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与友人谈里尔克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程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6
“不管在什么领域里,每逢基本问题时,总不免要想一想:里尔克曾经说过什么?”
无论在人生历程还是精神境界上,程抱一与里尔克,有很多息息相通之处。所以,程抱一对里尔克人生、诗文作品的阐释、解译,就有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该书包括程抱一三封解读、阐释里尔克诗文作品的长信,以及程抱一翻译的里尔克诗文作品,包括《致奥非斯商籁》、《杜伊诺哀歌》、《祈祷书》《图象书》、早期诗、中期诗、《关于塞尚的信》、《马尔特手记》等。
他是个真诗人。面临“机器的统治”,面临“欲望的混浊”,他坚持足以保全生命真粹的精神。他的有些观点近乎“道”,有些经验近乎“禅”,基本上却是继承奥菲斯的传统,也就是欧洲诗最真纯的传统:出死入生,让爱的裂心开向一切;将一切纳入内心的空间,提升为灵魂的旋律与节奏。——程抱一
很老很老的童话 豆瓣
作者: (法)塞居尔伯爵夫人 译者: 刘志颖 / 詹少晶 2012 - 11
《生活之甜系列:很老很老的童话》是“生活之甜”系列丛书之一,全书所收录的老童话,不是老生常谈的身边故事,而是一个个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神奇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真善美,让他们更健康的成长。
人的大地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7
《人的大地》后面专门附有《小王子》: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书!
《人的大地》初版于1939年,出版当年即获得“法兰西学院大奖”;同时,美国以《风沙星辰》为名出版英文版,列为畅销书,并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书中的那些风、沙、星辰、黑夜、大海等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这部被萨特称为“存在主义小说的滥觞”的作品,充分体现 了圣埃克苏佩里从自己的身体力行出发来探讨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像小说中所描述的,作为开拓者,作为探险家,人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下不断战胜困难,直面死亡。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它能够穿越时空,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巴黎城市史 豆瓣
Paris, Histoire D'une Ville
作者: (法)马尔尚(MarchandB. ) 译者: 谢洁莹 2013 - 8
1789年,巴黎人口总数不足60万。然而,自复辟王朝开始,随着移民大潮汹涌而至,首都人口在一个世纪之内翻了四番。作为首都,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法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巴黎的权力令人不安,它的财富却又让人垂涎,正是这种矛盾使巴黎成为法国历代王朝的眼中钉,首都成为了国土整治政策的众矢之的。在这些无凭无据的抨击与反巴黎主义的政策背后,我们不禁揣测这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所催生的一种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巴黎神话 豆瓣
作者: [法] 帕特里斯·伊戈内 译者: 喇卫国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最全面的巴黎思潮史、最动人的文化艺术史
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巴黎通史,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寻梦者的天堂,朝拜者的圣地,昔日的神话城市,多民族的怀旧之都
《巴黎神话》一书精彩极了,是作者毕生阅读思考的结晶。文章精微敏锐,见识高明,而且带有绝妙的反讽。书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称引、一针见血的评论以及关联。——尤金·韦伯
巴黎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的神话之都,是历史的伟大见证者。巴黎的每座桥梁、每座广场都代表着其辉煌的历史。纵然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以及欧斯曼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造,这座城市也仍然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记忆着巴黎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巴黎神话》用神话学的方法为我们阐述和分析巴黎的社会文化史。它以极具魅力的方式介绍了外国人、法国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关于巴黎的神话与魔幻,刻画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衰退。它洞见深刻,信息丰富,文笔优雅,阐明了无尽变动的城市活力中交叉着的集体想象和个体想象,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为这座永远迷人的城市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
甜蜜的房间 豆瓣
甘い蜜の部屋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茉莉 译者: 王蕴洁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东方版的“《洛丽塔》”,天真少女的残酷情爱游戏
三岛由纪夫盛赞的“性感杰作”
没有世间规矩,只有情爱本来的样子
美丽的少女藻罗,是一头纯真无邪的“爱情肉食兽”。钢琴教师的偏执之爱,仆人的克己之爱,邻家青年的占有之爱,丈夫的绝望之爱,都不过是她的饲饵。一次次情感历险之后,始终与藻罗共有那“甜蜜房间”的,却只有给予她无限溺爱的父亲……
三岛由纪夫称本书为“性感杰作”,赞叹:“在如梦似幻的世界中,只有肉欲以几近残酷的真实面貌呈现……”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豆瓣
My Lunches with Orson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奥逊·威尔斯 译者: 黄渊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靠着多年后重见天日的一批录音带
为您带来一部“实话实说”“毫无避讳”的私人谈话录
在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餐桌旁
听他“爆炒”好莱坞、抖漏历史秘闻、挤兑政坛要人
与美国“伟大的文化领域煽动者”共进午餐
......................
※编辑推荐※
奥逊·威 尔斯,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被誉为“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26岁拍出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技巧变化宛如百科全书般渊博,名列影史经典榜首,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他的一生也像一部传奇,在政治上极其活跃,曾积极帮助罗斯福竞选总统并拥护其新政政策。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
☆ 本书整理自奥逊·威尔斯挚友尘封已久、首次披露的私藏录音文件。作为“仅凭广播剧配音就让全美陷入恐慌” “靠26岁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稳坐影史十佳之冠” “美国电影、戏剧界段子王”的讲故事的天才,晚年的他却艰难筹资、无片可开,本书记录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三年,回忆生命中经历的事、经历的人所说的心里话。
☆ 谈话中,威尔斯倾吐了他的“愤怒之言” “无奈之言”“吐槽之言” “天真之言”。无论是影史名导、名作、明星、好莱坞寡头,还是各国总统、部长,无论是威尔斯的敌人,还是威尔斯的亲友,一个都不落下。“神段子”“金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 威尔斯的观点常常显得惊世骇俗又自圆其说,并不在意“政治正确”,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外貌歧视、身高歧视,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各路话题直言不讳。
☆ 书中附有雅格洛独家提供的威尔斯晚年片场照、合影,以及威尔斯破例同意、雅格洛绘制的铅笔画像。
☆ 非常值得一口气读完!
......................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坊间一直传说,不知何处存有一批录音带,里头记录了奥逊·威尔斯骤然去世前与好友共进午餐时的私人谈话。事实证明,这批磁带确实存在,一直在某间车库里放着积灰。究竟磁带里录了些什么,本书将做首度披露。
这是我们从不曾见过的威尔斯:说着心里话,泄露个人的隐秘,回顾从以天才之姿入行到被好莱坞扼杀的职业生涯起落,还有那些他的旧相识——罗斯福、丘吉尔、卓别林、玛琳·黛德丽、劳伦斯·奥利弗、大卫·塞尔兹尼克、丽塔·海华丝等等——以及自己人生暮年的诸般失落。这是一位伟大导演轻松不设防的时刻,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桀骜不恭,甚至有时候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性别歧视、同性恋歧视、种族歧视又或是上述歧视浑然皆无。因为,说穿了他就是个编故事的人,是个煽动家。他的话题从政治到文学,从友人的缺点到那些他仍渴望能开拍的电影,不论谈什么,他都能做到愤世嫉俗却又罗曼蒂克,多愁善感但又常常低俗。不过,只要他一开口,那就绝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总能让人觉得坏得有趣。
经由彼得·比斯金德的精心编订,本书所展现的,是一位20世纪的巨人。内心被苦涩与愤懑填满,虽身处逆境却犹不放弃,仍拼命追逐生命中最后一次的辉煌,浑身迸发出难以抑制的才思与智慧。真正的威尔斯究竟是什么样的?倘若这命题真的成立,那么最有可能回答它的,便是这本《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
※名人推荐※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每一位当导演的,当然包括我自己,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作为电影人的奥逊·威尔斯一较高下;但这还不算,因为现在我们又得和作为编段子高手、说故事行家的奥逊·威尔斯一较高下了;此人知识之广博、经历之丰富,可能在这一行里再也无人能够企及。好在,不管是谈什么,他的雄辩强据总能做到一针见血、予人启发、骇人听闻、粗鲁无礼、风趣幽默、实话实说这些特点或具其一,或干脆同时都有。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我也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人看了一半能把它给放下的。”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导演代表作有《性、谎言和录像带》
“以后再谈到奥逊·威尔斯时,必须再给他多加一行形容词。通过这本值得称道的对话录,我们发现了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奥逊·威尔斯,只要一张嘴,谈起那些他宣称自己曾打过交道、有过合作、出过力效过劳、一起上过床的男男女女,那些曾经讨好过和背叛过他的人,那些在他长达半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或欣赏或憎恶(两件事常常同时发生)的人,威尔斯总能说出些好笑到伤天害理、固执到无法无天而且又不落俗套的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都笑得发哮喘了。”
——戴维·纳沙(David Nasaw),著有The Patriarch等书
“亲近传奇人物的机会不常有,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遇上一位传奇人物,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每星期都能与他共进午餐。奥逊·威尔斯与亨利·雅格洛的对话,处处透着回忆、智慧与怨恨。而最重要的还是,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一幕自我扮演的好戏:由奥逊·威尔斯饰演奥逊·威尔斯。”
——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著有《电影超简史》等书
......................
※媒体推荐※
“非常有意思,让人欲罢不能!”
——《名利场》(Vanity Fair)
“威尔斯显然在这些看不见的录音中敞开了话头。这本书挖到了古典好莱坞时代的许多八卦,但它的价值又远不止茶余饭后的消遣,因为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是威尔斯这位艺术家的一幅‘画像’,记录了威尔斯广博丰富的所思所想。实际上,本书是理解威尔斯导演观念、个人思想的重要资源。”
——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y),《纽约客》(The New Yorker)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让我们得以亲临一种特别的历史文化现场。威尔斯的博学会刺激你打开电脑,一边读,一边上网重看书中提到的相关电影,看看威尔斯自己的作品,或者他不吝美言力捧的巴斯特·基顿、卡罗尔·隆巴德的作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太棒了!终于能轻松窥见威尔斯脑子里在想什么了!书中充满了辛辣的言论,所论话题包括电影、戏剧、导演、演员、政治以及讲故事的核心原则。《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可能是这位讲故事领域的巨巨最后最伟大的作品!”
——Indiewire
“当亨利·雅格洛寄书给我,打开前,我曾一度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有趣。结果,我上钩了。我们的天才威尔斯嘴太毒了,有时候还挺烦人的,他在书中的观点是如此直白,不加掩饰。你在阅读的时候几乎能听到餐馆里银餐具叮当作响,服务员端来午饭,理查德·伯顿路过打招呼的声音。”
——小拉尔夫·加德纳(Ralph Gardner Jr.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7年8月3日 想读
Art W
世界小史 豆瓣
Eine kurze Weltgeschichte für junge Leser
8.7 (5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吴秀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 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无敌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未完的对话 豆瓣
Unfinished Dialogue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 [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 译者: 杨德友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15年的讨论,包括了两人的通信、谈话录音,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为了回应波兰女学者持续的、尖锐的和十分深刻的提问,伯林对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索的方式将激励其他人继续展开这未完的对话。
谈话录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王安忆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第一次全方位展示王安忆文学人生的方方面面。
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访谈不拘一格,坦诚、率性、随意,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一窥作家独特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简明目录:
第一章 成长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母亲
三、父亲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开始写作
六、职业化的状态
七、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文学讲习所
二、《儿童时代》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陈丹青
五、史铁生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写爱情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对知识的兴趣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宗璞
三、汪曾祺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王蒙、张贤亮
六、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张承志、张炜
二、莫言、贾平凹
三、阿城、王朔
四、刘庆邦、刘恒
五、迟子建
六、苏童
七、余华
八、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小鲍庄》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五、《叔叔的故事》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纪实与虚构》
八、《长恨歌》
九、《长恨歌》之后
十、还在过程之中
王安忆读书笔记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新星出版社 2007
阅读就是体验另一种现实。在我们有限的经验与事件中再创造经验与现实。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
王安忆读书视角独特,感觉细腻,评价生动,语言朴实而有张力。本书内容丰富,意趣盎然。作者认为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读者在书中也可以觑见作家王安忆的心灵世界。
目录
一、阅读心境(代自序)
我的“书斋”生活
阅读的要素
吞书长大
多和少
众里寻他
在偏僻的地方读书
读电影
书中书
边走边读
阅读的心境
到图书馆去
二、读书笔记
《异乡异闻》读后
汪老讲故事
颜色的里程
大陆台湾小说语言比较
上海的故事——读《歇浦潮》
《泥日》的彼岸
走出凤凰
告别青春的回忆
无韵的韵事——关于爱情的小说文本
寻找苏青
男女关系的乌托邦
坚不可摧
残酷的写实——重读《包法利夫人》
摹写的精神
知识的批评——从蒋韵说起
人间的疾苦——读《乡村诊所》
山花烂漫——评于田儿小说《关帝庙土地庙》《石屋》
世俗的张爱玲
遥想手工业时代
雅致的结构
自觉与不自觉间
纪实与虚构
事实与诠释
精诚石开
香港人——评《目迷·耽美——爱恋无声》
三、序言集次
剑桥的星空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这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文字。这部书共收入了四篇长文,分别是分为《剑桥的星空》、《命运与无命运》、《温柔的资本》、《音乐生活》。文笔细腻温婉,广征博引,讲述的是虽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紧密的关联。阅读这些美丽隽永的文字,本身就是在和我们的内心对话……
二战史 豆瓣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英]约翰·基根 译者: 李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
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一战史 豆瓣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约翰·基根 译者: 张质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9
第一世界大战宣告了欧洲旧有国际格局的土崩瓦解,自文艺复兴以来生机勃勃、自信乐观的欧洲文化遭受重创,其影响甚至波及亚非广大殖民地,因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塑造了现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不理解这两次大战,就无法真正认识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
约翰•基根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而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蒙古国就在咫尺之外的北方,却又可能是我们永不会踏足的天涯。正如我们渊源如此之深,却又如此陌生。
陌生的国度,荒凉的国度,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三百万人口。乌兰巴托向西,孤身向西横贯西蒙古,几座城市,之间是无尽的草原与戈壁。漫长的旅行,漫长的等待,你永远不知道去往下一座城市的长途客车,会在何时出现在哪里。
晴朗、风雪与沙尘的艰辛旅途,可以安慰艰辛的,是在旅途与城市与普通的蒙古国百姓相遇——哈拉和林经营旅馆的嘎雅、借宿的阿尔拜赫雷市民甘巴特尔、午夜为伴的巴彦洪格尔餐馆服务员、阿尔泰汽车站的许多司机以及去往科布多的一车旅客——城市与人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蒙古国,关于外蒙古。还有曾经与我们反复纠葛的历史,还有那些重回蒙古国的中国商人,从起点的乌兰巴托,到终点的布尔干。
全书精选135帧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旅途之中的135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路途、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2017年7月11日 想读
Life W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9
记述作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经历。928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的脊髓,无数历史与城市依附铁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车旅行全程,记述沿途的风景与城市,记述在列车与旅馆中相逢的人——哈萨克的金矿工人亚历山大、萨哈林的流落小旅馆的亚历山大老头、布里亚特蒙古 人小阿廖沙母子、安加尔斯克的亲爱的奇斯佳科娃·亚历山德罗夫娜老太太、新西伯利亚租住床位在里异乡谋生的漂亮姑娘、叶卡捷琳堡的书商米哈伊尔——人与城市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俄罗斯,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沙皇俄国。
全书精选114帧黑白与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作者旅途之中的114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加直观地展示作者经历的俄罗斯,列车的车厢、城市的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2017年7月11日 想读
Life W
给你写信 豆瓣
作者: 李娟 中华书局 2017 - 1
《给你写信》是以李娟一首长诗为基础设计的布面精装笔记书。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豆瓣 Eggplant.place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9.3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罗宾·邓巴 译者: 张杰 / 区沛仪 译言/现代出版社 2017 - 7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梳毛》是「大众科学的神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 ,讨论了语言的用途,以及更基本的问题: 我们为 什么拥有语言,它从哪来,何时产生。
本书将伴你走进奇妙的旅程,让我们一起与意想不到的各种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从 历史到生理,从猴子猩猩的公众行为到人类的亲密表现,一起漫步遨游其中。
本书将带领我们重回历史,回到我们还只是普通的猿猴,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时候。最早的语言听起来是怎样的?是哪些人使用这些语言交谈?为什么语言从其早期阶段发展演变到今天大概 5000 种无法相互理解的语言( 这还不包括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就已经灭绝的语言 )?
在咖啡馆或酒吧的时候,有没有花点时间听听你邻桌的谈话? 如果有过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三分之二的对话都是些生活琐事、爱恨情仇。
我们发明了「语言」这种神奇的东西,却为何又将它大材小用?
在《梳毛》这本书中,邓巴教授给出了解释:「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有了 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跟全世界各地的朋友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我们的微信好友可以加到几千人之多。
但是,真正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朋友」的,不会超过150人。是的,仅仅只有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
邓巴教授说:这是命中注定的,由你的脑容量决定的。
是什么让他得出如此神奇的观点?请看这本《梳毛》。
爱因斯坦的梦 豆瓣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兰·莱特曼 译者: 黄纪苏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本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墁 创作的一部小说,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小说以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市镇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了若干爱因斯坦的梦:或悲悯尘世哀凉,或吹嘘爱情飘忽,一字一字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体现了对生命的俯就与关怀……在作者笔下,时间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那一个个爱因斯坦的“梦”中,时间宛如美丽的诗篇,衍生出或领悟、或遐想、或感动、或悲伤、或清澈奇异、或伤感高贵的无穷可能。作者行文曼妙,如诗如画,既不失科学家简约本色,又突显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对人...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