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老后破产 豆瓣 谷歌图书
7.2 (6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编著 译者: 王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其它标题: 老后破产: 名为 "长寿" 的恶梦
《老后破产:所谓“长寿”的噩梦》是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的采访过程全记录,也是已经有良好口碑的“译文纪实”系列的第28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老后破产”在日本是热门话题,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也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
长寿,这个幸福社会的象征,将成为压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独子过劳死、丈夫病逝之后顿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节省开销……
宠物店老板关掉店铺专心护理重病的母亲,送走母亲后却无法再次就业,只能卖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维持生计……
中年失业的子女,仰赖双亲的养老金过活,最后却两代人双双破产……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老后破产”问题不只冲击65岁以上的老人,更进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经济衰退、收入减少、物价上涨的危机纷至沓来,年轻人就业困难,中年失业的上班族难以再次进入职场……如果不能认清现状,寻求解决之道,那么,不管你现在几岁,都将成为“老后破产”的预备军。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豆瓣
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作者: Bernard Stéphane / 張仲良/攝影 译者: 張穎綺 立緒文化 2014 - 1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那麼本書是這席饗宴的入場券。
巴黎就像法國的一枚鑽石,
每一區都是上面的一片小切面,
經過時間的琢磨,
讓我們能從不同視角中,
窺見一則則美麗動人的故事。
巴黎,歐洲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匯聚時尚、藝術、娛樂、經濟的花都,也是破除封建、孕育民主的聖地。從西元三五八年羅馬人在此建城開始,經過一千多年光陰的洗練,讓這座城市成為擁有豐富歷史的人文薈萃之地。
巴黎市共劃分成二十區,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塊門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書從這座古老城市成千上百的巷道中,精選一百八十七條街道,細數其中最精采的典故與趣談──
巴爾札克最愛的餐廳「韋爾富」在哪兒?波特萊爾怎麼會在客廳裡劈柴?「茶花女」杜普蕾西斯何以在此香消玉殞?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竟然鬧雙胞?莫里哀為組劇團吃牢飯?龔固爾獎評審都是刁鑽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黑貓酒館」竟威脅踢客人的屁股?無論文學大師、歌劇名伶、藝術大家、自由鬥士、皇室貴族或軍事強人,都成了巴黎天空下璀璨奪目的點點星光。
本書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為記者出身,不僅鉅細靡遺地考證史料,更一步一腳印地親自走訪每條街道與建築,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搭配我們為本書所蒐集的珍貴圖像與特別拍攝的實景照片,將巴黎各種面向的美,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只兼具實用性,更極具珍藏價值。
本書就像一座時光舞台,歷史人物在此穿梭自如,隨性演繹著巴黎的某個街角、某個房間,以及……某個永恆的瞬間。如今的巴黎,走過黑暗、革命、變遷與再造,成為人人都想造訪的浪漫國度。現在就隨著本書,享受與她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吧!
2018年8月13日 想读
Life W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豆瓣
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阿歇尔 译者: 潘文捷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4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是一本科普图书,生动有趣地讲述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纽约这座繁华都市拥有极为密集的基础设施群。这里的每一天,二十八条地铁线要运送乘客四百五十万人次,足以绕地球三圈的地下电缆要满足市区堪比欧洲小国的用电量,供水系统要输送数百万吨净水,垃圾处理系统要将两万五千吨垃圾运出城外。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能平稳高效地达成,都仰赖于强大的基础设施。这座永不停歇的不夜城,是我们了解现代大城市运转原理的样本。城市规划专家凯特·阿歇尔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精致的图画、详实的数据,带领我们探索现代都市背后的奥秘。
纽约艺术朝圣指南 豆瓣
作者: 竹霓 鹭江出版社 2017 - 9
作为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可以说是所有艺术爱好者的天堂:精致、典雅宛如贵妇的殿堂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大大小小的画廊和艺术场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们都疯狂不已。然而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们来说,在偌大的纽约城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享受一场艺术盛宴,确实是个问题。
《纽约艺术朝圣指南》一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基本囊括了纽约所有知名的博物馆、画廊及其他相关艺术场所,按照所在地区和所代表的艺术特点分章,以博物馆、画廊的建立与发展、馆藏特点及重点馆藏作品为基本写作结构,同时融入艺术史常识、历史文化背景、纽约城市规划以及艺术圈和“纽约客”关注的热点话题,让全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希望使读者对纽约这个城市及其艺术地位拥有比观光客更深刻的见解。对于对纽约充满向往的艺术爱好者们来说,这本书具有很好地指导性和参考性。
双城故事 豆瓣
Tales of Two Cities: The Best and Worst of Times in Today's New York
作者: [美] 约翰·弗里曼 译者: 姜向明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4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还原你所好奇的每一种纽约生活
欢迎来到纽约,这座充满诱惑又极度分裂的“双面之城”:它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老汇、高雅的林肯中心、喧闹沸腾的第五大道,也有飞奔过地铁轨道的老鼠、脏乱的后街、随处可见的流浪汉。
金字塔顶端1%的人拥有超过城市总收入1/ 3的财富,与此同时,上千名儿童仍在街头流浪:对于生活在富裕与贫穷之间悬崖般断层上的纽约市民来说,到底是什么感受?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每天来往穿梭于这座庞大而又孤独的城市,试图描述这座城市每一颗漂泊灵魂的侮辱、心碎与无奈。
●士绅化•住房•最低工资•医疗•教育体系•种族问题•信仰•性取向•服务业•社交
以纽约为蓝本,讨论生活在世界超级大城市必然面临的种种困境,由今日之纽约,窥视北京、上海、东京……每座现代都市的明日面貌。
全书以小说与纪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致的描写,“沿袭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为纽约描绘出一幅令人毛发耸立的画像。
这本书是28位纽约客对巨大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的有力反击;通过小说和非虚构报道,记录下生活在纽约的各行各业人士的故事。他们照亮了隐匿于黑暗处的边缘人物的生活,试图寻找这座极度分裂的城市中最后幸存的一点人性:
在这里,你能读到每夜在地道里入眠的流浪汉的命运与传说;士绅化给布鲁克林某个街区带来的沉重压力;被极度边缘化的事务所夜班助理们自娱自乐上演的闹剧;忍无可忍的房客为维护自身权益诉诸法庭的审判;亿万富翁被困在暴风雪而造成的愤怒一幕;人们走过装饰奢华的宠物店与瑜伽教室,它们讽刺般地开在廉价发廊以及戒瘾诊所旁边。
这本绝妙的、动人的纽约故事集,正是向这座危机中的城市发出的警铃,令人反思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及未来。
2018年8月2日 想读
Life W
一瓢纽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张北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2018年7月27日 已读
写美国六七十年代的部分很有意思
Life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8年7月5日 已读
Dallas回巴黎的飞机上读完,前半段不喜欢,后面讲对画家的感悟有一些碎片闪光,远远好于市面上的各种名画科普
Art Life
耶路撒冷告白 豆瓣
The Unlikely Settler
作者: [印度]利皮卡·佩拉汉(Lipika Pelham) 译者: 曾志杰 2016
这是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以巴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交互激荡中,尽管模糊,仍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1、三千年沧桑历史凝成的一滴眼泪,数百万失根灵魂化成的一句告白。在这里,你能看到过去所有历史的侧影,当下所有问题的症结,却唯一看不到未来。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自诞生之初就被神圣性占据了大部分躯体,每一次盛衰都会强化耶路撒冷独一无二的神性,大概没有哪座实体城市像耶路撒冷这样见证过人类历史的变迁。同时,它也是一座世俗之城,它充满欲望且辗转于多人之手,宗教、领土、财富、权力、血腥交相叠加。然而,它的未来在哪里,却是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看透。
2、真人版《耶路撒冷三千年》,女性版《为你,耶路撒冷》,关于耶路撒冷,这是可读性最强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像《耶路撒冷三千年》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资料堆砌,没有那种讳莫如深的学术气质,而是以个人的视觉对这座千年之城的观察。大历史缩到了小家庭,那种切肤的真实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耶路撒冷。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像《为你,耶路撒冷》那种新闻报道式的纪实文学,追求所谓“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概括,让读者毫无抓手。这是一个BBC女记者以异乡人的见闻、情感、家庭为切入点写的耶路撒冷,是她个人与这座城市的碰撞和纠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与这座城市的碰撞与纠缠,能最大程度地靠近读者的立场,读来更有亲切感。
3、BBC女记者的移居生活实录,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展现耶路撒冷这座宗教圣城的历史与未来,让中东冲突不再只是无关痛痒的国际新闻,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4、台湾诚品、博客来书店双选书榜首,著名主持人、作家蔡康永感动推荐。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 豆瓣
Love Game: A History of Tennis, From Victorian Pastime to Global Phenomenon
作者: 伊莉莎白‧威爾森 / Elizabeth Wilson 译者: 鍾玉玨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7 - 6
★入圍2014年William Hill年度最佳運動圖書
★研究網球百年文化必讀
一部縝密考究又迷人浪漫的文化史
見證時代騷動,打造世代傳奇,銘刻經典身影——網球女神蘇珊‧朗格倫、法國浪漫四劍客、悲劇人物提爾登、澳洲國寶羅德‧拉沃、叛逆火爆馬克安諾、冰冷拘謹博格、優雅費德勒、蠻牛納達爾、諧趣喬科維奇……
■19世紀的草地網球,只是體弱男子與蒼白淑女打發時間的娛樂?
■1880年代,女生穿馬甲與鋼線裙撐打網球才算優雅?
■1920年代,風靡全歐的蘇珊‧朗格倫在比賽時補充體力靠的是威士忌和咖啡?
■1930年代,接受贊助打球很可恥,「冒牌業餘」選手竄起讓網壇傷透腦筋?
■英國選手弗雷德‧佩里的穿衣小心機,純白行頭竟比對手更有精神?
■1950年代,古西‧莫蘭的蕾絲底褲外露,居然成為新聞頭條?
■1973年,ATP選手為何集體抵制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網球最早起源據傳為中世紀的掌球遊戲,但於19世紀以改良後的草地網球(Sphairistike)風靡英國上流社會,舉辦場地多在新興的城鎮市郊,成為有錢有閒布爾喬亞階級的花園派對點綴。其時輿論認為網球「不夠陽剛」、「簡單如玩紙牌」的特性,在當時咸認女性不宜拋頭露面的風氣下,讓淑女得以在社交場合與男性同場較勁,一展球技,網球因此成為時髦男女的聯誼場合。首屆溫布頓錦標賽於1877年舉辦,此後成為社交盛事,遲至1884年才開放讓女子參賽。
網球熱迅速蔓延至歐陸與北美,也席捲澳洲與印度。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走過1920年代的瘋狂享樂,1960年代的虛幻失落,於網球公開化年代之後,將網球推向職業運動領域。個人風格搶眼的球星輩出:1920年代最知名的兩位網球名人是被喻為網球女神的蘇珊‧朗格倫,與打法多元稱霸網壇的比爾‧提爾登;來自美國「撲克臉小姐」海倫‧威爾斯‧穆迪;代表浪漫騎士精神的法國四劍客,其一的瑞內‧拉科斯特更是鱷魚牌衣飾的創辦人。也有從球童起家,退役後成為「溫網之聲」的BBC網球評論員丹恩‧麥斯凱爾的一路奮鬥;印度名將維傑.亞米崔吉;亞瑟.艾許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是歷來第一位非白人選手封王。
然而現今一票難求的四大滿貫賽,也曾面臨與時代脫節的困境,票房慘澹無比,守舊的網壇甚至遭受抵制而推行改革。場上締造傳奇與榮耀,場外是龐大商機與時尚指標,結合民族主義與英雄崇拜的瘋魔,突顯超越極限與鍛鍊心智的競技特質,成就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賽事傳說。
本書以文化史的犀利眼光回顧網壇,綜觀每個世代的代表人物,凝結百年文化的經典時刻。並且細膩陳述其時歷史文化與經濟背景,深刻描繪網球如何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男女聯誼,成為決鬥競技。
2018年6月18日 想读
Life W
没有地图的旅行 豆瓣
Journey Without Maps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邝国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令人窒息的压力,邀请年轻的表妹陪他去西非探险。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横跨两个国家,一个是贫穷的塞拉利昂,另一个是受战争影响最深、为被解放的奴隶而建立的共和国利比里亚。他带着一队脚夫,从塞拉利昂的红土地来到大巴萨的海岸,开始了解这片未受西方殖民主义侵害的地方。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2018年6月13日 想读
Life W
走出非洲 豆瓣
Out of Africa
8.5 (11 个评分) 作者: [丹麦] 凯伦·布里克森 译者: 袁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3
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2018年1月26日 想读
Life
何为美好生活:Beams at Home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宝岛社 译者: 黄怡轶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6
●引领日本潮流文化的时尚品牌——BEAMS对美好生活的快乐提案
孩提时代的玩具车、手工制作的民艺品、喜欢的衣服和鞋子……
相信被这些钟爱之物包围时的简单喜悦,
生活在喜欢的物品和人周围,才是最快乐的。
从130名BEAMS员工的生活与服饰中,
我们看到种种理想生活的可 能,以及与物品相处的美好方式。
●全书480页彩页,高清大图呈现,家居细节尽显无遗
还原日本58个潮流家庭的全貌,向你展示美好生活的58种可能
•采访时尚人士的生活理念,如何提高品位、寻找时尚灵感
•独家衣橱、私密小物大公开!
•海外旅行时收集的杂货的魅力
•喜欢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和家具结合
•胶片相机抓住的每一个瞬间
•过好品味的生活,从购买一把自己喜欢的椅子开始
•最重要的还是绿植啊
BEAMS作为日本潮流文化与生活方式引导品牌,每件作品都无不体现着幕后工作人员的专业以及独特审美。2014年10月,BEAMS推出这本书,独家探访了包括BEAMS品牌社长、开发部人员、买手、采购、公关以及店员等多个领域和职位的同事(共130人)的家,以照片配合简单采访介绍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家具陈列的不同见解,同时亦配合有日常衣着的搭配方案和生活小物,从而观察每个BEAMS职员如何将品牌倡导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精神真正融合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书中介绍的案例不仅局限于日本店员、买手、宣传企划人员,还有台北、伦敦、纽约、巴黎、泰国等世界各地的员工。读这本书时,既可以借鉴漂亮的家居风格,也能从中看出BEAMS的企业文化和它提倡的生活理念。
介绍每位员工的家时分三个部分:
1. 对话(访谈),比如双休日做什么,家里最喜欢的角落或摆设,装饰与收纳窍门,喜欢的品牌介绍;
2. 家里各个角落的细节照片与解说;
3. 私人衣橱与常用物品的展示。
2018年1月4日 想读 LifeStyle
Life W
法国妈妈育儿经 豆瓣
Bringing Up Bébé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译者: 李媛媛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这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
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巴黎养育孩子之后,她惊讶地发现:法国父母看上去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功课;但比起美国孩子来,法国宝贝行为得体得多,更有耐心和自控力。
法国孩子6岁前不识字,却并没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有创造力,而且极富艺术天分。
难道法国宝贝都是自学成才的?
德鲁克曼遍访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探寻能培养出聪明耐心的宝贝和成为轻松的父母的秘诀。神奇的法式育儿智慧让她惊叹不已。
本书从怀孕、喂养、习惯培养、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
2017年12月15日 已读
20岁出头的时候读的这本书,当时很喜欢。想起来就回头标一下,对缓解孕期焦虑有帮助,但现在觉得对法式的effortless chic推崇太过了。
Life
东京一年 豆瓣
6.5 (120 个评分) 作者: 蒋方舟 中信出版社 2017 - 8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
【编辑推荐】
•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
• 内附精致别册:作者最新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
• 蒋方舟首次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
• “最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背胶腰封是一张行李票,巧思玄机等你发现。
• 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
• 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
• “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名人推荐】
方舟是一个特例的人,只有榜样性,没有普及性。才情、思维、读书与写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独立性与包容性,时尚性与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家相论与比较。你无法理解她对底层、民间、民族、国家那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关注与忧虑,你也无法理解她对时尚、潮流的领新与领悟,乃至于对两性、家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坦荡。如果说有人生来是为了让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了吧。对许多人来说,和她相处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让你知道你的短处与缺陷;让你知道,时间与时代,早就与你无关不在了。
——作家阎连科
《东京一年》讲述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她既是看东京、看在东京的自己,更是在东京看中国的人和事。回到北京的,是刚开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2017年11月18日 已读
可以感受到诚恳。
Life
重新发现日本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日] 矶达雄 / [日] 宫泽洋 译者: 杨林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是一本带读者深度了解日本历史与建筑的文化旅行读物。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宫殿、神社、寺庙、城堡、民居、茶室、庭院各有特色,知名胜景数不胜数:伊势神宫、松本城、白川乡合掌聚落、法隆寺、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严岛神社、姬路城、出云大社、清水寺、斜阳馆……
本书精选日本全境60处震撼人心的最美古建筑,以海量照片与精致手绘体现建筑细节,以幽默精辟的文章深度解析建筑背后的政治历史背景、建筑本身的设计意图与文化意味,带读者全面欣赏日本建筑细致之美、深入浅出地认识日本历史与文化。带上本书,为独特而有意义的旅程无限加分,让旅行的乐趣无限翻倍!
◆ 美轮美奂的五棱郭,在历史上却是个囧货?
◆ 关押重刑犯的网走监狱,装饰着“越狱王”白鸟由荣的塑像是几个意思?
◆ 都被太宰治说成“毫无风情,大而无趣”了,斜阳馆是怎么撑到现在的?
◆ 式年迁宫、永远活在当下,伊势神宫到底是现代建筑还是古建筑?
◆ 白川乡合掌聚落就是风之谷!为什么没有娜乌西卡在空中飞翔?
◆ 为什么金阁寺明明贴满了金箔,银阁寺却黑漆漆的一点银子也没有?
◆ “以沙为海,用石作岛”,连个盆景都没有的龙安寺石庭如何使人窥见无限宇宙?
◆ 怎样才能在伏见稻荷大社偶遇狐狸使者?
◆ “圣德太子的愉快木造建筑”法隆寺居然坚持了一千三百多年?
◆ 文豪夏目漱石最爱的道后温泉本馆,居然“禁止哥儿游泳”?
……
再去日本,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2017年11月17日 想读
Life W
翡翠岛编年 豆瓣 Goodreads
8.3 (27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编辑推荐

京都,有腔调。京都人,不好懂。

京都不仅有古寺、民居,也有光怪陆离的新建筑,把城市都给“糟蹋”了。

京都的大企业:华歌尔和欧姆龙。这些现代精密测量技术都承袭自传统手工业?

统一制服?这只是一种妥协和退缩,并不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对了,在京都,怎么吃?

如此等等。

“有趣”的京都大叔、著名哲学家鹫田清一,带你走进千面的京都、多层的京都、唯一的京都。

内容简介

林立的古寺,薄弱的历史观。

比起自然,更为亲近技巧和虚构。

热衷滑稽可笑之物,大街小巷藏奇人。

独特的构造,有许多孔洞,与“彼岸”相通。

三件物,城中老街有,郊外新城无:古树,宗教设施,清寂角落。这些地方,是世界的开口……

在京都,这样的开口,比比皆是……比影视中描述的,更为形而上学、更为妖魅的城。

编辑推荐



推荐一、林语堂,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推荐二、有这样的结局,需要另一方爱得深刻且智慧。至少有一个人要有智慧的执着,耐心的等候,才能长久。

推荐三、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推荐四、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眼泪,就以为它不会悲伤,那是因为它生活在深深的海底,它的眼泪,人们看不到而已。

推荐五、左手握着幸福,右手握着回忆,花开不败…… 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

推荐六、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内容推荐

上天似乎十分眷顾林语堂,让他一生遇到三位心仪的女子:初恋情人赖柏英,天真烂漫、俏丽淳朴、勤劳能干、善良孝顺;才女陈锦端,美艳无双,聪敏高洁,温柔大方,秀外慧中;妻子廖翠...

(展开全部)

本书是包慧怡客居爱尔兰期间的见闻札记。如同晃动圣科伦基尔的水晶魔眼,作者引我们观看这座旧称“冬境”(Hibernia)的翡翠岛无人注视的背光面。在埋葬着法登默圣诗集的泥沼深处,在淙淙泠泠的盖尔语诗节中,在千年墓葬石和凯尔经羊皮上盘旋的螺纹里,在乔伊斯圆塔、贝克特桥与王尔 德故居的角落里,在叶芝和格列高里夫人洒落的塔罗牌中,在托宾与琪根反复描摹的无人海岬边——爱尔兰大地遍布着化身为矮妖和精灵的秘密,它们并非有意躲开人群,只是在等待一个波德莱尔式的迷路者,或者一双慢下来的眼睛。
2017年10月4日 想读
Life W
台北小吃札记 豆瓣
7.3 (22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2017年9月21日 想读
Life W
今晚去哪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这本书描写的是陈丹燕眼里的欧洲,慕尼黑、涅瓦大街、卢布林老城。文字清新、婉约。
2017年8月16日 已读
Life
葡萄酒的故事(新版) 豆瓣
Story of Wine
作者: [英] 休·约翰逊 译者: 李旭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为什么全世界葡萄酒品酒师都首选本书为“葡萄酒圣经”?
本书是当今世界葡萄酒鉴赏大师休 • 约翰逊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就几乎囊获括了英美等国最高级别的酒类出版物大奖,并在法国、德国、北欧和日本赢得了崇高赞誉,堪称当代葡萄酒指南书籍的里程碑。
本书将葡萄酒的逸事掌故以及知识点融冶于一处,汇聚了大量数据和文献资料作佐证,追溯了葡萄酒既复杂曲折又饶有兴趣的演化史。
浩瀚50万言,配以近400幅精美图片,葡萄酒的方方面面都巨细无遗,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妙趣横生的葡萄酒的历史画卷,使读者迷醉在千年佳酿带给人们的芬芳中。
读者能在本书中欣赏这种有魔力的液体怎样改变了人类――古代形形色色的宴会,伊斯兰教徒不喝酒的真正原因,14世纪时欧洲葡萄酒海运酒的曲折航线,橡木酒桶的发明过程,以及香槟如何在一战的硝烟中劫后余生。
2017年8月16日 已读
翻译不好。要读原版。
Life
我的旅行哲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3
看透风景:一个作家在旅行
陈丹燕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她边走边写20余年,用脚丈量出属于她的世界。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之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的游踪不比作者更广,观察不如作者那么深入,文笔不如作者那么细腻,但翻阅她的书稿,我更自叹弗如——她写的虽是旅游,却在与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话,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感悟人生,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游,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自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 世界华人旅行文学研究会会长
2017年8月16日 已读
时空交汇的迷人。喜欢第一部分。书名起的不好。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