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边疆史地十讲 豆瓣
作者: 姚大力 2022 - 7
边疆史地研究是在继承晚清因边疆危机刺激而兴盛起来的“西北舆地之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这一学术传统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不仅涵盖广袤的边疆中国,也包括历史上曾与中国边疆发生密切交往的中国境外的方域山川、人事名物。本书选录的十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可反映作者在“考证旧闻,触发新意”方面的长期努力。
2023年2月24日 想读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豆瓣
作者: 陳翠蓮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8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何時出現全台灣為規模的集體意識?何時開始以「台灣人」自我命名?又如何思考群體的處境與未來?以近代國家的概念來看,即是國族主義與國族認同問題,這在任何國家的政治史上都是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一九二○年代日治中期以來,知識份子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為號召,對抗日本殖民帝國統治;二次大戰結束,迎來了祖國政府,卻在短短時間內爆發全面性抵抗,台灣人國族認同受到劇烈衝擊。
從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五○年代,是台灣政治史上國族主義初始形成的重要階段,本書從政治與文化、情感與理性兩大主軸,分析此期間台灣人的國族主義與認同傾向,並探討菁英與群眾的、平時與戰時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反殖民抵抗行動。
2023年2月22日 想读
热浪 豆瓣
Heat Wave
作者: [美]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译者: 徐家良 / 孙龙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2023年2月15日 想读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豆瓣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李虎 / 徐双悦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3
【内容简介】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的又一部经典佳作。道金斯在书中运用大量跨学科的故事,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及考古学,物理学,化学,胚胎学,数学模型,向我们证实:进化不仅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它有着惊人的力量、简洁和美好;进化和我们同在——在我们内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之间;它的工作成就嵌在万古的岩石中,在包围我们的无穷无尽的、最美丽、最奇异的生命形式中,这毫不意外——这是通过非随机自然选择的进化的直接结果——这是小镇里唯一的游乐、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
理查德•道金斯作品系列:
01、自私的基因
02、盲眼钟表匠:生命自然选择的秘密
03、魔鬼的牧师:关于希望、谎言、科学和爱的思考
04、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
05、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06、攀登不可能的山峰
07、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
【编辑推荐】
★《自私的基因》作者,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伟大的演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跨学科讲述生命进化的证据,挑战传统观念,颠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种种想象;
★道金斯具有无比强大的影响力,本书新书上市即荣登英美畅销书图书榜单前十名;BBC专门以“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为名,邀请全球顶级科学家、哲学家录制交响曲,全球发布(霍金、道金斯也在邀请之列),“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继“自私的基因”之后已经成为固定词组。英美媒体轰动,《美国新闻周刊》专门撰文,赠与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达尔文的斗犬”,此称号曾被用于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赫胥黎。
★大量跨学科的分析,内容涉及考古学,物理学,化学,胚胎学,数学模型,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数百幅精美图片,展现生命过程最神奇、最美妙的细节。
★继续挑战传统观念,他总会让你感到意料之外的惊喜,书中所涵盖的科学大多重述了相当标准的东西。这本书对日益增多的生物信息、生命起源、自然选择和时机突变如何解释不能简化的复杂系统等问题,提出了有创造力的思考。
★凭借极强的编故事的传奇声誉,道金斯将生命演化的过程演绎的妙趣横生,一扫传统书籍的枯燥。英国卫报盛赞:“这本书再次展现了道金斯作为讲解员的精湛的技巧。”道金斯在本书中延续了他编故事的传奇声誉,传达一些使他接受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各种鲜活的体验。
---------------
【名家推荐】
★道金斯对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是他让演化走近普通读者的身边,并从中获益!
——演化博弈论之父、科学家约翰•博纳德•史密斯
★道金斯被视为当今最具争议的演化论学家,毫不言过其实。但是,阅读道金斯著作的一大乐趣在于,你可以不抱任何立场,纯然享受他的精彩论证与解释!
——《纽约时报》
★道金斯笔下的演化论毫不艰涩,即使非理科背景的读者依然会被他充满趣味的文字深深吸引。大力推荐这本扎实生动、有着数百幅精美插图、堪称近代探讨人类最伟大理论——演化论——的巅峰作品!
——《泰晤士报》
★本书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其后果又是空前绝后的严重:创造论者只要发现一块小小的反化石,那怕是指甲盖儿大小那么一块,就足够彻底打垮进化论。接下来的战争,肯定是血流遍野的诸神争霸。可是,可能吗?
——台湾媒体
2023年2月10日 想读
生命的不可思议 豆瓣
死亡与童女之舞
8.4 (12 个评分) 作者: 胡因梦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8
《生命的不可思议》是作者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撞后亲笔撰写而成的。她以拳拳自省、娓娓妙曼的叙述方式,勇敢而真实地揭露了自身成长历程,呈现的是一幅诡谲而寥廓的心灵地图。
作者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自传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长大成为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为止。书中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这是一本关于成长、自觉与自救的传记。
2023年2月9日 想读
魔鬼詩篇 豆瓣
The Satanic Verses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佚名 雅言文化 2002 - 10
出版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魔鬼詩篇》,奪去那麼多人命,引爆那麼大的國際危機,有那麼多顆炸彈,為了一本書,而被扔向書店。自從1988年,它在英國問世以後,所引發的「事件」從歐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0,傷者數以百計。其中有譯者、出版者、燒書者,還有更多完全不相干的人。懸賞追殺作者的獎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達3百萬美元。激進團體還堅稱,追殺令依然有效,至今從未改口。
今天,《魔鬼詩篇》已成為言論自由的代名詞。不管是要討論後冷戰世界秩序、文明之衝突,還是要探討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茁壯,都不能不提到《魔鬼詩篇》。
在「九一一」之前,也只有《魔鬼詩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視聽,從此主觀認定,西方代表正義和理性,回教則等於恐怖主義。
對照此書的內容,這樣的簡單二分法真是諷刺至極。因為,此書所針砭的當代弊病之一,就是當我們遇到異文化時,往往出於無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不是別人,正是魔鬼。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噴射客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無人生還,除了兩個主角。他們是兩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國海灘,從此展開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時夢時醒,夢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蘭經》中傳達神諭的天使。夢中接受他天啟的,有一位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號召暴力向西方宣戰的宗教領袖,還有一位,是宣稱可以分開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夢中的吉百列驚覺,從自己口中流洩出的,有些並非古蘭真言,卻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薩拉丁,空難生還後即容貌大變,頭上腳下長出羊角羊蹄,一如傳說中的魔鬼模樣。好不容易恢復人相,心中卻已滿懷仇恨。於是,他也說出連串的魔鬼詩篇。
作者的筆法虛虛實實,寫下這本詭趣橫生的小說,以兩名主角的蛻變與重生為主軸,探討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2023年2月7日 想读
侯麦传 豆瓣
Éric Rohmer biographie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译者: 范加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策兰传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沃夫冈·埃梅里希 译者: 梁晶晶 雅众文化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1
★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被誉为“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乔治·斯坦纳称策兰的诗为“德国诗歌(也许是现代欧洲)的最高峰”
★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君特·格拉斯、布朗肖等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经典生平研究传记简体中文版初次出版,经德国洛夫特(Rowohlt)出版社授权,收录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策兰:我处在与我的读者相异的时空层面,他们只能远远地解读我,他们无法将我把握,他们握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栅栏。
保罗·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 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 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 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最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1970 年4 月的一个夜晚,策兰于巴黎塞纳河投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于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二十世纪的创伤历史。
【媒体推荐】
在当代德语密闭式写作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保罗·策兰那里,所谓密闭式的经验内涵完全被颠覆。面对着苦难,面对着既拒绝经验式的感知又拒绝被升华的苦难,艺术感到羞耻,这羞耻完全渗透在策兰的诗里。他的诗欲以沉默道出极度的惊恐,其间所含的真则化作一种负像。
——特奥多·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美学理论》,1969 年
[保罗·策兰]站在最前面,却常回避与人交往。我了解他的一切,也知道那深重的危机。他由此成就了自己,最大限度地成就了自己。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致格哈德·鲍曼书》,1967 年6 月23 日
再没有谁的诗歌比他的诗歌更加愤怒,再没有什么诗歌像这样完完全全从苦难中获得灵感。策兰从未停止与过往这条恶龙的对峙。最终,它还是将他吞噬。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流亡的诗学》,1983 年
通过语言上的极度张力与极度减缩,那些在此地向我们言说之物走向我们,它们走向我们,须得坚守那些在自身意义之外还有别样追求的相互纠结的词,那些仅有一定指向而从今开始相互联系的词,通过坚守这样的词并将它们相联合,而非统一,并使它们相互关联起来。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最后一个言说者》,1984 年
在很多事情上我要感谢保罗·策兰:激励、分歧、有关孤独的概念,还有有关奥斯维辛还未终结的认识。他的帮助从来就不是直接的,而是存于弦外之音,就像公园中的漫步。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奥斯维辛后的写作》,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90 年
携着墓志铭《死亡赋格》,他第一次在我们中登场,携着那些光辉而又晦暗,那些漫行直至夜之尽头的词。在这些诗中,那个“我”弃绝了暴力的表述,弃绝了强索的威望。这威望,他只通过唯一的请求而获得:将我变得苦涩吧,也将我列入此列……那曾经苦涩、萦绕不去的东西……
——英格柏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59 年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语言的第七功能 豆瓣
La septième fonction du langage
7.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洛朗·比内 译者: 时利和 / 黄雅琴 海天出版社 2017 - 1
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与密特朗总统用完午餐,刚走到大街,一辆卡车迎面而来,把他撞倒在地。光天化日之下,一场暗杀如是发生。
巴特身上有一份罗曼•雅各布森未公开的文件《语言的第七功能》。据说只要掌握了这种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语言来控制和战胜他人。
警长巴雅尔请来了年轻的语言学家西蒙参与调查。正在进行总统竞选的吉斯卡尔给他们的任务是找到这种第七功能。这意味着要质疑知识界的一批精英:福柯、德勒兹、阿尔都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神秘强大的罗格斯俱乐部浮出了水面,他们在博洛尼亚见到了翁贝托•埃科,在美国校园中遇到了正在经历生死对决的德里达与塞尔……
渐渐地,西蒙身上表现福尔摩斯和007的特质,而巴亚尔警长则对法国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他们也开始感到困扰:或许自己并非真实地存在,而只是小说中的角色?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豆瓣 Goodreads
7.4 (114 个评分) 作者: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译者: 施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9
◆编辑推荐:
★二〇二一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
★入选二〇二一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入选奥巴马二〇二一年夏季阅读书单!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推荐作品!
★ 科学与道德、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 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迷幻而冷峻的叙事风格。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内容简介: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媒体推荐: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Checkout 19 谷歌图书
作者: Claire-Louise Bennett Penguin 2022 - 3
NAMED A BEST BOOK OF THE YEAR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ER, AND VOGUE

“Bennett writes like no one else. She is a rare talent, and Checkout 19 is a masterful novel.” –Karl Ove Knausgaard

From the author of the “dazzling. . . . and daring” Pond (O magazine), the adventures of a young woman discovering her own genius, through the people she meets–and dreams up–along the way.

In a working-class town in a county west of London, a schoolgirl scribbles stories in the back pages of her exercise book, intoxicated by the first sparks of her imagination.  As she grows,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she encounters become fuel for a burning talent. The large Russian man in the ancient maroon car who careens around the grocery store where she works as a checkout clerk, and slips her a copy of Beyond Good and Evil. The growing heaps of other books in which she loses–and finds–herself. Even the derailing of a friendship, in a devastating violation. The thrill of learning to conjure characters and scenarios in her head is matched by the exhilaration of forging her own way in the world, the two kinds of ingenuity kindling to a brilliant conflagration.

Exceeding the extraordinary promise of Bennett’s mold-shattering debut, Checkout 19 is a radical affirm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magic escape those who master it open to us all.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Giving Up the Ghost Goodreads
In postwar rural England, Hilary Mantel grew up convinced that the most improbable of accomplishments, including "chivalry, horsemanship, and swordplay," were within her grasp. Once married, however, she acquired a persistent pain that led to destructive drugs and patronizing psychiatry, ending in an ineffective but irrevocable surgery. There would be no children; in herself she found instead one novel, and then another.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The Book of Goose 谷歌图书
作者: Yiyun Li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2 - 9
Longlisted for the 2023 Andrew Carnegie Medals for Excellence in Fiction. A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Editors' Choice.

A magnificent, beguiling tale winding from the postwar rural provinces to Paris, from an English boarding school, to the quiet Pennsylvania home where a woman can live without her past, The Book of Goose is a story of disturbing intimacy and obsession, of exploitation and strength of will, by the celebrated author Yiyun Li.

Fabienne is dead. Her childhood best friend, Agnès, receives the news in America, far from the French countryside where the two girls were raised—the place that Fabienne helped Agnès escape ten years ago. Now, Agnès is free to tell her story.

As children in a war-ravaged, backwater town, they’d built a private world, invisible to everyone but themselves—until Fabienne hatched the plan that would change everything, launching Agnès on an epic trajectory through fame, fortune, and terrible loss.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神话与仪式 豆瓣
作者: 段晴 2022 - 10
五块神秘的毛毯,三行难解的于阗文,十年破解寻真之路
丝绸之路研究最新成果,西域古语言专家、季羡林高足段晴的重要遗著
古毛毯编织出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恩基都、伊什塔尔、赫尔墨斯、佩尔塞佛涅等多民族神祇一齐登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叙事
--
段晴教授是位非常特殊的学者,她是季 羡林先生最重要的学术传人之一,也是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与西域密切相关的梵文、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她都能解读,这些学问在中国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冷门绝学,她可谓是当代中国继承“绝学”并无私奉献自己一生的标杆式人物。段晴教授因病于今年三月去世,她的离世震动了学界,很多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都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学者,也是在纪念她为我们留下的、求真不息的学术精神。
这样一位绝学专家,在离世前完成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本《神话与仪式》。这本书看起来是个小题目,但实际上背后调动了大量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源——不仅充分利用了历史语言学对多种语言比并辨析、分流溯源的方法,还融汇了图像分析、考古发现、神话民俗、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可以说,这本书是最尖端的“绝学”,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同时,此书还是一部把“以小见大”的学术思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通过几幅特殊的于阗毛毯,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自古以来我国新疆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独树一帜的,它站在了西域研究学术创新的最前沿,是只有段晴教授这样的绝学专家,才能做得出来的学问。
--
新疆,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7—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几幅毛毯——氍毹。这些氍毹色彩鲜艳,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传说。
本书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针对和田出土氍毹展开的一场解密之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的苏美尔、希腊神话,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复生”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相结合。氍毹上的神话叙事与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仪式,使古代于阗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崇拜——得到了充分呈现,凸显出新疆作为多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这项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绝学”,而段晴教授自2008年投入到山普拉氍毹研究,至今已逾十年。本书忠实保留了她十年研究的整体历程:从灵光一现的猜想,到大胆细致的成说,其间伴随着她不断的自我扬起与自我推翻。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见证了一位学者孜孜不倦寻找答案的求真精神。
2023年1月27日 想读
要命还是要灵魂 豆瓣 Goodreads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9.2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法迪曼 / Anne Fadiman 译者: 汤丽明 / 刘建台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其它标题: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2023年1月23日 想读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革命、開放到專政,共產黨特質的世紀追尋 Goodreads
中国共産党、その百年
作者: 石川禎浩 译者: 瞿艷丹 臺灣商務 2023 - 1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擁有九千二百萬餘名黨員的超巨大政黨,以高度集權之姿領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握有龐大的自然資源及社會動員能量。在風雨中跨越百年的中共,近十年經歷「一帶一路」等全球經貿布局,美日等國的對中立場轉變,對國內反對勢力的彈壓,以及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後疫情時代。在二十大結束、習派全面上位的此時,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一個政治組織?對臺灣人來說,這是必然要不斷探究的大哉問,我們無法迴避。千絲萬縷的歷史糾結,層疊交織的經貿現實,如履薄冰的外交折衝,以及一觸即發的軍事對峙。臺灣對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鄰居,在進入下一個百年之際,理應有更客觀的全面認識。

本書由享譽盛名的中共史研究專家、日本學者石川禎浩精心寫就而成。他廣納包括愛國流行歌曲在內的各種類型史料,以持平角度鋪陳中國共產黨自創黨求生、自立建國、革命試驗、改革開放到今日極權大黨的發展過程,並分段歸納出各階段的時代特質。對於想理解中共歷史發展概況的讀者來說,本書是絕佳的入門磚。
2023年1月11日 想读
無權勢者的力量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哈維爾(Vaclav Havel) 译者: 羅永生 蜂鳥出版 2021 - 6
1991年基进出版社羅永生译本重版出来!
在謊言充斥的世界,真相就是一種威脅;在黑暗之中,磊落真誠地生活就是反抗;活成一個有尊嚴的人,就是所有政治力量的基礎。無權勢者的力量,微小但確切地照亮了黑暗。
2023年1月3日 想读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豆瓣
MILAN KUNDERA Une vie d’écrivain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译者: 刘云虹 / 许钧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看点介绍】
★国内授权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
米兰•昆德拉在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地位,世界各地读者众多,且在中文世界内拥有众多的忠实读者。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一手资料 引证详实
作者引述了诸多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人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更以大量早年珍贵报刊文本为引证,描述昆德拉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昆德拉的存在境遇及遭遇,追踪昆德拉的心路历程。
★著名学者、翻译家刘云虹、许钧译本
本书译者刘云虹、许钧均为法国文学的翻译大家,译文质量极佳,其中许钧译有数本昆德拉作品,为广大读者熟知且认可。
【内容简介】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主要成就 】
1973年美第奇外国小说奖
1985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1987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2007年捷克国家文学奖
2020年卡夫卡文学奖
2023年1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