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异类婚姻谭 豆瓣
異類婚姻段譚
6.6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谷有希子 译者: 唐辛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异类婚姻谭》由四篇短篇小说组成,其中首篇《异类婚姻谭》为2016年第154届芥川奖获奖作。此书以“某天,忽然留意到自己的脸和丈夫的脸变得一模一样”开篇,这并不是一个夫妻在一起久了便有夫妻相的轻松故事,而是主人公在婚后逐渐丧失个体独立性、险些被所谓的丈夫拖进“非人”泥沼中的故事。 “我”起初并未太在意,直到有一日发现丈夫的脸部器官竟然移位,对此,“我”并未太多干涉,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脸部器官也开始有了变化……续篇《狗们》中,沉默寡言的“我”接到去朋友的山中小屋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山中无人,只有“我”和一群雪白的狗们。有次下山,“我”接到山下小镇的传单,说有人失踪,请务必注意狗的出没。我并未在意,回到山上后,一切如常。可当“我”再次下山,发现山脚小镇已无人烟,满心惊异的“我”只好回到山上与狗们相依为命。终于,有一天,睡在狗们身边的“我”身上也长出了白色的绒毛……小说将日本传统的文学形式“怪谈”与现代生活嫁接,在现代生活之上结出了妖娆的果实。
《异类婚姻谭》是日本第154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获奖作品,将日本古典怪谈融入现代生活,情节吊诡,气氛悬疑,立意深刻,令读者不由自主陷入天才小说家本谷有希子魅惑与恍惚的文学世界。
小说探讨婚姻关系、社会关系带来的人的异化,将人的异化以怪谈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和丈夫的脸变得越来越像,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变成一株芍药,和狗群生活的人渐渐也变成一只狗……小说汲取了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的源头活水,从婚姻这一微观视角出发,描写了一幕幕小家庭中碎片式的生活图景。小说回归日本文学的暧昧传统,以戏仿的手段赋予文本细腻的感受性和冷彻的哲学向度,表达出古典和现代元素交融的审美意趣。
《异类婚姻谭》令不少已婚者背心发冷,难以言说的滑稽、恐怖和静静的哀伤成就了这部小说的魅力。——日本作家山田詠美
将神话结构活用于现代小说中,巧妙地描写出夫妻间的不明关系,这是一部有高超写作技巧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芥川奖评委奥泉光
巴黎之吻 豆瓣
The Paris Kiss
作者: [塞尔维亚]雅丝米娜·米哈伊洛维奇 译者: 刘媛 2018 - 8
《巴黎之吻》是雅丝米娜以自己与作家丈夫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巴黎生活与旅行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讲述和作者同名的女主人公与丈夫M的一段为期四天的巴黎之旅。歇斯底里的女主人公在庞杂的大都会里游荡,对周遭数字时代的各种怪相冷嘲热讽。她深切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时代无所适从,深重的焦虑和恐惧笼罩着她。正因她身处“糟糕”的巴黎城,她将与历史、艺术、未来相遇,并获得启示:弗拉梅尔之家、协和广场的方尖碑、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克吕尼博物馆的《淑女与独角兽》、新凯旋门……对她而言,这场旅行就是巴黎的一个轻吻。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豆瓣
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作者: Bernard Stéphane / 張仲良/攝影 译者: 張穎綺 立緒文化 2014 - 1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那麼本書是這席饗宴的入場券。
巴黎就像法國的一枚鑽石,
每一區都是上面的一片小切面,
經過時間的琢磨,
讓我們能從不同視角中,
窺見一則則美麗動人的故事。
巴黎,歐洲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匯聚時尚、藝術、娛樂、經濟的花都,也是破除封建、孕育民主的聖地。從西元三五八年羅馬人在此建城開始,經過一千多年光陰的洗練,讓這座城市成為擁有豐富歷史的人文薈萃之地。
巴黎市共劃分成二十區,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塊門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書從這座古老城市成千上百的巷道中,精選一百八十七條街道,細數其中最精采的典故與趣談──
巴爾札克最愛的餐廳「韋爾富」在哪兒?波特萊爾怎麼會在客廳裡劈柴?「茶花女」杜普蕾西斯何以在此香消玉殞?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竟然鬧雙胞?莫里哀為組劇團吃牢飯?龔固爾獎評審都是刁鑽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黑貓酒館」竟威脅踢客人的屁股?無論文學大師、歌劇名伶、藝術大家、自由鬥士、皇室貴族或軍事強人,都成了巴黎天空下璀璨奪目的點點星光。
本書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為記者出身,不僅鉅細靡遺地考證史料,更一步一腳印地親自走訪每條街道與建築,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搭配我們為本書所蒐集的珍貴圖像與特別拍攝的實景照片,將巴黎各種面向的美,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只兼具實用性,更極具珍藏價值。
本書就像一座時光舞台,歷史人物在此穿梭自如,隨性演繹著巴黎的某個街角、某個房間,以及……某個永恆的瞬間。如今的巴黎,走過黑暗、革命、變遷與再造,成為人人都想造訪的浪漫國度。現在就隨著本書,享受與她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吧!
2018年8月13日 想读
Life W
墨西哥的五个太阳 豆瓣
Los cinco soles de México
作者: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张伟劼 / 谷佳维 译林出版社 2012
墨西哥起源于何时?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古代墨西哥人把人类的时间及其语言记录在交替出现的五个太阳的历史里,这就是水的太阳、土的太阳、火的太阳、风的太阳和我们的太阳。
在玛雅的金字塔和阿兹特克的古老神灵中,在西班牙人的征服和马琳切的背叛中,在革命起义的旗帜和现代化的探索征 程中,富恩特斯以深深的民族情结,将墨西哥的起源、历史、文化层层剖开,向我们展现墨西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带领我们感受墨西哥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而进行的不懈斗争。
在阅读富恩特斯的作品时,我发觉自己在另一块风土迥异的大陆找到了知音。 ——米兰•昆德拉
富恩特斯的小说是一套名副其实的人类百科,在这一点上并可以和巴尔扎克相媲美。……他的笔游走在一个不计时间的范围中;他的作品脱离了时间束缚,被记录在时间消逝的意识流里。 ——胡安•戈伊狄索洛《塞万提斯的国籍》
太阳在世界的天空燃烧并熄灭,毁灭与更新周而复始,但在所有这些太阳之中,有某种东西一直在墨西哥闪光、炽热。
卡洛斯•富恩特斯富有创造力的想像使他的历史书和小说达到一种深刻和富有意义地真实的程度。克里奥尔人、印第安人、外来殖民,不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暴君还是革命者,他们的声音在这本书中响着,这是一种迫切的声音、无所顾忌的声音。 ——西班牙原出版者
双城故事 豆瓣
Tales of Two Cities: The Best and Worst of Times in Today's New York
作者: [美] 约翰·弗里曼 译者: 姜向明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4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还原你所好奇的每一种纽约生活
欢迎来到纽约,这座充满诱惑又极度分裂的“双面之城”:它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老汇、高雅的林肯中心、喧闹沸腾的第五大道,也有飞奔过地铁轨道的老鼠、脏乱的后街、随处可见的流浪汉。
金字塔顶端1%的人拥有超过城市总收入1/ 3的财富,与此同时,上千名儿童仍在街头流浪:对于生活在富裕与贫穷之间悬崖般断层上的纽约市民来说,到底是什么感受?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每天来往穿梭于这座庞大而又孤独的城市,试图描述这座城市每一颗漂泊灵魂的侮辱、心碎与无奈。
●士绅化•住房•最低工资•医疗•教育体系•种族问题•信仰•性取向•服务业•社交
以纽约为蓝本,讨论生活在世界超级大城市必然面临的种种困境,由今日之纽约,窥视北京、上海、东京……每座现代都市的明日面貌。
全书以小说与纪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致的描写,“沿袭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为纽约描绘出一幅令人毛发耸立的画像。
这本书是28位纽约客对巨大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的有力反击;通过小说和非虚构报道,记录下生活在纽约的各行各业人士的故事。他们照亮了隐匿于黑暗处的边缘人物的生活,试图寻找这座极度分裂的城市中最后幸存的一点人性:
在这里,你能读到每夜在地道里入眠的流浪汉的命运与传说;士绅化给布鲁克林某个街区带来的沉重压力;被极度边缘化的事务所夜班助理们自娱自乐上演的闹剧;忍无可忍的房客为维护自身权益诉诸法庭的审判;亿万富翁被困在暴风雪而造成的愤怒一幕;人们走过装饰奢华的宠物店与瑜伽教室,它们讽刺般地开在廉价发廊以及戒瘾诊所旁边。
这本绝妙的、动人的纽约故事集,正是向这座危机中的城市发出的警铃,令人反思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及未来。
2018年8月2日 想读
Life W
美国二十讲 豆瓣
作者: 金灿荣编 2009 - 4
《美国二十讲》选取了二十篇美国历史上和现当代比较有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的名作,精辟论述了美国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阐述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美国凭什么称王称霸?美国凭什么透支全球?全球化就等于美国化吗?
观看的技艺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里尔克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7
里尔克看到塞尚的画作,大为震动,之后的着魔与入迷,以及他的震撼与心得,诗与思的狂喜,俱化入一封封书信里。海德格尔见到后,大为赞叹,并多方推动,终于1952年得以出版。这些书信,其实是大诗人与大画家的心印。
◆◆◆
这些书信萃取出了绘画的真正本质⋯⋯塞尚的伟大,唯有经一个等量级的大诗人方道得尽。
—— 《纽约客》
在通往圣威克多山的朝圣路上,塞尚所作的探索抵得上西方所有艺术博物馆、所有哲学博物馆的一切研究。
—— 海德格尔
我在写《艺术家》那首诗的时候,正在读里尔克描述自己狂迷塞尚的那些书信,于是,他的一些词句就被引入了诗中⋯⋯塞尚画出了那些无可争议的画作,那些画作如此安稳,乃至让你安稳,让世界安稳,让你在这世间安稳。
—— 谢默斯• 希尼
◆◆◆
在塞尚无数次凝望、无数次变奏的《圣维克多山》前, 里尔克说,自摩西之后,再无人能见一座山,见得如此伟大。
1907年秋天,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里尔克见到塞尚的画作,惊为天人。他惊呼自己简直是盲的,自出生以来至今简直一无所见。而只有遇到这位大画家,才算开了眼。他从此处开始学习观看。于是,他着了迷般地,几乎天天去看那些画作,发了狂一般地,几乎是天天写着书信,记录他在那些画作里的大发现,记录自己的所得所见,记录自己在画前的失魂落魄与嗒然若失,记录那些视与思的狂喜。
这些书信,是他的观画记,也是观看记 :他日渐明亮的眼睛对周边万物的观照记录。此外,更有诗人的谈艺录⋯⋯
大诗人里尔克与绘画大宗师塞尚的相遇里,
有诗、有画、有思,也将有燃烧与迷醉。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爱的戏剧 豆瓣
作者: [美国] 阿兰·布鲁姆 译者: 马涛红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二部分。作者在本书中细致解读了莎士比亚的六部戏剧,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青春的爱,到《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成熟的爱,再到《一报还一报》中爱与宗教、政治的复杂交织,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爱与欺骗的较量、《冬天的故事》中一种自然神学下的爱、《哈尔和福斯塔夫》中一种特具哲学性的爱。
莎士比亚是自然最纯粹的声音。他的戏剧向我们展示了最多样的爱欲表达。
爱的设计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胡辛凯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一部分。在本书中,作者解读了卢梭和深受其影响的四位小说家——司汤达、奥斯汀、福楼拜、和托尔斯泰。
卢梭是爱的现代阐述者与倡导者,他发起了一场爱的运动——浪漫主义运动。这场伟大的运动立志要在孤立的布尔乔亚社会中为人的联合提供一个新基础。在本书中,卢梭与卢梭主义者们(Rousseauans)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是爱的伟大见证者,但他们运动的失败与19世纪末爱作为一个文学主题的垮台也是密切相关的。
The Art of Sleeping Alone 豆瓣
Sophie Fontanel
SIMON & SCHUSTER 2013 - 8
At the age of twenty-seven, after many years of having (and, for the most part, enjoying) an active sex life, beloved French author, journalist, editor, and fashion blogger Sophie Fontanel decided she wanted to take a break. Despite having it all—a glamorous job, plenty of dates and boyfriends, stylish clothes, and endless parties to attend—she still wasn’t happy, and found herself wanting more. She chose to give up her sex life, and in so doing shocked all of her friends and colleagues. What she discovers about herself is truly liberating and raises a number of questions abou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we live. As she experiences being the only non-coupled one at dinner parties, weekend getaways, and summer vacations, she muses inspiringly on what it means to find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alone.
Provocative and illuminating, The Art of Sleeping Alone, which spent eight weeks on the bestseller list in France, offers advice on love and sex while challenging modern-day conventions of marriage and motherhood, making this an ideal read for anyone who has chosen to do things a little differently.
红豆生南国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红豆生南国
此物最相思
《长恨歌》后十年
王安忆再写都市人间绵绵情缘
他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他的原罪,他的蛊,忽得一个名字,这名字就叫相思。
——王安忆
《红豆生南国》是著名作家王安忆2017年zui新中篇小说集,收入《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乡关处处》三部中篇小说。三部小说的故事分别发生于中国香港、纽约和上海,讲述了生活在这三个城市的“都市移民”的故事,他们的青春,爱与孤寂。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 豆瓣
Love Game: A History of Tennis, From Victorian Pastime to Global Phenomenon
作者: 伊莉莎白‧威爾森 / Elizabeth Wilson 译者: 鍾玉玨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7 - 6
★入圍2014年William Hill年度最佳運動圖書
★研究網球百年文化必讀
一部縝密考究又迷人浪漫的文化史
見證時代騷動,打造世代傳奇,銘刻經典身影——網球女神蘇珊‧朗格倫、法國浪漫四劍客、悲劇人物提爾登、澳洲國寶羅德‧拉沃、叛逆火爆馬克安諾、冰冷拘謹博格、優雅費德勒、蠻牛納達爾、諧趣喬科維奇……
■19世紀的草地網球,只是體弱男子與蒼白淑女打發時間的娛樂?
■1880年代,女生穿馬甲與鋼線裙撐打網球才算優雅?
■1920年代,風靡全歐的蘇珊‧朗格倫在比賽時補充體力靠的是威士忌和咖啡?
■1930年代,接受贊助打球很可恥,「冒牌業餘」選手竄起讓網壇傷透腦筋?
■英國選手弗雷德‧佩里的穿衣小心機,純白行頭竟比對手更有精神?
■1950年代,古西‧莫蘭的蕾絲底褲外露,居然成為新聞頭條?
■1973年,ATP選手為何集體抵制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網球最早起源據傳為中世紀的掌球遊戲,但於19世紀以改良後的草地網球(Sphairistike)風靡英國上流社會,舉辦場地多在新興的城鎮市郊,成為有錢有閒布爾喬亞階級的花園派對點綴。其時輿論認為網球「不夠陽剛」、「簡單如玩紙牌」的特性,在當時咸認女性不宜拋頭露面的風氣下,讓淑女得以在社交場合與男性同場較勁,一展球技,網球因此成為時髦男女的聯誼場合。首屆溫布頓錦標賽於1877年舉辦,此後成為社交盛事,遲至1884年才開放讓女子參賽。
網球熱迅速蔓延至歐陸與北美,也席捲澳洲與印度。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走過1920年代的瘋狂享樂,1960年代的虛幻失落,於網球公開化年代之後,將網球推向職業運動領域。個人風格搶眼的球星輩出:1920年代最知名的兩位網球名人是被喻為網球女神的蘇珊‧朗格倫,與打法多元稱霸網壇的比爾‧提爾登;來自美國「撲克臉小姐」海倫‧威爾斯‧穆迪;代表浪漫騎士精神的法國四劍客,其一的瑞內‧拉科斯特更是鱷魚牌衣飾的創辦人。也有從球童起家,退役後成為「溫網之聲」的BBC網球評論員丹恩‧麥斯凱爾的一路奮鬥;印度名將維傑.亞米崔吉;亞瑟.艾許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是歷來第一位非白人選手封王。
然而現今一票難求的四大滿貫賽,也曾面臨與時代脫節的困境,票房慘澹無比,守舊的網壇甚至遭受抵制而推行改革。場上締造傳奇與榮耀,場外是龐大商機與時尚指標,結合民族主義與英雄崇拜的瘋魔,突顯超越極限與鍛鍊心智的競技特質,成就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賽事傳說。
本書以文化史的犀利眼光回顧網壇,綜觀每個世代的代表人物,凝結百年文化的經典時刻。並且細膩陳述其時歷史文化與經濟背景,深刻描繪網球如何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男女聯誼,成為決鬥競技。
2018年6月18日 想读
Life W
没有地图的旅行 豆瓣
Journey Without Maps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邝国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令人窒息的压力,邀请年轻的表妹陪他去西非探险。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横跨两个国家,一个是贫穷的塞拉利昂,另一个是受战争影响最深、为被解放的奴隶而建立的共和国利比里亚。他带着一队脚夫,从塞拉利昂的红土地来到大巴萨的海岸,开始了解这片未受西方殖民主义侵害的地方。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2018年6月13日 想读
Life W
情色之花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者: 段慧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这一束精美清新的花枝,也仿佛是索莱尔斯对自己文学和艺术经验的一种回顾。与卢梭不同,以作家、编辑为业的索莱尔斯并没有沉浸于植物学的研究之中,而是在自己漫长的文学与艺术之途中信手拈来数朵“情色之花”,撷成一束,书写成集,犹如一位从历史沧桑中走来的睿智老者诠释着生命与爱情,幸福与喜悦。龙萨的玫瑰,普鲁斯特的卡特莱兰,欧玛尔•海亚姆的郁金香,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莫奈的睡莲,马奈的紫罗兰……索莱尔斯呈现给我们的是那些盛开在文学与艺术记忆之中的花朵,盛开在遥远年代里永不凋谢的花朵。这一簇繁花,对喜好阅读的眼睛来说是一种无比鲜亮的惊喜。
2018年6月12日 想读
W
品味之战 豆瓣
La Guerre du Gout
作者: [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者: 赵济鸿 / 施程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经济观察报》2018春季好书(文艺类)上榜!
从维庸到热内,
从萨德到普鲁斯特,
从提香到毕加索,
一架自如穿梭时光的哲思云梯,一段生动、辉煌的艺术文学史,一次“原样派”的先锋之旅
《品味之战》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 文学先驱者和引领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 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基本美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周嘉宁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4
★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梁文道、路内、张悦然等联合推荐
★努力抵抗对抗虚无的世纪,了不起的年轻人们共同呼喊下一个黄金时代
【本书看点】
①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关于城市、青年、未来、创造、美、友谊,探讨时代和历史如何作用于当下的中国年轻人。
②生命的价值正是人自己创造的,一幅明亮的、英雄的、乌托邦式青年群像:在混乱的格局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复杂的环境制定切实的计划,在无聊的噪声中保持向上的热望,最终使 年轻成为一种品质。
③97回归的方阵、申奥成功之夜、上海世博会、郊野音乐节、大众偶像、电子游戏……一次从21世纪初回溯至今的时光之旅,在下沉的世界里,用文学的方式,为此时此地的青年生活建造纪念碑。
【内容简介】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如何在下沉的世界建造自己的纪念碑?
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不可复制地书写八〇后青年一代的心灵与漫游
一场世纪初的漫游,介于即将失去的时代与正要开始的时代之间。从上海,北京到香港,可爱平凡的年轻人在规则的缝隙间呼吸,嬉戏,仿佛青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书中的叙事者穿梭在北京奥运会,郊野音乐节,城市马拉松和低像素电子游戏的场景之中,曾经的大众偶像与地下青年文化交织成时间的舱体。
好比从未被命名的巨型动物出现在眼前的震撼和迷惘,或者站在林间空地时,头顶的银河。在《基本美》中,周嘉宁于千禧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尚未被定义的状态,以一种轻盈,逆流的语言,标记出他人与自我,意义与美学的崭新边界。
【名人推荐】
周嘉宁擅长在徐缓中表现撕扭,在恬淡中展示挣扎。她寻找的小说入口往往很小,却有别人看不见的风景。优雅文静的文字,饱含温度、热量和别样的情致。
——程永新
从现实看,周嘉宁的小说避免了生活的戏剧化,显现出日常的忧劳,交流的艰难和情感的困窘;从虚构看,所有的现实都被收摄为向上的可能,仿佛融入了澄澈的大湖,呈现出一种让人心动的基本美。
——黄德海
她是一个被内在力量驱动的作家,她身上有极其固执的软弱,她的小说很容易与读者擦肩而过,当时惘然,后来想起,觉得是她主动避让。为了不让你记得,或者是她自己可以忘怀。
——路内
终于等到了周嘉宁。在公共话语渐渐退场之后,原来要用这种声音去表述这个世代。在他们还没来得及变老就被时代抛弃之前,留下一段写在浮沙上的足迹。
——梁文道
读了周嘉宁的这些小说,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共同的东西:历史的虚无以及对这种虚无的抵抗,不知所以的讽刺和热望,陷于自我和时代的反复纠缠……这是重大写作诞生的时刻。
——杨庆祥
这本书里的小说以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完整地呈现了周嘉宁近年的思考——关于远去的时代和消逝的青春之间曾发生过的强烈共振。她用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沉静、充满反思的“见证者”的声音。
——张悦然
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 豆瓣
作者: 塞兰特 / 基特尔 译者: 庄仲黎 2010
本书绝对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奇书!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工作者都不会喜欢这本书的来到,因为《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无情地揭穿许多不为艺术圈外的人所明了的秘密。
本书不是一本寻常所见的现代艺术史或现代艺术赏析的书。两位作者摆脱了惯常的陈词滥调,以长期身处艺术圈的经验与阅历,用嘲弄的口吻谴责了现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拉近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感,让普通读者能够与艺术家、拍卖行、画廊、博览会近距离接触,爆料了很多不为认知的艺术家与艺术圈 “内幕”,突破了人们对艺术的崇敬心理。
本书通过质疑和解构的方式,给外行人讲高深莫测的现代艺术,直击艺术的幕后,让外行人恍然明白,原来艺术也是可以轻松看懂的。风格幽默,好读好用。
2018年5月28日 想读
Art W
寬門 豆瓣
作者: 宗渺渺 勒巴克顧問公司 2010 - 11
本書寫的是一群「拉拉」(也就是所謂的女同志)在四川成都一個冬天的生活,但故事重點並不在於一般女同志書寫的感情或情慾。她不同情、不悲情、不煽情也不濫情,毋寧說是冷眼、忠實地反映出中國都會年輕女子在當地社會與環境中的處境、經歷與價值觀。而作者便用四兩撥千斤的輕盈、甚或自我嘲諷的筆觸,描繪出她盡量抽離,不帶預設的誠實觀察。
這些住在成都的女孩們,面對她們的原生家庭、父母、交友圈、男性與女性、社會與非社會處境,或反抗,或順從,或逃避,或等待,但在時間的推進下她們又免不了找到或無可避免地走向最後出路,過程當中激發了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暢想,或是對當下的逃避面對。在描寫當中我們不難嗅出同志與非同志、中國與台灣人的異中之同、同中之異。
……後來我放棄了故事上的跌宕起伏,我想用我迷信的文字,絮叨冬天裡的一場豔遇、一場等待、一場出走、一場隨遇而安。
據說成都是中國同性戀人數最多的城市,我不知道這是否有科學的統計。不過我住在成都的六、七年裡,確實認識了好多出櫃或不出櫃的同性戀朋友,有段時間我甚至被他們戲稱為「拉拉與GAY之友」。最初想寫這個題材,也是因為在二○○六年冬天,聽了幾個失戀的拉拉朋友傾訴她們的故事,頗受震動。不管妳喜歡的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最後發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雷同的困擾,無人倖免。
在我看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同性戀群體處於一個奇怪的狀態之下,並不單單是弱勢強勢的問題,也不單單是寬容與接納的問題。在小說裡我並不試圖獵奇,也沒能力關懷,我只是講述我當時有限的了解和感受。
词家有道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黄志华 / 朱耀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谈。词人在对谈中以创作者第一身,回顾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构思,并分享对于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借此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访谈录”的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七十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九十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二十一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共十六位。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