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豆瓣
9.5 (16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8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人世间的悲惨。你看不见的生活的另一面。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住哭了。
RA 中国 图书馆 摄影
Looking East 豆瓣
作者: Steve McCurry Phaidon Press 2006 - 9
This striking new publication, a sequel to Phaidon's 2000 publication "South Southeast", is a selection of Steve McCurry's most astounding and powerful portraits from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McCurry takes photograph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and his own projects, but it is the people, places, colours and forms of Afghanistan, India, Sri Lanka, Cambodia and Myanmar (Burma) that have inspired his most sublime images - photographs which transcend their original editorial purpose to become classics of photography. Like "South Southeast", this book features a remarkable range of photographs with brief captions and a short essay introduces the book.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有的照片看的我心里头一颤。。。其实还蛮有槽点的,比如说阿富汗小姑娘好小年纪就画眼线。。。还比如说人拍了那么多西藏的照片附注根本就不屑提中国。。。但是我观察了一下,其余所有的照片,都是提国家的~_~
RA 人像 图书馆 摄影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風 繆思出版 2008 - 8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摄影色调很棒。翻译我不喜欢。另外就是,有张照片的草垛好像我喜欢的龙须糖啊>.<
RA 俄罗斯 图书馆 摄影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豆瓣
Mon livre d'Afrique
8.6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蒂皮·德格雷 著 / 阿兰·德格雷 茜尔维·罗伯特 图 译者: 黄天源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 - 6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蒂皮10岁回到巴黎后写下的她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同时编入她父母在非洲拍下的130多幅野生动物照片,文字和照片不仅值得欣赏,而且能唤起人们保护自然野生动物的意识。
团圆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余丽琼/文 / 朱成梁/图 明天出版社 2008 - 2
为离家很远的缘故,已经习惯了对家乡和父母的遥望,这些遥望常常是伴随着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到我面前的,这一涌就总是湿了视线。每到回忆的深处,我都恍惚觉得那些时光的温暖并没有走远。我看到了父母——他们年轻时的形象就那样充满生机地站在眼前,连同那些再熟悉不过的言语和喜怒。有些事情虽已陈年,但对我来说,它们永远是特别的。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它们让我因为父母和他们给予我的这份独特的财富,而安分快乐地做一个平凡的女儿。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盖房子的原因经常出差。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其实,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带来的还有孩子投入的依恋,和“爸爸”离去后再次的守望。
故事里的“我”有了一枚硬币,那硬币里更多的是我的遥想、感激和眷恋,它已存在我心里多年了,只是今天我才通过这个故事交给父亲。
完稿时又是一个严冬。天气很冷,大家又在谈论过年的事情了。这一谈,好想家啊。没想到很多年后,我和父亲换了位置——那个在家守望的人是他,而那个一心想要赶回家过年的人是我……
转山 豆瓣
7.2 (17 个评分) 作者: 谢旺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作者精选出骑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著为17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次艰辛的冒险之旅。两个月的旅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透过生动的文字,作者的感悟跃然纸上。它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The Polaroid Book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Hitchcock Taschen 2008 - 5
50多年来,宝丽莱公司收藏的相片集是世界上最棒的宝丽莱相片。本书是影像产品库Polaroid 宝丽莱的照片集,展示了Polaroid在过去50年摄影中的选出的400多件精美案例。当你第一次接触Polaroid收集时,那些图象的多样化以及它的 品质给人很深的印象。本书开始于Polaroid 宝丽莱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和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收集册广泛,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摄影师,包含了许多艺术家如David Hockney、全世界最著名的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法国时尚摄影师杰鲁普.西埃(Jeanloup Sieff)以及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创重要作品。在当代很多事情者是瞬间而逝的,尤其是图图片,数码相机永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 和他的宝丽莱公司第一次为平凡的我们创造了“瞬间摄影”,在自己人手心中从照片中看我们的变化感,以及拍照时富有创意及技术调节都有是 一种很惊奇的新技术!过去的许多年里,传统的摄影显著的发生变化,而Polaroid 继续还是富有独特见解和意识的重要的、敏感的富有表现的材料。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我看了一半的时候还以为这书叫 the paranoid book = =。。。其实也差不多。。。
RA 图书馆 摄影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豆瓣
作者: [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 译者: 伍晓鹰 / 马德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3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有独特的视野和深度。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像在看fact sheet, 译者也不是太靠谱的样子…以后还是不要偷懒看英文啊!
RA 中国 历史 图书馆 经济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翻了几页就决定买下来送给爹妈了。原来驻华大使都爱骑自行车哈~误打误撞,看完才发现这人拿过普利策=。=
RA 中国 图书馆 摄影 美国
喜宝 豆瓣
7.6 (2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亦舒 海天出版社 1996
富家女勖聪慧热情地邀请刚认识的剑桥高材生——姜喜宝,参加自己的订婚家宴,是有意制造机会以撮合她和哥哥勋聪恕。在家宴上,聪慧的父亲勋存姿,为喜宝的才智、谈吐以及美貌所征服,于是也向喜宝展开追求。喜宝在其父亲、儿子的双双夹击下,非常现实地选择了父亲,于是她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甚至更多。喜宝做了勖存姿的女人后,虽然得到了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却耐不住感情与生理上的寂寞和空虚,她需要更为实在的爱情和属于自己的生活。勖存姿发现喜宝另有所爱,竟冷酷地当着喜宝的面,枪杀了她的男友。喜宝绝望了,但她怎么也逃不脱勖存姿的牢笼。
几年后,勖存姿去世,喜宝变成最富有的女人,但她明白,她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一切,青春、爱情、生命力……
雨衣 豆瓣
6.8 (47 个评分) 作者: 蔡智恒 知识出版社 2000 - 10
与《第一次亲密接触》不同,《雨衣》的爱情故事发生在网下,美丽却带着淡淡的无奈。日本女孩雨子到台湾学习,经朋友介绍,“痞子”教她中文,她教“痞子”日语,感情在“教学”中慢慢滋长,下雨了,“痞子”让雨子钻进了自己的雨衣,雨子的故乡恰恰有这样一种传统:男孩不太敢向女孩表达自己的爱意时,就选一个雨天,邀女孩共穿一件雨衣……雨子要回日本了,把自己最喜欢的紫红色雨衣送给了“痞子”……雨子结婚了……
香草山 豆瓣
7.3 (25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1
《香草山》是作者余杰的一部自传性质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廷生、宁萱从不相识到相识,从一般朋友一步跨越到亲密恋人,自是有很多浪漫和传奇色彩,但是,作者并不是要刻意表现他的恋爱生涯,而是在诠释“我们”为什么爱,为什么“我们”爱的背后不仅仅是甜蜜,而且还有无尽的叹息和受苦、奋斗、不可战胜的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灵魂。
开到荼蘼 豆瓣
7.3 (3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亦舒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 9
人和本性,也许不会变,但观点、嗜好、习惯、品味,这些都随时日成熟,留于原地不长大是极其可怕的一件事。每一段感情都是一样,开头的时候,看表面情况,简直美得如天赐良缘,慢慢底牌露出角落,才发觉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忽然发现女人,不论是什么年纪,什么身份,什么环境,什么性情,什么命运,什么遭遇,生在一千年前,或是一千年后,都少不了这盒胭脂。
再见野鼬鼠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张小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小说之所以叫再见野鼬鼠,是因为有一种叫野鼬鼠的战机,模仿野鼬鼠的外型制造,它不是最厉害的武器,因为可以在空中加油,所以能够长久停留在空中,地久天长。在爱中我们都希望地久天长,但是现实往往偏离我们的意愿。文中对话十分精彩而又富于爱的哲理。
圆舞 豆瓣
7.8 (3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亦舒 南海出版公司 2002 - 10
周承钰被父母抛弃后,傅于琛收其为义女,但两人间的感情却是微妙万千。傅一方面对承钰万分关注,一方面不停地结交女友,甚至两次结婚。承钰则牢记傅教给她的圆舞规则,甘心等待,并在继承了继父的遗产之后,摆脱了傅为其安排的生活方式,试图以平等的地位争取爱情的结果。然而,傅仍认为承钰尚未长大而继续回避她。承钰凭着天生丽质,成为国际名模并与经纪人袁祖康结婚。离婚后,袁因藏毒入狱而自杀身亡,等到傅终于决定回到承钰身边的时候,承钰却……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爱你就像爱生命 豆瓣
8.9 (327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 王小波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 - 5
王小波书信均选自朝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爱你就像爱生命》,此书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也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