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How Big Things Get Don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ent Flyvbjerg / Dan Gardner Currency 2023 - 2 其它标题: How Big Things Get Done: The Surprising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Fate of Every Project, from Home Renovations to Space Exploration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Nothing is more inspiring than a big vision that becomes a triumphant, new reality. Think of how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ent from a sketch to the jewel of New York’s skyline in twenty-one months, or how Apple’s iPod went from a project with a single employee to a product launch in eleven months.
These are wonderful stories. But most of the time big visions turn into nightmares. Remember Boston’s “Big Dig”? Almost every sizeable city in the world has such a fiasco in its backyard. In fact, no less than 92% of megaprojects come in over budget or over schedule, or both. The cost of California’s high-speed rail project soared from $33 billion to $100 billon—and won’t even go where promised. More modest endeavors, whether launching a small business, organizing a conference, or just finishing a work project on time, also commonly fail. Why?
Understanding what distinguishes the triumphs from the failures has been the life’s work of Oxford professor Bent Flyvbjerg, dubbed “the world’s leading megaproject expert.” In How Big Things Get Done, he identifies the errors i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that lead projects, both big and small, to fail, and the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that will make you succeed with yours. For example:
• Understand your odds. If you don’t know them, you won’t win.
• Plan slow, act fast. Getting to the action quick feels right. But it’s wrong.
• Think right to left. Start with your goal, then identify the steps to get there.
• Find your Lego. Big is best built from small.
• Be a team maker. You won’t succeed without an “us.”
• Master the unknown unknowns. Most think they can’t, so they fail. Flyvbjerg shows how you can.
• Know that your biggest risk is you.
Full of vivid examples ranging from the building of the Sydney Opera House, to the making of the latest Pixar blockbusters, to a home renovation in Brooklyn gone awry, How Big Things Get Done reveals how to get any ambitious project done—on time and on budget.
2024年4月15日 已读
没想到港铁也去找他们咨询了。不过怎么说呢,讲道理归讲道理。项目没有如期完成,一通分析之后,得出来结论哦其实主要不是你们执行的锅,而是预算的时候时间和成本算少了……这,哪个政府不喜欢啊。
Libby 商业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管理
老舍和他的作品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胡金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2024年4月14日 已读
没想到胡金铨和老舍之间有这般的联系。我本想在图书馆找胡金铨写电影的书,意外撞见了胡金铨写老舍。于是借回来读一读。
老舍总结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怂,胡金铨也评论老舍怂。有点意外,我可从没遇到过怂的北京人,是不是百年过去,普通北京人的性格颜色也彻底改变了。
胡金铨也幽默,说老舍在英国的时候,中文报纸在轮船上要几个月才能到,新闻都变成了“近代史”,可那段时间确实也算是“近代史”,这个巧合我读着觉得很妙。另外那个时候的杂志名字都好好听哦,《宇宙风》《人间世》《太白》《水星》,本本听着都是要容纳四海八方啊。
老舍在欧洲,北美,南洋都生活而且工作过,游历感受了那么一圈,好奇他为什么还要回来呢。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散文 漂在加拿大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4年4月11日 已读
薄薄一本,比起社会学的书还是容易读一些的。信里提到的母女关系,母亲太聪慧控制欲强小孩反叛,母亲太弱势小孩轻视母亲又反叛,那谁知道合适的度在哪里呢。十八岁的时候抱怨就算了,三十来岁的成年人了,真的要把自己生活中所犯的大部分错,还全部抛回给父母吗?
另外我不觉得向往浪漫的爱情是愚蠢,也不觉得对婚姻有所期待是天真。我读到的重点在于,是否付出只为获得男人的认可,还有是否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资本。
这一段读到的时候非常打动我:““变老”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突然成为残障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感觉到精神和身体都是易碎品。不小心轻放,身心都会破碎。易碎品就得享受易碎品的待遇。而当年的我是多么傲慢,以为无论怎样胡来,我和对方都不会碎。”
RichmondLib 书信 图书馆 女性 日本
The Upstarts 豆瓣
作者: Brad Stone Bantam Press 2017 - 2
A look deep inside the new Silicon Valley,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Everything Store
Ten years ago, the idea of getting into a stranger's car, or a walking into a stranger's home, would have seemed bizarre and dangerous, but today it's as common as ordering a book online. Uber and Airbnb have ushered in a new era: redefining neighborhoods, challenging the way governments regulate business, and changing the way we travel.
In the spirit of iconic Silicon Valley renegades like Steve Jobs and Bill Gates, another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is using technology to upend convention and disrupt entire industries. These are the upstarts, idiosyncratic founders with limitless drive and an abundance of self-confidence. Led by such visionaries as Travis Kalanick of Uber and Brian Chesky of Airbnb, they are rewriting the rules of business and often sidestepping serious ethical and legal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The Upstarts is the definitive story of two new titans of business and a dawning age of tenacity, conflict and wealth. In Brad Stone's riveting account of the most radical companies of the new Silicon Valley, we discover how it all happened and what it took to change the world.
Rocks 豆瓣
作者: Rosinsky, Natalie M./ John, Matthew (ILT) Picture Window Books
Engage young readers in real science with these informative, fun, fact-filled books. This series is aligned with the standards, "The Earth" and "Forces of Nature" as required by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Project 2061.
Boundaries 豆瓣
作者: Maya Lin Simon & Schuster 2000 - 10
Walking through this park-like area, the memorial appears as a rift in the earth -- a long, polished black stone wall, emerging from and receding into the earth. Approaching the memorial, the ground slopes gently downward, and the low walls emerging on either side, growing out of the earth, extend and converge at a point below and ahead. Walking into the grassy site contained by the walls of this memorial, we can barely make out the carved names upon the memorial's walls. These names, seemingly infinite in number, convey the sense of overwhelming numbers, while unifying these individuals into a whole...
So begins the competition entry submitted in 1981 by a Yale undergraduate for the design of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in Washington, D.C. -- subsequently called "as moving and awesome and popular a piece of memorial architecture as exists anywhere in the world." Its creator, Maya Lin, has been nothing less than world famous ever since. From the explicitly political to the unashamedly literary to the completely abstract, her simple and powerful sculpture --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culpture,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Civil Rights Memorial, the Yale Women's Table, Wave Field -- her architechture, including The Museum for African Art and the Norton residence, and her protean design talents have defined her as one of the most gifted creative geniuses of the age.
Boundaries is her first book; an eloquent visual/verbal sketchbook produced with the same inspiration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as any of her other artworks. Like her environmental sculptures, it is a site, but one which exists at a remove so that it may comment on the person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ose works. In it, sketches, photographs, workbook entries, and original design are held together by a deeply personal text. Boundaries is a powerful literary and visual statement by "a leading public artist." (Holland Carter). It is itself a unique work of art.
2024年4月1日 已读
书有点旧,但是非常美。我发现林璎和李小龙一样,好喜欢水啊。水的力量,水的流动,水的形状,影响无处不在。
本来我以为她仅是写自己的作品,意外地在经由她诠释自己创作过程中做出的选择,了解她的文化背景,幼时成长环境,和父母哥哥的感情,她对自然和自己作品的看法,以及成名后面临的争议……完全可以当半个传记看了。看到有人读完了这整本书,对她了解也算变深,居然还仅仅用“林徽因侄女”或是“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来标签她,我有点生气。
另外她的文字非常冷静自持,感觉多大的议题和争议,她都可以举重若轻去面对。读到中段,她仿佛听出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写道她因为亚裔面孔会被人追问“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作品中的疏离,原来来自于作为无处归属的他者的观望——“And I think it is that feeling of being other that has profoundly shaped my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as if from a distance—a third-person observer”.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建筑 漂在加拿大
李小龙信札 豆瓣
Letters of the Dragon: Correspondence, 1958-1973
作者: 李小龙 译者: 李倩 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
15年鼎盛时光,138封珍藏信札,让李小龙亲笔告诉你……
东方、西方的碰撞与结合 │ 传统、现代的冲突与创新
离不开爱情、亲情和友情 │ 放不下功夫、表演和生命
◎ 编辑推荐 ◎
★ 用“截拳道”的方式认识李小龙
呈现在本书中的138封信札,在 今天看来,乃是李小龙写给你我每一位正在翻阅它们的读者。因为,读他的亲笔书信,是认识他的最精简直接的方式,恰如他的截拳道所揭示的真理一般。
☆ 生平重要信件悉数收入
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他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读来让人深思和激赏。
◆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并存
这些信札中,一是保存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考过程,二是有诸多好莱坞与港片的幕后故事;三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美国亚裔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奋斗经历;四是使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龙更加形象立体,他的思考与创造对今天的世界仍有借鉴意义。
◇ 李小龙,永远的榜样
一个谦虚、好学、开放的人,一个致力于追求生命真谛的人,当他了解李小龙愈多,自然会愈加肃然起敬。对于李小龙,我们知道的远远不够,而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至少不会错过他。
◎ 内容简介 ◎
这本信札集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通过他的亲笔,我们得以领略一代传奇巨星光环背后那兴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
李小龙短暂的生命是一个人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绝佳典范,功夫、表演和生命就是他的探索工具,也是这些信札的主题。翻阅这些信札,我们仿佛踏上了一趟“龙之旅”,在沿途每一个重要关口,我们都将拨开纷纭迷雾,目睹那些曾被掩盖的鳞爪痕迹,了解这个人怎样活过了一生!
◎ 名人推荐 ◎
阅读小龙的信札,你要从中寻找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便是他逐梦的典范……理性地计划——履行——达成。这就是小龙。这就是他实现梦想的方式。 ——琳达·李·卡德韦尔
这些信札集中揭示了李小龙生命中的崇高品质——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显了一种日求精进、陶冶情操、为人正派、重视人际、逆水行舟、精神境界强韧超凡的人生哲学。最后,李小龙的书信还反映出了“爱、和睦与兄弟情”的人生理念,而这也恰是他经常书于信末的衷心祝福。 ——约翰·里特
战士的方式不仅用于战斗,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实践。无论是生活还是体育,他教会我们做好准备,面对挑战,走向成功。——贾巴尔
他每时每刻都处在压力之下,醉心于使自己变得完美,下决心要达到个人目标。 ——成龙
李小龙刚开始拍电影时,我们中国人在外国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让人尊重,所以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态度去奉他为偶像的。 ——甄子丹
2024年3月31日 已读
之前读李香凝解读李小龙我很是钦佩,所以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就顺手借回来了。
书信是很好的途径,去了解李小龙银幕背后明星之外的生活一面。他对朋友很真诚,问候之余永远是带着鼓励,对妻儿温柔,分居两地时,会在信里写写身边家常兼吐槽美国海关。他在信里提到自己的低谷和在尝试当一个影人过程中的疑惑,但完全读不到灰心丧气,也读不到他质疑自己,用时髦的话来说,感觉他从不“内耗”。他给太太的信偶尔落款也幽默,“中国詹姆士邦德”哈哈。我还觉得他做一切其实都很用脑子,哪怕练武打拳,书信里会有他画图去解析如何破拳招,如何设计更好的训练工具以及防具。
距离上次读到情深意切打动我的家书已过去十几年,那时是读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深感爱中的人是如何可爱而不自知。这次读李小龙,感受到了久违的喜欢。明明第二天就有机会越洋通话,或是还有五天就要坐飞机回美国见到真人,他还是热情洋溢,在信里写下彼时的思绪与心意。似乎丝毫不在意这些信,可能会在两人下次交流之后的很久才到达。
他写下,“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真动人呀。
RichmondLib 中国 书信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Your Inner Fish 豆瓣
作者: Neil Shubin Books On Tape 2008
2024年3月28日 已读
无知的我开始是没有留心封面和简介的,所以抱着是一本类似于your inner child这类的心理自助书开始听的。结果,人家是真fish不是比喻!
没想到古生物学家对石头的了解和爱这么深。看他说自己天天去找石头,开始感觉满山的石头都长一样,直到有一天,突然就能看出来哪块里面有化石了。读出了武侠小说里面武功升境的激动来。
想到我们的身体里,仍旧有着我们祖先的痕迹,包括我们在海里的祖先,比如说耳朵里小小的一块骨头。感觉好亲切呀。要是我读书时候好好学生物就好了,可能会更有共鸣。
Libby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生物 科普
暂停键 豆瓣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黎紫书,来自南洋的行者,北上西走,游踪在外,放情领略,记录经年心象的朝荣暮落,落笔成为《暂停键》。在《暂停键》中,黎紫书对镜自视,从想象中的自己到经由文字建立起存在的意志,我们看到一位写作者起伏的心绪、刹那的悸动、难以诉说的痛感和轻微的顿悟。按下暂停键也没关系,书写,让我们可以好好地看待自己。著名散文作家李修文认为:黎紫书以一己之力,在不尽的流动中延展着肉身与魂魄的边界。此次新版特收录马来西亚插画师农夫绘制插画五幅,石棉外封软精装,十年回首,轻装上阵,从三角梅盛开的马来出发,到伦敦冬日的街头,四季嬗变中,窥见一位写作者的质地文心。
我知道今天坐在这儿写下这些文字的我,这个被我以个人意志所塑造的“自己”,无时无刻不是我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以及所有经历过我,也被我经历过的书本的总和。它们繁杂无序,能被我整理并写出来的,唯一点点思及,以及所谓的“悟”吧。——黎紫书
《暂停键》是《流俗地》作者,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的散文作品。在工作了多年以后,黎紫书决定四处漂泊,隐于都市人群,避居异国小镇,行经千山万水,又穿越文字的时光隧道。从北京到伦敦,从城市到乡间,亦让她重新整理记忆中的人和事、物与景。黎紫书的文字古韵十足,字里行间又全是汉语写作的新新气象,在在可见她的敏思与才情。在书里,她说“只想写些不枉此生的文章”,大致可以见到《流俗地》初成前的创作信念。这些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经历过书本的总和,汇聚成名为“黎紫书”这个个人意志所塑造的庞大自我及体悟。
生於美國 豆瓣
RENEGADES: BORN IN THE USA
作者: Barack Obama 译者: 洪世民 商業周刊 2023 - 4
美國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巴馬

美國藍領搖滾教父、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從夢想‧神話‧音樂談起,重塑新時代美國夢!
美國,自由的沃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創造歷史,實現各自的美國夢。時光推移,深根這片土地上的人開始豎立高牆、排除異己,拒絕一切不同自己價值觀、種族、政治立場……極化現象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非關藍色、紅色,非關黑色、白色,而是同屬美國的連結感。如果文化已經分裂,要如何重新營造那種感覺?要如何恢復對美國前途的信心?要如何訴說這個國家嶄新、團結的故事,既忠於我們最高的理想,同時也誠實說明了我們的不足之處?
兩個局外人「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透過探討美國人避而不談、不願追溯的歷史,希望能夠引發共鳴與更多不同聲音加入,讓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團結一致,回歸全球領導地位的道路。
一切【對話】就在擺著數十把吉他的錄音棚裡展開……
歐巴馬:在2020年夏天第一次坐下來錄《叛徒:生於美國》的時候,並不知道我們的對話會如何發展。我只知道布魯斯是說故事高手,是美國經驗的吟遊詩人──知道我們很多看法雷同,包括我們的國家對一些根本問題發生了令人不安的轉變。我們仍努力理解究竟我們怎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並思索可以怎麼訴說更有凝聚力的故事來消弭美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生命與你交會,但你從未真正聽過他人的故事。我們敢說,只要你敞開心胸,細細聆聽,你會得到鼓舞……
布魯斯:我們從最初開始,成長過程、我們的相似處、不同點。夏威夷、紐澤西……頗不一樣;父親缺席……頗為類似。然後我們讓對話自然發展。我們漫談人生,談人生該怎麼過,談生命所處的世界,談我們做過哪些努力來塑造世界,我透過音樂,巴拉克透過政治,把世界塑造成我們覺得可以成為的樣子。我們也有嚴肅的對話,探討這個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前途,探討有哪些破壞、醜惡、墮落的力量想拆毀國家……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擅常將主流搖滾音樂與美國藍領階級生活的敘事結合,被封為音樂界「工人皇帝」的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以及美國首位擁有非裔血統的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一位透過音樂、一位透過政治──之間坦誠、發人深省和有趣的對話,從夢想、音樂、身分和社區,娓娓道來各自家族的起源與職業生涯決定性時刻,再深入探討美國兩極分化的政治狀態,以及造成美國夢和美國夢之間愈來愈大的鴻溝。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一切現實的故事,述說著美國建立以來人民內心一直尋找的「根」,探索社會階層、種族、史上最鼓舞人心的美國英雄等事蹟,試著打碎舊時代美國夢的神話,建立更多元與尊重的新美國夢。
【特別收錄】
從歐巴馬和史普林斯汀親口介紹美國原創歷史
獨家收錄 《叛徒》(Renegades )播客內容以外的新對話
獨家收錄歐巴馬帶註釋的手寫演講稿。
史普林斯汀手寫歌詞與資料。
來自兩位作者的私藏生活照照片。
特別為本書的談話提供豐富歷史照片和文件。
2024年3月16日 已读
开本大,照片清晰,字也大,抱着读还挺舒服的。他俩聊好多,里面好多彩虹屁。从小时候聊到大,从老爸聊到老婆。借此了解美国五六十年代生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还挺好。
不过这当过总统的人,说自己“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想要获得排除他人的个人成就”是不是有点太……假傻甜?
RichmondLib 图书馆 对话 漂在加拿大 美国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4年3月11日 已读
图书馆边上有个展馆,主题是最近几十年代在本地长大的小朋友,过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展出了小朋友们的玩具,庆祝的节日,还有日常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小板块,是小朋友们对于他们生活各种问题的回答。有一个问题是,你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我随意看了几张,有位小朋友写的是,回中国走一趟。我想,也算典型。还有一位小朋友写,when I was born. 对着这个答案我看了一会儿,没忍住在心底笑了声,感叹这小孩儿,小小年纪还挺深沉。
而这本书的末尾,写到鳗鱼们成年后各显神通,准确无误穿越大洋,洄游至出生地。而它们依赖的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尚无定论,许是出生地的熟悉气味,许是幼时旅行过程中一路留在身体里的海洋气息。哪怕经历蜕变和几十年间在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之中的生活,依旧可以凭借来时的“记忆”返回出生地。
突然就想起了我在展馆心底的那一笑,现在看来,笑的是我自己的傲慢啊。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瑞典 科普
This is London 豆瓣
作者: Miroslav Sasek Universe Publishing Inc.,U.S. 2004 - 6
With the same wit and perception that distinguished his charming books on Paris,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M Sasek presents stylish, elegant London in This is London , first published in 1959 and now updated for the 21st century. Here this beloved illustrator shares his impressions of London with its beautiful buildings, historic monuments, bridges, parks, shops and Piccadilly Circus, black cabs, Horse Guards, and famed Underground. Sasek has cast his loving eye on London and the result are colorful, sophisticated pictures of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cities in the world, paired with a lively text that keeps a playful sense of fun while taking the reader to the highlights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apitals.
This is London is a facsimile editions of Sasek’s original title. His brilliant, vibrant illustrations have been meticulously preserved and remain true to his vision.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facts have been updated where applicable in the back of the book. The result is a treasure with an elegant, classic look and delightful narrative that will charm both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many of whom will remember the same book from their own childhood.
2024年3月10日 已读
这里画的巴士好可爱呀!看完谁不想去大伦敦转一转!
这书还顺道解答了我的一个疑问哈哈。我在加拿大的街上看到有车的牌照边上挂了红色L,有的挂了绿色的N,非常显眼。我知道N是新手司机的意思,但是一直不知L的意思,也总是忘记去查,碰上了就瞎猜猜是不是司机是左撇子的意思。
结果这本五十年代出版的书里,画着英国的大街上,小车车上红色的L表示司机是初学者,原来如此!有种我扔出去的疑问,无意在这本书里捡到了的感觉。
RichmondLib 图书馆 捷克 漂在加拿大 绘本
Be Water, My Friend 豆瓣
作者: Shannon Lee Flatiron Books 2021 - 11
Bruce Lee's daughter illuminates her father's most powerful life philosophies--demonstrating how martial arts are a perfect metaphor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how we can practice those teachings every day.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Bruce Lee is a cultural icon, renowned the world over for his martial arts and film legacy. But Lee was also a deeply philosophical thinker, learning at an early age that martial arts are more than just an exercise in physical discipline--they are an apt metaphor for living a fully realized life.
Now, in Be Water, My Friend, Lee's daughter Shannon shares the concepts at the core of his philosophies, showing how they can serve as tools of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actualization. Each chapter brings a lesson from Bruce Lee's teachings, expan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his iconic "be water" philosoph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book, we discover how being like water allows us to embody fluidity and naturalness in life, bringing us closer to our essential flowing nature and our ability to be powerful, self-expressed, and free.
Through previously untold stories from her father's life and from her own journey in embodying these lessons, Shannon presents these philosophies in tangible, accessible ways. With Bruce Lee's words as a guide, she encourages readers to pursue their essential selves and apply these ideas and practices to their everyday lives--whether in learning new things, overcoming obstacles, or ultimately finding their true path.
Be Water, My Friend is an inspirational invitation to us all, a gentle call to action to consider our lives with new eyes. It is also a testament to how one man's explo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ranscended time and place to ignite our imaginations--and to inspire many around the world to transform their lives.
2024年3月10日 已读
熬过前面貌似鸡血的两章,后面渐渐好看起来。我身边恰好有人经历生活难关,这里面说到的很多都是很实际的建议。
以往只晓得李小龙拳脚厉害,读完他的女儿总结他的日常和人生,觉得他真是一个志向远大,却又立足脚下的一个人。虽然忍不住感慨他去世的时候太年轻啦,可即便是简单了解他的追求和实践之后,已然觉得他已经比太多浑浑噩噩的人走过了更多的人生。
像水一般的比喻,太妙了。
Libby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美国
长安的荔枝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7.8 (280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10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2024年3月4日 已读
薄薄一本,很快就读完了。预算不够的时候绞尽脑汁做优化,结果比不上有资源之后上头的一句throw hardware 这跟我工作有点像啊哈哈。读着读着我心有戚戚,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啊。文中的物流解决办法我也大致猜想到了,意料之外的都是出在人身上的幺蛾子。
现代物流发达,咱在北美也能紧跟国内时节吃上香椿,荔枝,还有杨梅。比皇帝老子幸福啊☺️
VancouverLib 中国 历史 唐朝 图书馆
魔球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日]东野圭吾 译者: 黄真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魔球》是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动人亲情杰作,将悬疑故事与真挚情感紧密相连。
东野圭吾曾评价说:“我对《魔球》相当自信,它也备受好评。我一直希望能带给读者更多东西,比如人性独白,比如社会炎凉。”
父亲早逝,武志和勇树由母亲辛苦抚养。一家人相互支持,生活艰难又充满温暖。兄弟俩郑重约定:武志专心棒球,勇树全力学习,两人凭天赋奋斗,一定要让母亲幸福。
进入高三,武志率领球队破天荒闯入全国大赛。在比赛关键时刻,他投出一记匪夷所思的“魔球”,比赛输了。
不久,离奇事件接连发生:先是武志的队友被刺死,不久武志也被发现在树林中死亡,右臂被齐肩锯断。
就在这时,悲伤的勇树和母亲得知了无法接受的真相。
2024年3月3日 已读
还行,不过故事走向被我猜了个七八。我家小型book club,读完跟物理大哥讨论更有意思。
最后看到是1991年出版的很惊讶,原来是东野圭吾搁置发表的处女作。
RichmondLib 图书馆 小说 悬疑 推理
吃货辞典 豆瓣
作者: 崔岱远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无论是在家吃个舒坦,街边吃着随意,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
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2024年3月3日 已读
内容有点太范,不算打动人。另外我不太喜欢勾芡的食物,尤其讨厌味道特别重,甚至还带腥味的食物勾芡。
皇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食物吧,感觉随便一个都能考究出一车来源。可细看这食物究竟是什么,我读了却完全没有想吃的欲望……且不提现代物流发达,很难想象,特别爱食物的人,要如何忍受生活在北京啊= =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食
蘭的10個誘惑:透視蘭花的性吸引力與演化奧祕 豆瓣
作者: 呂長澤 / 莊貴竣 遠流 2017 - 3
這是10段蘭花與昆蟲間充滿愛恨交織的故事,
也是10種讓人驚歎的植物演化奇蹟……
蘭花,在美麗的外表下,暗藏許多心機。
被鎖定的昆蟲往往無法抗拒它們的魅力或性誘惑,
一步步走入那精心設計的陷阱中……
一只包裹,開啟了長達40年的謎團……
情路坎坷,誰才是我真正的另一半?
親愛的,這是我想念你的味道……
蘭花與昆蟲間,充滿這樣阿諛我詐、迂迴攻防的故事,
讓演化學家達爾文忍不住說出:「在我一生的研究中,沒有任何材料能比蘭花來得有趣!」
蘭花,開花植物中最多種類的一科,也是號稱有著最高級演化技巧的神奇植物。它與授粉昆蟲經過長期互動與演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動植物攻防生態。本書藉由細膩的水彩插畫、步驟圖解與生動的筆法,娓娓述說世界上知名蘭花的生態故事,以及與昆蟲之間的互動關連,更在在顯露出植物演化的神奇與多樣風貌。
讚歎推薦
王震哲(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讚標(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東君(青蛙巫婆‧科普作家)
黃一峯(生態藝術家‧環境教育工作者)
雷雅淇(泛科學PanSci主編)
我跟蘭花的接觸,始自小時候去對面鄰居家看他種的許許多多、各種各樣、奇怪獨特的蘭花。後來我經常去看他的蘭花,那是因為我要找花瓣顏色獨一無二的,好餵我的毛毛蟲吃,好收集不同顏色的毛蟲便便,豐富我的收藏。長大以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暴殄天物。因為那個蘭花叔叔,是首位在台灣研究蘭花組織培養的王博仁博士。
長年以來,一直都以為我是為了毛毛蟲才這樣一再的回去看他的蘭花。不過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實是被蘭花蠱惑、受到蘭花的深深誘惑。書中寫了十個精采的蘭花故事,但是那其實還低估了蘭花的本事,它們的實力絕對不只如此。你看了就知道。──青蛙巫婆‧科普作家 張東君
幾年前,我曾擔任過幾本蘭花書籍的美術編輯,也讓我對蘭花產生極大興趣;設計書籍時常想,如果作者描述關於蘭花的授粉以及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能有照片輔助說明,那會更加詳盡易懂。但與作者討論之後,才發現有相當的難度。的確,同為生態攝影師的我也意識到,要在野外拍攝這些特殊的畫面,不只靠經年累月的長時間守候,還要有相當的運氣才能達成。
如今,這本《蘭的10個誘惑》運用了插畫搭配文字的方式,將蘭花的生命故事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本兼具藝術性與閱讀樂趣的科普作品。透過本書,讓我們可以一窺奧妙而神祕的蘭花世界。──生態藝術家‧環境教育工作者 黃一峯
人的真愛或許容不下第三者,但蘭花在找尋真愛時卻常常需要第三者介入;為了要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遇見對的伊,蘭花煞費苦心誘惑的不是情人,反而是第三者──扛起傳粉重任的昆蟲。為了傳宗接代,它們也會精心裝扮、花言巧語、備齊厚禮、用盡心計,授粉的過程就像是精巧設計過的機關。這些讓人忍不住驚呼、帶著清雅幽香的情事,是專屬於蘭花的愛情故事。 ──泛科學PanSci主編 雷雅淇

自序
緣起,無限感恩
眾所皆知的演化學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經在寫給虎克(Joseph Dalton Hooker)的信中說到一句話:「在我一生的研究中,沒有任何材料能比蘭花來得有趣。」究竟蘭花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演化學之父對它如此著迷?
綜觀所有開花植物,蘭花是其中最大、多樣性最高的一科,有將近740屬和超過280,000種,到現在為止,每年都還不斷有新的種類被發現,更別提那超過100,000種以上的園藝栽培種及變種。在不同地區,蘭花為了吸引不同授粉昆蟲前來傳播花粉,長期共同演化的結果,造成了高度歧異的花部變化,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授粉機制。除了利用蜜腺或其他食物資源回饋來吸引授粉者的方式之外,更有像是性欺騙、陷阱、機關、生育地模擬……等各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每次的發現總是讓演化學家讚歎於這些精巧的機制。
隨著越來越多授粉學家投入研究,這些精采的授粉故事就像一片片拼圖般,逐漸拼湊出蘭花與昆蟲共同演化的歷史。然而,這些授粉的研究幾乎都只呈現在一篇篇艱深的外語論文中,或是某些探討授粉生物學的專業書籍裡,大多數讀者根本無法領略蘭花授粉的精彩與細膩。在臺灣,甚至難以找到任何一本述說授粉故事的科普書籍,也因此更加深了本書的催生。
於是在2014年的某個夜晚,一通電話突然響起,電話的那頭傳來了一句話:「我們來寫一本書好嗎?寫一本蘭花授粉的書籍。」就是這句話,將我們三個串連起來,決定共同完成這件事。
在這三年的努力中,從達爾文成功預測大彗星風蘭傳粉者的傳奇故事,到世界各地經典的蘭花授粉案例,我們逐一將眾多研究論文及觀察資料轉化為簡易好讀的文字,以便讓更多人能一窺授粉生物學的祕密,再加上精細的電腦繪圖的插圖,清楚傳遞出每個傳粉步驟的細節;更重要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領略到蘭花的美麗與藝術性,本書更有別於一般科普書籍以照片為元素來傳達與講述,反而採用水彩手繪圖創造情境與美感。這也呼應了在達爾文那個年代總是利用石版畫做為蘭花觀察記錄的時代背景。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藝術性及科學性兼具的作品,讓大眾讀者更能了解蘭花授粉機制的精巧,以及其背後所述說的演化故事,更希望讓每位讀者體會到自然之美。
臺灣身為蘭花王國,在僅有35,980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上,卻擁有高達101屬、超過400種以上的蘭花。不管是我們身邊的草地,或是郊山的樹林中,可能就隱含著這些精采的故事。希望本書得以激起更多人的共鳴及對自然的關注。
本書之所能夠問世,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讓這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同時也要謝謝林業試驗所的蘭花專家林哲緯先生對內容的專業校訂與建議;臺大實驗林研究人員楊智凱先生情義相挺的提供赤箭屬資料照片;還有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林讚標教授、生態藝術家黃一峯先生、科普作家張東君小姐、泛科學主編雷雅淇小姐為本書撰文推薦。此外,要特別感謝師大生命科學系的王震哲教授與師大進修推廣部的黃文權老師。王教授是帶領我們進入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殖生物學上的啟蒙恩師,開啟我們對蘭花授粉研究的興趣,而黃老師則在我們撰寫這本書期間提供許多技術上與精神上的支持。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讓我們能全心完成本書。
推薦序1
植物之美,不只在寂靜而已
植物,或許是因為欠缺行動的能力,在大部分人眼中不過是樹、雜草,或至多是花季時令人讚歎的繽紛色彩。但植物真的是如此無趣嗎?當你深入了解植物世界之後,就會發現那是極為誤謬的觀念。
正因為植物欠缺行動的能力,它必須利用各種更複雜、更巧妙的構造及手段才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在授粉時,需仰賴各種媒介的幫助,因而和傳粉者之間形成了極為巧妙而有趣的交互作用。
蘭花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的類群,和傳粉者共同演化出極為多樣的花部形態。本書選取蘭花授粉生態中十個有趣的主題,以生動的筆法,佐以精緻的科學性插圖,再加上極具藝術性的水彩插畫,深入淺出的介紹蘭花如何利用美色、氣味、詐術、陷阱以及各種巧妙的機關來吸引、欺騙或強迫昆蟲幫它傳粉。各種匪夷所思的構造及方式,令人拍案叫絕。
寂靜的植物所展現的氣象萬千,竟是如此奇妙,一花一世界!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王震哲
推薦序2
一本極具藝術感的科普佳作
植物與授粉媒介的交互作用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主題。從西元1862年達爾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關於蘭花與昆蟲授粉的書籍開始,科學家便陸陸續續藉由他們在野外的觀察與實驗,逐一拼湊出植物授粉的奧祕,尤其是在蘭科植物這一個類群中,更是演化出多樣且高度特化的機制。
本書的三位作者莊貴竣、鄭杏倩、呂長澤均是師大生物系的前後期同學,專研植物的授粉生物學或生物岐異度。雖然已離開學校,但對於植物的熱情依舊存在。他們三人共同合作,結合了個別的專長及對生命現象的深刻了解,以生動的筆觸編寫了一本極具藝術感的科普書籍。
有別於艱深的學術文章,本書透過饒富戲劇化的故事情節,帶領我們從昆蟲或是蘭花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授粉過程,而且利用精細的電腦繪圖技術,剖析每一個關鍵的動作及步驟。最引人入勝的,便是那一幅幅手繪的水彩插畫,從每個蘭花的生育環境、植株外型,到近緣物種的整理與對應,都讓人十分讚歎。這不僅是科學性的報導,更有著藝術性的展現,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蘭花最具代表性的10種授粉模式,是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 林讚標
2024年3月2日 已读
兰花界多少大骗子!一个个的空手套授粉啊!这里面的画特别好看,甚至把骗昆虫的具体步骤都画出来了,精彩纷呈。
读达尔文猜测马达加斯加有30公分口器的昆虫给大彗星风兰传粉,到四十年后人们在当地发现了有那么长口器的蛾子,再到提出假设的一百三十年后整个授粉过程被真正观察到,科学家们隔着时空的有力击掌让人振奋。
看到笑出声,经过的物理大哥问我在看啥。我男兰发音不清,让他误会我在看不正经的小说。不过话说回来,这里面有些过程描写让人遐想,完全可以当黄文素材了哈哈,横竖不都是一回事嘛😜
RichmondLib 台湾 图书馆 植物 漂在加拿大
默读 豆瓣
7.7 (169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2024年2月29日 已读
审查厉害的紧,该删的不该删的删个精光,弯字都不能出现……我看了这本书的1/3才发现自己站错cp,可还行!
也不是为了看言情特地去找的书,实在是偶遇,偶遇~我去接物理大哥下班,在图书馆乱逛,结果展示书柜好巧不巧有这本书,我就顺手借回家来了。
书读完了,我又在想。也许一直以来,其实都是书,find its way to me。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悬疑 推理
奶奶的除夕夜 豆瓣
作者: 唐亚明 著 / [日] 木下晋 绘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
《奶奶的除夕夜》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爷爷和奶奶住在一个小山村里,俩人辛苦了一辈子,老了终于能够闲下来陪伴彼此。这对他们来说,已是极大的幸福了。但不久,爷爷生病去世,留下奶奶一人独居。她的儿子在城里成家、打工,很少回来。而春节,就成了一家人难得团聚的机会。奶奶日思夜想,盼着除夕夜一家人能团聚。为了这一天,奶奶忙里忙外地准备,但儿子一直没给准信儿,奶奶的心愿能实现吗?绘本以一位独居老人的所思所想,描画了老一辈人爱的模样。这种朴素而平凡的爱,正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营养。
中国神兽:小年兽来吃团圆饭 豆瓣
作者: 狐狸家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除夕,乡下的伯伯一家来城里团聚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过大年,剪窗花、写春联、挂灯笼……
大家还聊起了年,孩子们问道:“什么是年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了同一个吓人的答案:年是一个可怕的大怪兽!
年兽真的这么可怕吗?
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咚咚咚!是谁在敲门?
你能猜到吗?门外居然是一只哭哭啼啼的小年兽!
大家会邀请小年兽进屋吃年夜饭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呢?快到故事里看一看吧!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这小年兽怎么跟个傻子似的……看这个想到我跟墨西哥同事聊天,她说墨西哥爸妈想让小小孩behave,就跟他们说些神话鬼怪故事,大抵是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抓走吃心肝什么的。我听了在想,这怎么跟中国爸妈一样一样的。
RichmondLib 儿童 图书馆 文化 漂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