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千面女神 豆瓣
Goddesses
作者: [美]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黄悦 / 杨诗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4
1972—1986 年,坎贝尔做了超过20场关于女神的演讲和研讨会,探讨了神圣女性的形象、功能、象征以及相关主题。本书是对坎贝尔所有关于女神的演讲和研讨内容的汇集。在书中,坎贝尔对女神的缘起、发展、远遁与归返做出了系统性概述与研究,并得出了与知名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相同的核心观点:大女神是全世界神话最早的核心神圣形象,是后世的神话和神圣传统中所发现的女神们的共同根源。
神话以文化为本,以文明发展为根基。女神崇拜的发展,同样围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数万年间,女性精神与女性经验被转化为原始的神话形式,成为了全世界神话的基础,更激发了各种创造性形式的潜能。在父权社会,女神被男神所压制,成为男神的附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力量的崛起,同样带来了女神的归返。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社会文明的发展会将女性精神与女性力量带向何处?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千面女神》找到答案。
——————————————————
[编辑推荐]
● 谨以本书献给那些引我们向上的神圣女性。
●《千面英雄》作者坎贝尔致敬女性之作!看女性如何孕育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
坎贝尔始终坚信,大女神是全世界神话zui早的核心神圣形象,大女神是神话文化之根。没有人类对大女神的崇拜,人类的幻象发展之旅就不可能展开。可以说,是女性孕育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
● 通过神话考古可以认定:没有女神,就没有神话。大女神是世界神话崇拜的母题与根源,看坎贝尔如何带人类溯源神灵崇拜,追寻神话意义与价值,探讨女性的未来之路。
本书是坎贝尔对女神的缘起、发展、远遁与归返的系统性概述。神话以文化为本,以文明发展为根基。女神崇拜的发展,同样围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父权社会,女神被男神所压制,成为男神的附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主义的崛起,同样带来了女神的归返。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社会文明的发展会将女神崇拜带向何处?这是坎贝尔与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 超150张高清史料图片,带你跨越数万年人类文明史,看女神的诞生与归返。
书中使用了超过150张图片,来自全球各地的考古发现与文明遗迹,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数万年人类的文明史,从数万年前的维纳斯雕塑到充满隐喻意义的神像与壁画,坎贝尔如同一位“传奇级”导游,带你从书中穿越,穿行于历史之间,寻找探寻故去文明的乐趣。
● 美国知名作家,影响世界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大文豪乔伊斯为他引路,心理学家荣格的忘年之交,乔治·卢卡斯的精神导师,史蒂夫·乔布斯的灵感之源。
●湛庐文化出品。
图像的肉身 豆瓣
La chair des images. Merleau-Ponty entre peinture et cinéma
作者: [法] 莫罗•卡波内(Mauro Carbone) 译者: 曲晓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编辑推荐:
《图像的肉身》从“可见性”的角度对肉身的解读,不仅是对概念本身的梳理与明析,更是对梅洛-庞蒂感性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尤其通过对新的观看方式的描述、以独到的艺术视角对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特殊地位的分析,一步步呈现出由艺术到政治、渗透于生存经验之中的肉身哲学亦即对存在之境的敏锐体悟。本书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于图像文化的反省非常独特,深刻又轻盈。
内容简介:
在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有许多诗意而富于洞见的哲学表达,极好地阐明了当代图像与人的关系。
本书中的思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的道路,在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中寻找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共存”。这是哲学有待完成的任务、是思想本身的任务,它引导着我们不断从当前体验世界的方式出发,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它是梅洛-庞蒂哲学为我们留下的疑问和挑战,也是这一有待完成的思想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
2021年7月23日 想读
Art
最后的一幅画 豆瓣
作者: [法]贝尔纳·尚巴(Bernard Chambaz)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全书收录100位艺术大师的传世遗作(绝版),分为9个主题,探讨多样的生命。
这里有达利的蝴蝶、凡·高的麦田、毕加索的自画像、达·芬奇的圣母子,莫奈的*后一幅《睡莲》、安迪·沃霍尔的《红色列宁》、赵无极的《无题》。
还有跳水的人、尚未消融的积雪、麦田上的乌鸦、静默的钢琴、明亮的红色、独特的自画像、怀中的婴孩……
这是一部如歌如泣的生命礼赞,它用艺术的方式诠释死亡,帮助读者理解时代与生命。
极度稀缺性:作者考证了散布在全世界的艺术机构和馆藏,有来自艺术家权力协会、艺术家遗产协会的受保护文件,有来自法国卢浮宫、巴西圣保罗艺术博物馆、荷兰海牙格兰特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有来自波尔多美术学院的底片、 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的照片,还有来自墨西哥迭戈•里维拉-弗里达•卡罗博物馆银行信托。作者耗费了大量精力,进行沟通、考证和搜集,才有了这本书。
艺术价值高:这本书收录了100位艺术大师的传世遗作,有耳熟能详的达利、莫奈、丢勒、达·芬奇,也有独具个性的库尔贝、安尼·沃霍尔、高更,有郁郁寡欢的梵高、罗斯科、格罗、哈尔斯等,还有代表东方文化的赵无极。这些画家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用画笔和生命穿梭在历史和文化之中。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饱含人文哲思:读者通过这本书,理解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诠释死亡,跟随他们的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符号,读者的眼界将更为开阔,超越对生命的原有认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认识死亡: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没有人能摆脱死亡的焦虑。灵魂平等,终有归途。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Art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2021年5月24日 在读
Art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豆瓣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喻柏雅 后浪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4
如果你看不懂抽象画?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
诺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运用脑科学原理来阐释人的审美背后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 编辑推荐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对抽象艺术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误解或偏见。
●抽象画激活大脑的方式与具象画非常不同,而我们缺乏相关学习与训练。
●抽象艺术家所主张的:对视网膜的感官刺激,不过是点燃联结性记忆的火花。
◎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画
●根据《艺术新闻》历年发布的全球博物馆及展览观众人数调查报告:现当代艺术展的观众流量最大。而国内观众似乎更偏好经典绘画展。抽象艺术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们却不知其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抽象艺术家分离出复杂图像的基本成分,不仅让观看者获得不同以往的知觉和情绪感受,也是创造条件鼓励自上而下的联想,让观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全绘画。这是欣赏抽象艺术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也是乐趣所在。学会欣赏抽象画,我们不仅是学习一种看待艺术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种新方式看待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为什么建议你通过本书了解抽象画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审美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是科学研究者可以知晓抽象艺术的探索过程,倾听这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许可以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或科学想法。当然,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更可以同时习得脑科学和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以往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著作,本书作者坎德尔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神经科学家,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艺术的新视角——科学视角。作者清晰的逻辑、简明易懂的写作更是带给我们舒畅的阅读体验。
●英文原书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我们在直观感受每幅抽象画的同时,也知道我们观看时的所有反应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
🔍 内容简介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名人推荐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2021年5月16日 想读
Art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豆瓣
Herzog on Herzog
9.8 (8 个评分) 作者: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钟轶南 / 黄渊 文汇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 豆瓣
作者: [英]丹尼尔·霍普 / [德] 沃尔夫冈·克瑙尔 译者: 汤菲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正襟危坐的古典音乐舞台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八卦趣闻,这里既有无关痛痒的舞台小事故,也有令人遗憾的悲剧性事件。
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大大小小的事故就伴随着音乐家的一生,任何你能想象到或想不到的事都发生过,从演出开始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他们都处在危险中。有人能从“飞来横祸”中力挽狂澜,也有人陷入戏剧性或堪称灾难的失败,但不管怎么样,演出都必须进行下去!
继广受好评的音乐会礼仪普及读物《我该几时鼓掌》后,霍普又推出《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这本语调轻松的小书,记录了从古至今的音乐家们的倒霉事,显露舞台上看不见的硝烟。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Art
浮世绘艺术 豆瓣
作者: 涩谷千春 / 王端丽 2020 - 4
浮世绘之美,在于它写照风俗,留下了有关一个风情岛国的美丽回忆;浮世绘之美,在于它开启了世俗文化先声,在王权贵族的时代中破开一道隐约与平等有关的裂缝;浮世绘之美,在于它凝结了无数绘师的个人力量,宣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的伟大;浮世绘之美,也在于它的凋亡,恍若迎吹雪一般,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它的将死之时,从那凋亡中,日本艺术又孕育出了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美学追求。
这是一本故事书,它讲述一场有关风花雪月的故事;这是一本历史书,它记录了两百年前日本国的风物人情;这也是一本美学书,线与面交织起来的浮世绘,能带领每一位读者触及美的本质。
2021年4月25日 想读
Art
皮娜·鲍什 豆瓣
作者: 约亨·施密特 译者: 林倩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什的作品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她是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对她的作品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而她对现代舞蹈的贡献有目共睹,永不磨灭。
她是全世界观众翘首以盼的现代舞大师;
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
她是魅力无穷、令人窒息的女神,费里尼和阿莫多瓦也为之倾倒,将她的舞作引入自己的影片。
皮娜·鲍什是德国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为世上无人像她这般写下辉煌的舞蹈史。这位当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学校的神童、以及当今身为乌珀塔尔的芭蕾总监的编舞家,在不到十年之间排除万难,确立了这项舞蹈类型。如今,舞蹈剧场这个名词已和皮娜·鲍什的名字划上等号,无法分舍。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所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德国重量级舞评家施密特长期观察、采访皮娜·鲍什,细腻描述了皮娜·鲍什的从舞经历,她的个性、感情、生活与作品,反映出皮娜·鲍什的创作哲学及活力来源。本书是认识皮娜·鲍什并感受舞蹈剧场魅力的最佳书籍。
骨骼之美 豆瓣
REAL BONES: 骨格と機能美
8.4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汤泽英治 摄 / [日] 东野晃典 文 译者: 杨本明 / 叶小荣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218幅高清作品 × 16万字翔实撰述
摄影艺术与生命科学的至真结合
侘寂美学与演化之道的超级碰撞
骨骼之美,达于极致
·
◎ 编辑推荐
☆ 129种动物骨骼标本,218幅黑白显影照片,尽显脊椎动物骨骼之美
从鱼类到哺乳类,脊椎动物的骨骼标本在摄影师汤泽英治的镜头下,散发出特殊 的幽异美感,邀请读者一窥自然演化的玄妙。
☆ 详细平实的专业文字与示意图,将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通过骨骼娓娓道来
东京大学毕业的兽医东野晃典结合照片与示意图所撰写的解说文字,简洁而全面地串联起脊椎动物演化历史。
☆ 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到私人藏品,摄影师为完成自己心中的“Real Bones”踏遍日本
对汤泽英治而言,本摄影集既源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他与东野晃典一起,从各类标本中挑选精品,一起去拍摄,多次从各个角度检查画面,相互借鉴。一切只是为了呈现极致的“骨骼之美”!
☆ 在逝去之物中见生命之华,在“自然”中现“大美”。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是侘寂美学与演化之道的碰撞
☆ 日本进口NPI纸张,雅昌独门“雅映”印刷术,匠心打造高端摄影集
·
◎ 内容简介
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通过骨骼,我们可以看出其主人的生活形态,得知其运动方式。骨骼是生物在演化中产生的不断“升级”的精密结构,造就了脊椎动物独有的魅力。然而,与其他展现生命魅力的因素相比,支撑着每个运动的骨骼,很少有机会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前半部分是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后半部分则是由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最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
◎ 名人推荐
动物的很多“内在”美不容易被人类观察到,骨骼就是其中之一。动物骨骼不仅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也隐藏了这类动物系统发育、行为乃至生存环境的秘密。《骨骼之美》用黑白世界绝妙的光影,展现魅力非凡的生命的艺术,以及艺术的生命。
—— 王原(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我在大学是学过解剖学的,但这本《骨骼之美》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甚至大吃一惊。摄影家所呈现的各种动物骨骼的美,简洁,冷峻,刚劲,富于秩序,加上强烈的黑白对比,真有一种达于极致之感。
—— 止庵(作家、学者、文化评论家)
2021年4月1日 想读
Art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 豆瓣
作者: 钱浩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 3
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 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 唐洬
专业荐读
2021年3月28日 想读
Art
意大利电影 豆瓣
Italian Cinema: From Neorealism to the Present
作者: (美) 邦达内拉 译者: 王之光 商务印书馆 2011 - 10
本书是多年来一部用英语综合性讨论意大利当代电影的专著,其宗旨之一是让意大利电影摆脱英美评论家的单语偏见。本书试图在汗牛充栋的材料里梳理出重大趋势,以一管之见找出完成战后最重要艺术成就的电影和导演,描写了包括默片时代和法西斯统治时代的背景,喜剧电影、西部片等都在这部书中有详细的描写。本书自成一派,妙语连珠,图文并茂的对意大利电影进行了深度剖析。除此之外本书还囊括了大量经典电影以及经典镜头的罕见照片,是爱好电影的人不容错过的。
2021年3月12日 想读
Art
透纳先生 (201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r. Turner
7.3 (81 个评分) 导演: 迈克·李 演员: 蒂莫西·斯波 / 保罗·杰森
其它标题: 미스터 터너 / ターナー、光に愛を求めて
《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充满创作激情的一生,他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然而透纳视绘画创作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床临摹一具女尸。他在晚年尤其自19世纪40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出了名的艺术怪人。
余下只有噪音 豆瓣
The Rest Is Noise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译者: 郭建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2021年2月28日 在读
Art
中国绘画的深意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宫崎法子 译者: 傅彦瑶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2021年2月13日 想读
Art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豆瓣
Music By The Numbers
作者: [以色列] 阿里·马奥尔 / Eli Maor 译者: 张岭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从毕达哥拉斯到勋伯格,一本看尽音乐与数学的爱恨情仇
◎ 编辑推荐
☆音乐是许多数学家的灵感源泉
数学也深度影响着音乐的技术层面
但不是所有的数学家都懂得欣赏音乐之美
也不是所有的音乐家都理解音乐中隐含的数学原理
☆打破学科壁垒,跨越认知边界
☆在历史和人类感受的穿针引线下,洞悉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的复杂交互
◎ 内容简介
音乐中充满了数学元素,例如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包含着一种数学逻辑,伟大的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说过:“音乐这种形式和数学较为接近——也许不是和数学本身相关,但肯定与数学思维和关系式有关。”在此基础上,阿诺德·勋伯格则更进一步,完全依照数学原理进行创作。
对此,作者阿里·马奥尔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音乐对数学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数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音乐和数学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妙趣横生的人物逸事与缜密严谨的乐理、数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进入音乐和数学这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纵览音乐和数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 名人推荐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一书在揭示数学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独特的启示。
——美国马尔波罗学院荣誉数学教授,科普作家 约瑟夫·马祖尔(Joseph Mazur)
我爱这本书!马奥尔将乐理、数学、历史、物理学,以及个人叙述融为一体,令我欲罢不能!没有任何一本书能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要素全部囊括其中。
——音乐家,数学家 罗伯特·施耐德(Robert Schneider)
本书以优美的语言探索了数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问题,阿里·马奥尔笔下的数学宛如一首小提琴曲。
——《数学的艺术》作者 杰里·金(Jerry King)
绿眼睛 豆瓣 Goodreads
Marguerite Duras et le cinéma: les yeux verts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陆一琛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经典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激进年代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对谈欧美导演、诗人、思想家
收录家庭私藏珍贵摄影作品、片场剧照、亲笔手稿
直观立体呈现杜拉斯的生活印记与心灵世界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影评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人文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资本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生命。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爱情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时间》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美国电影人。他的工作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本书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本书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信息: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心画 豆瓣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作者: [美] 卜寿珊(Susan Bush) 译者: 皮佳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本书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都曾引用其观点。本书成为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必读书。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Art
蜥蜴的尾巴 豆瓣
蜥蜴の尻っぽ とっておき映画の話
作者: [日] 野上照代 译者: 银色快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9
★黑泽明的左膀右臂、山田洋次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侯孝贤、蔡明亮、朱天文的往年交,贾樟柯说:她的叮嘱我记住了。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亲历者、活历史,回望日本影坛与文坛半个世纪的生死悲欢。
★个人史与昭和史交融,既写文艺圈,也写作为女性电影人的成长。
★丰富附录为全书加分,既有罕见的影人对谈;也有野上照代手绘的1980—2016的彩色贺年卡;以及详细的野上照代个人年谱。
-------------------
野上照代的私人昭和文艺史。
她亲历日本巨匠辈出的电影黄金时代。师从伊丹万作,供职左派阵地的八云书店,见过太宰治,与井伏鳟二私交甚密;后成黑泽明的御用场记、制片人、亲密友人,与他合作长达半个世纪,也是山田洋次《母亲》的原著作者……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不同主题的五篇野上照代访谈录,关于人生、父母,与黑泽明一起工作时发生的种种趣事,对大师的旁观与思考,自身的职业生涯和情感历程;第二部分为随笔,记录了自身成长历程中与著名文人如太宰治,电影人如伊丹十三、山田洋次等相遇相交的独家片段。
书中细节遍布,野上以自己独有的幽默、细腻、生动与人情味,写下自己作为电影人的成长、半个世纪的私藏电影轶事,既令人窥见神坛之下艺术大家们的生死悲欢,也回望了整个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2021年1月19日 想读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