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豆瓣
Attachment Vol.3 Loss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译者: 付琳 / 易春丽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1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三卷。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鲍尔比详细探讨了家人离世后个体的丧失感,包括丧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了年幼儿童对于母亲人物的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丧失的反应方式在人格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丧失感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豆瓣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译者: 万巨玲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 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了解四种依恋类型,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 豆瓣
Attachment Vol.1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译者: 汪智艳 / 王婷婷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 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一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 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值得父母详加研读。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发展。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入世哲学家 豆瓣
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 O. Hirschman
作者: [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译者: 贾拥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内容简介】
他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
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鲜为人知;
他被迫离开美联储,却为南美世界的经济发展倾注半生;
他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叙述了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生平故事、评介了他的主要著作。赫希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里,杰里米·阿德尔曼讲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恐怖和希望中成长的故事,使一个终生都在通过写作捍卫宽容和变革的入世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赫希曼191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魏玛共和国从充满希望转变为激烈动荡的那个历史时期。1933年,当纳粹分子攫取了权力后,赫希曼逃离了德国。尽管自己迭遭大难,但是赫希曼却没有沉沦,恰恰相反,他参加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下抵抗运动,并志愿奔赴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法国沦陷后,赫希曼在马赛与瓦里安·弗莱等人一起,将许多欧洲第一流的学者和艺术家营救到了美国。赫希曼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特瑞雅斯特求学,后来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赫希曼还是一名享有崇高声望的咨询专家,他的建议对美国政府、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欧洲许多国家、世界银行以及诸多大型基金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赫希曼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有不少堪称经济学领域、思想史领域及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原创性、最重要的文献。终其一生,赫希曼一直坚定地秉持改革总是可能的信念,即使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从未动摇过。
本书是第一部叙述赫希曼的非凡一生的长篇传记,它通过赫希曼这个入世哲学家——这个既精明又充满激情的观察者——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的故事。阿德尔曼的叙事引人入胜,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希曼的个人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视角的;我们还可以看到,赫希曼留下的思想遗产为什么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开放精神的实践的理想主义。
---------------------
【编辑推荐】
1、“基尼系数”的创造者、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首部长篇传记;
2、弗朗西斯•福山、巴西前总统卡多佐深受他的影响,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小平时代》等书译者冯克利、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等撰文推荐;
3、本书曾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传记类作品荣誉奖、《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彭博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约瑟夫·斯彭格勒奖经济社会史类最佳图书等多项奖项;《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外交事务》等媒体赞誉推荐;
4、作者阿德尔曼耗费多年,走访几大洲,探访几十个档案馆,查阅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资料,最后终于成就这本厚重的传记;
5、赫希曼是一位被国内学界低估的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打破学术藩篱,贯通各个学科的思想。在许多同行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时,他始终能看到自己的局限。赫希曼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他拒绝网罗门徒,建立所谓的“赫希曼学派”。他的学术生涯切切实实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赫希曼本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曾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而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在被迫离开美联储之后,赫希曼来到南美,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赫希曼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数据或微观结果,而是更宏大的概念,它们持续地影响着我们思考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方式。……世上再也没有像阿尔伯特•赫希曼一样的发展经济学家了。
——弗朗西斯•福山 | 著名经济学家
----------
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的传记作品。它深刻而准确地描述了赫希曼的思想旅程和政治生涯。赫希曼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全世界的无数人都深受赫希曼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 巴西前总统
---------
《入世哲学家》在揭示了赫希曼这个20世纪最伟大头脑的“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20世纪激烈的政治和思想变迁的动人心魄之处。
——丹尼•罗德里克 | 著名经济学家
---------
赫希曼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看了他的作品,你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用之前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会在最微小的地方改变你的理念。
——韦森 | 著名经济学家
---------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所有社会科学家的楷模。赫希曼的一生丰富多彩,杰里米·阿德尔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非常全面的传记。我们要感谢阿德尔曼,感谢他带领我们,重走赫希曼的旅途。
——查尔斯·梅尔 | 哈佛大学国际历史学教授
---------
《入世哲学家》是一本杰作。它既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又是一本励志的伟大人物传记,同时还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政治生活中的‘转变参与史。”
——艾玛·罗斯柴尔德 | 经济史学家
---------
赫希曼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世界观,它照亮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纽约书评
---------
阿德尔曼耗费多年撰写这本令人赞赏的传记,本书让读者得以窥见赫希曼在经济学领域的多项贡献……赫希曼一直有一种从局部转向整体的独特视野,对人性始终保持绝对的乐观。
——《外交事务》
---------
赫希曼的实证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左/右派分类范畴……他致力于复兴社会科学中的人文本质,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重新联系起来。
——《美国展望》
所有明亮的地方 豆瓣
all the bright places
作者: (美) 詹妮弗·尼文 Jennifer Niven 译者: 枣泥 2017 - 7
芬奇是位深深着迷于死亡话题的男孩,他经常思考各种自杀方法。但他每一次尝试,都会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阻挠他的自杀计划。
薇欧拉总盼着未来,她每天都在倒数毕业的日子。因为毕业后,她就可以逃离从小生长的小镇,逃离姐妹过世带来的巨大伤痛。
各自怀有秘密和伤痕的两人,在学校的钟楼平台上邂逅了。虽然无法分辨到底是谁先拯救了谁,我们只知道,当两人决定结伴探索所有的“自然奇景”时,他们竟有了更意想不到的发现:只有当彼此在一起的時候,他们才能自在地做自己。只有在薇欧拉身边,芬奇才会从热爱死亡的“怪胎”,蜕变成一位奇特有趣又正向乐观的男孩;而只有在芬奇身旁,薇欧拉才能暂时忘却忧伤,活在当下。
然而,当薇欧拉逐渐放开步伐拓展新世界时,芬奇在她心中占据的部分却不断缩减……
让“死”活下去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希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
这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所著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怀念散文集。《让"死:活下去》以独特的书写方式,感人的心灵絮语抒发出陈希米发自内心的私语,史铁生的离去,给陈希米留下了无边的虚空。孤独中的她开始种种感人的努力,通过阅读、思考、行走与书写,她和那些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交谈,向虚空发问。于是,她的思考不断深入,渐趋深沉、阔大,逐渐走过幽深绝境,跨越无际绝顶,重新寻获生命的意义。在她真挚优美的文字中,关于生死、爱情、诚实、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追思时时闪烁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炫目的智慧之光。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 豆瓣
Les Aventuriers de l'absolu
作者: [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译者: 朱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几千年以来,西方称它为上帝;法国大革命之后,“绝对”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阶级”或“种族”的形式被带到尘世。今天,在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弃“绝对”的人还有很多。
近代三位伟大的诗人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把“绝对”置于他们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创作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他们更要以他们本身的生命去达至唯美和完美。然而,这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为什么呢?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与不幸。托多罗夫在力求理解诗人命运、为我们全面展现他们形象的同时,也对生活的艺术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试图激发我们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对的世界里,一个美丽又感觉丰富的生命其意义何在?
这里 豆瓣
Here
8.7 (93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麦奎尔 译者: 廖伟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一部兼具艺术和实验的艺术品
一次超越想象的时空穿梭
图像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杰作
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品
《纽约时报》上榜好书
....................
※编辑推荐※
☆《这里》是在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实验性杰作。被称为“带上孤岛的图像小说”。上世 纪80年代原版的六页一经出版,便获得极高声誉,成为实验漫画的经典。
☆ 新版《这里》作为“终极加强版”,无论内容还是体量上都得到提升,当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评为年度好书,又在2016年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这里》是一部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它将镜头对准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但在时间上穿越了几百万年。在时光流转中,从史前巨兽到未来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当代,一个小小的空间产生了无限可能。每页纸上,都有不同的时间碎片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奇妙而迷离的宇宙。
☆《这里》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思之作。随着时间流逝,世界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包括爱、包括荣誉,它们是永恒的。
☆《这里》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谜团。虽然时间的碎片遍布全书,但我们可以再度拼贴组合,得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可能发现,1984年的孩子就是2015年的男子。而一件微小的小事可能影响了整个未来。
☆《这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其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元素。从维米尔的绘画,到鲍勃·迪伦的名曲,都完美嵌入了这部经典之作。
☆ 中文版特别收录1989及2000年版本。
.....................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一趟迷幻而华丽的时间旅行。它将镜头瞄准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拼贴出“这里”在时间流转中的奇妙变化。于是,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小块空间在时间绵延中的无限可能。
《这里》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这里》(1989)和《这里》(2000)两个版本。
...................
※名人推荐※
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克里斯·韦尔,《吉姆·科瑞根》《建筑故事》作者
2017年9月13日 想读
Art W
憂鬱的文化政治 豆瓣
作者: Emily Martin / Christopher Lane 译者: 林家瑄 / 洪凌 蜃樓 2010 - 3
書介part I
《憂鬱的文化政治》的跨界視野,讓憂鬱重新解放。
這裡沒有對憂鬱的定論,沒有對理論的定論,也沒有更燦爛的憂鬱,更沒有一定要走向光明未來的答案。哀悼殘存 / 持續,在拒絕結束的憂鬱裡,開啟失落的意義。
給精神病患者:愛密麗.馬汀的〈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讓精神病院的的喘息與腳步聲可以被聽見,讓田野筆記中的人告訴你他們服藥與看診的故事。
給失語的詩人:麥克思.潘斯基〈憂鬱的辯證.序〉告訴你怎麼珍惜荒蕪的話。
給運動分子:海澀.愛〈拒絕的政治〉會告訴你為什麼總有人不陽光,走不出去,不敢參加遊行。
給左派與懷疑左派的人: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詮釋了左派的情感結構。
給期待快樂的人:在嘆逝與追憶之外,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裡重讀了但丁的話,「最巨大的悲傷,莫過於在悲慘中回想起快樂的時光」。
給不想不分的女同志:海澀.愛〈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有最驕傲、最不堪、最不被容許、最不應該被忘記的身分記憶。
給總覺得自己理論讀得太少的人: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的〈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從她小時候一個無法買到的大娃娃談克萊茵,讓理論成為一種互相了解的溫柔語意。
給groupies:愛密麗.馬汀的〈躁鬱簡史〉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會隨著樂團吶喊。
給當代的好孩子們:這個世紀要當活潑、快樂的小朋友才能上電視,能夠開朗、大方才會推甄得上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學校,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會告訴你害羞是怎麼不見的。
給失落的人:朱帝斯.巴特勒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從歷史的尖叫聲裡告訴你哀悼的意義。
書介part II
憂鬱(症)的討論,常溯及佛洛依德的〈憂鬱與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對失落的摯愛,或對某種抽象體所經歷的一種「成功」的心理過程,而憂鬱症則是這種轉化的失敗;但晚近討論這些語詞,已走向非單純的個人性或精神分析脈絡,《憂鬱的文化政治》主張哀悼、憂鬱症、懷舊、哀感、創傷、沮喪,不再只是一種失敗性的病態,憂鬱(症)或憂鬱書寫,其實是政治的──「情感」不只是精神分析論述處理的內容,而是一種社會、政治、法律、美學關係的建構,同時也漸漸形成一種情感政治。
伍德堯和大衛.卡贊堅在〈哀悼殘存 / 持續〉(“Mourning Remains”)所言:「失落」是一種「理論性的虛構」,“remains”不只是一種殘留,只是剩下的、得丟掉的殘渣般的過去,哀悼歷經著歷史、文化的政治性過程,而憂鬱具有它自己的意義。
當代人類學家愛密麗.馬汀《雙極探險》其中的〈躁鬱簡史〉,將藝術品味、流行文化視為一分析對象,敘述躁狂在美國如何成為一種病癥,以及躁狂如何成為當代被擁戴的文化現象。〈躁鬱簡史〉提到了許多中文讀者所熟悉的藝術家,紀德、梵谷、馬勒、普拉絲……在1980年代以後,他們因為憂鬱與躁狂而被認證為更「真誠」、「真實」的藝術家──憂鬱症的建構與行銷並不只建立在藥廠與醫院的消費關係,在一個躁狂歷史脈絡中,憂鬱被戴上花冠,輕躁狂是最受享譽的成功人格,這讓人看不清憂鬱所帶來的難捱與苦痛。
而愛密麗.馬汀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中,做了令人敬佩與感動的田野,她記錄了精神病院中的八個故事,所謂的譫妄、躁狂、情緒週期、思考障礙……等等病徵,是怎麼真實地發生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批判性地讓讀者知道「病」是怎麼被宣稱、運作。而文中提到的藥物,全部都是台灣的藥單上看得見的,這份田野的中文化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病例書寫的中文視野,更拓寬了服用這些藥物的在地讀者能夠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
引爆在地的閱讀意義一直是《憂鬱的文化政治》的初衷。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收於他的《害羞》一書,除了甫發行的英文版,在三、四年內間已譯有日文、韓文、法文等不同版本。希望連恩的作品第一次的中文化,能夠讓台灣很少被討論的「害羞」爭取一些發言空間。文中論述的是「害羞」、「靦腆」等詞彙所形容的人格特質,漸漸地在1980年代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定名與治療的疾病。扭捏、內向、古怪、拘謹等等與害羞相關的氣質,漸漸成為了「社交恐懼症」、「逃避型人格障礙」等等病徵。「害羞」的修辭內涵與其所指徹底的轉化了,面對「社交焦慮」的疾病與威脅,只能夠「不再靦腆」。
盡力想讓「憂鬱」能展現出最大張力,《憂鬱的文化政治》選譯了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布朗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她所批評的左派,總眷戀著過去,總凝視著過往的政治依附,不願意卸下悲傷,也不憧憬復元,於是自戀 / 戀物的憂鬱症結構,讓政治只能朝向一種永遠失落的哀痛;抱緊過去的耽溺慾望,超越了任何現今對於政治動員、結盟,或是轉變的投資的可能性。
當代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朱帝斯.巴特勒,她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一文,鄭重地面對憂鬱,以哀悼的特殊位置,回應了「時間」與「歷史」的複雜性,她認為正是在「失去」裡,銘刻了所受的磨難、暴力、汙名,而早期精神分析中「癱瘓業已麻木」的狀態,其實正賦予了歷史的新的創造性,哀悼可以賦予主體戰鬥力、能動性。哀悼的暴露與「由內翻外」,正是她「然後怎樣?」的問題,哀悼的「時間」、「歷史」,就是身體性地、肉體地與物質相遇的政治。
《憂鬱的文化政治》透過麥克思.潘斯基在〈憂鬱的辯證.序〉試圖延伸對憂鬱書寫的關注,在台灣已經擁有了中文化的傅柯關於「自反性語言」的思想資源,提供了許多關於沈默、空白的話語的政治,而克里斯德瓦的《黑太陽》可以說是做了一種失語的重要標誌,她試著將語言的解構與作者的情感狀態做出連結,《黑太陽》裡誠懇的告訴讀者,書寫憂鬱的意義,正是因為遭受憂鬱折磨的人所書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來自憂鬱──而麥克思.潘斯基接著說,這是「以書寫填滿了『蒼白的倦怠』,那空白的一頁」。麥克思.潘斯基藉班雅明對歷史主義者的批判,對憂鬱書寫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正是憂鬱書寫可以抵抗這收編的歷史體系,而「那空白的一頁」就是憂鬱書寫。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一文裡圍繞著雷納多.阿里納斯的自傳《在夜幕降臨前》展開分析,她強調了「快樂」在政治中如何地得來不易,更告訴讀者書寫「快樂」背後的重要與艱難。「快樂的政治」絕非是企圖擦拭掉壓迫與悲傷的記憶,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事都看成快樂,更不可能是對悲傷與憂鬱的「超克」或是「放手」。〈憂鬱的辯證.序〉與〈快樂的回憶〉分別回應了中文語境裡對「失語」的寫作語言狀態的認知,以及對文學史中「嘆逝」的追憶傳統,企圖讓文學中的憂鬱能夠更深的問題化。
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在英語世界有著曖昧性的崇高地位,它既是最被廣泛閱讀的同志文本,同時也是讓拉子困擾、憎恨的作品。書中主角史蒂芬太過時、太逕渭分明的陽剛認同,在訴求流動、進步、拋下悲情的當代論述中,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並且滿溢的絕望、自恨,讓理論家們想要從中找正面的可能性都無法辦到。在〈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海澀.愛認為史蒂芬之所以受爭議,正因為她受苦、自厭、愛的挫敗與絕望,都恰恰為近代同志形象的相反典型,她批判性認為越是閃避、跳躍、轉化甚至是誤讀史蒂芬的困境,反而越顯示出造就同志困境的社會規範的有效性;但正是要回頭看待自身的厭惡、羞慚又難以切割的拉鋸,才有可能接納並且開始處理酷兒歷史的艱難性。〈拒絕的政治〉裡,海澀.愛延續了她的關懷,把命題放在美國酷兒運動裡常被拒絕、抹拭的壞情感。她認為情感裡不論好的與壞的,兩者都構成了運動的可能;她追認這些沮喪、不正確的情感,試圖為這幾乎是羞恥的秘密的長遠歷史作些辯護。雖然這些壞情感看似根本就是對行動無益,更甚者就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能動性而言,它們會使得那些如此感受的人喪失資格。但海澀.愛的訴求,正是期待一種政治能動性的視野,而它所處理的政治性,是可以將所經歷的壞情感,納入希望修復的傷害之中;因為,能夠認可這些苦難的存在,並藉此發展出的相關論述,才是能夠處理酷兒經驗的運動。
當代酷兒與女性主義運動中重要的推動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在逝世前完成了〈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她在罹患乳癌多年後,想到了從年幼時就經常幻想能夠抱著的、卻一直沒能買到的大娃娃,並且以這個大娃娃替克萊茵的理論做了一個巧妙、溫暖而厚實的譬喻。賽菊蔻從情感層面來理解理論,直接靠近讀者的真實人生,在「抑鬱型位態」的概念中,她看見「憂鬱」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可能,在「妄想型—分裂型位態」中,她充滿同理心地試圖解釋1980、90年代初期面對愛滋恐懼時,酷兒理論所衍發出來的動能,及其後續發展的疲態及限制,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批判運動路線的正確與否,更像是期盼著讓參與運動的人可以減少一些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在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賽菊寇理解理論的溫暖、寬大的大格局,雖然她小時候沒有買到合意的大娃娃,但閱讀她的文字,正如抱著一個她給讀者的大娃娃。
希望《憂鬱的文化政治》也會是讀者手中的棉花糖與大娃娃,希望在這本書的盡頭,不論是不是藥效的副作用,不論酒精與政治正確的比例,不論我們的身體毀壞與不宜人居的程度,我們都可以靠近一點。
疯狂艺术史:从达芬奇到伦勃朗 豆瓣
Au fil de l’Art volume 1
7.7 (13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维亚] 格拉迪米尔·斯穆贾 / 伊万娜·斯穆贾 译者: 潘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蒙娜丽莎原来是达芬奇的女佣!
丢勒的师父居然是一只兔子!
鲁本斯竟然用哈哈镜把皇后画胖了100公斤!
伦勃朗仅靠一幅画就吓得敌军落荒而逃!
这些秘密,你知道吗?
………………
※编辑推荐※
★《疯狂艺术史:从达芬奇到伦勃朗》以生动风趣的探险故事推开了艺术殿堂高不可 攀的大门。小女主人公鲁娜和她的猫文森特将带领您追随一条神秘的红线,与艺术大师们来一次亲密的邂逅。不论您是只想知道皮毛,或是想深入了解艺术史,都能透过此书了解一二。
★ 在这部图像小说杰作中,绘画大师们变成个性鲜明的知心朋友,他们极具个人特色的可爱形象令人过目不忘。飞行器发明天才达芬奇会告诉你文艺复兴是什么;擅长描绘丰腴女人的鲁本斯会对你说“你太瘦了,不适合做我的模特”;心地善良而又命运多舛的伦勃朗让你忍不住想要伸以援手……。
★ 格拉迪米尔通过将漫画体裁发挥到极致,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向最伟大的画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仅在于华美壮丽的画面分镜、惟妙惟肖的名画重现,还在于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和情节。这是一个通过色彩与文字游戏涨知识的理想方式。出身于塞尔维亚的格拉迪米尔,作品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异域风情,即使在风格多元化、不乏优秀作品的欧洲漫画中,他的风格仍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
★ 2015年索里耶城漫画节(Festival de Sollies-Ville)金太阳最佳绘画奖
………………
※内容简介※
从拉斯科洞穴到西斯廷教堂,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到巴洛克时期的阿姆斯特丹,这一部图像小说杰作邀请您追随一条神秘的红线,进行一场目眩神迷的艺术之旅,带领您与艺术大师来一次亲密的邂逅,从而引导您重新解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大师们。格拉迪米尔的精湛技法和渊博学识令人惊叹不已。在他笔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布吕盖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埃尔·格列柯、伦勃朗和维米尔这些大师们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创作才能背后的玄机,在我们眼前再现他们最知名的那些画作,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
※推荐※
我坚信历史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的灵感就来自于往事的谜团:面对历史的未解之谜,我试图通过想象之旅来探索它们的真相。
——格拉迪米尔·斯穆贾
取材自人物传记和代表作品的短篇故事集,将最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位都特点鲜明。绘画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连行家画手都钦佩不已。即使是对绘画不甚了解的人,亦可从中获得一份进入杰出画家专属世界的快速指南,并不由自主地产生想了解更多艺术史的愿望。
——亚马逊读者评论
快乐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岳远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快乐》是日本青年女作家青山七惠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青山七惠颠覆以往的清新风格,以大胆的笔触描写了人类的欲望这一永恒主题。慎司和耀子、德史和芙祐子两对夫妇前往威尼斯度假。英俊的德史曾与许多女人有过露水姻缘,耀子也是其中的一个,德史没有认出耀子,耀子却一直幻想与他重温旧情。慎司敏锐地察觉到妻子对德史的欲望,决定撮合两人,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需要新鲜的刺激……芙祐子自尊受伤,一气之下不告而别。耀子终于实现了愿望,威尼斯之行变得疯狂而荒谬……如果说欲望像杯子,每个人的欲望之杯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当欲望满溢之后,得到的会是满足、幸福还是厌倦恶心、支离破碎?
“不光是这个城市如此。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品。不光是真正的宝石、真正的画之类的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啊,年轻人经常说的“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爱”之类的……这都不过是一些文字游戏,是人们随意在头脑中捏造出来的幻想……” 威尼斯灼热的阳光,蔚蓝的海面,令一切变得不确定。 肉体、食欲、感情的空洞,一切有待满足,又需要小心试探,精心布局。 两对夫妻,看似幸福美满。上天赋予的容貌、天赋上的差距,如同肉眼看不见的裂缝,在海风吹拂下嵬嵬欲裂。 《快乐》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以“小清新”风格见长的青山七惠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小说?一切在阅读后揭晓。
导演的诞生 豆瓣
My First Movie, Take Two: Ten Celebrated Directors Talk About Their First Film
作者: [英] 斯蒂芬·洛温斯坦 译者: 张洁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极的当代导演访谈录,集中关注仅凭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十位“新人”。他们成长背景、性格志趣、际遇发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赌上家当的林克莱特,勇闯大制片厂高层过关斩将的门德斯,抛弃会计金饭碗征战宝莱坞的卡普尔,又有两次拿下金棕榈的库斯图里卡,处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号》的莫迪松,两度在职业巅峰换跑道从此成为“电影节奖项收割机”的伊尼亚里图。
在洛温斯坦的引导下,诸位导演回溯初执导筒时遭遇的种种煎熬,从苦寻资金、演员、拍摄场地,与剧组成员并肩作战,到最终杀青、死磕电影节,向读者敞开了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惨烈,有热血,有锋芒,个中滋味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
※编辑推荐※
第一部电影就展露锋芒,获奥斯卡、圣丹斯、戛纳、威尼斯、独立精神奖等电影节青睐,他们是怎样走上导演之路的?十位世界导演在本书中打开心扉、分享第一部电影时的艰难与收获、焦虑与喜悦。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一步一步闯过写剧本、筹资金、找演员、处理剧组人际冲突、寻觅进入电影节的机会等重重难关,孤注一掷却以“导演”之名浴火重生。无论此后拿到了金棕榈还是小金人,这十部让他们脱离原始轨道、奠定未来之路的处女作,一定是铭心刻骨的起飞时刻,背后的故事不容错过。
------------------------------------------------------------------------------------------------
关注对象遍布全球,精选八个国家的十位世界级大导演进行深度专访
袒露这些获奖导演的“缺点和优点”:坚韧、孤注一掷、忽悠、自私、魅力、勇气……
听导演们畅谈其艺术理念之源泉,探究不同代际、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导演拍摄处女作时的创作积淀
从导演分享的幕后故事中,领略宝莱坞、好莱坞、独立电影界、艺术电影界等生存百态
十部处女作涵盖各种类型和制作模式,从剧情片、科幻片、喜剧片,到作者电影、独立电影
封面采用180g银铝纸,内附20余幅精彩配图,每篇访谈前皆附有导演个人的生平简介
※导演语录※
我记得每一个清醒和睡着的时刻,我想的全部都是这部电影。
——理查德·林克莱特×《都市浪人》×提名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最佳导演
其他代表作有“爱在三部曲”,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少年时代》
在临近拍摄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对拍电影一无所知!
——特里·吉列姆×《莫名其妙》
其他代表作有《万世魔星》《十二猴子》《妙想天开》《涨潮海岸》,
获得威尼斯银狮奖的《渔王》
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学生和演员,是一个等着别人来照顾的女孩,而现在,我第一次要照顾其他人,做所有的决定。
——阿涅丝·雅维×《他人的品味》×凯撒奖最佳影片、剧本
其他代表作有获戛纳最佳编剧的《宛如幻像》
有一点倒是真的,就是你不可能重复自己的处女作。你把25年时间的积累都投入其中,这样的真诚不可复制。就像初恋。你怎么可能重复自己的初恋呢?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
其他代表作有获得金棕榈的《地下》《爸爸出差时》
我觉得一个导演不做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同样重要。
——谢卡尔·卡普尔×《纯真》×印度电影观众奖影评人奖
其他代表作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伊丽莎白》
开拍后,我完全崩溃了,因为我想掌控一切。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爱情是狗娘》
戛纳影评人周单元大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
其他代表作有获戛纳最佳导演的《通天塔》,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鸟人》《荒野猎人》
导演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我是那种冲在最前面的人,而不仅仅是领导队伍前进。
——北野武×《凶暴的男人》×横滨电影节最佳导演
其他代表作有获威尼斯金狮奖的《花火》,获银狮奖、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的《座头市》
如果你没有遇到让你痛哭流涕或者想上吊自杀的事情,你就算走运了。
——卢卡斯·莫迪松×《同窗之爱》×柏林电影节最佳长片泰迪奖
其他代表作有《永远的莉莉亚》,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我们是最棒的》
如果你知道自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东西,但他们却因为你只有25岁,而且从来没拍过电影,因此不把你放在眼里,那就一定不要让他们得逞,否则你将会被困在原地,你的电影也不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模样。
—— 理查德·凯利×《死亡幻觉》×阿姆斯特丹奇幻电影节银色尖叫奖
奖杯只意味着,在他们不让我拍电影之前,我的时间比别人多点。
—— 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奥斯卡最佳导演
其他代表作有《毁灭之路》《革命之路》,007之《大破天幕杀机》《幽灵党》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梦幻阵容访谈集,当代许多最出色的导演的人生第一课。导演们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同样验证的——所有新手都品尝过的欣喜与恐惧。所有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和电影制作爱好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罗杰·科尔曼,美国独立电影制片人、导演,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媒体推荐※
对电影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愉快的书……尤其能满足那些年轻电影人的需求。
——美国权威影视杂志《综艺》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立意……有许多幕后轶闻和有用的知识。
——戴维·托马斯,《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有助于大家印证拍第一部电影和告别青涩的强烈反差感:持续的兴奋、时不时的恐惧和迈向一种新喜悦的步伐。
——《周日独立报》
2017年8月19日 想读
Art W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豆瓣
作者: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译者: 陈训明/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 - 1
SALVADOR DALI
萨尔瓦多・达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在《达利的秘密生活》和《一个天才的日记》中,作者始终
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
伟绩,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贴切地感受到天才的平凡和
平凡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是众多天才自传中难得的一
次文体策划的成功。
这两本书同时也是优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
直觉、梦境、幻觉的状态中展示着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力量
和一种超越逻辑的逻辑。
海洋中的爱与性 豆瓣
SEX in the SEA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拉·J. 哈尔特 译者: 黄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情色”,一半是“科学”。本书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比如,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性爱,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春药,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在带我们走近海洋动物咸湿而狂野的生活的同时,玛拉·哈尔特又引领我们认识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都在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关乎数十亿人的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
疯癫笔记 豆瓣
作者: 春媚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7
《疯癫笔记》(一位中国学者兼心理咨询师在美国精神病院的实习经历)
春媚 / 著
一个从疯癫世界摆渡回来的人,打捞出迷失的灵魂们丢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建平
著名新闻人、作家/覃里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
联手推荐
名人推荐:
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几乎总是明亮、积极、振奋,春媚的这本书却带领我们来到了它的背面。孤独、犯罪、疾病、疯狂、绝望……如此密密麻麻的伤痛在那个光鲜世界的背面无声流淌,春媚用她的慈悲为它拧开了音量。
——刘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作者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既是百分百投入的共情参与者,也是理性分歧、有距离感的观察者;既有对于不同理论的介绍和实践,又有对于现行医疗体制的审视和批判。虽然讲的是美国病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灵魂的伤痛最难言说,但言说却是愈合的必经之途。春媚的记录真诚袒露,因而也格外勇敢。死亡和罪恶固然无法逃离,但仍有悲悯和接纳;勇气和自由,使生者可相互支持,击破人间的迷你地狱。
——覃里雯
著名新闻人、作家
那些破碎的内心如同绽放在地狱边缘的恶之花,凄清无助,展现了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脆弱。作者重温这段治疗病人的心路,也是一次自我治疗的跋涉。那种反抗绝望的意志如同一道亮光,指引作者穿越风雨交加的夜路,走向远方晴朗的黎明……
——黄发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美国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日常,展现了美国隐形、暗淡的一面,也书写了一群畸零人破碎、悲伤的内心。与此同时,作者向现代精神医疗体系不断发问,也贯穿了她自己一段伤痛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可以多角度阅读的书,引发有关文化、心灵、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作者春媚像一个从疯癫世界摆渡回来的人,打捞出那里迷失的灵魂们丢在时光深处的故事。她完成了一场跨越国界、沟通疯癫与理性的心灵交谈,她以平等心共情,还原出精神病背后的寻常逻辑。
知识分子 豆瓣 Goodreads
Intellectuals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杨正润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但它十分值得一读。知识分子可以怀疑和批判,也就难免被怀疑和批判。1998年,《知识分子》在伦敦出版,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伦敦书评》发表文章称它是“一本有说服力的、也是有趣的书;即使不喜欢它的人,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约翰逊先生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告之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大知识分子――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歡迎光臨!佛像世界 豆瓣
マンガでわかる仏像:仏像の世界がますます好きになる
作者: 三宅久雄 / 永田ゆき 译者: 陳美瑛 時報
一本讀懂日本佛像世界的圖解入門書
佛學知識︱詳細圖解︱趣味歷史︱藝術工藝︱佛像巡禮
附錄奈良京都著名佛像MAPS!
日本佛像世界,傳達深厚的佛教文化與豐富的藝術表現。本書主角佛田明日子(小佛),歷經了神奇體驗,由諸佛菩薩帶領,走進千變萬化的佛像世界。一起跟著小佛來一場別開生面的佛像巡禮吧!
如來︱菩薩︱明王︱天部
人氣經典佛像~大集合!
以輕鬆有趣的漫畫故事為敘事主軸,結合詳細圖解,清楚說明了「如來」、「菩薩」、「明王」、「天部」等四大佛像分類,並以佛像的含意、特徵、姿勢等多方面知識為基礎,從而建立了意理分明的佛像世界。跟著小佛一一巡禮人氣經典佛像吧!例如思維的彌勒、千手千眼觀音、阿修羅、孔雀明王等等,當遊覽日本古都時,更能看出莊嚴表象裡頭的文化底蘊。另外,也介紹了造像大師們的作品,從工藝角度來分析年代、風格與製作手法,是深入瞭解日本佛像文化的最佳入門書。
<各章專欄>
佛像姿勢指南︱佛像印相指南︱佛像髮型指南︱佛像台座指南
佛像光背指南︱佛師導覽︱佛像素材與製作方法
人氣佛像觀光Maps!!
<奈良篇>
奈良市中心與郊外︱佐保・佐紀路・西京︱斑鳩・飛鳥︱櫻井・室生・吉野
<京都篇>
京都市中心與東山︱京都市內與縣內
名人推薦
《表裏日本》作者 蔡亦竹 推薦!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 豆瓣
Center cannot hold : my journey through madness
作者: [美] Elyn R.Saks 译者: 李慧君 / 王建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2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由萨克斯编著。作为病人,在大学时期,艾琳渐渐感到“精神分裂症像一层雾一样正在慢慢地向我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浓”。但凭着惊人的毅力、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怀,再加上对专业的挚爱,艾琳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获得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使她无法按时上课,而且不得不数次接受住院治疗。作者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作者也生动地阐述了多年来在美国的就医经历: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患者的权利和病耻感,对医生的依赖与不满,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药及药量问题的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偷窃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凯里 译者: 张建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8
凯里生于墨尔本市郊小镇,父亲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推销员。凯里曾就读于蒙纳什大学,学习有机化学.后因一场交通事故,未及毕业便去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作家巴利·奥克利和莫里斯·卢里,开始接受文学创作的熏陶,阅读了贝内特、贝娄、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和福克纳等人的实验性作品。一九六_匕年,带着对国内环境的失望和对明友奔赴越南战场的忧伤,凯里离开澳大利亚来到欧洲,寄希望于得到欧洲文化的滋润。在欧洲,他周游各国,不断积累素材,但大部分时间仍侨居伦敦,靠写广告谋生。闲暇之余,精心创作,小说《寄生虫》(Wog)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但因该小说大胆前卫,出版社拒绝出版。
眼泪的化学 豆瓣
The Chemistry of Tears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凯里 译者: 顾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2
《眼泪的化学》入围2014年度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是一部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小说,并带有一定历史悬疑色彩,它延续了凯里前作的怪诞幽默与奇思妙想,兼具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故事讲述了伦敦某博物馆女钟表学家凯瑟琳怀着情夫猝亡的心理巨痛,奉命对一尊奇巧神秘的古代机械装置“天鹅”进行修复。在对文物的复原过程中,她鬼使神差地挖掘出这尊“天鹅”背后的秘密:那是许多年以前隐藏于德国黑森林的一座神秘小镇,一段机械制造与人性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神奇传说。“天鹅”复原了,但那段传说却疑窦丛生、谜团未解,亦如现实中的工匠,修复得了器物,却修复不了传说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