个,兴趣爱好还有好好过日子的那种念头才能在那之上建立起来。仿生人,如果你们真的因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为了达到一种不同的体验而联合起来从火星逃到地球,怎么会这样轻易认命。为什么没办法抵抗到死前的最后一秒。 所以其实我在仿生人身上看到蛮多矛盾的,也可能是因为我很非黑即白的缘故。
美满 豆瓣 Goodreads
7.6 (121 个评分) 作者: 淡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在人海中打捞生活的骸骨,用现实的星星点点去注解幻想。
★ 家庭是布洛芬、多巴胺和糖,对有些人也许是水,对有些人是头痛本身。
★ 家,这个陌生人构成的集体,尘世中饱受琢磨的奇迹。
----------------
九个背井离乡的故事
九个家庭中的难民
九个格格不入者
九个在离开中醒来的人
男人疲惫,认为自己在当牛做马,同时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女人劳累,感到不受理解,同时怀有巨大的爱的渴望。
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他们受困于代际和性别关系,他们像如今几乎所有人一样,因为渴望或者压抑、因为不得已的人生际遇四处游走,却总是无法彼此理解。书中有我们当代的生活景观:寺庙、机场、商场、便利店、精神病院、快捷酒店、旅行网站……
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对家爱恨交织,有逃避远走,也有寄托渴望,围绕着家与幸福,作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努力。
1. 女儿
情侣平平常常的同居生活里暗藏杀机。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着迷?一个犯罪故事。
2. 养生
天涯海角觅知音,家山北望泪沾襟。一个喜剧故事。
3. 山河
女孩对爱情没有好印象,因为她的父亲是个胆小鬼,母亲是位捞尸人。一个独白。
4. 过火
闽南一场净化仪式后,老人决意到更南方去。一次旅程。
5. 父母
孩子没有了,不再有孩子。一次卡在半山腰的旅程。
6. 乱世佳人
费雯丽还是奥黛丽?母亲花一生解谜,女儿只想活在谜面里。一个悬疑故事。
7. 海和海绵体
在发疯前,地质学家抓住自己珍视的东西,还顺带着蔑视了心理学。一轮测试。
8. 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
她问他,“你记不记得以前富二代是歧视性的称呼?” 前恋人分隔两地,一场合唱愈来愈像独奏。
9. 旅行家
中年男人在三个大洲间穿行。算他在内共有三个朋友相互讲述故事。算他在内家庭共有三人彼此好奇又捉摸不定地过一生。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最后两篇没有仔细读,实在是不想看了,但是是我的问题,我水平太低了,太浮躁了,无论如何也不想再读了,因为读了很久还没有读完。很多比喻,还有长串的罗列的名词,所以我读的很慢。前面的文章比较喜欢。很喜欢第一篇,说实话读的时候很有代入自己的感觉,我也有一个很敏感的朋友,从一开始的很迷恋她到后来几乎算是祛魅(但我还是很爱她的)这样一个过程。第二篇也不错,感觉前几篇中的女主角几乎都是有点知识然后挺沉默又挺悲伤的人。我最喜欢过火,虽然作者好像最不喜欢这个,这篇我看得很快,感觉很易读所以很喜欢(肤浅的人呵呵)
草莓、极光与火焰 豆瓣
おまじない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加奈子 译者: 吴曦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9
热爱戏剧的阿雪和朋友一起创立剧团,20年来作为宣发的她一心扑在戏剧上面。剧团成名,但是从来没有人看见她的付出与成就。身边的人以为她40岁未婚,留在剧团是因为喜欢社长梨木,似乎梨木自己也这么认为。她感觉很不舒服,不知如何反驳,如何发泄。终于有一天,一次远在芬兰的偶遇和一句不经意的话解开了她的心结……
人人都有过软弱时刻,但大多为了维持人设而假装坚强,结果憋出内伤……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次无声的崩溃,才能活出体面的人生?
“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直到这句话出现前,我都还忍住不哭的,也许他只是说出了你想对自己说,却不敢说的话。
这是一本献给“逞强”之人的治愈之书,包含8篇“瞬间如释重负”的日常故事,讲述了8个被微小善意化解的认知困境。
编辑推荐
🍓直木奖得主西加奈子首部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浓缩了西加奈子的世界观。比《亲爱的生活》更温柔,比《风平浪静的闲暇》更细腻,直指社会痛点和人类困境,展现那些伪装出来的坚强与体面以及魔术般的救赎。
🍓8位将要“绷坏”的主人公,照见在无声崩溃的大人群像
8个不敢言说的情绪,8篇被憋出内伤的故事,8句在不经意说出却像魔术一般将他们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一句话。那一句话,即使没有戏剧性的变化的力量,也能让人稍微得到救赎和安心。
🍓送给每一个“想不通”却“逞强”的人的治愈之书。
人人都有过软弱时刻,但大多假装坚强,维持人设。
🍓好读、贴合当代人情感的日系畅销小说
西加奈子文风天真却生猛,文字处理不见刀光,不为残忍而残忍,写实与诙谐之间,她的尺度总是把握得很好。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无语了,真的很短很易读的一本书,我这种浮躁批几个小时也看完了。一开始有点不太懂《草莓》那一篇,后来看了后面的,感觉这八篇其实都是,就是主人公遭遇一些难事,或者正处在一个困境之中,然后另一个(可能是家人,可能是熟人,可能是陌生人)出来做一些动作或者说一些话,让主人公释然了。基本都是这样。描写了一些人际关系我觉得很迷人,就是非典型的那种。比如《大姐头》里面父女会在酒会上被人开玩笑撮合在一起(我着实震惊了)。又比如《不完美家人》里面外公和“我”其实都是“冷漠”的人,对于爱很直接的妈妈,我们都在扮演自己的家人角色。还有和芭蕾舞者交往的人,他意识到“我们”会分手,“我们”之间不再有爱恋,只剩相伴时的温度。作者写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好像她在告诉读者:即便是这样也没关系,没有爱也没关系,弱小也没关系。
19年间谋杀小叙 豆瓣 谷歌图书
no one innocent in 19 years crime
7.5 (121 个评分) 作者: 那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与谋杀者的通信,与生死彼岸的通信,与不可能的爱情的通信,与叵测命运的通信。通信串起十九年的时间,串起愤怒、悲伤、不甘和眷恋,也串起了一宗又一宗的谋杀事件。当柳絮看见谋杀于面前上演,以为是一切悲剧的开始。实际上,她踏进了一条暗河的中游,无论是向上追溯,还是顺流而下,都布满 了死亡的漩涡。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不知道在哪里微博看到的好像非常不错的样子,有人狂推,但是后来看这本书的时候想找那条微博却找不到了。看的时候感觉也比较一般,可能我确实不太喜欢看推理侦探悬疑小说吧,每次我觉得主角的行为其实都是万种选择中的一个,并且不管用什么理由来解释都是行得通的,我是说从作者的角度来说都行得通;因为事物发生和产生后果的程度很重要,所以不确定程度的话,那些事情就怎么说都可以了(不知道在讲什么)。而且人物,怎么说,可能是因为不是我能理解的那种人,所以觉得奇奇怪怪的,为什么能有人这样从一至终一直为一件事活着,她/他的生命好像除了那之后什么也没有了。
1984 Goodreads 豆瓣
Nineteen Eighty-Four
9.6 (7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刘绍铭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村上春树以《1Q84》向本书致敬
★著名学者刘绍铭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 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2021年1月11日 已读
2021年1月11日 评论 爱上朱莉雅了 - 很牛逼的一本书 主要是我在图书馆找到两本 两本都被翻烂了 我挑了一本条件比较好的过来 还是像被一百个人看过一样 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人写字 还跟论坛似的 一个人写了一个问题 下面还有另一个笔迹回答他。 我很喜欢朱莉雅,最天真无邪又最淫荡,完全尊崇本性的女的,她出现的时候我感觉我的整本书都亮了起来。但是像爱意会坍塌一样,她的缺点后来也逐渐暴露出来。 有的时候我觉得书里写的确实太超过了,我想这是绝对没法百分百实现的,这太恐怖了,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大部分时候现实比小说还要过分的观念。但是我没法想象我们的生活能到那个地步,那我们岂不是很容易就死去了,人的思想真的可以被裹挟到那个地步吗,很吓人。如果党花了这么大力气监视那么多人,那么那样子随意又大量地迫害或是把人的痕迹抹去不是更花成本吗。如果杀到最后没有什么人活着了怎么办,那你的统治和对权利的追求这件事本身还有意义吗。 但你说得对,大部分的底层无产阶级是没有事的,他们获得永久的放逐,不会轻易遭到迫害也没有任何保障和保护,只是因为他们智力未开化。可这也很不现实啊,同样是人,凭什么他们会永远都智力低下,总会有的吧,几百年总会出一个天才,出一个思想家。几百人,几百万人,总该出一个对自己的命运提出怀疑的人。 我实在很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折,花费这么多成本和时间去套一个思想有些倾斜的党员,图什么呢。而且最后杀死温斯顿之前,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思想改造,花了这么大力气,直到温斯顿真正臣服于老大哥的时候才一枪毙了他。这个意义在哪里?你的意思是说我很牛逼,你真的想舔我的时候我就不给你舔 吗?让你的愿望达不成是我的最终目标。不能明白啊,可是人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诶,死了的话那些还有意义吗。 温斯顿和朱莉雅在森林里第一次作艾的时候我觉得好美哦。他们在知道自己会死的情况下去爱。绝望,纵欲,在没有未来的现在苟延残喘,完成末日前最后一个吻。但是到后来一切都变得很让人绝望,温斯顿在碰到自己最害怕的老鼠的时候很惊恐,大喊别咬我去咬朱莉雅,这时候他真正背叛了朱莉雅,从此之后再看到对方就不对味了,有些流失的东西永远都流失了。我感觉有的时候背着朋友说了她的某些坏话总有上述这种感觉,但是竟然很快就复原了,我果然太贱了吧笑死。 前期一直写温斯顿脚踝得伤和他咳嗽,为什么总是写他咳嗽呢,我以为是因为咳嗽是没法控制的,他在这样被限制住的环境下,唯一自由是还可以咳嗽。但是他的病都没法治,如果想治病估计还要上面审批吗(?)等你吗的审批下来人都死了…… 有的时候觉得那些描写,比如和朱莉雅一起光着身体躺在没有套床单的床上,比如看到那个屁股肥大的阿姨晒洗永远没完没了的衣服,很美,觉得很美的时候,全都在反衬很可悲的现实,被狠狠束缚住的。我想起小学读寄宿学校的时候,非常难过的感受涌出来了,都这么伤心了竟然也没法拥有自由,没法获得哪怕一点点放松的施舍。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豆瓣 谷歌图书
二十億光年の孤独
7.3 (63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川俊太郎 译者: 田原 雅众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8
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当代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为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动画作词,给荒木经惟的摄影集和佐野洋子的画配诗,他影响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北岛等无数人,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本书由谷川与他的知音译者田原从其创作的诗歌中,共同遴选出120首(其中17首为新作首发 )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篇目,是目前最全最美的谷川俊太郎诗歌集。
他描绘自然、生命和爱,诗句满溢着清澈和温暖;他咏叹宇宙、星辰和风,字间流淌着永恒的孤独和诗意的感伤。
本书由中日诗歌研究专家、著名诗人田原翻译。
…………
该书分为世界的约定、春的临终、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语言的胎盘、悲伤的天使、如果语言六个部分。作者用他蕴含着精湛技艺和惊人想象的诗篇,向这个世界吟唱出悠远而纯粹的恋歌。
…………
我年轻时曾立志当一名诗人,可在见到谷川的诗歌才华之后,我放弃了这一梦想。
——大江健三郎
如果我是天才的话,谷川俊太郎就更是天才。
——荒木经惟
他持续不断的创造活力令人钦佩。他的许多诗富于深刻的暗示性,既是为人生的,也是纯艺术的,不艰涩,而且饱含真情实感。其语象质朴,保持着恰当的空灵和鲜润感。他以杰出的实绩,真正实现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寻找着语言”。
——著名评论家、诗人陈超
他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并激发了一些诗人的创造活力。
——第三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2020年12月19日 已读
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借给彩信咦了但是她好像忘了还我笑死,然后就去图书馆借来再看看。看之前就在想不知道自己会读到什么,咪咪跟我说解读和文本会差十万八千里,小说或者散文之类的就不说了,诗的想象空间更大,而且最近越来越发现自己脑回路崎岖了,为什么总是想得跟别人差这么大呢。我也很想猜到别人是怎么想的,すごく頑張っだのに。不过我拍了很多张照片,因为诗好像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怎么说都可以,本来就是指向性不怎么明确的词语,所以我经常扭曲他可能本来要表达的意思,这是我最擅长的了。有的时候用来代我cp,有的时候偷过来比喻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蛮好用的。
流动的盛宴 豆瓣
A Moveable Feast
7.7 (8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2020年12月7日 已读
2020年12月6日 评论 呃啊短评写不下惹 - 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双语版,结果一直只看中文的那面,这样子看起来会有一种自己看的很快的成就感。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创作背景之类的不是很了解,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去年开始就在我的想看书单里面,可能是在查“垮掉的一代”的时候看到的。 好像是真实的故事,不太了解,但是很惊讶海明威遇到的人确实都是很厉害的一些作家,有写《尤利西斯》的,有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虽然他们的名字我也记不得了,只是看到作品的名字的时候很惊讶。 海明威有的时候很搞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他在丁香园碰到讨厌的人,然后语气就一直很差,还说I’ m glad to shoot you. 真的把我笑撇了,那个人说一句海明威顶一句,太祖安了。还有一次跟一个朋友一起去旅行,朋友那车没车顶,结果开车上路的时候老下雨,俩人都淋了点雨,到酒店的时候朋友一直觉得自己病得快死了,一直催海明威去借温度计,一直催一直催并且指责他做的不够,然后海明威好不容易拿到一根虽然是坏的,然后就撒谎报了一个正常的温度。 不过,说不论你去到哪里巴黎都与你同在。我想起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有一天坐在驾校的车里,那天也下了一点毛毛细雨,然后我开着窗把脸暴露,想着这些落在我脸上的雨水是不是会像公路的灰尘、从天而降的鸟屎,或者别人的唾液一样渗透到我皮肤里,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呃啊虽然说得有点恶心,而且皮肤吸收能力没有那么强啦,但是就是想到好像我们经历的事情,其实没有过去,会伴随着这具身体到anywhere
大裂 豆瓣
7.7 (163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九州出版社 2017 - 1
王小帅 骆以军 黄丽群 陈雪 小野 联袂推荐
华语世界实力名家力荐 新生代写作者中头角峥嵘的一支笔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
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王小帅(先锋导演、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威廉·高汀的《苍蝇王》,但空间不是被大人遗弃的小岛,整篇小说充满哥雅画作般暗色调的油彩,作者掌握文字、调度光影与运镜的能力都极具水准。
——骆以军(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黄丽群(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媒体人)
对生活意味天生敏感,熔风趣和决绝于一炉,行文不羁,收放自如,胡迁是个手艺高超的家伙。
——李师江(诗人、小说家、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整部小说的生命是活的,站上竞技擂台上,是有实力直接KO对手,而不只是用情节、写作技术来积分取胜。青春残酷,配合荒漠意向,以及满满的荷尔蒙,情境诡异却合情入理,虽然多有象征,但放到中国这块广袤苍老而醋栗的土地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林靖杰(台湾导演、编剧、演员)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 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2020年8月6日 已读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1 (173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2020年3月6日 已读
我太浮躁了,吗个比555555555
Folding Beijing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北京折叠
7.1 (60 个评分) 作者: Hao Jingfang 2016 - 7 其它标题: 北京折叠
Folding Beijing is a simple story, yet it carries incredible depth by combing Chinese conventions within a futuristic scenario alongside a powerful message. Quarrels are made in an apartment flat, baijiu is served in a state of surveillance, chow mein alternates with autonomous cars, and a girl has to choose between romance and money. It’s poignant how Beij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at decides life for its 80 million citizens, and separates them — even physically — into the working, professional, and ruling class, in which ones birth determines ones future. This alone is an eerie parallel to today, where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divided, and inhabiting different worlds within the same space — a parallel in which education, fresh air and nutritious food — and even sunlight — become luxuries, just like designer clothing and jewellery. Hao Jingfang’s writing, translated by Ken Liu, is poetic and clean, and carries a political message. It’s science-fictional, but it is the timelessness that gives this story its elegance.
2019年9月24日 已读
三体全集 豆瓣
9.0 (317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12 - 1
三体三部曲 (《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 ,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首个长篇系列,由科幻世界杂志社策划制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小说讲述了文革期间一次偶然的星际通讯引发的三体世界对地球的入侵以及之后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三百多年的恩怨情仇。三体三部曲出版后十分畅销,并深受读者和主流媒体好评,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
《三体》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三体Ⅱ·黑暗森林》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体Ⅲ·死神永生》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三体Ⅲ 豆瓣 Goodreads
死神永生
8.8 (1017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10 - 11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3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9年8月13日 已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a Book
8.2 (3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 郝明义 / 朱衣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2019年1月30日 已读
我今天终于看完了,我震惊于自己竟然这么浮躁以及水平竟然这么低。我记得作者在书中讲过的一句话,在对一个作品评价之前,应当非常了解这个作品,不然你在反驳作者的观点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说的无外乎是自己不喜欢这本书,这只是你自己的态度。所以我只能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而不能说这好难看。我看这本书的状态就是看了这一段忘了上一段在讲什么,幸好作者每一章节都会做个总结。然后看个两分钟就会犯困。但是碍于这本书是寒假要写读后感的书,还是浑浑噩噩地看完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达到作者所写的那种境界。这辈子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达到。只能说作者做的实在是研究者的工作,太了不起了;虽然他在书里说,这本书适用于任何一个有一点文化水平,又想要提升自己的读者,但是我觉得像我这样半吊子的人就算了,心沉不下来。
人间失格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太宰治 译者: 李建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1
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最高的艺术。太宰治虽然只活了三十九岁,但他给日本文学留下的印记却是深刻而震撼的。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深深的罪恶感,正如《人间失格》的主人公所自责的那样,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而这也是作者本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为了掐死这颗种子,太宰治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经过四次失败尝试后,终于在1948年6月的一天和情人顺利自杀。“不要绝望,在此告辞”——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吃透这句遗言的真意,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姑且看作是一种对生者的鼓励吧。
2018年11月17日 已读
恶意 豆瓣 Goodreads
悪意
8.4 (51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娄美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6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
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
作为一部手记体杰作,《恶意》多年来在票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被评论界和众多读者视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无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复杂人性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
更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2016年9月15日 已读
最后记忆 豆瓣
最後の記憶
3.9 (9 个评分) 作者: [日] 绫辻行人 译者: 詹慕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6
仍然年轻的母亲罹患原因不明的白发痴呆症,美丽的容颜不再,头发全部变成雪白,所有记忆渐渐消失殆尽,只剩下童年时代一段恐怖不已的记忆,似乎只能在绝望的恐惧中悲惨地等待死亡。而且这种怪病看来是遗 传性的,眼看就要蔓延到我的身上。我满怀恐惧,妄图逃避,却无路可逃,种种污秽、阴郁、残暴将我包围,使我窒息,直到我在一个奇妙的大雨之夜,猛然洞悉母亲童年时代遭遇的恐怖事件的真正秘密…
2016年4月29日 已读
前面真的是,讲什么都不知道,出现频率最高的就那几句话现在我和同学都互相用“是蝗虫,是蝗虫在飞的声音”“孩子,活着好玩吗”来互相打趣,后面还可以,前面倒是也有一些伏笔,比如那个半月板,就是母亲告诉了“我”,但实际上是“我”在那个世界告诉母亲的,所以到底是“我”先告诉母亲,还是母亲先告诉“我”?还有那个“簔浦=雷玛症候群”好像是真的不存在的吧?百度上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