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眼睛的故事丨聖神·死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istoire de l'œil丨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喬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 王春明 逗點文創結社 2018 - 4 其它标题: 眼睛的故事
- 內容簡介 -
「罪孽吸引著我,讓我如饑似渴地欲求著更為罪惡的東西。」
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
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
▲喬治·巴塔耶踰越禁忌、挑戰道德的情色小說傑作
▲在愛欲與排泄中跨越禁制、獲致快感
▲超越《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最前衛小說
▲讓羅蘭·巴特、傅柯痙攣顫慄的閱讀體驗
「眼睛無法再承受太陽、性交、屍體與黑暗。」
《眼睛的故事》
在屍體旁、在汙穢的茅房、在教堂的懺悔室,在女孩的母親面前……輕狂無畏的少男少女,如獵犬般嗅出藏於肉體深處的欲望,搬演一場場失控春宮。當性愛遊戲變成殺意慶典,他們將迎接著何種結局?
「神父,我還沒有懺悔最可怕的罪行。」幾秒鐘的沉默。「最可怕的罪行就是我在和你說話的時候手淫。」又是幾秒鐘的竊竊私語,最後幾乎是喊出來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給你看。」
《聖神·死人》
令人害怕、厭惡的父親過世後,皮埃爾原以為能與敬愛的母親幸福度日,卻發現母親的真實模樣,和他以為的,全然不同……無法承受皮埃爾景仰眼神的母親,不僅耽溺於酒精與享樂之中,甚至設下一連串春宮陷阱,要把親愛的兒子推入欲望之深淵,以終身墮落成全彼此最深切的愛。
「皮埃爾,你很快就會知道什麼是無的放矢的激情──起初這感覺就像酷刑,然後是妓院般的快樂和無恥的謊言,最終則是澈底的沉淪和無休無止的死亡。」
- 推薦紀錄 -
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亦絢(作家) 專文導讀
「老實說,在五花八門A片充斥網路世界、網友都已經見怪不怪的今日,巴塔耶的情色故事仍然太離奇了。」──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傅柯,巴塔耶頭號粉絲,在瘋狂的研究中說過:『瘋狂是作品的缺席。』《眼睛的故事》已完美展現自身的缺席(absent),完全的缺席。是無法以情色文學框架去看待的,極致的文學作品。」──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巴塔耶的寫作並不是真的要完全否定禁忌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越界只是對禁忌的邊界的超越,而非摧毀,正是通過這種超越或否定,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即使表面看來最令人費解的摘器官、玩器官,如果讀者能聯想到兒童的拆卸衝動(時鐘、娃娃),以及『若是器官可以拿取玩耍,父親就可以獲得新的眼睛』──那麼暴力還是暴力,怪異還是怪異──重重欲望卻如獅身人面之謎一般,並非毫無可能通往詩意、憂傷與美麗。這也就是巴塔耶式書寫,受到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會令人流連忘返之故。」──張亦絢(作家)
酒神的抗爭 豆瓣
作者: 黃國鉅 天窗出版 2019 - 5
香港瀰漫著絕望、悲觀、無力感,以至犬儒主義、失敗主義盛行。黃國鉅於本書嘗試從四個方面思考香港的命運,提供哲學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出路:
如何理解極權主義,明白這怪物的本質和運作方式?
分析香港式犬儒主義,探索心靈,以及如何克服?
藝術如何能幫我們處理負面情緒,辨認真假?
尼采的酒神精神,又能給與我們什麼啟示?
本書以坦誠的態度、深邃的哲思、無比的勇氣,直視恐怖、黑暗和絕望,從而走出深淵,每個對香港感到彷徨迷茫的人都應該讀。
黃國鉅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亦是劇作家。書中一一剖析香港現時的絕望氛圍,令人認清極權政府操作方式,也提醒我們面對每天各種支持政府的荒謬言論時,需要以獨立思考,以藝術的真誠精神,才能放長雙眼,不陷於犬儒,更為清醒理智地應對。
规划为什么会失败 豆瓣
作者: 兰德尔·奥图尔 译者: 王演兵 / 傅蔚冈 校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10
由兰德尔·奥图尔著、王演兵译的这本《规划为什么会失败》研究了美国的城市发展、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森林管理等问题,认为美国政府所做的规划不但远未解决争议,反而为利益集团创造了进一步分化公众的机会;这些规划不是理性制订的,也未能使净公共利益*化。
本书研究了美国的城市发展、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森林管理等问题,认为美国政府所做的规划不但远未解决争议,反而为利益集团创造了进一步分化公众的机会;这些规划不是理性制订的,也未能使净公共利益*化。
读者时代 豆瓣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本书,是近三四年来我为一本一本了不起的书(包括电影)、及其背后一个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所认真阅读、认真思索、并认真写成的文字(认真,是你惟一能回报这些书、这些人的方式)。它们自我设定的位置是进入,而不是褒贬点评;它们寻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种的答案,因此,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它们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唤同类,让这每一本书都找到读它的人。——唐诺
站在人这边 豆瓣
To Begin Where I Am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黄灿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本书辑录了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代表性随笔。它们横跨五十年,旨在体现米沃什非同寻常的主题广度以及他所掌握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我这些客人”,被记叙和素描的人物都是对塑造米沃什的人生起作用的历史潮流的代表性人物。“站在人这边”,呈现一直都是极具深度的严肃宗教思想家的米沃什。“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歌”,辑录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责任的最重要文章。“在不断的惊奇中”,收入作为本选集结语的《笔记》的片断,重温一直支配米沃什作品因而也支配这本选集的众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论呈现世界之奇观,没有哪位作家能够比肩米沃什。我们应该感谢他那非凡人生的智慧。
——雅罗斯拉夫·安德尔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保持其作品主题连贯性的同时,米沃什具有一种运用并经常创造各种新形式的多才多艺的能力。他掌握的不同体裁的巨大多样性是骇人的……在米沃什笔下,随笔在保留其形式上的灵活的同时,变成一种严厉的知识探究的工具。
——英文版编者
我写过各种题材,并且大部分非我所愿。这一回我也不会实现我长期的意图。但我始终明白我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达到的。我需要那种能力,也即以一个不可获得的句子传达我对“在此”的无比惊奇,这个句子将同时传播我皮肤的气味和肌理,传播贮藏在我记忆中的所有事物,以及我现在同意和不同意的一切。
——切斯瓦夫·米沃什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豆瓣
Stanley Kubrink Interviews
9.0 (6 个评分) 作者: 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译者: 顾国平 / 张英俊 新星出版社 2013 - 6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1928-1999)本人如同其影片的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他不喜欢接受采访,更希望通过影片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本书第一次将库布里克为数不多的访谈汇集在一起,影评人士和普通电影观众都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位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书中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采访者包括吉恩•西斯科尔、杰里米•伯恩斯坦和吉恩•菲利普斯等。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访谈中,库布里克还热情洋溢地谈论摄影器械和音效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影片的效果更加惟妙惟肖……
库布里克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全程掌控,他在书中细述了这一工作习惯。“所有手持拍摄的工作都是我来亲自做,”他在1972年就《发条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我自己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发现即使是对最有才华、最敏感的摄影师,我也不可能解释清楚我想在手持拍摄中得到怎样的画面。”
访谈中呈现的库布里克既不刻意设防,也不躲躲闪闪,相反,他坦白率直,坚持己见,同时还自信满满,能说会道。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组织天赋,言语间常常一字不差地成段引用各类影评、书籍和文章。尽管在外人眼中库布里克是一位离群索居的隐士,但是书中访谈展现的这位导演平易近人,机智诙谐,渴望与他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幕后故事是怎样的?
《2001:太空漫游》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到底是什么关系?
库布里克为什么不愿提及《斯巴达克斯》?
为什么库布里克生前要禁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
揭开谜团,走进更真实的库布里克!
1968 豆瓣
1968 :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科兰斯基 译者: 洪兵 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 4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故事写作大师班 豆瓣
The Anatomy of Story: 22 Steps to Becoming a Master Storyteller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特鲁比 译者: 江先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5
◎与《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齐名,好莱坞故事写作教学大师约翰•特鲁比风行全美30年故事写作课程大公开!
--------------------------------
◎《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美食总动员》《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你所熟知的经典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
--------------------------------
◎知名“剧本医生”以一套完整、精准、实用、有机的写作技法,22步带你穿越创作的迷雾,让创意进化成别人写不出来的好故事!
--------------------------------
◎从《教父》《哈利•波特》到《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从狄更斯、马克•吐温到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好莱坞故事大师深入浅出,带你重新认识经典!
--------------------------------
约翰•特鲁比是好莱坞备受推崇的“剧本医生”,先后在迪士尼、福克斯、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诊断”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
他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吸引了全球数万人上课,学生包括获奖作家,知名编剧、导演等。《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等诸多好莱坞经典电影出自他的学生之手。
《故事写作大师班》浓缩了他30年写作课程的精华,以一套精准、实用、有机的写作方法,一步一步地引领你从头开始练习讲故事的技巧,写出唯你所有、兼具情感厚度与立体结构的好故事。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 豆瓣
A Sport and a Pastime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杨向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爱仅仅是他人讲述的故事吗,一个对我们自身来说虚幻的东西,只在梦境中摇曳发光?
.
六十年代初的法国,“我”在巴黎邂逅了四处游荡的耶鲁大学辍学生菲利普•迪安,一个“活着的偶像”。“我”和迪安驾驶着一辆德拉奇古董跑车寻欢作乐,直到迪安遇见法国女孩安-玛丽,一个炽热燃烧的幻梦的对象,由此展开了一段充满感官魅惑的爱情故事。
“我”在窥视的片断与想象之间追随着迪安与安-玛丽的罗曼史,犹如读者的同谋般进入到令人目眩的欲念与情感深处。在短暂的时间及依附于它的一切之外,爱情究竟是什么?是否仅仅是艺术的构想,他人描述的不可能的虚幻之物,被创造出来只为以某种方式理解生命中的相聚和分离?
《巴黎评论》终身成就奖得主詹姆斯•索特最著名的代表作,“《一场游戏一次消遣》为文学的主要工具——即想象力——确立了新的标准。一部关于法国恋情的悲剧小说,实际上却颇具雄心而曲折地探究了故事讲述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我们需要创造浪漫故事的深层原因。”(莎拉•霍尔)
.
评论推荐:
“在世的小说家中,没有人写出比《一场游戏一次消遣》更令我仰慕的作品……它是我所知道的最接近完美的美国小说。” ——雷诺兹•普莱斯(著名作家、学者)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理查德•福特(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对于那些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乐趣甚至上瘾的人来说,他是一个特别令人满足的作家。我将詹姆斯•索特列为少数我渴望阅读其全部作品的北美作家之一,并且迫不及待想看他还未出版的书。”——苏珊•桑塔格(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
“詹姆斯•索特仅用一个句子就能令人心碎。”——迈克尔•德达(著名评论家,普利策批评奖得主)
“索特是那种最为稀有的现象:实干家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比成功更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事业是海明威梦寐以求的。”——约翰•班维尔(布克奖得主)
“索特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具有不寻常的敏锐、智慧和美妙。”——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著名小说家)
“一位敏感、传奇、智慧的作家,拥有一流的平衡感。”——约瑟夫•海勒(美国著名小说家,《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詹姆斯•索特教我将写作浓缩为最本质的东西。坚持正确的词,并且记住‘少即是多’。他告诉我一个情节可以同时是一条直线和一幅拼贴画,而张力和透视是流动的;还有,伟大的艺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产生。这些教导还在继续。”——裘帕•拉希莉(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詹姆斯•索特是一位技艺臻于完美的说故事的人。”——《巴黎评论》
情色艺术史 豆瓣
作者: 爱德华・福克斯 译者: 杨德友 2004 - 2
《情色艺术史(插图本)》是一部奇特的“学术”著作,论述的是世界艺术中的永恒主题。在许多世纪里,艺术家、诗人、作家都力求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人体美,反映与情爱、与种种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同时揭露、嘲笑人的罪恶、忽视节制和淫秽行为。作者爱德华·福克斯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他研究欧洲从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的情色壁画、出版物插画、器皿图案等,并搜集了大量的情色资料,以此为依据叙述了各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及风俗对风化艺术产生的影响。
帝王巨观 豆瓣
作者: 木下弘美 译者: 郑涛 2018 - 5
本书精选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中国艺术珍品,为我社“珍藏中国”系列出版图书之一种。该书集中反映了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百余件中国艺术珍品,覆盖面极广,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书法、绘画等各艺术种类。全书按五类主题分为:墓葬与来生;神明与信仰;帝皇与宫廷生活;文人;中国与世界。每件艺术珍品均配有百余字的专业解说,提供该文物的相关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2019年6月10日 想读
Art W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道德与市场 豆瓣
Morals and Markets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维维安娜·泽利泽 译者: 姚泽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道德与市场》是杰出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的首部专著,此次也是在国内第一次出版中文译本。本书自1979年首版后在近四十年间长盛不衰,最新修订版201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研究以人寿保险为例:曾在美国被斥为亵渎人类生命的赌博的人寿保险,最终是怎样被人们接受,成为一种对家庭未来的可靠保障的?书中,泽利泽将经济史、社会史和社会学视角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人寿保险行业的新颖阐释,开创了对于经济行动的道德以及新的经济行动的正常化和制度化这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她为我们展示了与美国的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美国社会对于死亡、金钱、家庭关系、财产和个人遗产的观念的演进,提供了解答此类问题全新的分析手段。
-----------------------------------------------------------------------------------------------
专家推荐:
人寿保险看起来是如此简单明了的一种产品,直到泽利泽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购买人寿保险现在被当作一种道德义务,但当我们得知这曾经竟是一种可耻的做法时,消费所蕴含的社会和符号意义的巨大转变让人望而生叹。这是一部突破性的著作,每一章都会给人丰厚的启示。
——马克·格兰诺维特,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嵌入理论和弱连接优势理论提出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革新了我们对于现代经济的思考。此前,波兰尼详细描述了英国精英怎样放弃了对农民的道义责任转而接受自由劳动市场,为历史提供全新注脚;泽利泽则展示了为什么所有新型市场的创造者都必须为其打下道德基础。《道德与市场》永远不会过时。
——弗兰克·多宾,哈佛大学教授,组织、经济行为和公共政策研究方面著名学者
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开创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经济行动道德性的研究(亚当·斯密将其作为核心议题,但被他的追随者抛弃);以及新的经济规范的正常化和制度化;现在,美国正在道德层面就健康保险展开争论,全世界也忙于应对比特币以及其他私人货币的崛起。这项研究层面无可挑剔并且拥有惊人的洞察力的作品,在此时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保罗·迪马乔,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新制度主义理论著名学者
在今天,这本书中的论点及其极富创造力的研究路径,同它1979年初版之时一样鲜活。同泽利泽所有作品一样,书中论点兼具社会学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
她的研究路径是一种巧妙而独特的经济社会学理论方法,兼顾了价值观和社会关系。这本《道德与市场》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经典。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康奈尔大学教授,新经济社会学代表人物
最后死亡的是心脏 豆瓣
The Heart Goes Last
作者: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邹殳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2
本书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出版于2015年的小说,被描述为“一部有趣而令人不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远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守法的会被关起来,不守法的却能自由自在。小说将人心放置在极端考验下,仿佛是对未来寒冷的预言。
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斯坦和查梅因婚后遭遇经济大萧条,只能生活在汽车中,还时常受到街头流氓的骚扰。为了获得安定的生活,他们参加了正电子项目,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安全的住所,但前提是,他们每隔一个月就要放弃自由,居住到项目准备的监狱中去。起初一切进展顺利。但渐渐地,他们对另一对夫妇产生了强烈的痴迷,随之而来的是不信任感、内疚和性欲的压抑情绪。
本书依然是阿特伍德最擅长的黑暗喜剧风格:正电子监狱,魅紫色口红,蓝色编织泰迪熊,性爱机器人,一针便让人忘记过往爱恋、爱上看见的第一个人的激光手术……
The Little Guide to Getting Tied Up: Tips for Rope Bondage Bottoms 豆瓣
This and *Better Bondage for Every Body* (https://www.amazon.com/dp/153315211X) are the only two books on getting tied up, from bedroom play to advanced suspensions. You'll learn all about finding the right rope partner, types of rope scenes, avoiding injuries, pain processing, and the 7 Helpful Skills of Rope Bottoming, including Mindfulness, Being Prepared, and Communicating With Your Rope Top. You'll also learn how to evaluate a suspension hardpoint for safety and much more!Sprinkled throughout are photos plus true stories of scenes that went wrong and scenes that went right. You'll also find a list of valuable rope bottoming resources.If you're interested in rope bondage of any kind, whether in the bedroom, at a BDSM club or dungeon, or even in front of an audience, this guide is a must-read.
贡布里希文集:图像与眼睛 豆瓣
The Image and The Eye: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英]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3 - 7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介绍了透视问题;关于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关于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再现中的真实性标准问题,贡布里希教授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长久以来,《艺术与错觉》不但启发了艺术专业学生,也对科学家颇有启迪。在这部补充论文集中,作者仍旧以其清晰而热忱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2019年6月6日 想读
Art W
马奈艺术书简 豆瓣
作者: (法)马奈 译者: 李关富 2012 - 6
本书包含马奈写给家人及当时文艺界名人如左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莫里索等人的书简200余封,以及几乎全部画作。这些信件和作品不仅真实反映画家波澜起伏的艺术生涯,生动再现了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思维,并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19世纪法国历史和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现代生活的画像 豆瓣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
作者: T.J.克拉克 译者: 沈语冰 / 诸葛沂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6
19世纪60和70年代的巴黎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咖啡店、公园和郊外娱乐场所的地方,一个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商业与休闲风俗的诞生地。T.J.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莫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探索?这部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包含了作者撰写的新序,以及148帧高质量的插图(其中30幅是附有高清局部的彩图)。
2019年6月6日 想读
Art W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豆瓣
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 [美]尼基·阿瑟 译者: 徐芳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
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
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豆瓣
作者: (日) 河原温 / (日) 堀越宏一 译者: 计丽屏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中世纪生活完全指南☞
欢迎来到中古时代的欧洲当平民!
·
中世纪就代表黑暗与无知?
不!中世纪要比我们所以为的更明亮些!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
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
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
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
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
☞ 专业历史学家爬梳珍贵史料,讲述教课书里从没讲过的中世纪
☞ 三大板块八大章节完全还原欧洲近代前的风貌
☞ 三百余幅图片让你真正看见中世纪平常百姓热气腾腾的日常与生活智慧
☞ 一本在手,教你读懂《圣殿春秋》,玩爆《要塞》《刺客信条》《骑马与砍杀》
☞ 日本老牌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图说百科系列全新引进
☞ 专家执笔,专题著作,上千幅彩图、照片完整呈现
☞ 从各国通史,到各类亚文化,再冷的知识、再琐碎的常识都能在这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