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川内倫子攝影日記 豆瓣
作者: [日本] 川內倫子 译者: 柯宛汶 大家出版社 2010
「我想拍下的是,人與人之間共擁的相通意識」──川內倫子
日本療癒系攝影旗手 成名後的自我審視
以手機書寫平凡生活片段 喚起記憶的影像
歸途夕陽下的路燈、陽台轉角處的天光、少女的纖細睫毛、空無一人的靜謐室內、美味的午餐、夏季鳴蟬蛻下的空殼、庭院中覓食的小松鼠、馬路旁死去的蚱蜢……
低彩度的色調、低對比的影像、充滿澄澈空氣感的畫面,也許難以闡述其作品意涵,但透過川內倫子的影像,我們在習以為常的事物上,看見詩意。周遭平凡的事物,也折射出非凡光采。
這就是川內倫子的魅力。
川內倫子的眼睛,彷彿是顯微鏡,總是能看到生活中飄蕩的微小聲音。凝視著這些敏銳視點捕捉的纖細畫面時,我們心中湧起莫名的感傷,而生與死、快樂傷悲,彷彿也如同她乾淨淡雅的畫面般,超越了情緒,化為更純粹的深刻,存放在腦海與心口深處。
2002年,川內倫子獲頒第27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鮮明獨特的影像風格隨即在日本掀起浪潮。她成為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攝影家,各界拍攝委託接踵而來……兩年後,川內察覺龐大工作量帶來的改變,對此感到恐懼與懷疑,遂決定慢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透過寫日記,在不停流逝的日子中,
我獲得了一段必要的,駐足審視自我的時間。」
於是2005年1月1日開始,川內倫子以日記形式,以「一天一張,用輕鬆的心情來拍照」的手機拍攝,記錄生活中的片段:與閨中密友徹夜長談、看印工作空檔的小憩、至國外參展時努力施展的英文會話、龐大家族手忙腳亂的異國體驗……即使是不成熟或天真的一天,流逝的時光都各自具有意義。
「事物終會消失,但是留存下來的記憶,
讓我們對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保有若遠若近般的感受。」
這是川內倫子的真實生活,時間的流逝因日記產生了新的感受與存在意義,而我們也得以由文字影像的足痕跫音,重歷攝影師對生活、對生命、對世界的憐惜珍視。
2022年10月11日 想读
日本古园风土记 豆瓣
作者: 陆少波 2022 - 9
以奈良·京都·东京为主的日本各地的古园记录
128张古园图纸+82座日本古园
包括各种寺社庭园、私家庭园、村落庭园、城郭等古园
2022年10月10日 想读
菜园简史 豆瓣
the Jardin Potager
作者: 弗洛朗·凯利耶(Florent Quellier) 译者: 卫俊 2022 - 9
本书展现了菜园从 15 世纪至今在欧洲作为人类农业的起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的非同寻常的作用和价值。
基于丰富的原始材料,本书刻画了西方社会中,菜园如何成为和承担了浪漫主义田园的象征,与局促阴暗的城堡相区分,代表一种自然诗性的生活方式。本书论述了菜园里香在城市的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要印象,从西方郊区城市普遍拥有花园和草坪,到菜园为城市边缘人提供工作和交流社区,就是菜园所代表的田园理想的现代延续。
2022年9月19日 想读
蝲蛄吟唱的地方 豆瓣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8.2 (8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译者: 王泽林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2019 全美现象级畅销小说。登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美国亚马逊、北美独立书店四大重量级畅销榜榜首,连续上榜超过 80 周。
◆美国国内总销量已逾 600 万册。
◆Goodreads 上超过 70 万读者评论,仍保持 4.49 的超高分。
◆20 世纪福克斯购买影视版权;奥斯卡影后 瑞茜•威瑟斯彭动用自家图书俱乐部落力推荐,还将亲自担纲制片。
◆图书版权售出德、法、俄、中、意、韩等38种语言,引发社交网络晒书热潮
------
故事梗概:
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从十岁起,她就独自生活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驾着小船,靠猎捕和收集野物卖给码头的人维生。她只上过一天学,是小镇居民口中的“湿地女孩”,文明社会之外的野姑娘。当镇上最受欢迎的花花公子被发现死在湿地中时,人们立刻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她。
作为天生的 湿地生物学家,她从土地中汲取生活的教训,从萤火虫不诚实的信号中学习世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到了渴望触摸和爱的年纪,受到两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吸引,她向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心扉……
若干年后,她成了当地的传奇,小镇旅游业的名片。但这本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冲破重重阻碍走向光明的励志故事。荒凉的湿地养育了女孩,也塑造了她。她关于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听从的是荒野的召唤,而非文明社会的教导……
------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终生栖息于一片海滨湿地的野女孩的成长故事,诗意而野性。
被家人和社会彻底抛弃是烙在她生命中的不幸,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她独有的幸运。这意味着她也彻底躲开了文明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她就像湿地中的一只小兽,有美丽的皮毛,也有凌厉的爪牙。湿地养育了她,也塑造了她。她的初恋始于一根大蓝鹭的“眉毛”,她最忠诚的朋友是银鸥和库珀鹰,她关于爱情、婚姻、性和背叛的看法源自对萤火虫、螳螂、火鸡和蛙的观察。她的生活和生长在世俗文明中的我们的生活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
媒体评论:
一部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处女作,同时也是一桩未破解的谋杀案,一个成长故事,一场大自然的庆典……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这个孩子让我们窥见了她私人世界中隐藏的奇迹和危险。——《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凶猛的、美得令人难忘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基娅学会信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交织着一个扣人心弦的谋杀谜团,揭示了野蛮的真相。——《人物》杂志
茂盛、神秘,喜欢芭芭拉•金索沃的读者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Bustle
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成长故事和一桩神秘谋杀的调查过程……通过基娅的故事,欧文斯探索了离群索居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以及被抛弃留给我们生活的深刻印记。——《名利场》
这个故事的魅力源自基娅同她视之为家的地方以及那里所有生物的深厚关联。——《书单》
欧文斯的文字明亮如低地的月亮……这是一部读者会喜欢的兼具谋杀谜团、爱情故事和法庭戏码的小说,但它对我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肌骨的探究,不时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沼泽本身一样古老而不易对付。—— 克里斯托弗•斯科顿,《地球的秘密智慧》作者
我简直没法描述我有多喜欢这本书。真希望这故事不要结束。—— 瑞茜•威瑟斯彭
当你感觉到你脚趾下的星球和树木在移动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保证,你会听到蝲蛄在吟唱。—— 迪莉娅•欧文斯
引人入胜的神秘故事,文字如此明亮,可以穿透最黑暗的泥泞。——《奥古斯塔编年史》
带着古老民谣的节奏。欧文斯显然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从黏住脚底的黑泥到咸水的味道,再到海鸥的叫声。——戴维•乔伊,《捆住我们的线》作者
2022年9月8日 想读
How I Survived a Chinese "Reeducation" Camp 谷歌图书
作者: Gulbahar Haitiwaji / Rozenn Morgat Seven Stories Press 2022 - 2
The first memoir about the "reeducation" camps by a Uyghur woman.

“I have written what I lived. The atrocious reality.”
— Gulbahar Haitiwaji to Paris Match

Since 2017, more than one million Uyghurs have been deported from their homes in the Xinjiang region of China to “reeducation camps.” The brutal repression of the Uyghurs, a Turkish-speaking Muslim ethnic group, has been denounced as genocide, and reported widely in media around the world. The Xinjiang Papers, reveal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in 2019, expose the brutal repression of the Uyghur ethnicity by means of forced mass detention­—the biggest since the time of Mao.

Her name is Gulbahar Haitiwaji and she is the first Uyghur woman to write a memoir about the 'reeducation' camps. For three years Haitiwaji endured hundreds of hours of interrogations, torture, hunger, police violence, brainwashing, forced sterilization, freezing cold, and nights under blinding neon light in her prison cell.

These camps are to China what the Gulags were to the USS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nies that they are concentration camps, seeking to legitimize their existence in the name of the “total fight against Islamic terrorism, infiltration and separatism,” and calls them “schools.” But none of this is true. Gulbahar only escaped thanks to the relentless efforts of her daughter. Her courageous memoir is a terrifying portrait of the atrocities she endured in the Chinese gulag and how the treatment of the Uyghurs at the hand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just the latest example of their oppression of independent minorities within Chinese borders.

The Xinjiang region where the Uyghurs live is whe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shes there to be a new “silk route,” connecting Asia to Europ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roject of president Xi Jinping.
2022年9月3日 想读
星空与随想 豆瓣
作者: 张浅潜 2022 - 6
本书是中国摇滚女声张浅潜的一本随笔集,她从自身经历出发,记叙了自己对音乐、对生命的感悟。这些年来,张浅潜以文字、图画,以及和她有关的摄影作品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她触觉丰富地感知着周遭的一切。透过张浅潜的文字,我们能看到一个思想歌者的成长之路,也能看到她所经历的中国摇滚乐和独立音乐的发生与发展;透过她的图画,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女性对内外世界的描绘,绮丽而多彩,饱满又敏锐。这十多年的游吟与记录,是张浅潜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的展现,跟随她的笔调,我们将看到她那执着的人文思索和艺术追寻。
*媒体/名人推荐
来自西北的奇女子——飞扬的思绪,传奇的人生,永不停止的脚步。——老狼
保持些许孩子气、神经质、浪漫主义,就像大地所有的河都向东流,但也允许有一条倒淌河独自向西。——周云蓬
这本书,让我想起浅潜那动人的歌声,其中潜藏质朴率真的叙事。她用善意和美好的字眼形容她所经历的人和事:她还小时父母的样子,第一次教琴的老师,路过她生命的人,还有她的吉他……音乐世界里,她有勇气和力量,还有那份对新生活的志向。她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致永远燃烧的浅潜。——苏阳
浅潜是精灵式的存在,自由、肆意。她可以尝试任何事,成为任何人。——许知远
这是一本基于成长回忆和音乐感悟的随笔集,张浅潜一以贯之的摇滚反叛精神深入骨髓,我在她充满乐感的密径中,惊讶地发现一个西北僻壤农家女孩的神秘天赋。她的全部创作,无论歌曲还是文章,甚至活法本身,都像是横空出世的杰作,是这个时代稀有的、绝不媚俗的存在。——野夫
2022年8月30日 想读
四季年鉴 豆瓣
ALMANACH DES SAISONS
作者: [法]热内·梅特莱尔 译者: 张璐 2022 - 6
🍃 本书以时间为序,用同一片田野的十二幅全景大图串起全书,由季节变化展现大自然的一岁一枯荣,生动呈现了自一月到十二月四季轮回的风貌。
🍃 这是一部自然博物作品,具有丰富的物种生境、习性、食性介绍,以及季节流转和大自然变化的细节,可以用于认识物种、了解自然;它也是一部精美的绘本作 品,无论读者年龄大小,皆可展卷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 书中除了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动植物细节的纤毫毕现,还为读者设计了可供动手实际操作的环节——大自然不仅是可供观赏的对象,也是能够亲近与触摸的所在。
2022年8月30日 想读
大河的一滴 豆瓣
大河の一滴
作者: [日]五木宽之 译者: 徐静波 2022 - 5
💧“每个人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
我们得承认人是微渺的存在。无论怎样积极地生活,总会有陷入绝望的至暗时刻。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一种无力感席卷全身。此时,五木宽之平静地说,失败的人生也没有关系啊,人光是活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借助佛陀和亲鸾的思想,从负面思考的角度出发,坦 诚讲述了人如何在看不到未来的时代生存的思考和见解,震撼人心,在日本引发强烈的共鸣。
📖
《大河的一滴》出版至今,累计销量已过320万册。日本疫情时期,更是给身心受过伤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疗愈。仅就2020年3月便紧急加印30多万册,被称为“打破疫情时期不安的生存哲学”。
📖
五木先生的随笔的无限魅力在于,他以心灵的泪水为墨,书写深沉的爱与真正想说的话。身心受过伤的人,会因为这本书受到无尽的疗愈吧。
——濑户内寂听(作家)
五木先生触碰生命底层的不安与恐惧,倾听身体的声音。这个声音给予活在危机四伏时代的人以勇气。
——多田富雄(免疫学家)
我很感谢在陷入困境快要迷失自我的时候,能够遇到这本书。我想更爱这个虽然只是一滴水的自己。
——山田咏美
对于当下的真实状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我想试着接受当下的自己。尝试过后,好像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是《大河的一滴》教会我的。
——周防正行(电影导演)
传达给大家绝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希望,这是五木宽之的出发点,至今也没有改变。如果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过《大河的一滴》,到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再读一遍就好了。每次都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某一句话吧。就像一本优秀的诗集一样,一定能找到新的属于自己的那句话。
——原田宗典(作家)
文学家特有的温暖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也能给读者创造一个“我在这里”的可贵之所,让表达者和接收者相互交流、共存。这不是读者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大河的一滴》就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陷入不安、丧失自信的人,一定会起到特别的作用吧。
——松永伍一(诗人,评论家)
2022年8月30日 想读
爆款故事的诞生 豆瓣
作者: 【韩】金泰源 译者: 韩晓 2022 - 8
本书是一本讲解故事情节写作的书。故事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实现的欲望的映照和替代品,本书提出了新故事理论“欲望的配方”——人物的欲望要反映出时代的欲望,以人物的缺失与欲望的因果关系构建情节,以4幕—24个单元格填充情节,并设定5个情节要点(导入事件、开端、转折、高峰和高潮),即使是故事创作新人也可以打造出新颖又有趣的故事。
2022年8月28日 想读
林间最后的小孩 豆瓣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作者: 理查德·洛夫 译者: 自然之友编译团队,郝冰,王西敏等环保志愿者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3 - 11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2022年8月22日 想读
漫长的余生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2022年8月19日 想读
万物归一 豆瓣
Holy the Firm
作者: [美]安妮·迪拉德 译者: 匡咏梅 2022 - 5
☆ 自然与心灵对话之书,天问版《瓦尔登湖》,堪比《空谷幽兰》
☆ 普利策奖获得者、《听客溪的朝圣》作者安妮·迪拉德执笔,其作品曾入选美利坚高中、大学精读教材
☆ 从自然的壮美和命运的无常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 译笔精妙,沉浸式体验原著的优雅与哲思
【内容简介】
是万物有灵且美?
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地铺展开的颜色引导着目光投向远山,远山处是绵延无尽的大农场,农场里的黄色牧场上,数十亿计的茎秆和叶片一整天泛着金光……”这是安妮·迪拉德从窗口看出去的景象。1975年,安妮独自来到美国西海岸,在普吉特湾的一个岛上居住、沉思、写作。一幢简单的木屋,一扇偌大的窗户,一只猫,一枚蜘蛛和一个人,构成了全书宁静而内蕴丰富的底色。
有一天,她决心写下接下来三天发生的任何事情。然而第二天,岛上的飞机就坠毁了。她要描摹这样的苦难吗?
她不断地追问自己,关于时间,关于真实,关于奉献,关于死亡,来自命运的意志。她写到一只被烛火吞噬的飞蛾,写到飞机失事后烧伤了脸的七岁女孩,写到冰冷的海滩上的一次洗礼。但是,在变幻莫测的风景“幕布”后,在她所谓的 “难学的东西——岩石山和咸水海”后,她看到的却是圣火的力量。
如同《听客溪的朝圣》,大自然的壮美与无比纷繁的生命细节是安妮·迪拉德不变的主题。《万物归一》也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安妮在山水之间寻求抚慰,逐渐意识到:真实的痛苦是另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必须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2022年8月19日 想读
寻径林间 豆瓣
作者: 〔挪威〕龙·利特·伍恩 译者: 傅力 2022 - 7
当我陷入黑暗的绝境时,蘑菇给我的生活重新带来了乐趣和意义。
【内容简介】
面对所爱之人逝去,我们该如何自愈?
悲剧过后的明天,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己?
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在《寻径林间》中以一种既深刻又轻松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段关于旅程的故事,开始于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爱人离世的崩溃时刻。
沉陷于悲痛中的伍恩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她在独自寻找蘑菇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她开始探索、学习,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同时逐渐走出悲伤,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伍恩对真菌和户外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性、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也记录了人在亲人去世后自我疗伤时可能会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媒体评论】
“感人且出乎意料地有趣……”作者轻松而巧妙地讲述了在绝望之后寻找希望的故事,她谦逊和善良的本性让我们忘记了她有多么悲伤。伍恩被失去亲人的阴霾淹没时面对蘑菇世界所展现的好奇心及自我疗愈的能力,就像在被大火烧毁的风景中那些从灰烬中露出的小草嫩芽。
——《纽约时报》
“在开阔的林地里,在长满青苔的地面上,我偶然发现了我正在寻找的东西。”伍恩描绘了她在悲伤时所感受到的凄凉和低落,蘑菇给了她一条走出绝望的道路,她因此开始更深入地研究真菌学。
——《出版人周刊》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博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作品,讲述了挪威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探索蘑菇世界的旅程,让我们认识到博物对人类悲伤的治愈作用,同时了解人类学如何推动博物学的发展。正是对蘑菇的兴趣和寻觅蘑菇的爱好,帮助作者在亲人意外去世后重新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道路。伍恩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
本书可以作为一部蘑菇实用指南,文中提供了大量丰富、详实的蘑菇采集和鉴别信息;书后附有作者拍摄的蘑菇照片以及真菌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中文名来自生态环境部2018年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本书作为自然愈疗的经典案例,不仅适合不熟悉野生蘑菇但热爱美食的吃货青年,也适合希望在博物学中探寻生活意义的读者。阅读本书,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开启你的城市徒步之旅,寻觅身边可爱的蘑菇、迎接新生活吧!
2022年8月19日 想读
猎民生活日记 豆瓣
作者: 顾德清 2022 - 7
记录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的神性故事。
1982-1985寻访兴安岭森林中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猎民。
珍贵的摄影作品见证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与驯鹿文化。
重现人、动物、自然之间互为依存的生命真相。
《猎民生活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四年时间里,在兴安岭一带,多次与猎民一起进山,无论冬夏,长途跋涉于原始森林中,动辄百里,住的是只有一层布墙的“撮罗子”,还常常露宿在雪地里、淫雨中;吃野兽肉、饮烈酒,打不到猎物时就只有列巴和大酱……称得上是苦不堪言。然而猎民们朴实、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方式,野性的犴、鹿、狐、乌鸦、飞龙鸟等,气象万千的森林、雪坡、涧水和云、雾、雷、电、星、月、太阳——人、动物、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和谐、古朴、原始的关系,却蕴含着一种冷峭的美和本原的生命哲理,令人难以忘怀。
2022年8月18日 想读
瓦尔登湖光书影 豆瓣
作者: 杜先菊 2021 - 10
读书、翻译、写字,是《瓦尔登湖》(全注疏本)译者杜先菊的诗意生活。她居住在瓦尔登湖附近,除了梭罗这部经典名著,她还翻译了阿摩司•奥兹和詹姆斯•鲍德温等作家的作品。
这部散文集是她继《新英格兰人文之旅》后的第二本以读书为主题的文集,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读书•生活”, 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把我们带进她的读书生活:伏案书桌,飞车听书,听作家讲座,带孩子上图书馆、读小人书,有着她独特的读书之乐;第二部分“文学•影视”,与正经的书评和影评不同,她文如其人,敞开心扉,随意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影感受;第三部分“历史•现实”,涉及政治、历史、外交、环保,严肃而又严谨,其中关于犹太人及中东和平的文章,提醒我们她的本业曾是中东政治研究;第四部分“语言•翻译”,她侃侃而谈翻译过的作家及其作品,让我们近距离触摸一位译者的内心世界;最后一部分“瓦尔登湖入门”,她接受万圣书园刘苏里先生之邀,在其主持的“得到•名家大课”中解读《瓦尔登湖》,这些从原始讲稿整理而成的文字,是进入梭罗其人和这部传世之作的捷径。
2022年8月16日 想读
应得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ntitled: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2022 - 5
◎“21世纪的波伏瓦”、《前景》杂志票选“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凯特·曼恩振聋发聩之作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山茶花中看宇宙 豆瓣
作者: [日] 寺田寅彦 译者: 王健波 / 张晶 2022 - 8
夏目漱石得意门生、灵感源泉
《我是猫》《三四郎》人物原型
被誉为“诗情画意的科学家”,周作人专文推荐
文理跨界的独特文体,巧妙融合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
在科学与文学中透视自然与人性,洞穿森罗万象背后的奇迹
🎏编辑推荐
◎随笔大家×物理学家×画家,中日两国科学&文艺界推崇备至:
夏目漱石情系一生的高徒,只有寺田寅彦能与其在同等立场上对话。
“雪博士”中谷宇吉郎恩师,“日本科幻小说始祖”海野十三挚友,周作人专文推荐。
荣获日本科学界重要成就——日本学士院奖,近代日本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奇特人物。
◎作品收录于中日两国学校教材,日本国民和日语学习者中拥趸无数:
他是日本防灾专家,每次发生天灾,他的书就会大卖,堪称日本国民防灾必读。
岩波书店出版的《寺田寅彦全集》至今仍是开业以来热销丛书。
◎开创科学随笔先河的文理跨界先驱,图文作品集国内初面世:
日常中的科学+生活与哲思+文艺中的科学+追忆漱石先生,收录广为流传的15个名篇,近50幅油画、素描,更有多篇书信、追忆文,一窥其与夏目漱石亦师亦友的情谊。
◎自由游弋明治、大正、昭和时代,于波澜不惊的日常,洞悉世界的本质:
平凡日常、自然风物、文学艺术……寺田擅长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不仅揭示物理、化学、生物基本原理,更能横跨美术、音乐、俳句创作等诸多领域进行发散性思考,由此创作出文理相融的有趣之作。
◎怀旧和风质感装帧,一如鎏金岁月之下,清雅依然的风物诗:
复古牛皮纸封面,巨型山茶花双色烫印,跃然纸上,搭配胶片式插画腰封。
附赠寺田箴言书签,醒世金句如片片山茶花瓣,从书页中飘然入世。
🎏内容简介
◎《山茶花中看宇宙:寺田寅彦随笔集》(插图版)是国内初次出版的寺田寅彦图文作品集,分为四卷:日常中的科学,生活与哲思,文艺中的科学,追忆漱石先生。集结这位随笔大家广为流传的15个名篇,如《一杯热水》《海啸与人类》《咖啡哲学绪论》《浮世绘的曲线》等,以及寺田亲绘的油画、素描画作。文章融合了洞察力、趣味性和艺术性,充满睿智,曾经载入日本的学校教材、中国的日语专业学科教材和日语能力考试卷。每篇文章长度适中,观点有趣,分析严谨,像是在做科学实验一样,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不少知识,体会到用眼、用心发现自然之美的真谛。书里还讲述了寺田与夏目先生相处的逸事,可一窥这段亦师亦友、维系一生的友情。
◎本书是了解寺田其人其作独特魅力的鸟瞰图:从大震灾发生后一问世便引起关注的预言性文章《海啸与人类》,探讨文理融合可能性的《科学与文学》,到让人体会科学趣味性的《一杯热水》《线香烟花》等;从日式点心制作过程一窥有趣的物理问题,从被人拴上脚链多年的动物园大象省视人类思想的狭隘——寺田拥有一双兼具望远镜和放大镜作用的眼睛,他植根于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思考,以独特的口吻展现敏锐的直觉想法,具有跨越时代的吸引力。
🎏名人推荐
无论走学问之路,还是艺术之路,寺田都将成为一流。
——夏目漱石
日本文学形式的随笔,是在寺田寅彦出现之后才真正展示出表现力。
——“漱石研究第一人” 小宫丰隆
我十分钦佩寺田先生,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治学态度。用非凡一词还不够,他拥有的是一种极其开明的学者态度。没有其他人如寺田先生,像神明或幼儿一样诚实地钻研物理学。他的思想觉悟对比日本大部分科研者有如云泥之别。通观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我认为没有人能够企及寺田先生的这份伟大。
——“日本科幻小说始祖” 海野十三
寺田先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乃当时日本其他大学教授望尘莫及,水平之高曾受到时任英国中央气象站站长的称赞。先生的日语写作更不用说,遣词造句轻松自如,手写稿非常干净,经常是一篇文章里只有两三个字被擦掉或修改的痕迹。寺田先生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是他唤醒了我对物理学的热情。如果没有认识先生,我想我可能会走上与今日完全不同的道路。在终于制造出人工雪花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点难过,因为寺田先生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幕。
——日本物理学家、人造雪花发明者 中谷宇吉郎
寺田寅彦是对世间所有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探索者,他的写作就是这些探索的忠实记录。寺田在人们不以为然的平凡事物中挖掘了非常多的“奇迹”。阅读他的随笔,会发现我们所在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闪耀着全新光芒的奇迹国度。他曾说过:“我们不远万里到西方学者挖得七零八落的遗迹中寻找矿石的碎片,但是也不该忘记埋在自己脚下的宝藏。”我认为寺田就是那个挖出了“埋在我们脚下的宝藏”的人。
——日本著名哲学家 和辻哲郎
🎏获奖记录
作者曾获日本学士院奖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哒哒哒哒菜园记 豆瓣
作者: [日] 伊藤礼 译者: 米杏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东京有个作家,头脑一热买了耕耘机,
家里的小院子只好沦为菜地,
不情不愿地接受被翻耕的命运——哒哒哒哒哒哒哒……
=======
人没法比昨天更年轻,却能想着法儿让每一天变得更新。
遥远的地平线。碧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辽阔的麦田。干草的气息。牛仔工装裤。哒哒哒哒的耕耘 机。淡淡的汽油味儿。北海道。
我这样想着,轻轻地握住了它的扶手。
我有一个小小的菜园。东西约十三米,南北约三米。就在我家的餐厅窗外。
=======
☆东京作家初学种菜欢脱札记。
☆活泼向《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蔬菜瓜果皆有人设
☆退休教授变段子手
☆高冷夫人毒舌补刀
☆一直跑题扯东扯西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被發明的傳統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陳思仁. 貓頭鷹 2002 - 9
現今所見的蘇格蘭裙真是蘇格蘭人的傳統服飾嗎?其實,那不過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逐漸「創造」出來的;英國王室繁複華麗的儀式,事實上也是十九至二十世紀才確立的「傳統」。
2022年8月14日 想读
起初·纪年 豆瓣
作者: 王朔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起初·纪年》是系列小说《起初》故事线中的第四卷。本卷取材自汉武帝的故事,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近五十年的人生,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
李广、李陵、司马迁、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子夫、霍去病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
2022年8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