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 豆瓣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尽管斯宾诺莎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的政治哲学却一直遭到忽视。长期以来,他的政治哲学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一个简单演绎和应用;相应地,他的政治哲学著作《神学政治论》也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著作《伦理学》的一个附录和补充,不具有独立的价值。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是研究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专著。作者吴增定在书中指出: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批判“神学家的偏见”,清除“通往哲学的主要障碍”。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认为,《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事实上刚好构成了斯宾诺莎哲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前者的目的是揭露传统神学和宗教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人的迷信、偏见和蒙昧,后者则是教导人如何在理性的引导下认识神,获得真正的自由、幸福和拯救。综合起来看,斯宾诺莎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上升之路”正是一条现代性的理性启蒙、解放和拯救之道:人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走出了传统启示宗教的“黑暗王国”,而且获得了真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不仅认识了神,而且甚至通过理性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神。就这一点来说,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哲学作为一个思想整体,恰恰体现了现代性和现代理性启蒙的自我筹划、自我解放和自我肯定精神。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所有的现代哲学家都在通过斯宾诺莎的镜片看世界,他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将神与自然相等同并视之为唯一的实体,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主体即实体”。通过将人及万物都严格限定在因果必然性之中,斯宾诺莎构建起了他的一元唯物论,而核心即在于“努力生成”和“表现”。人和非人,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都有“努力生成”的欲望,这也是万物共有的自然权利。人的自由并不在于脱离因果律的意志自由,而是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识摆脱激情的奴役,具有接近神的无限的本质的充分认识而成为理性的自由人。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由此最终转向了伦理学。斯宾诺莎仍是有神论的,因此吴增定老师认为斯宾诺莎仍处于初期启蒙,我倒是觉得斯宾诺莎已经看到了一昧相信人之理性的启蒙精神的末路。吴老师的书十分清楚明白,堪称优秀博士论文范本,但我还是应该去读德勒兹。
Spinoza 启蒙 吴增定 哲学 政治哲学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虽名为基督教君主,实际遵循的完全是古希腊哲学家的政治理想。核心文本是色若芬的《家政篇》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列举多位统治者皆为异教君主。君主对于国家之重要性正如理性对于头脑,然而君主并非国家之所必需,可以借助民主共和统治代表人民实行法制,唯有自由而自愿的授权为基督教君主的统治提供了理据和支持,而为了稳定有序的政治共同体需要限制个人的自由。译笔优美。
L李康 伊拉斯谟 哲学 宗教 思想史
马克思的幽灵 豆瓣
Spectres de Marx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何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法剖析社会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结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文本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德里达从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出发,寄望于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以挽救这个趋于破败的世界。
2019年4月9日 已读
看到某译者给这一译本打了一心,偷偷笑了…该称呼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学or幽灵学的马克思?德里达要回答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问题,是对福山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弥赛亚主义的一次反击。文本分析和文字游戏仍是他所擅长的,习惯之后并不构成阅读阻碍。另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的回答还有:解构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最旗帜鲜明的一次了,尽管他说:“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两百多年前的某人对恩格斯说过的那样”。幽灵与弥赛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还有我终于理解了其重要性的光学问题。第五章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太好,将来有机会重读吧。
哲学 德里达 政治学 现象学 经济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克服,可以寄托于基督教的至高他者的注视,在这注视中人面向永恒的死亡战栗而获得新的被赠予的死亡,作为历史的负责任的人格主体由此建立。这一主体无疑对立于海德格尔被无声缄默的大音呼唤的此在,这一此在与至高存在毫无关系,大音的呼召不过是此在良心的条件而已。在德里达的解读中,帕托裘卡区别于海的本体-神学概念的关键在于“给予的死亡”:在上帝给予我的死亡中,我的被上帝给予的责任被唤起。而德里达所问的是,这一关于赠予死亡的话语是否是关于牺牲和为他者而死的话语。由包容他者差异性的友爱政治学,到为他者而牺牲,德里达渐渐趋近于列维纳斯。下一本《总体与无限》还是《马克思的幽灵》?最后的多于一十分费解,难怪巴迪欧要提出“纯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里达 死亡 法国
历史之名 豆瓣
Les noms de l'histoire : essai de poétique du savoir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魏骥德 / 杨淳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将自身转换成一种历史科学。在这种所谓科学的面具下,史家借“同名异义”之法重新运用史学语言进行叙事。
本书中,朗西埃批判了传统史学修辞学式的历史书写以及年鉴学派科学浪漫式的历史书写,以诗学方法检验各种政治修辞学的美化,从这种美化中无法取得名字的历史之间,找出断裂的空隙,破除意义与真实在书写上的连结。
或许,这种“新史学”不过是另一种“同名异义”的字词游戏,但即便如此,亦无碍于朗西埃将其称赞为一场史学的革命。
2019年1月29日 已读
郎西埃的颠来倒去与喋喋不休,看得我很痛苦。这哪里是历史学啊。郎西埃试图通过驳斥新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在言说中构建历史幻像的做法,代之以米什来的方法,人民在无言说的无场所之外直接呈现的沉默的图像,这以生命的力量重构的图像将比历史学家/知识分子的一切构造更有力量。属于无产阶级/人民的新历史哪里是那么容易构建的,左派好烦。
史学理论 哲学 朗西埃 法国 雅克·朗西埃
福柯的最后一课 豆瓣 谷歌图书
La dernière leçon de Michel Foucault. Sur le néolibéralisme, la théorie et la politique
6.6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 译者: 潘培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2019年1月24日 已读
拒绝服从权威和秩序的左派往何处去?新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并非批判理论老生常谈的消费主义、个人化、单子化,而是绝对地反对一切一元论,坚持让市场竞争渗入生活、政治的方方面面而非仅停留于经济领域。新的批判理论,也需要超脱于总体化的、一元论的话语体系,尊重并允许一种不可通约的差异。新自由主义绝非激进左派寻求的结果,但它对多元的坚持可以作为解构既有政治和法律体系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柯对新自由主义的兴趣并不意味着“向右转”,只是一以贯之的站在弱者那一边。#本书又名如何正确地写书评#
哲学 政治哲学 福柯
历史的天使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摩西 译者: 梁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2019年1月22日 已读
精彩,再次提醒了我当初为什么爱上本雅明。罗森茨威格反对无限进步,寻求真正的弥赛亚时刻(犹太传统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弥赛亚时刻)。本雅明要求回到命题语言/亚当语言,寻求在历史的断裂时刻展露出的真正历史,现在对过去的责任在于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现在对过去做出选择,而非被未来的死所禁锢。肖勒穆则是纠缠于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与失望之中,归根到底,一切都离不开本雅明。没做读书笔记读起来太不精细了。
历史 哲学 弥赛亚 本雅明 肖勒姆
德勒兹概念 豆瓣
Deleuzian Concepts:Philosophy,Colonization,Politics
作者: [澳]保罗·帕顿 译者: 尹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所收文章提供了对吉尔·德勒兹政治哲学中的关键性发展所作的重要解释和分析。它们通过比较德勒兹与其同时代人,如德里达、罗蒂和罗尔斯等,将德勒兹的思想置于当代知识景观中,并表明如何将其哲学的要素有效地用于当代的重要问题中,比如殖民和去殖民,自由主义民主的性质和政治哲学的概念与批判性的乌托邦理想。帕顿讨论了德勒兹将哲学看作创造概念这一观念,表明该观念如何有助于理解政治概念——如权利、正义和民主——的本质。帕顿并非仅仅说明或解释德勒兹的思想,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联系其他哲学家和其他问题用德勒兹的概念进行思考的尝试。其著作对当代政治理论、大陆哲学中的讨论和德勒兹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帕顿的著作是对德勒兹研究和当代哲学与人文科学中的讨论做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贡献。他的论点令人信服,引发了讨论:它们开启了这样一种方法,对德勒兹进行新的、严肃的阅读,让他与政治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进行对话。他用事件概念理解殖民历史,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哲学的政治功能为何或者可以为何。
——鲍拉·马拉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018年12月24日 已读
用非德勒兹的方式解读德勒兹,规范化实用化德勒兹的尝试。重要概念:纯粹事件,生成,逃逸线,游牧,反现实化,再辖域化,实践语言哲学。我期待更多的是德勒兹的斯宾诺莎主义的解读啊,德勒兹在何种意义上是反一元化的唯物主义者?纯粹事件似乎可与潜能做对比研究。对德勒兹的内在化乌托邦的解读,不知道德本人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对于德勒兹和罗蒂,我只想说,撕,撕得再响些啊!
哲学 德勒茲 西方哲学
后人类 豆瓣
The Posthuman Rosi Braidotti
6.8 (5 个评分) 作者: (意)罗西-布拉伊多蒂 译者: 宋根成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后人类》讲述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于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的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即对我们具体生成对象进行试验。它们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意见(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概念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论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斯宾诺莎-一元论-实体-生成-生命主体-活力论-欲望-死亡-权能-潜能-游牧-混沌宇宙-德勒兹-记忆-主体-想象力-创造-普遍生命力-非人类生命-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化过程,又是一个生成活力论的斯宾诺莎-德勒兹主义的大坑,有点意思。关于死亡政治学的观念和我并不太一致,对于主体渴望掌握自己的死亡/自杀是最深刻的自由的解读惊为天人,算是补足斯宾诺莎的不足(斯也可能是故意忽略自杀问题的)。翻译有错漏,总体来说还不错。
后人类 哲学 文化研究
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8.5 (6 个评分)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熊伟 /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在”的本质,以及“在”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其实是《存在与时间》导论。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对“人是理性的动物(ζῷον λόγον ἔϰον)”和“作为我们和共同体而在的人”的拒斥,对本为“停留在自身中展开自身、让显露、让出现、把自己摆入并处于去蔽(ἀλήθεια,真理)状态”的φύσις流变为ίδεα、本为“在自身中从自身来集中并将自身保持在如此的采集中”的λόγος流变为“在说话的意义下的逻辑”的分析,对“先验”的强烈抗拒,是在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和黑格尔在内的一切哲学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他的老师胡塞尔。离初读实在是隔了太多年,心境和理解大为不同,但有一点没有改变:我既烦他,又摆脱不了他,既对他那些所谓“只对强有力者才真”的用心险恶的问题嗤之以鼻,又被那识得世界根基之秘密的光明幻象所感动,这可真是……令人沮丧Ծ‸Ծ
哲学 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
哈贝马斯 豆瓣
Haberma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詹姆斯·戈登·芬利森 译者: 邵志军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作为当今在世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思想浩瀚宏富,著作卷帙浩繁。本书作者对哈贝马斯的介绍落笔于哲学、语言、道德、政治、法律和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并且自始至终将叙述重点放在对哈贝马斯思想的总体把握上,呈现给读者“一个用粗线条构成的轮廓分明的思想家头像”。借由清晰、浅显的行文,作者表明,哈贝马斯的理论如何从整体上回答了关于现代社会本质的重大问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代各种主题与事件的看法。
存在论 豆瓣
Ontologie. 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何卫平 人民出版社 2009 - 6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来,推动了国际海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属于其弗莱堡早期的思想,后收入作者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63卷,1988年出版,1999年出了英文单行本。海德格尔讲授这门课时,时年34岁。
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现象学的解构的例子:一个是从一开始,海德格尔就对“本体论”(存在论)这个概念做了某种“拆解”的工作:既没有完全抛弃它,又通过回到存在的源始经验将它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区分开来了,这里面包括对存在本身意义的恢复,尽管这个阶段是以作为在者的此在的存在意义为中心。另一个是在讲实际性的“此在”这个概念时,海德格尔用了两节(第4节和第5节)对在西方古希腊和基督教传统观念融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关人的“僵硬”观念进行了解构,因为不拆解这种观念,我们便无法真正“看”到“此在”本身的意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钱春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2015年7月18日 已读
悲哀的人应当读尼采,他教我们热爱生命,爱自己和真理,也像太阳般无私地爱世人,蔑视和远离一切怯弱和伪善者。是了,是爱而不是恨,是高贵者的给予而非弱者的索取!尽管,他最终没能杀死深渊里的恶龙,抱着瘦弱的老马嚎啕大哭,为同情而发了疯。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尼采 德国
蒂迈欧篇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 校注 谢文郁 译者: 谢文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在第一部分中,柏拉图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他指出宇宙生成是必然作用和理性作用的结果。必然作用即是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的过程,而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是理性“说服”了必然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演化的最终实现,造物者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实现了自身:宇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神自身。
道德哲学的问题 豆瓣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谢地坤 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的,并且由此散发到全部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本书分析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对道德理论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分析了当代普世伦理学,提出了把道德伦理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永恒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德法之争 豆瓣
作者: [德] 伽达默尔 / [法] 德里达 译者: 孙周兴 / 孙善春 编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全部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德里达:解释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伽达默尔:根本没有形而上学语言,始终只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能够被理解的存在。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克服黑格尔的辩证法。只不过德里达更加激进,他拒绝这样一场对话中对手的理解。
伽达默尔 哲学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解释学
黑格尔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Hegel: Freedom, Truth and History
8.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霍尔盖特(Stephen Houlgate) 译者: 丁三东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黑格尔素有哲学家的哲学家之称,其哲学以一种非常显著的方式渗透进当代理智生活,既艰深晦涩又极端重要;其广博的著作是对大量现代论题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王国。
本书涵盖了黑格尔成熟哲学体系的各个领域:历史哲学、逻辑学、现象学、自然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并将黑格尔的思想与路德、笛卡尔、康德、牛顿及库恩等思想家联系起来,对黑格尔作品提供了透彻且独特的解释。霍尔盖特将自由概念作为黑格尔思想的核心,将黑格尔的逻辑学解释为对一种自由的(无预设的)真之逻辑的构想,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解释为对自由在自然—人类历史中逐渐实现之历程的揭示。在此视角下,霍尔盖特深入考察了黑格尔对艺术和宗教的构想,更对以往被忽略了的黑格尔自然哲学予以特别的关注。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黑格尔的思想是一项可行的哲学计划,这些重要理论对我们思考当今诸多争议仍极有助益。
我们能够读到的最好的黑格尔哲学导论。霍尔盖特清晰地、耐心地指引我们注意黑格尔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对于初次接触黑格尔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J.M.伯恩斯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哲学教授
本书将为初次研读黑格尔著作的人们提供巨大的帮助,本领域的专家也会发现它的重要性。自初版以来就一直是对作为整体的黑格尔哲学的最佳研究著作之一。
——罗伯特·斯特恩,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哲学教授
列维纳斯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柯林·戴维斯 译者: 李瑞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2015年3月12日 已读
二刷,收获太大。作者写得太清晰以至于我无话可说…
2015年3月12日 评论 伦理学的存在论 -        和德里达一样,列维纳斯想要的是超越欧洲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反对宏大叙事,脱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阴影。列维纳斯要达到的是一种伦理学的存在论,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之仍然保持尊重和敬意,这也是他被法国的后现代思想家门批评为保守的缘由。列维纳斯的目的和手段形成了矛盾,他严格遵循传统的学术规范,他所要批判的对象正存在与他所使用的文本当中。但他要强调的,是有某种超出存在论的东西。比如,面孔。这个概念不等于我们日常所见的面孔,而是主体与他者遭遇的瞬间,他者向主体展现的东西。列维纳斯惯于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晦涩的哲学概念,这导致了他的哲学思想特别难以被解读。再举例来说,人的情绪的变化,也是不能被还原到being去的。列维纳斯的目的是引入不被形而上学统摄的经验,防止哲学再重新退回到形而上学中去,这是马克思所没有完成的工作。在欧洲人本主义受到怀疑和挑战的时候,列维纳斯引入了他者的概念,以伦理学的存在论呼唤人们的和平共处。这是在主体地位崩溃的时候引入的新的主体,人不再是世界上孤独存在的唯一主体,世界的其他部分不是主体自身的映射,而是他者。与他者的遭遇是主体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样列维纳斯就客服了胡塞尔的存在主义中的唯我论倾向。
Levinas 列维纳斯 后现代主义 哲学 现象学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豆瓣 谷歌图书
Shop class as soulcraft: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
7.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修·克劳福德 译者: 粟之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编辑推荐]
● 出版以来,本书先后荣获《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名利场》年度十佳作品、《旧金山纪事报》年度畅销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年度畅销书、《华尔街日报》假日好书推荐、《金融时报》编辑推荐奖等奖项。
● 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这种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和物质世界脱节,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不想读大学却被逼着读,接着又进办公室做白领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轨迹前行。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手工业一样可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一条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
●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克劳福德用第一手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手工劳动在认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积极的意义,认为手工劳动即将消失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存在问题。工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满足感。无论做什么,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够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而你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软弱无能的“创造者”。
●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