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豆瓣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若昂·德让 译者: 赵进生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巴黎文学地图 豆瓣
Bloom's Literary Places PARIS
5.2 (5 个评分) 作者: 迈克.杰拉德 译者: 齐林涛 / 王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8
《巴黎文学地图》为《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之一。巴黎是浪漫的代各词,是“光明之城”最好的诠释。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感受雨果的《悲惨世界》、品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观察左拉的《小酒店》。同时,这里还有莫里哀、拉辛、伏尔泰、狄德罗、司汤达、福楼拜、普鲁斯特……面对如此众多文学巨匠,《巴黎文学地图》娓娓道来,融历史、地理、人文为一体,带领读者鉴赏巴黎悠久的文学历史,感受巴黎独有的文学气息,领略巴黎灿烂的文学世界。
自由与爱之地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云也退 理想国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最佳游记作家,用细腻的个人感受与深入的历史洞察(许知远),兼以上乘旅行书写者的气派(梁文道),完成了一件很多小说家梦寐以求之事(张定浩),即是这部横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迷人著作(李宗陶)。
2012年夏季,云也退游历以色列,以志愿者身份住进一个著名的“基布兹”(一种有以色列特色的集体农场)内奥•茨马达,在高度发达的以色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土地亲密接触的农民生活。基布兹里的生活简单、平淡、稳固、静默,这个独特的体验,给身在其中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这本书也是一趟心灵的自由与爱的旅程,借以色列的思维和智慧,补缀完整被割成碎末的生活。
云也退将日常观察与交往、访谈得来的直观信息,与历史的、文学的文本对照,不仅生动、精彩地描绘了基布兹的生活面貌,也穿插了作者在以色列其他城市的经历,呈现出一个非常独特的以色列——不止是历史的以色列,还有当下以色列人的复杂心灵。
作者对以色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索,又将细致功课背后的巨大信息量,深入浅出地糅进轻真诚、细腻、幽默、精致的文字里,不枯燥,不粗俗,不简单。
基布兹这个人民公社性质的集体农场,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主义烙印的组织,一个乌托邦式的独特存在,它也是以色列国家的骄傲,一度是人类合作生存的典范之作。然而它也终于走向穷途末路。书中完整展现了基布兹的世界,衣、食、起、居,劳作和冥想,是对基布兹生活的非常生动、具体的记录。
2019年6月28日 已读
Life
642件可写的事 豆瓣
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
5.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旧金山写作社 / San Francisco Writers'Grotto 译者: 徐阳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每个人都需要的创意笔记
颠覆传统写作方式,怎么写都可以的减压利器!
想表达,不知道如何下笔?
想倾诉,找不到可靠的秘密“树洞”?
大脑“宕机”时,焦虑悲伤时,需要一个温暖的文字避难所?
这就是你需要的创意笔记
没有写作时限,没有字数要求,没有体裁限制
轻松游戏,放肆表达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编辑推荐
长踞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风靡全美的创意冒险书
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全力推荐
★ 让你心跳加速的 642 个“真心话与大冒险”
打开你的脑洞,天马行空,放飞自我!
★ 纾解焦虑的减压神器,把烦恼、愤怒通通交给纸笔,
放胆去写,解放你的真实天性!
★ 这是一本需要你独自探索、亲自完成的书,适合永久收藏及赠送,
享受放松心情与艺术创作的乐趣吧!
◎ 内容简介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o Writers’ Grotto)的作家成员共同完成,全书有 642 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任意门”,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Life
亲爱的老爱尔兰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邱方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本书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
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 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
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腰封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 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
联合推荐
我在挪威做木匠 豆瓣
EN SNEKKERS DAGBOK
6.2 (5 个评分) 作者: [挪] 奥勒·托斯滕森 译者: 王敏 未读·生活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挪威小镇的木匠的故事。全书以他经手的阁楼改建项目为线索,记录了整个项目的进展始末。但本书并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匠人生活,在细致的工艺、繁琐的细节处理、无所不在的问题之外,作者不停探究这一传统工艺的本质,并由此延展出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全书文字平实幽默,能够 轻松带领读者走进挪威木匠的生活,领略北欧小镇风土人情的同时,感受平凡工作的独特魅力。
-
走进真实的北欧匠人生活,重新审视工作与自我的价值,探寻平凡劳动的魅力所在
-
★小镇匠人日记,感动全球职人| 本书版权销售15国,《经济学人》《朝日新闻》《挪威日报》等联手全球多位知名作家共同推荐!由一则简单的阁楼翻新的故事而起,讲述一位挪威木匠对精湛技艺以及体力劳动者的颂扬。作者生动刻画出木匠、砖瓦匠、钣金工、粉刷匠等体力劳动者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此向纯手工业致敬,引发各行各业的职人为之感动深思。
-
★跟随木匠大师,了解真正的北欧风格| 书中翔实记录了修建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巧用物理学搭建屋顶、做好重要的防火设备、如何选择地板材质、是否该定制手工家具、挑选窗框装饰物……作者将其近30年工作经验和审美品位一一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带领读者了解到何为真正的北欧风格和木匠大师眼中的精良之作。
-
★做好一件事,平凡工作的乐趣| 以有趣的口吻讲述工作中的艰苦,如冬天室外作业时,享用保暖瓶里咖啡的乐趣;在酒吧与同行交流如何精进能力;给学徒创造学习的机会;全方位研究深造各科学问,如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只为高质量完成木匠工作。在日复一日、繁琐辛苦的劳作中,感受用心钻研、靠双手制造东西带来的幸福感。
2019年5月23日 想读
Life W
巴黎只有一条街 豆瓣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作者: [美] 伊莱恩·西奥利诺 译者: 李珂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8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书友会精选书目入选图书
★在殉道者街,成为一个沉浸于历史与现实的巴黎局内人。
★一封向巴黎旧日生活方式致敬的情书,一幅充满迷人细节的巴黎风情画
★雷诺阿、德拉克洛瓦、高更、塞尚、德彪西、左拉、波德莱尔、亨利•米勒的灵感之源。
★一个个充满人间烟火和文化气息的小细节编织出旧日巴黎独有的浪漫气息
------------------------------------------------------------------------------------
殉道者街,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条街道,而我看到的,是满满的故事。 如今,全球化和都市化已推土机般碾压过巴黎,但在殉道者街上,你仍可以重新找回独特而优雅的巴黎气质。 这条街从不会让人感到无趣。你可以在路边的蔬果店、肉铺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你可以与书店店主畅谈人生哲学,你可以停 下品尝一杯醇香的浓缩咖啡,你可以听热情的老人为你细细讲述每一栋建筑的历史。它为巴黎这座历史悠久和生命力澎湃的城市作了一个美丽的注脚,成为各色人生汇聚碰撞的舞台。请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巴黎的最后一条街道,听它诉说巴黎残存的旧日情怀!
La Seduction 豆瓣
作者: Elaine Sciolino Times Books 2011 - 6
The hidden truth about the French way of life: it's all about seduction--its rules, its pleasures, its secrets. In La Seduction, Sciolino gives us an inside view of how seduction works in all areas, analyzing its limits as well as its power. She demystifies the French way of life in an entertaining and personal narrative that carries us from the neighborhood shops of Paris to the halls of government, from the gardens of Versailles to the agricultural heartland. La Seduction will charm you and encourage you to lower your defenses about the French. Pull up a chair and let Elaine Sciolino seduce you.
喇嘛王国的覆灭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8.2 (9 个评分) 作者: 梅・戈尔斯坦 / 杜永彬 译者: 杜永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 - 1
M.C.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藏学家。在西方藏学界,他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为国际藏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是集西方藏学研究之大成,成为其藏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研究西藏现代史的权威著作。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不仅使用大量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回忆录及原始档案,而且使用英印政府、英国及美国政府的大量外交政治档案。后者的征引是目前西方有关西藏现代史研究著作中最为全面、完整与丰富的。另外,作者还相当重视口碑资料,大量征引拉萨街头的政治民谣入史,别开生面,文笔生动。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三十三年梦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2017 - 7
朱天心半生回望,三十三年文学回忆录
恒常穿越京都,活化石般总是在场
“三三” 成为历史,《三十三年梦》从“三三”的灰烬中升起,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忠实、忠诚地穿过多变的时代,穿过不变的京都地景,寻找并看守自我灵魂“自由”的过程。 ——杨照
老轮船妄图离港,
她刮除覆满周身的藤壶,清装卸重,
却一晌贪欢,陷进洪流,
由此才有旅人的三十三年梦。
落花之梦,以轻为名,却是不能更重了。
宁宁道上人影幢幢,我看到在愁烦心事、在想着自己进行中的小说的三十出头那时以为自己好老人生已走到尽头现在看去多么年轻的自己, 我看到牵着女儿、弯下身子与大头妹说话的唐诺,
我看到二十二岁时穿着长袄打两条及胸辫子、出神出世的天文,
我看到因疾走而长袍角扬起的胡兰成爷爷,
我看到盛年时的父母,我看到宏志宣一俩牵着阿朴的背影,大春美瑶和两岁的张容,丁亚民卢非易杜至伟黄宗应这些少年友人,老焦焦雄屏的比我还爱进玻璃小店,一僧一道也似的吴继文和黄锦树,当时的好友萧维政老萧,当时我最喜欢的以军郑颖,正益小郑一家,丽文乃菁马各,最能走最会看的俊颖,侯子……更别说坐在婴儿推车里专注两眼不言不笑的盟盟。
我清楚记得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笑语。
我第一次来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樱花已开过三十三次了。
英国:优雅衰落 豆瓣
作者: 桂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9 - 3
【内容简介】
“脱欧”公投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将英国的表皮瞬间切开,把深藏其下、最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呈现出来。“脱欧”所带来的刺激与冲击恰恰引起英国最自然的应激反应,这反应是欣喜、愤怒、后悔、无奈,它们就是最真实的“优雅衰落中的英国”。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桂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采访、感受,试图在“脱欧”这个节点去理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解读“脱欧”背景下的英国,从中串联起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这里既有大英帝国荣耀的过去,比如多佛和朴茨茅斯;也有萧瑟的现在,比如“西方瓷都”斯托克城。他向“唐顿庄园”的女主人了解英国贵族的生活现状,也采访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长,去探究自由与秩序的交点。英国的衰落是无人否认的,但这个衰落的过程持续了一百年,这份优雅从容,也能让我们看见社会与人性。
【媒体推荐】
不要害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莎士比亚《暴风雨》
英国正在“优雅地衰落”,它仍在欧洲发挥重要作用,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 “脱欧”将让英国陷入“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损害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英国前副首相、自由民主党原党魁尼克•克莱格
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在他们那短促的自由时刻里,他们运用自由的那种方法,也确乎是值得他们丧失自由的。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不能用GDP或其他经济数字来评价一切,还有一种标准叫生活品质。
——英国独立党前领导人奈杰尔•法拉奇
我发现剑桥大学在任何意义上而言都是一个庇护所。
——剑桥大学拉丁文教授、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豪斯曼
我深信,今天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都能看到严复的影子,希望我们今天在开眼看世界、看到优雅衰落的英国后,能有新的作为。
——本书作者桂涛
【编辑推荐】
★ “脱欧”,时下火热的时政话题之一,理解“脱欧”是读懂国际局势的入门课程。
★ 英国之所以仍保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源于它为当代世界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小到邮票的使用,大到国际语言的通行,英国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
★ 读懂英国的衰落,对照中国的崛起,能得到豁然开朗的现实启示。
★ 这是一次全面了解英国的绝佳时机,带你从历史的高空鸟瞰全英:从唐宁街10号到威斯敏斯特宫,从英吉利海峡到朴茨茅斯港口,从曼彻斯特的工厂到海克利尔的城堡,从牛津到剑桥,莎士比亚到海伊书镇……
★ 新华社驻外记者官方与民间双重视角的观察,走访二十余个英国城镇,受访者遍布各行各业,收集大量一手材料,记录鲜活现实,触摸历史细节,展开《寻路中国》式的社会纪实。
★ 作者试图透过层层迷雾,站在新与旧的交点上,审视“脱欧”时代的的权力、荣耀、秩序和现实。
★ 巧妙串联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用“脱欧”手术刀解剖当代英国社会,呈现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
厨房里的哲学家 豆瓣
Physiologie du goût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 译者: 敦一夫 / 付丽娜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法国传奇政治家和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化作美食奇谈,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所写的主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中第一部分作者谈到了和吃喝有关的一些现象、历史、原因和解决办法,如食欲、宴席、肥胖症和美食主义等,深入剖析人类,尤其是法国人的饮食习惯;第二部分作者则谈到自己在世界各地与食物有关的经历,如自己流亡途中的美食奇遇等。话题热门,语言幽默风趣。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Life
整个巴黎属于我 豆瓣
Everybody Behaves Badly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莱斯利·M.M.布鲁姆 译者: 袁子奇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 重磅纪念】
显微镜视角,细看野生天才的黄金时代!
---------------------------
==如果可以,谁不想用力喝酒,用力感受,用力爱,以青春之名?==
超24家权威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
《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发掘者、美国出版龙头斯克里布纳年度巨献
“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邻人之妻》作者 盖伊·特立斯
《名利场》《华尔街日报》《纽约图书杂志》《科斯克书评》《金融时报》《时尚芭莎》等24家媒体权威推荐
美国亚马逊、Goodreads高分认可
---------------------------
历时5年深度采访,取材于300万字素材
美国文化史学家 莱斯利·M.M.布鲁姆 重磅力作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20几岁他们很难想象,未来的自己将成为巴黎一切浪漫和刺激的缩影。
---------------------------
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了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
他信仰文学,心高气傲,却只能靠做记者度日,妻子哈德莉的基金是主要经济来源。最为贫困的时候,他甚至去卢森堡公园偷袭鸽子,逮住了就回家炖了吃。
他是社交宠儿,热爱拳击和斗牛。打拳击是他交朋友的惯例,对斗牛的狂热则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部重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与杜芙夫人、菲佛姐妹的暧昧,令海明威吃了哈德莉“一拳”——相濡以沫的婚姻宣告结束。
他戏仿作品嘲弄恩师,把巴黎、伦敦、纽约一些精英朋友难以示人的情感纠葛写进小说……海明威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时代旁观者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
有人说海明威是“坏男孩”,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犷、拳击场的野蛮,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
从始至终,海明威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一方面是海明威的巴黎生活细节以及太阳照常升起的来源,另一面是他对于实验小说创造性的看法。
Biography Life
窥视印度 豆瓣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姜淑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0
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充斥着太多的神秘,也与我们华夏民族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有着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往。与我们一样,印度有屈辱的近代,在风风雨雨中走到了今天。而她的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日本著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情趣盎然的印度游记。在游走印度的途中,他以别样的好奇、韧性和深究底里的脾性边走边看边绘,展现一个另类日本人眼中的印度建筑、宗教、历史和文化。其独特细致的文字和绘画让你身临其境。
窥视日本 豆瓣
8.0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陶振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1
《窥视日本》是妹尾河童继《窥视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之后,又一部构思新奇,视角独特的画书。作者这一次将视线聚集于自己的祖国——日本,从皇居到监狱,从锁具到文身,从豪华舒适的东方快车到日本的新干线……边写边画,巨细靡遗,其孩童般的好奇心跃然纸上。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Life
窥看欧洲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姜淑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 10
在欧洲到处晃荡了一年,不知怎么搞的心里老有股歉意――因为这趟旅行不是自费的关系吧。
日本文化厅每年都有所谓的艺术家海外派遣研修计划,这次的独自旅行费用就是由该计划提供。对于此行能有多少收获,说实在的并没啥把握,所以心中老记挂着自己在花纳税人的钱。结果是歌剧、芭蕾、戏剧、电视、电影等研修项目之外,其他各方面我也兴趣盎然。因为感到好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最后这趟旅行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河童之旅”。
原本打算随兴地见识欧洲事物、多和当地人接触,但是到了之后,我才深深觉得对他们的认识实在是少得离谱。
像当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惊,就好像是有什么新发现一样。
风俗习惯不问,当然思想、意识与精神的结构也就相异,对于这样的差别会有兴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连饭店房间也成了我观察的对象。此外,从街头种种事物、国际列车的乘务员如何因国家而异、各地民宅的窗户和当地气候风土的关联性以及从南到北有什么样的变化、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所改变,又有什么样的特征……真的是连对各国垃圾都感兴趣。简直可以说是破铜烂铁的大搜集。
沿途我不时地记笔记或者画素描。
返国后算算,总共走了近20个国家。朋友根据笔记上的记录,统计我住过的旅馆房间数后说:“有100多间喔!”敢情这数目是大了些,倒叫我有点不好意思。研修旅行的结果不敢说是好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讲,能有机会体验非到当地不能了解的事物,真是心存感谢。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欧洲各国的窗子,乘务员,旅馆,小画很可爱
Life
潦草 豆瓣 Goodreads
7.6 (21 个评分) 作者: 贾行家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编辑推荐】
1)白岩松、许知远、史航、李静、东东枪、蒋方舟、李诞……联袂诚挚推荐!
“凝胶一般的文笔”,难得一见的赤诚,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
2)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是“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记录广阔的人生、人心、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这些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
3) 《潦草》原本以“他们”为名,在网易微博连载;后受张立宪老师青睐,在《读库1604》选刊了部分,深得白岩松老师激赏,并推为《读库》当年已出的四期里“最牛的一篇”。“他们”就是“我们”。
4) 作者贾行家(网易博客“阿莱夫”作者)首次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尘土》,获“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重点推荐】
白岩松:这几年,东北的土地上,小品产得少了。像是补偿,很多有意思的文字在生长,贾行家,在其中种了几亩。这一本书里头的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着,该算是什么品种?
许知远:如今很难找到像贾行家这样赤诚写作的人,在黯然无光的现实和历史重负面前,他们依靠文章字句,用力地活着。
史航:今年最期待的出版物。寒意陡生春心俱泯,一段文字一个现场,行家真是行家。
众生皆苦,我的行家兄弟,把这些苦一点点揿进书里,就像在墙上揿灭了一个个烟头。奇怪的是,我这样的读者,从中获得了不可理喻的~~~安慰。
生活潦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作者一笔一画记录下这些潦草,这是对每个人的最深刻的善待。他写下他要写的,上帝帮他校对了一遍,然后一字不改,只是亲手按下了“发送”。
蒋方舟:当灰尘从桌子上被扫下来的时候,他在说什么?他在说:“请记住我吧。”灰尘的声音是如此低,以至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贾行家听到了,在所有人都只注意到时代的弄潮儿时,他看到那些匍匐着、静止着如背景的配角,在舞台的大幕拉下之前,潦草地记下他们几乎轻不可闻的哀叹。
李诞:《潦草》看过太多次了,这些文字本来的名字是《他们》,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曾使我空虚”。贾行家笔里都是旁观,但是——我非常自作多情地——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完全不是出于同情,只是诚实。比起贾老师凝胶一般的文笔,我更羡慕、敬佩他的诚实,诚实消耗人太多。
贾老师的文笔是松脂,滴落下来,包裹住他们,成为琥珀。琥珀的观赏价值有着巨大的残忍,他们这些虫子没有做错什么,我们这些看客没有做错什么,松脂也没有做错什么,可结局就是这样了,成为《潦草》。也许我们都错了。
东东枪:贾行家老师的文字硬度极高,密度极大。这些被名为“潦草”的记述,因为这硬度与密度而变得庄重。这些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每一笔的落笔处都能听到刀锋刻入石头的声音。他曾说,有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就像后来者面前的一堵高墙,让我们只可在墙下仰望慨叹,自惭渺小——其实,在我眼里,贾行家老师的文字,已经是我面前的那堵墙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
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作者自述】
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五六年前,或是从五六年前删去的,如今已经显得衰老,因为大家都在为“现在”焦虑——
在时间里,“现在”制造因果,是当权者。越期许委身于“现在”,越会恐惧——
人从情感体验中认识自己:自我形成于孤独之后;等候痛苦,使人显得庄重。对世界的感知也如此,说到底,对于“现实”,可能知道些什么呢——
辨认“现实”的依据,是它在持续、反复,把生活形容得既渺小又煞有介事;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惊奇与悲哀同样神圣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