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睡人 豆瓣
Awakenings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宋伟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睡人》不是幻想小说,也不是恐怖电影
这是发生在20个“睡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种很多医生闻所未闻的疾病
她梦到自己变成一座活着的、有感觉的石头雕像;她梦到死亡,但和真正的死亡又不一样。第二天醒来,她透过镜子,发现自己的梦变成了事实。
“简直不可思议,那个女人从20年前我认识她的时候就没有变老过。”就好像在她恍惚的几十年里,岁月神奇地停止了。
这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我什么表情都没有了,不能关心任何东西。什么都不能打动我,甚至连父母的死都不能。我忘记了快乐和不快是怎样的感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一种新的药物左旋多巴,将他们沉寂的生命唤醒,带给他们新生; 但药物作用的消退,又给他们带来更深的痛苦
看见声音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韩文正 中信出版社 2016 - 9
没有语言 人要如何思考 如何建立概念
享誉全球的脑神经专家 畅销书作家萨克斯
走进失聪人群的世界
【编辑推荐】:
1、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3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
2、在这本书中,他探索了失聪人世界的种种面向--访谈失聪人士及其家庭,造访聋哑学校,深究他们的历史。他写道:“如今我必须以新的、种族的观点去看待他们,他们是拥有独特的语言、感知与文化的人。”
··············································································
3、萨克斯根据自己与失聪人士的交流,将他们特殊又充满坎坷的经历展现了出来,以及手语这种视觉语言的存在,让我们见识到了大脑潜能的丰富。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
··············································································
奥利弗·萨克斯TED视频地址:
http://www.ted.com/talks/oliver_sacks_what_hallucination_reveals_about_our_minds
【内容简介】:
人,是语言的产物。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以为凡是人都有思想能力。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却忘了,人是用语言来思想。没有了语言能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带我们进入了失聪人的世界,讲述了他们在语言上所面对的艰酷挑战以及种种困难,探索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向,以及人何以为人。萨克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国度之门,他人是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我们能更好的看自己。
【媒体、名人评价】:
我从来没有想过变成聋哑人士意味着什么,被剥夺语言的权利,或者拥有另一个非凡的语言、一个社群和文化。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对这个群体的了解、想法与他们的难题。 ——奥利弗∙萨克斯
一本非凡的著作,十分具有洞察力,细致并且具有说服力。 —— 《圣路易斯邮报》
任何一个读过萨克斯的作品的读者都会得到一些新的想法,他对于事物理解的宽度似乎是无限的…主题十分吸引人,并且文字的力量十分强大。 ——《堪萨斯城明星报》
当前时代的色情 豆瓣
Pornographie du temps présent
5.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张璐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2
本书收录了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2013年1月26日在巴黎索邦大学的一次演讲,同时附有演讲的法语原文,便于读者参照阅读,全书篇幅短小精悍,但又值得反复咀嚼。阿兰•巴迪欧以文学为切入点,从一部戏剧作品入手,论及当代哲学和政治思想,分析批判了图像的统治与反抗,并对政治伦理中的崇拜物提出了深刻质疑,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新思考。
何为美好生活:Beams at Home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宝岛社 译者: 黄怡轶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6
●引领日本潮流文化的时尚品牌——BEAMS对美好生活的快乐提案
孩提时代的玩具车、手工制作的民艺品、喜欢的衣服和鞋子……
相信被这些钟爱之物包围时的简单喜悦,
生活在喜欢的物品和人周围,才是最快乐的。
从130名BEAMS员工的生活与服饰中,
我们看到种种理想生活的可 能,以及与物品相处的美好方式。
●全书480页彩页,高清大图呈现,家居细节尽显无遗
还原日本58个潮流家庭的全貌,向你展示美好生活的58种可能
•采访时尚人士的生活理念,如何提高品位、寻找时尚灵感
•独家衣橱、私密小物大公开!
•海外旅行时收集的杂货的魅力
•喜欢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和家具结合
•胶片相机抓住的每一个瞬间
•过好品味的生活,从购买一把自己喜欢的椅子开始
•最重要的还是绿植啊
BEAMS作为日本潮流文化与生活方式引导品牌,每件作品都无不体现着幕后工作人员的专业以及独特审美。2014年10月,BEAMS推出这本书,独家探访了包括BEAMS品牌社长、开发部人员、买手、采购、公关以及店员等多个领域和职位的同事(共130人)的家,以照片配合简单采访介绍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家具陈列的不同见解,同时亦配合有日常衣着的搭配方案和生活小物,从而观察每个BEAMS职员如何将品牌倡导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精神真正融合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书中介绍的案例不仅局限于日本店员、买手、宣传企划人员,还有台北、伦敦、纽约、巴黎、泰国等世界各地的员工。读这本书时,既可以借鉴漂亮的家居风格,也能从中看出BEAMS的企业文化和它提倡的生活理念。
介绍每位员工的家时分三个部分:
1. 对话(访谈),比如双休日做什么,家里最喜欢的角落或摆设,装饰与收纳窍门,喜欢的品牌介绍;
2. 家里各个角落的细节照片与解说;
3. 私人衣橱与常用物品的展示。
2018年1月4日 想读 LifeStyle
Life W
比起爱你,我更需要你[中英双语版] 豆瓣
Jag behöver dig mer än jag älskar dig och jag älskar dig så himla mycket
作者: [ 瑞典 ] 格纳·阿德里尤斯 / Gunnar Ardelius 译者: Tara Chace / 赵清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来自北欧的神奇之书,爱过的人都会看
我的前任是个极品微博推荐本书
豆瓣网英文版瞬间想读人数高达1287人
北欧,瑞典,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焦急地等待电话,收集好每一片对方扔掉的纸屑,他们甚至觉得相遇之前的时间是不必存在的。
她会从梦中笑醒,他睡觉时像个孩子,早上留在枕头上的口水印都似一颗小小的桃心。他们靠亲吻和拥抱就可以生活,他们仿佛活在人生的慢镜头里。
渐渐地,他们开始争吵……
从试探、犹疑、迷恋、幸福,到倦怠、争吵、分开,
爱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裂缝?
中英双语对照版,每一句话都像《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的独白一样触碰心弦:
他用双手把被子拉过他们头顶,拢起一些来,成了一个小小的帐篷。
“我们一辈子都会住在这里。也许会生几个小混蛋,他们会觉得这张床就是整个宇宙。”
With both arms he pulls the comforter over their heads, fluffs it up so it forms a little tent.
" We’re going to live here forever, maybe have some little brats who think this bed is the whole universe."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件事物,例如一张桌子,这样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放在那里,站在一旁,客观地讨论。
“There should be something between people, a table where you put a part of yourself and discuss it from the outside.”
我们好像必须得出去走个不停,仿佛一旦停下来,就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As if we have to go out all the time and go for walks, because if we’re not going for a walk then something terrible will happen, something will catch up to us.”
“什么时候,你知道结束了?”
“也许是,当这个人站在你面前时,比起这个人,你更爱那些爱的记忆。”
“How do you know when it’s over?”
“Maybe when you feel more in love with your memories than with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2018年1月3日 想读
Love W
背離親緣(上) 豆瓣
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译者: 謝忍翾 大家 2015 - 9 其它标题: 落在远方的果实
「生命因困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因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父母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性向及價值觀,因此也無法從父母傳下的「垂直身分」獲得身分認同。他們必須從狀況相同的同伴間得到「水平身分」,才不致覺得自己是世上孤獨的異類。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養之間痛苦地掙扎,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本書特色
封面的黑影,以及周身的水紋,第一眼讓人聯想到的,是在胎兒在母腹中的超音波影像。父母在看到超音波影像時的心情,是興奮、期待,充滿對未來的想像。那必定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象,縱使知道其中會包含很多辛苦和勞碌,仍舊在看到影像的第一眼就注入了滿滿的感情。
但他的真實面目,不是儀器可以看得出來的,未來必定有太多「意外」以及無限「驚訝」等著。那就是為何孩子的影像會是個黑影,也一定要是個黑影。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u 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u 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心理學類(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u 2013年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非小說類(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u 25屆浪達同志文學獎提名──跨性別組非小說類(Lambda Literary Award)
u 2013年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u 2013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
u 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倡導獎(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Advocacy Award)
u 2013年GRASP捐贈與贊助者獎(GRASP Friend and Benefactor Award)
u 2013年獎噴泉之家人道主義者獎(Fountain House Humanitarian Award)
u 2013年密西根大學麥可華勒斯獎(Mike Wallace Aw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 2013年哥倫比亞大腦灰質獎(Columbia Gray Matters Award)
u 2013年全國犯罪和違法事務協會傑出成就獎(Distinguished Achievemenet Award in Nonfic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u 2013年紐約市精神疾病全國聯盟「希望種子」獎(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of New York City’s 2013 “Seeds of Hope” Award)
u 2013年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圖書獎(NAIBA Book of the Year Award)
u 2013年綠康乃馨同志文學獎(Green Carnation Prize)
u 2013年山繆強森獎入圍(Samuel Johnson Prize)
u 名列2013年《展望》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One of Prospect Magazine’s Top World Thinkers of 2013)
u 名列2013年《倡權者》雜誌去年漏網之魚的二十本年度必讀好書(The Advocate’s 20 Must-Read Books We Missed Last Year)
u 2012年《柯克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圖書(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u 2012年美國亞馬遜網站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mazon.com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美國巴諾書店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 Barnes & Nobl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經濟學人》最佳圖書(Economist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紐約時報》最佳圖書(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時代雜誌》十大非文學類最佳圖書(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u 2012年《克里夫蘭實話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Cleveland Plain-Dealer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BuzzFeed.com 最佳圖書
u 2012年《波士頓全球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Boston Glob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舊金山紀事報》十大最佳圖書(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0 Best Books)
u 2012年Salon.com「蘿拉.米勒」專欄(Laura Miller)年度最佳圖書
「背離親緣是個里程碑,是本革命性的著作。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親子差異』,卻從未將之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作者對這個主題討論得十分透澈,並以充滿人性的眼光待之,文字充滿魔力,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珍妮弗.伊根,普立茲小說獎得主,著有《時間裡的癡人》
「安德魯.所羅門這部勇敢且深具野心的作品,把科學、文化以及充滿力量的同理心熔於一爐。他讓我們知道,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極度不正常的人,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也遠多於相異之處。」──Malcolm Gladwell,加拿大資深記者、暢銷書作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這是一本研究透徹、筆觸細膩的書,讓我們發現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如何影響父母的人生、希望和感知。我原先是為了自己,想得知其他家庭如何面對孩子自閉症的診斷,最後卻學到,其他家庭是如何面對各式各樣無法預期的孩子,而這些父母又是如何鍛鍊出足夠的韌性去面對這些艱難,以及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又能多深厚。我自己身為父母,完全能了解要在對孩子的期望與他們真實的樣子之間取得平衡,是永無止息的掙扎。」──美國亞馬遜讀者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賴孟泉/精神科醫師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吳嘉苓/台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召集人
番紅花/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馬家輝/香港作家
蘇美智/香港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朱亞君/出版人
顏擇雅/出版人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各界人士推薦
作者安德魯‧索羅門 TED演講:「愛,沒有條件」http://goo.gl/gJuINX
如何参观美术馆 豆瓣
How to Visit an Art Museum
6.9 (14 个评分) 作者: [荷] 约翰·艾迪玛 译者: 李鹏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美术馆只有“专业人士”才去?
艺术品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美术馆里应该保持安静,不能与其他人攀谈?
看展应该大致浏览,尽量多看?
小孩子不懂艺术?
……
忘掉以上对于美术馆和艺术的陈腐偏见吧
我们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比你想象得更近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32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有趣兼具实用性,是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
你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如何欣赏空无一人的风景画?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极简、内容晦涩的艺术品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判断艺术品的好坏?美术馆警卫会给你怎样的启发?如何看待裸体艺术?…
2017年12月26日 想读
Art W
背叛 豆瓣
作者: [美] 詹妮弗·弗尔德 / 帕梅拉·比勒尔 译者: 耿沫 2015 - 1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 《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你会懂得: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伤痛,但坚强一点,慢慢来,学会为自己疗伤,学会温暖整个世界。
埃里克·侯麦 豆瓣
作者: 米歇尔·塞尔索 译者: 李声凤 江苏教育 2006 - 10
《埃里克·侯麦:爱情、偶然性和表述的游戏》致力于做的,正是对这些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就像他们通过戏剧性和表演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因而这是一项总结归纳的工作,它会将侯麦的整个创作年表考虑在内,但并不打算系统地研究他的每一部作品。既然我们的目标是从中发现一些关键点,那么我们的目光自然也就会集中在某些处于转折交汇处的影片上,因为,即便它们不是最美丽、最风趣或最完善的,但它们具有突出的启示作用和深长的意味。侯麦始终是一个实验者,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探求中的电影人,而不是一个声称每次都在实现些什么的创造者,他呼唤着这样的过程。侯麦的艺术不是一种象征或隐喻的艺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在古典影片中需要附属于戏剧性效用的因素,在这里或许比舞台高度和取景具有更大的功用。
杜尚访谈录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纽约艺术指南 豆瓣
The Art Guide: New York
作者: 摩根•福尔克纳 / Morgan Falconer 译者: 杜盈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7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观赏纽约艺术品提供了全面指导,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纽约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品,勾勒出一部人类艺术史的大致轮廓。它将引导你全面领略纽约的艺术精品,从世界闻名的机构展出的各流派巨作,到鲜为人知、超凡脱俗、深藏于美术馆中的佳作等等,不一而足。在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各馆艺术品的同时,作者还精心编制了各馆藏品的分类索引,使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赏尼古拉斯•普桑和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后,紧接着去弗利克美术馆看洛可可画家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画作,或者去美国唯一致力于19至20世纪学术传统的达西什博物馆。
作者还对多位重要艺术家作了批判性分析,对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进行评点,甚至告诉你去哪里找艺术家的故居与遗迹,既帮你找到杰克逊•波洛克的标志性作品,也精确定位他在纽约的故居和他曾经常常出没的地方。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纽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有机会游览纽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纽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纽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纽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2017年11月29日 想读
Art W
向田邦子的情书 豆瓣
向田邦子の恋文
6.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向田和子 译者: 张秋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在向田邦子于台湾的空难事件猝逝二十年后,妹妹向田和子打开了那只布满尘埃的牛皮纸袋,首次公开了向田邦子与N先生之间最私密的情感流动。这些书信和日记写于向田邦子的创作巅峰,而情人N先生面临人生最黯淡之时。在这往返的书信和日记里,没有“我爱你”这三个字,却无处不见爱与彼此牵系的心。
2017年11月18日 想读
Love W
古拉格气象学家 豆瓣
Le météorologue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奥利维埃·罗兰 译者: 林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在古拉格的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范根格安姆不是这么刚烈的人。他爱家庭,尤其怜爱他的女儿,他的“小星星”。他热爱他的工作,大概也热爱他生活的时代,这个人,也许不够有怀疑精神,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 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气象学家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是我们曾经至少在某一刻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 豆瓣
作者: [法]罗贝尔·巴丹德 译者: 郭金灿 新星出版社 2016
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
支持废除死刑,就是在支持杀人犯,对付受害者吗?
在那些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里,暴力犯罪率上升还是下降了?
法国前任司法部长巴丹德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
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一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律师致力于为众多死刑犯辩护,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恶、最无耻的坏蛋,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保存他们的性命而千方百计说服法官和陪审员。即使法庭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他每次只能从后门离开;即使受害者的家属向他扑来,指着鼻子骂他;即使他的小儿子都不解地问:“你喜欢那些杀害小孩的凶手吗?”
罗贝尔·巴丹德,一位为了废除死刑不懈斗争的战士,他的个人经历忠实记录了法国废除死刑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西欧最后一个仍在执行死刑的国家,巴丹德为了终止这种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断奔走疾呼,他成了废除死刑的象征。在密特朗上台后,巴丹德担任司法部长,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死刑在法国终止了!
这本由他亲自撰写的著作,再现了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审,以及政府内部不同派别围绕死刑问题的角斗,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重新发现日本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日] 矶达雄 / [日] 宫泽洋 译者: 杨林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是一本带读者深度了解日本历史与建筑的文化旅行读物。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宫殿、神社、寺庙、城堡、民居、茶室、庭院各有特色,知名胜景数不胜数:伊势神宫、松本城、白川乡合掌聚落、法隆寺、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严岛神社、姬路城、出云大社、清水寺、斜阳馆……
本书精选日本全境60处震撼人心的最美古建筑,以海量照片与精致手绘体现建筑细节,以幽默精辟的文章深度解析建筑背后的政治历史背景、建筑本身的设计意图与文化意味,带读者全面欣赏日本建筑细致之美、深入浅出地认识日本历史与文化。带上本书,为独特而有意义的旅程无限加分,让旅行的乐趣无限翻倍!
◆ 美轮美奂的五棱郭,在历史上却是个囧货?
◆ 关押重刑犯的网走监狱,装饰着“越狱王”白鸟由荣的塑像是几个意思?
◆ 都被太宰治说成“毫无风情,大而无趣”了,斜阳馆是怎么撑到现在的?
◆ 式年迁宫、永远活在当下,伊势神宫到底是现代建筑还是古建筑?
◆ 白川乡合掌聚落就是风之谷!为什么没有娜乌西卡在空中飞翔?
◆ 为什么金阁寺明明贴满了金箔,银阁寺却黑漆漆的一点银子也没有?
◆ “以沙为海,用石作岛”,连个盆景都没有的龙安寺石庭如何使人窥见无限宇宙?
◆ 怎样才能在伏见稻荷大社偶遇狐狸使者?
◆ “圣德太子的愉快木造建筑”法隆寺居然坚持了一千三百多年?
◆ 文豪夏目漱石最爱的道后温泉本馆,居然“禁止哥儿游泳”?
……
再去日本,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2017年11月17日 想读
Life W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豆瓣
Art History after Modernism
7.2 (5 个评分)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 苏伟/译、评注 / 卢迎华/评注 金城出版社 2014 - 3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首次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引领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同形态的压力下不断地被丢失。因此,书中每个章节之后由卢迎华和苏伟结合各自当下的工作和观察而针对贝尔廷观点进行的评述与阐发,不仅会引起读者对本土当下状况的反思,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17年11月14日 想读
Art W
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 豆瓣
作者: 王安憶 / 韓麗珠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
內容簡介
這個集子的所有作者都可以說是不同尋常意思的「張迷」。他們把張愛玲的文字看成一個起點,說着說着,就說到了自己。在努力接近張愛玲的時候,他們意識到自己與她所處的時間空間的不同。所以說零度不只一種接近,也是一種距離。
集子裏的文字試圖回應張作為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給我們提出的不斷的挑戰,試圖從她的文字中發掘出被遮蔽了的世界和風景。這才是「張力」的真正的意思。
迷楼 豆瓣
7.5 (24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是刘以鬯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收入了 3 题中篇、15 题短篇和 12 题微型。作品展示的时间背景,倘着眼于执笔,则跨越了将近一个甲子(1942—2000年),自 40 年代始,每个 10 年,都结有硕果;倘着眼于想象,则贯穿现当、观照古今。而涵盖的空间背景,则包括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甚或某些乌有之乡。你若有心驰骋其间,咀嚼之余,比较归纳之后,想来必会看出这位香港现代杰出作家之一,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翡翠岛编年 豆瓣 Goodreads
8.3 (27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编辑推荐

京都,有腔调。京都人,不好懂。

京都不仅有古寺、民居,也有光怪陆离的新建筑,把城市都给“糟蹋”了。

京都的大企业:华歌尔和欧姆龙。这些现代精密测量技术都承袭自传统手工业?

统一制服?这只是一种妥协和退缩,并不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对了,在京都,怎么吃?

如此等等。

“有趣”的京都大叔、著名哲学家鹫田清一,带你走进千面的京都、多层的京都、唯一的京都。

内容简介

林立的古寺,薄弱的历史观。

比起自然,更为亲近技巧和虚构。

热衷滑稽可笑之物,大街小巷藏奇人。

独特的构造,有许多孔洞,与“彼岸”相通。

三件物,城中老街有,郊外新城无:古树,宗教设施,清寂角落。这些地方,是世界的开口……

在京都,这样的开口,比比皆是……比影视中描述的,更为形而上学、更为妖魅的城。

编辑推荐



推荐一、林语堂,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推荐二、有这样的结局,需要另一方爱得深刻且智慧。至少有一个人要有智慧的执着,耐心的等候,才能长久。

推荐三、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推荐四、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眼泪,就以为它不会悲伤,那是因为它生活在深深的海底,它的眼泪,人们看不到而已。

推荐五、左手握着幸福,右手握着回忆,花开不败…… 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

推荐六、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内容推荐

上天似乎十分眷顾林语堂,让他一生遇到三位心仪的女子:初恋情人赖柏英,天真烂漫、俏丽淳朴、勤劳能干、善良孝顺;才女陈锦端,美艳无双,聪敏高洁,温柔大方,秀外慧中;妻子廖翠...

(展开全部)

本书是包慧怡客居爱尔兰期间的见闻札记。如同晃动圣科伦基尔的水晶魔眼,作者引我们观看这座旧称“冬境”(Hibernia)的翡翠岛无人注视的背光面。在埋葬着法登默圣诗集的泥沼深处,在淙淙泠泠的盖尔语诗节中,在千年墓葬石和凯尔经羊皮上盘旋的螺纹里,在乔伊斯圆塔、贝克特桥与王尔 德故居的角落里,在叶芝和格列高里夫人洒落的塔罗牌中,在托宾与琪根反复描摹的无人海岬边——爱尔兰大地遍布着化身为矮妖和精灵的秘密,它们并非有意躲开人群,只是在等待一个波德莱尔式的迷路者,或者一双慢下来的眼睛。
2017年10月4日 想读
Life W
台北小吃札记 豆瓣
7.3 (22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2017年9月21日 想读
Life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