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日本新浪潮电影 豆瓣
作者: [美]大卫•德泽 译者: 张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4
1960年代完成了一批“新浪潮”电影,这些电影制作人是反叛者,挑战电影传统和整个文化。日本的新浪潮电影直到现在基本上被忽视。《日本新浪潮电影》是第一部致力于审视和解析日本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从研究“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们出发,围绕“新浪潮”最典型的主题,组织 起这本著作,书中章节全面考察了诸如青春、身份、性别、女人等,这些在1960年代日本电影中所揭示出的主题。德泽将对日本重要电影档案的研究与重要人物的访谈,及对日本文化敏锐的洞察力结合在一起,为大岛渚、筱田正浩、今村昌平、吉田喜重、铃木清顺等人的电影,提供了一份可靠而公正的解析。
大卫•德泽教授的研究,从方法论和视野方面来看,无疑是出众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观点……这是一份精心的研究,且简洁明快,引人深思。
——美国匹兹堡大学 惠子•麦克唐纳德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Art
苏富比的早餐 豆瓣 Goodreads
Breakfast at Sotheby's: An A-Z of the Art World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 译者: 程涵 / 周易(Joey Ellis)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当你看到一件艺术品时,先想知道什么?苏富比高级拍卖师菲利普·胡克告诉你,任何人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时,常问的两个问题是:我喜欢它吗?这是谁的作品?而拍卖师则会再加上三个问题:它值多少钱?五到十年后它将值多少钱?如果人们看到它被挂在我家的墙上,他们会怎么看我?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会像拍卖师一样,直接关心艺术品的价格而非审美价值。
●《苏富比的早餐》揭示了艺术品与金钱之间复杂且微妙的关系,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窗口,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在本书中你能了解到: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轮廓;艺术品的普遍性价值规律;艺术品与金钱财富的相互纠缠;艺术家和艺术品世界的八卦趣闻。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并非一本启蒙书,对于读者的基础知识有要求,介于reference 和name dropping之间。列举了受欢迎的艺术家,高价值的特征,和对画作的常见描述
Art Business
卢浮地宫 豆瓣
Les Sous-sols du Révolu: Extraits du journal d'un expert
9.0 (3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崔书凝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一个卡夫卡式的漫画寓言
渺小的人进入无限大的博物馆
沉迷于永恒的艺术
度过短暂的人生
一本漫画概括所有的博物馆
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承
🧩 编辑推荐
☆ “当卢浮宫遇见漫画”系列之“当马修遇见卢浮宫”:《方向》《3秒》《全民审判》的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卢浮宫”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 马修一本正经地讲述荒唐恣肆的奇想,用灰色单调的画面呈现出艺术世界光怪陆离的倒影。假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的地面建筑只是金字塔一角,那么走进它的地宫会有怎样的镜中奇遇?假如地宫的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得多,藏品和关于藏品的藏品也多得多,那么受聘统计、鉴定的专家及其助手将情何以堪?
☆ 马修在这篇“命题作文”中处处跑题却又处处扣题,每一章都是针对某一艺术主题的戏仿或恶搞,“画中画”玩得不亦乐乎,文字游戏层出不穷,在重复中渐变,强化主题。
☆ 于荒诞中见理趣,冷漠中流露深情:博物馆无边无际,藏品无穷无尽,艺术无始无终,渺小的只有人,短暂的只有人生。或许人之所以渺小,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全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而博物馆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保留了无数人生命的痕迹和艺术的传承。
🧩 内容简介
在某个不确定的年代,一位名字古怪的鉴定专家受聘来到神秘的“完结博物馆”,带着一位名叫莱昂纳多的助理,从事一份严肃的不定期工作:统计数不胜数的藏品,丈量无穷无尽的走廊。他发现世人所知的博物馆只是冰山一角,于是一层层地向下探访,逐渐深入它的脏腑,走近它的基础,同时也一步步走近了“博物馆”的真谛之所在。
🧩 媒体推荐
马修和以往一样,动用漫画的一切手段促使读者猜错、吃惊、思考。一章一个展厅,一个展厅一个世界……我们越来越陷入终极博物馆的地底和嵌套式迷宫的深处。跟紧了导游!
—— 大卫·杜比《加拿大独立图书馆》
变换字母的文字游戏、象征和隐喻、夸大渲染的手法,共同雕琢出一颗视觉和叙事的珠宝。
——《漫画星球》
《卢浮地宫》是无可置疑的杰作,足以跻身为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增辉的作品之列。
—— BDGest’
马克-安托万·马修火力全开!作品创意十足,主题繁复,灰暗的画风背后藏着马修精致的幽默。
——《Babelio》读者评论
2020年1月10日 想读
Art
知觉的世界 豆瓣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郑春顺 译者: 单志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这是一本以诗与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以在世界最高天文台的一次观星之夜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导览。科学、艺术与哲学通灵共舞,探索人类与宇宙的终极意义;里尔克、莫泊桑、艾吕雅的诗句与梵高、高更、毕加索的绘画交相辉映。三部分内容所搭配的诗画旁白,就像手册中的分类彩插,吟诵夜 之诗行,描绘暗夜幽景。
· 一本以诗和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提供多维度的夜空遐想体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得主、越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顺跨界之作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科幻作家郝景芳击掌推荐
· 百余幅全彩高清图片,畅饮太空之美
· 科学、文学、艺术互相渗透的综合审美读本,星空迷恋和文艺之魅永不过时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译者: 李育霖 / 邱漢平 麥田 2016 - 1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闡述德勒茲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其整體美學理論的論述中。
◎德勒茲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論點的細微糾纏與轉折,且通常最頑強的句子與段落也正是了解書中整個章節的關鍵。
畫家總試著在其作品中使不可見之力變得可見,作曲家則試圖讓聽不見的聲音變得可聽見。
藝術作品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一般創造的一個面向,而藝術也與自然世界不斷創生的過程不可分離。
本書共分音樂、繪畫與藝術三部分,藉以論述藝術與自然科學、哲學之間的歧同辯證。
首章概述德勒茲與瓜達希音樂宇宙學的基本特徵,透過音樂家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作品,來展示這個理論如何連結音樂作曲本身。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曲家以及德勒茲關於西方從古典時期到當前的音樂藝術史概念。第三章再一次檢視自然與音樂之間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闡述德勒茲稱為「臉性」(faciality)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第五章與第六章檢視德勒茲在培根的繪畫研究中論證有關「力」的捕捉,第七章則提供關於德勒茲《什麼是哲學?》書中艱澀段落的試探性閱讀,並評析德勒茲所謂個別藝術的相關力量及其與哲學的密切關係。
德勒茲是一個深具原創性的藝術分析家,以及新詞與概念的發明者。本書嘗試闡明德勒茲複雜的哲學論點而不簡化它,並探問德勒茲的各種概念對於實際藝術作品分析可能帶來的實際成果。任何有興趣與德勒茲困難文本周旋的人,本書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參考。
记忆的灼痛 谷歌图书 豆瓣
La Memoire Brule
作者: [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译者: 何倩 / 曹姗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 6
“OCAT研究中心展览与文献研究丛书”是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和OCAT研究中心合作,力图通过一种新型的出版尝试,形成一套以文献整理、展览研究和学术出版为一体的学术机制。《记忆的灼痛》收录了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为“记忆的灼痛”展览撰写的策展长文,分别就四位参展学者和艺术家,德国阿比-瓦尔堡、德国哈伦-法罗基、法国帕斯卡尔-孔韦尔、奥地利阿尔诺-吉西热展开了深入的、立论鲜明的研究,作为主要参展作品之一、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颇具传奇色彩的《记忆女神图集》也是首次部分收录入本书。《记忆的灼痛》也是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中国的首本学术研究的中法对照专著。
作为“OCAT研究中心展览与文献研究丛书”的第一种,也作为OCAT研究中心的开馆展学术图册,《记忆的灼痛》希望在学术研究与视觉呈现上取得一种平衡或突破。一方面,“记忆的灼痛”展览试图打破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策展模式,而将艺术史文献、纪录电影与当代装置作品融为一个思想的整体来展开讨论;另一方面,“记忆的灼痛”展览挑战的是艺术史框架中的艺术作品的经典意涵与神圣性,“技术复制时代的展览”是本次展览和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也希望读者可以从这本出版物中领略到开放思想交流的喜悦。
2019年11月24日 想读
Art
在图像面前 豆瓣
Devant l'image
作者: [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译者: 陈元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5
《在图像面前》展开了一种被反复提出的批评,直指我们面对图像时的确信感。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呢?不仅仅使用双眼,也不仅仅依靠目光。“voir”意指“看”,它与表示“知”的“savoir”押韵,这使我们想到,原始的目光是不存在的,我们处理图像时需借助词语,经历认知的过程,并伴随不同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找到对图像所特有的认识进行全新批评的方式。“看”这一动作在字面上是打开的,意味着在表现与展现,象征与症候,决定论与复因决定论之间撕扯,接着展开。最后,在可见物的传统概念和视觉资料(visuel)的全新概念之间再撕扯、展开。看与知的稳定方程式,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实证主义的,从此将让位给某种东西,譬如测不准原则,譬如目光对非知(non-savoir)的约束。某种使我们直面图像的东西,它使我们如面对被遮蔽的事物一样直面图像:一个十足不稳定的处境。但我们却应该思考这个处境,无论如何都要确定它在认识规划,也就是艺术史规划中的位置。
2019年11月24日 想读
Art
看见与被看 豆瓣
Ce que nous voyons,ce qui nous regarde
作者: [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译者: 吴泓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 6
我们眼中所见之物的价值,甚至生命,依赖于与我们有观的东西。此话如果当真,那么我们对此命题下的审美、认识乃至伦理条件作何感想?这就是本书——一个关于视觉经验的哲学寓言,试图展开的主题。
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两个象征性形象,其对立构成了一对不死不休的两难选题。一边是信仰视角的人,他多少把《圣经》中关于耶稣空墓的言语转化成自己的话语:“他看见了,就信了。”另一边是同语反复视角之人,自以为是地给自己的眼光作一个断然封闭的担保,似乎一切均一目了然,近乎自欺欺人:“你所看见的就是你见到的东西”,画家法兰克•斯特拉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说过此话,为了替一种名叫“极少主义”的审美态度辩护。
然而,这个始终徘徊在我们看待一般的可视世界和特殊的艺术世界的习惯方式中的两难选题,不过是一个假两难选题。它需要被超越,被辩证地扬弃。那么怎样才能看而不信呢?怎样才能一直看到里边而又不止步于对所见的确信?
借助乔伊斯和卡夫卡的两个文学寓言,对照一个雕塑品所提供的最简单的图像,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摸索中形成。一个立方体,一个雕塑家托尼•史密斯的大黑立方体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它令人生忧的怪异性、它的张力。看着它,就是重新审视形式与在场,模拟人形与几何抽象的关系;就是更好地理解实体与空洞的辩证,更好地理解眼前这让我们对它保持尊重的悖反距离。
可是,为了达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更加精细的“辩证图像”观,重新审视光晕观念——此观念取自本雅明,才能更明白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东西总在那里边看着我们。这一切的目的便是:建立一个形式的人类学和一个图像的元心理学。
2019年11月24日 想读
Art
Ninth Street Women 豆瓣
作者: Mary Gabriel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8 - 9
A biography of five women painters who revolutionized American modern art, from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 Mary Gabriel
NINTH STREET WOMEN is the impassioned, wild, alternately tragic and exhilarating story of five women--Lee Krasner, Elaine de Kooning, Grace Hartigan, Joan Mitchell, and Helen Frankenthaler--who dared to enter the macho world of mid-20th century abstract painting not as muses, but as artists. From their cold-water lofts, where they painted, drank, fought, and loved, these pioneers burst open the door to the art world for themselves and all female artists to come.
Despite being ostracized by much of the official art world, these women changed American art and society, tearing up the governing social code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doctrine of liberation. NINTH STREET WOMEN tells a remarkable and inspiring story of the power of art and artist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post-war America that would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图说勃鲁盖尔 豆瓣
図説ブリューゲル
作者: [日]冈部纮三 译者: 曹逸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陈丹青:“这位500年前的最生猛的画家,可惜只活了44岁。”
《雪中猎人》《巴别塔》《儿童的游戏》《尼德兰箴言》《七宗罪》……勃鲁盖尔30年创作生涯代表作全收录!
整本全彩四色印刷,精致线装设计,全书可180°平摊!
猎人、雪原、蝌蚪人、蛤蟆怪、飞翔的鱼、长着大人外貌的小孩、巴别塔、盲人、堕落的反叛天使、坏主教、守财奴、炼金术师、向猪撒鲜花的人……一次看懂180幅经典画作彩蛋,一起走进勃鲁盖尔的奇幻脑洞!
勃鲁盖尔,世界美术史绕不开的一环。他的作画思维超前,至今影响着不计其数的艺术创作者:鲁本斯、伦勃朗深受启发;福楼拜看了他的油画《圣安东尼的诱惑》获得灵感创作同名经典文学;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代表作《勃鲁盖尔画集》获1963年普利策诗歌奖。勃鲁盖尔脑洞奇大,画作风格荒诞、幽默,人称“滑稽的勃鲁盖尔”,名门显贵请他创作一幅画,他却在其中夹带私货,蝌蚪人、蛤蟆怪、飞翔的鱼、长着大人外貌的小孩、巴别塔、盲人、堕落的反叛天使、坏主教、守财奴、炼金术师、向猪撒鲜花的人……没有他画不出,只有旁人想不到。本书详细解读勃鲁盖尔及其代表作,一次性看完勃鲁盖尔180幅代表作和经典彩蛋,整本全彩四色印刷,线装设计,全书可180°平摊,一起走进勃鲁盖尔的奇幻脑洞。
2019年11月14日 想读
Art
游艺黑白 豆瓣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作品看点】
★当今音乐世界苐一套一手顶尖钢琴家访谈录,经典之作重磅再现,简体版、繁体版、日文版同步问世。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于2007年初次出版,主要收录焦元溥自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3万字。2019年新版更新与浓缩原访问内容至44万字,原来55位钢琴家中,有30位增加新内容,又添53位钢琴家访问,最终成为容纳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煌煌巨著,堪称一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
★媲美小说的真实传奇,字字扎实的纸上大师班。出版、音乐、文化三界领袖几米、林怀民、吕绍嘉、几米、杨照、张艾嘉、詹宏志挚爱推荐。
——齐默尔曼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贾尼斯首度披露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细节,白建宇夫妇险遭特工绑架的惊险遭遇,俄国钢琴家对于铁幕年代的集体回忆,波格雷里奇、邓泰山、霍夫、巴维杰等访问跨度长达十年的人生轨迹……从名家泰斗到乐坛新星,从巴黎到莫斯科、维也纳、台北、纽约,访谈内容不仅关乎音乐,更包括了音乐家们对于艺术、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的讨论。爱乐人和习乐人可从中开拓视野,纵览20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与重要名家传承,获益良多,普通读者更可通过本书,展开音乐与文化的思索。
★1999-2019,音乐作家焦元溥20年珍贵现场记录,追踪108位世界级钢琴演奏家,辐射全球30座古典音乐之都,勾勒20世纪至今众多钢琴演奏家璀璨星图。
——焦元溥以惊人的勤奋和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的演奏与聆听环境,更将影响力扩展到中国大陆及日本等地。从1999到2019,焦元溥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将20年的心血汇聚成这部珍贵的访问记录,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洞见,引领音乐人和普通读者走入大师级的音乐殿堂。
【媒体推荐】
结合对钢琴音乐的赤子之爱与渊博学养,焦元溥是能直探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性情中人。因此《游艺黑白》不仅是他二十年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的珍贵纪录,更是处处闪烁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极高,音乐人、一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吕绍嘉,国际知名指挥家、台湾爱乐音乐总监
我没学过音乐,编舞时自卑而焦虑。读元溥的书,去听他提到的音乐,久而久之,竟然“不会作诗也会吟”。元溥的书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充满人的体温,可亲可爱。只有元溥有这本事!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
焦元溥带我迈入古典音乐第一步。由于这一步,我排除了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莫名抗拒,也开始明白为何年轻的他如此着迷于这些几百年前的创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乐谈恋爱的演奏家。每一首曲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访问。作为读者,我除了感谢,更期待他带我聆听更多精彩的演出。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游艺黑白》的最新版。
──张艾嘉,知名演员、电影导演
何其幸运,有这套书为我们开启一扇神奇的音乐之窗。看见当代的传奇钢琴家,如何奏出最动人的音乐
──几米,著名绘本画家
十二年之后,等到了《游艺黑白》的新版。旧版问世时,焦元溥是台湾音乐界一颗前所未见的奇异新星,用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深邃而美丽的钢琴音乐世界;新版堂皇脱胎时,焦元溥已然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不只是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演奏与聆听环境,还将影响力拓展到大陆及日本等地。《游艺黑白》其实从未过时,从旧版到新版,见证的是元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见,而要能有这样的成长,仰赖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顶尖钢琴家的人生与音乐告白于一书,这背后的准备与坚持,应该足可另外再写成一本书吧!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书写音乐史,梳理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兼及重要作曲家与乐曲,形成透古通今、纵横交错、迭代更新、交融杂陈的迷人景观。作者对许多钢琴家的追踪和访谈长达三五年到十年不等,碰撞交流过程中呈现出罕见的深度、广度、密度、高度,钢琴家们敞开心扉、巨细靡遗、畅所欲言,甚至主动参与问题设计与内容讨论,多次来回修订,每一篇均可视为钢琴家的口述自传。
全书共四册,计107万字,收录106篇访问,是焦元溥耗时20年,追踪世界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实录,聚焦的钢琴家来自各学派、文化、地域、种族、年代,代表了当今钢琴演奏领域的最高水准,为了尽可能呈现多元面貌,作者还访问了数位古钢琴名家。在编排上,一至四册整体而言以钢琴家出生年排序,第一、二册大致以学派或地域划分章节,第三、四册则渐渐走向个人化。
【分册内容介绍】
第一册(1912-1944)
钢琴的出现,带来音乐创作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是表现性能最强、和作曲家互动最频繁的乐器。它要求对音乐最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也拥有最广泛多元的曲目。因此,要成为钢琴家,必须也得是学者、音乐家、艺术家与运动员,甚至还是哲学家与时空旅人。
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是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赫赫有名的大师与国际赛事获奖者,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不可或缺的要角。他们是时代的见证,受教于昔日钢琴巨擘,又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钢琴学派的演变与发展。贾尼斯是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的代表人物,本书访问是他首度透露相关细节;史兰倩丝卡学承多方,甚至与拉赫曼玛尼诺夫请益,经历尤其特殊;三位亚洲钢琴大师——傅聪、殷承宗、王青云——的人生故事,更是令我们在细细品味钢琴艺术之外,感慨世事多艰,莫测难言。
第二册(1944-1953)
收录于第二册的钢琴家,除了科瓦切维奇,皆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在相似的大时代背景中成长。这是世界大战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强权,世界秩序重组的时代,也是百废待举,从断垣残壁重新出发,求新也求变的时代。大环境如此,钢琴家也反映世局,悲欢离合、幸运无奈,都在音乐里细说从头。
名家辈出的德国钢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何销声匿迹?作为战后德国唯一享有持续国际名声的钢琴家,奥皮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得故事?英国为何长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钢琴家与作曲家?本册唯一的英国钢琴家多诺霍,将娓娓道出自己对于英国钢琴传统的理解。白建宇夫妇险遭朝鲜特工绑架,曾是昔日欧洲各报头条;陈必先含辛茹苦的学琴过程,或许更令人讶异与震撼。“匈牙利三杰”的访问承接了第一册中桑多尔和瓦萨里的艺术理念,群星闪耀的俄国钢琴家则在这动荡不安的十年里各自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荣耀有时,痛憾有时。
第三册(1954-1965)
随着国际交通往来频繁,音乐学习与交流愈来愈普遍,学派与地域特色也就愈来愈不显著。第三册内容仍大致由地域分类,但访问内容愈来愈个人化,读者将自此看到学派影响如何变化消长,反思学派的定义与意义。
本册独立成章的齐默尔曼与波格雷里奇两篇独家访谈,前者为齐默尔曼近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后者先后访问跨度长达十年,被波格雷里奇收入个人官方资料,成为他独有的“传记”。所谓“音乐见天地,一人一世界”,正是对两位大师最好的注解。
本册中同样追踪访谈超过十年的钢琴家还有邓泰山、霍夫、巴维杰与齐柏丝坦,他们或是来自东南亚的山野,以赤子之心琢磨出缤纷灿烂的音色,在孤独中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秘密;或是多才多艺,在钢琴演奏之外,于文学艺术亦深有造诣;或是大器晚成,在访问中见证演奏事业的起步与辉煌……
第四册(1968-1990)
主观而言,钢琴家的成长与教育背景,自然和其艺术与人生息息相关。然而无论就风格或曲目,收录于本册的钢琴家,整体而言较前辈展现出更大的融合性,学派与地域对其演奏风格的影响也愈来愈淡。这也代表了钢琴演奏发展至今的趋势之一:不同的传统不再是分界或桎梏,而是可以彼此借鉴与吸收的宝藏。
如毕业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塔霍,现在的技巧概念却得益于俄国大师索科洛夫;当今俄国钢琴学派的顶尖代表贝瑞佐夫斯基,却相当欣赏传统法式“似珍珠的”演奏;横山幸雄与列夫席兹,曲目广到惊人,学派背景对他们而言,像是遥远的过去。还有像费尔纳与弗格特这样曲目多以自身文化为主的钢琴家,但他们的诠释角度也更面向世界……
至本册第二部分,更收录了更年轻的、比例极高的亚洲钢琴家访问。亚洲有属于自己的欣赏角度与聆听观点,我们更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并非要扭曲西方经典音乐,或恣意比附解释,而是在努力深入了解后,以我们的文化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为这门艺术开创更宽广的表现可能,探索更深邃的精神层次。他们代表了古典音乐的现在,也将成为这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的未来。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Art
錢暴後的暗處 豆瓣
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喬治娜.亞當 Georgina Adam 译者: 官妍廷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藝術是一種時尚、品味,也是一種投資、交易與收藏!
然而,當藝術成為被操控的工具時,
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
‧美國百年老店諾德勒畫廊,被控販賣假畫倒閉收場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橫掃市場,騙倒一票鑑定官
‧俄羅斯億萬富豪豪奢買畫,反遭仲介商詐騙,對簿公堂
藝術市場正上演著一齣權謀宮鬥的心計戲碼,資本家、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畫廊、拍賣公司、藏家…暗自角力又聯手為藝術市場帶來爆炸性的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檯面下種種暗黑交易一一曝光。
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繁榮背後的黑暗面
被哄抬的藝術品價格、被炒作的藝術家、不斷驚爆的偽畫醜聞、詐騙、洗錢,買家與畫廊、仲介商、拍賣公司、甚至藝術家之間的官司訴訟,各種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令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21世紀的藝術市場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偽畫醜聞,進而導致美國百年歷史悠久的諾德勒畫廊面臨訴訟倒閉。然而藝術品偽作、造假問題,卻僅是藝術市場大爆發後所產生的負面結果之一。更多的暗盤交易、藝術價格炒作、不法的洗錢、詐欺、逃稅等行為浮上檯面。
中國富豪、地產大亨、石油鉅子…隻手操控藝術品價格,不到百分之一的頂級藝術品市場出現的種種現象如:避稅天堂的自由港交易、買賣不透明化、高價格操控等帶來的衝擊,卻影響了整個藝術市場的運作。
本書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產生的各種過度行為和奢侈現象,具體描繪了藝術家面對金錢誘惑的貪婪心態和藝術品商品化的過程,以及藝術在全球富豪資本家的暗盤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實際案例解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繁榮喧囂的黑暗面,有如說故事般的情節,將藝術市場的種種爭議和陰謀,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豆瓣
THE RESCUE ARTIST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多尔尼克 译者: 施棣 / 毛燕鸿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1994年2月一个阴郁寒冷的早上,两名窃贼潜进了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轻易地窃走了价值七千两百万的挪威国宝——蒙克的《呐喊》。窃贼料准了这天早上是当年冬季奥运开幕的日子,全世界的焦点都放在奥运上,只花了两分钟,两名窃贼便载着蒙克的这幅巨作扬长而去。
窃贼并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手法,但挪威警方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号称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品侦探、英美混血的苏格兰场秘密警探查理希尔。此君个性张扬,胆大妄为,活脱脱一个从侦探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而可疑的嫌犯也举目皆是,既有富甲一方的贵族,也有曾偷窃过伦勃朗名画的肖小。
凭着一支生花妙笔,爱德华·多尔尼克将这个案件写得有如一本侦探小说,暴露了艺术界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书中穿插了许多艺术界的奇闻轶事,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窃案与窃贼,以及世界上许多悬而未决的博物馆窃案。
2019年8月3日 已读
Art
乐之本事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讲古典音乐史的部分很不错,比入门书略深入。
Art
另眼看艺术 豆瓣
Keeping an Eye Open
作者: [英]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陈星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自席里柯的《海滩》艺术评论(收入《10 1/2章世界史》)开始,作家巴恩斯把目光转向艺术领域,此后撰写了一系列风格独具的艺术随笔。巴恩斯从十九世纪空前繁荣的法国画坛出发,引领我们穿梭在十七位艺术家的故事中 —— 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方丹-拉图尔 …… 一路将我们引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
《另眼看艺术》收录巴恩斯在《现代画家》《泰晤士文学副刊》《伦敦书评》等期刊发表的十七篇艺术随笔,五十幅相关画家名作,特别附录作者前言。
2019年7月29日 在读
Art
造假者的声望 豆瓣
THE FORGER’S SPELL:A True Story of Vermeer, Nazis, and the Greatest Art Hoax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爱德华·多尼克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1 - 1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品造假的真实故事。
“三个人的一场戏”:伟大的画家维米尔、伪造维米尔画作的名不见经传的荷兰画家以及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狂热的艺术收藏者赫尔曼•戈林,上演了惊天骗局,情节就像二战时期的惊悚片一样吸引眼球。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丰富的语言和史实材料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鲜的艺术史传奇,一部由纳粹、黑社会、不法商人、蟊贼宵小构成的艺术史。
2019年7月3日 想读
Art W
初见卢浮宫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9
本书将视野限定在卢浮宫内, 精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7幅作品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细节的分析, 引申出一段结合历史风俗, 社会文化, 人文风貌的背后故事, 不但使读者对艺术作品有了更为立体生动的感知, 积累一些必要的历史史实和艺术知识, 还通过叙述总结出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细节的小窍门,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 不自觉地将作者说画的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欣赏过程中.
2019年7月1日 已读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