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没什么好怕的 豆瓣
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一个无为而治的家庭,如何造就了睿智、有趣的小说家?巴恩斯式自传,坦诚、尖锐、幽默。《没什么好怕的》是家族记忆的探索,更是创作思想历程的追忆。阅读此作,可以一窥巴恩斯所有经典作品的原型。
“我哥哥质疑记忆的根本真实性,而我质疑我们渲染记忆的方式。”
《没什么好怕的》是巴恩斯的家庭回忆录,其中既有他与身为哲学系教授的哥哥的观念交锋,又有对家族往事抽丝剥茧般的探索;既是他对于死亡与永生、上帝与自我、时间与记忆之思考的梳理与追忆,又是对他崇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集体致敬。
尽管巴恩斯郑重警告读者“这不是我的自传”,但这部作品依然为我们呈现了作者创作生涯的思想脉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时间的噪音》等所有经典作品的影子。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豆瓣
作者: 刘柠 东方出版社 2018 - 10
因历史积怨,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同及文化差异,中日两国民众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被扭曲并放大了的邻国像——所谓“想象的异邦”。焦点模糊加理解错位,进一步强化了彼此间的隔阂。对国人来说,确立靠谱的日本观须从还原历史入手。是其是,非其非,无溢美,不藏拙。因为今天,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已无须廉价的点赞。
本书正是这样的一次“试错”。作者以日本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当下社会热点及深刻影响日本和中日关系史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出入历史纵深,以事件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为逻辑支撑,打破政经、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之间的藩篱,堪称一部视角独特、史料丰富、论证缜密,令人耳目一新的日本论。
2019年2月27日 想读
Life W
最美的哲学史 豆瓣
La Plus Belle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作者: [法] 吕克•费希 / [法]克劳德•卡佩里耶 译者: 胡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位作者深入浅出的对话,让读者,包括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读来似品味美丽的思想盛宴,并且最终领悟那些过往的思想成就。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Titian 豆瓣
作者: John Berger / Katya Berger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 - 2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Art W
1927—1950年中英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较量与争论(上下卷) 豆瓣
作者: 张皓 九州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阐释了“西藏问题”的由来、演变,揭露了以英政府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借“西藏问题”以达到分裂中国的阴谋,同时,围绕班禅回藏、康藏划界、中央在西藏统治权这三大问题,详细阐述了1927年至1950年间中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同中外反华势力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和努力,最终得出中国自身的发展是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这一结论。
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 豆瓣
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
作者: [英] 阿拉斯泰尔·兰姆(Alastair Lamb) 译者: 梁俊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本书通过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访问梦境 豆瓣
作者: 孙甘露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变异和发展。作为这种变异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阔大,独一无二的选择让位给多种多样的选择。现实主义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但在现实主义之外,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从而造成了中国当代文苑的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多无化的艺术景
人文文本 豆瓣
作者: 李歐梵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7
香港這個都市仍能保持一種高度的「動感」並不容易。問題是如何把這種動感溶入整個都市的「肌理」之中。「肌理」這個字眼,英文可譯作 texture 或 fabric,這詞語意雙關。如何把香港這個城市的「肌理」重新織造?這不是功能主義或功利主義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把興建新樓和古跡保育作某種百分比或作某種程序考核可以解決的問題。「肌理」猶如人的身體,除了骨骼之外還有肌肉。「肌理」又不只是指身體,而更重要的是文化。我心目中的都市文化絕非高雅式的陽春白雪,而是雅俗早已熔為一爐的日常生活文化。一個城市的「實際肌理」我有一個不成文的理論:除了本地市民生活的豐富性之外,也應該讓外來遊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甚至能勾引出另一種集體回憶──關於建築,關於文學,關於老電影,關於我們成長的地方……
2019年2月12日 想读
Life W
宋画全集(珍藏版) 豆瓣
作者: 宋画全集编辑委员会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宋画全集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等单位承担的全面展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鼎盛时期巨大成就的大型典籍,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图像与文献集成,共8卷32册,收编海内外的宋画精品1500件左右,图文并茂,内容宏富,设计考究,反映了当今国际上中国古代绘画出版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成就,填补了我国宋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
征集图片极其不易
宋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水墨山水和花鸟画的起源、山水画“皴”笔法的形成、梅兰竹菊入画以及墨竹的画法,均发端于五代而成熟于宋。宋画题材偏重于花鸟山水并与文学互通因缘,因此宋画又被称为我国“绘画的文学时期”和“文人画”形成时期。现存宋画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日本等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200个公私收藏机构。以真实再现为目标,收集、整理这些散落于世界各地、完成于千年之前的宋代绘画,进而编辑出版《宋画全集》,困难可想而知。
负责编辑事务的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引进专门人才,通过运用现代学术成果与科技手段,对海内外存世宋画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反映了两宋300余年绘画发展历程的整体面貌,展示了宋画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汇聚中外文献中宋画研究的典型成果和鉴定意见,为进一步学习、借鉴与研究宋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详备科学的基础性文献。
宋画存世稀少、流传分散、文物级别高,都是收藏机构的重宝。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处于全盛时期的地位,代表了中国绘画的高峰,不管在哪家博物馆收藏,都会把它视为镇馆之宝,不会轻易示人。因此,宋画图片资源的征集极其不易。仅以对拍摄底片的要求为例,在与日本的博物馆谈判时,对方对出版质量和保护版权方面就心存疑虑。看过出版方在其他博物馆拍摄的大底片后,对方才消除了在底片质量方面的顾虑。在防盗版方面,出版方也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真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有人监督,严格防止图像外流,获得对方的认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作品的图像印刷达到真实展现原作原貌的标准,双方协商出了令人满意而切实可行的图像制作方案,成功地拍摄到了最接近原作的底片。
征集世界200家左右博物馆收藏的宋画,不可能一帆风顺。《宋画全集》不可能等收齐全部藏品再出版,只能成熟一部分出版一部分。个别暂时尚难合作的博物馆看到已经出版的《宋画全集》部分卷帙后,相信也会逐渐消除顾虑、转变态度。一时未能入编的宋画,以后可采取补编的形式纳入《宋画全集》。目前,《宋画全集》已经入编存世宋画的98%以上。
印刷装帧精益求精
图片收集之后,就进入了印刷阶段。《宋画全集》在编辑上充分体现入编作品的整体与细节,通过整体图、原大图和局部放大图3个层次进行展示,并采用当前世界的先进技术进行10微米调频网制版,6色印刷。在确定用什么纸张印刷时,《宋画全集》编委会又颇费周折。他们选择了几十种纸张印刷同一图像,然后经专家评选共同选择了从德国进口的一种具有卓越色彩还原能力和独特手感的高质量纸张进口纸,认为它印出来的效果最逼真。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纸由于质地异常细密,油墨印上去后有些反光。出版单位特意将德国纸厂的销售总监请到杭州,当面听取意见,采用无光油墨印刷,解决反光问题,提高印刷质量,使图像制作和印刷表现得尽可能地细腻,最大限度地接近宋画原作的笔墨神韵。经过检测,这种纸张的上墨量达到了380%,即在四色印刷时,也就是红黄青黑同时以95%的浓度印刷时,网点尚能非常清晰,数值远高于其他纸张。
高质量的纸张却给装帧带来了难题。承印《宋画全集》的杭州影天印业做过比较,在高倍放大镜下放大到180倍时,这种纸张还是显得非常平整,而其他纸张已经是凹凸不堪了。这么光滑的纸张,胶水渗透不进去,自然就粘不牢了,即使是德国汉高公司的高档胶水,也粘不牢。为此,汉高公司针对这种纸张的特性多次开发胶水配方,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依然没有达到要求,当图书翻到第50遍的时候,书脊出现脱胶。最后出版方采用细砂纸细心打磨书脊锁线部位,使其变得粗糙,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翻到数百遍时,书脊仍然纹丝不动。
本书装帧
精装版封面包装材料采用国内最大的丝织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华老字号”杭州都锦生定制的锦罗缎真丝面料。珍藏版采用传统形制与工艺的红木书盒,经过八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2019年2月12日 想读 gift idea
Art W
淑女的品格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文绪 译者: 赵冰清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8
《淑女的品格》是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的全新短篇小说集,收录 《下跪》《离过婚的人》《淑女的品格》等8则小说,用不动声色却毫不留情的笔触,勾勒出8对势均力敌的夫妻,8场惊心动魄的婚姻故事。
其中有不屑一纸婚书、互不干涉的时髦夫妻,也有表面相敬如宾、实则冷淡无情的传统夫妇,有贤良淑德却口是心非的妻子,也有无可挑剔的好好先生,包罗男女感情问题,展示出爱情与婚姻种种截然不同的姿态。爱恋与憎恶,怀疑与理解纠缠交错,主人公的彷徨犹疑,正是现代人面对荒芜人生的真实写照。
哗众取宠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 译者: 祝小兔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哗众取宠》是英国十分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为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写的一本当代艺术入门指南。他曾受邀在2013年英国BBC第四频道
《里斯讲座》中介绍艺术品如何进入市场,演讲内容广受好评。
全书文笔幽默生动,语言简练。作为身处当代艺术世界多年的权威人士,格雷森·佩里反而希望带领大众打破权威,力图让没有足够学术和历史知识的普通人也能欣赏艺术,在艺术中生活。书中涉及内容广泛,从什么是艺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最后对艺术爱好者、艺术院校学生提出了关于“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知识背景,也在犀利的观点之余提供了“平凡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的关键指导。
2019年2月6日 想读
Art W
泉州古城踏勘 豆瓣
作者: 周焜民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泉州古城踏勘》是一本难得的图文并茂的泉州古城研究资料汇编,存储历史信息丰富,足供吾人浏览,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签也。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将民国以来和几处重要古城踏勘活动报告材料,连同零星散见其它刊物的方古散文特写,以及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井、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结集为《泉州古城踏勘》,并随文选配与记述内容相吻合的历史图片。
2019年2月5日 想读
Life W
火星编年史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artian Chronicles
8.4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林翰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我这一生,都在跳下悬崖,长出翅膀。”
★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成名作精装纪念版
★ 博尔赫斯、刘慈欣力荐:“这本书让你体会到科幻可以拥有怎样的诗意和美”
★ 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书写人类文明盛极而衰的末世预言
★ 也许,你我都是火星人——只因在书页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发生在火星陌生而神秘的红色土地上,一系列哥特风格的小故事。
世纪之交,地球危机四伏,充满末世气息。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虽然前三批探索者都死于神秘的火星人之手,但人类仍然前仆后继,在火星上安身立命。他们遇到了“出轨”的火星女子和善妒的丈夫,精通心电感应和易容术的火星人,盛大狂欢中暗藏杀机的厄舍古堡,两个陌生人在扭曲时空中的灵异邂逅……
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这本书让你体会到科幻可以拥有怎样的诗意和美”。一连串天马行空的小故事,闪烁着奇诡而瑰丽的光芒,唤起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欲望。火星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类文明的困境——在越转越快的陀螺中丢失原始之美,直至山穷水尽。兼具诗意与诡谲的火星编年史,实际是一场盛极而衰的人类文明史,令人读来不胜唏嘘。科幻的浪漫主义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超出了科幻文学表达的视域。2012年美国航天局将“好奇”号在火星的着陆点命名为“布拉德伯里着陆点”,向这位科幻大师致敬。
特以此精装典藏版,纪念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逝世五周年。他是科幻界的爱伦•坡,狡黠而忧伤的怪老头。天空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火星上有向他作品致敬的火山口。他是斯皮尔伯格、史蒂芬金的缪斯。他去世时美国总统亲自致悼词。如今,他离开我们五年了。来看看他笔下的世界,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怎样可悲又可叹的相似?
随书附赠布拉德伯里语录书签,收获属于你的科幻箴言。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豆瓣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s Happen
作者: [美]詹姆斯 G. 马奇 译者: 王元歌 / 章爱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4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詹姆师·马奇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决策论广爱欢迎。决策是人类的核心活动,它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并非对决策的初级介绍,而是对决策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从而使现实世界做出决策的人既能从参与者的角度,又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过程。
Political Fictions 豆瓣
作者: Joan Didion Vintage 2002 - 8
In 1988, Joan Didion began looking at the American political process for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What she found was not a mechanism that offered the nation’s citizens a voice in its affairs but one designed by—and for—“that handful of insiders who invent, year in and year out, the narrative of public life.” The eight pieces collected here from The New York Review build, one on the other, to a stunning whole, a portrait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landscape that tells us, devastatingly, how we got where we are today.
In Political Fictions , tracing the dreamwork that was already clear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Bush ascendance in 1988, Didion covers the ways in which the continuing and polarizing nostalgia for an imagined America led to the entrenchment of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electorate as the nation’s deciding political force,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have worked to narrow the electorate to this manageable element, the readiness with which the media collaborated in this process, and, finally and at length, how this mindset led inexorably over the past dozen years to the crisis that was the 2000 election. In this book Didion cuts to the core of the deceptions and deflections to explain and illuminate what came to be called “the disconnect”—and to reveal a political class increasingly intolerant of the nation that sustains it.
Joan Didion’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errain, her sense of historical irony, and the play of her imagination make Political Fictions a disturbing and brilliant tour de force.
2019年1月6日 想读
W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 豆瓣
Why Love Hurts
9.6 (8 个评分) 作者: 伊娃‧易洛斯 译者: 黃宛瑜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1
問世間,情為何物?愛情,為何令人遍體鱗傷?
到底情感挫折來自童年陰影,或是源於社會與文化結構的影響?
跟著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一層一層探索現代愛情產業鏈,找出讓我們創鉅痛深的真相。
愛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情傷創造一大票專家,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具有療效,「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轉到自我的私密史,以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面對現代親密關係產生的疑難雜症,《為什麼愛讓人受傷?》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作者伊娃‧易洛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
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痛苦的集體表現形式,不過對尋常精神痛苦卻相對輕忽。這是由於社會學為了避免蹚個人主義和精神分析這一潭渾水,不太願意涉足情感方面的痛苦,畢竟那被視為臨床心理學之骨幹。可是,社會學若想跟得上時代,就無法迴避這一塊,勢必得面對、探索可充分反映近現代自我脆弱性的情感。因為,自我脆弱易傷,有其制度性原因,也有情感層面的因素,而愛情正是這樣一種情感。
愛情痛苦,不是旁枝末節,也不是看起來比較嚴肅的痛苦型態的附庸。《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揭開現代愛情產業鏈的真相,證實了愛情痛苦可具體呈現現代性自我無能為力的困境和樣貌。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推薦
不參考這本書,沒有人可以討論愛情。──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伊娃•易洛斯向我們展示了最親密的感受的深刻社會性質,從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情感輿圖。──蘿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西北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教授,著有《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
切中現代情感狀態的核心,是解析社會權力以及性與愛的意義必不可少的一本書。──季特林(Todd Gitli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給青年行動者的信》
语言的第七功能 豆瓣
La septième fonction du langage
7.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洛朗·比内 译者: 时利和 / 黄雅琴 海天出版社 2017 - 1
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与密特朗总统用完午餐,刚走到大街,一辆卡车迎面而来,把他撞倒在地。光天化日之下,一场暗杀如是发生。
巴特身上有一份罗曼•雅各布森未公开的文件《语言的第七功能》。据说只要掌握了这种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语言来控制和战胜他人。
警长巴雅尔请来了年轻的语言学家西蒙参与调查。正在进行总统竞选的吉斯卡尔给他们的任务是找到这种第七功能。这意味着要质疑知识界的一批精英:福柯、德勒兹、阿尔都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神秘强大的罗格斯俱乐部浮出了水面,他们在博洛尼亚见到了翁贝托•埃科,在美国校园中遇到了正在经历生死对决的德里达与塞尔……
渐渐地,西蒙身上表现福尔摩斯和007的特质,而巴亚尔警长则对法国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他们也开始感到困扰:或许自己并非真实地存在,而只是小说中的角色?
月亮的另一面 豆瓣
L’Autre Face de la lune: Ecrits sur le Japon
7.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于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月亮的另一面:一位人类学家对日本的评论》收录了作者于1979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日本的人类学、神话学研究的演讲稿及文章,谈及日本的文化、艺术、历史、文学、生活,以及作者对日本细微的观察,并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日本的神话故事;在与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相比较的同时,揭示月亮另一面的日本,其文化的独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