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树下长椅 豆瓣
Un Peu de Bois et d’Acier
8.5 (52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后浪漫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4
一场无声的交响曲
一部无对话的话剧
《灯塔》作者的又一次艺术实验
用一把长椅展现人生百态
用一个个过客描绘光阴的故事
——————————————
*编辑推荐*
《灯塔》作者挑战自我、拓展漫画边界之作。已有电影短片、音乐剧改编版,但原著的魅力无法超越!
《树下长椅》近乎无字,不借助任何外力。
“漫画诗人”只用极简的黑白图像和缓慢的固定镜头叙事:一点木头加一点钢,构成一把公共长椅,一刻、一天、一季、一年,有人视而不见地路过,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登场,在巧手安排下擦肩而过、相遇、命运交织,犹如表演了一场芭蕾舞。
这是一本沉默的书,沉默得如同一把椅子,只待读者来参与、体验,来唤醒一个个无名之人,激活一幕幕人间喜剧,品味隐藏在书中的情节……和时光。
*内容简介*
这部三百多页的图像小说讲的是一把长椅的故事。一点木头加一点钢,一棵树下的一把公共长椅,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相遇、分离、成长、转变,他们有的定期来这里小憩,有的一去不复返,有的一直在等待……
树下长椅默默地见证了这些男女老少的登场、退场,在漫长的时光中撷取一个个瞬间,构成一幅人生的拼图。
*媒体推荐*
一部绘声绘色的无声电影……鲜有人能如夏布特一般会讲故事,会将无事之事讲得如此扣人心弦。
——《法国电视周刊》
离奇、感人、滑稽……
——《世界报》杂志版
诗意、有趣、感性!
——《巴黎竞赛画报》
这328页打上夏布特“注册商标”的黑白漫画华丽无比,充满感性、极简和人道主义的味道。
——《剧本》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读过本书的人再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看或者坐在一把公共长椅上了。
——《书迷》
艺术与恐惧 豆瓣
Art & Fear: Observations on the Perils (and Rewards) of Artmaking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贝尔斯(David Bayles) / [美] 特德•奥兰德(Ted Orland) 译者: 刘绯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提要◆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编辑推荐◆
★拆解“伟大艺术”阴影下的巨大焦虑
★艺术家版的《黑客与画家》,对欧美艺术界、互联网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行业影响巨大
★1994年出版至今,再版22次,畅销25年,售出30万册,数万读者口碑推荐
★稳居美国亚马逊艺术教育类图书销量前十,排名、销量、口碑远超 《五天 学会绘画》
★美国的豆瓣网Goodread 超过60,000条读者评论
★从艺术类网红书籍变身关于创作的励志经典
★每一位创作者书架上的常读之书
★資深摄影家开辟的成功创作之路
★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世界的意义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创作同样是一项平凡的工作,并不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琓美
★在创意性活动中,不确定性、失败与焦虑是一种常态,而非凡的创意也肇始于此
★写作容易至极,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美国作家吉恩• 福勒
★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过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美国雕塑家史蒂芬• 德斯塔布勒
2019年5月7日 想读
Art W
生命的自主权 豆瓣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in dividual Freedom
作者: 【美】罗纳德·M.德沃金 译者: 郭贞伶 / 陈雅汝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 3
《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是一本有关生命与死亡的书,也是一本有关人与人之间相待关系的书。就实际例子来说,这本书和当代两项争议最激烈的议题有关:堕胎和安乐死。可以理解的是,《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所受到的批评注目,有绝大部分是因有关堕胎的论点所引起。然而,就长期而言,我们将会看到《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中有关安乐死的论点——在死亡权上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一一会更加激进、更具争议性,而且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生活也更为重要。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 豆瓣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石川啄木 译者: 周作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2
他的歌是所谓生活之歌,不但是内容上注重实生活的表现,脱去旧例的束缚,便是在形式上也起了革命,运用俗语,改变行款,都是平常的新歌人所不敢做的。
——文学家、翻译家 周作人
石川啄木在我的想象里,是会在一段孤寂的旅途中遇到的人,你熟悉这种感觉:即使相对无语,在各自的眼神里也能闪烁起无声的话语。这也正是我读他的诗时心里涌出的感受。
——音乐人 钟立风
这本石川啄木的诗歌集,很像我最亲爱的给我写来的信啊。
——诗人、小说家 巫昂
我喜欢那些能够释放心里的恶魔,跟随心里的魔鬼去驰骋的写作者,石川啄木即是其一。
——出版人 陈亮
特邀新锐画家马君MA JUN特别制作了20张木刻插画,每一张画都触及啄木诗歌的灵魂
由“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周伟伟整体设计
布面精装 / 烫色工艺 / 内文图文套锁 / 用纸典雅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恕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队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离婚心理指南 豆瓣
UNCOUPLING
作者: [英] 萨拉·戴维森 / Sara Davison 译者: 欣玫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5
荣登英国亚马逊离婚类销量榜首的励志作品
应对情变的终极行动手册
◎ 编辑推荐
☆ 更知你心的作者
作者拥有 20 余年的指导经验,见证过无数离异人士重获新生。同时,她也是一名离异人士,经历过一场异常复杂的离婚。她懂你的心情,也了解接下来你该怎么做。
☆ 更注重“操作”和“行 动”
与注重分析“过去”和“心理”的书籍不同,本书更关注未来,它将给你明确的步骤,督促你设定计划,一一执行。你将有办法处理好离婚的大小事务,重新喜欢上自己,找到理想的新伴侣。
☆ 大量真实案例
读者将透过本书见证作者和其他离异人士的成长 —— 他们是如何在一夕之间失去曾经以为的“幸福”,又一步一步站起来的。
◎ 内容简介
离开前夫时,作者萨拉也一度怀疑自己和儿子能否重获幸福,但她最终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更加自由而快乐的生活。
现在,她决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方法,并总结了自己担任离婚指导师的经验,最终写就了这本既贴近读者经历又十分务实的行动指南。
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指南不同,本书更关注下一步该怎么做,也就是更着眼于“行动”和“未来”。本书还讲了如何组建财务、法务的支援团队,如何甄别可靠的婚介机构,如何找到未来的合适伴侣,十分实用。
◎ 媒体推荐
提供的建议非常合理、实用。
——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我在网上关注萨拉已经很久了,这本书称得上面面俱到。它对分手的人士同样有用。
—— 亚马逊读者
浮城述梦人 豆瓣
作者: 廖伟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本书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个催眠师,让善梦者讲出他们梦的源头,让爱梦者可以得知,甚至从中学习一些梦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还有小小隐秘野心,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反思这些作家长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们製造或继承的宝藏如何。 受访者包括:蔡炎培、小思、西西、古苍梧、也斯、北岛、黄灿然、饮江、颜纯钩、陶然、淮远等十多个香港作家。并附有这些作家的作品选和廖伟棠的点评。
色彩列传: 绿色 豆瓣
Histoire d'une couleur: Vert
作者: [法]帕斯图罗 译者: 张文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7
您喜爱绿色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歧很大。在欧洲,有六分之一的人将绿色列为最喜爱的色彩,但也有大约同样多的人讨厌绿色,其中男女比例各半。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活力、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毒药、不幸、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
米歇尔·帕斯图罗的这部著作从社会、艺术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他重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绿色曾是一种难以制造,更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绿色颜料和绿色染料的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因此绿色曾经与一切善变不稳定的事物相关联,它能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固定下来,并且由此引申出健康、卫生、运动以及环保生态等象征意义。如今,人们已把拯救地球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
本书是色彩列传的第三部,这个系列丛书旨在从欧洲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一门色彩历史学。
色彩列传:黑色 豆瓣
Histoire d'une couleur: Noir
作者: [法] 帕斯图罗 译者: 张文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 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最后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
本书是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列传”系列的第二部,这部著作以黑色在欧洲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主题,一方面关注与色彩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词汇、染料、服装、纹章),同时也关注色彩在纯艺术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本书特别突出了黑色复杂而多面的象征意义,其中有些是正面意义(丰饶、谦逊、尊严、权威),另一些则是负面意义(悲伤、丧葬、罪孽、地狱、死亡)。由于我们不可能孤立地研究任何一种色彩的历史,这部黑色的文化史必然部分涉及到白色(在历史上黑与白并非一直是对立的)、灰色、棕色、紫色乃至蓝色。
色彩列传:蓝色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Histoire d'une couleur: Bleu
作者: [法]帕斯图罗 译者: 陶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其它标题: 色彩列传 / 蓝色
《色彩列传·蓝色》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系列作品第一部。在欧洲社会中,蓝色成就了一部彻底反转的历史:对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来说,蓝色是野蛮的颜色,价值不足一提。而在今天,蓝色成为人们更钟爱的颜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古典社会对蓝色的漠视,最终了蓝色色调在中世纪和近代的逐渐崛起与升值,并突出强调了12—18世纪美学、道德及宗教范畴内与蓝色相关联的问题。
为什么是马勒? 豆瓣
作者: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译者: 庄加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法国文明史 豆瓣
作者: 乔治·杜比 / 罗贝尔·芒德鲁 译者: 傅先俊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9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国历史和文明史的经典著作。
自1958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和日文等多种语言。
本书的叙述起于中世纪,止于20世纪,容纳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一个丰富又自由、浪漫又严谨的法国被呈现到了读者面前。
本书目的不在于罗列历史事件,或者重复教科书中的文字,而是以新的历史视角展示千余年来真正的法国文明演进的轨迹,以及数世纪来塑造了法兰西和法兰西民族特质的诸多文化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英国:优雅衰落 豆瓣
作者: 桂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9 - 3
【内容简介】
“脱欧”公投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将英国的表皮瞬间切开,把深藏其下、最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呈现出来。“脱欧”所带来的刺激与冲击恰恰引起英国最自然的应激反应,这反应是欣喜、愤怒、后悔、无奈,它们就是最真实的“优雅衰落中的英国”。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桂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采访、感受,试图在“脱欧”这个节点去理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解读“脱欧”背景下的英国,从中串联起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这里既有大英帝国荣耀的过去,比如多佛和朴茨茅斯;也有萧瑟的现在,比如“西方瓷都”斯托克城。他向“唐顿庄园”的女主人了解英国贵族的生活现状,也采访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长,去探究自由与秩序的交点。英国的衰落是无人否认的,但这个衰落的过程持续了一百年,这份优雅从容,也能让我们看见社会与人性。
【媒体推荐】
不要害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莎士比亚《暴风雨》
英国正在“优雅地衰落”,它仍在欧洲发挥重要作用,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 “脱欧”将让英国陷入“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损害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英国前副首相、自由民主党原党魁尼克•克莱格
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在他们那短促的自由时刻里,他们运用自由的那种方法,也确乎是值得他们丧失自由的。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不能用GDP或其他经济数字来评价一切,还有一种标准叫生活品质。
——英国独立党前领导人奈杰尔•法拉奇
我发现剑桥大学在任何意义上而言都是一个庇护所。
——剑桥大学拉丁文教授、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豪斯曼
我深信,今天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都能看到严复的影子,希望我们今天在开眼看世界、看到优雅衰落的英国后,能有新的作为。
——本书作者桂涛
【编辑推荐】
★ “脱欧”,时下火热的时政话题之一,理解“脱欧”是读懂国际局势的入门课程。
★ 英国之所以仍保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源于它为当代世界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小到邮票的使用,大到国际语言的通行,英国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
★ 读懂英国的衰落,对照中国的崛起,能得到豁然开朗的现实启示。
★ 这是一次全面了解英国的绝佳时机,带你从历史的高空鸟瞰全英:从唐宁街10号到威斯敏斯特宫,从英吉利海峡到朴茨茅斯港口,从曼彻斯特的工厂到海克利尔的城堡,从牛津到剑桥,莎士比亚到海伊书镇……
★ 新华社驻外记者官方与民间双重视角的观察,走访二十余个英国城镇,受访者遍布各行各业,收集大量一手材料,记录鲜活现实,触摸历史细节,展开《寻路中国》式的社会纪实。
★ 作者试图透过层层迷雾,站在新与旧的交点上,审视“脱欧”时代的的权力、荣耀、秩序和现实。
★ 巧妙串联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用“脱欧”手术刀解剖当代英国社会,呈现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
断头王后 豆瓣 谷歌图书
Marie Antoinette: Bildnis eines mittleren Charakter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李芳 希望出版社 2009 - 9
本书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出版后曾轰动欧洲。
玛丽·安托瓦内特天生丽质,却成了母亲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15岁远嫁法国,与当时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结为夫妇。
路易十六性格软弱,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她不能履行丈夫的责任,并由此放任安托瓦内特的任性胡为以作为补偿。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安托瓦内特为了排解不幸婚姻带来的苦闷,终日沉迷于打扮、跳舞、赌博中,并耗费巨资修建行宫,左右国王、干预朝政,被讥讽为“赤字皇后”。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中,安托瓦内特的轻率和政治上的幼稚使她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置于狂飙的巅峰,最终难逃厄运。
茨威格对这位薄命红颜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予深深同情,力图把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来描写,使她的悲剧性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藤达生 译者: 计丽屏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你知道吗?
帕特农神庙的石材加工竟能精确到0.01毫米!
看起来高大挺拔的古希腊石柱其实是倾斜的!
巴洛克其实是会“动”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内部竟然充满了“减重”的小心机!
古希腊建筑是柱的建筑,古罗马建筑是墙的建筑,文艺复兴是柱式多样化的建筑,巴洛克是动感的建筑,哥特式是轻盈的建筑,新古典主义是理性的建筑,罗曼式是墙面分节的建筑……本书内容完整覆盖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把复杂的建筑风格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结构,那些年没看懂的建筑们,这次让你真正看个明白!
2019年4月18日 想读
Art W
丝绸之路 豆瓣
作者: [瑞典] 斯文·赫定 译者: 江红 / 李佩娟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 4
《丝绸之路》介绍:斯文•赫定是把自己视为贯《丝绸之路》始终的抒情主人公的,他的情感,他的尊严,他的热忱,他的冷竣,那就是一个探险家面对古道万物的反馈,那就是一个经行者针对古道历史、现况与未来的独白。书中的人物颇多,有中国人、外国人,但写得最成功、最丰满、最有感情色彩,又能引起读者去关注的人物,正是赫定自己。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王德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收文20则,按论述对象略为区隔:第一辑乃“考古学及历史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二辑是“古典文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三辑为“近现代文化史视野中的西安”,第四辑专注于“当代西安的阅读与写作”,第五辑可称“古都西安的回顾与展望”。如此简要描述,只能是“大而言之”;以下关于各文的介绍,更必定挂一漏万。在我看来,好文章除了要有好立意,更需要条分缕析的详细论证。而对此类文章,任何“提要钩玄”的努力,都不可能得其神髓。专题论文集既不同于汗漫无涯的杂志,也不同于一以贯之的专著,讲究的是"众声喧哗"中,自有相近的学术视野与精神追求。
生活三部曲:生活的样子 豆瓣
Une vie exemplaire
作者: [法] 让-克劳德·弗洛克 译者: 周克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7
不可错过的当代插画家弗洛克温情之作
风行欧洲的“清晰线条”画风
简单却耐人寻味的生活哲思
...................
※编辑推荐※
☆ 简单、明快的漫画式的勾线和上色,优雅艺术的视觉享受。
☆ 诠释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父爱,适合亲子共读,共同探讨生活和爱的主题。
☆ 著名法语翻译家周克希先生精雕细琢,直抵人心的译作。
☆ 法国多家媒体报道,登上了法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报纸《费加罗报》,经典佳作。
☆ 精美大开本提供开阔精神操场,让我们回到生活本身,思考生活的理想模样。
☆ 值得珍藏,启迪心智的生活哲理绘本,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
☆ 培养孩子生活的感受力,锻炼孩子善于捕捉事物的具体感性特征的能力。
...................
※内容简介※
一位温柔的父亲和他充满好奇心的女儿,以及一只乖巧的兔子,到他们理想的生活里游历了一番。在这里,他们以缓慢的节奏,优雅从容地生活着:一起种植,绘画,演奏,阅读,雨中漫步;一起认识世界,爱,感受,幻想……
生活就是一出接一出的戏,作者笔下的父女于是分饰着不同的角色,上演一幕幕温情的独幕剧,或意味深长或带点幽默嘲讽,打动人心又引人深思。
...................
※名人推荐※
书中的建议到底是给什么人的?
年幼的读者?他们的父母?还是爱丽丝的小兔子?
小兔子不顾时光的流逝,在精美的纸页上流连忘返。不管怎么说,书里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好建议,保准能给您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还带您去领略一系列的独幕剧,它们精巧迷人,有时又不乏温和的讽刺趣味。
——让-吕克·弗蒙塔(儿童文学作家、编剧)
...................
※读者评价※
◎ 这本书,弗洛克献给他的女儿们。他和她们一起思考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传递给她们无价的生活价值观。温柔,细腻,有趣,满怀诗意,有时又不乏温和的讽刺。对我来说,它像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 成功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弗洛克重新追述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时刻。
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 一系列耐人寻味的、使我们得到教益的生活哲理,非常大气的插图。所有愿意给予无私的爱和被无私地爱着的人,一定会在书里找寻到久违的感动。
2019年4月15日 想读
Life W
都是遗风在醉人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 - 9
台湾三年,漂浪三年。在异乡,潺潺的追忆是唯一能够随身携带的行李。
图文集收入了包括“漂浪与抒情”、“都是遗风在醉人”、“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三辑,分别从行旅、生活、艺文三个角度记录在台生活的流水抒情。
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在行走中,像认识一个人的性情,逐渐认识一座岛屿的欢喜与为难,“遗风”既是人为的追缅,也是自然的嬗递。
其中,《漂浪与抒情》一文摘得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刘克襄:这篇读来比较享受,没有压力的,不必费心猜疑。从一个外来者平实地描述所见所闻,我的感动反而比较多。
唐诺:这篇散文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宇文正:这是十分典型的异乡人手记,是较传统的杂感式散文,不断地从人文和地景去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打动了我,使我反复阅读。
细民盛宴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细民盛宴》原载于《收获》2015年长篇专号春夏卷,曾入围2016年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Z具潜力新人奖,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系列故事的扛鼎之作,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中的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孩童无从选择的破碎再重组家庭,不得不去也永远无法自如应对的无数 顿“细民盛宴”,逼人历练成长不可深究的种种桩桩,日常生活中的计较、客套、虚与委蛇……纵使如此艰难,最终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仍无限哀矜承让,温情似无实有不绝如缕,钩织成一切杂糅世相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