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吃辣 豆瓣
作者: [美] 达白安 译者: 董建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9
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编辑推荐
曾经,对中国人来说,辣椒是一种稀奇古怪的外来物种;而今,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餐桌上的闪耀明星。小小辣椒从默默无闻的外来闯入者,到成为中国饮食必不可少的口味,乃至中国文化中象征“本土”与“正宗”的部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的?
一部辣椒在中国的“定居笔记”:通过对地方志的细致追溯,广泛梳理了辣椒在进入中国后因地而异的名称变化,重新探寻辣椒的传入路径、传播路线及其本土化的接受过程。
一部辣椒在中国的“文化传记”:从烹饪、医药到文化意义,辣椒因其多样性的用途,逐渐跨越了阶层和日常生活的限制,构建起地域身份的象征,成为中国人身份的一部分。
媒体推荐
不论是对中国烹饪文化爱好者,还是对辣椒的全球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达白安的研究深入翔实,他的写作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又融入了许多“热辣”迷人的信息。
——畅销书《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作者邓扶霞
2023年9月20日 想读
不情愿的照护 豆瓣
The Reluctant Carer:Dispatches from the Edge of Life
作者: [英]不情愿的照护者 译者: 万洁 中信出版社 2023 - 8
“爸爸正挣扎在生死边缘,可真正改变的却是我的世界。他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做好了准备,我却被这件事打了个措手不及。”
———成年人的崩溃从父母生病开始———
◇照护父母如同载着他们开夜车,漫长崎岖的夜路,驶向他们的死亡。
◇成为“爱”的“俘虏”
——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无处 不在。
——爸爸再次开口:“我想死。”那一刻,我火冒三丈。有那么一瞬间,我可能真的产生了乐得帮他遂了心愿的念头。
——隔岸观火时人们总是容易心存善念,身临其境时大家的善意又多么容易烟消云散。
◇这种日子过不了多久了
——在日常生活的不堪与琐碎中,疲惫与绝望交替登场。而最安慰人心的话就是:“这种日子过不了多久了。”
——“照护父母”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爱化为灾难,正如它轻而易举地将灾难化为爱。
——但只要你也踏上这段路途就会知道,当他们的死亡真切地走到你面前时,你只会想:“这种日子,过不了多久了”。
◇当个人生活和父母的健康一样分崩离析,我们该怎样在守护父母的同时,安放好自己的焦虑?
——无比真实的记录,难以启齿的情绪。
——谁都无法坦然地承认,自己既怕照顾不好父母,又怕要一直照顾父母。
——作者选择匿名写作,以保护父母的隐私。
◇每个家庭都需要的“处方书”、“安慰剂”。
——了解之后,会释然。
2023年9月18日 想读
种子落在泥土里 豆瓣
作者: 苏娅 / [日]上条辽太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 - 7
这是一本关于土,关于爱,关于自由的书。
日本人上条辽太郎(昵称六)在一次高崖坠落的意外之后,决心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来到大理,成为农人。从一个背包,一个人,到几年之后,一卡车家当,三个孩子,一家子。
他坚持自然农法,在他看来,种子落在土里,就如同人行走在世间,像农民一样,接受 着自然的丰饶与艰难。他除了会种地,还会做音乐,味噌,酿酒,按摩,修葺房子,等等。就像他自己说的,百姓,应该是会做一百件事情的人。
他来到大理,也由此结识了作家苏娅。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苏娅跟他一同种稻、灌溉、除草、收稻、酿酒、做味噌,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劳作,并感同身受地写下六他们一家平凡、美好、自足的生活。
苏娅和六一样发自内心地钟爱阳光和风土,没有人能比她写六在大理的故事写得更好了,她捕捉了六的行为和思想,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书。她文字很富有美感,也很有音乐感。六是一名寻路者,土地最终成为他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在同样的意义上,写作之于记者出身的苏娅,也是如此。
本书分为“六”和“六说”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苏娅用简练的文字营造了景象与意味的缓慢生成,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第二部分,六用质朴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说出他在土地之中的领悟,透人心扉。
《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盛赞他:“如果老子今天还在世,他的名字可能就是'六'。” 而书中所记录的中国版“瓦尔登湖”在远方,在路上,更在心田。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以及,接受一切的豁达。这是一本勇者之书,我们永远需要勇敢的人,哪怕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
【编辑推荐】
*
1、现代人的田园牧歌。苏娅用简练的文字营造了景象与意味的缓慢生成,读来令人身临其境。
2、六的农耕实践有打动现代人的力量。六以种地为生活的立足点,以自然农法耕作、酿造,把自己的音乐梦想融入泥土,是生活在大理的“当代梭罗”。
人和自己做的东西有对话”“现在很多人活得太干净,他们也许是逃跑的人”“吃自然里长出来的好东西,是给你机会去改变和解决心的问题” ……六朴实的话语就像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富有禅机。
3、畅销书《空谷幽兰》作者、向世界介绍中国禅的比尔•波特,作家赵松,歌手张楚联袂倾力推荐!
4、32开文库本,平装锁线,封面采用高级麻布,给人一种亲近土地的感觉。
2023年9月1日 想读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豆瓣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作者: [美]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2023年9月1日 想读
护目镜(漫编室) 豆瓣
ゴーグル
8.4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丰田彻也 译者: 李蓓蓓 2022 - 4
《护目镜》
丰田彻也短篇漫画集,荒诞的家庭辛酸,平凡的人性温暖。
●那些不知如何靠近的怯弱
这是丰田彻也的出道之作,线条细腻如丝,情感也细腻刻骨。
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是否可以成为家人、儿时憧憬的长辈其实只是个职业骗子、母亲把生活的不幸和痛苦都怪罪给女儿、唯一疼爱自己的亲人遭遇意外、父亲与子女的心结要如何解开……到底什么才是家庭,什么又是亲情?
●那些依旧试图靠近的勇敢
他呈现欺骗、贫穷、家庭中的暴力、人与人的误判与释然。
温馨里带着辛酸,用事关家人和亲情的故事,探索人与人之间错综的关系与复杂的情感。
很多事情远比我们所知的要复杂,并不是想说到底谁错了,只是希望人们能停下来,看见彼此。
2023年8月31日 想读
咖啡时间 豆瓣
珈琲時間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丰田彻也 译者: 吴菲 新星出版社 2022 - 4
《咖啡时间》
丰田彻也主题漫画集,走,喝咖啡去,现在马上!因为人生转眼就过去了!
●一杯咖啡是生活也是慰藉
丰田彻也是漫编室挖掘的第二位给村上春树画封面的漫画家(第一位是《梦晕》的作者藤本理)。
而这是一部借用“咖啡”聊“人生”的作品。
咖啡只是线索,人们通过咖啡相遇,通过咖啡和解,以咖啡为契机进行一次长谈。
十七个事关咖啡的人生,一杯咖啡,是生活也是慰藉。
●对人类这一生物的洞察深刻
从劣质咖啡豆中洞察社会的错综万象、当婚姻走到尽头后两人打算坐下来喝杯咖啡、被水淹没的小镇还有老人在故乡坚守、薛定谔的猫与真真假假的人间残酷……每一个故事,都埋着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2023年8月31日 想读
暗流 豆瓣
8.0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丰田彻也 译者: 李蓓蓓
2023年8月31日 想读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 (5 个评分) 作者: Katherine Verdery / 凱薩琳.韋德瑞 译者: 梁永安 衛城出版 2022 - 6
「本書是有關被監視的效應,而被監視已經成為了人皆有之的經驗。我們現在全都處於監視之下,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幾乎毫無概念。……在每天都有新監視方法誕生的今日世界,我希望本書能夠讓某些監視方法和它們的效應曝光。」——本書作者凱薩琳.韋德瑞
一九七三年,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凱薩琳.韋德瑞到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生活在外西凡尼亞一個小村莊,漸漸和當地村民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她以研究當地寫出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家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千多頁。
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了解監控體制與線民文化。她回溯過去、找出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然而揭開真相並不容易,甚至令人難堪。過程中,她曾看見自己被偷拍的影像,也曾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人際關係,其實充滿陷阱。有人懷著目的接近她、更有朋友因她而身陷危險。而她與監控軍官的面對面,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經歷。
韋德瑞以自身經驗為田野,發揮民族誌學者的敏銳,引領我們思考:
★ 國家安全的機器如何運作?如何吸收線人,編織陷阱?
★ 國家如何為自己製造敵人? 被監控者如何被創造出邪惡分身?
★ 祕密監控如何與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
★ 冷戰的社會氣氛,如何孕育監控文化?
★ 「加害者」是甚麼樣的人?
★ 身為被監控者,認識真相令她備受衝擊,她如何深入反思,重拾對人的信賴,進而從檔案中剖析出整個監控文化與機制?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
2023年8月29日 想读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 豆瓣
Renaissance Art in Venice: From Tradition to Individualism
作者: [英] 汤姆·尼科尔斯 译者: 李方木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3 - 8
漫步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古城,追寻人文艺术之美
复刻原版精美装帧,130余幅全彩插图随文附图
编辑推荐
分析“威尼斯传统”与“个人主义”的复杂关系
深度解读威尼斯文艺复兴艺术的特殊性
◎以年代为顺序,讲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各个发展阶段的概况与特点
文艺复兴艺术在欧洲蓬勃发展之际,威尼斯艺术有何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与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等其他意大利城市的艺术有何不同?与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有何关联?本书对1440—1600年左右的威尼斯艺术发展进行大胆分期,结合各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艺术类型、艺术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威尼斯艺术在各个阶段的变化。
◎立足“威尼斯传统”与文艺复兴“个人主义”的复杂关系,突出这一时期威尼斯艺术的特殊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发展与威尼斯古老的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也与同时期威尼斯共和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艺术相互影响。地理位置、政治局势、宗教纷争、历史与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独特的威尼斯艺术文化,作者以威尼斯传统与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兴起之间的矛盾纠缠为立足点,探讨了新的、 “进步的”人文价值观怎样影响了威尼斯艺术家的创作。
◎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再认识这一时期威尼斯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类型
复刻原版精美装帧,130余幅全彩插图随文附图,让读者直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文化史的写作思路搭配具体的作品分析,力图揭示了这些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城出现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类型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些艺术型、范例及技法渐行渐远,向着个性化表达及私人生活较隐秘的方面发展。汤姆·尼科尔斯紧密与当地的传统图式、类结合关键实例,重点探究了文艺复兴价值观的传播怎样影响当时威尼斯那些一流艺术家(如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帕拉第奥、提香和丁托列托)的艺术创作,同时强调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发展的独特性也需要和更讲求合作和公共价值的威尼斯传统风格结合起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是一个从传统中谋发展、在自身历史中求新生的生动范例,威尼斯艺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与个性化变革正是本书研究的重心。
2023年8月29日 想读
火车快开 豆瓣
作者: 李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6
李娟向来以风格独特的散文为众多读者喜爱,多年来,她在散文写作之余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本次为首度结集出版。李娟的诗歌风格与其散文接近,都是自然质朴而又充满灵性,本书共收入李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五十余首。
2023年8月28日 想读
我不想知道的事 豆瓣 Goodreads
Things I Don't Want to Know
8.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德博拉·利维 译者: 步朝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我不想知道的事:论女性写作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 #1:论女性写作。获2020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该怎样面对我们无法承受、我们不想知道的事?——写作,每一次写作都是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尝试。利维将个人历史、性别政治、哲学与文学理论等融为一体,以女性视角回应乔治·奥威尔的名篇《我为什么写作》,论及写作、爱与失去,结成这部私密、真挚、动人的个人生活记录。
在书中,利维努力平衡女性、母亲、写作者的三重身份,同时讲述深刻影响她小说创作的现实生活经历:童年时在南非,她因父亲遭祸而失去语言能力;青少年时在英国的廉价餐厅里,她与建筑工人和巴士司机共处,逐渐成长为作家;五十岁时,她婚姻破裂,临时起意去往西班牙马略卡岛,在他乡回望此前的人生。
************************************
※ 利维的强大力量,在于她思想和表达的独创性。
——珍妮特·温特森
※ 21世纪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它在今后的许多年里将会被广为引用。
——《爱尔兰观察者报》
※ 在对奥威尔的有力反驳中,利维用自传的启发性时刻回应了奥威尔提出的写作动机——“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政治方面的目的”。这是一部发自内心、广受注目的女性生活记录,它给奥威尔的直率论断赋予女性化和个性化。
——《观察家报》
※ 一位将面对世界的愤怒和困惑转变为飞翔的诗意的作家。总能让人感到奇妙的正确。
——《独立报》
※ 利维成功地将历史、政治和个人的线索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她的生活和她为什么写作的细致讲述。她优雅的散文式回忆录强调说,一个女人需要勇敢表达自我。
——《图书馆杂志》
※ 很少有散文家有勇气和才能与乔治·奥威尔正面交锋。德博拉·利维对奥威尔的标志性作品《我为什么写作》的回应,既是对女性主义的呼唤,也是一部由诸多感人片段编织而成的回忆录,更是文学界最勇敢的规则破坏者之一的文学写作指南。
——英国巴诺书店
2023年8月28日 想读
生活的代价 豆瓣 Goodreads
The Cost of Living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德博拉·利维 译者: 王如菲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生活的代价:论女性与家庭生活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 #2:论女性与家庭生活。被《卫报》评为“21世纪100部佳作”,获2020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案头书。“生活崩塌了。我们试图控制自己,保持冷静。接着我们却发现,自己并不想保持冷静 ……”一个女人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打破旧有界限,在一个对她不利的世界中获得一个小角色?这是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
在这部短小、感性、富有争议性的纪实作品中,作家利维不仅坦诚回顾了自己婚姻破裂、母亲逝世的人生至暗时刻,更思考了对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她援引西蒙娜·波伏娃、詹姆斯·鲍德温、埃莱娜·费兰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大卫·林奇和艾米莉·狄金森等艺术家或思想家的作品,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
************************************
※ 利维能敏锐地观察到平凡而微妙的事物,只用几笔就勾勒出令人难忘的细节。
——李翊云(美国作家)
※ 我爱上了德博拉·利维的《生活的代价》,惊艳于她如此将性别、政治、旅行和悲伤编织成一个凄美的故事。
——娜塔莉·波特曼(美国演员)
※ 这是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份雄辩的宣言,表达了利维在后家庭世界中的“全新生活方式”。
——《卫报》
※ 利维是一位慷慨的作家。这部短小、感性、充满争议的回忆录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关于她生命中的痛苦里程碑——婚姻的结束、母亲的死亡——它也关于活着是什么。除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哪位作家能更好地写出边缘、家庭、非事件以及身为一个女人的意义。这本关于大主题的小书,谈论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观察家报》
※ 巧妙、实用、干脆利落。一出冒险、激进的生活宣言。水深可能超出你的水性,但你依然能畅游其中。
——《新政治家》
※ 每个句子都是清晰和优雅的小杰作。
——《电讯报》
※ 利维不会告诉其他女人要以她的方式,或以任何一种方式去生活。身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主义者,她不会这样做。然而,她希望我们了解她的快乐,她在这种全新而未知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她的作品同样如此。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措辞的:“你此刻读到的文字,正是以生活的代价为原料,以数字墨水制成的。”
——美国国家广播电台
※ 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利维不是为她的同龄人,而是为新一代人书写她的生活。由于我们倾向于把女性主义说成是一波又一波被代沟隔开的浪潮(最近一次是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之间的所谓裂痕),我们经常关注女性之间的分歧。如果我们把所有女性的处境都看作是在一个只给予她们次要角色地位的社会中试图争取把自己当作主要角色,那会怎么样?
——《哈珀》
2023年8月28日 想读
自己的房子:论女性与私人财产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al Estate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德博拉·利维 译者: 付裕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自己的房子 / 自己的房子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第三部:论女性与私人财产。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被《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评为年度好书。女性除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或许更需要自己的房子。一部睿智精妙地探讨女性买房、独居、精神生活的个人纪实文集。

伦敦、纽约、孟买、巴黎、柏林……即将迈入六十岁的作家利维开启了自己的 独身之旅。她穿梭于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租屋之间,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渴望始终萦绕在心头。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想成为作家,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子》中,利维以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智慧,盘点了一个女人真实的和想象中的财产,促使读者质疑自己对所有物和财产的文化理解,并思考女性个人的物质生活和智性生活的价值。
2023年8月28日 想读
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 豆瓣
作者: 向京 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4
▶女性生命经验如何表达?艺术家向京与戴锦华、陈嘉映等顶尖学者跨越近二十年时空的深度长谈
————————
编辑推荐:
1.当代杰出女性艺术家向京的首部访谈集,讲述近二十年创作历程和思想轨迹;
2.戴锦华、陈嘉映、林白、朱朱、阿克曼等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对谈,贡献在传统、当代、女性、艺术以及社会思潮等话题上的真知灼见;
3.纪录片式呈现,蒙太奇式剪辑,是非虚构的现场对话,也是虚构的跨越时空的长谈。
————————
内容介绍:
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
二十年来,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谈到了女性主义、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的宇宙。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时间、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通过谈话中变化着的和未曾变化的表达,艺术家在这个宇宙中的基本依靠和边界依稀可见。
2023年8月27日 想读
爱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Lov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译者: 叶晗 岳麓书社 2023 - 9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伊亚尔、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等人力荐
★《明镜周刊》《每日镜报》《时代周刊》《爱尔兰时报》等国际知名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一项从根本上质疑现代爱情概念的启发性研究。”——德国《时代周刊》
“书写人类心碎的历史学家。”——《爱尔兰时报》
“没有人比这位社会学家更热情、更准确地分析了互联网和消费资本主义对爱情的影响。”——德国《明镜在线》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工厂日记 豆瓣
La Condition ouvrière
8.9 (22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王天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4
****
法国向当代世界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礼物:西蒙娜·薇依。
——切斯瓦夫·米沃什
*****内容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杰玛·哈特莉 译者: 洪慧芳 新星出版社 2023 - 9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
★内容介绍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是“帮忙”?为什么女性要一遍又一遍提醒,家里冰箱冷冻室的霜还是厚厚一层,职场上仍旧得轻声细语保持耐心,还有人嫌我们唠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是霍克希尔德之后,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
明明已经“帮”了这么多忙,她怎么还是不满意?成天忙忙叨叨的,她到底在干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给有苦难言、百口莫辩的你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系统阐释情绪劳动的力作
◎从零开始的情绪劳动学习手册,走出当前困境的法宝
◎千万女性的嘴替!一封女性自白书,一部当代关系启示录
◎也让无数男性看到,为何妻子如此疲累,更好理解另一半
◎以情绪劳动为视点,揭露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根源。传统性别分工下,同一件事,男性做一次就被连连称赞,女性做一百次都没人注意,女性“天生”就擅长这些的观念早该淘汰了
◎拒绝包揽一切,学会放手,操心不只是女人的事,因为分派任务往往更令人精疲力竭
◎增进男女彼此理解,直面问题根本。别再觉得她的抱怨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女性要肯定情绪劳动的价值,男性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迈向真正的平衡
◎看得见的家务,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我们想要的是积极主动的伴侣,而不是被动接受交派任务的伴侣
★编辑推荐
“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在家里,女性要负责家里的有形家务与无形精神重担;在职场,女性得保持耐心,轻声细语。而且这些不管你想不想做,都只能默默继续做,不仅吃力不讨好,还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能撂挑子。殊不知,这些不堪其重的情绪劳动限制了女性的机会,偷走了女性的时间,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男性对家庭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试图理解女性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性别分工下的受害者。
------------------------------------------------
★媒体推荐
大胆直白地点出女性“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相结合”意味着什么和代价所在……对于和作者一样忍无可忍的女性来说,书中很多内容令人感同身受、获得慰藉,也有所助益。——《出版人周刊》
女性读者完全可以体会书中许多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那些琐事描述着女性默默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但这本书也是写给男人看的,因为要打破那种鬼打墙式的怪圈,男性需要挺身而出,主动扛起家务。——《书单》杂志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Jezebel杂志
……独一无二。借助讨论情绪劳动,杰玛·哈特莉呼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泰晤士报》
这本书正应和了当下有关“女性愤怒”的讨论……男性不能再忽视情绪劳动了。——Fast Company
这不是写给妈妈们的冗长说教,而是写给平白无故承担了他人差事的所有女性。这本书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相: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事,也可以如此沉重。——《沙龙》
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误解为“爱唠叨”的女性而言,这本书是一封道歉信,也是一次真诚告白。——《半身像》杂志
书中蕴含着一场迷你的革命性风暴……如果加以建设性的引导,女性的愤怒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潜在武器。——《时代周刊》
情绪劳动或许被忽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
富有远见,令人惊叹。书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起了女性的强烈共鸣。所有“受够了”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激情与智慧并存的小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读者评价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那么请先不要同居。——Leah
书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发疯、不是唠叨……——Elisabeth Britton
真想办一个专门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俱乐部,然后拉着我认识的所有人一起围读。——Annette
这本书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总是感到疲惫、无助、濒于崩溃的家庭主妇。情绪劳动真实发生在每分每秒,我丈夫也应该读读。——Ashlee
我结婚超过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老公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和他好好沟通,并让他了解如何满足我情感上的需求了。——Elizabeth
我是一位父亲……这本书提醒我分担日常家务的重要性,对我的婚姻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让我更理解和共情妻子了。那些给本书打差评的男士,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些重要事实。——FluffytheNewt
要解决情绪劳动这个问题,男性要做的还很多,意识到这点仅是第一步。但这本书让我更振奋的是,原来女人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自救,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Cirroc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Iron and Silk 豆瓣
作者: Mark Salzman Vintage 1987 - 10
Salzman captures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through his adventures as a young American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and his shifu-tudi (mast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s foremost martial arts teacher.
2023年8月23日 想读
危险的边疆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作者: [美]托马斯·巴菲尔德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 - 4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游牧帝国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本书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2023年8月22日 想读
倒霉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Not a Hazardous Sport
7.3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奈吉尔·巴利 译者: 向世怡 海峡书局 2023 - 9 其它标题: 倒霉的人类学家:托拉查笔记
去哪儿?这一次不是西非,而是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
《天真的人类学家》作者奈吉尔·巴利又一力作
中文版首次引进!
再次奉上人类学的另类书写
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神秘友好的托拉查民族
时而搞笑,时而感人,时而令人毛骨悚然
一段与独特民族个体的真诚接触
一次捕捉陌生生活本质的尝试
🌲🌲🌲🌲🌲
❊ 编辑推荐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后,奈吉尔·巴利寻访神秘的托拉查人
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告别非洲多瓦悠人,在一个研究印尼的朋友建议下,决定深入印度尼西亚高山地带,用两年多的时间与一个新民族打交道。
◎再次领略人类学的另类书写
奈吉尔·巴利用幽默和真诚的文笔,让人读来时而捧腹,时而咋舌,时而感动。
托拉查人习惯为悲伤肆无忌惮地哭泣;他们相信满月时海滩上没有螃蟹,是因为“它们都来月经了”;托拉查人被邀请去英国建造谷仓时,仍然习惯许多人睡在一个房间,这样做噩梦时可以相互安慰。
本书不是笼统的探讨,而是描绘了与诸多个体的接触,尝试去捕捉一种陌生生活的本质。他具体的书写,使得这本调查笔记充满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用心观察。
◎重新想象一份质朴与宁静的生活
如果城市生活让你感到乏味,或许可以翻开这本30多年前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笔记,一头扎进托拉查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纯真与慢节奏,倾听他们肆无忌惮的哭泣。
📖 内容简介
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通通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 媒体推荐
非常幽默。在托拉查,巴利遇到了一个非常友好、迷人的民族……和看似永恒的文化。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他的书不像传统的人类学巨著,时而搞笑,时而感人,时而令人毛骨悚然。
——《旗帜晚报》
2023年8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