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灾异的书写 豆瓣
L’Écriture du désastre
8.6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 校注 吴博 译者: 魏舒 / 吴博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布朗肖晚年思考了“奥斯维辛”,但他独特的思考在于把它当作灾异或灾变事件。中性意义上的灾异还不是灾祸,灾异与遗忘有关,它打开一个中性空间,作为“之间”在在场与缺席的外面。在灾异中,只有灾异如同解体的星际在警醒着,“灾异是礼物,它给出灾异;它并不考虑存在还是非存在” 。它只是拒绝与抵制一切现成之秩序。而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所有的面容只导致对生产本身的否定,每个人已成为集体的匿名的脸,人甚至害怕自己的面容,集中营没有位置给面容。
————————————
为何所有的不幸,完结的、未完结的,个人的、非个人的,现在的、永远的,有这样一个暗示,并不停地提醒它,被载入历史却又没有日期的不幸,一个已经缩小到几乎从地图上擦除的国度,然而它的历史却超越了世界历史?这是为何?
无尽的谈话 豆瓣
L'Entretien infini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无尽的谈话》如此的厚度或许证实了标题的“无尽”之意。但“谈话”是什么?一种言说的需要,一种写作的迫求。在和列维纳斯、勒内•夏尔、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等人的无形的谈话中,他者和断片的言语激发了一场走向极限的逃逸运动,这既是对未知的外部空间的迎接,也是对形而上学阴影的脱离。因此,不再只是纯粹的文学批评,布朗肖意图在谈话中容纳哲学、伦理、艺术和神学在内的诸多思想之可能性。“谈话”是书的半成品,尚未成为有作者签名和封面包裹的书。在这些字字珠玑的谈话里,布朗肖与作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机锋为我们理解法国当代思想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书写被不可见地召唤着去瓦解这样一种话语:不论我们相信自己多么不幸,只要我们还支配着它,我们就仍被舒适地安置在里头。从这个角度看,书写是最大的暴力,因为它僭越了法则,一切的法则,甚至它自己的法则。
这就是达利 豆瓣
This is Dalí
作者: [英] 凯瑟琳·英格拉姆 著 / 安德鲁·雷 插图 译者: 程文欢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适合各年龄层读者阅读的艺术启蒙经典
权威艺术史家联手知名插画师倾力编撰
设计独特、装帧精美,呈现值得收藏的艺术丛书
..................
※编辑推荐※
☆ 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 术家的传奇人生。
☆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
※内容简介※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著名西班牙画家,因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本书通过生动的插图,描绘了达利诙谐的一生。还试图用插画来分析达利画中的哲学意象。配合达利画作的展示,让人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众声喧哗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众声喧哗》包括著名代表作家王安忆最新创作的小说《众声喧哗》以及6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
《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
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 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传奇。喧嚣中有静寂,卑微中有真实生活的质地;绵密的写实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禅机。
6个短篇小说中,最近的一篇写于2012年11月。
我们与他人 豆瓣
Nous et les autres
作者: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译者: 袁莉 / 汪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托多罗夫的重要作品。分析了18、19世纪数位有影响力的法国学者的思想,包括蒙田、托克维尔、米什莱、戈比诺、巴雷斯、勒南、谢阁兰及列维-斯特劳斯等,讨论的重要议题包括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种族与民族,异域风情,人文主义,展现出对于人类多样性的观念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实 利的影响,逐渐从启蒙运动初期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变为殖民的理论工具。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我们”(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这一群体之外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法国知识界刚刚掀起对这一话题的再度关注,我个人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不过,与其说我想借此书发表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如说我是在向法国的先哲们提问,这些先哲早已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孟德斯鸠到谢阁兰,从蒙田到列维-斯特劳斯。既然真理并非在握,我便要上下求索,与这些先哲们一起,有时同行,有时背道而驰。
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放弃历史学家们的那一套做法。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求知,不光要知道事情原本是如何,还想要知道事情应该是如何。我不光想要了解,更要做出评判。因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研究他人,我们是要和他人一起生活,时时、处处、在在。
茨维坦•托多罗夫
此书是一本兼顾了学术水准和趣味性的思想史著作,研究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从法国的视角反思了“他人”这一问题。……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向托多罗夫所说的批判人文主义的重要转向,即人文学科从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和伦理道德评价的转向。……这本厚重而有趣味的书将长期作为博学多识与批判性研究的典范。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
偏爱原始性 豆瓣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杨小京 / 范景中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 4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2017年1月11日 想读
Art W
張愛玲學 豆瓣
作者: 高全之 麥田出版社 2008 - 9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說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說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說裡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說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裡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說〈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說的敘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极客与怪杰 豆瓣
作者: (美) 沃伦•本尼斯 / 罗伯特•托马斯 译者: 杨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11
通过对24位怪杰、17位极客的采访,作者使我们较深入地了解了极客和怪杰的内心世界,也深刻分析了其异同点、形成时代、家庭背景、个人因素,同时也提出了铸造领导者的“熔炉”“适应能力”“凝聚力”等有意义的概念,颇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极客和怪杰虽在诸多方面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爱好并善于学习。
怪杰年轻时饱读名著、崇拜伟人、崇尚英雄、遵从教诲、听命前辈、不惧艰辛、严于律己、勇担义务、追求安定、忘我工作、经验丰富。
极客则不拘泥书本、不那么推崇英雄、大胆怀疑前人的定论,注重工作、事业与个人生活的平衡协调;他们直言不讳地声称要开创事业、追求财富;他们不喜读名著,却勤于思索,善于向一切人包括向亲属和下属学习;他们不端架子,仅把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他们经验不多却眼光独到、敏锐,善于捕捉新经济时期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
杜拉斯谈杜拉斯 豆瓣
La passion suspendue
作者: [意] 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 访谈 译者: 缪咏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内容简介
本书是意大利女记者莉奥波狄娜对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采访录。访谈全面贯穿了杜拉斯的童年生涯、少年成长、巴黎岁月直至后来的创作生涯,并从电影、戏剧、艺术、法国新小说派等角度全面解读杜拉斯的百变容颜,将杜拉斯未能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心路与情感思考呈现在一问一答之中。同时,杜拉斯还以身为作家、导演和编剧的多重身份,同狄娜一起探讨了文学、电影和戏剧和两性关系等话题,并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的数位文学大家如萨特、加缪等进行了独特而趣味盎然的点评。可以说,杜拉斯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深入地谈论她身处的时代,因而,本书正是以她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战后文化与文学领域。
▼编辑推荐
★永远的文学情人“杜拉斯”,回望一生的晚年访谈录
★金句女王杜拉斯犀利活泼地评点着自身与周遭世界,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谈论着整个时代
★自传式访谈录,轻松易读,以杜拉斯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二战后文化史
伍迪·艾伦谈话录 豆瓣 Goodreads
Conversations with Woody Allen: His Films, the Movies, and Moviemak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克斯 译者: 付裕 / 纪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9
“为了拍《阿拉伯的劳伦斯》,你要去沙漠待两年吗?”
“当然。”
——那不是我。我会直接把《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点子扔进碎纸机!
★伍迪•艾伦从1971至2009年接受其传记作者的访谈全记录
★一位电影大师关于电影拍摄、剧本写作、私人生活的坦率自白
★全方位呈现幽默、智慧、真实的伍迪•艾伦
引入入胜……读者将会在其中读到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伍迪•艾伦眼中的伍迪•艾伦……给怀有雄心壮志的艺术家提出的大量建议……几乎每页都妙趣横生。
——《巴尔的摩太阳报》
聆听巴赫 豆瓣
Bach hören. Eine Anleitung
作者: [德]米歇尔•魏尔新 译者: 吴勇立 漓江出版社 2014 - 7
三百多年来,很多人认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是永恒的。他的音乐语言仿佛表述出了深沉的、根基性的思想内涵,从而一再打动并震撼了听者的灵魂。无论巴赫处理哪种音乐体裁,他都能成功地让巴洛克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臻于不朽。
德国著名音乐家米歇尔•魏尔新的新作《聆听巴赫》将这天才的音乐向听众作了阐明,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它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为此,他沉潜到音乐结构的深处,同时也挺进到广阔的文化史和演出实践背景中――从巴赫《创意曲》的课堂教育伊始,到圣咏及其在礼拜仪式中被确定下来,到他广博的神学知识的应用,以及他在莱比锡齐默尔曼咖啡厅里演出的协奏曲,再到他最后的那些达到一生事业巅峰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弥撒》和《赋格的艺术》。
2016年7月13日 想读
Art W
与猫头鹰一起检查糖尿病 豆瓣
作者: [美] 戴维·塞达里斯 译者: 郄一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戴维•塞达里斯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踏上一场奇异刺激的世界之旅。从法国牙医的医术到澳洲笑翠鸟的进食习惯,到北卡罗来纳的超市,我们领略的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旅行者所经历的荒诞与惊喜。他责备英国乡村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惊叹于动物标本店里诡异的人类胳膊;毫不避讳地再现了自己做结肠镜检 查的过程;回忆父亲吃晚餐时的不雅着装。他细腻地观察、机智地嘲讽、果断地批判,带着一贯自嘲和自省的幽默感,致力于令人捧腹的内容。
猿猴家书 豆瓣
作者: 张鹏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第一本以书信形式介绍灵长类及其进化的科普书。
人类栖息于地球上,与猿猴同属灵长类。但是我们表现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我们把一切污垢都归于兽性,却把所有光环都归于人性。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问答手法,分别对猿猴的进化与分类、身体与健康、美食与生活、性爱与繁殖、行为与文化、社会与交往、智能与心理七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读者通过了解猿猴,亦增加对自然的归属感。人类、猿猴及其栖息环境是相互依偎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使我们的责任和立命之本。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Earth Moved: On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Earthworms
作者: [美]艾米•斯图尔特 译者: 王紫辰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多次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榜单。在这本俏皮的小书中,她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卑微的蚯蚓。这些细小的生灵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消灭植物致病菌,翻动泥土,改造森林。它们甚至是两次大灭绝事件的幸存者,其中包括了导致恐龙灭绝的那一次。
受到达尔文的启发,艾米•斯图尔特,以她幽默风趣而不落俗套的风格,探索了蚯蚓令人惊异的地下王国。她揭露了我们脚下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观察着自家花园与蚯蚓箱内成千上万条蚯蚓,考察了蚯蚓在科学前沿做出的贡献——从有毒化学物质清理到关于再生的研究。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是一本实至名归的“趣味自然史”。
可爱怪畜生 豆瓣
作者: 早川育夫 / 寺西晃 [圖] 译者: 曾小雪 時報文化 2007 - 5
生活習性奇特的動物,透過當代人文知識的有趣解析,逐篇綻放出精緻的小品風味,進而組成了孔雀開屏般的華麗。──劉克襄
在地球上不可思議的角落,蠕動著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生物,為了生存、繁衍,練就出各種獨門絕活,舉凡捕食、防禦、交配、逃生,無一不怪。
怪生物的「處世之道」堪稱生存的極致。唉唷,怎長得那麼像妖怪?仔細瞧瞧,牠們怪異的行為又何嘗不是人類舉止的一面照妖鏡?
本書以一文一圖的方式編排,以擬人化的筆調,呈現這些怪生物滑稽百出的模樣,幽默又貼近生活,令人絕倒。
國內外暢銷記錄
咦!世界上真有這等怪生物?
★世界一等一的怪生物大會串
★日本暢銷25萬冊
★NHK頻道拍成DVD
★新江之島水族館舉辦怪生物大展
名人推薦語
生活習性奇特的動物,透過當代人文知識的有趣解析,逐篇綻放出精緻的小品風味,進而組成了孔雀開屏般的華麗。──劉克襄
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
屏東海生館館長 王維賢
台中科博館副館長 周文豪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陳寶忠
「寄生蟲博士」跟你聊聊寄生蟲 豆瓣
作者: 藤田紘一郎 译者: 陳姵君 瑞昇 2010
可怕 or可愛?聽聽寄生蟲的微笑告白
寄生蟲能預防花粉症?
減肥也能靠寄生蟲達到效果?
可愛的寵物身上有寄生蟲?
日本知名的「寄生蟲博士」藤田紘一郎,將鉅細靡遺的解說他所熱愛的寄生蟲!
本書內容針對寄生蟲不可思議的生態,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與壞寄生蟲同夥打交道等等,做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說明,同時以大量的插圖與圖表介紹寄生蟲這些令人意想不到卻又鮮為人知的有趣逸事。
雖然一直強調這些寄生蟲的恐怖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知道「恐怖的寄生蟲種類有哪些」「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感染」的話根本無須擔心。
仔細思考寄生蟲與人的關係,作者認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自然與人的關係、再更廣泛一點甚至能擴及至人與人的關係。因此,作者以「共生」這個觀點出發,做了許多闡述,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讀畢本書,你將更瞭解寄生蟲的真實面貌,改變你對「肚中蟲蟲」的刻板印象喔!
本書特色
專業又熱情:本書由日本知名「寄生蟲博士」藤田紘一郎執筆,深入淺出的解說寄生蟲與人類不可思議的共存、利害關係。字裡行間飽含作者對寄生蟲的研究熱情與關注,閱讀起來非常生動有趣!
逼真又精緻:大量的插圖與顯微鏡照片,徹底展現寄生蟲的魅力(?)與可怕之處,絕對稱得上是寄生蟲入門第一本!
柏林苍穹下 豆瓣
作者: (德) 泰格迈尔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5
柏林满载着历史与轶事,柏林的文学,一直是一座不安的城市的生活标记。
在柏林的文学中,一直可以觉察到与环境的搏斗及好战精神,那种挣扎、彷徨和空虚、迷茫的味道。那种奇特的总让人错乱的柏林氛围,依附在所有可见的事物上。
在《柏林苍穹下(汉译精品文化生活)》里,遇见穿梭在柏林出版社、酒馆、沙龙与咖啡馆,围墙、车站、大街与广场的文学人,邂逅德布林、本雅明、海涅、奥登、格拉斯、戈达尔、亨利希·曼、黑塞、霍夫曼、荣格、茨威格……
漫游是一种街道读物,在那里,人们的面孔、陈列品、橱窗、露台、咖啡馆、道路、汽车、树木,不断构成书中的文字、句子和书页。
《柏林苍穹下(汉译精品文化生活)》由霍尔格·泰格迈尔所著。
家族企业治理 豆瓣
作者: 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 (Manfred F.R. Kets de Vries) / 兰德尔•卡洛克 (Randel S. Carlock) 东方出版社 2013 - 2
如何用你的眼睛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草地,夜空,邮票,
马路上的一道道裂缝,肩膀——
平常日子里的普通事物,
当我们去看——真正去看它们时,
我们能看出什么?在本书中,
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邀请我们去观看——
也许是让我们第一次看见周边的世界,
并获得令人屏息的发现。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探家般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荼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2014年10月22日 想读
Ar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