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2021年4月5日 已读
关于概率或可能性的本体论研究。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不作为问题。统计规律不过是排除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在人为设定的理想状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忘了这一点并把统计学当做现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率是从隶属于行动的等级中解放出来的潜能,而在现代科学里概率性只是它本身,只为了治理而介入现实。纯粹的可能性取代了现实,知识认知的仅仅只有知识本身,唯有从概率计算中逃逸才能让真实被确定为真实。
哲学 思想 意大利 拜德雅 物理学
Giorgio Agamben 豆瓣
作者: Alex Murray Routledge 2010 - 5
Giorgio Agamb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ntrovers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nd critical theory. His work covers a broad array of topics from biblical criticism to Guantanamo bay and the ‘war on terror’. Alex Murray explains Agamben’s key ideas, including: an overview of his work from first publication to the present clear analysis of Agamben’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ife theories of ethics and ‘witn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amben’s political writing and his work on aesthetics and poetic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language, literature, aesthetics and ethics, this guide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ish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nature of moder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ormations.
论友爱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刘耀辉 / 尉光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
1.在《什么是装置》中,阿甘本解释了什么是装置这个概念,装置就是权力关系与知识关系的交点
2.《论友爱》中,阿甘本对爱做了解释1. 有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一种存在的感觉[aisthēsis]。2. 这种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3. 存在与生活之间,感觉到某人的存在与感觉到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如此的陈述定是尼采论题的预备:存在——除“生活”外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它进行想象。
3.在《教会与王国》中,加入了神学的思考,讨论了权力关系问题。
2020年9月12日 已读
罗兰·巴特:同时代性就是不合时宜。
阿老师: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
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
感知这种黑暗并不是一种惰性或消极性,而是意味着一种行动和独特能力
友爱 哲学 学术 当代激进思想 意大利
智慧天使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拉•尤格拉(Palle Yourgrau) 译者: 余东 漓江出版社 2019 - 8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
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西蒙娜•薇依虽然从未正式皈依天主教,却非正式地被当作圣徒膜拜,足以媲美古代希伯
来的先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柏拉图式地重构了基督教教义,在人类苦难与神的完美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而她遭受的误解和忽视和她受到的崇拜几乎同样多。本书作者帕拉•尤格拉教授的目标,就是要令人信服地表现思想家薇依的本来面目。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他以睿智的洞察力、思辨力和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这位20世纪杰出的女性思想家深邃的心灵。书中附有西蒙娜•薇依生前多幅珍贵照片。
阿尔贝•加缪在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拜谒了西蒙娜•薇依在巴黎居住过的公寓旧址
驻足沉思良久。
M.德鲁里是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和信徒,他写道:“维特根斯坦去世后,我开始了解西蒙
娜•薇依的作品。它们对我后期思想的影响,与维特根斯坦对我早期思想的影响一样,都非常深刻。”
西蒙娜•薇依以其《古代希腊的基督教暗示》一书,被教皇保罗四世视为影响了他一生
的三大智者之一——另外二人是布莱士•帕斯卡和乔治•贝尔纳诺斯。
2020年8月29日 已读
少了弗洛伊德式的模式化分析,更关切她的神学思想和对柏拉图的热爱。绝无可能成为薇依这样的人,但通过她,能感觉自己离神、离真理更近了一点点。“爱不是慰藉,爱是光照”。爱是我们心中的火,是引领我们走出柏拉图洞穴的光,唯有如此才得以靠近那唯一实在之物。爱让我们通达于善,如果我们赞同薇依,认为神即是善的本质,那么,按照康德所言,善的意志即善本身,纯粹正义的人生即是善的物化,那么,道成肉身的本质就是完全正义的人的存在。救赎随时都会到来——唯一重要的只有承担起面向他人的责任。必须直视他人的苦难。观看是我们的灵魂与现实界连接的唯一途径。【然而,我们的眼睛是审美的而不是审善的】,“美是个陷阱”,视觉具有欺骗性,美可以成为神进入我们的入口,但它终究只是个让神获取更多灵魂的陷阱。怎样才能从无尽的期待中被拯救?
Palle_Yourgrau Weil 传记 哲学 法国
说理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以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述了相关的全部哲学命题,各章包括“哲学之为穷理”,“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哲学语法”,“论理词与论理”,“感知与语言分析”,“亲知与观念”,“看法与论证”,“普遍性:同与通”,“事情本身与事实”等。现代语言分析哲学源出自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以分析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达至问道穷理的目的。陈嘉映教授初入以德国理性主义传统下海德格尔研究入手,从而将西方二十世纪现象学潮流与分析哲学的深入研究紧密无间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说体系。该书作者首先以“哲学何为”入手,说“哲学大致就是穷理”:“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而穷理,在陈嘉映教授看来,就是一个在一定的哲学语法下对感知和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分析在其发展中必会涉及亲身感知与观念形成的问题,进而,陈嘉映教授又探讨这一体系在论证等重大哲学命题。本书论证之深度和论理之严谨使其成为国内近三十年来少见之重要哲学著述,必将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注意和关注。
渎神 豆瓣 Goodreads
Profanazioni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在本书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2020年6月29日 已读
《渎神礼赞》看得我头疼,即便熟悉他找到两个对立之物之间的门槛就开始谈论潜能与不可能性的套路,还是佩服他轻松玩弄如此多概念的能力。渎神-亵渎-religio-游戏-使用-资本主义对使用的消除(景观/消费)。“亵渎不可亵渎之物是将来一代人的任务”,如此才能从装置中夺回使用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指向空无,指向一切物的毁灭,同时也夺回语言的渎神的潜能。
哲学 宗教 阿甘本
大同世界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王行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界”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帝国”,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大同”。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爱高于死亡”
2020年6月26日 评论 “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 - 前半部分对各路学者和理论的梳理与驳斥非常精彩,批评阿甘本的几个段落看得我笑出声,“把活生生的人简单归纳为赤裸生命”,正中要害。不过强行要把爱与恨、善与恶用辩证法统一,还声称是用斯宾诺莎的方法反驳海德格尔,克服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我只能摇摇 或许是我太过悲观。整本书读下来写的最多的批注就是“太乐观!”,他们只关心主体性的生命政治生产,认定要反对的核心是资本,在不见天日的黑暗中,我不知道要怎么保持这份乐观相信要抗争的敌人那么简单,去相信诸众能在爱的遭遇中成长。 奈格里和哈特反复强调逃逸和反抗,强调不能等待事件自己发生而需把握时机,就差没直接号召上街了。问题是当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下,有效的逃逸途径是什么?需要把握的时机何时到来?在有效而明确的国家间、地区间的隔断下,连口罩都飞不过去,更不要说以供游牧和掠夺的资源了。WFH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还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低消费国家从事设计、艺术、编程等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小的工种,但诸众作为一个整体彻底地逃离政治统治,我还是没看到过有效的解决方案。左派不行。也许不该追求整体,整体意味着同一,大家作为碎片各自逃逸如何? 整天嘲笑老马和斯宾诺莎太过高估人性(并且用辩证法试图无视人性幽暗的一面太傻),奈格里说按斯宾诺莎的方法看恨不过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对阿甘本把人变成homo sacer也深恶痛绝。口口声声说事件扎根于奇异性和诸众的行动,可还是想用同一性统摄一切(否则也没法在破坏一切后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吧)。新名字,旧东西,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 但是,就算有那么那么多的不满,当读到“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的那一刻,读到“爱高于死亡”的那刻,还是会被深深感动。是啊,左派不行,可如果放弃这份希望,还要如何活下去?
哲学 奈格里 当代激进思想 政治哲学 政治学
科学究竟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作者: A.F.查尔默斯 译者: 鲁旭东 商务印书馆 2007 - 11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是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第一版的中文版首次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最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爱的秩序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为得救我们必须自愿背负重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轻盈向上。薇依的灵魂太过干净,在最黑暗的两个月里阅读她变得更加艰难。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靠近这样的灵魂,剩下的唯有自我厌弃和放弃一切希望。
哲学 宗教 法国 神学 神秘主义
银翼杀手 (1982) IMDb TMDB DeaDvey's Reviews Min reol Eggplant.place KevGa-NeoDB 豆瓣
Blade Runner
8.7 (1596 个评分)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演员: 哈里森·福特 / 鲁特格尔·哈尔
其它标题: Blade Runner / 公元2020
二十一世纪初,泰勒公司先进机器人发展到了连锁阶段,那些机器人实际上和人类完全相同,被称为复制人,这些复制人在体力、敏捷度和智慧上都不错,被人类用于外世界从事奴隶的劳动、危险的探险工作及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务上,经过外界殖民地连锁六号战斗组的血腥暴动后,地球上宣布复制人为违法物——必须处死。特勤小组——银翼杀手受命侦查任何入侵复制人,并予以击毙。那不叫做处决,而是称之为退休。Rick Deckard(Harrison Ford 饰)就是银翼杀手之一,某天,他奉命追踪潜入泰勒公司的复制人Roy Batty(Rutger Hauer 饰)、Zhora(Joanna Cassidy 饰)、Leon(Brion James 饰)和Pris(Daryl Hannah 饰),和他搭档的是泰勒公司的连锁六号复制人Rachael(Sean Young 饰)在追踪的过程中,他和瑞秋产生了感情,明白了复制人们为了延长自身的机器寿命而做出的努力,渐渐地开始反思人类的命运。
2020年2月15日 看过
我爱PKD,可是冰冷潮湿黏腻的镜头语言真的要把我逼疯,直到Roy怀抱白鸽静静死去。“我目睹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在海面上可见火花然映的绝美光芒。然而,这些都将在转瞬间消逝无影,如同雨滴中的泪水”。“活在恐惧之中的经验如何?”“你给我做过的情感测试题,你自己做过吗?”如何确定自己是人?记忆是无法依赖的,捏造的记忆可以更好地控制工具人。PKD说人性的根本在于同情心,然而毁灭之地人与非人都是癫狂的,除了那个在雨水中发抖的女孩。或许她唤起了银翼杀手的人性,但独角兽终究只是虚幻之物啊。
人性 剧情 哲学 经典 赛博朋克
符号学原理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符号学原理》一书的作者为法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和文化符号学家,本书为作者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风行世界各国,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读者研读。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2020年1月2日 已读
其实是1月1日读完的。作为元语言的元语言研究的符号学,实在是太难了,组合段与系统一章把我击垮。“意义就是区分”,巴特为符号学设定的未来任务就是去发现人类实际经验中的分节方式。我在意的主要是能指所指的不对称导致的能指的溢出,以及“零度”/空能指概念。精读以后感觉自己变强了(也变秃了一点),语言学/符号学教我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真的很好玩。本书特别适合做思维导图,那么我为什么没做完呢?因为 margin note3 的试用到期了……
哲学 符号学 罗兰·巴尔特 语言学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遵从绝对律令而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便这自由里否定幸福的价值。我当然知道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理解他的工作是两回事,但这样一个一生严格遵从自己的信念、过了康德式的一生的人,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即便知道理性绝不是那样可靠的东西,依然忍不住要赞同他:人必须完全诚实地生活,必须始终警醒,即便这意味着一生的疲惫和痛苦。而他也终其一生坚决地反对实证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暴政,即便他自己用的是最理性最清晰的方式!一切的解释都是误解,我们常常困于迷雾中,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教导我们“按照事物是其所是的方式看待它们”,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不是工具,而是人去活着的方式。我从未想到过他和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关系竟能这么亲近。Εγώ έχω ζωή ,先守住“前生命”。
传记 哲学 哲学史 天才 维特根斯坦
柏拉图学说指南 豆瓣
作者: 阿尔吉努斯 / [爱尔兰]狄龙 英译注疏 译者: 何祥迪 译 2016 - 3
阿尔吉努斯的 《柏拉图学说指南》,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柏拉图学说指南》基本按照哲学的部分和主题去概述柏拉图学说,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被古人使用过,因为它直到10世纪才为后人知晓。此后它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迄今为止,该书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和日语等等。
语言的圣礼 豆瓣
Il sacramento del linguaggio. Archeologia del giuramento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编辑推荐
• 本书是阿甘本极具影响力的“神圣人”系列(Homo sacer II,3)中的作品。
• 阿甘本在追溯了主权、神圣性等思想的根源之后,转向了一个新领域:对“誓言”的哲学考古学研究。
•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阿甘本对“誓言如何产生了我们的语言,乃至包括法律和宗教在内的我们的整个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一问题的精彩论证。
• 阿甘本致力于跟随本雅明的脚步,重拾被传统语言哲学所忽视的一个经典维度,即生命形式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出语言哲学的真正根基。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甘本从意大利学者保罗•普罗迪的《权力的圣礼》引入,探讨了作为西方政治的基础的誓言现象的根源,并进一步探索了语言对我们生命形式以及生活意义的构建问题。
阿甘本认为,对语言的研究,需要一种考古学的努力,即我们需要发掘出,语言诞生的最原初的事件。而在阿甘本看来,这个最原初的语言事件,就是誓言。由于我们的一切语言关系,都是在誓言所构建的词与物的关系中塑造出来的,于是誓言便成为了突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规则的玻璃瓶的最主要的突破点。
一开始,阿甘本就拒绝了在巫术—宗教中寻找誓言的起源这一普遍观念,他认为誓言指向了一种对语言经验的特殊回应,这一回应催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宗教和法律。正是誓言让我们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体制成为可能。这样,誓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便涉及一种元语言。那么,我们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依附在这种元语言之上,在元语言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变得可以言说,我们才具有了某种体制和政治制度。
进一步的,阿甘本指出,真正的元语言哲学的任务,不是让语言脱离于生命形式本身,去探索语言的自在性体系,或者孤立地去谈语言内在的逻辑一贯性。阿甘本的语言哲学的价值在于,努力地将语言的装置(无论是语义符号学还是语用学)推向极致,在其最为脆弱的誓言一环,寻找突破口。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断断续续艰难读完,几乎要心生厌倦。他试图用誓言解释牲人的起源,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誓言的时代”,而他期待在这空洞言辞与生命政治达到最疯狂的时刻出现一种上帝的“安济”作为拯救和希望?一如既往地只会对未来给出一个空洞的姿态,正可谓“渎神”。并非宗教和法给予了誓言以保证,而正是在试图固定作为述形式语言的誓言与事实之间的对应时产生了最初的宗教和法律。誓言,正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说,“城邦的败坏导致法律的增多”,誓言也产生于人类语言先天的不完善,伪誓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然而后面他又说人类语言产生于誓言?并非作为工具性的语言,而是确定了人的本质。活生生的言说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产生于这种语言经验的断裂中。阿甘本绝不是要恢复一种元语言,而是要恢复语言的实践性。需读奥古斯丁、晚期维特根斯坦、福柯和奥斯汀
哲学 拜德雅 语言哲学 阿甘本
符号自我 豆瓣
作者: (美)威利 译者: 文一茗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 6
在《符号自我》这部卓越且鼓舞人心的书中,作者诺伯特·威利就自我的性质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阐释。 威利将皮尔斯与米德的思想整合为一体,并指出:自我具有“三边对话”关系的性质。其中,当下我(主我)向未来我(你)谈论着过去我(客我)。《符号自我》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在自我与民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接下来,威利从美国历史中追溯了这种关系。最后,为了能够在不消解自我的情况下使自我去中心化,威利在界定经典实用主义的范畴的同时,将我们引向了新实用主义。 《符号自我》将对身份政治的阐释与诸如阶层、性别、种族、宗教及性取向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起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学评论、思想史、美国历史、符号学、哲学及语言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极大的兴趣。
宗教生活现象学 豆瓣
Phanomenologie des religiosen lebens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欧东明 / 张振华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是理解海德格尔早年思想的起源以及海氏早期和晚期思想基础的重要文献,它包含了海德格尔从1918年至1921年的三篇讲座稿:《宗教现象学导论》、《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但其中第三篇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在上世纪以来的海德格尔研究中,曾经长期存在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从1916年到1927年的十年之间,海德格尔未发表过一部著作。而这段时间正是他由新思想的创始到一部宏大而艰深的原创巨著(《存在与时间》)“突兀而出”的间隔时期。长期以来,这一情况给人们原本地理解《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众多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曾渴望见到他自1916至1926年间的著述的问世。从1979年《全集》第20卷面世开始,直到1995年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出版,可以说这一期待逐步地得到了实现。因而,国际、国内“海学界”近些年才能以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投入充分而有效的关注。而在这些著述中,又以《全集》第60卷《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最为重要。
实践哲学 豆瓣
Praktische Philosophie Das Modell des Aristoteles
作者: 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沈国琴 / 励洁丹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是赫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赫费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及作为概貌性科学的实践哲学两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思维中的实践维度。在赫费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幸福论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赫费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具有显明的概貌性特征,概貌性科学的理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及其动态的思维逻辑。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康德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或曰亚里士多德模式的康德实践理性。唯有以自身为根据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德性并不矛盾,有德性的人才能是幸福的人,而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只能在未来形而上学里寻找可能。亚氏的实践哲学是针对人生活的特殊状况的,德性需要在城邦的生活中培养,也唯有经历城邦生活的人配享有良好生活(但仍不是幸福的生活),而康德的实践理性却是更先验的。德性和明智都必不可少,尽管人的事不能用λογός解释,伦理学不是行为科学,实践哲学也不是政治科学。亚里士多德试图摆脱柏拉图的理念,但他的善却仍非实体而只能进行切近性的探讨(有如星丛)。伦理中究竟是否有真理?这是康德试图用绝对律令证明的。但二者都轻视了τέχνη,虽然这仍异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跟赫费学写博士论文#
伦理学 古希腊 哲学 政治哲学 赫费
柏拉图书简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彭磊/译注 华夏出版社 2018 - 4
此译本由年轻的柏拉图学者完成,作为译著,译文忠实于古希腊原文且文笔优美;作为研究,文前题解、文中注释详尽而深入。目前国内虽然已有一种柏拉图书信的译本在先,但未加笺注,帮助有限。因此,这个译本可以称得上柏拉图书信研究领域的填空之作。
译本在追求“信”与“达”的基础上,兼顾文本的文学价值。语言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希腊原文雍容宁静的风度气质,读起来也晓畅明白,毫不缠夹。几可媲美另一部柏拉图译作,即吴飞老师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
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道德运气 豆瓣
Moral Luck
作者: [英]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徐向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前言
致谢
一、个人、品格与道德
二、道德运气
三、功利主义与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与道德品格
五、价值的冲突
六、公正作为一种美德
七、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
八、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
九、“应当”与道德义务
十、实践必然性
十一、相对主义中的真理
十二、维特根斯坦与唯心论
十三、他时、他地、他人
附录:伯纳德·威廉斯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