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打开 豆瓣
8.0 (29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 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营养、有态度,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部越读越精神的哲学入门书。哲学≠晦涩、冷硬、不知所云,哲学也可以轻松、鲜活、犀利。全书100篇文章,每一篇都可以独立阅读,都是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文章;10篇“答问”,每一篇都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疑释惑;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有态度、有营养的西方哲学史,活泼而不轻佻,严谨而不严肃。
★ “打开”这本书,为我们开启了一趟2500年西方哲学精髓探险之旅。这部西方哲学史,并不强求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萃其精要,简略处一跃千年,精华的地方则绝不吝惜笔墨,把西方哲学的骨骼精髓抽取出来,构建成一个2500年西方哲学的完满骨架。而幽默风趣、“说人话”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例子,以及无数哲人的思想、人生,还有——八卦,则是它的肌肉、皮肤和流动的血液。作者将哲学从纯粹思辨层面的高空精神体操,拉回到与我们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我们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密切相连的粗糙地面,让人在刺激之外也倍感亲切。
★ 著名学者、思想者周濂,来为我们做这个思想的导游,为我们讲解哪片风景值得驻足观赏,哪座森林暗藏杀机,何处有浅滩,何处是激流。周濂老师是当今中国青年一代学人中的翘楚和代表性人物之一。2012年出版《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畅销50万册,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一时间文化界几乎无人不谈“装睡的人”。这本名为《打开》的哲学思想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醒来”——哲学,就是一次一次的醒来。
★ 一部有爱的哲学史。周濂老师特别将这部书献给他年幼可爱的女儿。这不只是出于满纸洋溢着的父爱,也是因为女儿甚至超过康德、黑格尔的出镜率,贡献了许多鲜活有趣的小故事、小案例,是她“帮助”作者完成了这部书。
★ 哲学,是一个动词,也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哲学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打开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在一个“变”是唯一的“不变”,信息量无比庞大芜杂的知识焦虑时代,哲学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之一,是我们人生长路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杀器。
一个人生活 豆瓣
ひとり暮らし
6.8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川俊太郎 译者: 高伟健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3
《一个人生活》是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年近古稀时的作品,在这期间他经历了父亲去世,孙子出生,好友离别,也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并非完全地独处,而是更加自由地与自己、朋友、世界交谈,朴实、热情、有趣、自在、优雅的一个人生活中有着无法言说的秘密。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禅 意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琐事所湮没、难以捕捉的心情波动,从细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写信、吃饭、听音乐会、诗歌创作,描写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悟,坦诚豁达地谈论生与死、婚礼和葬礼。人生一言难尽,作者却什么都坦诚相告,成就了这本充满人生轻哲学的散文集。
1、影响名家的名家:谷川俊太郎为保罗·克利的画和荒木经惟的摄影集配诗,为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动画作词,北岛、村上春树等无数人深受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说:“年轻时曾立志当一名诗人,可在见到谷川的诗歌才华之后,我放弃了这一梦想。”他的《我把活着喜欢过了》《春的临终》等诗作被歌手程璧谱成歌,广泛传唱。
2、禅意灵动,坦诚相告。他不仅是诗人是散文家,更是个生活家,他的文字颇具禅意,灵动又充满哲理,这本书能让你在作者朴实、坦诚的描写中,了解诗人的每一天。人生一言难尽,作者却什么都坦诚相告。
3、一个人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独处。一个人生活的自由在于与自己、朋友、世界交谈,朴实、有趣、自在、优雅的一个人生活中有着无法言说的秘密。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那里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
4、一个人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平淡是生活的真相,但是平淡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坦然面对平淡,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谷川俊太郎的处世哲学似乎是一个完满的答卷。
2019年4月15日 想读
Life W
新艺术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英] 保罗·约翰逊 译者: 黄中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继《艺术的故事》之后,与贡布里希比肩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以独到的眼光、轻松而通俗的文笔,撰写了又一部值得艺术爱好者们收藏的通识类艺术史作品。
保罗摒弃了西方传统上以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为本位的视角,重拾了对于纳维亚艺术、俄罗斯与美洲艺术的关注,带领我们进入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发掘了一连串尚未被理解的新事物和新观点。
本书收录了300幅珍贵插图,着重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写实主义涌现的17世纪早期,风景画繁荣期,以及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作者将带你跨越时间轴线,深入已消逝的文明空间,展开一次追逐美与智慧的旅程。
--------
保罗•约翰逊作品:
《美国人的故事》
《英雄》
《创作大师》
《知识分子》
《摩登时代》
《英国人的历史》
《犹太人的历史》
《当代》
《文艺复兴》
《丘吉尔》
《乔治·华盛顿传》
【编辑推荐】
与贡布里希比肩的资深作家保罗•约翰逊,以独特而前卫的历史学视角,带你深入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轻松幽默的文字,300幅珍贵插图,娓娓道来30000年迷人的艺术故事,是艺术爱好者不能错过的刺激体验!
----
▶与贡布里希比肩,却更接地气的资深作家
——保罗•约翰逊,英国知名记者、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长期从事艺术相关研究。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百大人物,曾任《新政治家》编辑,并定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等知名报刊、杂志撰写文章。身为畅销书作家,他的文笔通俗,著作涵盖历史、哲学及宗教等多个领域,包括《知识分子》《犹太人的历史》《当代》等。
----
▶独树一帜的历史学视角
——不同于市面上编著而成的艺术史,保罗•约翰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旅行观察,从个人视角出发,再现了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他追踪消逝文明的线索,将敏锐的世界史眼光融入迷人的艺术故事,继而惊喜地发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埋藏着尚未被发掘的新事物、新观点!
----
▶带你深入已被人们遗忘的“视野盲区”
——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本位,作者重新梳理人类进程与艺术发展之间的明暗关联。他将带领我们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俄罗斯、南北美洲的广袤地区,探索这些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
----
▶浑然天成的前卫观点
——从洞穴画到浪漫主义,从巨石宫殿到摩天大楼……跨越30000多年时间轴线,你将会发现,决定艺术发展方向的,远不止“时代”在发挥力量!保罗•约翰逊将为你揭秘画作、雕塑、建筑相遇相知的潜在途径。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融会贯通!
----
▶文笔轻松幽默、娓娓道来
——不同于贡布里希这位纯粹的学者,保罗以通俗幽默的语气讲故事说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繁荣期,到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你已沉醉在古老的艺术世界。
----
▶300幅高清插图,精美的装帧工艺
——全书内含300幅高清插图,三本小巧的单册携带便捷,收藏在精致的套盒中大气美观。比起拜访博物馆里孤独的藏品,这样自由游逛于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才是艺术爱好者不能错过的刺激体验!
2019年4月13日 想读
Art W
A Visual Guide to Stata Graphics, Third Edition 豆瓣
作者: Michael N. Mitchell Stata Press 2012 - 1
Whether you are new to Stata graphics or a seasoned veteran, A Visual Guide to Stata Graphics, Third Edition will reach you how to use Stata to make publication-quality graphics that will stand out and enhance your statistical results. With over 900 illustrated examples and quick-reference tabs, this book quickly guides you to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for creating and customizing high-quality graphs for any type of statistical data. Each graph is displayed in full color with simple and clear instructions that illustrate how to create and customize graphs using either Stata commands or the Stata Graph Editor. Stata's powerful graphics system gives you complete control over how the elements of your graph look, from marker symbols to lines, from legends to captions and titles, from axis labels to grid lines, and more. Whether you use this book as a learning tool or a quick reference, you will have the power of Stata graphics at your fingertips. The third edition has been updated and expanded to reflect new Stat graphics features, and includes many additional examples. This updated edition illustrates new features to specify fonts and symbols. New sections have been added that illustrate the use of the marginsplot command as well as the use of contour plots.
失落的艺术 豆瓣
The Museum of Lost Art
作者: 美)诺亚·查尼 Noah Charney 译者: 李小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 1
凡是艺术家,都有失落的艺术品,无一例外。
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在消失,只有很少最终失而复得,往往也是在历经戏剧性的追查之后。
世界上最重要的失落艺术珍品都有哪些?
一部寻找被毁、失窃、遭人为破坏的艺术品的指南。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生平第一次进入了一家失落艺术品博物馆,其经典藏品超过全世界现有博物馆藏量的总和,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到宗教改革运动中捣毁的圣像和绘画,从纳粹摧毁的艺术品到ISIS掠夺和毁灭的文物……这样一家博物馆触目惊心地提醒世人,人间珍宝,得之难而失之易。
《失落艺术品博物馆》 不但考察了一些失落艺术品的不幸遭遇,而且考察了一些失而复得的艺术品的奇遇。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金光闪闪的拜占庭时代马赛克画,被石膏掩藏了400年后,在1934年又重见天日。借助X光线等技术手段,戈雅、毕加索和马列维奇一度被涂抹掉的画作再次露出了真容。2017年,从一家美术馆失窃的一幅德•库宁油画,在城郊的一间卧室墙上悬挂了三十多年后物归原主。诸如此类的失而复得,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并非所有失落的艺术品,都已必然失落。 有的历经辗转最终失而复得。
-----------------------------------------------------------------------------------------------
外媒报道
《失落的艺术》细心记载了战争、劫掠、事变、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暴力和怪相对艺术品造成的破坏,解释了为什么保护艺术品避免类似的危险至关重要。即使不谈书中记载的丁格利和本宁等从事自毁艺术的艺术家,艺术的创造和毁灭也息息相连。——《经济学人》网站
这是一本出色的艺术指南,插图精美;书中艺术品的命运,往往残酷得令人惊心。——《布法罗新闻》
查尼挑选出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失落文化艺术品,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它们苦涩的结局。——《彭博社》
畅销书作家诺亚•查尼的新著……流畅的文笔……迷人的故事……生动地提醒我们:世间珍宝,得之难而失之易。——ArtsBeat
在这本新著中,畅销书《伪造的艺术》的作者诺亚•查尼再次回到了艺术的地下世界,审视失窃、遭劫或毁于战火中的艺术品。书中有些艺术品是意外失落,有些毁于天灾,有些因其包含的图像遭人为摧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作为原料回收利用的杰作。——CreativeBloq.com
----------------------------------------------------------------------------------------------
国内媒体《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北京晚报》《百道网》等均给予关注,进行了重点推荐和报道。
2019年4月9日 想读
Art W
豆瓣
作者: 吕晓涢 青橙文化|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8 - 11
《痴》是吕晓涢的首部散文集。文中包含了藏瓷,赏画,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种种雅致爱好与生活中的凡俗小事,以及众多有滋有味的吃食和巷弄里的传奇,文章通透细腻,极具趣味性。
★平淡的生活中,有颗痴人的心,世间活起来了
★收藏界的文学“隐士”吕晓涢 从藏瓷,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小事中感受世间的美好
★师承《浮生六记》,当代文人写作,雅俗共赏
……
有收藏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小镇女孩的传奇人生;
有乡野传说,也有年轻未果的爱情;
有饭局间的嬉笑怒骂,也有儿时的童趣盎然;
有父子情深,也有人到中年的唏嘘缅怀。
重返巴黎地鐵 Goodreads 豆瓣
Le Métro Revisité
作者: 馬克‧歐傑 Marc Augé 译者: 周伶芝 行人 2015 - 11
●法國Fnac銷售排行榜前二十名。
●法國最重要的當代人類學家。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後,時隔二十年,作者回到地鐵現場的觀察和反思。
地鐵是巴黎的形容詞。少了地鐵,巴黎就失去輪廓、失去面孔。
地鐵也是巴黎的動詞。少了地鐵,巴黎就無法述說、無法聯結。
一九八六年,年輕的馬克‧歐傑剛從非洲完成人類學研究,回到巴黎這個城市。面對這個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故鄉,歐傑帶著人類學家的眼睛,選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鐵當作對象,進行了一場近在身邊的人類學觀察,並將觀察寫成《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他在書中探討,交通工具及其衍伸空間(如車站)的主要功能是將人們帶往不同地點,人們並不在此駐留,這種空間因而具備過渡的特性,類似例子還有機場、旅館等場所。不同於乘載著記憶和認同的地方,歐傑將此類空間稱為「非地方」(Non-lieux)──後來成為理解當代性的重要概念。
二十多年後,人類學家老矣,發覺快要跟不上世界改變的快速腳步。但所謂的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
歐傑選擇重回地鐵現場去檢視。因為地鐵之於巴黎,不僅僅是一項交通工具,它形塑了巴黎的城市樣貌,也塑造了巴黎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更有許多關於巴黎地鐵的歌曲、圖像、文字伴隨著巴黎人的生命,宛如巴黎的記憶和歷史中心。而這幾十年來,巴黎地鐵似乎逐漸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占據,巴黎市民反而被這個不斷擴張和加密的網絡推擠、被節奏吸納,貧窮與孤獨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他在地鐵站、列車、乘客之間發現了不同的景觀、不同的秩序、不同的族群組成,無論是聽音樂的年輕人、免費發送的地鐵報、不同的乞討方式或是重新裝修的外觀,歐傑試圖從細節中找出時代的量尺、借以標誌出「當代」的特徵,並同步針對自己二十年前對地鐵和「非地方」的關係的定義提出了修正。
馬克‧歐傑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思想大家的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概念。其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諸多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的書寫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傳統,有著小說家和散文家的優美筆觸,沒有硬梆梆的專有名詞和理論分析,也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吊書袋,在這本書中只有地鐵與他所討論面向互為喻體和喻依。
這本書是瞭解馬克‧歐傑這位重要當代學者的理論的最佳路徑。書籍輕薄短小,適合在車廂內展書閱讀,讓你在通勤、移動的時刻細細體會那些習焉不察的變動。
各界好評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重返巴黎地鐵》對於我們處於變動狀態的社會提供了一種解讀,地鐵(地底下的世界)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在地表上的社會。此外,在上一本書《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和這本書之間,我們也可以察覺到地鐵對市民來說變得不可或缺,並且隨著巴黎的生活節奏而產生改變。重返地鐵現場讓我們可以認清當下的現實,予以檢視。馬克‧歐傑向以分析巴黎的地底世界著稱,本書證明他不愧為城市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家。」──Lebannier Adèle,《文化通識讀本》(2008-2009 Culture générale)
「馬克‧歐傑的分析橫跨了殖民與全球化,這位人類學家試著以透徹的批判尋找逃脫的方法,逃脫全球化和媒體的魅惑,逃脫一種『新神話的夢魘』所帶來的威脅。」──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
心理学家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戴维·霍瑟萨尔(David Hothersall) 译者: 郭本禹 / 魏宏波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一部堪比小说的心理学八卦史,生动展现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学家背后的故事。
本书以心理学的发展演进为脉络,以传记体的手法,结合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图片,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呈现了改变心理学的一位位“完整”的心理学家。作者不仅描述了心理学家的成功而且描述了其失败,不仅描述了其希望的满足而且描述了其希望的破灭,以此力图还原每一位心理学家的生活细节及其职业生涯中所发生的细小而重大的事件,向读者展示心理学家的动机与人格、成功与失败以及好运与不幸等偶然事件是如何促进其新观念、新理论、新研究产生的,并最终编织成为一幅描绘心理学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本书既适合用作心理学史课程的教科书,供心理学领域的教师、学者、学生阅读,也适合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由此读者将对心理学产生更多感性的认识和深入的领悟。
Everybody L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Dey Street Books 2017 - 5
Foreword by Steven Pinker

Blending the informed analysis of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ith the instructive iconoclasm of Think Like a Freak, a fascinating, illuminating, and witty look at what the vast amounts of information now instantly available to us reveals about ourselves and our world—provided we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By the end of an average da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 beings searching the internet will amass eight trillion gigabytes of data. This staggering amount of information—unprecedented in history—can tell us a great deal about who we are—the fears, desires, and behaviors that drive us, and th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decisions we make. From the profound to the mundane, we can gain astonishing knowledge about the human psyche that less than twenty years ago, seemed unfathomable.

Everybody Lies offers fascinating, surprising, and sometimes laugh-out-loud insights into everything from economics to ethics to sports to race to sex, gender and more, all drawn from the world of big data. What percentage of white voters didn’t vote for Barack Obama because he’s black? Does where you go to school effect how successful you are in life? Do parents secretly favor boy children over girls? Do violent films affect the crime rate? Can you beat the stock market? How regularly do we lie about our sex lives and who’s more self-conscious about sex, men or women?

Investigating these questions and a host of others,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offers revelations tha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ur lives better. Drawing on studies and experiments on how we really live and think, he demonstrates in fascinating and often funny ways the extent to which all the world is indeed a lab. With conclusions ranging from strange-but-true to thought-provoking to disturbing, he explores the power of this digital truth serum and its deeper potential—revealing biases deeply embedded within us, information we can use to change our culture, and the questions we’re afraid to ask that might be essential to our health—both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ll of us are touched by big data everyday, and its influence is multiplying. Everybody Lies challenges us to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how we see it and the world.
古代文明惊奇透视:古埃及 豆瓣
作者: 斯图尔特•罗斯 / 斯蒂芬•比斯蒂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国际畅销书作家、世界著名剖面画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经典代表之作。
科学专业的全景图让历史文化更直观、更生动,让孩子大饱眼福!
丰富的画面细节和有趣的人物故事吸引孩子们不断探索。
适合6岁以上读者,有助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加深对绘画和结构的认知,在趣味阅读中轻松收获宝贵知识!
侏儒的话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李正伦 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6
芥川随笔评论集《侏儒的话》,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是有关人生领悟和社会议论之作,形式虽是随笔,但又以侏儒代言,似带上几分小说的性格。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尤以“侏儒的话”一篇是他最得意的格言代表作,贯穿着辉煌灿烂的知性幻想的文脉,作者以智慧来诉说心情,并将其人生观、艺术观流露在字里行间,是极为成功的格言代表作。
直到长出青苔 豆瓣
苔のむすまで
7.9 (3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本博司 译者: 黄亚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中,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环环相扣,完美地将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意涵结合在一起。
——哈苏摄影基金会
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亚洲当代摄影拍卖纪录保持者,杉本博司文字代表作。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以生命、时间、历史为核心,书写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
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书中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幅杉本的摄影作品和一段问答起兴,延引出艺术家本人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的互动所获得的洞见,并以及其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东方意境。
世间万物 豆瓣
Things That Are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米·里奇(Amy·Leach)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献给孩子和恋人的睡前小书,愚蠢、疯狂、精妙
☆ 充满好奇心的科普童话集,26个关于动植物、星系天体的故事
☆ 科学家思维与诗人烂漫交织,唤起我们与所爱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
☆ BBC广播四台《一本好书》、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卫报》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26篇关于动植物、宇宙天体的科普童话集。
它是一本关于宇宙与日常生活的书,始于畅游的鲑鱼 ,终 于璀璨的星空。
书的主题,不局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现象,从最渺小的地球居民:水母、晕厥的山羊和泰然自若的毛毛虫等地上生物,到辽远广布的天体:恒星、卫星……
它探索神灵与驴子的相似性,爱与藤蔓的无情,以及爆炸的恒星与爆炸的海参……
▼媒体推荐
在她的文字里,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同眠……
与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类似,
同样是对自然世界诗意、无法归类的冥想。
——《卫报》
她以一种狡黠顽皮的方式走近自然史,极好地调和了科学与想象……
对失血之花、太阳星系、斯宾诺莎等万物展开了渊博华丽的思索。
——《书单》
里奇对物种与天体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式的描写,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妙语。
她从所描写对象的视角出发,转而赋予它们人性与高度。
——《纽约时报》
刘易斯·卡罗尔和艾米丽·狄金森的结合……
美国当代颇具创造力、令人惊喜的作家之一。
——华裔美国作家李翊云
烽火巴黎 豆瓣
Paris at War:1939-1944
作者: [英]戴维·德雷克(David Drake) 译者: 李文君 / 王玥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2
★当战争黑影落下,光明之城何去何从?
醉生梦死/挣扎求生 妥协合作/奋力抵抗
★数百个大小人物 五年的乱世生活 全面铺展纳粹占领时期巴黎社会图景的真实巨作
★《格拉斯哥先驱报》年度好书,入围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决选名单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英法见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当时的巴黎,第三共和国总统、总理正与受人敬重的贝当元帅带领政府官员,在圣母院祈祷奇迹出现,解救法国。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
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生活的困苦。
作者德雷克将巴黎劳动阶层所处的困境与富裕人群相对舒适的生活进行对比,揭露了通敌卖国者的活动,并追踪了法国抵抗运动从制作传单到枪击纳粹军人的发展历程。他详细描述了占领军的阴谋和暴行以及德朗西集中营和巴黎附近其他几处犹太人集中营在押者的生存状态。
本书取材于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们的日记和回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多种政治立场和对待社会的态度。德雷克还从警方记录、报纸、广播节目、新闻影片中收集了很多细节信息。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的生活景象和心理变化。
本书拥有大量真实生动、令人惊喜的细节。戴维•德雷克扣人心弦的故事的主角不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和战犯,而是在纳粹占领时期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勉强求生的普通巴黎民众。 ——英国作家、记者,《盛会不衰: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时光,纳粹统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作者 艾伦•莱丁
德雷克深入地研究了当时巴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简练地描述了纳粹当局对于如何管理巴黎的争论。本书细节把握令人满意,非常具有可读性。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段精彩的历史……很多时候,德雷克让事实说话。他使用了大量日记和回忆录,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质疑,但在本书里完全可行,因为普通人没有作假的必要。如同一幅完美的拼图,本书完成得非常出色! ——英国《格拉斯哥先驱报》
拒绝一味美化,也反对简单抹黑,本书是还原二战时期巴黎和法国历史真相的一次富有原创性的努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出于不难理解的原因,对这段历史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还是得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像本书作者这样的身份相对超脱,且具有“旁观者清”之优势的外国学者的介入与推动。……
德雷克不仅知难而上,而且还凭借自己的学识、才情和努力,为大家奉献了一部别开生面、鲜活真实、洞见迭出、发人深思的战时巴黎史。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一民
作者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全面再现了巴黎各阶层民众在战争期间的曲折经历,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真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宏图
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 豆瓣
作者: 張貴興 麥田出版公司 2001 - 9
馬華作家似乎總有一種寫史的企圖心,詩人陳大為念茲在茲的是那「盡是魅影的城國」,小說家張貴興在臺灣生活二十年之後,著意雕鏤刻畫的也是魅影幢幢的南洋雨林。在這個南洋雨林裡曾有傳說,部落中的公主與移民到此的異族青年相戀出奔,卻在雨林中不慎飲下致睡之水,因而長眠不醒,青年於是終生守候,以至於老。「守候」也許成了馬華作家的人生課題:他們守在故鄉的外緣,守著故鄉傳來的獨特氣味,守著文字裡可以反覆搬演、重述的歷史。然而他們要守候多久呢?守候的終點又是什麼?
這本小說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在南洋,一條在台北。在南洋的是小說主角蘇其的童年與家族:父親留臺返馬,慾望和跋扈比他的天才更加恣肆,以金錢敲打出淫靡的肉體樂園;由臺灣嫁入南洋的母親終日孜孜矻矻地修整花園,燒了又種、種了又燒,讓花園成為一個比雨林還惑人的迷宮;來自臺灣、曾在美國生活的春喜與春天姊妹,又成了蘇其無法忘懷的少年愛戀,那是荒忽樂園中的美麗記憶。父親與母親的對立、仇恨,以及愛情與慾望對象的出身,都暗喻了殖民地扭結錯雜的歷史。等到蘇其赴台讀書,台北的大學宿舍、民歌西餐廳、夜市、K書中心,就成了敘述的重心,發展出台北一線。有趣的是,南洋的故事與敘述語調都帶有強烈的魔幻色彩,台北的故事卻像是一則通俗愛情劇。蘇其和春喜、春天的愛情若有似無、恍恍惚惚,然而到故事終了,蘇其的母親不斷看到舊情人的幻影,蘇其自己也看到了門外的春天。相比之下,蘇其和台北的民歌手可怡之間的戀情,無論相遇、相戀,看起來都很明朗清楚,文字敘述也不那麼繁複,可是這段愛情反而是虛幻的,在一開始時就知道會結束。
這兩條線索不但有著南轅北轍的內容與情調,連小說的敘述語言也刻意區分。姑且不論這樣的安排是否成功,作者的意圖卻很明顯了:擺盪在南洋與台北兩地之間,南洋有他深恨且深懼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有他無法忘卻的純真之愛,正是這樣的純愛拉扯著他,不斷地回頭瞭望早就想拋棄的歷史記憶。相對於南洋,台北的生活是比較沒有負擔的,蘇其不用躲躲藏藏,可以自在自得的融入城市的角落,傾聽並參與別人的故事。可是,台北沒有那些令人莫名其妙執著的東西,在台北不會痛苦、不會迷醉,可以很清醒地談談戀愛,或者很清醒地不談戀愛。南洋與台北兩地,是狂亂與冷靜、迷惑與清醒的不同,分別是作者所關注的與所居住的地方,或許也可以分別視為作者的認同與選擇。
於是我們回到「守候」的人生課題與創作主題,蘇其在台北遙遙守候長眠的南國公主,這樣的守候,是否真能解決作者自己的猶疑?蘇其回到南洋繼續他的守候,認同和選擇終於何而為一了,而作者呢?作者徬徨兩地,是不是已經找到出路?
避孕药片 豆瓣
作者: (美)阿斯贝尔 译者: 何雪/晓明 东方出版社 2000 - 6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服用避孕药的数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药品,绝大多数人服用这种药,既不是为了治病,也不是为了预防某种病毒或病毒感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不是用于治疗目的而仅服务于单纯的社会目的的药品”。 虽然避孕药发展的历史短暂却充满矛盾和曲折,但当面对人们提出的关于它的存在的尖锐问题时,种种答案更显得变化无常。这个问题是:谁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
万物:文明 豆瓣
Beta...civilisations:volume I
8.2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延斯·哈德 译者: 徐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从智人走出非洲到古罗马帝国崛起
从驯服火种到发明轮子
一部来自人类智识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野心之作
“漫画宇宙史”三部曲第二部上卷
2000多幅手绘漫画诠释400万年进化之美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奋斗背后的种种动机:贪婪 与好奇、结盟与争斗、保守与叛逆,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还有交流与合作的基本需要。
——延斯·哈德
………………...
※编辑推荐※
★ 2015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入围作品
★ 金、银、铜三色浇筑出的一部进化史:使用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三种贵金属的颜色,手绘2000多幅图画,勾勒出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平均下来,每幅画要讲述2000年的历史
★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从《创世》结尾走出树丛的人猿,到《文明》上卷结尾归零的钟表:这部没有主角的漫画,主角恰恰是“时间”本身
★ 一部引用和反引用的奇书,充满隐喻的诠释和反诠释:每一个格子都有出处,每一个符号都有所指: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从张晓雨到《高卢英雄传》
★ 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不满足于讲史前史的史前史:一部没有边界的作品
………………...
※内容简介※
《万物:文明》上卷,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第二部。
它以南方古猿出现为起点,描绘了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帝国建立期间,长达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图卷: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
然而它如前作《创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借助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经典符号、意象,诠释和脚注了一部以金、银、铜三色绘成的,包含2000多幅手绘插图的史前史。
人类在宇宙间并不是孤独的: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人类智识所创造的各种经典意象,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在这部进化史中跋涉前进。
………………...
※媒体推荐※
直白地讲:我认为《万物:文明》上卷是漫画大师杰作之一,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纪初艺术著作中的杰作。
——第九艺术漫评网站《万物:文明 I》书评
《万物:文明》上卷带来的是一种图像叙事的眩晕: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取代。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历史叙事之作。
——塞巴斯蒂安·夏伯尼,漫评人
当爱冲昏头 豆瓣
Wenn Eros uns den Kopf verdreht: Philosophisches zum Seitensprung
作者: [德] 哈洛德·柯依瑟尔 / [德] 欧依根·舒拉克 译者: 张存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英国皇储查尔斯、黛安娜王妃、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皇帝拿破仑、大文豪歌德……这短短的名人录显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劈腿、偷情、不忠、外遇的历史。不管社会阶层或教育程度的高低,不管主导当时的道德、宗教或法律规范为何,每个时代都充斥着通奸罪和逾越当时礼仪规范、千奇百怪的性爱活动,即便是严刑峻法也无法遏止人们在这方面的发展。
以启蒙与解释世界为己任的哲学家们,对于劈腿、偷情、外遇、不忠,究竟有什么看法呢?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齐克果或尼采,对此提出过什么精辟见解?赞成和反对“忠贞”的理由何在?本书作者有系统地整理出从柏拉图至康德、从尼采至黑格尔的相关文献,一窥耐人寻味且多样性的哲学思辨。两位作者退居幕后,以哲学思想评注家的姿态出现,从大量的文献中梳理出了忠贞和不忠的条件,汇集为精致可口又容易消化的“小点心”,供读者尽情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