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咕噜咕噜下春山 豆瓣
作者: 高军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3 - 11
◆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开心!给希望对生活再次心动的人。
◆数万读者公认票选出来的小品文作家!豆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风行水上”高军全新作品精选集。
◆黎戈特别推荐!12万+豆瓣读者交口称赞,“读高军治好了我的抑郁症”。
◆难事不过八九,意趣总有二三。哪怕处在下坡路,也要带着玩乐之心。
◆高军擅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呈现出一种极其荒谬的喜剧效果;把我们内心对生活的无奈、荒唐和小聪明大胆地说了出来,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戳破。
◆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他的故事,不到最后一页你不会知道他写的是什么。
◆特邀知名画家皇小小绘制封面插图,特种大地封面纸印刷,带你感受生活质感与人间意趣。
风老师是这样有趣的一个人,
他把视线和笔触放在餐桌上,
放在舍不得扔掉的板凳上,
放在骑车路过的土地爷上,
与父母谈论生死,
与快递员、修灯师傅聊天,
感慨猫生如人生,
回想撒丫子调皮捣蛋的小时候,
听听火车的声音,
在光线上涨中睡个懒觉……
有读者说风老师的文章是“要市井气的时候有市井气,要禅意的时候有禅意”,
也有读者说“仿佛清淡日子里的一颗跳跳糖,给生活平添了几多趣味”,
在他们的眼中,风老师记录的这些生活小事,是常被人忽略的乐趣所在,
是属于我们的微小而闪光的诗意时刻。
无论生活怎样,总有真美意趣。
2023年11月17日 想读
边缘女人 豆瓣
Women on the Margins: Three Seventeenth-Century Lives
作者: [加拿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李玮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1
※编辑推荐※
☆17世纪的欧洲,当女性离开家庭、工场和教堂,离经叛道的她们面临怎样的命运?
格莉克尔·莱布,离经叛道,擅长经商,撰写了七卷本的自传。
玛丽·居雅,投身教育和慈善,在新世界开垦精神与物质的荒原。
玛利亚·梅里安,艺术家、博物学家,每日研究她心爱的毛毛虫。
《边缘女人》中的三位主人公,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
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也从未作为妻子而被抹杀。
☆突破“正统”,揭示被历史叙述边缘化的女性世界,打开理解世界历史的一扇新窗
《边缘女人》挖掘了历史上的无名之辈,作者埋首档案、回忆录、自传,乃至账本、画作,在她巧妙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关于早期近代欧洲生活的更多信息,远超一般的“正统”历史书写。
☆和《奶酪与蛆虫》一样好看,《马丁·盖尔归来》作者、微观史代表人物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重磅力作
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的历史学著作,即使相隔几个世纪,我们与她们仍然面临同样的困境。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加拿大历史学家,新文化史、微观史代表人物。
2010年,她被授予挪威郝尔拜奖(Holberg Prize),称赞她为“当代最有创造力的史学家之一”;
2012年她被授予加拿大总督功勋奖。
※内容简介※
《边缘女人》是一部集中于个体的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观史学代表人物著称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通过流传于世的回忆录、自传、著作等历史文献,梳理了十七世纪欧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尔、训导者玛丽、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的人生经历,进而研究十七世纪的社会历史,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会史著作。
其中,格莉克尔写下了七卷本带有教导训育色彩的回忆录,玛丽写下了诸多的书信和自传,梅里安留下的则是昆虫和植物的博物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水彩画。她们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为我们熟知的女王或贵族女性,而是生活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的“边缘地带”。作者根据她们的回忆录、手稿等,重构这三位身份差别甚大的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十七世纪女性生活的多样性。
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也从未作为妻子而被抹杀。她们三位身处“边缘”的普通女性,却微微撼动了那个坚不可摧的男性世界。
2023年11月15日 想读
永別書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9.5 (13 个评分) 作者: 張亦絢 木馬文化 2015 - 12 其它标题: 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記憶會傷人──這是賀殷殷,從出生始,就難逃的命運。父親告訴她:「賀殷殷的殷,是殷海光的殷。」──但是這故事,並不單單勾起早期的民主運動記憶,有一天,它還要溯及日治時期閩客通婚的變形家庭。在此誕生的賀殷殷之母,將是文學中非常難以消化的角色──口口聲聲保衛客家文化的她,能把最簡單的台灣事,都說得破爛不堪。然而這,全只因為國民黨政權,施加於台灣島的噤聲歷史使然嗎?除此之外,透過私密、甚至是檯面下的小恩小怨小彆扭,作者刻畫了,比使命感更複雜的,那些催生,或延誤同志書寫的頡抗因素。那些,文學史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事……。「雖然我個人有點不甘願,但我最後還是發現,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或是性別的認同......我的答案是,沒有錯,認同有夠難,難上還加難。──但這不代表我們會轉身離去。這本書的企圖,仍然是種共患難,一個『我在這裡』的認真回聲。關於寂寞及其未被毀滅。」張亦絢道。
孫梓評:書中人物之鮮明,心理地景之立體,又讓我感覺它能不只屬於同女,而剝除了性別,像十四歲的賀殷殷竭耗心神求得的一悟:「基本的人性」。(……)它更廣泛寫出了人在感情裡可能的殘忍和容忍,屏息讀著那些流淌過皮膚表面的高溫情感熔漿,使人隱隱想起某些久遠之事(……)啟蒙同時也是(開)啟盟(誓),無論守約或背棄都是艱難。
張亦絢:把這個方法跟你說到的「國族寓言」併看,我更傾向說它是「國族欲言」;設計的是一整套的退化與退行,在這裡說「死外省人」是OK的,「歷史讓人頭痛」也是OK的﹝……﹞如果說「代言」,應該不太是「代言」,而是「帶言」。因為我關心的是語言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好的論述。——摘錄自《永別書》附錄〈別後通訊:在揮手的時間裡〉


◎收錄孫梓評×張亦絢書信往返〈別後通訊:在揮手的時間裡〉,看見小說家究竟在想什麼。

◎收有張亦絢回答編輯提問〈情不自禁及其他:答編輯問〉,網址:http://bit.ly/1JJMAlN
  作者簡介    

張亦絢
 
1973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

網站:nathaliechang.wix.com/nathaliechang
2023年11月5日 想读
Feminism 豆瓣
作者: DEBORAH CAMER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 5
Beneath the nonstop cacophony of voices across social media, online forums, and news outlets lie the stubborn facts at the heart of the everyday struggles of women today: more than a third of single moms live in poverty; the United States sees more maternal deaths than anywhere else in the developed world; one in five women will be raped in her lifetime; and women still make eighty cents for every dollar earned by a man. Between these brutal statistics and the ill-informed, often contentious public debate stand millions of women who feel alienated, disaffected, or just plain worn out.
In the era of #MeToo, Trump, and online harassment, innovative progressive feminist voices are more essential than ever. With her latest book, Deborah Cameron considers feminism from all sides—as an idea, a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as a political movement. Written in the succinct, sharp style that has made Cameron’s feminist linguistics blog so popular, this short book lays out past and present debates on seven key topics: domination, rights, work, femininity, sex, culture, and the future. Feminism emphasizes the diversity of feminist thought, including queer, women-of-color, and trans perspectives. Cameron’s clear and incisive account untangles the often confusing strands of one of history’s most important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Broad in scope but refreshingly concise, this book is perfect for anyone who needs a straightforward primer on the complex history of feminism, a nuanced explanation of key issues and debates, or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questions facing activists today.
2023年11月3日 想读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s quatre parties du monde: Histoire d’une mondialisation
作者: [法]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 译者: 李征 / 李雪涛 东方出版社 2022 - 11 其它标题: 世界的四个部分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2023年10月31日 想读
回首锦城一茫茫 豆瓣
作者: 阿来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23 - 9
公元759年至765年,杜甫先后寓居成都3年9个月,留下了240余首“成都诗”。成都清澈的江水、丰富的植物、温润的气候、众多的古迹、时人的身影与生活场景、远山近水的城市气象,无一不在杜甫笔下清晰呈现。正如阿来在本书中所言:“成都以宽厚人情、优美自然容杜甫在此3年有余,杜甫还成都优美诗章,美誉千载。”
阿来饱含深情,通过精读150余首杜甫成都诗,呈现出一代“诗圣”杜甫在成都的悠然岁月。“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
2023年10月25日 想读
风痕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9
编辑推荐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从影五十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高峰秀子 译者: 盛凡夫 / 杞元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 7
外国文学艺术家传记丛书
2023年10月14日 想读
晚菊 豆瓣
作者: [日]林芙美子 译者: 刘小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5
“少女的优雅很久以前就被轧成粉末,血、泥、砂弄得我浑身脏透,但最终我长成了一团有头无尾的蔓草。”
单本作品狂销六十万册、惊艳文坛的传奇女子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名家齐声盛赞
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先后六度改编其作品
昭和时代女性文学巅峰 林芙美子 短篇杰作全收录
❁她们在时代的乱流里漂荡,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在遍地瓦砾间野蛮生长,日常的裂缝与创口处,盛开着爱和欲望的花朵。
————
【编辑推荐】
1、日本传奇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昭和时代女性文学的典范,被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名家盛赞,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更是钟情于她,曾六度将其作品改编搬上银幕。历经艰难求生岁月与坎坷情路,林芙美子始终热烈地爱、灿烂地活、充满激情地写,在逆境中奋力向上,在爱和欲望的滋养下蓬勃生长。她将这份野性与生命力注入作品和人物,凭借独特的“放浪”风格,在私小说的领域留下璀璨身影。
2、《晚菊》 是林芙美子的短篇杰作全收录,包括被成濑巳喜男改编为同名电影的经典作品《晚菊》,以及《手风琴和渔乡小镇》《清贫记》《牡蛎》等其他代表作品。另收录随笔《文学自传》《恋爱的微醺》,是林芙美子对文学人生和感情经验的真诚自白。全书涵盖了林芙美子每一个阶段的创作,完整呈现了她文学生命的轨迹。由专业译者刘小俊翻译,为译者精心修订后的再版之作,附有全新导读序言。
3、作家、行脚商、舞女、艺伎……一个个女性角色鲜活立体、坚强独立,她们的故事彰显着女性在时代乱流中的求生意志,记录了琐碎日常里的爱欲缱绻。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战争前后人们精神状态的精准捕捉、对复杂人性的细致勾勒,通过林芙美子质朴澄明的文字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
【内容简介】
年老艺伎与旧日情人重逢,却发现过往风华与激情都已然凋零,美好的回忆在炉火里化为灰烬,只剩现实的疲惫;旅居巴黎的女作家久坐在阁楼的椅子上,被苦闷与孤独吞噬,灵魂被驱散到异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乡下女孩在东京成为舞女,沉沦于夜晚的舞场,在男女关系中游走,不念明天,拼命活着……晦暗时代,她们在泥淖中挣扎求生。
本书是日本女性文学代表林芙美子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温情与残酷交织,虚无绝望与生命本能相互拉扯。林芙美子以苦难为底色,用质朴温柔之笔,谱写出一首首女性生命之哀歌,流淌着充满野性的希望。其文笔细腻真挚,直击人心,勾勒出情感的百转千回。
川端康成评价林芙美子:“能如此感叹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见。”传奇小说家、永远的文学少女,林芙美子的魅力横扫文艺界。她凭借对女性经验的自传式书写,成为日本女流文学的典范,其独树一帜的“放浪”风格更是扩展了私小说的疆域。她是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钟情的作家,其作品曾先后六度被他搬上银幕,包括收入本书的短篇小说《晚菊》。
————
【名人推荐】
林芙美子的小说并非追求立体地呈现人生断面,而是从一扇小窗中,窥见人生的洪流从眼前奔流而去。人生从被称作“短篇小说”的器皿之其中一端汇入,又从另一端流泻而去。读后不仅不觉形式生硬,反而感到一股强烈的写实氛围扑面而来。——三岛由纪夫
2023年10月14日 想读
良宽歌句集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日]良宽 译者: 苏枕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以卓越艺术才能、旷达人生观广泛影响日本与欧美
川端康成盛赞其作品深得“日本的真髓”
日本江户后期著名的歌人、俳人 良宽 传世经典 精编结集
旅日作家 青年学者 苏枕书 编选、翻译并作导读
——————
良宽是日本江户后期著名的歌人、俳人、书法家。其作品在现代日本及欧美广为流传,歌风承袭《万叶集》自然、质朴之风,他纯粹天真的诗心感动了无数读者。川端康成在其诺贝尔获奖演讲中盛赞良宽及其作品深得“日本的真髓”。
本书从良宽一生创作的千余首和歌与百余首俳句中精选200余首集结成册,提供原文和必要注释。由旅日作家、青年学者苏枕书编选、翻译并且撰写导读,为读者全面呈现良宽的文学与人生。
2023年10月10日 想读
美妆帝国蝴蝶牌 豆瓣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Local Innovation and Translated Technologies in the Making of a Cosmetics Empire, 1900-1940
6.8 (6 个评分) 作者: [美]林郁沁 译者: 陶磊 光启书局 2023 - 6
☆费正清奖得主、《施剑翘复仇案》作者林郁沁最新著作,讲述传统文人如何转型成为跨国工业巨头,预示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独特方式。
☆一段民间工业史: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与科技变革,在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标准之外,勾勒中国民间工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一部全球微观史: 立足本土文化企业家陈蝶仙的实践活动,以全球史视野考察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知识与法律的流通,讲述一个植根本地又与全球联系的故事。
☆一种新文人史:展现世纪之交的精英们如何转向新型活动,打破五四以来对传统文人的偏见,“旧文人”也能生产“新知识”。
☆超越物质文化史:在制造业与消费文化开始蓬勃的时代,照亮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因素。
内容简介
从牙粉、灭火器到胶印机,书斋里的文人如何转型成为全球化工大亨?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陈蝶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化企业家,他不仅是多产的小说家、杂志编辑,还是工业领袖。他在自己的书斋里捣鼓化学,用当地特产的乌贼骨制作牙粉,研制灭火器,还在报刊专栏里分享制造美妆的攻略、推广家政常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他译介国外的科学技术,改良制造工艺,利用媒体人的资源营销,开创著名品牌“蝴蝶牌”,产品畅销全球。
作者以微观视角,讲述一代民间工业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与知识、技术的流通。他们的成功,也预示了中国在21世纪经济崛起的方法。
媒体评论
林郁沁教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学者,也善于将故事概念化、理论化。这本新著关注了文人陈蝶仙投资近代中国的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及其经商情况,借此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民间工业主义”,进而从全球在地化的视角回顾和反思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史与工业发展史,很好地体现了美国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偏好所在,及其选题背后的理论意识与时代关怀。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林郁沁写了一本关于民间工业主义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的研究,十分引人入胜。陈蝶仙跃然纸上,卓越非凡,且颇具代表性:一个业余科学家和文艺界名人变成了连续创业者、消费品大亨和DIY现代主义者。通过陈蝶仙的职业生涯,本书追溯了一部精彩的日常创新史。
——雷勤风(Christopher Re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列文森奖得主
这本极具原创性的书确凿地证明,被五四现代化者所唾弃的中国古典文人的价值观与习惯,完全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协调。林郁沁的这本书将成为今后所有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试金石。
——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创新的微观历史,令人惊叹。在讲述陈蝶仙的迷人故事时,逼迫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领域。这是一部集机智、博学和洞察力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范发迪(Fa-ti Fan)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副教授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即使不努力 豆瓣
애쓰지 않아도
8.1 (11 个评分) 作者: [韩]崔恩荣 译者: 杨雪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7
“人的心好像不会疲惫,总想更努力一些,总想更接近一些。”
许筠文学作家奖、金埈成文学奖、韩国日报文学奖、李海朝小说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韩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崔恩荣 短篇小说集 | 简中版首度引进
■歧视、嘲笑、猜忌、误解、冷漠……彼此倾听的心灵之间本无缝隙,跨越隔阂是否永远只是一种痛苦的徒劳?
□给每一个人的慰藉之书
■2022年YES24网站年度图书,《韩国日报》《韩民族新闻》《世界日报》等韩国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
《即使不努力》是韩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崔恩荣的最新小说集,共收录了十四篇作品。在本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她将年轻人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
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其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用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发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情感,用真挚亲切的文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在她的笔下,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显得闪闪发光。
——————
【编辑推荐】
✨韩国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青年作家。本书作者崔恩荣是韩国当代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也是韩国女性作家代表之一,一出道便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包括青年作家奖、许筠文学作家奖、金埈成文学奖、李海朝小说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等。被《东亚日报》评选为“备受瞩目的新一代作家”,被韩国著名购书网站YES24读者评选为“引领韩国文学未来的年轻作家”。
✨《即使不努力》是崔恩荣短篇小说集简中版首度引进。本书是崔恩荣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十四篇作品,为中文版首次引进。在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
✨观照现实的温柔目光,当代人心灵处境的疗愈之作。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她的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善于用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发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情感,用真挚亲切的文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以及为了跨越隔阂而付出的痛苦劳动。她将人们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在她的笔下,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显得闪闪发光。
【名家推荐】
读崔恩荣的小说,你会相信一颗善心和充满善意的故事是多么富有力量 。即使在冷漠和暴力面前,故事中的人物依旧誓不低头,坚守自己明澈而坦率的内心。徜徉在字里行间,你会感受到这些故事为何能带来如此恰如其分的慰藉。——《韩国日报》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1138号的奇遇 豆瓣
A Good Story
作者: [美]扎克·罗克 译者: btr 新世纪出版社 2023 - 9
这是一个数字至上的荒诞世界,人们过着被数字定义的生活。本书主角,一只西装革履的猪,是精打细算的会计员,编号1138。在社会庞大、有序运转的体系里,他仿佛只是一个被评估、随时可被替代的数字。然而,平常日子也偶有狂风骤雨般的意外……本书以精巧的寓言讽喻现实,探讨人的异化、工作意义和自我价值。
这是作者扎克·罗克自写自画的绘本。文字寥寥无几,夹杂着隐喻、双关和冷幽默。图画奇幻,具有超现实色彩,谜一样隐藏古怪的细节:走铁链的剪刀、如影随形的狼、用勺子做的天平,数字或符号相关的建筑、指示牌,还有贯穿大半本书、看起来像账簿的方格纸……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交由读者解读。
>>>>>
【编辑推荐】
★以超现实的绘画捕捉现实困境。作者让一只猪穿上西装,塑造了一个在人类世界中格格不入的局外者形象。让我们借助幻想抵达现实,重新审视人类世界。
★如果你只看文字,将错过图画中无数彩蛋。比如: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小说家)竟然在本书当会计,你知道是哪一个吗?他的同事菲利普·迪克和威廉·吉布森(两位“赛博朋克”鼻祖)似乎发生了点冲突,因为后者被发现在上班时间摸鱼刷脸书,真是不妙啊!
★这也是一封写给书店的情书,赞美书店里的所有奇遇。
>>>>>
【媒体评论】
这本书奇特有趣,但读者可能会觉得超出了图画书的范畴。推荐给“见怪不怪”的读者。
——《科克斯书评》
扎克·罗克探讨艰难的问题——存在危机、自我认同和令人瘫痪的恐惧,并且因其探讨的方式脱颖而出。
——《福布斯》(印度版)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中文打字机 豆瓣 Goodreads
The Chinese Typewriter: A History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 译者: 张朋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论中国特色自然农法 豆瓣
作者: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 1
什么是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介绍、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及其机理、侯光炯水电自然免耕技术具体操作方法、城市垃圾是自然农法实践的理想材料、城市屋顶绿化工程等。
2023年9月25日 想读
全息自然农法实践 豆瓣
何以兴农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为什么原始森林一直没有农药、化肥等等人为的帮助,却总是那么繁荣呢?数不尽的参天大树又是从哪里获取的营养?各种各样的生物生长在一起,为什么总让人感到那么和谐... ...
在神农架工作的九年,带给作者太多的疑惑,同时又感觉神农架可以复制的。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偏偏爱好自然农法的全部动机——他试图尝试完全依靠自然的力量生产出地道的食物,跟周围的保持传统耕作方式山民学习,后来成立农业合作社,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自然农法,果实得到市场的认可。
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各地推广自然农法,他认为塔莎奶奶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自然乐活方式”,那么做自然农业是否也是在塑造“理想生存方式”?
2023年9月25日 想读
维米尔的“野心” 豆瓣
L'Ambition de Vermeer
作者: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 译者: 刘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9
◎李军、黄小峰、于润生联袂推荐,拆解维米尔的视觉迷宫
◎解谜专家阿拉斯拆解维米尔的视觉迷宫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仅次于伦勃朗的重要画家,凭借带有神秘诗意的画作而声名远扬,他的创作数量不多,却精细异常,相关解读一直是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斯借助各方材料还原了维米尔在代尔夫特的生活与创作环境,通过分析画面逐步揭示出画家隐藏其中的种种设计:安插画中画、调整镜面反射、改造地图、利用光线变化、在人物与观者间制造障碍等,展现维米尔如何用各种熟悉物象建构出有私密感的视觉迷宫。全书含6个章节、3篇附录,53幅彩插;阿拉斯将带领我们进入每一处细节表现,理解画面中的寓言、现实与信仰,由此“回到”17世纪的代尔夫特,看到一个小镇画家宏大的艺术"野心"。
2023年9月22日 想读
雪豹 豆瓣
作者: [美]彼得·马西森 译者: 覃学岚 商务印书馆 2023 - 8
一部动人心魄的尼泊尔雪山徒步日记
一场向山致敬、疗愈伤痛的朝圣之旅
★美国国家图书奖两度获奖作品★
★一部穿越时间的旅行文学和自然写作经典★
编辑推荐:
★彼得·马西森为三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巴勒斯奖章获得者,《雪豹》是他的代表作。
★罗新、梁文道、保罗·索鲁一致推荐——“几乎所有的旅行文学推荐书单都不会错过《雪豹》”,“在我们这个过度联系、好动不安的时代,这是一本让人身心受益的书。”
※他听从远方的召唤,行走于雪山和星空下。
妻子病逝,他远赴尼泊尔,徒步前往罕有人至的喜马拉雅雪域高原。难缠的背夫、藏獒的袭击、难以逾越的垭口、延迟的行程,他内心汹涌起黑暗的能量,却在神秘的夏尔巴人面前消解无形。
※他跟随乔治·夏勒的脚步,深入这片神圣风景的幽微肌理。
他与夏勒同行,涉足这位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的科考现场,目睹狼追逐岩羊的刺激场面,沿着悬崖边追踪雪豹的脚印。在这片野生动物的天堂,他精确记录下沿途“可可色的树蛙”“羊蹄甲淡紫蓝色的蝶状花朵”,还有那只“有如一片近三米宽的叶子从北方横扫而下”的胡兀鹫。
※他走在众神之地上,探秘古老的传说与宗教,了悟生死的智慧。
他路过佛陀开悟的菩提树,与神秘的雪人擦肩而过,在佛克桑多湖畔瞥见复仇的罗刹女的身影,登上飞行的雪豹化成的水晶山高处打坐冥想……在这片印度教、藏传佛教、古老苯教交融的土地上,他聆听避世隐居的雪伊寺喇嘛的教诲;将佛法传入藏地的莲花生,“以母亲遗骸为头枕”修行的密勒日巴,启发他向心灵更深处探寻。
※他以贴近大地的文字,启禅修之心,书写行走中的“觉悟”。
“小路上,在云母和奇形怪状的亮闪闪的石头中,躺着一根不知是什么鸟儿留下的黄色与灰蓝色相间的羽毛。我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洞穿一切的直觉……在这一刹那,在所有刹那,短暂与永恒、死亡与生命都是一体的。”
内容简介:
1973年,彼得·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心灵之旅”——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媒体评论:
★彼得·马西森完美地集优秀的作家、勇敢的旅行者、严谨的博物学家于一身……他的《雪豹》出色地记录了一个人“向山致敬”的旅程。
——旅行文学作家 保罗·索鲁
★在描写动物以及山端、草原和海洋的精神体验上,没有人(比马西森)的笔触更畗诗意,更动人心魄。
——普利策奖得主 迈克·德达
★(马西森是)抒情传统中最伟大的当代自然作家。
——古生物学家 斯蒂芬·杰·古尔德
★这趟旅程起初是为了寻访稀有的雪豹,探访佛教圣地,后来变成一场追寻存在意义的旅程。书中令人愉悦地将登山和神秘主义融合在一起。
——《观察家报》
2023年9月21日 想读
胡同里的日常 豆瓣
作者: 尚君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5
一本文字内容丰富的胡同摄影集
静止的影像与流动的方言勾勒了北京往事
从近300帧永恒瞬间中,追溯1985—2010年的胡同岁月
循着图像、声音和过去沟通,生活的琐碎与温情一一浮现
寻找童年,走进记忆,回到充满烟火味儿的家
☆ 编辑推荐
◎近300幅影像切片,呈现胡同内外风光及其中的百态人生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胡同的摄影集,收录照片近300幅,带领我们一览胡同内外的各色风光,又深入胡同生活的凡人俗事:从儿童、少年到大人、老人,展现每个年龄层的风采与故事;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养家育儿、吃喝玩乐到营生忙活,凝聚着丰富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的镜头下,对于胡同没有虚幻的赞美,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与琐碎,一幅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来的胡同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听见北京的方言,往日的一切都将在京腔中醒过来
这本摄影集文字内容丰富,作者根据拍摄时的记忆,用通俗的北京方言对每一幅照片进行阐述,也对个别不易懂的土语附以注释。从场景还原延伸到文史介绍,仿佛一位“老北京”在耳畔亲切地念叨,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在胡同里行走,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感受民间口头交流的生动鲜活,体会地道的北京方言表达,如“吃了吗您”“劳驾”“瓷器”“多新鲜呀”“起哄架秧子”“门儿清”……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往日里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都将一一鲜活在面前。
◎跨越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凝聚共同的时代记忆
照片所展示的是八十年代至新世纪头十年(1985—2010)的胡同岁月,期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启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风俗新旧交替:有穿着偶像T恤的姑娘,也有身着大襟衣与缅裆裤的老太太,有跳皮筋抖空竹的女孩,也有玩《魂斗罗》扇洋画的男生,有打麻将也有打台球的街坊,走街串巷的有磨刀的、卖冰棍的、卖鱼的等各类小贩,还能见到装孩子又装大物件的小竹车、贴满换房信息的墙壁、新鲜的寻呼机与公用电话……时代的印记深深地落在平民百姓的身上与胡同的角落里。
◎令人怀念的不只是胡同,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
胡同是家的延伸,在这里街坊四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有难处相互帮衬,喜爱当街凑热闹,有点隐私也难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亲近。在都市化、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所怀念的不只是胡同,更是包含弄堂街巷在内这类有温情的生活形态,更是怀念八九十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朴与亲近。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胡同正在慢慢地消失。这本书是对这种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生活形态的一种记录与致敬。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摄影家尚君义于1985—2010年所拍摄的胡同照片,这些图像展现了北京人在胡同里真实的生活状态:家长里短儿是街坊们唠叨不完的话题,撒欢儿是发小们一起长大的共同回忆,一把年纪的老人遛鸟下棋侃大山,街面儿上人们营生忙活总是不缺新鲜事。
作者常年行走在胡同里,用相机记录市井生活,用京腔京韵解读注释每幅照片。静止的影像,诙谐的方言,使读者能够沉浸于胡同里的日常之中,感受那个温情流溢的年代。
2023年9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