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敏感与自我 豆瓣
7.4 (9 个评分) 作者: [德]斯文娅·弗拉斯珀勒 译者: 许一诺 / 包向飞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4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
作品看点:
★ 追溯自我和社会的敏感化进程,寻找当今对立的根源。作为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面对冲突不断的现代危机,作者后退一步,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去探索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探究为何将人们彼此联结的敏感逐步变成了割裂社会的力量。
★ 以敏感为切口,重新思考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从中世纪嗜好杀戮的骑士到当下对语言敏感的女性主义者,从18世纪小说中引得读者落下“甜蜜泪”的女主人公到今天的#MeToo运动,从托克维尔悖论到现在的种族议题,围绕“敏感”,作者带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社会议题。
★聚焦敏感,了解不同时代思想家如何回应社会问题。从中世纪到现代,我们跟随关注文明进程的诺贝特·埃利亚斯去看自我日益敏感化带来的社会进步,跟随卢梭和18世纪的文学家去看共情之于人的意义,跟随尼采和列维纳斯去体会从伤口中产生的力量与因伤口产生的情感的力量,跟随弗洛伊德和容格尔去分析战争的创伤,于巴特勒与欢迎社会敏感化的莱克维茨的思想碰撞中去看现代社会因语言、独异化造成的伤痛。
★ 不只面向高敏感性人群,更是所有人的共鸣指南。进入当代社会,作者从敏感性与独异性的关系入手,分析在独异性社会,人们如何保持道德、心理、生理的敏感性,阐述高度敏感的缘由,给所有人包括高敏感性人群提供一片共鸣绿洲。
★ 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找回得体感。在我们牢牢紧盯电子屏幕无暇感知他人与环境时,在一场肆虐全球的疫情把我们彼此撕裂又让我们向往相互靠近时,本书带我们了解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得体感,敏锐地去感知世界。
2023年8月3日 想读
将熟悉变为陌生 豆瓣 谷歌图书
8.1 (34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彼得·哈夫纳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8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__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__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
【媒体及学者推荐】
鲍曼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建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社会学家吉登斯
如果鲍曼能活得足够久,继续他与瑞士记者的对话,让熟悉变得陌生,那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播客的开篇。 —— Shepherd Express
2023年8月3日 想读
Enchanted Revolutio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Xiaofei Ka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5
Enchanted Revolution moves religion and gender to center stage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examining the mobilizational dynamics of anti-superstition propaganda in sup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rise from rural backwaters to national dominance. Xiaofei Kang argues that religion was not merely adversary for the revolutionaries-it also served as a model for the ways in which the Party mobilized support and constructed legitimacy. In this parallel and often paradoxical process, the Party attacked "superstitions" that had long supported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religious life. At the same time, Party propaganda co-opted these same religious resources for its own political ends. Ka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Party propaganda relied heavily on recasting the cosmic forces of yin and yang that sustained the traditional gender hierarchy and ritual order. Moreover, revolutionary art and literature revamped old narratives of female ghosts and ritual exorcism to inject the people with a new masculinist vision of the Party-state endowed with both scientific potency and the heavenly mandate. Gendered language and symbolism in Chinese religion thus remained central to inspiring pathos, ethos, and logos for the revolution. Enchanted Revolution sheds light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Maoist legacy in China through a deft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religion, gender, and revolution.
2023年8月3日 想读
回归厦门 豆瓣
Retour Amoy: Anny Tan - Een vrouwenleven in Indonesia, Nederland en China
作者: [荷] 包乐史 译者: 孙蕴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 3
本书描绘了女主人公陈安尼的一生。陈安尼于1917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梭罗市的一个富裕的峇峇家庭,从小接受的是荷兰语的教育,中学毕业之后前往荷兰留学,并参加欧洲留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留学期间因与她的丈夫陈曾唯结婚,返回印尼,在日本占领印尼期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印尼独立、排华,最终回归中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书中对土生华人的生活习俗、教育情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也展现了印尼华人群体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生活百态和思想变化。可以说,《回归厦门》填补了中文方面关于印尼华人社会,特别是以受荷兰语教育为主体的峇峇社群的研究空白,对研究印尼峇峇社群具有丰富的历史学和人类学价值。
2023年8月3日 想读
山与食欲与我 5~8卷 豆瓣
作者: [日]信浓川日出雄 译者: 金静和 新星出版社 2023 - 5
◎系列销量超过200万册,
味觉与视觉双重满足的登山+美食漫画!
◎万物复苏,去山野!
独自登山女子盛情款待,
美食美景应接不暇!
◎随盒赠送牛角包+烟熏牛排+砂锅乌冬+摩卡壶4款美味大书签!
------------------------------------------------
★内容介绍
为了品尝殿堂级登山美食,27岁的上班族日日野鲇美踏上了新的旅途。
这一次,她不仅远赴关西与北海道,还体验了一把“时空穿越”?挑战了令新手却步的雪山!充满冒险与惊喜的独自登山日常外,与母亲的首次登山之旅也回忆满满……
另一方面,新婚的同事小泷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自驾漫游的黑莲竟在深山中盖起了房子——
以大山为舞台,以美食为伴侣,新朋旧友的故事就此展开!
★分卷介绍
5卷:鲇美将在滑溜溜的结冰登山道上搬运“殿下”,为寻找著名美食砂锅乌冬面而漫步在丹泽主脉,在亲子健走时怀念起熟悉的便当,还在箱根旧街道穿越到了江户时代……?!今天也出发去饱餐与冒险的登山之旅♪
6卷:鲇美目睹了独自登山男子鹰桑秀平令人吃惊的大胆露营方式,在东京都的最高峰云取山因遭受难以置信的大失败而沮丧,终于在北阿尔卑斯实现了盼望已久的母女二人之旅,途中甚至还有“幽灵”相助?!在山上,迎来无数令人心跳加速的新邂逅♪
7卷:鲇美趁去大阪出差时攀登了金刚山,在那里做出了极具冲击力的登山拉面?!在奈良县吉野的深山里被人拜托建造DIY小屋,在日光白根山与初次见面的男性们进行了令人心动不已的露营?!周末就要背上包,去往闪耀着自由光芒的山的世界♪
8卷:鲇美将与祖父的女朋友(?!)在北海道札幌的山上追踪动物的足迹,与泷本夫妇在严冬时节挑战纵走八岳,还在空旷的避难小屋独自度过了不安的夜晚……体验了比平时更为惊险刺激的登山之旅♪
------------------------------------------------
★编辑推荐
△ 饱览日本关东、关西、北海道名山
短途登山令人意犹未尽,随着故事深入,在5~8卷的每一卷中你都能随鲇美踏上两次长途登山之旅,前往:梅花鹿出没的丹泽山,江户时期箱根古山道,拥有壮观黑部大坝的立山,以樱花著称的吉野山,能眺望札幌城市全景、追寻野生动物踪迹的岩藻山,以及……危险又充满诱惑的雪山!
△ 饱尝各地特色美食
当然也少不了美食!除了鲇美拿手的快手饭菜,更有只在当地才吃得到的:鹿肉版生姜烧肉,被誉为“殿堂级登山饭”的锅割山砂锅乌冬,以吉野樱木熏烤的牛排,富山的昆布腌生鱼片,北海道的汤咖喱和成吉思汗烤肉……充满春日气息的油菜花拉面、炎炎夏日中的水果烧酒宾治等季节限定品也令人垂涎。
△ 一见如故的新朋友,开启新生活的老朋友
此前故事中,小泷的婚讯令鲇美和小松原前辈大为震惊,这位神秘的“闪婚”对象将在卷5现身,并凭着丰富的登山知识和冷笑话,与大家迅速打成一片;远在北海道的爵士钢琴家爷爷交了新女友,被派去打探情报的鲇美,却意外发现了两人的共同语言;原本驾车云游四方的黑莲,忽然停下脚步在深山中建起了房子;“独自登山男子”鹰桑秀平则进化为“独自露营男子”,挑战起了自制培根……
△ 在山中,面对自己的内心
陷入消极情绪不能自拔的鲇美,在大山中“冲破黑暗”找回了自我;首次与女儿共同登山的鲇美妈妈,在山中追忆家族往事,重新审视了母女和家人为何;对未来道路感到迷茫的小泷,借由登山下定了决心……这些日常的烦恼与困惑令人亲切而颇有共鸣。去登山,或许也能成为你获得生活解答的一种方式。
2023年8月2日 想读
山与食欲与我 1~4卷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日]信浓川日出雄 译者: 陈欣 2022 - 11
“我是为了吃才登山的!”
系列销量超过200万册
味觉与视觉双重满足的户外登山漫画
元气十足的独自登山女子,
邀你进入山与食的治愈世界。
Enjoy your mountain life!
------------------------------------------------
★内容介绍
“我是为了吃才登山的!”
27岁的上班族日日野鲇美,今天也带着满背包的美味食材独自登山去!
追随鲇美登山、露营的足迹,可以游览真实存在的日本各地名山,学习户外运动小知识,还能在不同季节、情境中享用登山美食!随着故事展开,鲇美也将邂逅形形色色的人与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面临单身女性职场与生活的考验,历练成长。
------------------------------------------------
★分册介绍
1卷:初识“独自登山女子”日日野鲇美,假日登山有什么准备工作,呼吸和步法有哪些讲究?鲇美的登山饭引人侧目,在山上也能享用咖啡和热红酒?虽然是一个人的登山之旅,但总有意想不到的邂逅……
2卷:鲇美将与素昧平生的大叔一起迷失在山中,与公司前辈漫步在镰仓阿尔卑斯山上,并且充分享受了纵走八岳的山中生活?!不管身在何处,都有美味食物相伴……
3卷:鲇美尝试了做自己专属的行动粮,在公司团建时攀登高尾山,并计划4天3夜内从上高地前往奥穗高岳。“山”ד食”的生活越来越令人享受!
4卷:鲇美在涸泽冰斗度过了绝佳的悠闲时光,下山隔天在办公室里煮了山LOSS饭,与初次见面的露营女子一起去泡秘密温泉,接着还参加了令人心跳加速的筑波山“登山联谊”,尽情享受酒足饭饱的登山之旅!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可以从多重角度享用的治愈作品。
△ 令人跃跃欲试的快手美食
每话首图就是当次美食预告,你将品尝到烤饭团、葱蒜味噌鲑鱼杂烩粥、白炖意大利面、枫叶天妇罗、豆沙萩饼、蒜末烤面包、盐烤红点鲑、牛排套餐、肉酱咖喱……食材大多应季应景,还会在情节中展示配料和烹调方法,虽然并非大餐,却看得人饥肠辘辘、跃跃欲试。
△ 漫画式可爱角色+写实派山川美景
主人公虽然号称“独自登山女子”,但内心戏异常丰富,不时在旅途中上演脑内小剧场,时而脱线出糗,时而感性深沉;各配角也都性格鲜明各具有趣之处。而登山中所见的云海、朝阳、星空、重峦叠嶂的景色,作者均以写实笔法描绘,甚至能找到对应角度的照片,感叹作者画功的同时也如临其境。
△ 上班族的忙中偷闲+各登山流派轮番登场
主人公日日野鲇美是利用假日登山的上班族,双休登近山,如高尾山、筑波山;长假去远山露营,如八岳、奥穗高岳,进山放松充电以抵御日常生活的压力,很容易令人产生共鸣。鲇美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物有退休登山的老夫妇、上山野餐的登山队、独自驾车环游日本的露营女子、缺乏常识的登山新手……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登山流派和生活方式。
△ 愉悦与遗憾并存的登山之旅
作者所描绘的登山之旅不只有美景和美食享受,鲇美也经历了迷路、恶劣天气、行程规划失当差点难以下山、途中扭伤、累得什么风景也看不进去等状况,危险与不如意之处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侧面提醒读者登山中需要留意的种种问题。
△ 登山女子的日常烦恼
书中还描绘了鲇美山下的生活:公司高层的人事变动、部门新人入职、与同事的距离把握、“恨嫁”的前辈和躲不开的相亲活动,还有与母亲和继父的关系……山下的插曲让故事更丰富立体。
△ 篇章短小,适合随手翻阅
每话故事相对独立,10页左右的短小篇幅,非常适合碎片时间随手翻阅,从第2卷开始也有连续几话描绘一次长途登山之旅。
△ 装帧设计隐藏惊喜
每册书的内封上绘有登场角色和他们的登山装备信息,独具匠心,甚至可作为实际置装参考。中文版套装参考便当盒&点心礼盒设计了收纳盒,同时附送4款高约120mm的野炊美食异形书签,以便收藏。
------------------------------------------------
★名人评论
这套在漫画界登山界皆大人气的《山与食欲与我》,以日本近年火热的“单独登山女子”为主题细说登山事,山之美、山之魅以及自得自在孤独静静徜徉之乐尽在其中,对这阵子以来正深陷工作与活动海啸中无法动弹无从喘息的我,真宛若及时雨一般,好生疗慰。
但最引人入胜莫过于稳占超高篇幅的各式野炊场景,在场地、设备、炊具餐具、食材与烹调方式都受限、只能极简的条件下,却依然不断变化出一道道一餐餐创意十足令人垂涎三尺(当然也有匪夷所思)的料理,尤其还以秀丽壮绝山光山色相佐,让人神往再三,动心不已。
——饮食旅游作家 叶怡兰(节选自微博)
2023年8月2日 想读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谷歌图书
9.0 (5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 - 02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巨大影响。
2023年8月2日 想读
江流有声 谷歌图书
作者: 颜长江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16 - 03
本书是关于长江三峡市库区沿岸的故事合集,以地理为顺序写川江蓄水前的沿岸风物,即长江犹是流水的最后年华。这些短章,主要写作于2005-2010年,部分为近作。前半曾在《万科周刊》之《山峡》专栏刊登,后半曾在《城市画报》之《涉江抽思》专栏刊登。
2023年8月1日 想读
惊鸿照影 谷歌图书
作者: 颜长江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
本书算是作者对中国摄影最重要时期的个人观察,读者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中国摄影成熟期的面貌----某种程度上,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有真正的摄影.颜长江写摄影师,写摄影作品,写跟摄影有关的事情.
2023年8月1日 想读
在黄昏起飞 豆瓣
Vesper Fligh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 译者: 周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6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卫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报》……联袂推荐
最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者 海伦·麦克唐纳
她的文章,能永久改变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这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它也从未如此。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们看到这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拜访擅长救助雨燕幼雏的鸟类保育者、在泰晤士河上清点天鹅、参与地外生命的探索考察……在第六次大灭绝的过程中,这个曾经想变成苍鹰、隐入自然的作者,身体力行地记录为地球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种种努力。
在《在黄昏起飞》中,海伦·麦克唐纳汇集了她最受欢迎的文章,以及新的文章,主题包括对消失的乡村的怀念、养殖鸵鸟的磨难以及她自己试图入睡时的私人晚祷。在沉思囚禁和自由、移民和飞行的概念时,海伦邀请我们进入她最亲密的体验: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通过光之敬意,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最后的金莺。她以清晰的笔触写下了野猪、雨燕、采蘑菇、偏头痛、鸟巢的奇特之处,以及我们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意外指导和安慰。作为本世纪最重要和最有洞察力的自然作家之一,《在黄昏起飞》是一本关于观察、迷恋、时间、记忆、爱和失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迷人和重要的书。
2023年7月27日 想读
从参与到维权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黄荣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9
本书以上海为案例, 以业主行动为主线而展开, 以社区治理, 政治参与等理论为分析框架, 深入探讨了业主行动逻辑的延续与转变.
2023年7月19日 想读
我,厌男 豆瓣
8.2 (63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3年7月19日 想读
Networking Peripheries 豆瓣
作者: Chan, Anita MIT Press 2014 - 1
In Networking Peripheries, Anita Chan shows how digital cultures flourish beyond Silicon Valley and other celebrated cente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evolving digital cultures in the Global South vividly demonstrate that there are more ways than one to imagine what digital practice and global connection could look like. To explore these alternative developments, Chan investigates the diverse initiatives being undertaken to “network” the nation in contemporary Peru, from attempts to promot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digenous artisans to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ies to open technology activism in rural and urban zones.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accounts from government planners, regional free-software advocates, traditional artisans, rural educators, and others, Chan demonstrates how such developments unsettle dominant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classes and innovations zones. Government efforts to turn rural artisans into a new creative class progress alongside technology activists’ efforts to promote indigenous rights through information tactics; plans pressing for the state wide adoption of open source–based technologies advance while the One Laptop Per Child initiative aims to network rural classrooms by distributing laptops. As these cases show, the digital cultures and network politics emerging on the periphery do more than replicate the technological future imagined as universal from the center.
2023年7月18日 想读
人间的巴蜀石窟 豆瓣
作者: 陈吉吉 读者出版社 2022 - 10
★佛教南传,兴于蜀地,北接中原,南通天竺,石窟之盛,极于唐宋。然世人目光所瞩,多在晋、豫、陕、甘,幸而巴蜀石窟,遗世独立,多数未景点化,多以乡民之宗教活动场所而保存,试可于现场重构历史,观其宗教性与世俗性。但全面梳理巴蜀石窟之图文,少而未及更新。作者遍寻巴蜀典型窟龛,兼论巴蜀各地石窟之渊源,以行记体例,检编成册,与各同好者分享。
★巴蜀石窟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如一颗颗珍宝,遗落在祖国西南的大地上。《人间的巴蜀石窟》是一部极具田野考察气息的人文学术游记,是一部迄今所见的全方位阐述巴蜀窟龛及其丰富内涵的石窟艺术作品。全书57万字,原创插图450幅涉及 38 个石窟群、96 处石窟及摩崖造像点,按地域介绍了川北地区、川西川南地区、川东地区雄奇瑰丽的石窟艺术概况。作者在擦拭千年岁月尘迹、俯身拾遗种种珍宝之余,还记录了当下身处巴山蜀水的见闻经历、世情烟火。本书章节衔接巧妙,将巴蜀地区纷繁庞杂的代表性石窟、造像共冶一炉,向读者全面、翔实地介绍了巴蜀石窟概况。
★处于秀美俊丽之地的巴蜀石窟,题记、造像、诗文、古迹与周遭的环境完美结
合,深刻地诠释着“蜀中名胜”最精彩的一面,值得所有人为之倾倒、为之着迷。
2023年7月17日 想读
苦厄的终结 豆瓣
An End To Suffering: The Buddha in the World
作者: [印] 潘卡吉·米什拉 译者: 睦联 南海出版公司 2023 - 7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
米什拉是清醒和善的作家与文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对印度历史的全新解读与对西方经典的透彻剖析交织在一起,将佛陀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阐明了佛教教义具有先见之明的现代性。他对佛教的思考眼光独到,文笔优美,影响深远,富有启示。
——《书单》
米什拉的作品将佛陀的故事与佛陀出生地附近的村庄,乃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坦诚地面对“躁动、执着的自我”,并将从佛陀人生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
——《纽约客》
2023年7月17日 想读
久别重逢 豆瓣
作者: 范雨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 - 1
★范雨素长篇自传体小说《久别重逢》
★人生是颗菜籽命,落到肥处是棵菜,落到瘦处是根苔。
★素人作家笔下的前世今生,以精神世界的星空抵御现实生活的苦难与虚无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2017年,《我是范雨素》一文传遍网络,范雨素这个名字开始为人所知。
但她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改变,育儿嫂,家政工,皮村,这些依然是她生活的全部。当然,还有阅读与写作。
“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记不住什么,但是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破败斑驳的生活之外,她用文字天马行空地编织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大桑树、天顺公、催生灵兽、西楚霸王、鬼吹灯、漂母、轮回井……久别之后,范雨素终于交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我写的是我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平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小说。小说中的乡亲们在前世是帝王将相,今生却是草芥小民,他们都是一个灵魂。”
女主角范菊人成长于楚地打伙村,那里历史悠悠,巫气荡然。为了寻找催生灵兽,她北上漂泊,挣扎着存活。她来自乡村,却没有了故乡;她没有学历,却视读书如生命;她坚信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帝王将相的骨气,因而不在乎自己今生的卑微。
“我分不清有缘千里来相会
和久别重逢
我分不清人生长恨水长东
和不肯过江东。”
在书中,范雨素絮说着一个普通劳动女性的故事,将自己的全部情感灌注其中。
“这本小说出版后,我还希望继续做家政工,这个群体的忧愁、笑容都与我紧紧相连。”
2023年6月15日 想读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豆瓣
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 The Myth of the Objective
6.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肯尼斯·斯坦利 / [美] 乔尔·雷曼 译者: 彭相珍 中译出版社 2023 - 4
两位作者持续多年扎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这本书是他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蹦出的意外火花。因为这一全新发现并不是直接回馈于他们本身所处的人工智能领域,而是“无心插柳”收获了对人类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的全新颠覆。这一研究打破了人类世界延续多年、难以撼动的、依靠目标和计划成事的文化基因,真正开启了人类伟大创新的惊喜之旅。
他们在学校、TED、科研论坛等场合公开演讲,让这一新思维方式影响并激励了许多人。他们自身也凭借写入本书的“寻宝者思维”“踏脚石模型”“新奇性探索”等具体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和进展,产生了一系列惠及人类的伟大创造。
2023年6月13日 想读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谷歌图书
作者: 熊倉 潤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23 - 02
★★——本書榮獲第17屆(2022年)?山純三賞——★★
★★——臺灣第一本系統分析中共管制新疆七十年的書籍——★★

平野聰╱政治歷史學家、楊海英╱文化人類學家、侍建宇╱臺灣國防專家
——專文推薦

從「解放」、給予「自治」,到以「扶貧」為名的大規模拘禁,
中共的新疆政策為何愈發嚴苛?
當中共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新疆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維吾爾人成為中華民族一員的真相,竟是「文化的種族滅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1955年成立之初,中共表示將「解放少數民族」。然而,如今的中共轉而採取嚴厲的統治,將許多人安置在「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中心」,因而備受國際社會譴責。問題是,中共為何如此?是什麼樣的治理過程,導致了對當地的維吾爾人與穆斯林的拘禁?

  最初,中共以自治的名義大規模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藉由在群體內創造既得利益者,防止其團結造反。就此而言,中共可說是藉由分裂少數民族來維持其統治。不過從「解放」以降,拒絕歸順中共的群體持續抗爭,近幾十年來,新疆境內外也發生了多次抗議和暴亂。對於這些不滿,中共認為源於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若推動發展,不滿將逐步得到解決。

  但實際上,發展政策擴大了貧富差距,也導致民族間關係的惡化──尤其,2013年的天安門汽車襲擊事件和隔年的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都讓官方認定:為了不讓貧困的少數民族成為「極端主義分子」,就必須加強監控並執行「反恐」政策。於是,中共在新疆建立大型的培訓中心,試圖一舉完成扶貧、也根除恐怖主義,讓少數民族獲得「重生」……

  本書爬梳中共在新疆的統治歷程,可謂是新疆從「解放」至今在中共治下的一部通史;在梳理歷史脈絡時,也側重新疆當地的民族幹部地位如何衰退、以及來自內地的漢人幹部的權力上升的過程。更能使讀者明白,自新疆「解放」至今的七十年間,中國共產黨曾經自詡為少數民族的「解放者」,如今卻成為拘禁並改造少數民族的政治力量。

  此外,作者也表明,國際間以「種族滅絕」來譴責中共暴行的說法仍有待商榷,實際上維吾爾人的處境比較類似「文化的種族滅絕」,正是因為中共企圖以「再教育」的方式改造維吾爾人「重生」為漢人之故。讀者也能從中得知新疆問題正與蒙古、西藏、香港、臺灣一脈相連,是中國「民族主義」本質作祟、強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果。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博客來 Goodreads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9.5 (13 个评分) 作者: Darren Byler 译者: 閻紀宇 春山出版 2023 - 5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學者艾賽提.蘇來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布都瓦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海外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臺灣讀者新寫的序。

 

國際讚譽

 

  「新疆的中國移居者殖民主義所呈現的結構性種族主義,會讓人聯想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種族主義;但是戴倫・拜勒記錄、分析了中國穆斯林少數族裔承受的新的、數位方式的種族化(racialization)——亦即透過龐大拘留營系統進行的『自動執行的種族化』(automated racialization)——如何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意義帶到截然不同的層面 。這本書怵目驚心、非常悲慘,但是又以滿懷同理心來細膩呈現受害者。任何人想要探討世界各地種族正義,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拜勒的書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現實也正是全球的現實,當一個殖民政權遂行暴力,全世界都是幫凶。」——史書美(SHU-MEI SHIH),美國比較文學協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愛德華・薩依德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否認,真相就是如此。戴倫・拜勒這本書取材豐富,不僅描述中國的穆斯林族群裔只因為奉行宗教信仰就會被關進再教育營,也呈現了再教育營牆外的穆斯林如何被電子與人力監控的網羅剝奪自由。這本書以真人實事為基礎,既引人入勝也令人恐懼,記錄了今日全世界最惡劣的踐踏人權事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一九年班講座政治學教授。

 

  「對於一項往往籠罩在民族主義與恐中情結(Sinophobia)的論述,《新疆再教育營》提供了迫切而深具人性的切入方式。戴倫・拜勒一方面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政府對新疆穆斯林犯下的恐伊斯蘭(Islamophobic)人權踐踏,一方面突顯這些作法取材自吾人熟悉的移居者殖民主義思維:將『他者』(others)種族化之後,就可以肆意剝削與傷害。」——梅瑞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美國紐約大學(NYU)明德魯基金會研究教授、今日人工智慧學院(AI Now Institute)院長。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訪談受到新疆國家安全機制衝擊的維吾爾人,不僅如此,戴倫・拜勒更縝密呈現了矽谷(Silicon Valley)企業——特別是微軟(Microsoft)——對於建構此一機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傑克.鮑爾森(JACK POULSON),科技調查(Tech Inquiry)執行長

 

  「『中國政府』與『監控』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科技去人性化威權主義暴政的代表,這樣公平嗎?《新疆再教育營》是戴倫・拜勒勇敢而鞭辟入裡的研究著作,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就連熟知歷史、見怪不怪的讀者,都會震驚於作者描繪的控制系統竟有如此的規模、強度與極端粗暴。拜勒不厭其詳呈現這個系統的細節,在新疆已然常態化,在世界其他地方卻已被遺忘。」——伊凡・塞林傑(EVAN SELINGER),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谁住进了养老院 豆瓣
作者: 【美】葛玫 译者: 刘昱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6
◎内容简介
生育率的降低、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养老成为当下中国老年人和中年人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一场“银发海啸”呼啸而来。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累赘”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
◎作品看点
★ 融合中国养老观念与西方照护理论,一部专注于中国养老院的调查纪实。
作为耶鲁大学博士,作者葛玫不仅有医学人类学专业知识背景,在美国做过有偿看护,而且精通汉语,有10年语言训练背景。本书基于作者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对养老院75次以上的访问共计72场录音采访和250小时对象观察而成,是一部真正关于中国养老院的实地调查研究报告。
★ “新”“老”养老机构与“新”“旧”养老观念共同塑造的当代养老形势。
结合老年人的个体经历,从宏观历史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养老形势变化,即逐步从家庭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结合传统孝道观念与现实经济条件,展现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包括低端私人养老院、高端私人养老院、农村公共福利院、大型公立医院老年科及私人养老庄园。
★一对一的采访与开放式访谈,从老人视角呈现老年和养老院的日常。
以对象观察、开放式访谈与一对一采访的形式,作者平均每周三次走访当时月收费2100元左右、在昆明属于中等水平的玉山老年公寓,逐渐获得老人的信任,以对老人心声的记述展现老人的日常——为让子女过正常生活“主动”住进养老院、“每天都一样”的单调节奏以及对“不怕死,只怕死不了”的死亡态度。
★ 聚焦家属、护工及医院护理人员,展示照护与临终、死亡的现实。
围绕“照护”,从家属特别是配偶和子女角度展示无偿的照护以及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心路历程;从护工角度描述日常照护行为与养老院人际关系,探讨照护的情感性质以及老人需要的“关心”;从医生、护士及老人角度展现传统的“善终”观念与当下的临终、死亡现实。
★ 结合个体经历与社会变迁,描绘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
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本书展现的不同养老形式、对老人身体衰老及“成为负担”的痛苦心理感受的描述,是我们都将面对的长辈及自身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需要感受到被关心”。
------------------------------------
◎名家推荐
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研究,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以及照护问题。作者叙事水平一流,将中国的传统养老观念、当代养老理念与更广泛的照护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出色的著作。
——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照护》作者 凯博文
这本开创性的民族志著作带读者走进中国的养老院,聚焦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富有理论启发性,是关注亚洲、医学人类学、老龄化和照护问题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 马西娅·英霍恩
2023年5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