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施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0年11月1日 想读
Art
如何解读中世纪艺术 豆瓣
How to Read Medieval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温迪·A. 斯坦 译者: 文玲霞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0
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8件中世纪艺术杰作
透过艺术品洞察欧洲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 编辑推荐
⚔以小见大,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多种艺术门类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其修道院分馆拥有的全世界全面的中世纪艺术收藏,本书精选了38件代表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金属制品、手抄本、彩色玻璃和挂毯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展现800多年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全貌。其中包括堪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和《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
⚔语言生动,讲解细致,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艺术品
中世纪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本书作者温迪·A. 斯坦博士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梳理了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作品相关的宗教或历史事件,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理解作品想要传递的意义和目的,洞察欧洲的信仰时代、感受中世纪艺术的力量。
⚔图文结合,大量色彩准确的高清照片,尽显藏品细节
书中所有作品均配有数张高清照片,既有作品的全图,也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局部图。书中所有照片均为博物馆专业摄影师特意为本书拍摄,并对照原作进行调色,色彩准确。读者不用亲自到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艺术品的细微之处。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和故事,它们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书中选取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8件著名藏品,涵盖多联祭坛画、彩色玻璃、雕塑、挂毯以及彩饰手抄本等各种类型的中世纪艺术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等杰作。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并详细讲解了每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视觉和观念上的丰富性。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图像。
🕍 媒体推荐
这本书能为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且图文并茂的介绍。
——《格式杂志》(Format magazine)
即使对于不了解作品中故事的观众来说,精美的图像也有巨大的力量。作者被那些故事迷住了(这些故事对艺术家和他们最初的赞助人都很重要),所以她流畅而雄辩的写作也让我们着迷。对任何热爱艺术或历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马逊读者
2020年10月31日 想读
Art
用电影燃尽欲望 豆瓣
非道に生き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园子温 译者: 余梦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0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谁在看中国画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作者: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 译者: 梁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2021年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 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柯律格以纵贯500年、横跨东西洋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他不打算为“中国绘画”下定义,正相反,他揭橥“中国绘画”在跨文化、跨国交流过程中内涵与实践方法的变动不居。
★士绅、女性的观看如何塑造中国画。对明代士绅来说,“中国绘画”不是一种艺术实践,而是观看、欣赏的文人雅好;是他们的观看创造了“中国绘画”,而不是画家。与士绅不同,十八世纪后,女性不仅观看、欣赏“中国绘画”,更创造“中国绘画”。
★帝王凝视下的“豪横风”。不同于士绅观看“中国绘画”的社会性集体雅好,帝王是“中国绘画”单独的观看者。帝王的凝视威严专横,他声称自己是“中国绘画”的创造者。此外,在中国艺术史话语中,绘画一旦被认定有西方风格,如郎世宁的作品,如广州的外销画,它们通常会在“中国绘画”的话语中销声匿迹。
★雅好变商品,商贾眼里的中国画。中外商业活动不仅将士绅阶层的“中国绘画”带入明、清商贾之家,带入日本、朝鲜、美国,以及欧洲诸国的市场,更将西方的新技术,以及西方绘画的理念、媒材、技法等带入“中国绘画”。
★浮夸危险的观看者:近代以来的中外民族主义者。晚清、民国动乱频仍,对于“中国绘画”,中外民族主义者成为虽赤诚创新,但浮夸危险的观看者。
★新中国新变化:人民创造的中国画。观看“中国绘画”,从未把你我包括在外,一部共有的“中国绘画”史。
--------------------------------------------
纵观长时期各种媒材的嬗变,《谁在看中国画》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讽刺,打破人们对中国和欧洲艺术传统的轻率预设。通过这项创新工作,柯律格为全球艺术史设定了一个新标杆。
——包华石(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两届20世纪前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得主)
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本书探索“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在本书中,柯律格匠心独具,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的把握熔于一炉。
——白瑞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绘画史所有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此,任何领域的艺术史学家都或许可以恢复无法言说的艺术史。
——裴珍妮(多伦多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他眼中的中国艺术史是世界性的领域,不是西方论述里的附属品,自然也不专属于中国。研究者若也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世界性的领域,则柯律格在本书所意识到的问题,自然难以回避。
——刘宇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2020年10月17日 在读
Art
神秘列车 豆瓣
作者: [美国] 格雷尔·马库斯 译者: 姚向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或许是有史以来关于摇滚乐的最佳著作”
——《滚石》杂志
“和最好的摇滚乐一样,触及了美国和美国音乐的心智与灵魂。”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
这本有关摇滚乐和美国文化的杰出研究书籍于一九七五年首版时,许多书评人称它是此主题下的最佳作品。现在,《神秘列车》的经典地位已然确立,它鼓舞了整整一代的音乐家、乐迷和作者。在这个版本中,作者修订了正文,令人不胜欢喜的资料性部分“备注与唱片目录”也经过了更新和扩充。多数读者依然会同意《滚石》杂志对《神秘列车》的评价——“或许是有史以来关于摇滚的最佳著作”。
《神秘列车》的闪光点不胜枚举,在很多人看来,书中论述埃尔维斯的卓越章节“普利亚特”是关于普莱斯利的众多文字中最具洞察力的。普莱斯利辞世后,马库斯的文章从喧哗和歇斯底里中浮现出来,成为美国文化批评的一个地标,达到了“狂喜、恐惧和理解的高峰”(《村声》杂志,弗兰克•里奇)。
通过六位艺人——先辈:罗伯特•约翰逊和“口琴”弗兰克,继承人:兰迪•纽曼、“乐队”乐队、斯莱•斯通,以及普莱斯利——按照乔恩•兰道在《滚石》杂志上所写,马库斯“就美国和摇滚乐写下如此有创新精神的野心之作,在体裁、智慧和创造力上都冒了很大风险。马库斯经常引用‘乐队’乐队的罗比•罗伯逊的名言: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这本优秀著作的美妙之处便在于,它也绝非无害。”
“任何对美国或美国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书。”——《纽约时报》
2020年10月3日 想读
Art
慢慢微笑 豆瓣
Smiling in Slow Mo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里克·贾曼 译者: 王肖临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与疾病共生,与爱人共舞,与死亡共欢宴
天才导演贾曼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艺术灵魂于陨落前的竭力燃烧。
.
★ 爱过,战斗过,绝望过,创造过——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遗书般优美的日记,惊世骇俗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最温柔的袒露与最缓慢的告别。
.
★ 在病痛中与偏见斗争,在世界尽头建造末日花园,在人生落幕前,用鲜花与爱人抵抗死亡。
作为当时极少数公开艾滋病情的名人之一,贾曼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伴侣和朋友成为他生命终章里最坚实、温暖的后盾,在核电站旁建造的美丽花园则成了他的灵魂归宿。
.
★ 永恒不灭的爱与痛,艺术家灵魂的翕动与挣扎,并记录下《维特根斯坦》《蓝》等经典影片构思、诞生全过程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病痛缠身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本最后的日记中,可一窥这位世界级先锋导演的创作过程,追溯其灵感与爱的源泉。
.
★ 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演员蒂尔达•斯文顿 、知名电影学者毛尖 感动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
贾曼英俊、幽默,拥有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他对同性和异性产生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
——毛尖
.
贾曼就是那种善于“制造麻烦”的预言者,或许某一天能与威廉•布莱克相媲美。
————约翰•吉尔(John Gill)
.
★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红色PVC外封双面丝网印白,使书籍整体装帧设计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激情的一种隐喻。
.
【内容简介】
-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耳朵借我 豆瓣
7.2 (37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曾经,一首歌也能埋伏启蒙的咒语,
穿透我们无力描述的世界,预言我们不忍逼视的未来。
世界如此喧哗,还好有马世芳
由音乐深入书写这个时代,那些被遗忘、被屏蔽,却犹然美丽的大小声音。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一○到二○一四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这片岛屿刚刚历经七○年代的一连串颠簸,正摇摇晃晃迎向一波波更为激烈的大浪。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化事件。一个音乐人不但可以是艺术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
——马世芳
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
——李宗盛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2020年9月20日 已读
Art
日常生活中的设计1 豆瓣
作者: 金宣我 2014 - 5
你从未想过“设计”
就是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每一处精致的生活?
每一个充满意义的细节?
每一种想要更美好的生活态度?
而所谓“设计师”正是平凡日常中的每一个人?!
精选设计麻瓜经常会问的50个关于设计的问题,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趣味性的举例一一作答,为你呈现设计的真实姿态。
◎推翻你对设计的错误认识
◎打碎你对设计的敬畏
◎还给你一个轻松日常的设计概念
2020年9月19日 想读
Art
Addiction by Desig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Natasha Dow Schü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 9
Recent decades have seen a dramatic shift away from social forms of gambling played around roulette wheels and card tables to solitary gambling at electronic terminals. Addiction by Design takes reader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of machine gambling,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absorbing form of play that blurs the line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compulsion and control, risk and reward. Drawing on fifteen years of field research in Las Vegas, anthropologist Natasha Dow Schll shows how the mechanical rhythm of electronic gambling pulls players into a trancelike state they call the "machine zone," in which daily worries, social demands, and even bodily awareness fade away. Once in the zone, gambling addicts play not to win but simply to keep playing, for as long as possible--even at the cost of physical and economic exhaustion. In continuous machine play, gamblers seek to lose themselves while the gambling industry seeks profit. Schll describes the strategic calculations behind game algorithms and machine ergonomics, casino architecture and "ambience management," player tracking and cash access systems--all designed to meet the market's desire for maximum "time on device." Her account moves from casino floors into gamblers' everyday lives, from gambling industry conventions and Gamblers Anonymous meetings to regulatory debates over whether addiction to gambling machines stems from the consumer, the product, or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Addiction by Design is a compelling inquiry into the intensifying traffic between people and machines of chance, offering clues to some of the broader anxieties and predicaments of contemporary life.
藝術市場探密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 豆瓣
作者: 莎拉.桑頓 / Sarah Thornton 译者: 李巧云 時報出版 2010 - 9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要知道,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作者桑頓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2008年《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最佳藝術書籍
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
桑頓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 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祕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藝術品價值全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
1. 棕色的畫不如藍色或紅色的畫;憂鬱的畫不如讓人愉快的畫。
2. 男性的裸體畫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畫。
3. 超過電梯大小的作品,只在市場的特定角落有銷路。
4. 繪畫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5. 新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藝術品是否在市場中初次亮相,或已轉手過好幾次,對搶手程度亦有衝擊。
7. 藝術品跟過哪些收藏家,不僅為人津津樂道,無形中也提高了它的價值。
8. 獲得泰納獎提名,作品售價會提高1/3,得獎則會使售價暴增一倍。
藝術拍賣讓人有藝術品可以變現的錯覺,但別以為價格只會朝一個方向飆漲,在一個神秘、時髦、無價、誘惑、上癮的世界,藝術品價值全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本書特色
1.一種置身藝術世界的感受:作者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以及其中的神祕運作方式。
2.挑動讀者的思考與反應:藝術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種文化對藝術的定義都有不同的主張,書中每一個有聲音的人都同意,藝術應該挑起人的思考與反應。
废墟的故事 豆瓣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肖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Art
世上的光 豆瓣
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
7.9 (17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 热爱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太多人因为他而爱上了电影。
● 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都让他名留影史。
● 他的诗性叙事开创了崭新的艺术典范,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
● 塔氏博大且宁静深邃的精神气质,透过拍立得,让无数人惊鸿一瞥。
● 正如他的电影那样,照片缓缓流出感伤与爱意,传达着他的孤独、哲学和关怀。
● 在这里,塔式的时光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不知不觉,让人沉迷其间。
● 他的影像的无穷魅力,引领读者进入一种凝视与冥想的状态,并渐渐安静下来,无声地观看这个世界。在沉静之中抵达超越性的想象、思考与诗性体验。
本书是塔可夫斯基的摄影随笔,也是他最独特的一本摄影集。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年至1984年之间,在俄国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这一系列精粹出色的生活小品让我们看到,这位导演不单是流动影像的大师,在捕捉画面上也同样杰出。
2020年5月27日 想读
Art
朴赞郁的蒙太奇 豆瓣
박찬욱의 몽타주
7.6 (30 个评分) 作者: [韩]朴赞郁 译者: 杨帆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
★个性高于一切!
★韩国国宝级导演朴赞郁首部个人随笔集。
★昆汀、徐克、高晓松盛赞的鬼才导演!
★开创韩国电影新类型,带领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师
★“复仇三部曲”创作首谈/视听语言的秘密/导演内心潜藏的电影世界
★“在Action和Cut之间,当整个宇宙都集中在演员脸上 的那一瞬间,关乎在场所有人的生死。”
***
本书收录了朴赞郁1997年到2005年间的文章及电影札记,记录了《共同警备区》《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重要电影的诞生过程及创作理念,导演对世界的看法,对习以为常现象的思考,对经典电影的剖析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
18篇专栏随笔记录了导演日常的所思所想,从文学到音乐再到电影,轻松幽默的散文中显露出导演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角。
12篇专访实录及创作访谈,并收录130张照片,图文并茂,讲述“复仇三部曲”等经典电影诞生过程,记录拍摄过程中波折不断的糗事。
13篇深度影评解析,看导演剖析导演,大师解读大师。看既是导演又是影评人朴赞郁是如何评论《教父》《银翼杀手》《西北偏北》等经典电影的。
2020年5月15日 已读
可爱又真诚,后半本书聊了他喜爱的b级片和其他一些影人,比如贾木许费拉拉。相比塔,行文里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好重视电影的技术实现。
Art
自己的世界 豆瓣
作者: 陈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本书是关于法国当代生活文化艺术的游记,作者陈侗到法国实地考察了40来天,具有大量的原码感受,原书中配有作者拍摄的图片。与其它游记不同,由于作者从事中法艺术出版交流多年,本书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与法国的艺术出版有关,作者以游记的轻松手法,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法国的艺术书店、出版社、艺术大师等与艺术出版有关的人与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世界”。
2020年5月14日 想读
Art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豆瓣
小澤征爾さんと、音楽について話をする
7.9 (24 个评分) 作者: 小泽征尔 / 村上春树 译者: 刘名扬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5
★ 就像爱一样,好音乐永远不嫌多
★ 小林秀雄奖 获奖作品
★专家与业余人士、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其实隔着一道高墙。但我觉得这未必是敞开心胸对话的障碍,最重要的是找出一条越过这道墙的路。——村上春树
——————————————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和名满天下的作家相遇会 聊些什么?
就是这本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起写成的,六堂关于古典音乐、关于人生的“公开课”。
从日本神奈川到东京,从美国檀香山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在日内瓦驶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历时一年,从秋到夏,在暖茶与点心陪伴的午后,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畅谈音乐、文学与人生。
——————————————
我入行时还是单身,一周领一百美元, 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我在纽约租的第一套公寓是半地下的。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就能从窗口看到行人的一双双脚。(小泽征尔)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无论在我音乐启蒙阶段还是职业生涯阶段,都是一位精神偶像,他是我成长中的导师。(李云迪)
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深度与广度。不仅是音乐迷,相信文学迷们也会很喜欢。(新潮社)
2020年4月28日 已读
配合对应提到的演奏一起听
Art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新艺术的震撼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澳] 罗伯特·休斯 译者: 欧阳昱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 - 1
由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被誉为“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同名图书甫一出版,即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院校师生和文艺爱好者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入门读本。
书中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
图书推荐
《新艺术的震撼》改变未来人们思考现代艺术的方式。
——《卫报》(Guardian)
他是群愚时代的博学者,智识超群的勇士,他观点犀利,咄咄逼人,对艺术却永远饱含深情。
——本雅明•吉诺齐奥(Benjamin Genocchio),
澳大利亚广播(ABC News)
2020年4月22日 在读
Art
法国新浪潮电影史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French New Wave Cinema
作者: [美]理查德•纽珀特 译者: 陈清洋 译 / 单万里 校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7
法国“新浪潮”可以说是所有电影运动中最迷人的,因其丰富多彩、敢作敢为与先锋技巧而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史》以新鲜的视点,考察了形成1950年代法国电影的社会、经济与美学机制,并且详细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最重要的“新浪潮”电影。作者详细考察了一些著名影片,如:《四百下》(1959)、《精疲力尽》(1960),以及鲜有人研究的影片,如:《短岬村》(1955)、《巴黎属于我们》(1960)、《美好年代》(1964)等。
作者首先追踪“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展示他们如何为追随者提供蓝本。阿斯特吕克、梅尔维尔与年轻的瓦尔达,都提供了宝贵的叙事教程与制作低成本电影的样板。他们的追随者瓦迪姆、马勒,以讲述性感故事的方针与活泼新颖的叙事策略,帮助确立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电影。《电影手册》评论家出身的导演组成的核心团队(尤其是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真正体现了电影制作的不断变化。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