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师傅气功表演 - 标记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áramo
9.0 (6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佩德罗·巴拉莫》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名人评价】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最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2年10月18日 已读
哈哈真的没怎么看懂,外国人名看一眼立马忘了,然后全书都是对话,所以经常也不知道是谁在讲话,讲的是谁的事。好搞笑。。(我说我自己)。。有机会或许可以买本纸质的涂涂画画地看可能会看懂一点。
不过南美人写点人感觉都疯疯癫癫的好有意思。
/你发疯了吗?/你还不知道这一点吗?/你疯了?/当然是的,巴托洛梅。你还不知道?
/因此,你除了跟我走,还得跟我走。(You got two choices, yes or yes!)
/不,米盖尔,你没有发疯。你一定是已经死了。
排球少年 36 豆瓣
ハイキュー!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古館春一 译者: 蔡夢芳 東立出版社 2019 - 4
孤爪設法限制日向的行動,而日向和影山用長攻將其擊破!
音駒派出犬岡、利耶夫這對1年級搭檔,迎戰以高度為武器的日向!
春高3回戰也即將進入高潮…日向對上孤爪,勝負如何進展!?
2022年10月17日 已读
对话超少这几话,总有种快要结束了的氛围。
排球少年 35 豆瓣
ハイキュー!!
9.2 (5 个评分) 作者: 古館春一 译者: 蔡夢芳 東立出版社 2019 - 2
第1局因為隊友互看而沒接球,而由音駒拿下,春高第3戰,戰況如大浪般起伏!音駒用守備纏鬥,烏野用攻擊纏鬥,撐過了漫長的連續來回擊球,烏野暫時領先。但是在孤爪的計策下,日向的行動慢慢地受到限制……!?
2022年10月12日 已读
314翔阳飞起来我的眼泪哗啦直流
邦查女孩 豆瓣
9.3 (45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1
拥有七个名字的少女遇上只跟树说话的青年
纯真爱情、乡野传奇、山林浩劫
横扫台湾文学界所有大奖
莫言评价“如此文笔可惊天”
...................
◎ 编辑推荐
☆《邦查女孩》是台湾七〇后代表作家甘耀明突破《杀鬼》的又一代表作。从《杀鬼》、《邦查女孩》到《冬将军来的夏天》,甘耀明以三个长篇将台湾近百年的历史重新描绘了一遍。甘耀明曾获得台湾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被认为是台湾文坛“新乡土”的代表人物,作品风格多元、写法多变,擅长想象力纷呈的奇幻描写,刻画现实的细腻笔法,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的文化元素混用,有“千面写手”的美誉,也得到莫言“如此文笔可惊天”的赞赏。
☆《邦查女孩》2015年在台湾出版以来,横扫台湾所有重大文学奖项。作者为写作此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多次前往故事所在地,台湾东部的林田山,搜集各种原住民神话、地方乡野传说,采访当地的伐木工、消防员、小火车司机、酒保,攒聚了关于伐木林场运作、工寮生活、流笼运输等深厚的知识量,因此能像信手拈来一般,用文字将整个故事的时空背景以有趣活泼、色彩斑斓的文笔完美重现,毫无斧凿的痕迹。
☆《邦查女孩》的故事发生在涵盖六十八座山,四千多万棵树的伐木林场“摩里沙卡”,这里有大限将近的三千年古树、有被捕获待售的水鹿、有承载云豹灵魂的黄狗,也有肉体、精神布满伤痕的人们。在这块美丽的森林家园,具有野草魂韧性的古阿霞,和坚持与自然对话、不使用电锯伐木的帕吉鲁,面对的是整个岛屿的一段悲伤厚重的历史。“邦查女孩”展现给读者的,不止是一段朴质隽永的爱情,也是如同寓言一般、一曲自然与人类交互呜咽吟唱的温柔之歌。
...................
◎ 内容简介
“走了多久?”“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条河,六座山。”
在风雨飘摇的七十年代台湾,见识过人性黑暗的阿美族女孩古阿霞躲在饭馆楼梯间五年,一天终于跟着患有自闭症、开不了口说话的“杀刀王”帕吉鲁来到新家:林场“摩里沙卡”。她和他一起募款复校,拜访精神分裂的老兵,悼念政治受难者老师,接触入世救人的信仰精神。面对各种考验:暴雨狂风、森林大火、登山雪暴,小人物们用生命谱写下了一则则属于自己坚毅、温柔的传奇故事。
本书也描写了蒋介石政权白色恐怖的时代悲剧,以及进入电锯时代后山林遭到疯狂砍伐的景象,侧面呈现了那段少为人所熟知的岛屿历史。
...................
◎ 名人推荐
如此文笔可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莫言
放大到台湾小说史的层次上,《邦查女孩》更可能具有某种纪念碑式的意义:也许这会是台湾小说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写实主义浪潮即将拍打而来的信号。(第一次在一九二○年代,新文学初萌之时;第二次在一九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后,直到解严与“后现代”冲击之前的乡土小说潮。)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勋
《邦查女孩》有如台湾版阿甘正传,展现出庞大的企图与书写的力气。
——诗人 罗志成
甘耀明的小说肌理,有着生猛的光泽,同时也蕴藏温婉的情感。在叙事技巧上,充分展现身为“说故事的人”的语言魅力,《邦查女孩》无疑是一部挑战自我的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抵达新的高峰。
——小说家 何敬尧
把大叙事、历史事件嵌进小说的时间轴,要好看,却不匠气,很考验功力。而甘耀明的《邦查女孩》则拥有很温柔的故事脉络,我觉得之所以会迷人,便是在于文字的气氛。从甘耀明过往的作品中,能读到很诗质的语言,也有俚俗、方言的运用,而新作品中的文字则很节制、很透明。
——台湾文学研究者 陈明柔
拜读《邦查女孩》,我惊喜发现甘耀明岂仅只存有着丰富快乐的童年,他定然也有着充满好奇与实际付诸探险的青春期,并带着热爱生命的激情与饥渴的求知欲望步入壮年。表现在小说中,也使得作品风格与内涵既延续又屡屡突破,既童稚梦幻又世故深沉;嬉笑与欢乐下藏着巨大的知识体系与简单易懂却深刻沉蕴的偈言智语。
——台湾原住民作家 巴代
...................
◎ 获奖记录
☆ 入选2017法兰克福书展台湾馆书单
☆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第六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 2016年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小说引力:华文国际互联平台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
☆ 2015年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
☆ 2015年台湾文学金典奖
2022年10月10日 已读
主角古阿霞有神性,她是上帝在人间的种子,她所到之处犹如圣经中神迹再现。很爱看这种人身上的神性描写。配角也都有自己的站得住脚的人生经历,人物鲜活灵动。台南自然风光,花莲美妙森林,台北疯狂夜晚,作者写什么就是什么,看完仿佛去台湾旅游了一般。还有历史史实的映射和记录,身处其中的人物遭遇令人唏嘘感叹笑中带泪。
2022年10月10日 评论 老想着拍成电视剧会怎么样 - 看了快两个月了,终于看完。因为这个书有四十几万字,我也是那种浮躁逼所以看得不是很快。但是我感觉很多书都是刚开始看的时候看得很慢,到后来快看完的时候就稀里哗啦火速看完了,有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看了太久所以急了。   知道这本书是之前看《鳄鱼手记》的时候我写想法说感觉台湾作家写的都好艺谋,可能因为我只看过邱妙津和林奕含,然后下面评论就有人给我推荐这本《邦查女孩》,说是很像拉美魔幻的文学色彩。   没看之前我在想会像拉美是不是因为,台湾和拉美的气候都属于那种潮湿燠热的,那样的天气和环境下感觉会压迫人的大脑回路有点紊乱,陷入疯狂的状态之类的。不然我看到的拉美魔幻为什么总是那样子,就像嗑了什么东西五彩斑斓线条扭曲,反正说起来这个的话就会是这种感觉。   不过之前看拉美作家写的书就是顶多觉得很新奇,这也是我爱看他们写的东西的原因,因为我出生和成长的土壤里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他们写的那些东西我会觉得是我一辈子在这里生活也绝对想不出来的,他们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他们描绘的故事内容,我如果不是读到那些书一辈子也无法知晓。   但是看这本《邦查女孩》就是有点魔幻主义本土化的感觉,相比起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来说,台湾在地理上也离我近得多,我能隐约知道一些书里描绘的发生过的事,还有人物的感情,我们大概处于一种相近的语境上。不过说实话我也没有很懂拉美魔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多虚的东西,相反我会觉得这个作者很考究,以致于太真实了每个细节都那么详尽绝对令人信服。如果说真有什么虚的地方就是他描写的一些场面比如说森林之美,还有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的场面的时候会让人感到很不真实吧。尤其是找吴天雄那段,一行人来到老兵医院里,发疯的发疯,痴呆的痴呆,精神不正常和糟糕混乱的卫生环境,有种在看naked lunch的感觉。   然后是人物,我确实非常喜欢作为女主角的古阿霞。看她讲话真的太有意思了,她一张嘴非常会说,每次这种嘴皮子厉害的角色发功的时候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作者的原话是上帝除了美貌,什么都给了。当然作者也没有描写她很丑,所以总的阅读体验就是她是个很好的女主角啦。而且我真的很爱这种人身上有神性的,谁懂、、、我最爱的一些设定:人身上有神性,神身上有人性;Antichrist有一颗善良的心,耶鱼禾一点也不爱人类、、、其实书里也很多次描绘她身上的这种神性,书中甚至有一句“你一定是有神器能量的女孩,如果这是神的力量,你会是他种在人世间的种子。”还有古阿霞所到之处,动物得救、人复生,像是圣///经神迹再现。更不用说她最大的创举在山上盖学校,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她也伸出过援手,比如帮素芳姨筹集登山的款项,为难产的孕妇付了救命钱,身为基督徒却帮寺庙筹款……   而且在这本书里感觉角色都很真挚纯良,没有那种很阴毒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角色。可能会有利益冲突和矛盾摩擦,但特别坏的人也看不见。所以大家也都很识人,每个人都知道古阿霞的好,看重她。   还有一些配角也都很出彩,都有自己艰难又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且他们身上高尚的品质也都闪闪发光。 二傻 欧匹酱 赵天民 墨兹桑 詹公 王佩芬 素芳姨   王佩芬脾气火爆,嘴上不饶人但是心也很软,她骂人我好爱看,因为她会用那种闽南话很地方性的脏话骂人,感觉好有地方特色很有意思。我觉得她有点像王熙凤,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所以她也姓王。   赵天民还是吴天雄或者他们其实是一个人我已经不太清楚了,应该是后来这变成一个人的两个人格,到最后他用刀割下自己胸前和背后的纹身的时候,有种鹰脱去爪甲和喙的感觉,或者像凤凰浴火重生,不过看得我龇牙咧嘴的,用菜刀割自己胸口的《推拿》里的盲人按摩师也做过。   墨兹桑像美恐的兰姨,生下许多天生残疾的小孩但是意志坚定地抚养下去。她和古阿霞谈到残疾的小孩是勇敢的天使那段非常令人动容,上帝不让有缺陷的天使到人间去,怕他们过得很辛苦,可是他们太想变成小孩了。   二傻这段让我很想代一些双胞胎(对不起别骂),一些亲生兄弟姐妹非常畸形又炙热的感情。虽然他们是因为智力不正常,不过这种从小一起长大,观念和认知偏离常人所以和亲兄弟姐妹狠狠爱的情节真的好sick好。。好。。   看到最后我发现连欧匹将都有过往的故事,原来她就是当初脚被大树倒下时压到最后切断了脚逃生的人。   这书里的大部分角色都有自己得以立足的过往,也有完整的性格和行为指南,这能让读者感到是被尊重的。所以这本书完全不无聊,不仅一个个情节都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也都是独立鲜活的。而且这作者有些描写真的很搞笑,有些人物讲话也很风趣。   另外想起来有个想法里面有人说帕吉鲁代表地藏菩萨,古阿霞代表上帝,真的起鸡皮疙瘩。其实地藏菩萨只想守护一方,守住身边的人;而上帝的爱是广博而平等的(没有在传教的意思)。所以他们的理念并非全然相同,古阿霞的爱是大爱,她爱帕吉鲁但她也爱所有人,在她旅程上她见到的所有有困难的人她都会去帮助。她想让孩子们有学可上,走遍了台湾去建一所小学;帕吉鲁想要守护古阿霞的梦想,所以他愿意为了建小学而砍光那片他一直守护的森林。所以他被森林诅咒了,为守护森林爷爷献出生命,现在森林也带走他的性命。帕吉鲁相关的描写:“这世界未必有答案,他尽力了。”但古阿霞就永远不会有这种想法, 她总是不停追逐,她的执着会延续到事成才罢休。而帕吉鲁更像是陪她去做她想做的一切这种感觉。   另外这两个主角的身世也有可以说的。古阿霞的妈妈是台湾阿美族人,爸爸是参与过越战的美军黑人;帕吉鲁的妈妈是花莲这片森林守护者的女儿(我擦不知道怎么说,就说帕吉鲁他爷有把森林卖给谁这个权力这种感觉),爸爸是日本的地理或者树木的研究学家(也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这种感觉)。他们两个人都是混血儿,代表着战争中人员流动和不同人种结合。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碰撞出的火花也特别有意思,而且性格上面也互补。古阿霞一张嘴特别能说,帕吉鲁是半个哑巴。只有面对古阿霞才能说很多话。 还有个蛮搞笑的那段时间看这本书就是中午午休的时候,这本书和电锯人掺杂着看。结果还真的有点联系的。藤本树说,一个恶魔的名字越为世人所恐惧,那么这个恶魔就越强大。我本来觉得电锯恶魔就是设定比较带感,我想不出电锯哪里会比战争、枪,饥荒、瘟疫之类的这种名字恐怖,所以无法理解后来电锯恶魔能这么强大的原因。不过看了《邦查女孩》我能体会到电锯的恐怖之处,电锯砍树的比手工锯方便迅速,但是掌握不好大叔的情况,几十吨重的大树轰然倒下时会带走人的性命,人被压在树下血肉模糊,连送去抢救的必要都没有。于是我又仔细想想电锯,想起电锯惊魂,虽然我一部也没有看过,不过大致知道里面的情节。想起《苏里南》里陈震用电锯砍下人的手脚挂起来。我想起电锯的恐怖之处,或许不亚于枪,至少枪不会让人受折磨。   不过我有一个情节看着不太舒服就是王佩芬准备去台北堕胎这一段,这么千辛万苦到了医院结果最后一秒仿佛特意设置戏剧性似的,还是不打了,要把孩子生下来。而且我觉得这段情节明目张胆地在鼓吹道德绑架女性,女性的堕胎自由和生育之苦在一个生命成型之初就完全烟消云散了。自从这个情节之后观感也急转直下了。后面写到素芳姨因为常年在山里摸爬滚打锻炼出的发达腿部也要写“还好她穿裙子遮住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遮住,这么具有健康强壮美感的身体为什么要遮。能感受到这女性必须柔弱白嫩的刻板印象仍有留存。可是我看前面的时候明明就以为作者并不是会这么想的人。他能塑造出一个皮肤黝黑没有美貌的古阿霞作为女主角,为什么还要计较一双发达的腿部呢?看前面的时候我很欣赏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对人以外的物种不抱有蔑视自觉高一等的态度。大自然想要惩罚人类,那便是谁也拦不住,人类必须时刻警醒不得对森林和自然太过分,否则大自然便会给予恐怖的惩罚。我想的是,人类算个屁啊,砍那些参天大树倒下的时候压死人有多容易,森林大火和地震死掉有多容易,交通方式只有流笼离山下医院太远路上就死掉有多容易,人的性命并没有比一棵树重,没有比一只狗金贵。我以为这样告诫人类不要自大狂妄,要对自然持着敬畏之心的描写,后面便不会出现一位被突然其来意外的生命搅得心神不宁痛苦不堪的母亲无法解脱的情节,谁知道。我懂可能是因为生命仅因为存在这件事就很美好很令人感动吧。但那如果是建立在母亲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之上的,我还是说不。
チェンソーマン 6 豆瓣 Goodreads
9.0 (52 个评分) 作者: 藤本 タツキ 集英社 2020 - 3
「遠くに逃げよう」…レゼの思いがけない言葉に心揺れるデンジの、純情の行方は──。そんな甘いひと時から急転直下、吹き荒れる爆殺の嵐! 恋も欲望も、人間も悪魔も全てを巻き込むド派手な血戦で、デンジとレゼは何を確かめ合う!?
2022年9月27日 已读
大家只想要电锯的心脏,没人想要电次的心脏。
チェンソーマン 5 豆瓣 Goodread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藤本 タツキ 集英社 2020 - 1
かつて姫野が使役していた悪魔と対峙するアキ。復讐の炎に身を焦がす男の脳裏を過るのは…!? 一方、デンジは再びサムライソードと激突!! チェンソーvs刀、血飛沫舞う死闘の行方は果たして!? デンジの心臓争奪戦は、想定外の方向へと加速する!!
2022年9月26日 已读
Jane在教堂里沉睡
チェンソーマン 2 豆瓣 Goodreads
8.4 (48 个评分) 作者: 藤本 タツキ 集英社 2019 - 5
「胸を揉む!!」その圧倒的欲望を原動力に、コウモリの悪魔と激闘を繰り広げるデンジ!! 戦いの果てに掴むのは、胸!? それとも…!? そして、マキマが語る人類の敵「銃の悪魔」とは!? 公安の犬・デンジの戦いは新たな局面へ!!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栓q,这卷是不是叫杀必死之卷,揉了两个女的胸还被玛奇玛咬了一下,栓q电次。接下去就是小组任务了,让我看下团队合作,刚看完出任务到酒店的恶魔猎人一行人被困住,结果电次直接开睡。
チェンソーマン 1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电锯人
8.2 (139 个评分) 作者: 藤本 タツキ 集英社 2019 - 3
悪魔のポチタと共にデビルハンターとして借金取りにこき使われる超貧乏な少年・デンジ。ド底辺の日々は、残忍な裏切りで一変する!! 悪魔をその身に宿し、悪魔を狩る、新時代ダークヒーローアクション、開幕!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我开看了,每天中午午休用公司电脑看。电次真像小狗,十次里面五次都在吐舌头。他好脱线真的笑死了,贫穷、轻易成为奴隶且没有道德意识,这些点都很好;最好就是他觉得和恶魔做朋友也没有什么不好(虽然主要是因为没有朋友)。好爱看这种和非人类交朋友的故事,还有虽然很喜欢血、杀掉所有生物但是却最喜欢、最喜欢小猫的帕瓦。好爱看这种把别的物种产生联结、不把它们看作低自己一等的情节、、、
101号宠物恋人 豆瓣
作者: 易拉罐 2007 - 6
这是个恶魔男子当道,乖乖女孩做梦的时代。他冷酷无情,却被女生尊为天神,手握101枚女友候补徽章,拥有100个誓死追随的候补女友。她胆小懦弱,却因为“魔翼”娃娃错误地召唤到死神,被迫成了他第101号候补女友。为了他,她可以被全校通缉,被所有女 生鄙视,被亲卫队围剿。他让她是一只乖乖的宠物小绵羊,她绝不会是一只会咬人的大灰狼。华丽篇章,第101号宠物恋人从此诞生。即使恶魔男子当道,这个世界,爱做梦的乖乖女孩同样是王道。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我又在重温一些东西。。看苍兰诀的时候看到女主正在男主和男二之间拉扯,我就要想起这本书。。我人生看的第一本花花绿绿的言情小说,四年级的时候同学截给我看的。看了之后我大受震撼(没有),只是从此之后这种两男争一女的古老言情套路就在我脑子里形成了具象。最近重新看了下觉得有些描写真的很可笑但是不要再批判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书,怎么全校女生都要嫉妒女主,这什么雌竞学校,我还以为全校只有三个男的呢,要是男的也为了能和男二接吻而在脸上画花,那才叫男二魅力大那才叫地道呢!觉得男主很拉胯,幼稚喜怒无常有暴力倾向,听说男主人气很高,你们醒脾都是dv男是吧?而且贼爱装逼,装逼装到最后一无所有。男二好多了,又温柔,还跟女主是幼驯染,跟女主从小就已经有过一段胃痛经历了,这还不妥妥谈起来。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 豆瓣
THE THREE STIGMATA OF PALMER ELDRITCH
8.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汪梅子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5
未来,一种名为“糖麻”的药物被广泛使用,它让人们把眼前的微缩城市模型当作现实,进而开启另一段人生。
此时,帕莫·艾德里奇恰从异星归来,他带回的“嚼麻”能让人获得近乎神明的体验,从而导致糖麻产业链面临崩溃。
巴尼·梅尔森临危受命,对帕莫·艾德里奇展开调查。然而,他所见、所思、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现实、幻觉,还是幻觉之中的另一场幻觉?
帕莫·艾德里奇,究竟是外星人的傀儡、梅尔森眼中的幻觉,还是神灵本身的再现?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我好后悔,不应该每次午休的时候吃饭后和睡觉前看这本书,每次都头昏脑花地看这本书,导致我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还有,我感觉PKD写东西怎么对话这么多,看着像话剧似的,而且也不加一个“xx说”(对不起要照顾我这种笨逼读者),经常看着看着我就不知道谁在讲话。而且几乎到最后这些角色也没有在我脑子里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另外一个就是这本书主角都在嗑药,作者写的也像在嗑药,我又很困,所以谁也不知道谁。隐隐约约记得三个主要角色,一个是艾德里奇他以前是人现在是神,通过嚼麻无性繁殖他自己,以后每个人类都是他。一个是杀艾德里奇的人,一个是想改变过去的潮流预测师,结果变成了艾德里奇。下次看PKD的书我一定会像看马尔克斯的书一样,把人物名字都抄下来,使劲地熟悉他们记住他们,不然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哈哈、
危险动物 豆瓣
作者: 程皎旸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 1
🚀编辑推荐
以香港为故事发生地,在都市繁华的表面之下,写出生活潜在的细流。
生于武汉、长于北京、现居香港的经历,让作者以更多角度、更多层次,去观察描绘香港的人与事。
将荒诞、黑色幽默的风格融为一体。
仿若是城市玻璃折射出的幻景;交织其间的,则是轻盈的呼吸,及陌异的隐痛……
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入围台湾“时报文学奖”。
🚀内容简介
《危险动物》收录的十一篇小说,浓缩了程皎旸对香港的异乡观察:
不断长高的女巨人,蜗居在火柴盒般的屋子里;年轻的准爸爸,为了孩子抵押自己的寿命;在VR眼镜下的世界中试探情欲的男女;被地铁的高速所淹没的、发出乌鸦叫声的女孩;躲藏在公园暗处饲育老鼠的流浪女人……
在城市光影的变幻里,透出日常的挣扎、孤独与若有似无的期盼。
🚀名人推荐
程皎旸的小说带来一种陌生感,但是读完总是能感同身受。也许因为大家都是无法附着的漂泊人。
——阿乙
程皎旸的小说是城巿里的一抹诡异色彩。在奇幻的背境、荒谬的情节、扭曲变形的身体,以及冷漠的人面之间,藏着对人性以及社会深层问题的洞察,充满人文关怀。
——韩丽珠
青年矿工程皎旸,在城市和脏腑的深处开掘出了这些闪着奇异光泽的故事,看似小颗小颗,掂一掂便会讶异其重量。祝贺她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矿苗。
——张天翼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难看,可能这种的不是我的菜。看东西也讲点氛围,感觉不是我喜欢的氛围。故事确实很容易快速就看完,可是看的时候觉得故事里的人也好无语,觉得故事讲得也好无语。可以不用客观看我这条短评,就是正好撞上一个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人把。看完了之后没有什么触动我的点,也没有觉得看到这本书很高兴。
毒木圣经 豆瓣
The Poisonwood Bible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芭芭拉·金索沃 译者: 张竝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3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 第1名!
★《百年孤独》之后,你为这样一部小说等了多久?
★既是饱满细腻的家庭史诗,又是磅礴锐利的历史寓言。发生在某时某地,却包罗万象。
★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
★希拉里、奥普拉力荐,一部陪你一起呼吸、共同成长的“人生之书”: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必按我的 心意去生活。
★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盘踞《今日美国》畅销榜137周,创下惊人纪录!
★美国高中生“必读的26部经典”;美国公共图书馆“25部最有价值图书”;美国亚马逊“一生中必看的10 0部图书”;《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
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把种子、蛋糕粉和圣经带进了遍布毒木的丛林。牧师眼里,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满是需要救赎的灵魂。然而,他不但没能拯救那些“无知”的土著,反而将一家人拖入了危机四伏的动荡人生。一场惨剧悄然而至。他们要在生命的丛林里兜转挣扎多久,才能继续向前,步入光亮之中?
《毒木圣经》以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作为叙述者,将历史的洪流与人性的幽微交织,犹如一片绚烂神秘的森林,美丽凄切,令人震撼。
===================
★罕有一部作品能如此野心勃勃、富有魅力且大获成功。我们何其幸运,见证了《毒木圣经》的问世。——《华盛顿邮报》
★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作者用极其沉稳的笔触,抵达了极致的美丽。——《洛杉矶时报书评》
2022年8月28日 已读
2022年8月28日 评论 白人在非洲 - 这本书看了可能有一个多月了,中间因为搬家或者换工作之类的停了很长时间没看。说实话因为书里面的人物悬而不决陷入困境我也是受到了感染,所以很久没打开这本书。然后因为书到期了要还所以就抓紧看。 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很厚而且内容很多,并且我感觉因为作者写的很认真 ,她是查了很多资料并且反复写很多遍才写出来的,所以我可以把这本书认为是每个字每个段落都是她仔细斟酌之后的成果吧。我真的经常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在想,这个作家真的不是在写亲身经历吗,这真的太真实了。如果不是真的在那里生活过很长时间,怎么可能了解到这么细的细节。因此看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不是那种瞥一眼字就飞进你脑子里能流畅看下去的那种书。 这本书横跨的时间维度很大,也包含很多人物,算是家族史,也是非洲现代战争的历史。有人说这个角度很像《百年孤独》我觉得蛮对的,另外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奥古斯都》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也是多人物视角叙述,有可能也有很多其他书是这样讲故事的,但是因为我只看过那一本所以我只说这一本。 关于非洲的战争和政治之类的我不是很了解,这本书就算要讲什么也只是给我开了个门而已,而我甚至还没有踏入其中。不过看完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就很想看点黑人主演的影视作品,而且想看那种最好跟非洲扯上关系的,不要那种已经被美国洗净非洲痕迹的黑,类似《黑豹》这种我感觉很好。对不起这个话说出来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搞笑,我很像那种肤浅且没心的人。不过真有点想看的,那种非洲主义的东西。 书里面几个姐妹每个人个性都很鲜明。 我一直不太喜欢看利娅的片段。因为我总觉得她是个存在感鲜明的附属。一开始她很听父亲的话,我很恼火,母亲和姐妹们都很不情愿待在非洲,而造成这个局面的正式顽固执拗的父亲,但是另一方面大家又都很害怕父亲。父亲是所有人的敌人。但是利娅那时候非常顺从父亲,甚至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只是为了讨好父亲。所以我一边觉得她是叛徒一边为她觉得不值。父亲错了就是错了,没必要因为他是父亲所以你也走错的路。 不过利娅有一点是我很欣赏的,她很敢爱敢恨,当她真正清醒过来父亲错了的时候,当她之后指望父亲无望的时候,她也是反抗父亲最激烈的,不如说大家还怯于发出反抗的声音的时候,她是唯一一个公然抵制父亲错误行为的人。 但是后面她嫁给一个非洲人之后,当然她嫁的这个人是为非洲独立而努力的斗士,她的行为是很了不起也令人敬佩的。但是就是我受不了后面她整章整章地讲自己的老公和三个儿子们(三个还是四个忘了),讲那些琐碎东西。不知道可能就是我个人忍受不了。跟我看到的大部分已婚妇女一样,一抓住机会就聊老公孩子聊个不停,仿佛生命已经被这些占满再也塞不下别的东西。不过她也很关注政治,国际局势和非洲的情况,当然这个东西就是我不太懂了,外国人的人名长得也差不多,看得云里雾里,所以她视角的章节我就看得很难受。 每次换章的时候看到是利娅我就不太愿意看下去,除了我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写的会特别长,其他姐妹会写的比较短。 比如说露丝·梅因为年幼且纯真,为了符合她的年龄和性格,她每次就没有很多话要说。 然后蕾切尔因为性格是个比较浅薄且直白利己的人,所以她也不太关心局势和别人(都无贬义)。 至于艾达,我有时候也挺烦她的。因为她很聪明,会搬弄文字或者学问,有很多章开头的时候像很刻意似的非要写几句回文,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她会回文或者不知道她是艾达一样。不过后来我越来越喜欢她身上的nerd气质,并且她有些回文真的很有意思好吧!还有就是她这个人很独,不喜欢依赖别人。不说她小时候半身残疾怎么样,她就是不喜欢找别人帮忙。不过我能看出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母亲会在几个姐妹里面抛弃她,这件事stuck in很长时间。而且我觉得母亲也确实有偏爱,她特别偏爱露丝·梅。在艾达和露丝·梅中间她毫不犹豫选了露丝·梅。但是后来露丝·梅死了,所以母亲也会选艾达。再有一个就是艾达有一些非常超出常人视角的思考。我觉得单身对于她来说是很适合的安排。她不像她双胞胎姐姐利娅一样,还是选择结婚生孩子。她做出贡献的方式就是用上她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去研究病毒,去拯救奄奄一息的婴儿们,为提升世界卫生状况奋斗。不知道你们觉得这够不够多,但是我觉得thats a lot,虽然为世界变得更美好做贡献不论多少,但是我真的觉得她做的贡献远超常人。但是即便她做着这样的贡献,她的态度我觉得是比较消极的,也不能说消极吧,但她绝不是那种强烈热情喊着要把生命献给这个崇高事业那种,相反,她对于世界能变好也没抱很大的期望,她就那样cool as fuck. 还有就是她很想念残疾的自己这一点,很动人。她会和别的什么教授还是医生上床,她知道他治好她只是因为想和正常人艾达约会。但是她很想念半边瘫痪的艾答。那个就像抑郁症患者病好之后表示再也看不见很多曾经能看到的色彩和世界了一样。正常人相比起某部分缺陷的人来说看不到很多东西,正常人很钝。
隐形怪物 豆瓣
Invisible Monsters
8.6 (25 个评分) 作者: 恰克·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译者: 黄涓芳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路“意外”中,子弹撕裂了她的颚骨,毁了她的脸。她从众人瞩目的美丽焦点沦为隐形怪物,丑到无人愿意承认她的存在。就在此时,布兰蒂?亚历山大进入了她的生活。这位“超级女王”教导她舍弃过去的自己,抛弃恐惧,引领她开始一段疯狂的“重生”之旅。而她也渐渐发现,她周围的一切,她的模特好友艾薇,她的警探男友马努斯以及“超级女王”布兰蒂,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而救赎就在她从未想到过的地方……
2022年8月27日 已读
吗的我真的很爱看。。。
2022年8月27日 评论 So insane American made - 我真的好喜欢看帕拉尼克写的东西,那些字像要窜进我眼睛里。 我已经能想象出这部要是拍电影的话分类应该是公路片,几个人自己开着车从一个州开到另一个州,我马上想起他haunted里那个叫exodus的小故事,女主角带着她的赛璐璐娃娃驱车扬长而去,so American. 幸好我之前没了解过这个故事,这里面每个情节的转折我都很买账,或许我很喜欢他写的东西的原因就是我猜不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跟我很多时候看国产剧和国产电影的时候不一样,国产编剧在想什么我总是很清楚,很悲哀我竟然这么熟悉他们平庸寡淡的套路。另外如果还没看过这本书但是有朝一日可能想看的话,别往下看我的读后感了,我会剧透的。不介意的话也可以继续看,他写的东西肯定不会因为我剧透了就变得黯然失色。当然如果是我看之前就被剧透了的话我就会说你吗隔壁的。 我最喜欢帕拉尼克写一个东西的时候情绪毫无波澜,也看不出厌恶和喜好,讲那些惊为天人的东西的时候淡定如鸡。我喜欢所有精彩的片段,看他写的东西不会有尿点,一个接一个,惊掉下巴的阅读体验。 我还很喜欢他的形容词,他描述事物的方式,用不常见的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这是不是美国作家都会?没意义的词,但是我觉得很稀奇。还有每次写点东西都有进展,有画面被创造出来,不像别的什么书,写半天没被我脑子吸收转化,可能它们也很好但不适合我。我最喜欢走到我小县城图书馆的三楼美国文学区里面一本本掏出来看,每本书都觉得对胃口。 他的写法给我的感觉是东写点西写点,也就是穿插着一起写,就像吃口汉堡吃两根薯条。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我xx的表情”“闪光灯”这句话贯穿整本书,对应了女主角以前是个模特的事实,实际上这几句话在所有场合都能有烘托气氛和丰富内心情感的作用。还有就是描写整形移植皮肤的缓慢恢复过程,也是穿插地讲的,因为是超级小段的穿插所以刻意得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了之后怀疑帕拉尼克很擅长找药(你懂什么药),美国人是不是都是这样dopesick然后听到哪里能搞到drugs都眼睛放光,妈呀又刻板印象了;然后很懂整容、变性。 主要是作者埋伏笔太自然了,那些不正常的象征和预兆出现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警觉。比如说他写美女布兰蒂有一双异常大的手,我竟然没有察觉其实她是变性人。明明平常的应该是能察觉的,比如说看有变性元素的电影的时候,我能看出来谁是变性人,因为就像作者写一样,再高超的医术也没法改变男人手的大小。但是我知道我为什么在看他写的书的时候忽略了,因为我已经进入了他写的东西很cult的常识、的氛围里了,所以即便美女有一双大手,也没什么稀奇的,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什么不合理的东西在这里都很合理。 书里面有一句话, 我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原创的,我是由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组成的结果。 这是女主角在脸毁了之后写在未来明信片上的话。我真的很震惊因为大概在几年前我写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在我日记本微博小号里,我还写在给文豪的信里。因为我深信我是这样的人。组成我这个人很大一部分比如说兴趣爱好之类的,是由旁人带给我的,尤其这种改变是在我对别人非常着迷且不顾一切想去探索的时候造成的。比如说我很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我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老师很喜欢看,我现在也逐渐看书了是因为文豪很喜欢看书,在遇到她之前,我因为从高中毕业可以24小时接触手机开始就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看书了。那句话写下来的时候是我很绝望,因为发现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东西属于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改变自己,渗入自己,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天上掉下来的雨滴,或者擦到脸上的护肤品,全都在我身体里循环,并且改变我。发现自己没有原创性,也不独特这一点一度让我很难受。不过就这样吧,我怎么样都活得下去! 还有就是这里面每个人都是疯子,看一本都是由疯子组成的书真的太过瘾了(下面一段会严重剧透)。 一开始我不知道真相,我很喜欢 布兰蒂 ,她美的惊为天人,却对一个毁容了的女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这种帮助不只是在路边看到了给一块钱的程度,她要帮她完全摆脱过去,摆脱失去容颜那些悲剧已经发生的过去,她给她新的名字新的身份,重新建立起全新的人生,她在无脸怪物深知再也没有人会爱自己的时候说爱她。我完全没有去思考布兰蒂的动机之类的,所以我深信她是那种无理由会爱别人,或者有理由吧,她的爱甚至会给一个面部重创的人。总之我很佩服她觉得她很了不起。美女布兰蒂其实是个男同姓恋,青年时期一天燃烧垃圾爆炸将他的脸炸毁。当我后来知道她就是女主角的亲生哥哥时,我在很震惊的同时开始思考,她爱上女主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以前也曾毁容过,又或者说就是这种冥冥之中畸形的爱恋,虽然从头到尾布兰蒂都没有对女主角说我知道你就是我妹妹。哥哥一定会爱自己的妹妹。一开始她说,她不想要任何标签,不想定义自己的姓向,她想要探寻未知,想要冒险,just fine. 非常证冶正确非常性别模糊。结果接下去就对妹妹说,自己还没割,要妹妹跟自己在一起,我爱你bahbahbah自己变性成女人只是因为这是她能做的最错误的事,然后是一堆BS解释自己为什么需要去做这一件最错误的事,好像可以理解好像又没必要。 女主角 原先也是美女模特,她哥哥变性之后就是照着她整的。结果被毁容之后去惩罚了自己的未婚夫和闺蜜,因为他俩cheat on her并且让他俩互相猜忌到底是谁把女主角的脸炸了。这个过程里真的看得出来她很狠并且智勇双全,比如拿步枪威胁未婚夫还有烧掉闺蜜的别墅之类的。结果到后面会发现是女主自己开枪在玻璃上炸掉了自己的脸。因为她得了容貌焦虑所以索性将自己毁容,真的so sick so insane太牛比了我只能说。刚毁容的时候她说了很多遍爱我,我以为她只是又一个因为渴望别人的爱而迷失自我的可怜虫,一般来说她们为了继续获得喜爱而做的事情应该是通过不断残害自己而维持美貌,比如说神经质般地去做整形手打针吃药。但女主不同,她直接将这张别人羡慕嫉妒的脸毁掉,她说从此之后人们只会看到我的艺术和成就了,这样人们才会真正地爱我。即便她的初衷仍然是获得人们的爱,但她的做法sick到我觉得无所谓了。Girl, you are awesome. 但是跟女主角的做法截然相反,也就是说和世俗的道路不谋而合的就是 艾薇 。艾薇是女主的闺蜜,她为了维持美貌就是那样做的,去做整形手术,和变性手术。原来艾薇也是变性人,虽然她为了获得喜爱而做的努力很俗套,但是鉴于她原先是男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很abnormal,也可以算作是疯子俱乐部的一员。 然后是女主角的未婚夫也就是 马努斯 ,我觉得他是个,很难说他的姓向是什么。如果亲口问他,他肯定会说自己straight但是他的行为就是崆峒深柜。他是顺直女“我”的未婚夫,可是也和变性人艾薇搞在一起,并且他为了抓捕同姓恋,每天打扮得像个诱人的同姓恋,穿衣服注意让自己的银镜显得更大,更能吸引男人的注意。这样子骗他们和自己姓交之后就能抓他们了。他为了抓同姓恋还真是够拼的,很难不认为其实他自己就是同姓恋,找个冠冕堂皇理由跟同姓恋作艾而已。他像那个亢奋里的Nate非常崇尚男子气概雄性气质这类名词背后所指的那种东西,帅气、强大、Alpha、阳刚,对这种气质的极度追求最后和纳/粹fetish很接近,所以作者甚至在书里写: 马努斯帅气的颧骨与方下巴足以让他登上纳/粹招募成员的海报。 还有这本书里即便是配角我也觉得很crazy,比如说女主角和布兰蒂的 父母 。做事情很极端,里面有段描写特别精彩,就是他们想弄块布去参加那个支持同姓恋的活动,结果各种颜色都不行,自我审查阉割太严重了,弄得很搞笑 还有这里面让我觉得很好看的就是布兰蒂和女主角(我真的记不住女主角的名字,因为就最后出现了一下)这对亲兄妹的感情。这种就是似有似无、似爱似恨的东西太有意思了,多复杂充满不确定性。 先是说哥哥对妹妹。其实布兰蒂在还是男的的时候脸是被她妹炸毁的,因为女主扔了一瓶头发的什么喷雾的在垃圾里面,结果烧垃圾的时候爆炸了。一般来说哥哥不应该恨死妹妹了吗,鉴于他是gay我刻板印象一下他可能比较sensitive情感比较细腻丰富的(真的是stereotype大家别学我也别骂我),结果他变性了都想变成她妹妹,整成她妹妹那样。吗的太有病了(无贬义)什么人怀抱什么感情才能想到这一出啊。还有后来第一眼见到毁容了的妹妹就爱上了她(不知道有没有认出来),不过不管认没认出来,这种感情都是很让人觉得有病且非常insane。 然后是妹妹对哥哥。因为这本书是妹妹视角,所以前期的时候其实非常多时候是“我”的内心描写如何恨“我”哥哥尚恩(这是她哥变性前的名字),多么想让他死掉,尤其是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尚恩会抢走父母的爱。但是后来她和布兰蒂一起在各州的准备出售的大别墅里偷药的时候,她们之间的氛围明显是缓和很多的。虽然“我”从头到尾没有对布兰蒂表示感激或者任何别的感情,但是那样一个具有善意的美丽女人说爱自己谁能拒绝。哦说到这里,我觉得女主角的形象其实让我想起淡豹有篇短篇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也是第一人称视角,就是对别人都是一种比较冷淡的态度,但是内心郁结痛苦,cry a lot这种。并且也是美女,然后有点家庭问题,做事情很优秀。拥有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自己并不快乐这种感觉。然后回到这里的女主,最后的情节让我知道她也很爱她哥哥。她把自己的钱包塞到哥哥手里,里面有自己的身份证还有证明自己是这个人的一切。因为她哥哥按照她的样子整容,哥哥想变成她,所以她成全她,让哥哥真真正正地变成自己。不过其实也可以另说,因为她本来就想撇开自己原来美丽模特的身份,把这些舍弃了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并且哥哥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变成她也还有待讨论,因为她哥明显是个疯子like I said她原本并不想变成女人,她变性跟玩儿一样。 标题取自打雷的我最爱的一首歌,感觉很贴合描述。
变形记 豆瓣
Die Verwandlung——Erzählungen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张荣昌 2018 - 6
本书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卡夫卡的评价及其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2022年8月21日 已读
当初是看这版本封面觉得蛮有个性的才看的。但是偶买噶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在讲什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短评里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因为译得太差了还是我真的get不到卡夫卡。我第一次看卡夫卡的时候也是那篇甲虫,在高中还是初中的语文书教辅上,当时觉得很吸引人;就因为这样这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还重新看了一遍甲虫。前面几篇比较有名的还能稍微看进去点,后面的我真的毫无头绪,虽然看到有人评论说看他书别追求逻辑,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一种看完了好像就是看完了的感觉,就是noting left的感觉,没有在我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一些不可用的零件。或许看看别人分析会好点,那种分析得头头是道什么什么主义、意象之类的可能会好点。我自己无能为力。后面还剩10个故事就没看了感觉自己看了也没用,卡夫卡有缘再见,可能找到别的版本再试试。
猫的摇篮 豆瓣
Cat's Cradle
6.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袁伟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这是一个寻求真相之旅。
约拿在写一本《世界末了那一日》的书。他在探访第一颗原子弹落到广岛那一天,美国的重要任务都在做什么。于是他追索到“原子弹之父”霍尼克博士的三个子女。
霍尼克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命运漠不关心的物理学家,在参与制造了原子弹之后,又研制出一种九号冰,能够在常温下让水分瞬间凝固。在他死后,他的三个子女分了九号冰,他们同样孤僻而冷漠,其中一人把它献给加勒比海一个岛国——圣洛伦佐共和国的统治者,换得高位。该国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却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使社会处于巨大的恐怖之中。一次决心意外的飞行表演失事导致宫殿被毁坠海,散落的九号冰造成了世界的毁灭……
《猫的摇篮》是冯尼古特最受赞誉的小说,有着众多古怪而又令人难忘的角色,在幽默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对现代人及其疯狂的辛辣批判。冯尼古特让我们看到,当人类的愚蠢与冷漠同他们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时,会造成何等可怕的危险。
2022年8月7日 已读
翻译让人很出戏,但是内容很好的
2022年8月7日 评论 人类学不会的 - 把这本带到公司每天中午午休的时候看,本来想说每天午休时间这么长,我一定很快就能看完。没想到的时候每天吃完午饭,碳水立马催生困意,所以还是看的很慢。 刚看的时候,看了9页的序,我有点火了,心想这个序怎么还没完。结果一翻序竟然有四十来页,心想说这个写序的是不是啥比啊。之前不知道看什么书的时候也看了很长的序,忘记是什么书了,我就心想序写这么长还非要安在作者正文前面的人是不是有病,简直就像太监给皇帝开车。 然后说因为老冯写书的时候就喜欢声情并茂,斜体加粗,语气多变,所以翻译的时候用了一些乡土化还是说怎么样的语言去表现。大概这个意思吧。但是看着真的非常不习惯,书中第一人称讲述,或者说人物对话的时候,老有种中国北方地方方言的感觉,看着特别出戏。不知道是在看天津人讲相声还是在看北京人寒暄。反正就是一点都不American,你能想象我明知自己脑中想象的人物是几个老外,但却在用地道的北京话对谈的情景吗。不过译者他自己知道,但是仍然采取了这种做法。他说让老外“爹”“娘”“俺”“尼玛”了几回,并对“坚定认为这样只能勾起本土且比较土的文化联想,从而剥夺或毁灭了自己对于‘洋腔洋调’的想象——对于这类相当较真的读者,在下还得抱愧作揖”。可以看出来从他的程度来说,我是相当较真了,还有豆瓣里给这本书打分的热评里的好一部分人也都相当较真了。但是我觉得文化这种东西就是很有地域性、民族性,你说爹娘俺我怎么能不想到黄土高坡和黄河呢,这样有特征的东西不同文化之间怎么会等同呢。我觉得用了这些词几乎就在做把“胡西佬(印第安那州人)”这种词等同于我们的“乡巴佬”,可是就算是乡下,美国乡巴佬和中国乡巴佬也不一样。生长的土壤和经历的事件完全不一样这个怎么,怎么用这个去替那个呢? 但是里面有个地方克罗斯比很生气地骂凯瑟,草你丫的,小子!然后对方心平气和地回骂,草你丫哟!真的觉得很搞笑不知道为什么。 不过就从故事情节上还是看到点好。因为老冯写的故事就是总是以碎片的样子,虽然整本书里面像是有个主角或者主线的感觉,不过因为有时候这里讲一下那里讲一下,也只能自己拼凑的感觉,大部分时候处于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就像我主管讲的话。尤其是我总是不知道出现的人物是谁,因为我老记不住外国的人名,每次看到人名我都要再多花上几秒去读,不过花时间读了也没有记住。 我很喜欢里面莫娜这个角色,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仿佛看到1984的茱莉亚。莫娜拒绝一个男人独占她所有的爱。我爱你,我也爱你。因为她爱所有人。最后那样子满不在乎的用手指触冰摸嘴唇自杀,让人很惊讶却也能理解,她就是这样永远不在别人预想轨道上的人。 这本的话我大致能抓取到的高频词是讲原子弹之父、博克侬教、九号冰,之类的。最后发觉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越是有人执着于此的东西,越是加快人类大灭绝,回归虚空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这周星期二晚上我看了会儿这本书,十点半不到就睡着了。我看书睡着特别快。之前看《五号屠场》也是,好几天晚上吃完晚饭一打开这本书然后口水就流到书上。结果周三早上起来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微博崩了还有那些什么事情。百度热搜上推荐的词条开始变得特别像小学生,那个小岛上谁和谁怎么样了,我们的钽剋成排地开过哪里,上班搜资料的时候不小心瞥到热搜会觉得很幼稚而笑出声的那种程度。那天早上大家都在说那些事,但是我像往常一样手上拿着一本老冯的书去上班。那些漫长时间过去之后人类仍然学不会的道理,还有前人血与泪写下的忠告不断被现代人漫不经心踩碎的割裂感漂浮在空气中。
刻意练习 豆瓣 Goodreads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7.2 (100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译者: 王正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1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2022年7月11日 已读
感觉看这种书就有损我文艺逼身份(对不起没别的意思),就有种感觉自己像花束里面的小麦一样变得像大人,变得无趣了,会感觉灵魂的一部分受损(对不起没那么夸张)。但是看完了觉得这本书真的好难看。上班第一天主管还没来,老板怕我无聊拿了这本书给我看,接下去几天就把它看完了。觉得作者一直讲废话,这种工具类的书总是在讲一些我觉得无聊透顶的话,我总结一下他的意思就是你在练习的时候要“用心”,不要游来游去浪费时间还自以为努力了。他归纳总结出几点做法,然后用了很多很多的案例。这跟之前我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的感觉,我当时看那本书的心情是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难看的书。
五号屠场 豆瓣
Slaughterhouse-Five
8.6 (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德累斯顿的空袭,大火后的绝处逢生,外星人的探访,一场自由穿梭时空的冒险之旅……
四度空间里,五号屠场中的幸存者毕利,透视了生命与死亡,在平行时空里扮演命运的预言者。
所有骇人的屠杀和人世的无常:大轰炸,战俘时期,岳父的空难,妻子的死亡,全都用一句“事情就是这样”来诠释,以黑色幽默反击天地的不仁。
《五号屠场》因一场战争而起,却终止了另一场战争:美国退出越战。冯内古特撼动了60、70世代的美国年轻人,点燃了新世代的观念之火,被奉为一代人的精神领袖。
1945年,德累斯顿遭到大轰炸时,冯内古特本人正巧身在德国。他和其他战俘一起,在“五号屠场”地下贮存兽肉的地窖里捱过了一夜,逃避了头顶上的一场狂轰滥炸。二次大战的亲身经验,衍生出了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反战小说。
冯内古特运用科幻小说的技巧,让毕利在德累斯顿一场因空袭而起的大火中九死一生后,之后展开了一场自由穿梭时空的冒险之旅。在《五号屠场》里,无论战场上或时空旅行中,冯内古特描述许多面临生死边缘或受苦受难的人所采取的方式皆是冷静超然——把自己掩埋在池底下、地底下或是宇宙底层,人类可以无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任凭自己的心灵自由飘荡,八方驰骋。
2022年6月12日 已读
标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之前看到一个豆瓣用户的主页显示已去世,然后还有朵花可以点一下致敬这样子的,他在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留下短评好像是说什么好想烧了说是我写的还是怎样的,意思应该说很好看的意思。今天正好看怪奇物语看到大概80年代的美国青年会爱看冯内古特的书,我之前一直以为他叫冯古内特,打出来竟然也毫无违和感。这本书里面的时间很跳跃,我觉得大致分为,战时、战后和被外星人抓走后。而且每一小节都非常短,经常是两三句话就切换场景。有点像百年孤独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了这是我看的时候随手写的。其实能感觉得到大部分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比较消极,不知道是我看得比较片面还是确实如此,他们能感受到越战或是什么战并不是正义的战争,战争使人变得疯狂、思绪紊乱、缺胳膊少腿、失去对生活的期待。
BANANA FISH 1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田秋生 译者: 谢怡苓 东贩 2004 - 2
1973年6月、ベトナム戦争のさなか、ある若いアメリカ兵が突如、同じ分隊の兵士たちに自動小銃を発砲するという事件が起こる。その場に居合わせた彼の仲間で友人のマックス・ロボは、咄嗟の判断で彼の足を狙撃し取り押さえる事に成功する。彼がこの事件をおこしたのは粗悪な麻薬の摂取によって精神障害を発症した結果によるものと判断されたが、ロボは自身が取り押さえた時、友人が「バナナ・フィッシュ」という謎の言葉[1]をつぶやくのを耳にし、不可解な単語にその後も意識をとらわれ続けることとなる。
その12年後、ニューヨーク市のストリートギャングのボス、アッシュ・リンクスは、手下に殺された見知らぬ男がいまわの際に「バナナ・フィッシュ」という単語を口走ったことに疑念を抱き、事件の背景を探り始める。その言葉は廃人同然となった兄が口にするうわ言と全く同じものであり、実はかつてベトナムで仲間を襲ったアメリカ兵はアッシュの兄グリフィンその人であった。更にその時は知るすべもなかったが、その男が殺されたのはかつてアッシュを支配し、現在も歪んだ愛欲から彼を掌握しようとするコルシカマフィアのゴルツィネの命によるものだった。
その頃、日本からはフリーカメラマンの伊部が助手の奥村英二を伴い、ストリート・ギャングの取材の為にニューヨーク市を訪れていた。彼らは取材対象としてアッシュに出会った後マフィアに襲撃され、図らずも危険な暴力の支配する世界に巻き込まれていく。やがて兄の復讐と自由を求めるアッシュ、一人調査を続けていたロボ、無関係ながら後に引けなくなった伊部と英二らは協力し合うことになり、共に「バナナ・フィッシュ」の謎を追ううちに、コルシカ系の財団とCIA、そしてタカ派の連邦上院議員の間で秘密裏に進められていた恐るべき化学兵器開発プロジェクトの存在を知ることになる。ストリート・ギャングの抗争と連邦政府内部の陰謀、さらにコルシカ人財団や香港系の華僑の内紛などが複雑に絡み合い、事態は予想を超えた展開を見せる。
2022年6月5日 已读
本来想说补下漫画的,感觉亚修对女的讲话好难听,有点下头了不想补了。跟护士说早点破处吧东西不用会发霉,excuse me这是从小被男人性侵到大的人会说的话吗。。。看动画的时候他对马克斯老婆也说了很难听的话,骂她是老太婆什么的。而且看漫画的时候我果然还是没习惯这个画风吧亚修看起来就是很普的一个白男,倒不如说帝诺没有动画里那么肥,本来想浅嗑一下的现在还是都别了。还有肖达在漫画里是莫西干头的,就是除了中间那一簇之外其他头皮都剃地光溜溜,连青皮都没有。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2年5月30日 已读
很多经典的话术是人们想抑止女性写作而创造的,他们感到惊恐,他们慌张女性有这样的协作才能,他们担忧女性会超过自己,他们嫉妒又害怕,同时想维持自己优越的主流身份。他们一边占据全世界最优渥的地位一边哀叹自己的衰弱和落寞,他们指控原本只有少的可怜的地盘可供过活的边缘人群和少数者挤占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什么话都说的出来。不过确实我看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名和作品我都不认识,可能因为是上个时代的作品了,看着的时候也蛮容易走神的,因为她要举例子谁谁和她的作品受到了怎么样的对待。
农民自杀研究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刘燕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2022年5月30日 已读
这个名字还蛮有意思的,之前拿过来变形了一下当做围脖名字过,不过当然啦已经炸了。看了蛮久的这本书,感觉理论分析的部分一看就走神(典型差生表现,就像上课一讲正经内容就开始走神),每次讲点自杀案例的时候就开始津津有味看起来了(对不起无意冒犯,纯粹喜欢看故事而已)。在里面真的能看到很多真实的人的嘴脸,人竟然可以坏到这个地步。也看到一些农村里的风情和状态,不能说好坏,只是客观地看到了。团结型社会的老人比较有权势,处于更加弱势的女性自杀率会更高,但是在这种社会里面经常会有“打人命”这种为出嫁的女儿讨公道的事件发生,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彰显自己族人权势的另一种方式吗,到最后鲜活的生命只变成宣扬本族力量的工具。整本书看完了觉得人类真的很完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