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 豆瓣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加]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刘黎琼 译林出版社 2018 - 9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所创作的第三部小说作品,被认为是门罗继《女孩与女人的生活》尝试长篇写作后的成功转身,从此门罗只安心创作短篇。 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是深埋心中数十年、不得表白的畸恋,是与丈夫所想大相径庭的定情真相,是对不成才却得宠的亲兄弟的厌恶,是缘散后细数那些前尘往事……寻常人的生活,成就了诸多颇具纵深和张力的故事,缓慢的时间之流里,波澜突起,潜流激荡。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豆瓣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6.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基兰•塞蒂亚 译者: 潘驿炜 / 黎潇逸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成年人的词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无论你现在是20岁还是70岁,你都可能觉得已经过去的人生里出了一些岔子,其中有的部分无法修补,有的令人懊悔。
你觉得自己选错了专业,跳槽过于频繁,也有可能你正为要不要生孩子而纠结,或正在出轨边缘徘徊。
当你选择了一个方向、一份职业、一种生 活方式甚至一个人,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
那些可能性让人着迷,甚至勾引你放弃现有的生活重新来过。
重启毕竟是一个高成本的选择,人生不是一场随时存档读档的游戏,在这之前你需要充分模拟、推演、检查,做好准备再上路。
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顾虑而准备的,它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你能在这里快速学习哲学家如何给不同的事物赋分,表彰它们给予人生的不同价值,看到哲学家如何从自己的中年危机里突围,他们甚至写过多篇论文探讨是不是应该放弃上面提到的其他可能性。
即使你不打算改写人生,或者觉得人生过于乏味,这本书也能帮你换种思路,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达标式的都市人生缺点东西
在都市搏斗的人们有着一些共享的人生目标,例如升任高管、创业上市或拿到教职,接下来则是安家落户、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女)……很多人耗费半生完成了这些但仍然没觉得“岁月静好”,这本书会提醒你,这种达标式的人生缺了点什么。
★ 零风险的重启预案
导演/医生/诗人/企业家……人生的无数选择每次只能取其一二,当你行至途中想要重新来过或者开启不同的人生,必然担心自己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能够获得什么回报。这本书会以作家和哲学家的虚构故事、实际案例和思想实验来为你解答困惑,整个过程如存取游戏进度般可在躺椅中完成。
★ 适合90后的“青年危机”自我诊疗手册
90后正在遭遇青年危机,当一年换两份工作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我们更需要想清楚,选择不同的工作和方向意味着什么,必须为此放弃什么。
★ 无门槛的哲学工具书
本书会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哲学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没有技术门槛或专业壁垒,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使用。
【名人评价】
笔调简洁而富于黑色幽默,这本书是高级人生技巧的哲学富矿,它也提供了富于反思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消解空虚感和和懊悔这些常伴随中年而来的感受。
——吉姆•霍尔特,《世界为何存在?》作者
作为一个自7岁以来就和中年危机形影不离的人,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教益和安慰。如果它不能帮你缩减腰围或者避开死亡,这恰恰说明了它是通往空虚路上一份友善的指南,如同一个忠实的伴侣或者宠物。它甚至能让你理解变成一个42岁的中年人的优点,至少它对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约书亚•弗里斯,布克奖短名单《曼哈顿的孤独诊所》作者
迷宫之谜 豆瓣
Follow This Thread:A Maze Book to Get Lost In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艾略特 / [法]奎贝 绘 译者: 李迪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通常,我们时刻小心谨慎以防迷路,那为什么有人会渴望走进一座迷宫呢?
雅典王子忒修斯进入迷宫时,还是个孩子,但是当他走出迷宫,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英雄。
19岁的嬉皮士青年格雷格,在音乐节散场后的营地,孤独地摸索出设计高阶迷宫的复杂规则,而建造了世界十大迷宫之一的朗利特迷宫之后,他却消失了……
艾柯说,一座迷宫不需要牛头怪,一座迷宫本身就是牛头怪;而博尔赫斯说,一部大书就是一座迷宫,通向所有可能的未来。
从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到欧洲园林的树篱迷宫,再到电影《闪灵》《007》,游戏“超级玛丽”,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迷宫”的意象和形象,在文学、建筑、艺术中散发出迷人的特质。
如何走出迷宫之王设计的迷宫?
为何欧洲园林都是“迷宫控”?
为什么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毕加索都迷恋迷宫?
沿着希腊神话中忒修斯进入米诺斯迷宫时带着的红线,每读一页转一个方向,解密迷宫之谜。
你没有发现迷宫( maze )与惊奇( amazement )之间的联系吗?迷宫是如此的复杂迷人,我甚至为它写了一首诗。——博尔赫斯
它让阅读变成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这本书既是谜题,也是解谜工具,而谜题的答案,就是各种各样的诱惑、挫败和上瘾——这与真正的迷宫别无二致。
——《卫报》
引人入胜,资料详实……在艾略特深沉的文字与奎贝灵动的画作中,不断迷失又有所发现,是一种令人成就感满满的体验。
——《出版人周刊》
一场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书单》
故事处方 豆瓣
The Story Cure: A Book Doctor’s Pain-free Guide to Finishing Your Novel or Memoir
作者: [美] 丹提·W.摩尔(Dinty W. Moore) 译者: 袁婧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一本书解决你的写作疑难杂症,教你抓住读者的心
◎ 编辑推荐
☆ 俄亥俄大学创意写作指导、故事医生丹提·W.摩尔提炼多年经验,浓缩成9份故事处方,让你独一无二的故事跃动纸上!
☆ 从《大卫·科波菲尔》《了不起的盖茨比》到《黑暗的心》《奇想之年》,从简·奥斯汀、查尔斯·狄更斯到海明威、库尔特·冯内古特,从经典中领悟写作之道
☆ 破解你的写作症结,让你的文字直击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欲求、刺激读者的神经突触,让读者与你的故事声息相应、情感相连!
◎ 内容简介
你的故事怎么改,才好看?凭借着担任俄亥俄大学多年创意写作指导的经验,丹提·W.摩尔将提供创作问诊,开出风趣而实用的故事处方,让写作者的写作之路不再痛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治疗”,依照核心故事、场景设置、开头写法等主题划分为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作者根据他教授写作的经验罗列了“病症诊断”(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治疗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为“体检”,在这一部分,作者给读者提出了如何修改和持续写作的建议。
无论是无聊的情节、平板的人物形象、直白寡淡的对话,还是找不到故事的核心、写不好开头这种老大难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解决之道。全书对问题的探讨详细具体又轻松欢快,无论是写作新手还是小有所成的创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帮助。
◎ 媒体推荐
……致那些开始了写作却遭遇阻碍的作家们。
——《图书馆期刊》( Library Journal )
资深作家与写作教授摩尔带来了清晰完整的写作指导……少有写作指南能像这本书一样简洁、周详与有趣。在充斥着花哨建议与噱头的写作领域,这本书无疑是个中翘楚。
——《书单》(Booklist )
人们在写作时会遇上种种困难,例如写作时的阻塞、扁平的人物形象、无趣的对话和毫无特点的叙事声音等等,这本书则正是为他们准备的指南。在这部适用于各阶段写作者的指南中,摩尔又一次展现了他标志性的幽默和睿智。
——《诗歌与作者》(Poets & Writers)
作为一位全能型作家,摩尔不仅在俄亥俄大学的写作项目中长时间担任写作指导,还创作了这本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从自己的伤口中,我们得到写作的灵感,由此写出来的故事就是我们疗伤的药膏,并使我们与其他有着相似伤口的人心灵相通。《故事处方》治愈了故事。
——得州之事(Texas Matters),得克萨斯公共电台(Texas Public Radio)
◎ 名人推荐
小说的写作是一项令人畏缩的任务,一个遍地都是棘手障碍的迷宫。《故事处方》提供了良药来治愈阻碍小说写作的疾病,但最重要的是它挑明了创意写作的关键:核心故事。
——格兰特·福克纳(Grant Faulkner),国家小说写作月(National Novel Writing Month)执行理事
我是怎样摆平焦虑的 豆瓣
ANXIETY REBALANCE
作者: [英] 卡尔·弗农 译者: 张晓宁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3
在热衷于“贩卖焦虑”的时代
让自己积极地生活下去
英国亚马逊心理自助类销量榜首励志作品
◎ 编辑推荐
☆ 一本更受人喜欢的书
本书荣登英国亚马逊心理自助类销量榜首。作者曾帮助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克服焦虑症,影响力覆盖全球。
☆ 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
与语言繁冗、堆砌理论的“专家式”作品不同,本书文风口语化,力求幽默好懂,杜绝啰嗦、絮叨和无意义的心灵鸡汤,不罗列术语、不搞长篇大论,干净清爽、直击要害。
☆ 一场不一样的现身说法
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作者表面上稳得很,心里慌得不行。他尝试了市面上的各种疗法,包括转移注意力法、催眠、药物疗法、心理咨询……却没好起来,但他不放弃,通过不断学习、分析病情,他融合各种疗法的优势,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提出了“ DP 规律”“焦虑再平衡理论”“代表疗法”等独家内容,最终给折磨了自己 15 年的焦虑症与抑郁症画上了句号。
☆ 一段关于热情和希望的记忆
本书贯穿了作者的前半生。父亲去世、母亲患病、早早辍学、经济危机……过于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一度独自忍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折磨,还好他最终能解开封闭的内心,信任并接受别人的爱。
◎ 内容简介
他担心自己生病,担心自己会死,不敢与人接触,甚至没法出门。
但如今的他,不仅料理好了自己,还帮助了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摆平焦虑。
在本书中,作者将分享市面上的各种疗法为什么无法见效,中间到底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让生活重回正轨的。他独创了“焦虑再平衡”理念,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焦虑和抑郁,轻轻松松地做到与焦虑和抑郁和解。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自体心理学导论 豆瓣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美] 彼得·A. 莱塞姆(Peter A. Lessem) 译者: 王静华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引导性的教材,体现了自体心理学重要概念的演化,和概念彼此关系的内在逻辑性。自体心理学源自科胡特对自恋病人的治疗和研究,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科胡特的思想起源,梳理自体心理学的概念内涵和技术方法,并学习自体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主体间理论和动机系统系统,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自体心理学导论》可以说是一本杰出、经典的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和必备案头书,在北美亦是畅销书,深受好评。中文版由徐钧老师倾情作序推荐!
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现出的多种精神分析观点与自体心理学观点的交错而迷惑,无法直接轻松理解和把握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操框架。
而《自体心理学导论》则帮助初学者跨越了这一学习的鸿沟。本书作者彼得·莱塞姆有25年的实践经验,在美国数家精神分析培训学院任职,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和教学经验,用清晰的条理有力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熟练的自体心理学咨询师亦可以通过此书梳理思想脉络和技术方法。
彼得·莱塞姆给出了一部非常完整的论著,内容涉及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发展以及当代自体心理理论的持续演进。莱塞姆博学且深刻,他极具钻研性地评估了自体心理理论以及该理论对精神分析领域的贡献。本书绝不仅仅是一部“导论”,它对核心问题的历史性解释和综合性论述,对所有对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而言,极具价值。
——James L. Fosshage, Ph.D
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主席
彼得·莱塞姆写就了一部极为出色的关于自体心理学的导论,对临床工作者很有帮助。它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阐述,这些阐述中不仅涵盖传统的自体心理学,也涵盖当代各种关系-系统疗法。对于学生、受训者,以及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Robert D. Stolorow, Ph.D
《经验的世界》(Worlds of Experience)的联合作者之一
数据战略 豆瓣
Data Strategy: How to Profit from a World of Big Data, Analytic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作者: 伯纳德•马尔 (Bernard Marr) 译者: 鲍栋 2019 - 3
数据正在彻底改变所有人做生意的方式。然而,目前所有数据被分析和使用的比例不到0.5%。商业领袖和管理者不能对数据漠不关心或保持怀疑,因为视数据为战略资产的公司才会生存并茁壮成长。
本书是创建一个强大的数据战略的必读的指南,书中解释了如何确定战略性数据需求,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组织改善商业决策和绩效的见解,为需要从大数据、分析和万物互联中获利的组织提供了工具和战略,是每一位旨在利用自己的业务数据的价值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读者的基本读物。
本书包含各种案例研究和真实的例子,介绍了如何弄清战略数据资产和数据受众群体;如何收集所需的数据,制定全新的数据收集方法;如何通过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获得最大收益;如何拥有适当的技术、数据基础设施和关键数据能力;如何确保拥有有效的安全和管理体系,避开经济、法律和声誉问题。
本书适合科技、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CEO、中高管;数据战略负责人;首席数据官;信息系统负责人;转型中的传统企业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阅读。
情動於中 豆瓣 Goodreads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黃沐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7 其它标题: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喜怒哀樂貫穿人生
我們往往任其主宰
渾渾而過
情緒是怎麼一回事?是生而有之,還是後天習得的?是簡單的身體反應,還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全人類通用的程式,還是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或是由社會建構、為不同文化獨佔的產品?
本書試圖尋找情緒之為情緒的本質。作者以哲學研究為骨幹,以歐美的情緒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實證科學的最新研究為證據,輔以東西方的人文藝術經典如文學、音樂、繪畫、電影為旁證,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一面,亦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下,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係,從而形成情緒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
▼ 推薦語 ▼
《情動於中》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沐恩在書中用了大量文學、歷史、電影及音樂的例子,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亦顯出作者的博學多聞。讀者一章一章讀下去,自會感到對人類的情緒了解得越來越深,最後得到一幅大圖像。如果你對情緒素無研究,而想對情緒有多一點的認識,這本書絕不會令你失望。
──王偉雄,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
讀完全書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周遭人的課,我們也會赫然發現,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緒,除生物性本能外,還藏有理性成分與社會文化功能。一本好的學術著作是針對大家一知半解的問題,點出背後的大道理,從而讓人們對該問題有更系統性的認識,《情動於中》正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高朗,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沐恩終於完成了《情動於中》,可喜之餘,特別感受到書中對生活的深摯關懷。沐恩是專門研究情緒哲學的,加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情緒,視野非常廣寬平實,書中對各種情感的發掘,幫助讀者對情緒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撫心自省,對照自己的情感面向。
──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 開卷八分鐘 ▼
沒有憤怒的民族
(摘自第二章第三節)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
在1960年代,人類學家珍·布麗格斯(Jean Briggs)到加拿大西北部,接觸了兩個愛斯基摩因紐特族群,分別是Qipisamiut和Utkuhikhalingmiut。因紐特族總人口只有約13萬,每個族群由幾百至幾千人不等,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由於天氣長期極度寒冷,資源匱乏,亦缺乏先進的生產工具,因此生活相當艱苦。布麗格斯與族群共同生活了17個月,透過觀察及記錄族群的生活模式、習慣及育兒的方法,分析因紐特族的獨特文化。她發現,大體而言兩個族群同樣極少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在族群中,時常保持開朗心境的人最受人尊重,因為開心的人不容易憤怒和引起爭鬥,亦不會使人害怕。因紐特族最高的讚賞是「他從不認真對待任何事物」,指能將任何事看作小事而不計較的個性,因為這樣的人最不可能憤怒。布麗格斯稱因紐特族為「沒有憤怒的民族」。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人
憤怒源於衝突,因紐特族人甚少表現憤怒,皆因他們相當著重避免衝突的發生。因紐特族人習慣謙卑和小心,不會炫耀自己的成就,免得惹來他人的妒忌。布麗格斯更觀察到他們幾種避免衝突的獨特方法:首先,因紐特族人盡量避免對人作出承諾,交談時習慣使用「可能」、「或許」等含糊不清的字眼,因為他們知道承諾可能會導致毀約,引起紛爭。他們亦不會主動邀請別人參加活動,就算邀約也只會用隱晦或開玩笑的形式,讓別人不會有被逼出席的壓力,也讓自己不會有機會被直接拒絕。他們甚至不會輕易對別人發問,因為被問的一方不一定想回答,而其答案自己也不一定滿意。開放式的提問如「為什麼」更被視為最無禮的提問,因為他們認為這有機會損害別人的私隱及自主性。因紐特族人習慣等待別人主動說出自己的情況而不作出提問,例如當布麗格斯多次問及族長有關其兒子捕獵的計劃時,族長只回答兒子還未告訴他。可見就算親如父子,也非無所不談,作為父親追問兒子的行蹤亦被視為不合適的事。另外,因紐特族人習慣否認負面情緒,包括不開心、憤怒、不滿意和憎恨。即使真的感到不快或生氣,也不應該表現出來,並嘗試表現到很開心的樣子,當中的秘訣就是將不開心的事看成笑話般,取笑其所衍生的負面情緒,從而避免衝突。布麗格斯看過一個因紐特族的女孩因為姐姐做的一些事感到不忿。族人問女孩是否不忿,她承認了,但族人立即糾正女孩這感覺不是不忿,而是「有趣」。
因紐特族人的幼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模擬的處境中學習處理衝突和面對憤怒。有一次,布麗格斯看見一個女人拿著一塊塗有果醬的麵包,她一歲的姪兒開心地向麵包伸出手來。可是,姨媽輕輕地摑打他的手,姪兒隨即抱著媽媽哭起來。然後,姨媽再拿出麵包,姪兒再伸出手而再次被摑打,如是者不斷重覆,直至他不再伸手拿麵包為止。這個遊戲主要是希望孩子學會被動地等待別人的給予,而不是主動解決自己的需要。因紐特族人認為主動索求的行為容易被視為對他人的侵略,要防止衝突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杜絕一切疑似侵略的行為,因此,每當孩子主動伸手取食物時,他都會受到摑打。同時,這「遊戲」亦培訓孩子閱讀他人心理的能力,讓小孩能從表情和動作中,理解他人的要求和需要,避免不自覺地引起他人的不滿。
在另一個例子中,姨媽將姪兒的手放在另一個孩子的頭上,並輕聲叫姪兒拔那孩子的頭髮。他沒有立即拔,姨媽就用力拉姪兒的手去拔。被拔頭髮的孩子痛得尖叫,並出手打這個姪兒,最後演變成互相打架。這種故意引起衝突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衝突帶來的傷害。孩子打架之時,成人沒有加以阻止,反而取笑他們,是為了讓小朋友覺得打架是幼稚和可笑的行為。因紐特族人有時候會以遊戲的形式,向孩子作出一些極端的提問。如果孩子擁有弟妹,人們會問:「你愛剛出生的弟弟 / 妹妹嗎?為什麼你不殺死他 / 她呢?」這些提問讓孩子反思,雖然自己有時會對弟妹感到妒忌和怨恨,但並不真的希望弟妹死去,擁有弟妹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從而學會面對人與人相處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處理衝突的方法
當衝突(例如爭奪食物、伴侶、居所等)真的發生了,因紐特族人一般會依照迴避(avoidance)和轉移視線(indirection)兩大原則來處理,盡量避免憤怒的出現。迴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衝突,將衝突當作恍如沒有發生過一樣。另一種做法是隔離,動了氣的族人主動躲於一角自我隔離,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去處理問題。布麗格斯舉例說,有一次她目睹一群人合力將船隻拉離水面,其中一人不慎放開手,結果繩索打中了另一個男人Eliya的臉。Eliya憤怒地責罵放開手的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後,便離開打獵的隊伍,獨自躲藏數天。回歸族群後,Eliya安慰曾被他嚇怕的人,指當初的憤怒只是一場玩笑。對於不願意自我隔離的憤怒的人,族長有權將他放逐。被放逐的人要獨自面對嚴酷的環境,死亡是常見的結果。
處理衝突的第二大原則是轉移視線。因紐特族人常以暗示和說笑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將問題清晰地道出,目的是讓發怒的人自行意識到他的行為的後果。布麗格斯曾於族內發怒,結果被人放逐了,當她到了別的族群,便再也不敢輕易發怒。
鬥歌(song duet)是因紐特族人一個相當特別的解決衝突的傳統,它充分體現了迴避和轉移視線兩大原則。陷入紛爭的雙方需要各自創作一首歌,相約在一個節慶的日子,在眾多親友集會的地方鬥歌,歌詞並不能涉及紛爭的具體內容,只能就對方的特徵、誠實度或性能力等等,作出挖苦或嘲諷。勝負由眾人決定,評審的準則不在於誰有道理,而在於音樂的質素和歌詞所表達的機智幽默。從這個鬥歌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迴避和轉移視線的應用。鬥歌要求紛爭的雙方創作歌曲,由於創作需時,避免了雙方第一時間的肢體衝突,亦讓彼此有時間反省衝突的始末,起著隔離的作用。而且,鬥歌必須在公眾面前進行,嚴禁私鬥,紛爭的雙方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感受,嘗試從眾人的角度看事情的因由,屬於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隔離。另外,鬥歌也包含了暗示的要素,因為歌詞以語意不清的嘲諷組成,不直接說出問題所在,起著轉移視線的作用。
鬥歌傳統
近年,鬥歌的傳統逐漸消失,為電台廣播系統取代。廣播系統一天有兩次機會讓人們致電留言,分別在午飯和傍晚時段。現代的因紐特族人習慣將自己的事情留言在廣播系統,與親戚和朋友分享。播放的內容可關乎公共或私人事務,例如「由於狂犬症的危險,流狼犬應該被槍斃」和「莊尼,快回家,你的晚餐已準備好」。在一些涉及衝突的敏感事情上,播放的內容不會道出別人的名稱,知情的人才會知道是在講自己。例如:「你為何不留在家,為家裏做些事,而不要常常到鎮上而漠視自己的責任呢?」和「我不喜歡人們星期五晚來我家喝酒,並弄得一片凌亂」。如果聽者發現是有關自己的事,便會想辦法慢慢解決。如果聽者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也就不必回應,因為廣播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等於沒有人批評自己一樣。這個方法同樣有迴避的作用,讓人們沒有正面的接觸,人們可以自行無視或隔離自己。以含糊的句子和字眼表達自己的不滿,等待對方自行解決問題,亦符合了轉移視線的原則。
沒有憤怒 = 沒有衝突?
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的因紐特族人,為了避免衝突發生,發展出一系列防止憤怒出現的傳統和習俗,背後的假設是:衝突導致憤怒,憤怒激化衝突;少些憤怒,也就少些衝突。另一方面,減少憤怒的表達亦能有效減少憤怒的出現。Fritz Strack、Leonard L. Martin和Sabine Stepper的研究顯示,人的面部表情會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即是說,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會笑,而笑亦會加強我們的快樂,悲傷、憤怒等情緒與其相應的面部表情亦然。那麼同樣道理,憤怒的表情,例如目眥盡裂、鼻孔擴張、咬牙切齒等將會加劇一個人的怒氣,驅使他做出更多更激烈的報復行為。因紐特族人面對衝突時不發怒,也就減少了因憤怒的表情而加劇的怒氣,可以想像,因衝動而被激化的衝突也會減少。
弔詭的是,事實上因紐特族人的暴力衝突比其他自由地表達憤怒的民族還要多。加拿大統計署的資源顯示,由1977至1992年,Baffin地區(布麗格斯研究Qipisamiut族群身處之地)的因紐特族人涉及暴力的罪案上升了4倍以上(由每千人10.7宗升至53.5宗),而涉及財物損失的罪案上升了1.7倍(由每千人33宗升至88宗)。單就1992年的犯罪率作比較而言,Baffin地區的因紐特族人在財物損失的犯罪率比加拿大全國的犯罪率高出四成,而涉及暴力的犯罪率更高出4倍。在2006至2008年間,居於加拿大的整體因紐特族人的暴力犯罪率(包括謀殺、傷人、搶劫和恐嚇)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9倍,當中性襲擊和普通襲擊更高出12倍以上。非暴力罪行包括入屋行劫、偷竊等,亦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6倍。
因紐特族人的犯罪率高企,固然有其歷史和社會原因,例如貧窮問題、酗酒問題、低教育水平以及殖民帶來的種種後遺症,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為什麼一個幾乎沒有憤怒的民族的犯罪率居然比其他民族還要高?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正如我們在第二節所說,憤怒有其緩衝和自我安慰的作用,它可以讓我們以受害者和裁判官的角度去面對困境。因紐特族人失去了這樣的一層緩衝,於是當他們陷入難以面對的衝突時,往往只能訴諸暴力,以致犯罪率持續高企。
第二,憤怒讓我們有機會直接面對、認識以及解決衝突。為了避免憤怒的出現,因紐特族人以隔離和迴避兩種方法面對衝突,所謂隔離,即要求雙方自行處理問題,或是強行分隔雙方,希望問題自動消失。所謂迴避,即以暗示表達不滿,要求對方自行理解和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法的共通點是避免當事人的正面衝突,然而它們亦妨礙了雙方真正的溝通,使得他們難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糾紛,雖則可以避免了一時的衝突,但卻讓問題持續,以致容易醞釀成更嚴重的罪案。
從因紐特族這個號稱沒有憤怒的民族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憤怒的消失不能有效避免衝突的出現,甚至會因為無法正視問題而導致更嚴重的衝突發生。由此可見,憤怒雖然會帶來衝突,但它同時能讓我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我們能主動去解決。憤怒的這種實際作用,跟沙特提出的魔幻地改變世界一樣,可視為憤怒的工具理性的一種。
东京散步 豆瓣
Tokyo Sanpo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洛朗•夏福埃(Florent Chavouet) 译者: 吴晓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
2009年法国国际地理节托勒密奖得主
导游书?探险记?
个性画家独步领略东京生活的千姿百态
一个法国人在漫步于东京的旅途中所绘的涂鸦。
作者离家6千英里,在东京居住了6个月,骑着一辆主妇型自行车,带着一把折叠椅,向城市的沥青路出 发,开始了一段领略东京生活的独步征程。
这不是一部游记,也不是一部探险记,这本书是个性画家用彩色画笔记录下的奇特的东京生活。画家以法国人的视角,给自己的所见所闻配上生动、有趣的注解,在小小的画纸上呈现出东京独特的人文魅力。
2019年7月13日 想读
Life W
私货 豆瓣
The Fun Stuff
8.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冯晓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令他稳站高地,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这23篇热烈而光彩闪耀的文评,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 重要作家,在这些篇目里,詹姆斯·伍德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现代小说的全景图貌。
他也将自己对文学规则的百科全书般的深刻理解,举重若轻地和他对当代最重要作家所持有的同样深刻的分析联结在一起:科马克·麦卡锡、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及V.S.奈保尔。
收录在《私货》一书中的,还有获得2011年“国家杂志奖”最终提名的、致敬基斯·穆恩的同名篇目,以及伍德关于乔治·奥威尔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
《私货》对任何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都可算是不容错过的阅读经历。
“伍德是当今最好的批评家,柯尔律 治、黑兹利特、普里希特……的承继者。”
——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这一代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
—— 威廉姆·斯凯德尔斯基,《新政治家周刊》
“今时今日仍然在世、且作品会于未来五十年间广为传阅的少数专家之一。”
—— 布莱恩·莫顿,《国家》
“当今最引人注目且最具良知的批评家。”
—— 《卫报》
“伍德是一位绝妙的批评家。他以无可比拟的生动来呈现作家是如何写作的。就像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亲临授课一般。”
—— 威廉姆·莱斯,《标准晚报》
“智识的迷眩、文学上的敏锐以及精神之严肃,他的文章于此所有当之无愧……伍德的写作如同梦境。”
—— 丹尼尔·门德尔松,《纽约时报书评》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夜行之子 豆瓣
作者: 郭強生 聯合文學 2010 - 5
一切從巨塔的毀滅開始。
曾經,世界是另一種樣子。誰也沒想過,「世界末日會發生在陽光明媚的週一早晨」,當高樓癱塌,真實啟動,隨後是漫長的除魅……
從紐約到台北,一段在魑魅迷惘中夜行的旅程,交纏出十三篇關於愛情、認同與死亡的故事。
一氣呵成的主題性書寫,以九一一前夕的青春燃 燒揭開序幕。一名台灣留學生「李」的失蹤,牽展出一連串的角色……從曼哈頓到七條通,從世貿中心到二二八公園,寫下失落年代裡最華麗的滄桑。
一場好友的聚散,一間暗夜酒館裡的悲歌,一個被書寫咒縛的作家,三線主題彼此糾纏、互文、掩映,揭開了跨越時空不可知的命運網絡,上演一場永無止息的 「替身」追逐──
為何他們都在尋找一個(流動的)家?一個(被寂寞反噬的)身體?一個(持續分裂的)身分?一個(或許不存在的)認同?
每個角色的故事,都是你我在面對生與死、愛與背叛、過去與未來時所碰到的困境:我們所相信的這一切,會不會哪天突然都崩解?性別、國族、歷史、愛情可能都只是一堆在相互遮飾的變調神話?
一本讓你重新發現小說感性力道的重量級作品,給在夜行中,曾經聽見過心靈傷碎的你。
文凭社会 豆瓣 Goodread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豆瓣
作者: [美]露丝•贝哈 译者: 李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一位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跨国成长旅行》,讲述了作者露丝•贝哈从一个被迫的旅者——移民小孩,到一个自由旅者,却始终无法摆脱乡愁的成长故事。人至中年,家庭事业双丰收,露丝•贝哈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名副其实的纽约“客”,她魂牵梦萦着的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古巴、生活在那里的人和记忆中的往事。
从哈瓦那到纽约,从移民小女孩到女性主义人类学家,多重身份与语言,赋予作者多种际遇与喟叹。回首行旅五十载,恍然顿悟:离开故乡,才识乡愁。
梅耶荷德谈话录 豆瓣
作者: [俄]梅耶荷德 译者: 童道明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 一代戏剧大师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萃取了一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艺术生涯最后五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梅耶荷德在实践中总结出“假定性本质”“戏剧的电影化”“有机造型术”“构成主义”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第四堵墙”。戏剧之外,梅耶荷德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形式均有独到见解。书中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朋友圈”: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未来戏剧艺术”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经由对话、回忆、寄语,梅耶荷德真诚地告诉所有热爱戏剧的人,艺术没有时空和国界,生命存在于对艺术真理的求索之中。
◎编辑推荐
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李六乙、王晓鹰、孟京辉联袂推荐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比肩并立的戏剧大师
俄国戏剧翻译名家童道明先生精心编译,为读者呈现最完整的梅耶荷德!
在《梅耶荷德谈话录》1980年版的基础上,新增凡是在国内能找到的所有散见于前苏联其他书刊上的梅耶荷德演讲或谈话的资料。
“不论我们在演出中发现了什么,后来总会发现它早已为梅耶荷德所发明。”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造假者的声望 豆瓣
THE FORGER’S SPELL:A True Story of Vermeer, Nazis, and the Greatest Art Hoax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爱德华·多尼克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1 - 1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品造假的真实故事。
“三个人的一场戏”:伟大的画家维米尔、伪造维米尔画作的名不见经传的荷兰画家以及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狂热的艺术收藏者赫尔曼•戈林,上演了惊天骗局,情节就像二战时期的惊悚片一样吸引眼球。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丰富的语言和史实材料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鲜的艺术史传奇,一部由纳粹、黑社会、不法商人、蟊贼宵小构成的艺术史。
2019年7月3日 想读
Art W
与狼共奔的女人 豆瓣
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作者: [美] 克拉利萨·品卡罗·埃斯蒂斯 译者: 严冬冬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 6
如果说《狼图腾》以男性的视角激起了国人对狼性的崇拜,那么《与狼共奔的女人》即将以女性的视角唤醒女人灵魂深处的野性本能。
千百年来,女人的野性本能遭到长期的压抑,被隐藏在了身后长长的发丝里。野性本能就像原始森林一样,在文明的蚕食下变得稀缺匮乏。本书的宗旨就是唤醒女人的野性本能,让女人恢复原本的面貌,获得心灵的完整,从内到外散发女性的智慧与美丽!
为什么女人总是苛求完美,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女人善于编织缤纷的谎言,虚构美好的幻象,来换取假面的和平?
为什么女人会为了迎合主流的胖瘦美丑标准,刻意地改造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女人在月经初潮时,不是惊叹身体的神奇,而是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为什么女人明知是伤害,是危险,是诱惑,仍然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
为什么女人在爱的旅途中要不断地奔逃、藏匿?在等待爱人理解自己的过程中,会感到疲劳或厌倦?
……
埃斯蒂斯将为你揭秘。但有一点,她很坚定:野性本能足以平复女人一生的创伤,使女人能够自由地与狼共奔!
暗夜行路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志贺直哉 译者: 李永炽 海南出版社 2017 - 8
《暗夜行路》由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历时16年创作而成,是私小说的典范、心境小说的极致,也是被日本作家全篇背诵的经典小说。
主人公时任谦作虽然生长在不错的家庭,但个性执拗的他却总觉得背负着不明的黑暗命运:自记事起,便不被父亲喜欢,在兄弟中没有存在感。六岁时母亲亡故, 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室荣娘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长大后,谦作以写作为业,想娶亡母密友的女儿却遭拒。在难以言说的苦涩中,他开始放荡、麻痹自我。几经思量,他想娶荣娘,那个让他感觉唯一亲近的人。哥哥写信阻止他,并道出了谦作扭曲的身世秘密。谦作对此虽然感到巨大的精神痛苦,但是自小所遭遇的一切有了合理的解释,也算获得了解脱。此后,谦作娶了直子为妻,直子家族并不在意谦作身世,这让他有了向上的力量与盼望。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就此放过谦作,扭曲的不祥命运又再度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