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艺术作品的本源 豆瓣
作者: [德] 海德格尔 著 / [德] 伽达默尔 导论 译者: 孙周兴 2022 - 5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2023年12月18日 已读
伽达默尔的雷克拉姆版导论即《哲学解释学》中收录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在《伽达默尔文集》第三卷中又题作《艺术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1950 年收录于《林中路》的定稿与 35 年发表的演讲初稿也有颇多差异,“大地”概念似乎可看做《形而上学导论》中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讨论的延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伽达默尔 哲学 海德格尔 艺术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查尔斯·吉尼翁 编 译者: 李旭 / 张东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第二版)/剑桥研究指南丛书》主要收录了美国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较近的代表性研究,收人的十四篇文章里除了第一篇的作者多洛泰亚·弗里德是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教授、第十四篇的作者朱利安·扬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教授外,其他都是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的。指南的内容包括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各个方面,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康德哲学以及神学等的关系,除此之外还颇多地涉及了海德格尔思想对一些当代问题——诸如心理治疗、深生态学、技术和虚无主义,等等——的启发,对了解英语世界的海德格尔研究以及海德格尔思想本身还是会有不少帮助的。
2023年10月22日 已读
读好论文真是神清气爽(望天。查尔斯·泰勒对不能被完全表述的事缘主体的背景/语境结构的阐释对我有启发,霍夫曼那篇太清晰也太海了让我边读边骂(,齐默尔曼和卡普托对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神秘主义的讨论很有意思,吉尼翁的导言和关于本真性的论文让我反思对海德格尔是不是骂得太多读得太少()。即便是始自《哲学论稿》的思想转向之后,海德格尔思想中那种危险的英雄主义和对集权主义魅力领袖的向往也依然难以抹消,但在他的“本真历史性”概念中可以瞥见一条与本雅明相联结、救赎历史的通道。还是得多读书。
哲学 导论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Aristotle's metaphysics
作者: W.D.Ross 译者: 徐开来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罗斯的这部著作,是世界认可的学术经典,从1924年出版以来,已再版6次,任何国家的任何学者,只要真正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都必须作为重要参考文献。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形而上学》的结构”。由于该书是后人编撰而成的,所以,作者在考证的基础上,对该书的总体结构(包括时间先后和内在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作者以《形而上学》为背景,清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作者分形而上学的方法、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主题的进一步确立、范畴、实体——形而上学的主要主题、载体、本质、普遍、本质是实体、个体性原则、生成分析、潜能与现实等12个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见解。四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作者结合《物理学》等著作,对《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作了深入分析。五是“《形而上学》的文本”。从文本学的角度,对于他自己的希腊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一些关系作了说明。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确实是非研究者不必读。阅读重点在第三四章。 “σοφία是对第一本原和原因的探究”(《形而上学》982b9),“这些原因必定是某物自身本性方面的原因,而这只不过是τὸ ὄν本身”(1003a26)。“理性(νοῦϛ)通过参与或分享可思想的东西而思想自身。因为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可思想的,所以,理性和可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1072b20),这里,理智不经中介直接认识它的对象,并且正因为对该物的认识,理性才变成自身的对象。而亚氏之神是只有它自身才是其对象的那种知识,而非以认识它物为起点。亚氏之神是无质料的、在空间之外的,然而同时又以一种比喻性的方式(借用他老师柏拉图的“光”),作为“第一推动者”影响它物、“在之外却又无所不在”。用海德格尔的方式可以逃避问题但……还是要读司各脱。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哲学 形而上学
脆弱不安的生命 豆瓣
8.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何磊 / 赵英男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2023年3月20日 已读
阿伦特写We Refugees,巴特勒却写We Americans,太难有共鸣。但她们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什么是“人”?谁有权被哀悼,被当成“我们”的一员,共同体将谁排除在外才得以成立?当默认有谁可以审视、论断、做出裁决“你是/不是我们的一员”时,一切是否已无可挽回?从马丁·布伯的“你与我”到列维纳斯的“面孔”,从福柯的治理术到阿甘本的赤裸生命,从桑塔格的摄影理论到德里达的哀悼政治学,巴特勒的思想来源太繁杂艰深,以至于文风愈加晦涩【。“爱具体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抽象的人”在死去,这就与我无关?若我所爱的只有亲友近邻,又怎能确定我不会成为“异乡人”?人无法对所有他者负责:那只会导致极度的不负责任(德里达)。而这却划定了新的界限,催促着人们讲述故事,展现或褫夺自我和他者的人性。该怎么办?
哲学 巴特勒 政论 随笔
魔术师时代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译者: 林灵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020年《卫报》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 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再出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Micha Brumlik,《日报》
◆“以令人赞叹的叙述技巧将人物传记和思想史结合到了一起”。——《西班牙国家报》
◆“就如同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引导读者置身于一场极其复杂的讨论之中”。——意大利《共和报》
2023年3月11日 已读
八卦,太多八卦,哲学部分太过含糊,部分细节也令我生疑,但“本雅明赌博嫖娼还吸毒”的确是作为朋友的肖勒姆和阿伦特绝口不提的。自毁式的生活选择、对市民婚姻模式的抗拒,或许也能解释他在哲学上的犹豫不决、反复的断然转向(抑或是仓促逃离)、涉猎广博到惊人同时相互毫无关联的研究领域。哲学家的私人生活和哲学思想能否分开?海德格尔轻松做出了选择:呼唤正处于风暴中心的德意志民族“纵身一跃”,在“畏”的呼召中寻找本真的存在,与他对安稳教职和舒适居所的追求并不矛盾。而政治上的选择或许并非出自投机:“哲学的任务是将人抛回到命运的艰辛之中”,这太有吸引力也太过危险。卡西尔站在科学符号的系统上追求多元的统一,恳求人们作为有创造力的文化物种,抛开“畏”,尽最大可能忠于自身、在符号交换过程中恢复自身的自由。而维特根斯坦要求的只有:绝对的诚实。
八卦 哲学 哲学史 德国
亚里士多德 豆瓣
作者: W. D. 罗斯 译者: 王路 1997
2023年2月22日 已读
清晰,清晰到让我错觉自己的文盲状态有救了。参考文献亦有价值。呈现了一位承认“人是有所欲求、有所恐惧的有死者”的亚里士多德。赋予生命价值的是纯粹的自我认识,最好的生活是从事“沉思的活动”,纯思想即是“对认识的认识”,却又并不同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实用倾向,亚氏对“我们如何看到黑暗”的回答能够导向对自我意识的最古老的讨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哲学 导论
形而上学 豆瓣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苗力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的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得传达给读者,全集主编苗力田先生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包括形而上学卷、伦理学卷和政治学卷,1999—2000年出版)。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我们将亚里士多德最具影响的著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和《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全集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
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界的推动。我们愿与学术界一道,不断为学术进步作出贡献。
2023年1月10日 已读
已经知道τὸ ὄν翻译带来的巨大混乱,但还是太难了,我痛哭ಥ_ಥ。“如若它是最好的,那就思想它自己,思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如若理念(和它的分有者)不是相同的,它就不过是个共同名称”,黑格尔追问的诸多问题亚里士多德早已讨论过了。还是没看明白他的“无质料、永恒而不运动、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实体和柏拉图的εἶδος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 哲学 需读英译本
黑格尔 豆瓣
Hegel
8.3 (5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张卜天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哲学学者邓晓芒推荐】
他在这本不到六万字的文风平实的小书中显现了不少独特的见地,越出了英语世界黑格尔研究的成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晓芒
辛格的这本书是通向黑格尔的理想导论。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能介绍得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的手笔。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安东尼•曼瑟
【内容简介】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作品晦涩难懂,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理由认为,若非黑格尔,过去一百五十年人类的思想进程和政治进程都会走上另一条道路。深邃的思想可能使他得出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结论,然而,黑格尔作品中的观点和洞见直到今天仍不失力量。本书 勾勒了黑格尔哲学 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2022年12月13日 已读
清晰好读,可惜没有多谈“世界之夜”和“苦恼意识”。必须要读《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才能理解 Diese 和“我”不过只是空无。黑格尔的哲学注定要向着高处上升,在一次次的破碎中重新弥合,奔向光明与和解。在对他者的欲求之中,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的依托,从而找到“我们”所能共存之处。这太天真,太乐观,也太清白无辜了。我不认为他成功越过了康德首先发现的那道裂缝,但也始终找不到摆脱他的方法。Reading Hegel is never boring, but always traumatized.
哲学 牛津通识 黑格尔
采访布鲁诺·拉图 第一季 (2022) 豆瓣
Entretien avec Bruno Latour Season 1
导演: Camille De Chenay / Nicolas Truong 演员: Bruno Latour
2022年10月18日 看过
重要的只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科学的确定性从何而来?随后而来的问题是,谁有权界定真实?真实怎样被制造,又怎样被诠释?当我意识到“我”不是唯一有权界定真实的宇宙中心,我将意识到他人、它物与我是同样的存在,你我同为涵括万物又无比脆弱的存在链条上的小小一环——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吞噬才能停止。英译字幕在此用的是devour,大口吞噬,不留残渣,这是怪物与怪物之间为生存竞争的可怖景象。采访者追问他究竟算是社会学家还是哲学家,他说,我更倾向于做一名哲学家,"it is so beautiful, philosohhy."
哲学 拉图尔 法国 科学哲学 纪录片
缪斯的歌唱 豆瓣
Le chant des muses
6.3 (6 个评分) 作者: 菲利普·拉库-拉巴特 (Phillipe Lacoue-Labarthe)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音乐课
在所有文化中,音乐都无处不在。但 “音乐”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创作音乐、我们又为什么如此需要它? 假如没有音乐,我们的世界将是不完整的,原因何在?这本书将带着我们扣响音乐之门,探寻音乐的源头。
2022年10月17日 已读
对这本的结论充满怀疑……听觉比视觉更高贵吗?那岂不是意味着声音优先于文字,意义优先于现象?仅仅因为“胎儿在母腹中唯一拥有的感官是听觉”?“语言构成了人类,语言中占第一位的是句子,结构在先,词语在后。”hmmm……确实是写给小孩的,对我启发不大。
启蒙 哲学 给儿童 音乐
2022年9月29日 已读
“ 薇依思想的核心在伦理和政治的关系尚未被思考清楚的经验之处,它的名字是‘不幸’(malheur,这个词实际上无法翻译)。她对人的思考始于所有快乐和美好消失的那一瞬间(Simone Weil le pense au contraire à partir du moment où tout plaisir et tout bien disparaissent)”,阿甘本的评价让我如遭雷击。可她为人类设想的制度如此温柔,是“带有温度的寂静”,而非“冰冷的喧嚣”:必须创造某种沉默和关注的氛围,让那些“微弱和笨拙的呐喊”也能被听到。Cioran说:“有时,我觉得我应该为历史上所有的苦难负责,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曾为了我们流血。”薇依给出的答案是,“为了纯粹的爱。”这的确是不可乞求的奇迹。
哲学 散文 法国 薇依 阿甘本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同为梦呓,如果说《土星之环》还有一丝对他者的关怀和对过去的质询,《黑暗托马》就是纯然被困于自我、但仍努力以文字寻求出口的实验。让才华倾泻的代价是放弃自我的边界,只留下一片黑暗混沌,在这黑暗之中也伸出一只探向他者的手,但这手冰冷潮湿,这是死者的手,它自只有死亡作为终点的未来而来,宣告因它于此处造就的空无才有存在存在。那颗空洞已死的心高声呼喊着:看啊,我这纯粹真切的激情!看我由活过度到全然的死,看我为逃离生死间那片虚空之地所做的牺牲!这让我极为不安。不读书了,整理秋播的种子去了。
哲学 小说 布朗肖 法国
现代性与犹太思想家 豆瓣
作者: [法] 卡特琳娜·夏利尔 译者: 刘文瑾 编译 2017 - 10
本书主要从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时刻阐述犹太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几个不同面向,反映了现代性与犹太思想之间丰富的张力。第一个阶段是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两位犹太思想家对待哲学与宗教、神学与政治的不同。第二阶段首先发生在德国,然后在法国,伴随着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些犹太思想家对黑格尔主义的哲学统治以及对总体性范畴之暴行的反抗。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9月19日 评论 宽恕,但不可遗忘 - 宽恕的前提是承认自由意志,是拒绝接受“历史必然性”中的“注定被牺牲者”,拒绝承认有任何“历史进步”值得让人们受此苦难。承认罪行“由我决定犯下”才有可能与“曾属于我”的行动分离开来。如若不然,犯下罪行者将会以个人记忆为己开脱,甚至在“受制约的历史背景”中寻求宽恕他人的资格。这是更多仇恨与暴力的根源,是对受害者的背叛与遗忘,是对幸存者生命的扭曲和空虚化。德里达和利科所说的“无条件的宽恕”是不可能的,爱与宽恕的力量并不比死与罪的力量更强大。犯罪者必须诚心悔改,然而这悔改只能由其自愿做出。悔改的瞬间即为事件,有如神迹将历史打断,只有此刻,宽恕才有可能成立,我们才能从无尽循环的历史悲剧中挣脱出来。然而除了教导,除了努力守护不该被抹除的历史记忆,我们还能怎么做?国王的幽魂向哈姆雷特低声呼唤:“再见,再见,别忘了我!”受害者或许并不要求复仇,但绝不允许遗忘。不要忘记,不要移开目光,不要替他们宽恕,承担他人的苦痛,牢记自己是作为幸存者而活。不必等待在将来被救,不必允诺在未来原谅。弥赛亚若不是我,会是何人?救赎的时刻若非此时,会是何时?
列维纳斯 哲学 犹太教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Martha C. Nussbaum) 译者: 徐向东 / 陆萌 译林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
●“京都奖”获得者、“杰斐逊讲座”主讲人玛莎·C.纳斯鲍姆代表作品
●权威学者历时两年全面修订,新增三万字导读,只为精益求精
●知名学者查尔斯·泰勒、刘擎、周濂诚意推荐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最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这是一部内容广博、发人深省的佳作……纳斯鲍姆在下笔之初便打算写一部野心之作,探讨的亦是最为根本且历久弥新的问题……与大多数哲学著作不同,本书有着上佳的阅读体验。它必将在不止一个领域掀起变革之风。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誉教授)
兼具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文本解读、深邃的哲学思考与才华横溢的写作技艺,这种罕见的综合品质是纳斯鲍姆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问世三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学与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中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堪称当代经典。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在运气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古代与现代之间,有一条久已废弃的秘密通道,纳斯鲍姆从“善的脆弱性”入手,带领我们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不仅走通了这条路,而且给我们重构了一个异常迷人的古希腊伦理世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2022年2月17日 已读
带着误解开始读,并严重低估了阅读难度。在纳斯鲍姆的解读中意外发现一个存在主义的亚里士多德:走出孤独而安全的只有“我”的洞穴面对世界也面对风险,在随时会降临的死亡与悲剧的恐惧与战栗中,承认我们作为人的有限性,承认善的生活需要拼尽全力也需要运气才能实现,接受人作为动物与神中间的存在而活,接受去爱就意味着将自我交托给他人——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纳斯鲍姆并不歌颂风险与悲剧,她只是说,坏运气无可避免地会对品格造成损害,要求个体天生具备与之相抗的“善”未免太不公平(殴打康德一百遍),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公正的共同体,这是人之为“政治的动物”的真正含义——友爱就是共同享有我们的存在,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我们才能学会作为人而活。对共同体始终抱有疑虑的我第一次感到被治愈……请注目真实的生活,请学着像孩童般去爱。
伦理学 哲学 玛莎·纳斯鲍姆 道德 道德哲学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豆瓣
作者: Karl Marx 译者: Annette Jolin / Joseph O'Mal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 8
This book is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Marx's critical commentary on paragraphs 261-313 of Hegel's major work in political theory. In this text Marx subjects Hegel's doctrine on the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to a lengthy analysis. It was Marx's first attempt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Hegel's philosophy in general and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It also represents his early efforts to criticize exist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ociety. The Critique provides textu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argument that Marx's early writings do not exhibit radically different doctrinal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from his later work.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a transl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Marx wrote for his proposed revised version of the Critique which he never completed. In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Professor O'Malle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Marx'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我有一点喜欢你 豆瓣
Je t'aime, un peu, beaucoup,passionnémen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爱情课
我爱你,我们相爱,我不再爱你,我们要彼此相爱……“爱”的无限变位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释义为“爱智慧”的哲学,关于“爱”本身,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与巴迪欧的说法有些像,“爱是一场伟大的劳作”,“爱是冒险”,是事件,是我们只能静待遭遇的东西。爱之伟大处在于向不可承诺之物作出承诺,在于全心接纳自身并自愿向他者敞开。爱绝非对他者存在的占有,而是在爱中,“我”与“你”共同重新构建我们的存在,也正因此,爱不索求独占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在爱之中,我们期待……”
儿童 哲学 哲学启蒙 情感 法国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豆瓣
Vorlesungen ű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贺麟 /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1959 - 8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2022年1月4日 已读
“黑格尔最容易阅读的作品?”不理解《精神现象学》的话完全看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写吧,导言部分可与《精神现象学》参照阅读。当初只翻了巴门尼德的部分,现在才意识到对黑格尔来说更重要的是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阿拉克萨格拉的 nous。“思维思维着它自身,这既是哲学的内容。而只有在哲学中,人才能够达到自由。”“理念是真正的原因,但却是复归自身的原因:目的,作为普遍者的目的,乃是自在地存在的最初者,运动是从它发生出来的,而它又变成结果——目的不仅在实现之前先行存在于意想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实在里面”。“作为目的的目的并不在自然之中”。这样看来,胡塞尔废了那么大劲想克服黑格尔的中介哲学,海德格尔却用存在论黑话背叛了老师的学说,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道路上去。ps.黑格尔真是个好老师……
哲学 哲学史 西方哲学 黑格尔
Derrida's Elsewhere (1999) 豆瓣
导演: Safaa Fathy 演员: Jacques Derrida
其它标题: D'ailleurs, Derrida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n and his ideas, DERRIDA'S ELSEWHERE investigates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personal life and the life work of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the 20th Century, Jacques Derrida. We follow Derrida around his home, office, in the classroom and on his travels as he speaks of the suffering, the challenges and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conditioned his thought since his childhood in Algeria. The film is woven around readings from Derrida's book Circumfession, evoking a number of seemingly disparate themes including hospitality, religion, sexuality and the place of the subject in philosophy. Derrida shows us the common thread he perceives running though them: responsibility. Incorporating related imagery, DERRIDA'S ELSEWHERE uses footage of the places Derrida knew in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Algeria, photos of his life there, super-8 footage from the 1960's and 70's... Written by leila-59
2021年12月16日 看过
也曾想过他的思想与个人经历的关系。对自我同一性的无法确定,对划定界限的抗拒,终其一生对友爱政治学的倡导……“我是后殖民的产物”。“你为什么写作?”“写作只能发生在抵抗发生之处。”“在我留下踪迹处,我抹去了读者的独异性。在写作中,我要不断地乞求谅解:看呐,我在敞开我自己!”“纯粹的善意属于非政治范畴,但我并不是在要求废除法与政治,我们需要的是调整现有的法与政治。”“我的自我同一性在与他者的诸多声音的交错中确立起来,在对他者之声的压抑中留下痕迹。”“人类存在的悲剧性在于,只有在生命终结的那刻,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才能判断自己度过了怎样的一生:而我将要告诉妈妈,我度过了再快乐不过的一生。”不断撤退又不肯彻底拆除界标,难怪齐泽克说他保守,可这又是怎样真诚而乐观的人所度过的一生啊……
Derrida 一发入浑 哲学 思想 法国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4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2021年12月15日 已读
“因为遵守世俗社会的律令而遭受苦难,比起作为本来自由而负责任的人主动去承担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同别人一起遭受苦难,比起单独地遭受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作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遭受苦难,比起默默无闻地、屈辱地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无法比拟。遭受肉体死亡的苦难,比起承受精神上的种种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基督是作为本来自由的人而单独去默默无闻并屈辱地承担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而且从那一天起,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和他站在一起将和他一同承受苦难。”“一切事物的关键都在他里面,而唯一的道路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为不可开口说话的人言说。”
书信 信仰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尼采 豆瓣
Nietzsche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译者: 王绍中 译 / 黄雅娴 审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尼采说:“哲学家经常向未来伸出创造性的手——未来的哲学家即是立法者。”尼采也曾提出“上帝之死”“主人—奴隶道德”“永恒回归”“超人”“权力意志”等创见概念,并对西方文明的诸多弊病提出批判,他的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力,却也让当代哲学界争论不休。尼采如何成为对后世深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我们究竟用什么角度解读尼采思想,又如何才能不会误读尼采的作品?
已故当代法国重量级思想大师德勒兹,在《尼采》这本小书中,除了针对尼采哲学做出深刻的分析外,为使尼采的思想脉络更清晰,也详尽介绍了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并收录了所挑选的尼采文摘。通过德勒兹的诠释,读者对尼采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面貌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书,不仅能一窥德勒兹如何以其灵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学的精髓,更能见识到他对于哲学研究的独辟蹊径,如何照亮后来者,引领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进而使哲学生生不息。
2021年11月28日 已读
德勒兹的小论文加尼采作品摘抄注水出来的书,我应该去读那本《尼采与哲学》的……但比德里达那本像人话。依然是“六经注我”式的解读,但德勒兹的生成—活力论还算忠于尼采。没有解答我的最大困惑:尼采的反黑格尔主义到底算不算彻底?尼采处处批评黑格尔又说“伟大的事物总是在对自身的否定中消亡”,德勒兹说尼采的回归是有选择性的回归,是肯定的、快乐的回归,而肯定总是多元的、生成的,在肯定的创造与给予中既往的反动的东西被驱逐了。话说回来我一直以为尼采是死于“虚无主义病”,结果德勒兹说他是死于梅毒引发的精神分裂症与瘫痪,好吧(´・_・`)…还是记住尼采那句不凡的话吧:“我们永远要反对弱者来捍卫强者。”
哲学 尼采 德勒兹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