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亲爱的老爱尔兰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邱方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本书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
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 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
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腰封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 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
联合推荐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豆瓣
The Long,Long Life Of Tre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菲奥娜·斯塔福德 译者: 王晨 / 王位婷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作者在书中十七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等。从民间传说、 自然科学、文学、文化历史、欧洲艺术、宗教、古代神话和现代医学、日常用途等 方面揭示了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配合着优美的 文字和精美的插图,书中充满了关于树木的有趣发现、独到见解和深刻哲思,也会 引发读者去思考人与树木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你只想了解树的生物特性,那么你将错过一个了解西方文明的机会。作者将漫长 历史中的树与文学、欧洲艺术、民间传说、古代神话、现代医学以及宗教的复杂联系 层层展开,揭示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充分展现了 西方与树木相关的丰富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宏观视角。
★文科生也能读懂的诗意科普,理科生必备的通识导读。本书充满了科学知识和历史趣 闻,文笔优美,旁征博引,于寻常事物中彰显哲思。大量引用华兹华斯、雪莱等著名 诗人的优美诗篇,以及别有风味的英国民间歌谣,还涉及并展示了莫奈、等著名画家 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文章具有厚重感。
★插图精美、图文并茂。书中多为绘画作品,选取名家画作、精致插画以配合文字,更 为直观具象。本书装帧精美,凸显文艺气质。
简·奥斯汀的英格兰 豆瓣
Eavesdropping on Jane Austen's England How Our Ancestors Lived Two Centuries Ago
作者: 【英】罗伊•阿德金斯 / 【英】 莱斯利•阿德金斯 译者: 陆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5
这是一部乔治王时代英格兰社会风貌的全景式导览,也是简•奥斯汀爱好者的必读书。.
如果提及历史上一个十分久远的年代,诸如罗马或者中世纪,人们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简•奥斯汀所生活的乔治王时代,同样与21世纪的英格兰风貌迥异。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生 活方式,对于两百年前的先人来说,可能就如痴人说梦一般。本书的作者是英国颇有声誉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以简•奥斯汀的创作为时间坐标,搜罗了牧师、家庭女教师、外国访客、商人等不同人群的信件、日记、旅游日志,查阅大量犯罪记录、新闻报纸、文献资料,以人生发展为写作顺序,还原了十八、十九世纪英格兰人在婚礼、生育、成长、外出、娱乐、治病、死亡等方面的真实状况,让读者们体会到两百年前一个平凡的英格兰人可能遇到的具体生活。
每一个人都在塑造与改变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历史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生构筑而成的。没有了生活细节,也就没有了历史。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好色 豆瓣
COLORAMA: imagier des nuances des couleur
作者: [法] CRUSCHIFORM 译者: 李珈仪 新星出版社 2018
“好色”,既是好的彩色,也是对色彩的喜爱。
本书将从一颗珍珠、一朵矢车菊、一捧河水与一片星夜中寻找好的色彩,也将在一块粉底、一支铅笔、一树樱花与一轮落日中见证人类对色彩的喜爱。越是身陷眼球饱食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美好的色彩。一百三十三种身边的色彩作为本书的主角,将带领读 者追溯紫色从古希腊第一颗骨螺中被提取而出的时刻,也记叙了红土球场在地中海沿岸诞生的历史过程。走完这程从雪白到月光白的“奥德赛之旅”,色盘将在书页中闭合,最终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自然的奇迹。
白色来自乳品、棉花与栖身在白桦树干上的桦尺蠖,黄色来自琥珀、向日葵与金丝雀,而漂流在大洋上的冰山也在数千年的孤独旅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肌理。人类从自然中获得启迪,为交通信号灯制定恰当的警示色,将一件带着水手标志的蓝白条纹海魂衫装进船客的行李,甚至用天空的颜色粉刷了一款久负盛名的自行车。这是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色彩方案,它让画家的调色盘成为变幻的秘密,也启蒙了人类对于色彩最初的想象。
★ ★ ★
本书的法语原版与英文版(COLORAMA)已相继出版,持续畅销,风靡国际。作为一本简洁而富有趣味的色彩科普书籍,本书是全球各大美术馆书店的推荐读物。既可以成为小朋友色彩启蒙的“美育课本”,也是色彩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 ★ ★
CRUSCHIFORM是巴黎著名的创意工作室,在包括美学创意、图书装帧与插画绘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作为CRUSCHIFORM首部以色彩为主题的创意图书,本书文字内容与装帧设计饱含美学思考,独具匠心。本书的中文版《好色:自然的色彩方案》由读库出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设计精髓。
2019年6月2日 想读
Art W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豆瓣 Goodreads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福柯 / 德勒兹 译者: 赵子龙 / 聂世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 编辑推荐 -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联手青年学术团体“泼先生”,创生栩栩如生之思与诗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题铭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时刻,尝试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学旅程
•并非写作宝鉴、阅读指南,只是一次充满洞见的文学历险,沿着法国理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痕迹,追溯一系列关乎文学本身的问题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欧、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关于文学的经典论述
- 内容简介 -
萨特的经典之作《文学是什么?》或许已用一种最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学之存在引入了理论反思和争论的中心,由此产生的文学之意识不容忽视,即便他的声音已在今日的语境里变得微弱了许多。这是本书的隐秘源头,也是这涂抹地上被掩盖乃至模糊不清的话语之一。
但另一方面,话语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并非踏入此意识领域的唯一路径。遗留的线索是众多甚至纷杂的。而本书无力也无意呈现一段哪怕短暂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更不用说某一阶段的理论之全貌了。在法国理论逐渐为人熟知的今天,对各流派和学说门下可能存在的文学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补充,并非本书的首要任务,何况它不得不避开对文本的重复性选择,与一些或许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标记的每一个瞬间,是为了让读者在复燃的阅读之欲望中,寻找对文学说话的另类可能。那样的可能,首先源于德国浪漫派以来哲学与文学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录的绝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从战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哲学家。他们口中的文学,总已经和别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紧密地交织起来,文学不再仅仅围绕写作和阅读展开,文学也是语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线和疯癫的舞台,它面对的不是墨笔或白纸,而是牛角、裸体,它既是重复和生产,也是责任和判断,它既诗意地虚构想象,也科学地论证推理,它关乎恐怖、关乎幸福、关乎真理……它关乎一切。而这一切的碎片,作为文字,作为垃圾,紧随着超现实主义的狂飙,就在无可救药的危机之后。
疯狂的谱系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 [法]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孔锐才 /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
★荷尔德林走入黑夜,奈瓦尔缢死窗栅,尼采抱马痛哭,梵·高刀割左耳,鲁塞尔沉溺药物,阿尔托电击灵魂……这是疯狂的谱系,也是天才的谱系……这刻,思想沦入非思的黑夜,语言沉入沉默的深渊,作品落入无作的废墟……
★他们是哲学、文学、艺术和戏剧的历史上卓越的天才,但他们的天才之光也发于其疯狂的自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陷于不同的病情,但他们经历了被理性世界放逐、被精神病学囚禁的相似命运,并在其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其肉体苦痛的尽头,继续着他们追求作品之完成的共同冒险。
★在福柯之前、之后,对疯狂的谱系的探索终将决定我们所谓文明的正常目光对一切界域之外的存在的态度,而每一位亟需世界认同和肯定的幽暗天才也总以暴烈扭曲的姿势表明了其真正异于常人之处,其创造的无穷力量,恰恰是他的苦难、他的疯狂。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克里斯蒂娃、雅斯贝尔斯和阿尔托等人关于疯狂的重要论述,全面揭示一个疯狂的谱系的构成。
- 内容简介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本书即围绕此疯狂的谱系展开,分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聚焦荷尔德林,收入布朗肖、拉普朗什和福柯的三篇文章。布朗肖是战后法国思想界最早关注荷尔德林的人之一,《完美的疯狂》一文对其疯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拉普朗什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荷尔德林与父亲的问题》节选自其同名著作,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父亲的“不”》则是福柯对拉普朗什之研究的评论。
第二单元聚焦奈瓦尔,收入费尔曼、克里斯蒂娃和阿尔托的三篇文章。《钱拉·德·奈瓦尔:书写生存,或作为自传的疯癫》可被视为费尔曼同福柯《疯狂史》的一次对话。克里斯蒂娃的《奈瓦尔,不幸的人》则通过对《幻象集》中一首诗的分析,来展开对其疯狂的研究。乔治·勒·布雷东发表过两篇关于奈瓦尔的评论文章,《奈瓦尔的幻象》则是阿尔托对这些评论的回应。
第三单元聚焦尼采,收入巴塔耶、克罗索夫斯基、布朗肖和吉拉尔的四篇文章。巴塔耶是20世纪法国思想中尼采阐释潮流的开启者之一,《尼采的疯狂》一文便是其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克罗索夫斯基是战后法国尼采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翻译了尼采的多部著作,也做了诸多关于尼采的研究,《病人的最佳发明》便是其中之一。受克罗索夫斯基研究的启发,布朗肖以断片的形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永恒轮回、语言与疯狂》即是对这些讨论的汇整。吉拉尔的《地下室超人:疯狂诸策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剖析了尼采之疯狂的诸因。
第四单元聚焦梵·高,收入雅斯贝尔斯、巴塔耶、拉波尔特和阿尔托的四篇文章。《梵·高的作品与他对自身疾病的态度》是雅斯贝尔斯早年从事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巴塔耶的名篇《献祭的残损与梵·高的断耳》则从“献祭”这一概念出发探讨梵·高的病理和行为。拉波尔特在《文森特和梵·高》一文里提出,“正是疯癫本身使清醒的文森特和疯子梵·高分离”。阿尔托的名篇《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写于他1947年2月参观橘园美术馆的梵·高展览之后,这篇充满愤怒的文章既是阿尔托对梵·高的理解,也是阿尔托对自己的理解。
第五单元聚焦鲁塞尔,收入布勒东、雅内、莱里斯、福柯和德勒兹的五篇文章。布勒东是鲁塞尔作品的最早赏识者之一,《雷蒙·鲁塞尔》是布勒东对鲁塞尔其人其作的简述。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雅内是对鲁塞尔进行精神治疗的医生,其对鲁塞尔病情的诊断就记录于《迷狂的心理特征》一文。莱里斯不仅是鲁塞尔生前的好友,更是鲁塞尔的重要研究者,《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构想与现实》即是这方面的成果。福柯也痴迷于鲁塞尔的写作,他曾出版鲁塞尔研究专著《雷蒙·鲁塞尔》,《封闭的太阳》即摘选自此书。德勒兹的文章《雷蒙·鲁塞尔或真空之惧》则是对福柯《雷蒙·鲁塞尔》一书的评论和回应。
第六单元聚焦阿尔托,收入普雷奈、布朗肖、拉波尔特的三篇文章,以及批评家洛特兰热对精神病医生费尔迪埃尔的一篇访谈。普雷奈的《阿尔托,被社会自杀的人》是对阿尔托的《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的深入思考,剖析了疾病本身的社会背景。布朗肖的《阿尔托》一文分析了阿尔托来到巴黎后就其诗歌创作和精神病苦的关系同拒绝发表诗作的杂志编辑雅克·里维埃尔进行通信的著名事件。拉波尔特的《阿尔托或受刑的思想》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托的病因。在阿尔托被监禁并接受电击治疗的岁月里,费尔迪埃尔正是罗德兹精神病院的主管,他同阿尔托有过大量的通信交流,访谈文章《罗德兹的善人》便是对此事件的一份记录,在此访谈中,费尔迪埃尔的证词虽有自辩之嫌,但仍披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酒吧里的读诗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等 译者: 李洋 主编 / 谭笑晗 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从近40年来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精选出华语电影、华语导演的批评文章30余篇,一方面展现出法国三代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独特解读,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欧洲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批评文献。
2019年5月30日 想读
Art W
陆上行舟 豆瓣 谷歌图书
Werner Herzog: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onversations with Paul Cronin
9.7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尔纳·赫尔佐格 / [英] 保罗·克罗宁 译者: 黄渊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
维尔纳·赫尔佐格是德国电影新浪潮的灵魂人物,一生拍摄电影逾六十部,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称赞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在本书中,赫尔 佐格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涵盖了《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卡斯帕·豪泽之谜》《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等代表作品的台前幕后,以及他为拍摄这些作品而深入荒漠、雨林、高山等蛮荒之地进行的冒险与探索。赫尔佐格在这本书中给予观众的除了艺术上的启示以外,还有超越电影与艺术的人生洞见。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 ~~~
德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
德国新电影的“意志”
特吕弗、杨德昌一致推崇的电影大师赫尔佐格
首次全面回顾传奇电影生涯
给未来导演的迷途指南
给所有影迷的人生之书
~~~ ~~~
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在我看来,现代电影中只有《2001太空漫游》《现代启示录》等少数几部作品具备赫尔佐格那样的大胆幻想。
——罗杰·伊伯特
他在电影里呈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种令人着迷的荒谬,而那些荒谬引你质疑现实的本质。
——艾罗尔·莫里斯
2019年5月30日 想读
Art W
身边的世界简史 豆瓣
作者: [日]宫崎正胜 译者: 吴小米 2019 - 4
日历,轮船,保险,商场等等由人们制造出的所有“物品”,都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教科书中说没有的世界史。印章,货币,报纸,甚至一枚巧克力,都有一段历史蕴含其中。从在大河流域被发明创造出的那些“物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轮廓的形成。从番茄、可可、郁金香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到新大陆的开发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隆。通过隐藏在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带你了解世界发展的脉络。
上海下海 豆瓣
作者: (日本)内山完造 译者: 杨晓钟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8
1911到1949年,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恰此期间,内山完造居于动荡中心的上海。作为鲁迅先生的挚友,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影响那个时代、甚至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风云人物。一个出身日本底层的小人物,在那场战争前后,他身边的日本平民、居于中国的日本人是怎样的状态与心态?在他与那些风云人物的接触中,又有着哪些史书记录之外的有趣细节?对于内山完造,鲁迅先生说其“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故他的平民视角看中国、看日本、看大事件和大人物,颇具看点。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无论内山完造,还是内山书店,都不应该被忘记。
我在挪威做木匠 豆瓣
EN SNEKKERS DAGBOK
6.2 (5 个评分) 作者: [挪] 奥勒·托斯滕森 译者: 王敏 未读·生活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挪威小镇的木匠的故事。全书以他经手的阁楼改建项目为线索,记录了整个项目的进展始末。但本书并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匠人生活,在细致的工艺、繁琐的细节处理、无所不在的问题之外,作者不停探究这一传统工艺的本质,并由此延展出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全书文字平实幽默,能够 轻松带领读者走进挪威木匠的生活,领略北欧小镇风土人情的同时,感受平凡工作的独特魅力。
-
走进真实的北欧匠人生活,重新审视工作与自我的价值,探寻平凡劳动的魅力所在
-
★小镇匠人日记,感动全球职人| 本书版权销售15国,《经济学人》《朝日新闻》《挪威日报》等联手全球多位知名作家共同推荐!由一则简单的阁楼翻新的故事而起,讲述一位挪威木匠对精湛技艺以及体力劳动者的颂扬。作者生动刻画出木匠、砖瓦匠、钣金工、粉刷匠等体力劳动者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此向纯手工业致敬,引发各行各业的职人为之感动深思。
-
★跟随木匠大师,了解真正的北欧风格| 书中翔实记录了修建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巧用物理学搭建屋顶、做好重要的防火设备、如何选择地板材质、是否该定制手工家具、挑选窗框装饰物……作者将其近30年工作经验和审美品位一一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带领读者了解到何为真正的北欧风格和木匠大师眼中的精良之作。
-
★做好一件事,平凡工作的乐趣| 以有趣的口吻讲述工作中的艰苦,如冬天室外作业时,享用保暖瓶里咖啡的乐趣;在酒吧与同行交流如何精进能力;给学徒创造学习的机会;全方位研究深造各科学问,如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只为高质量完成木匠工作。在日复一日、繁琐辛苦的劳作中,感受用心钻研、靠双手制造东西带来的幸福感。
2019年5月23日 想读
Life W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豆瓣
Think Like an Artist: and Lead a More Creative, Productive Life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 Will Gompertz 译者: 艾欣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4
归纳成就艺术大师的 10 个关键词
揭示大师们的创作秘辛
凝聚 BBC 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职业生涯的所见、所知、所想
·
威尔·贡培兹是你能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卫报》
·
◎ 编辑推荐
☆ BBC 艺术频道主编解析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
BBC 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于 20 世纪 80 年代踏入艺术圈,至今已从业 30 余年,曾与吕克·图伊 曼斯等众多艺术大咖直接交流,出版过畅销书《现代艺术 150 年》。贡培兹将其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知、所想付诸笔端,用一个个轻松有趣的创意故事,解析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
☆ 10 个关键词,破解 20 余位艺术大师的成功之道
在贡培兹看来,艺术大师是富有进取心的、极度好奇的、勇敢的……在这些关键词下,他将 20 余位文艺界大家的精彩故事和犀利妙语信手拈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了奇妙的联系:安迪·沃霍尔与凡·高、乔布斯与毕加索、吕克·图伊曼斯与维米尔……贡培兹更以辛辣直白的语言揭示了著名艺术家的创作秘辛。
☆ 图文并茂,轻松入门
风趣的文字、丰富的艺术作品插图和珍贵的艺术家肖像,辅以简洁前卫的设计和幽默的插画,让你轻松了解伟大艺术家的思维和作品,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
◎ 内容简介
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BBC 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 —— 他们是极度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 20 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2019年5月22日 想读
Art W
北方的观念 豆瓣
the idea of north
作者: [英] 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dson) 译者: 陈薇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4
彼得•戴维森《北方的观念》将“北方”的地理特征、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人们关于北方的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了细致、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
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被北方吸引,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北方”。在这部涵盖面极广、引人入胜文化史作品中,彼得•戴维森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围绕北方的偏远、荒芜和静谧展开沉思,逐一呈现了有关北方的不同观念。在他笔下,北方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地,而是人人向往之地,真实、绝对且质朴,却也永远遥不可及。
巴黎只有一条街 豆瓣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作者: [美] 伊莱恩·西奥利诺 译者: 李珂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8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书友会精选书目入选图书
★在殉道者街,成为一个沉浸于历史与现实的巴黎局内人。
★一封向巴黎旧日生活方式致敬的情书,一幅充满迷人细节的巴黎风情画
★雷诺阿、德拉克洛瓦、高更、塞尚、德彪西、左拉、波德莱尔、亨利•米勒的灵感之源。
★一个个充满人间烟火和文化气息的小细节编织出旧日巴黎独有的浪漫气息
------------------------------------------------------------------------------------
殉道者街,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条街道,而我看到的,是满满的故事。 如今,全球化和都市化已推土机般碾压过巴黎,但在殉道者街上,你仍可以重新找回独特而优雅的巴黎气质。 这条街从不会让人感到无趣。你可以在路边的蔬果店、肉铺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你可以与书店店主畅谈人生哲学,你可以停 下品尝一杯醇香的浓缩咖啡,你可以听热情的老人为你细细讲述每一栋建筑的历史。它为巴黎这座历史悠久和生命力澎湃的城市作了一个美丽的注脚,成为各色人生汇聚碰撞的舞台。请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巴黎的最后一条街道,听它诉说巴黎残存的旧日情怀!
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苏伟贞 / 刘俊 主编 Beijing Book Co. Inc. 2015 - 6
综观新文学以降,华文女性书写场与批评的荒芜,曾经牛步辗转,来到二十世纪,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女性角色与遭遇反映于书写,究竟是开阔还是狭幅?华文女性小说的写作姿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本书聚焦于新文学缘起的二十世纪,以及女性作家发表于二十世纪的小说,选取三十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华文女作家,撰写作家生平介绍、作品导读,奉上具体的作品文本,由此构成了这本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也可称作一部简明的二十世纪华文女作家写作史。
这样的选集标示了此书的主旨与女作家们的文学定位、文学影响力,涉及文学时空横向的发展与纵向的承续,同时呈现了编者的眼光、品味和用心。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Art W
藝術市場七日遊 豆瓣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
作者: 莎拉.桑頓(Sarah Thornton) 译者: 李巧云 時報文化 2015
特別收錄
已故國寶級建築師漢寶德 生前專文評論
藝術品價值多少端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作者莎拉.桑頓(Sarah Thornton)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祕密,是瞭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
1. 棕色的畫不如藍色或紅色的畫;憂鬱的畫不如讓人愉快的畫。
2. 男性的裸體畫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畫。
3. 超過電梯大小的作品,只在市場的特定角落有銷路。
4. 繪畫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5. 新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藝術品是否在市場中初次亮相,或已轉手過好幾次,對搶手程度亦有衝擊。
7. 藝術品跟過哪些收藏家,不僅為人津津樂道,無形中也提高了它的價值。
8. 獲得泰納獎提名,作品售價會提高1/3,得獎則會使售價暴增一倍。
藝術市場生態全覽
Chapter 01 藝術拍賣會
Chapter 02 藝術批評課
Chapter 03 巴塞爾藝術博覽
Chapter 04 「泰納獎」決選
Chapter 05 《藝術論壇》雜誌
Chapter 06 村上隆工作坊
Chapter 07 威尼斯雙年展
本書特色
置身藝術世界中的感受→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以及其中的神祕運作方式。
挑動讀者的思考與反應→藝術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種文化對藝術的定義都有不同的主張,書中每一個有聲音的人都同意,藝術應該挑起人的思考與反應。
聯合推薦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 何政廣 音樂人、文字者、收藏家 姚謙
跨界王 黃子佼 作家、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東之畫廊董事長 劉煥獻
專文導讀
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 郭倩如 《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 鄭乃銘
各界盛讚
「《藝術市場七日遊》一書當經得起時間考驗。作者桑頓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也知道那個世界裡頭充滿了哪一類會在高中不受歡迎的人物。」——李絲莉.卡米(Leslie Camhi),《時尚》(Vogue)雜誌
「本書對當代藝術的神祕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敘述,桑頓自我節制,未對當代藝術提供自作聰明或過於籠統的答案;她的報導嚴謹,而字裡行間有許多絃外之音,讀者可以自己去做聯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采好書──充滿細節、有閒話性、又有洞見。讀到結尾時,你幾乎可以瞭解為何避險基金操作高手史蒂夫.柯恩(Steve Cohen)會拿出八百萬美元來買一個泡在甲醛裡的十四呎長爛鯊魚。」——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對時時受身份地位驅動的藝術世界,桑頓有精闢獨到又趣味橫溢的民族文化誌式的記述。她對藝術世界若干最負盛名機構的剖析,既優雅又諷刺,令人回味無窮。」——《出版人週刊》評論(Publishers Weekly)
「桑頓是一位有學術專長與傑出寫作計畫的史學兼社會學家,也是一位眼光獨到的觀察家兼寫故事能手,她簡潔有力的句子透露了豐富的資訊。她從藝術的第一線精闢報導,對藝術家、畫商、藝評家與收藏家的眾生相,有著畫質清晰的描述,對創意轉變為商品過程中的內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唐娜.席曼(Donna Seaman),《書單》(Booklist)
「桑頓就好像我們派出的私家偵探一樣,她帶著讀者空降到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之中,讓我們瞭解藝術世界運作核心中的靈魂與各種細節。」——亞倫.楊托伯(Alan Yentob),《英國廣播公司》(BBC)創意總監
「全程親臨現場、親眼所見的描述讓人讀之有味,在桑頓一雙巧手之下,藝術世界精緻誘人的次文化在我們面前展現開來。她引人入勝、慧黠與鮮活的敘述,讓我們瞭解當代藝術是如何扮演大眾娛樂的新角色。」——邦諾書店(Barnes &Noble),「發現新秀作家」方案
「桑頓抓住了貫穿藝術世界殿堂的本質、魅力、複雜與矛盾,讓局外人著迷不已。」——克里斯.米紹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Reuters)
「高明而引人入勝,透過圈內人的眼光來看今天的藝術世界。一本必讀的好書。」——安娜琳.史旺(Annalyn Swan),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讓人忍不住想一頁接一頁地看。我擔心這本書揭開了太多的神祕面紗,下一代的藝術家突然之間會面對資訊爆炸。」 ——葛萊森.裴利(Grayson Perry),英國藝術家
「如果藝術世界總是像一扇大門深鎖的謎團,那麼本書便是打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桑頓的書到處都是各種問題的答案。誰會花一千三百萬美元購買一件藝術品?誰在負責拍賣工作?藝術批評的重要性何在?藝術家如何去締造成功?」——《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Art W
我的生活 豆瓣
作者: [法]马克·夏加尔 译者: 余中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马克·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然而,他的文字同样富有诗意。《我的生活》是夏加尔追忆前半生的自传作品,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仍然年轻,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成长生涯的回顾。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画作色彩浓郁,提琴手和母牛都在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而他的文字同样轻快、洒脱,有如小步舞曲,带着来自底层生活的忧伤和幽默。本书清晰地呈现了他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展示了他绘画灵感的具体来源。夏加尔用爱的颜料,写成了飘在空中的自传。
性、高跟鞋與吳爾芙 豆瓣
作者: 施舜翔 臺灣商務 2018 - 9
女性主義者最大的紛爭,為何總來自自己?
從性論戰、文學論戰到文化論戰,
重新召喚被遺忘的歷史爭議,
重新挖掘被掩埋的歷史衝突。
綜觀文學經典、社會運動與流行文化,
重新定義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另翼史。
橫跨六〇到九〇年代,重探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
以論戰串起一部歷史,女性主義者為何而爭,為何而戰?
從珍奧斯汀到吳爾芙,女性主義者的文學詮釋戰爭
被視為女性主義先驅的吳爾芙,如何因為《自己的房間》引發文學界的世紀論戰?
珍奧斯汀如何掀起女性主義的思想之戰?「酷兒珍奧斯汀」又如何成為經典文學的逃逸路線?
從金賽性學到女同志S/M,情慾研究的崛起引發女性主義性論戰
金賽研究團隊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人類女性性行為》,如何被女性主義者挪用為解構父權的武器?
一九八二年在紐約巴納德學院舉行的一場「性會議」,為何引爆女性主義史上最激烈的「性論戰」?
從時尚到羅曼史,通俗文化開闢女性主義新戰場
時尚為何一度是女性主義者不能提及的F-Word?
羅曼史如何從洗腦女性大眾的「讀/毒物」,一舉翻身為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的顯學?
所謂的「男性凝視」又如何在七〇年代以後,開啟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一系列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