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失落的南方 豆瓣
Últimas noticias del sur
作者: [智利] 路易斯·塞普尔维达 译者: 轩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塞普尔维达和摄影师好友默琴斯基从阿根廷的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驾车出发,自南纬四十二度,在阿根廷界内向南直到合恩角,再从智利境内的巴塔哥尼亚返回,直至奇洛埃岛。   本书记叙了两人旅行途中的奇闻轶事,描述了当地的独特景色和人文风情。他们游览了许多未记载于地理与历史书籍的角落,遇到了一些与世隔绝的人。   这部南美游记始于塞普尔维达和默琴斯基的旅行概述,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及时完成本书。等到收笔的时候,他们游览的地方已经受全球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面目全非,因此诞生了这一书名。
2020年2月17日 想读
Life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住宅格局解剖图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铃木信弘 译者: 郑敏 南海出版公司
格局设计是住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打造好房子的关键。大到空间格局的划分,如厨房、客厅、卧室等空间的功能分区,小到壁柜、晾衣杆的细部设置,不同的格局设计会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只有合理规划不同空间的格局,才能打造出真正舒适宜居的家。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铃木信弘的格局设计私家秘技大公开。在不改变住宅面积的前提下,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兼顾实用性和美观,优化格局,提升住宅宜居度,就能打造出真正舒适宜居的理想住宅。
2020年2月9日 想读
Life
小家,越住越大 豆瓣
7.8 (99 个评分) 作者: 逯薇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5
房价高、面积小、东西多、收纳少;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紧、想法杂……这些是都市人生活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是,即使只有有限的空间,也希望住得舒适、快乐, 纵然蜗居在不大的房子,也有一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心。
前万科副总建筑师逯薇,初次公开居住秘密,300余幅手绘,一目了然,轻松教你学会居住
逯薇认为,居住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本书的重点是“家的收纳痛点”。匹配中国中小户型特点,逯薇针对玄关收纳、客厅收纳、厨房橱柜、洗面柜、衣帽间收纳等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其中“逯薇式客厅大柜”、“厨房一金二银三区”、“高低台面”等先进设计理念,广受读者的追捧和模仿,并深入影响龙头家居企业。在这本精美的绘本中,她将自己的居住哲学一笔笔画出,加上幽默风趣的文字,让读者一目了然,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快速掌握家居设计、整理收纳、购置家私等问题的诀窍和要领。三百多页的绘本,处处透着作者对打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坚定态度。她毫无保留地将居住理念的精华部分放在这本书中,更有无数的居住“干货”,带给你超值的居住技巧,让你的“住商”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是一本提升生活品质不可错过的好书。房子不必大,住好才是家。翻开这本书,从打造一个整洁温暖的家开始新的旅程!
2020年2月9日 已读
Life
城市的精神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加] 贝淡宁 / [以] 艾维纳 译者: 吴万伟 重庆出版社 2012 - 11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读者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沿着季风的方向: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 豆瓣 Goodreads
Chasing the Monsoon:Dispatches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沿着季风的方向
他搭乘火车走遍印度南北;追随毛姆的足迹进入山地部落;坐上两 万美元的游轮航向蒲甘;穿过整个爪哇,抵达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探寻泰柬边境上被地雷包围的古寺;在海岛之国邂逅成群的鲸鲨;在白色大象的故乡,寻访流亡苗人;乘着古老的运米船,由曼谷向大城缓慢行进……

他对自然倾心,也与途中偶遇的人倾谈;投身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藏身度假客中,又不时抹去痕迹,遁入全球化遗忘的荒蛮之境;他在旺盛、暧昧、失序的“忧郁热带”自省:我是谁?正置身于怎样的世界?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Life
北方以北 豆瓣 Goodreads
Beyond the Northlands: Viking Voyages and the Old Norse Sagas
作者: [英] 埃莉诺 • 罗莎蒙德 • 巴勒克拉夫(Eleanor Rosamund Barraclough) 译者: 梁卿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0
★★★
当代杰出人文性书评及文化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BBC新一代思想家”入选者亲身游历萨迦中北欧风起云涌的山河大地,揭开隐藏在北欧传奇故事中的历史真实
……………………
◎ 编辑推荐
★ 以独特的切入点将北欧历史娓娓道来,填补国内北欧历史类图书的空白
·萨迦是中世纪北欧留给世界的文学瑰宝,其题材和广度涵盖地理、历史和人文领域;
·萨迦紧张激烈的叙事即使削去枝叶,也足以媲美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喜剧或好莱坞的史诗巨制;
·扬帆萨迦的戏剧与幻想世界,探寻中世纪文学瑰宝中真实的北欧历史 。
★ 抛弃传统的撰写方式,以四方位为脉络,追寻北欧人探索世界的足迹
·向西:他们曾跨越北大西洋,在格陵兰岛定居数百年,并尝试在北美洲的外缘安家落户;
·向北:他们曾在北极圈以北与游牧部落开展贸易、缔结盟约;
·向东:他们曾在罗斯的江河上航行,沿路做皮毛和琥珀生意,直至里海岸边,乃至更远的巴格达;
·向南:他们前往罗马和耶路撒冷朝圣和征战,还在遥远的君士坦丁堡加入皇帝的贴身精英卫队。
★《魔戒》《权力的游戏》……许多耳熟能详的西方文学、影视作品,都受到北欧文化与萨迦的影响
·托尔金根据古诺尔斯语文本创作了霍比特人、矮人和魔戒的故事;
·《权力的游戏》临冬城大战前“野人”在炉火前讲述的自身经历,正是萨迦主人公常常遇到的情景;
·儒勒 • 凡尔纳《地心游记》中关键的羊皮纸正是出自冰岛萨迦作者的卢恩文手抄本;
·《驯龙高手》、美剧《维京传奇》……无数影视作品中回响着“古代北国”的传奇故事。
…………………………
◎ 媒体推荐
一本既有趣又博学的书,毫无疑问,作者治学严谨且见解深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新鲜生动的角度研究了维京人——其中商人和远行者比打家劫舍的强盗要多。这本书兼收并蓄地记叙了他们在遥远、陌生、有时纯属虚构的王国的非凡历险。
——希瑟 • 奥多诺休,牛津大学古诺尔斯语教授
充满活力的叙述,以令人愉快的方式唤起了维京时代的精神。
——《BBC世界史》杂志
《北方以北》新颖生动而旁征博引,是对维京人、萨迦和斯堪的纳维亚许多事物的全新探讨。
——伊丽莎白 • 阿什曼 • 罗,剑桥大学斯堪的纳维亚历史学高级讲师
…………………………
◎ 内容简介
8世纪走向尾声之际,维京人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中世纪,北欧人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北至北极斯堪的纳维亚的荒原,南到中世纪政治动荡的基督教腹地,向西越过汹涌的海洋到达格陵兰和北美洲大陆外缘,向东沿着罗斯的江河从事贸易。本书透过北欧人在中世纪文学体裁萨迦中讲述的故事,探索了这片天地。
可是,古诺尔斯语萨迦对维京世界的描绘严重脱离史实。这些故事呈现出现实与幻想混合、准历史冒险与超出现实的奇闻异事夹杂在一起的特点。在萨迦手抄本布满裂纹的褐色页码中,巨怪、群龙、怪诞的部落与探险家、贸易商和国王推推搡搡,各不相让。
为了探索萨迦和产生了萨迦的那个世界,作者游历了萨迦所描写的那片风起云涌的山河大地。一路上,作者用考古发现、卢恩文石碑、中世纪世界地图、百科全书手抄本及拜占庭和巴格达等地的文本,对内容丰富却又常常让人疑惑的萨迦叙事做了解读。她穿越古诺尔斯世界的旅途表明,把萨迦与另外这些指点迷津的证据相互对照,我们就可以渐渐明白,数百年前,这种处在欧洲最外缘的独特文化是怎样亲历、记忆和想象这个世界的。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豆瓣 Goodreads
Istanbul: A Tale of Three Citi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贝塔尼·休斯 译者: 黄煜文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 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 《耶路撒冷三千年》出版社重磅推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了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横跨欧亚大陆,以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占据世界的“十字路口”,成为世人眼中的“举世倾羡之城”,亦成为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发源与交汇之地。六千年来,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以及伊斯坦布尔。本书以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书写六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包容多元的视角,展开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正如拿破仑曾所形容的那样:“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 一部流动的世界史,讲述土耳其如今缘何变成世界“新火药桶”。地处交通要道,横跨亚欧两大洲,在成为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众人争抢的对象。从拜占庭、罗马时期的世界权力核心,再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由盛转衰,一战时期的群雄割据,最后到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这片军事要塞的动态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点燃的地缘政治烽火延续至今。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全局性的视野,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土耳其与希腊、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纠葛与渊源,为理解当今时代的世界权力格局提供参照。让我们从地理、信仰、文化和军事的多重维度,重新领略伊斯坦布尔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BBC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用纪录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时空岁月,带你漫游神秘的伊斯坦布尔。牛津、剑桥教授,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贝塔妮•休斯花费十年,实地走访写成。以纪录片的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回到故事的发生现场。书里描述的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从平民到皇帝的查士丁尼大帝,由妓女扶摇而上成为皇后的狄奥多拉,竞技场的狂热群众,奴隶市场被贩卖的白奴,参加一战的英法士兵……不论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能从本书窥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巧妙联系。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人们则在其中共享同样的际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义。伊斯坦布尔居民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 一部有图、有文、有脉络、可靠好读的历史书,附珍贵插图和大事年表。全书共七十八个章节,条分缕析地讲述了从公元前6000年至20世纪,这座城市的兴衰际遇。书内另有三十余幅彩插、二十二幅地图、五十余幅黑白图片,包括约在公元300年到500年完成《普丁格地图》副本,世界上第一副伊斯坦布尔全景画,查士丁尼皇帝镶嵌肖像,《君士坦丁堡奴隶市场》、1922年试图搭船离开伊斯坦布尔的希腊难民……全景展现“昨日的世界”。书后另附二十余页大事年表,七十余页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清全书脉络,编织出关于伊斯坦布尔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全景图像。
【媒体评论】
本书极富生命力,也极为浪漫。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什么叫“世界性”。这座城市提醒我们,我们的确是世界公民。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调度时间与空间的手法不落俗套。作者细数年代相隔久远的地点和事件,通过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结,将传奇的漫漫年岁诉说得波澜壮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从书名《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探讨了这座城市不停变化的特质。千年以来,伊斯坦布尔一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的一大优势,在于休斯关注到了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生活,而不仅仅着眼于权贵阶层。她向读者介绍帝王和苏丹,也介绍奴隶和难民。休斯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过往,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演变,并巧妙地指出持续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世界主义倾向。
本书的许多章节都从伊斯坦布尔一个任意地点发生的轶事展开,在详尽的描述后,同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岁月联系在一起。休斯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相当平易近人,不论读者在此之前是否熟悉伊斯坦布尔,她剥开层层的时间与幻想,向我们展示伊斯坦布尔为何是人类故事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Book of Review)
本书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集于一册,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说起,直到20世纪。虽然前后贯穿八千年,但本书有如一幅熠熠生辉的镶嵌画,分割成短小精美的章节,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城市各种面貌的历史,并证明其影响力无远弗届。
──《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
贝塔妮·休斯这本热情洋溢的书是对这座城市三个化身的颂歌:古代时期的拜占庭,基督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作伊斯坦布尔。休斯带领我们环绕了一座雄伟,神奇而神秘的城市,只有极少数的石头没有被她翻转过来。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城市传记,描述了一座永不停滞、永不沉睡的城市。贝塔妮·休斯书写了一本重要的书,为这座光辉之城的过往赋予了生命。里面充满了迷人的小插曲,行文活泼生动。章节简短而充满趣味,大致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但作者偶尔也会突然迈出一步,去关注那些形形色色的话题。对于那些对这座城市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会为他们带来很多乐趣,而对于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则更为迷人
——《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对久远历史的复杂性有很好的把握,她的文字兼具学术造诣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本书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奇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鞑靼西藏旅行记 豆瓣
作者: 古伯察 译者: 耿昇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 1
《鞑靼西藏旅行记》作者古伯察(1813.6.1-1860年,享年47岁),是法国遣使会传教士,1839年入华。1843年5月25日从西湾子出发,历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长途跋涉18个月,于1846年1月29日到达拉萨。《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书正是描述他从从西湾子到拉萨、再从拉萨到四川成都的一段经历,将其间的曲折辗转与风物山川娓娓道来。
古伯察的传奇经历,更在于他虽然不是西方进入西藏的第一人,但却是从那里活着出来的第一人。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Life
远野物语·日本昔话 豆瓣
作者: [日] 柳田国男 译者: 吴菲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11
《远野物语》是流传于日本岩手县远野乡的民间传说故事集。讲述者为远野人佐佐木喜善,由柳田国男亲笔记述。初版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问世,堪称日本民俗学的开山之作。其文体简洁,内容醇厚,一直受到众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日本昔话》共收录日本各地口传故事一百零八篇。 最早作为少儿读物出版于1930年。内容质朴而生动,保持了日本各地传说故事的原型。“昔话”即民众间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柳田国男使用这一名称,是为了与那些被刻意加工整形的“民间故事”区别开来。
封底名家评介
《远野物语》给我的印象很深,除文章外,他又指示我民俗学里的丰富趣味。
他不只是文献上的排比推测,乃是从实际的民间生活下手,有一种清新的活力,自然能够鼓舞人的兴趣起来。
——周作人
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于明治四十三年问世,是一部堪称日本民俗学发祥之纪念塔的名著。我常年来一直将之作为文学阅读。
——三岛由纪夫
2019年9月17日 想读
Life
日本色气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九鬼周造 / [日] 阿部次郎 译者: 王向远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色气是——
和服后露出的雪白颈项
美妙的手,微微弯曲
危险的美,生命的热力
*
意气是——
灰色调、冷色调
潇洒身姿,白茶裤裙
意气拥有过去,而生于未来
*
“意气”“色气”与“粹”,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理论和身体话语,其初见于江户时代,诞生于町人阶层,脱胎于女性身体美学,可以 说,这种独特的审美理论源自于社会底层在对抗礼教束缚和贵族审美之过程中燃起的一股生命力,是挣脱社会伦理之桎梏,从正统文化之罅隙中破壳而出的一种青春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
本书收录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与阿部次郎《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两位日本哲学家以横跨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跨界研究角度,从江户时代的风俗、衣装、文学,到身体话语与情爱关系,解读日本文化中极具独创性与先锋性的美学观、身体观与情爱论,追溯其在历史文化中的萌芽与发展,从而发掘出“意气”“色气”“粹”等从日本本土文化中滋生而出的独特美学话语,探寻东方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内在激情,堪称经典的东方美学理论研究。
****************
编辑推荐
★美之书、爱之书、身体之书,角度另类的经典文化论,从美学关键词看懂日本。
*
★日本思想史上两大叛逆哲学家先锋代表作,日本文学知名学者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
★“大奥”的悲剧,竟源自于 “色道”?《银魂》《恶女花魁》中的吉原究竟是什么地方?全方位解读江户风俗,探寻东方文化的生命活力
*
★日本独有的美之理念:先锋性身体美学,颠覆性婚恋观,创新性的哲学注解
*
★一部感官体验的哲学书,一次身体美学的历史漫游,写给浪子、恶女、恋人们、魅惑者的美学书
****************
相关评论
★九鬼所持有的“意气说”,正是超越既存的男女关系,以自由为根本的概念。
——松冈正刚(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
*
★书中九鬼不仅以西方哲学为底,江户时代的风俗、衣装、文学更是信手拈来。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意气”“色气”的鲜活形象。对重视美的九鬼周造这个人的魅力,和他艺术力的广博而感到佩服。
——日亚读者评论
2019年9月17日 想读
Life
日本侘寂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
“侘寂”(wabi sabi),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寂”见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咏 苍古,带着“余裕”的态度自由游走于日常生活间。侘寂,正是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
本书收录大西克礼研究“侘寂”的美学开山之作,运用西方哲学思辨方法,创新性地阐释日本文化内核,赋予它以现代性,是一部重新认识与感受美的艺术经典;同时特别收录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创作心得与审美理念,还原历史语境,便于对照阅读。
***************
编辑推荐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至高代表作,探寻“侘寂”美学渊源的东方文化经典
*
★特别收录松尾芭蕉等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中文世界独家译出,便于对照阅读
*
★北京师范大学东亚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
★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
★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一种重新发现美、感受美的生活方式;理解侘寂,就是真正理解日本。
*
★侘寂[wabi sabi]不过就是——
枯树、落叶、顽石、古藤、 草庵、荒草、黄昏、阴雨
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大地色、莫兰迪色
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
*
★建筑师、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们的创作理念之源,影响当代各个艺术领域的原点思维与终极答案。
*
★当代生活中的侘寂之美——
原研哉:美是克制,追求极致的“这样就好”。
安藤忠雄:我想要作品像是没有任何多余元素的空白画布。
山本耀司:穿着肃穆颜色的女人别有韵味。时装界,需要一点点昏暗。
杉本博司:古老的事物,会转变成前卫的事物。
2019年9月17日 想读
Life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豆瓣
作者: Deborah Tannen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2007 - 2
Women and men live in different worlds...made of different words. Spending nearly four years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including eight months at number one,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is a tru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phenomenon. This is the book that brought gender differences in ways of speaking to the forefront of public awareness. With a rar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insight and delightful, humorous writing, Tannen shows why women and men can walk away from the same conversation with completely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what was said. Studded with lively and entertaining examples of real conversations, this book gives you the tools to understand what went wrong -- and to find a common language in which to strengthen relationships at work and at home. A classic in the field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is book will change forever the way you approach conversations.
2019年8月29日 已读
自助类书籍,通俗但收获不大。
Life Love
巴黎美人 豆瓣
A Paris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珍妮·达玛斯(Jeanne Damas) 【法】劳伦·巴斯蒂德(Laruen Bastide) 译者: 米梨 中信出版社 2019 - 6
当代巴黎女子图鉴,风靡全球的时尚“小红书”。法式风格女王Jeanne Damas作品。无论17还是70岁,都可以活出生动的自己。
她们自信、炙热、纯粹、不羁、时尚、对生活有着无限热忱……巴黎和生活在那里的女人让全世界为之向往。
全球时尚意见领袖珍妮·达玛斯和ELLE法国版前主编劳伦·巴斯蒂德,历时两年,走访和记录了20位生活在巴黎的女性和她们的生活:住在河上的女演员、年近古稀的时尚撰稿人、独自开启公路之旅的酒吧老板……她们身份、年龄、生活状态各异,却都深受“光之城”巴黎的感染,选择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梦想,展示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听她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生活日常,让我们渐渐明白,所谓的“法式”不仅是俏皮的碎花裙、修身的风衣、雏菊发带,更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不被陈规限制,不受他人眼光左右,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本心去选择职业与爱情,将自己打扮成自己满意的样子,这才是“法式”的核心:美人并非因美而自信,而是因为自信随心而光芒四射。
150多处只有当地人才熟知的巴黎秘境
10家巴黎女人最常关顾的精品服装店
10家巴黎人最爱的咖啡馆&餐厅
10家最有来头的巴黎书店
20个巴黎人最爱的巴黎景点,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哪些必打卡景点?
以及法式穿衣搭配、化妆品、红酒、料理的推荐和建议。从身到心全面提升自己。
2019年8月25日 已读
直接看推荐list就可以了
Life
徒步穿越中国 豆瓣
Across China on Foot
作者: [英] 丁乐梅 译者: 陈易之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本书是100年前英国人丁乐梅在中国的徒步旅行游记。文中记录了当时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状态及变革情况。作者的这趟行程长达1600多公里,从文明开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云南等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边陲小镇,其旅行线路如今已不可复制。在克服了语言障碍、道路艰难、食宿低劣、伤病侵袭、暴动袭击等多种困难,几乎死在云南之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朋友的帮助和中国人的友善走完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加入了他拍摄了大量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珍贵图片,非常值得一看。
2019年8月13日 想读
Life W
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基础运动 豆瓣
TRUE TO FORM
作者: [美] 埃里克·古德曼 译者: 穆军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风靡全美,健身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
用人体天生设定好的方式,正确使用你的身体!
...................
※编辑推荐※
☆ 重启身体的初始设置,让运动更顺畅,呼吸更深长。
☆ 继畅销前作《核心基础运动》之后,作者古德曼教授带读者进一步探寻将“核心基础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和训练的方法。
☆ 与孩子玩耍时,在办公室工作时,进厨房洗碗时……各种日常活动都是练习核心基础运动的契机!
☆ 什么是核心基础运动?
核心基础运动是要教大家以臀部为动作中心支点的原始动作模式做动作,把锻炼的焦点放在人体的真正核心——身体的后肌肉链,包括背部、臀部以及大腿后侧的肌肉群。通过后肌肉链支撑上半身,能令身体恢复平衡,保持良好姿势。
...................
※内容简介※
在电脑前一坐一天,低头紧盯着手机屏幕,上下班途中困于地铁,回到家窝进沙发追剧……我们生活中的静态时间过多是各种慢性疼痛产生的根源。不良姿态使我们的身体失衡,逐渐累积的压力会损伤关节、压迫内脏、弱化肌肉。我们的举手投足决定了我们的整体健康。这本书带你发掘身体伤痛、失衡和虚弱的根源,系统教授你整套核心基础运动训练方法,并帮助你应用到日常生活和训练中,让你重获力量、健康和运动的自由。
核心基础运动是脊椎康复训练的圣经,将原理和训练方法融为一体,是全球不多的聚焦脊椎、关注核心的训练型康复方法。它介于医疗和健身之间,帮助康复,并授人以渔,让人们掌握之后可以终生受益。
...................
※媒体推荐※
对我的冲浪职业生涯来说,练习核心基础运动是最关键的决定之一。早些年我的下背部伤痛复发,但自从我开始练习核心基础运动,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莱基·彼得森(Lakey Peterson),女子冲浪冠军
作为一名前美国陆军空降游骑兵,我在服役的30年中,完成跳伞500多次。6名脊柱专家都认为脊柱融合手术是我的唯一选择。还好我发现了核心基础运动。现在,我可以潜水、滑雪、攀岩、旅游,毫无顾忌,终于过上了我梦寐以求且差点错过的退休生活。如果当年服役时就知道核心基础运动该多好!
——威廉·奥尔二世(William C. Ohl II),陆军上校
对我的事业来说,核心基础运动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项补充运动之一。动作很容易学会,保持起来却很难,为练习花费的每一秒钟都是值得的。核心基础运动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查得·里德(Chad Reed),摩托车越野赛世界级冠军
2019年8月3日 已读
Life
念书,还是工作? 豆瓣 谷歌图书
Carnets de thèse
8.0 (47 个评分) 作者: [法]蒂菲娜·里维埃尔 译者: 潘霓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记住: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TA好好看看这本书。
★番外: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 内容简介 -
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博士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三个胡安在海边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继讲述印度之旅的《罗摩桥》之后,郑宸又推出南美之旅的《三个胡安在海边》,将他的旅行小说做了系列化拓展。在这部小说中,在以主人公吕伟、何光夫妇去复活节岛举行婚礼为线索,黎成、京昌、艾文、胡安、泰吉、女雕塑家、小平、德国船长……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结,在这支旅行结婚的队伍里来来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群像效果。而他们最终是否能从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否从中舒缓了各自内心深处的苦恼,还需在上海嘉兴、墨西哥、古巴、智利、南极和复活节岛这一漫漫旅途、异国风貌中进行检验。
东京散步 豆瓣
Tokyo Sanpo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洛朗•夏福埃(Florent Chavouet) 译者: 吴晓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
2009年法国国际地理节托勒密奖得主
导游书?探险记?
个性画家独步领略东京生活的千姿百态
一个法国人在漫步于东京的旅途中所绘的涂鸦。
作者离家6千英里,在东京居住了6个月,骑着一辆主妇型自行车,带着一把折叠椅,向城市的沥青路出 发,开始了一段领略东京生活的独步征程。
这不是一部游记,也不是一部探险记,这本书是个性画家用彩色画笔记录下的奇特的东京生活。画家以法国人的视角,给自己的所见所闻配上生动、有趣的注解,在小小的画纸上呈现出东京独特的人文魅力。
2019年7月13日 想读
Life W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19年7月4日 已读
阅读快感不高。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