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寻找河神 豆瓣
作者: 谢海盟 2023 - 1
◎ 编辑推荐
寻河人谢海盟的台北行走实录,开拓“城市书写”疆界
侯孝贤新片同名原著 第42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一部用河流书写的城市人文志,一场时空交错的文学探访与记忆之旅
三毛的舒兰街·王文兴的纪州庵·郭松棻笔下的温州街·白先勇《花桥荣记》中的小公园……
★ 侯孝贤新片同名原著,朱天文编剧,舒淇、董子健主演。寻河人谢海盟的台北行走实录,穿越新旧交叠三百年的台北地图,找寻消失的水路。探寻族群故事与岛屿历史,复活记忆中的“水城台北”。——2010年作家舒国治出版《水城台北》,谢海盟读后深受启发,于是每日至少步行五个小时,无论晴雨,整整走了七年时间,探访这座现代城市中残存的水路痕迹。行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地,记录流变的城市风景,复现不为人所知的岛屿历史。“要知道这个地点过去发生过什么,就在这里了。”
★ 开拓“城市书写”疆界,看见你不曾想象、或已然遗忘的城市纹理。一部用河流书写的城市人文志,一场时空交错的文学探访与记忆之旅,被称为台北的“水经注”。——三毛的舒兰街·王文兴的纪州庵·舒畅公公与红颜知己小苗的如意新村·郭松棻笔下的温州街·白先勇《花桥荣记》中巷口的小公园……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灌注于一条河流之上,展现台北市新旧交迭三百年的历史演变,涵盖水文、人文、文学、电影、动保、社会议题等多元面向关照。寻河人谢海盟用走路实践人与城市最健康的相处方式,记录一座城市在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或弊端:以树护屋的纪州庵、理想的“民生社区”、老房子文化运动、最后的山城“焕民新村”……
★ 收录多幅踏查图片与手绘地图,一部台北深度旅行导览,一个年轻人对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视,一场梳理自我来处与城市历史的精神之旅,重建我们与身边环境的深切联系。你的附近,触手可及。——“台北是我深爱的家乡,于我有着无法篡夺的位置,我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各时期的面貌。”用脚步去亲近每一条河流、每一处不被人注意却不应被遗忘的地点,同观那些我们都还记得的不存在之物。“我想问问万盛街的河神,是否还记得一九七〇年代的左翼青年们傍着潺潺水流、主编了《大学论坛》。河神伴他们夜夜饮酒,听他们高歌……我好生羡慕那时代人人心中如野火,而今荡然无存的那股精神气。那个时代,人心是真,信念价值是真,颠沛流离是真,人们面对困境的抉择与付出的代价也真。”
★ 第17届台北文学年金得主,第42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朱天心、杨照、林俊颕、傅月庵、顾玉玲、费滢诚挚推荐。——“近来看到最好的写城市的作品,是我儿子盟盟写的《寻找河神》。我觉得他写得超好的,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而是因为有人这样深情款款地对待他所居住的城市。”(朱天心)“谢海盟的追踪,不是依赖记忆,而是辛勤地踏查,一步一步将水道走成自己生命中分不开的风景;谢海盟的重建,不只有怀旧与感喟,更多加了清楚的历史诠释与价值态度。大概所有人都能在这本书找到感应之处。”(杨照)
◎ 内容简介
台北,曾经是一个湖,而今已由水城变为一座陆城。2010年作家舒国治出版《水城台北》,谢海盟读后深受启发,于是风雨无阻地在台北城整整走了七年,每日步行至少五个小时,踏查台北城残存的水路痕迹,打捞出那些被掩埋、已消失的河流,告诉它们,你的名字叫什么?
凭借实地踏查与严谨考据所展开的“找河之旅”,不仅记录下掩埋在现代都市底下的“水城台北”,也复活了河神曾经见证、如今已被人们遗忘的城市历史和岛屿记忆:万盛街的如火岁月、三毛的舒兰街、王文兴的纪州庵、牯岭街95巷、上埤的浮水莲花、东西神大排、舒畅公公的如意新村、郭松棻笔下的温州街、大安支线的黄金岁月、带着无数台北人记忆的瑠公圳……《寻找河神》是一个年轻人对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视,克制中有孤意,冷峻下见深情。它既是一部丰富详实、极具启示的城市河流志,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建筑的关系,探寻何为理想城市及实现路径,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记忆的思想随笔,这是《寻找河神》在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双重书写意义。
◎ 名人推荐
近来看到最好的写城市的作品,是我儿子盟盟写的《寻找河神》,他索性把台北整个掀起来,写它的地下水阵。我觉得他写得超好的,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而是因为有人这样深情款款地对待他所居住的城市。他很想告诉在台北,人人不知道的那些地下河流:你的名字其实叫什么。
——朱天心
谢海盟的追踪,不是依赖记忆,而是辛勤地踏查,一步一步将水道走成自己生命中分不开的风景;谢海盟的重建,不只有怀旧与感喟,更多加了清楚的历史诠释与价值态度。大概所有人都能在这本书找到感应之处。
——杨照
那些历两个世纪经由不同统治者实施现代化、都市化,侥幸不死去而被活埋柏油路地面下的溪河圳沟,长久时间等待着有人唤醒他们的灵魂,一起呼叫阿基米德,Eureka!我发现了,我找到了!
——林俊颕
台北文学年金制度那么多年,补助那么多人写出那么多作品,真正能够开拓“台北书写”疆界者实为数有限,个人很主观的看法,《寻找河神》当是其中极出格的一本!
——傅月庵
一本写台北的“水经注”。只不过作者写的河是已经消失的河,我想这是隐喻,用消失的河,象征那些已经消逝或将来势必消逝的人与事。
——颜择雅
刷一层灰,立一面碑,我们凝视灾难,把痛苦记忆从城市的河底打捞上岸,阻止世界太快掉落轻薄失忆的滑坡。我不得不召唤班雅明来背书,他笔下背对未来的新天使,张开双臂抵抗名为“进步”的风暴全面来袭;他徘徊不去,面向历史废墟,捡拾断瓦残骸,不愿顺风走,拒绝遗忘。
——顾玉玲
想象一个世界,它并非完整的同质的整体,它亦非平面的由千万个碎片拼成的拼图,而是多层重叠如同页岩……谢海盟即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来回回地走动着,试图记录下河流、街道、植物、动物,人(平面地图上体会不到的观感与情致)——种种于很多人眼中不存在或微不足道的物质事实。
——费滢
2023年1月3日 想读
The Cage of Days 豆瓣
作者: K. C. Carceral / Michael G. Flaher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1
Prisons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clockwork logic of our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we punish people by making them “serve” time. The Cage of Days combines the perspectives of K. C. Carceral, a formerly incarcerated convict criminologist, and Michael G. Flaherty, a sociologist who studies temporal experience. Drawing from Carceral’s field notes, his interviews with fellow inmates, and convict memoirs, this book reveals what time does to prisoners and what prisoners do to time.
Carceral and Flaherty consid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the existential circumstances of imprisonment. Convicts find that their experience of time has become deeply distorted by the rhythm and routines of prison and by how authorities ensure that an inmate’s time is under their control. They become obsess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preoccupied with regaining temporal autonomy, creating elaborate strategies for modifying their perception of time. To escape the feeling that their lives lack forward momentum, prisoners devise distinctive ways to mark the passage of time, but these tactics can backfire by intensifying their awareness of temporality. Providing rich and nuanced analysis grounded in the distinctive voices of diverse prisoners, The Cage of Days examines how prisons regulate time and how prisoners resist the temporal regime.
2023年1月3日 想读
透明 豆瓣
作者: 唐宏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0
1.全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论从史出;立足于完整而宏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语言表述简洁明快,文笔优美,体现出作者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2 . 有几种宝贵材料是首度被学者使用、首度公开发表:1.《点石斋画报》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四千余张原始画稿,是该画报研究的宝贵资料,从来无人使用,历博刚刚将之数字化,本书将是第一个使用者。2.《点石斋画报》在常规新闻画之外还出版了三百余张插页画,也从未进入学界视野,本书也将是首度研究。3.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有当年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开设近代中国史课程所使用的大量幻灯片,从来无人关注,本书是首度研究。4. 鲁迅“幻灯片事件”相关的砍头图像第一次得到全面搜集与梳理。5. 晚清幻灯放映状况的大量报刊资料也是第一次得到挖掘整理。

--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本书作者但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2023年1月2日 想读
一个女孩的记忆 豆瓣 Goodreads
Mémoire de fille
8.1 (4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陈淑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2022年12月24日 想读
She Said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Penguin Press 2019 - 9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ers who broke the news of Harvey Weinstein's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the thrilling untold story of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eToo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reporters had tried to get to the truth about Harvey Weinstein's treatment of women. Rumors of wrongdoing had long circulated. But in 2017, when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minent Hollywood produ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name was still synonymous with power. During months of confidential interviews with top actresses, former Weinstein employees, and other sources, many disturbing and long-buried allegations were unearthed, and a web of onerous secret payouts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was revealed. These shadowy settlements had long been used to hide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but with a breakthrough reporting technique Kantor and Twohey helped to expose it. But Weinstein had evaded scrutiny in the past, and he was not going down without a fight; he employed a team of high-profile lawyers, private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allies to thwart the investigation. When Kantor and Twohey were finally able to convince some sources to go on the record, a dramatic final showdown between Weinstei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was set in motion.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Kantor and Twohey for what follow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initial Weinstein story on October 5, 2017. Within days, a veritable Pandora's box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was opene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forward with their own traumatic stories. Over the next twelve months, hundreds of men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and industry were outed following allegations of wrongdoing. But did too much change--or not enough? Those questions hung in the air months later as Brett Kavanaugh was nomina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and Christine Blasey Ford came forward to testify that he had assaulted her decades earlier. Kantor and Twohey, who had unique access to Ford and her team, bring to light the odyssey that led her to come forward,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that came to bear on her,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she shared her allegation with the world.
In the tradition of grea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he Said tells a thrilling story about the power of truth, with shock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hidden sources. Kantor and Twohey describe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porting for the #MeToo movement, but the inspiring and affecting journeys of the women who spoke up--for the sake of other wome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or themselves.
2022年12月19日 想读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赵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这本书是建筑师赵扬自我解剖、反省的成长笔记,真实记录建筑师琐碎、幸福的日常以及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平常而真实的日子中去感知尺度和分寸,明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彻底荒谬的。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我心里有个小小人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虫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你自己”;
世界上最痛的事,就是“分析你自己”;
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看见你自己”。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由分析师记录下来的案例,太多了;而由来访者完成的翔实记录,却又太少了。画家虫虫因为焦虑和抑郁症状,开始接受精神分析,然后有意识地完成了五十多本精神分析图文日记,成就了一份珍贵的精神分析文献。在这些日记里, 她分析自己, 也想象分析师,更记录了外部世界在内心的投射——这些原本是面对自己的记录,既诚实勇敢,又深入骨髓。
可能是因为艺术家的天赋和直觉,虫虫的精神分析日记里,出现最多的,是她心里的那个小小人。这个小小人在天地巡游,与万物嬉戏,把艰难的心灵跋涉之旅,变成了一段艺术与美的历程。内在的世界是无尽的,可以说,一个人可能的爱与痛,渴望与放弃,思考与挣扎,在这些日记里,在这个小小人的道路里,全都留下了痕迹。这本书,收集的就是这些痕迹。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文心雕草 豆瓣
作者: 马俊江 2022 - 5
从《诗经》到鲁迅,中国人为什么独爱草木?博物学者马俊江读草释草,重现中国人藏在小草里的精神家园
作者生长于北地,大学毕业后到了江南小城金华教书,江南生长的草木,在作者看来处处是生命的奇迹,从此开始认真观察草木,开始认真书写草木。这些草木不仅仅属于自然,是自然之物,它们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文化史里。漫长的岁月中,一棵草和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系,一棵树也经历着人世变迁。作者在《诗经》、药典和农书里上下求索寻找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给读者讲述草木在人世的经历和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只是故事,故事里有的是我们祖先曾有的生活。那种生活和草木有关,也和一种美好的生命方式有关。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登山物语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净 2022 - 3
1991年1月,在云南、西藏交界的卡瓦格博雪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国与日本的山难,“梅里山难”。这场山难导致中日联合登山队中的十七名队员殒命冰峰,是目前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而梅里雪山则成为一百多年内的现代登山史上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
2021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数十万生灵如遭遇雪崩,转瞬消逝,这不禁让作者联想到了三十年前的这场梅里山难。当日参与登顶计划的十七名成员一夜之间全员殒命,山难真相至今无解。针对这场山难,无论登山界还是学术界,都甚少反思。在这不确定的时刻,作者不禁猜想,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是否存在人为的因素?不同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沟通的可能?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没有对灾难的反思,这样的问题永远无法获得解答,而死去的亡灵则不被告慰。为此作者创作了《登山物语》。
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田野调查中对登山幸存者、遇难者家属、地方山民等的采访,以及各界研究“梅里山难”的资料,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分析,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山难全貌。尽管本书脱胎于作者早期作品《雪山之书》,相比之下,《登山物语》聚焦“登山”这一主题,呈现的观点客观,也更多元化。除去对山难真相的挖掘,作者还去了解了这次登山活动对地方村落造成的影响。
显然书中在处理“卡瓦格博”与“梅里雪山”、“平行”与“垂直”、“登山者”与“转山者”的矛盾过程中,问题似乎逐渐聚焦在了一个词语上:信仰。什么是信仰?如何评判一个人的信仰?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应如何相处?对藏族人民来说雪山是一种信仰,对登山者来说呢,他们为了登山而献出生命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但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方式是什么呢?藏民用一种平行的世界观来仰望自己的信仰,而登山者用垂直的世界观去征服探险,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哪一种对自然界来说是更符合自然需求的呢?
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被慢慢呈现、解答。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诗人十四个 豆瓣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黄晓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十四位古代诗人和一个现代闯入者
一场始于1600年前的诗歌沙龙
·
七堂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的文学课,
以现代心理学解读古代诗人,
诗与心灵自由飞动,
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让古代心灵中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
成为与现代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她们和她们 豆瓣
8.3 (26 个评分) 作者: 安小庆 / 林松果 / 李斐然 东方出版社 2022 - 10
这是一些女性的故事,由另一些女性书写;

她们和她们,斑斓多姿,道路各异, 却连在一起。

《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记录女性的此时此地此身。

她们遭遇困境,她们奋力挣扎,她们历经苦难而保有天真;

她们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也是人性的故事。

她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寻找女性心灵深处的共振;

她们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勒出自我生命的轮廓。

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

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我看见无数的她 豆瓣
作者: 张莉 2022 - 11
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馆中窥事 豆瓣
作者: 漆麟 2022 - 7
如书名所示,这本书是要从“馆中”来“窥事”。这些事不只是基本的馆藏信息,更是美术馆及其收藏所反映出的艺术史观,甚至扩大到文化史观和社会史观。“透过美术馆”要看的不只是“日本艺术”,而是“日本”,包含日本的历史和社会。
十个美术馆的记述连续为日本艺术史的叙事,体现在章节编排的时间顺序上,即从日本中世的艺术推进到近现代以及当代艺术。同时,这些美术馆又在地理上从北到南、至东向西构成了日本的人文地理轮廓。它们虽然大都不是最为主流且广为人知的大型国公立机构,却在不同维度代表了日本众多美术馆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个侧面。
2022年12月16日 想读
恋恋红尘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孝悌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22 - 10
聚焦明清文人的心态和生活世界,对士大夫、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感动向进行大胆的描述和复原,展示了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本书看点】
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语所王鸿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荐
2.“物质文化史”的新进路
作者的记叙视野从宏大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转向了微观的娱乐、欲望、节庆、文物、建筑的实证性研究,从戏曲、画报等资料中去探讨城市民众的生活、心态和娱乐等课题,以求描摹出一个广阔、整体、真实的社会历史。
3.关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为聚焦重点
作者以袁枚、郑板桥、冒襄等文学名士的生活为切入点,点明文化精英在世俗与精神世界、传统礼教与浮华之间的挣扎。通过深刻剖析中国士大夫的个体自由和情感动向,展示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4.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尤其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书中对民间普通男女冲破礼教的狂欢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跨越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重构秦淮河畔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图景,并将其嵌入时代拼图中:咬舌自尽的葛嫩、以头碰柱的李香君,她们的香消玉殒成为朝代更迭中颇为壮丽的一笔。
5.以小见大,追问“明清转型”等社会文化大问题
作者通过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际的个人选择: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以此来展现明清时代波动与发展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百态。
6.装帧精美,设计与内容契合
本书采用内外双封的装帧形式,同时,为了更好的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乾隆南巡图元素,将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观一一展现。
【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通过运用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资料,处理了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欲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等课题。
作者从最初的大众文化研究出发,过渡到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围绕明末至民国初年士大夫文化与城市生活,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中心,通过对余怀、冒襄、王士禛、郑板桥、袁枚等人的研究,描绘其文化生活、内心世界等面向,展示出自明末以来的中国江南城市及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
【名家推荐】
《恋恋红尘》记录了明清到二十世纪中国进入现代的漫长历程。这三百年见证朝代兴亡,家国世变,也铭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冲击断裂。繁华还是衰糜,盛世还是乱世,声色还是死事,个人还是宗法,千回百转,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笔锋所至,无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遗民恨事与民国启蒙政治,文人礼教风雅与士子宗教度脱,种种欲望、行动与怅惘浮沉历史内外,融入滚滚红尘,也烘托出中国的日日夜夜。本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郑板桥、冒襄、王士禛,这些本属文学名人,不乏文学史之讨论,然李孝悌却能另辟新径,利用各种不同性质乃至不太“正经”的材料,别出心裁地建立饶富新意的历史情境,从而入乎其中地深刻体认之间人物的情感动向,再出乎其外地讨论时代氛围与社会文化。由此曲径通幽,鞭辟入里,洞悉表里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内心与社会文化,且能由小见大,追问诸如“情欲与礼教”“明清转型”“传统与现代”之类的社会文化大问题,细致地拼组成立体饱满的历史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将之嵌合于时代拼图中,由此丰富乃至改变社会文化的历史构图。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鸿泰
本书极为高效地整理并揭示了有关从明朝到清朝,进而到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几个问题。问题一是从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替,主要探讨了明清变与不变的问题。问题二是文人生活的全貌。李孝悌先生更加注意聚焦于容易被忽视的侧面,由此来凸显人物的全貌。问题三自不待言,即南京、扬州、上海等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城市。李孝悌先生正是将这些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功而生动地刻画出以清朝为中心,包括其前代的明朝及后来民国的时代相貌。从这个意义上,我将本书称为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好向导。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大木康
2022年12月16日 想读
难逃单调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加] F. S. 迈克尔斯 译者: 黄煜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12
“绩效/经济本是手段,何时竟变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我们时代的目的?”

-

◎ 荣获2011年NCTE乔治·奥威尔奖, 《大西洋月刊》2011年精选心理学好书

◎ 拆解当今资本时代的逻辑困境,挖掘看不见却深深影响世界运作的主导故事

———————

【编辑推荐】

※ “深入钻研的通识性作家”迈克尔斯 ,备受赞誉之作,清晰晓畅,振聋发聩!剖析社会当下困境,讲述我们时代的主导故事——经济故事,如何“制造”我们的生活。

※ 一本小册子,10场关于“当人遭遇经济浪潮”的演讲。用经济尺度来衡量一切时,我们会失去什么?经济气候、教育内卷、KPI时刻悬在头顶、工作环境不稳定、忙到没时间经营亲情……

※ 6大面向,畅谈“人”与“经济浪潮”的博弈。工作 × 人与人的关联感 × 公共部门 × 医疗产业 × 教育行业 × 创意(艺术)领域,层层拆解经济时代的迷思。在过度信奉经济理性之时,是否可以重新返照时代浪潮里的人,以个体的视角重新思考“我与时代故事”?

———————

【内容简介】

当代社会,无止境的买卖游戏,你选择如何参与?

*

加拿大新锐作者F.S. 迈克尔斯获奖之作,写作清晰晓畅,思虑振聋发聩!

一本小册子,10场关于“当人遭遇经济浪潮”的演讲。她冷静审视:用经济尺度衡量一切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迈克尔斯围绕工作、人与人的关联感、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医疗产业、教育行业、创意(艺术)领域6大面向畅谈“人与经济浪潮”的博弈。

她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当下社会的偏执迷思,探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经济语言取代一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最后借用关于食物、建筑和人际沟通的三个事例来尝试找寻替代方案——参与当代社会游戏的另一种“平行之道”。

效绩主导的竞争型社会,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此时,我们需要更人性、更复杂的故事,帮助我们挣脱作为社会机器里一颗颗螺丝钉的命运。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我们时代的主导故事——经济故事,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六个关键领域,进行颇具挑衅性的调查。 —— 《大西洋月刊》

对“单一文化”的一次有趣的巡视。“单一文化”是指特定生活模式的发展;或者一个不断出现的重要故事,它在我们的文化中创造了一个潜在的无形结构,它塑造了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感觉。 —— 2011年NCTE乔治·奥威尔奖颁奖词

在过度强调追求工具理性和经济价值的单一文化之下,我们逐渐丧失自我的独立意志,于不自觉中习惯在经济故事的疆界内做出人生判断。当我们把身份、地位、财富及个人的优秀视为人的首要追求时,就在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严 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本书反思了一个重要问题:当经济效益裹挟一切后,世界日趋单调。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出路恐怕在经济学之外。毕竟,任何单一思维模式,都是危险的,即便是经济学这样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的学科,成为主导模式后也是如此。本书向我们再度揭示了真相:“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计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重要。”——徐 瑾(青年经济学者、“货币三部曲”作者、经济人读书会发起人)

一个故事统治所有人。当我和朋友们谈论什么构成生活,以及我们每个人想从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中获得什么时,我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推荐这本书。不管你的政治或哲学观点如何,在考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时,本书都是一个有价值的讨论启动者。—— Goodreads书评人
2022年12月16日 想读
如何是好 豆瓣
作者: 阎真 2022 - 10
《如何是好》是知名作者阎真所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被称为“女版《沧浪之水》”。
一本书,写尽当下年轻人的困顿与坚持。
你曾背负着几座大山,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
求学难?就业难?婚恋难?从青葱少年到人至中年是否难上加难?
不禁引人深思,当生存与尊严对抗,我们究竟如何是好?!
阎真以极为细腻且真实的笔触描述了不谙世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轻、努力的女大学生在求学、求职、情感、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精神洗礼。毫无社会经验的她,面对生活的刁难与未知,越挫越勇。白手起家,凭借自身的毅力和聪慧,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走向未知与希望并存的漫漫人生路。
《如何是好》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每个年轻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付出与顿悟,告诉人们只有通过不懈的个人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给予了无数人坚持理想、重新拥抱生活的爱与勇气。
愿每一个为了生活而勇敢前行的人,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家阎真,时隔多年,继百万销量佳作《沧浪之水》后,用心书写的力量佳作——《如何是好》简体版火热上市!
写给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之书——当生存与尊严对抗,我们究竟如何是好?!
阎真以细腻、朴实的文字,展现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付出与顿悟,给予无数人坚持理想、重新拥抱生活的勇气。因为我们的人生,山水万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女性版《沧浪之水》”。一本书,写尽当下年轻人的困顿与坚持。作家阎真,逐字逐句反复打磨,深刻挖掘当代年轻人的内心话语,解答真实、扎心的人生困惑。
作家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典代表作:《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阎真小说艺术讲稿》等等。
真实的背后是动人的真情实感!阎真倾力创作了一封写给读者的书信,字字真切,句句肺腑,动情抒发创作缘由,给予还在生活中不断挣扎、奋进的我们以鼓励、以希望——即使失败、绝望,又何妨?不悲伤,不彷徨,不妥协,不认输!
封面考究!特邀国内知名设计师用心绘制,阐释“万家灯火,何处是归途?”的独特设计理念,细节感拉满。三封叠加,采用极具岁月纹理的品质纸张,尽显华语文学的深沉与文雅。
2022年12月11日 想读
我将前往的远方 豆瓣
我將前往的遠方
作者: 郭强生 2022 - 8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郭强生,《断代》后又一力作
“人生私散文”获奖作,献给单身初老族的一首情歌
难关还在持续,悲伤让人安静;侍亲带来反思,孤独带来清醒
“可不可以从现在起,专心求一个自在就好?”
🎐编辑推荐
◎郭强生散文力作,诚恳笔触书写生命共同困惑
郭强生,联合报文学大 奖得主,王德威、朱天文盛赞作家,散文力作《我将前往的远方》简中版初次引进,以诚恳笔触记录生命经验,自照顾年迈失智的老父亲切入,书写当代单身初老族的共同困惑:当父母离去的那一天,作为子女的自己,要如何继续?
◎坦诚讲述、剖析与面对,直击生命底层的不安
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第八届联合报文学大奖评审推荐代表作,侯孝贤导演改编电影筹备中,刘若英真诚推荐,篇篇温润而动人,乃为郭强生诚意献给所有单身初老族的一首动听情歌。单身初老之际,亦是人生试卷重新作答的时刻,眼前是老去的父母,背后是走过的人生。面对衰老与死亡这一永恒的课题,郭强生以其点滴之中暗含激荡的书写,于人生的残垣点亮一盏微光。
◎亲情之外,也谈人生种种,呈现更广更深的生命回顾
在《我将前往的远方》中,郭强生谈忘不掉的老味道、扔不掉的老收藏,看见自己人生中难以割舍的珍贵;也谈埃玛妞·丽娃、小津安二郎、爱德华·阿尔比,看见他人人生里坚守的力量。亲情、友情、乡情……人生多维度的呈现下,总有一行文字能触动心弦的共振。
🎐内容简介
历经母兄相继逝世,曾经完满的家只剩下失智的老父亲与单身的老儿子。在《我将前往的远方》中,知名作家郭强生选择跨过曾经的父子隔阂,诚实剖析内心不安与激荡,踏上疗愈与修补之旅。
“还能够改变的人,或许才是自由的。”郭强生所做的,便是改变。在这部作品中,郭强生谈亲情,谈日常侍奉父亲的过程中,与年迈失智的父亲的和解与相处;谈他人,谈从夜市排档和城市街头里看到的人生;谈自己,谈箱子里的老收藏、童年时的老味道。郭强生以其一贯温柔而深情的书写,教人提炼生命经验里那些让人熟悉、安心、不失望的记忆,以作为人生下半场真正的陪伴,为城市中迷茫的人们指引出生命的远方。
🎐媒体推荐
郭强生的作品,正是卡夫卡说的“我们应该只读那种会咬噬、螯刺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第八届联合报文学大奖颂词
当世界响起熄灯号,我们一时之间如置身于废弃的太空站,不知漂浮至何方时,我们庆幸有认真的作家写出大众无法言说的苦楚,在雾茫苦海闪出一点点微光,指引生命的远方。
这个远方即是近处,就是生命的来处。
——作家 钟文音
🎐获奖情况
2017年 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
2021年 第八届联合报文学大奖评审推荐代表作
2022年12月11日 想读
愤怒之舞:亲密关系中情绪表达的艺术 豆瓣
Dance of Anger: 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作者: [美] 哈丽特•勒纳(Harriet Lerner) 译者: 张梦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3
在关系中,你是否被以下的场景激怒过
与父母的交谈总是不欢而散,不是被指责,就是被教育,永远不能好好谈谈心。
和公婆的育儿观点不同,好心提出建议却还要看脸色,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同屋的室友不管公共区域的卫生,你总是最后收拾烂摊子的那一个。
工作中,同事休假出去潇洒旅游,你却变成了天天加班的接盘侠,回来业绩还给他。
面对以上场景,有的人压抑情绪,迎合他人,换取一段看似“和谐”的关系;有的人坚持原则,爆发冲突,关系出现裂痕而无法修补。但任何一种做法,都不能换取健康的关系。
在任何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愤怒都是最重要的情绪信号。它暗示着我们没有处理好生活中重要的情感问题:也许因为我们为他人做出了过多的让步,也许因为他人的干预影响了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如果总就一件事情反复争吵而没有改变,为了避免冲突不断妥协而忘记自我的需求,被莫名的情绪蒙蔽双眼而不再关注问题本身,这些都是情绪的不合理性表达。
这本书教给人们正视情绪,合理表达愤怒,利用情绪的力量得到自省和成长,解决问题,改善关系。好脾气不是最终目的,拥有自我才能拥有关系。
2022年12月8日 想读
To Photograph Is to Learn How to Die 谷歌图书
作者: Tim Carpenter Ice Plant 2023 - 1
A book-length essay about photography's unique ability to ease the ache of human mortality Drawing on the writings of Wallace Stevens, Marilynne Robinson and other poets, artists, musicians and thinkers, Brooklyn-based photographer Tim Carpenter (born 1968) argues passionately--in one main essay and a series of lively digressions--that photography is unique among the arts in its capacity for easing the fundamental ache of our mortality; for managing the breach that separates the self from all that is not the self; for enriching one's sense of freedom and personhood; and for cultivating meaning in an otherwise meaningless reality.
Printed in three colors that reflect the various "voices" of the book, the text design follows several channels of thought, inviting various approaches to reading. A unique and instru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photography, Carpenter's research offers both a timely polemic and a timeless resource for those who use a camera.
2022年12月8日 想读
If an Egyptian cannot Speak English 豆瓣
If an Egyptian Cannot Speak English: A Novel
作者: Noor Saga 2022 - 4
Winner of the Graywolf Press African Fiction Prize, a lush experimental novel about love as a weapon of empir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Arab Spring, an Egyptian American woman and a man from the village of Shobrakheit meet at a café in Cairo. He was a photographer of the revolution, but now finds himself unemployed and addicted to cocaine, living in a rooftop shack. She is a nostalgic daughter of immigrants “returning” to a country she’s never been to before, teaching English and living in a light-filled flat with balconies on all sides. They fall in love and he moves in. But soon their desire—for one another, for the selves they want to become through the other—takes a violent turn that neither of them expected.
A dark romance exposing the gaps in American identity politics, especially when exported overseas, If an Egyptian Cannot Speak English is at once ravishing and wry, scathing and tender. Told in alternating perspectives, Noor Naga’s experimental debut examines the ethics of fetishizing the homeland and punishing the beloved . . . and vice versa. In our globalized twenty-first-century world, what are the new faces (and races) of empire? When the revolution fails, how long can someone survive the disappointment? Who suffers and, more crucially, who gets to tell about it?
2022年12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