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音乐的极境 豆瓣
Music at the Limits
作者:
[美]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W. Said
译者:
彭淮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6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豆瓣
The Paris Wife
作者:
保拉·麦克莱恩(Paula McLain)
译者:
郭宝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海明威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著名的爵士时代,著名的迷惘的一代。彼时的巴黎才人云集、流光溢彩,而海明威与哈德莉是其中的黄金佳偶。
来自圣路易斯市的姑娘哈德莉,美丽、沉默、家境良好却压抑,父亲自杀,母亲去世,她与强势的姐姐一家一起生活。但当28岁的哈德莉与20岁的海明威相遇后,一切都改变了。年轻的海明威英俊、热烈、敏感,他带哈德莉结识各色有趣的人,带她投入变幻的巴黎生活。哈德莉逐渐盛放,心性中的率真、善良、沉稳,使她成为海明威的缪斯,也成为这位尚未成名的作家最可靠的伙伴、最坚定的支持者,以及最温暖的照顾者。然而,随着海明威的事业与声名日盛,他们的感情遇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哈德莉意识到,巴黎成就了他们的成功与幸福,也正在夺走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多年之后,“哈德莉”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这令人向往又使人神伤的爱恋,是仅属于那个年代的巴黎传奇,是一部翻遍文学史也读不到的哀婉篇章。
————————————————————————————————————
35个国家/地区相继出版
亚马逊网站2011年最佳图书
雄踞《纽约时报》排行榜56周
2011年10月新款kindle上市主打图书
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畅销榜冠军 巴诺书店畅销榜第9名
持续上榜《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波士顿环球报》《洛杉矶时报》……
繁体版台湾诚品、博客来、金石堂书店畅销佳作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著名的爵士时代,著名的迷惘的一代。彼时的巴黎才人云集、流光溢彩,而海明威与哈德莉是其中的黄金佳偶。
来自圣路易斯市的姑娘哈德莉,美丽、沉默、家境良好却压抑,父亲自杀,母亲去世,她与强势的姐姐一家一起生活。但当28岁的哈德莉与20岁的海明威相遇后,一切都改变了。年轻的海明威英俊、热烈、敏感,他带哈德莉结识各色有趣的人,带她投入变幻的巴黎生活。哈德莉逐渐盛放,心性中的率真、善良、沉稳,使她成为海明威的缪斯,也成为这位尚未成名的作家最可靠的伙伴、最坚定的支持者,以及最温暖的照顾者。然而,随着海明威的事业与声名日盛,他们的感情遇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哈德莉意识到,巴黎成就了他们的成功与幸福,也正在夺走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多年之后,“哈德莉”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这令人向往又使人神伤的爱恋,是仅属于那个年代的巴黎传奇,是一部翻遍文学史也读不到的哀婉篇章。
————————————————————————————————————
35个国家/地区相继出版
亚马逊网站2011年最佳图书
雄踞《纽约时报》排行榜56周
2011年10月新款kindle上市主打图书
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畅销榜冠军 巴诺书店畅销榜第9名
持续上榜《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波士顿环球报》《洛杉矶时报》……
繁体版台湾诚品、博客来、金石堂书店畅销佳作
涡虫 豆瓣
プラナリア
7.7 (2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7
“五月天”阿信感动推荐
我把首次读完的感动,写成歌曲《九号球》。我想呈现的,是那种彻底毁灭后的修复力量。——五月天乐团主唱 阿信
本书以直白手法,写下五个梦想逃避现实的平凡女子的故事。
《涡虫》一个人行驶在深夜的国道上,我虽知是徒劳,却还是向星星祈祷:“来世请让我做涡虫吧。”
《裸》十来岁开始,我就不顾一切地向前向前、向上向上,一味地不管不顾就是想赢。但想赢什么呢?
《不在别处就在这里》我任凭电车摇晃着身体,感叹自己真平凡啊!要说烦恼便是孩子、丈夫和父母,想要的东西就是钱和睡眠。
《囚徒的困境》但我害怕给那个暧昧的东西加个轮廓。囚徒的困境,我在心里小声念道。
《有爱的明天》三十六岁的我,在简易公寓里饼干般薄薄的被褥上焦急地等待未归的女人,这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吗?
我把首次读完的感动,写成歌曲《九号球》。我想呈现的,是那种彻底毁灭后的修复力量。——五月天乐团主唱 阿信
本书以直白手法,写下五个梦想逃避现实的平凡女子的故事。
《涡虫》一个人行驶在深夜的国道上,我虽知是徒劳,却还是向星星祈祷:“来世请让我做涡虫吧。”
《裸》十来岁开始,我就不顾一切地向前向前、向上向上,一味地不管不顾就是想赢。但想赢什么呢?
《不在别处就在这里》我任凭电车摇晃着身体,感叹自己真平凡啊!要说烦恼便是孩子、丈夫和父母,想要的东西就是钱和睡眠。
《囚徒的困境》但我害怕给那个暧昧的东西加个轮廓。囚徒的困境,我在心里小声念道。
《有爱的明天》三十六岁的我,在简易公寓里饼干般薄薄的被褥上焦急地等待未归的女人,这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吗?
哀痛日记 豆瓣
Journal de deuil : 26 octobre 1977 - 15 septembre 1979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著
/
[法] 娜塔丽•莱热(Nathalie Léger)整理、注释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每个人都有母亲,巴尔特的哀痛,也正是我们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是她故去时的房间,也是我现在就寝的房间。在她倚靠过的墙壁上,我挂上了一幅圣像(并不是因为信仰),我还总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终不再想旅行了,为的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
——罗兰•巴尔特,1978年8月18日
内容介绍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是她故去时的房间,也是我现在就寝的房间。在她倚靠过的墙壁上,我挂上了一幅圣像(并不是因为信仰),我还总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终不再想旅行了,为的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
——罗兰•巴尔特,1978年8月18日
内容介绍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 豆瓣
Topologie d'une cité fantôme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郑永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一座失落的城市,它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掩藏着几个相继的文明——重复而矛盾的——沉淀在每一地层(它奇特的地形,它以自然灾害、屠杀、神圣文本、器皿与符号的甲胄为标志的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道垂直的裂缝,不同类型的痕迹揭示出每个年代特有的空间。但是这些片段互相交迭,互相渗透,互相摧毁……
然而剧院、监狱、后宫、庙宇和妓院仿佛考古学家,一步步在这个突然变换的动态迷宫里前行,包含着(隐藏或经常全然相反,完全露出)同一桩隐秘的罪行:仪式性的谋杀因一个刚满育龄的妓女变得复杂,她的记忆——或对仪式的复制——在调查者的足迹上留下了疑点。
于是回来的孩子认出了——在那些还崭新的烙印中——喂养他的社会指定给他的性幻想,在学校的书本里,艺术、历史或宗教书籍里,这些书都在不懈地以它们隐秘的方式向他讲述着相同的欲望。
然而剧院、监狱、后宫、庙宇和妓院仿佛考古学家,一步步在这个突然变换的动态迷宫里前行,包含着(隐藏或经常全然相反,完全露出)同一桩隐秘的罪行:仪式性的谋杀因一个刚满育龄的妓女变得复杂,她的记忆——或对仪式的复制——在调查者的足迹上留下了疑点。
于是回来的孩子认出了——在那些还崭新的烙印中——喂养他的社会指定给他的性幻想,在学校的书本里,艺术、历史或宗教书籍里,这些书都在不懈地以它们隐秘的方式向他讲述着相同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