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人机对齐 豆瓣
The Alignment Problem
作者:
【美】布莱恩•克里斯汀
译者:
唐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6
如今的“机器学习”系统已具备非凡能力,能够在各种场合代替我们看和听,并代表我们做决定。但是警钟已经敲响。随着机器学习飞速发展,人们的担忧也在与日俱增。如果我们训练的人工智能(AI)做的事情与我们真正的目的不符,就会引发潜在的风险和伦理问题。研究人员称之为对齐问题(the alignment problem)。
畅销书作家布莱恩•克里斯汀用生动的笔调,清晰阐释了AI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书中,我们将认识第一批积极应对对齐问题的学者,了解他们为了避免AI发展的局面失控,付出的卓绝努力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克里斯汀不仅精练地描绘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史,并且亲自深入科研一线同科学家对话,准确呈现了机器学习最前沿的进展。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对齐问题研究的成败,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齐问题还是一面镜子,将人类自身的偏见和盲点暴露出来,让我们看清自己从未阐明的假设和经常自相矛盾的目标。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跨学科史诗,不仅审视了人类的科技,也审视了人类的文化,时而让人沮丧,时而又柳暗花明。
畅销书作家布莱恩•克里斯汀用生动的笔调,清晰阐释了AI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书中,我们将认识第一批积极应对对齐问题的学者,了解他们为了避免AI发展的局面失控,付出的卓绝努力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克里斯汀不仅精练地描绘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史,并且亲自深入科研一线同科学家对话,准确呈现了机器学习最前沿的进展。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对齐问题研究的成败,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齐问题还是一面镜子,将人类自身的偏见和盲点暴露出来,让我们看清自己从未阐明的假设和经常自相矛盾的目标。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跨学科史诗,不仅审视了人类的科技,也审视了人类的文化,时而让人沮丧,时而又柳暗花明。
别逗了,费曼先生 豆瓣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R.P.费曼
/
[美] R.莱顿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别逗了,费曼先生》是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 最为著名的自传,书中的这些故事,是科学怪才理查德·费曼和拉尔夫·莱顿高高兴兴打鼓的七年之间,零散而随意地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一辈子,竟然能发生这么多奇妙而发疯的事情:在大学宿舍里愚弄同学、观察蚂蚁、模仿猎犬嗅气味、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撬开了装着原子弹保密文件的九个保险柜、在酒吧的厕所里跟人打架、看裸体舞表演、在巴西打桑巴鼓、学日语的尴尬、画儿画得相当不错、愚弄精神病医生、破译玛雅天文学古本,等等。这些令人发笑的故事,表现的是费曼坦率诚实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作为他生活轴心的物理学研究,其实是这个大玩家用全部的好奇心和热情来玩的一个玩具。
神秘的混沌理论 (2009) TMDB 豆瓣
The Secret Life of Chaos
8.8 (73 个评分)
导演:
Nic Stacey
演员:
Jim Al-Khalili
其它标题:
The Secret Life of Chaos
/
BBC 神秘的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一直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一个迷。这种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解释和预测的神秘理论,在科学界只有初步的了解。在本部纪录片中,吉姆·奥卡利里教授将带领我们探索这神秘的混沌理论,试图揭开这层归因于神奇或者上帝力量的神秘面纱。
吉姆教授带着宇宙是如何由从尘埃中诞生,又是如何孕育出智慧生命的难题,开始了他的探秘旅程。混沌中的数学可以解释宇宙中从无序中产生有序的神奇景象,他揭示出大自然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和结构中隐藏的科学规律,它是物理定律的固有的组成。看过本片之后,你眼中的世界会变得与众不同。
吉姆教授带着宇宙是如何由从尘埃中诞生,又是如何孕育出智慧生命的难题,开始了他的探秘旅程。混沌中的数学可以解释宇宙中从无序中产生有序的神奇景象,他揭示出大自然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和结构中隐藏的科学规律,它是物理定律的固有的组成。看过本片之后,你眼中的世界会变得与众不同。
Outlive 豆瓣 Goodreads
8.9 (1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Attia MD
/
Bill Gifford
Harmony
2023
- 3
A groundbreaking manifesto on living better and longer that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medical thinking on aging and reveals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and extending long-term health, from a visionary physician and leading longevity exper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you’ll ever read.”—Steven D. Levit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Freakonomics
Wouldn’t you like to live longer? And better? In this operating manual for longevity, Dr. Peter Attia draws on the latest science to deliver innovativ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techniques for optimizing exercise and sleep, and tools for addressing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all its successes, mainstream medicine has failed to make much progress against the diseases of aging that kill most people: heart disease, cancer,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Too often, it intervenes with treatments too late to help, prolonging lifespan at the expense of healthspan, or quality of life. Dr. Attia believes we must replace this outdated framework with a personalized, proactive strategy for longevity, one where we take action now, rather than waiting.
This is not “biohacking,” it’s science: a well-found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pproach to extending lifespan while also improving our physic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health. Dr. Attia’s aim is less to tell you what to do and more to help you learn how to think about long-term health, in order to create the best plan for you as an individual. In Outlive, readers will discover:
• Why the cholesterol test at your annual physical doesn’t tell you enough about your actual risk of dying from a heart attack.
• That you may already suffer from an extremely common yet underdiagnosed liver condition that could be a precursor to the chronic diseases of aging.
• Why exercise is the most potent pro-longevity “drug”—and how to begin training for the “Centenarian Decathlon.”
• Why you should forget about diets, and focus instead on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u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to personalize your eating pattern.
• Why striving for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 but ignoring emotional health, could be the ultimate curse of all.
Aging and longevity are far more malleable than we think; our fate is not set in stone. With the right roadmap, you can plot a different path for your life, one that lets you outlive your genes to make each decade better than the one befo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you’ll ever read.”—Steven D. Levit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Freakonomics
Wouldn’t you like to live longer? And better? In this operating manual for longevity, Dr. Peter Attia draws on the latest science to deliver innovativ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techniques for optimizing exercise and sleep, and tools for addressing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all its successes, mainstream medicine has failed to make much progress against the diseases of aging that kill most people: heart disease, cancer,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Too often, it intervenes with treatments too late to help, prolonging lifespan at the expense of healthspan, or quality of life. Dr. Attia believes we must replace this outdated framework with a personalized, proactive strategy for longevity, one where we take action now, rather than waiting.
This is not “biohacking,” it’s science: a well-found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pproach to extending lifespan while also improving our physic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health. Dr. Attia’s aim is less to tell you what to do and more to help you learn how to think about long-term health, in order to create the best plan for you as an individual. In Outlive, readers will discover:
• Why the cholesterol test at your annual physical doesn’t tell you enough about your actual risk of dying from a heart attack.
• That you may already suffer from an extremely common yet underdiagnosed liver condition that could be a precursor to the chronic diseases of aging.
• Why exercise is the most potent pro-longevity “drug”—and how to begin training for the “Centenarian Decathlon.”
• Why you should forget about diets, and focus instead on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u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to personalize your eating pattern.
• Why striving for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 but ignoring emotional health, could be the ultimate curse of all.
Aging and longevity are far more malleable than we think; our fate is not set in stone. With the right roadmap, you can plot a different path for your life, one that lets you outlive your genes to make each decade better than the one before.
成為冒險家!圖解戶外活動完全指南 豆瓣
作者:
拉克蘭.麥克林 Lachlan McLaine
译者:
郭騰傑
悅知文化
2016
- 1
最受歡迎的7種戶外活動必備知識。
市面上唯一全圖解式的荒野探險工具書,簡明易懂。
從情境到各種危險與求生術,出門帶上這本書就對了!
市面上唯一全圖解式的荒野探險工具書,簡明易懂。
從情境到各種危險與求生術,出門帶上這本書就對了!
森林、冰河与鲸 豆瓣 Goodreads
8.7 (81 个评分)
作者:
[日]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
译者:
曹逸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2
编辑推荐:
1、“摄影界的芥川奖”得主佳作重现:“一张照片,一盒卷。”甄选120幅标志性的极地摄影作品,记录星野道夫旅居北极二十年光影。
2、作者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首次披露:收录《西伯利亚日志》(1996年6月30日~7月27日),记录星野道夫最后时光的点滴瞬间。横跨白令陆桥,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英雄的最后一抹色彩。
3、六十四开文库本,向日文初版致敬:星野道夫自然文库系列三书,开本小巧,顺纹易翻;通勤旅行,熨帖称手;专色封面,醒目耐磨。熊伴野趣,雪映清凉,身未动,心已远。
内容简介:
《森林、冰河与鲸》是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曾连载于《家庭画报》,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书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作者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1、“摄影界的芥川奖”得主佳作重现:“一张照片,一盒卷。”甄选120幅标志性的极地摄影作品,记录星野道夫旅居北极二十年光影。
2、作者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首次披露:收录《西伯利亚日志》(1996年6月30日~7月27日),记录星野道夫最后时光的点滴瞬间。横跨白令陆桥,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英雄的最后一抹色彩。
3、六十四开文库本,向日文初版致敬:星野道夫自然文库系列三书,开本小巧,顺纹易翻;通勤旅行,熨帖称手;专色封面,醒目耐磨。熊伴野趣,雪映清凉,身未动,心已远。
内容简介:
《森林、冰河与鲸》是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曾连载于《家庭画报》,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书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作者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生命的故事(第2辑):诞生了!水黾 Goodreads
作者:
unknown author
正版授权 Seller : Bonrise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9折的优惠 .书名:生命的故事:诞生了!水黾简介: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特别推荐! 儿童阅读推广人彭懿倾情推荐 给孩子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小杉美野里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7月装订方式:平装分类:童书|科普/百科|百科图书|童书|7-10岁|科普/百科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2022) 豆瓣
8.7 (11 个评分)
导演:
王路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是一档主打“桌面电影”概念的科学纪录片,它将沿着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出发,尝试“运用新数据新工具新方法,重新认识当代生活”,和大家一起挖掘热门概念背后的原理和奥秘,对生活提供确定性研究。
数学漫步之旅 (2021) 豆瓣 Eggplant.place
Short Trips In The Land of Math
9.7 (7 个评分)
导演:
Denis Van Waerebeke
其它标题:
Short Trips In The Land of Math
/
Voyages au pays des maths
…
我们将尝试解释数学,并非学校里教的那样,而是一种诗意的、神秘的思维结构。它强调逻辑,即数学让我们掌握的现实中的实际应用。这个系列旨在让好奇的观众发现数学新奇的一面,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思考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部分。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豆瓣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肖晓
/
周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 豆瓣
トリノトリビア 鳥類学者がこっそり教える 野鳥のひみつ
9.0 (5 个评分)
作者:
川上和人
/
繪者: 松田佑香
译者:
陳幼雯
漫遊者文化
2020
- 10
野鳥,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野生動物
但我們其實一點也不了解他們!
「啾啾啾!」「嘎嘎嘎!」
鳥兒們到底在講些什麼?
讀了這本書,
你就能聽懂牠們的語言,知道牠們在想什麼
與路上的麻雀鴿子烏鴉交朋友!
可愛到讓人愛不釋手的超萌四格漫畫
×
專家拆解野鳥祕密的知識短文
小巧可愛的麻雀或綠繡眼,常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烏鴉,
或是威風凜凜、令人生畏的老鷹,
在插畫家松田佑香的巧手畫筆一揮下,統統化身Q版超萌小傢伙!
◆鳥類專家+漫畫家聯合打造鳥類世界小劇場
麻雀、鴿子、燕子、烏鴉、綠繡眼等等,都是常被我們忽略的「背景」鳥類,但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只要願意停下來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的這些小生物不僅可愛又聰明,而且各個都很有戲、超有事啊。
本書由日本鳥類權威川上和人等人編寫,透過專家拆解生活裡各種常見鳥類的生態習性,分成生活習性、進食、愛情、哺育、身體構造等共83篇短文來介紹,再由知名漫畫家松田佑香為每篇短文繪製四格漫畫,用可愛明亮的筆觸為各個鳥兒鮮明的個性,呆萌天真,心機深沉,滑稽可愛……生動地表現了鳥類世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愛恨情仇,讓知識變得輕鬆又有趣。
◆你不知道的野鳥祕密
就拿麻雀來說吧,臉頰上的斑點可是大有玄機,斑點越大,代表越能吸收氧氣,身體也越健康,而且這樣的麻雀通常桃花也會越旺;麻雀會模仿其他鳥類進食的技巧,也會挑在昆蟲特別多的季節把孩子養得頭好壯壯;還有,牠們深諳「最危險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道理,膽子大地直接在天敵老鷹的巢穴裡養兒育女……。
我們都知道烏鴉是聰明的鳥類,但其實牠們不僅會用惡作劇趕走老鷹,甚至會偷人類的衣架來築巢,會利用螞蟻洗澡,但聰明歸聰明,牠們卻也是有前科的都市縱火犯……。
鴛鴦這種鳥兒的深情與專一,其實為期僅僅一年,過了繁殖期就各自紛飛,找新伴侶去了。「只羨鴛鴦不羨仙」,這句話我們其實都誤會了……。
日本長尾山雀閒閒沒事或找不到配偶時,會主動幫親戚養兒育女,保家護巢,而且牠們還有一項技能,蒐集其他鳥類羽毛,做出軟綿綿的鳥巢……。
綠簑鷺會把小蟲或羽毛丟到水面上,裝成誘餌誘騙小魚;把蛋產在其他鳥類巢裡並不是杜鵑獨有的習性,其實鴛鴦和灰椋鳥也有托卵行為,只是牠們把蛋下在同種鳥類的巢裡。
◆讓觀察帶來俯拾即是的樂趣
無論是在天上翱翔,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鳥類,或是身邊隨處可見的麻雀或鴿子,在科學家的眼中,確實都還充滿了未知的謎團,有待人類多多了解發掘。而這本書正是帶領你一起發揮想像力,練習觀察和思考的能力的好導遊,偶爾再為鳥兒配上不同的台詞與個性,更為本書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說不定,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又更了解牠們了一些。
【本書架構】
第一章 常見但又令人掛心的小傢伙
第二章 進食就是生存
第三章 鳥類的愛情世界
第四章 養育鳥寶寶
第五章 有趣又驚人的鳥類身體構造
第六章 鳥類的鳥知識
本書特色
★日本知名權威鳥類專家川上和人、三上可都良、川嶋隆義聯手
★知名插畫家松田佑香將鳥類化身超萌角色
★83篇「四格漫畫小劇場」+「科普短文」=有趣又淺顯易懂的鳥類知識讀物
名人推薦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理事長/方偉宏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插畫家/李政霖
作家/李偉文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作家及生態攝影工作者/徐仁修
科普作家/張東君
──聯手推薦
序
前言
鳥類學家/川上和人
閱讀圖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鳥類的一切了,但是這真的只是錯覺──一個編圖鑑的鳥類學者都這樣說了,包准不會有錯。鳥類在天空自由翱翔,我們不可能掌握牠們生活的全貌,即便是觸手可及的麻雀或燕子,至今依然充滿了謎團。
因此,認識鳥的方式除了「觀賞」、「飼養」之外,還有「思考」這一路,而研究就是「思考」的一種,透過假說、實驗、觀察去思考鳥類的「未解之謎」是充滿樂趣的。這本書有一半都是在介紹這樣的研究結果,剩下一半的內容中,松田佑香老師賦予不說人話的鳥類生動又鮮明的台詞,這也是「思考」的一種。
希望各位能和我們一起樂在這兩種「思考」的過程裡頭,相信這樣未來在遇到鳥類的時候,就能夠以不同於過往的觀點來看待牠們了,你可以想像牠們行為的動機,也可以為牠們配上台詞,但願本書能成為這樣的入門磚。
漫畫家/松田佑香
大家好,我姓松田,真的是萬萬沒想到能和川上和人老師成為共同作者!這次的邀約實在是無上的光榮,令我完全不勝負荷,在接到邀約後,我一直處於欣喜若狂、瞠目結舌、面無血色這種對心臟很不好的狀態,終於也走到了今天。
其實我本來就是因為拜讀了川上老師家戶喻曉的名著《鳥類学者 無謀にも恐竜を語る》(鳥類學者,有勇無謀地來談恐龍)受到極大的影響,才會寫出拙作《始祖鳥ちゃん》(始祖鳥),也就是說,我一直都是單方面受到老師的啟發,他對我來說實在很偉大。
諸位偉大的老師每一天都在進行鳥類的研究,每次看到他們那些令人動容的研究成果,我都會有一股神祕的衝動,覺得「我一定要把這麼有趣的『鳥事』推廣到全世界」,要是這種衝動最終為生物和各位讀者之間搭建起橋樑,那就是最令我喜悅的一件事了。
因此,我也希望本書能以淺顯易懂、又怪又有趣的方式,帶領世人進入不為人知的鳥世界,希望你們能輕輕鬆鬆看得開心。
但我們其實一點也不了解他們!
「啾啾啾!」「嘎嘎嘎!」
鳥兒們到底在講些什麼?
讀了這本書,
你就能聽懂牠們的語言,知道牠們在想什麼
與路上的麻雀鴿子烏鴉交朋友!
可愛到讓人愛不釋手的超萌四格漫畫
×
專家拆解野鳥祕密的知識短文
小巧可愛的麻雀或綠繡眼,常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烏鴉,
或是威風凜凜、令人生畏的老鷹,
在插畫家松田佑香的巧手畫筆一揮下,統統化身Q版超萌小傢伙!
◆鳥類專家+漫畫家聯合打造鳥類世界小劇場
麻雀、鴿子、燕子、烏鴉、綠繡眼等等,都是常被我們忽略的「背景」鳥類,但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只要願意停下來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的這些小生物不僅可愛又聰明,而且各個都很有戲、超有事啊。
本書由日本鳥類權威川上和人等人編寫,透過專家拆解生活裡各種常見鳥類的生態習性,分成生活習性、進食、愛情、哺育、身體構造等共83篇短文來介紹,再由知名漫畫家松田佑香為每篇短文繪製四格漫畫,用可愛明亮的筆觸為各個鳥兒鮮明的個性,呆萌天真,心機深沉,滑稽可愛……生動地表現了鳥類世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愛恨情仇,讓知識變得輕鬆又有趣。
◆你不知道的野鳥祕密
就拿麻雀來說吧,臉頰上的斑點可是大有玄機,斑點越大,代表越能吸收氧氣,身體也越健康,而且這樣的麻雀通常桃花也會越旺;麻雀會模仿其他鳥類進食的技巧,也會挑在昆蟲特別多的季節把孩子養得頭好壯壯;還有,牠們深諳「最危險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道理,膽子大地直接在天敵老鷹的巢穴裡養兒育女……。
我們都知道烏鴉是聰明的鳥類,但其實牠們不僅會用惡作劇趕走老鷹,甚至會偷人類的衣架來築巢,會利用螞蟻洗澡,但聰明歸聰明,牠們卻也是有前科的都市縱火犯……。
鴛鴦這種鳥兒的深情與專一,其實為期僅僅一年,過了繁殖期就各自紛飛,找新伴侶去了。「只羨鴛鴦不羨仙」,這句話我們其實都誤會了……。
日本長尾山雀閒閒沒事或找不到配偶時,會主動幫親戚養兒育女,保家護巢,而且牠們還有一項技能,蒐集其他鳥類羽毛,做出軟綿綿的鳥巢……。
綠簑鷺會把小蟲或羽毛丟到水面上,裝成誘餌誘騙小魚;把蛋產在其他鳥類巢裡並不是杜鵑獨有的習性,其實鴛鴦和灰椋鳥也有托卵行為,只是牠們把蛋下在同種鳥類的巢裡。
◆讓觀察帶來俯拾即是的樂趣
無論是在天上翱翔,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鳥類,或是身邊隨處可見的麻雀或鴿子,在科學家的眼中,確實都還充滿了未知的謎團,有待人類多多了解發掘。而這本書正是帶領你一起發揮想像力,練習觀察和思考的能力的好導遊,偶爾再為鳥兒配上不同的台詞與個性,更為本書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說不定,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又更了解牠們了一些。
【本書架構】
第一章 常見但又令人掛心的小傢伙
第二章 進食就是生存
第三章 鳥類的愛情世界
第四章 養育鳥寶寶
第五章 有趣又驚人的鳥類身體構造
第六章 鳥類的鳥知識
本書特色
★日本知名權威鳥類專家川上和人、三上可都良、川嶋隆義聯手
★知名插畫家松田佑香將鳥類化身超萌角色
★83篇「四格漫畫小劇場」+「科普短文」=有趣又淺顯易懂的鳥類知識讀物
名人推薦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理事長/方偉宏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插畫家/李政霖
作家/李偉文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作家及生態攝影工作者/徐仁修
科普作家/張東君
──聯手推薦
序
前言
鳥類學家/川上和人
閱讀圖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鳥類的一切了,但是這真的只是錯覺──一個編圖鑑的鳥類學者都這樣說了,包准不會有錯。鳥類在天空自由翱翔,我們不可能掌握牠們生活的全貌,即便是觸手可及的麻雀或燕子,至今依然充滿了謎團。
因此,認識鳥的方式除了「觀賞」、「飼養」之外,還有「思考」這一路,而研究就是「思考」的一種,透過假說、實驗、觀察去思考鳥類的「未解之謎」是充滿樂趣的。這本書有一半都是在介紹這樣的研究結果,剩下一半的內容中,松田佑香老師賦予不說人話的鳥類生動又鮮明的台詞,這也是「思考」的一種。
希望各位能和我們一起樂在這兩種「思考」的過程裡頭,相信這樣未來在遇到鳥類的時候,就能夠以不同於過往的觀點來看待牠們了,你可以想像牠們行為的動機,也可以為牠們配上台詞,但願本書能成為這樣的入門磚。
漫畫家/松田佑香
大家好,我姓松田,真的是萬萬沒想到能和川上和人老師成為共同作者!這次的邀約實在是無上的光榮,令我完全不勝負荷,在接到邀約後,我一直處於欣喜若狂、瞠目結舌、面無血色這種對心臟很不好的狀態,終於也走到了今天。
其實我本來就是因為拜讀了川上老師家戶喻曉的名著《鳥類学者 無謀にも恐竜を語る》(鳥類學者,有勇無謀地來談恐龍)受到極大的影響,才會寫出拙作《始祖鳥ちゃん》(始祖鳥),也就是說,我一直都是單方面受到老師的啟發,他對我來說實在很偉大。
諸位偉大的老師每一天都在進行鳥類的研究,每次看到他們那些令人動容的研究成果,我都會有一股神祕的衝動,覺得「我一定要把這麼有趣的『鳥事』推廣到全世界」,要是這種衝動最終為生物和各位讀者之間搭建起橋樑,那就是最令我喜悅的一件事了。
因此,我也希望本書能以淺顯易懂、又怪又有趣的方式,帶領世人進入不為人知的鳥世界,希望你們能輕輕鬆鬆看得開心。
数学的雨伞下 豆瓣
Le théorème du parapluie: ou L'art d'observer le monde dans le bon sen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卡埃尔·洛奈(Mickaël Launay)
译者:
欧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6
法国数学学会“达朗贝尔奖”得主新作
数学,是理解世界本质与万物关联的工具
◎ 编辑推荐
生活的故事 / 思考的乐趣 / 奇妙的亮点
现实中的挑战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你不知所措吗?
数学如同一把神奇的雨伞,让我们鼓起勇气走向真相。
·学会“解决问题”,体会理解世界的乐趣
什么是数感?大小、多少、高矮,该如何正确度量?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乘法”的还是“加法”的?
如何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探索世界运转的齿轮
引力、维度、时空、黑洞,人类如何认知、探索这些基本而伟大的概念?
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本福特、闵可夫斯基……科学巨人们伟大在哪里?
◎ 书籍推荐
撑开数学之伞,享受思考之趣。
——汤涛院士
作者把数学比喻成一把理解世界的雨伞,实在是太贴切了。不敢探索世界的人,就没办法体会思考的乐趣;而不了解数学思考方法的人,就没办法看得更深远。
——范兴亚,北京四中数学社
幽默、严谨、想象、悬念,全都在这段从超市开始的快乐旅程中。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无穷和更广阔的世界。易懂的例子、明确的解释、普遍的规律——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数学!
——亚马逊读者
“惊讶”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而“惊讶”总在观察世界之后。作者唤醒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敬畏,让我们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反思。更可贵的是,这本书能引发读者的求知欲:了解更多,培养自己。这本书尤其应该推荐给那些不服输、爱学习的青少年!
——保罗•勒利弗埃尔,CultureTop书评人
◎ 内容简介
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现实经常会挑战我们的感官和直觉,让我们震惊不已。这时, 数学就像一把雨伞,当撑开这把雨伞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有了迈向真相、 行走在谜团中的勇气;当收起这把雨伞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已大不一样,所谓的“理 所应当”和“显而易见”将被摒弃,现实背后隐藏的真相将带来巨大的启发。这就是数学的 力量。 从代数、几何到相对论,从温度计到黑洞,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 思索、观察与理解世界。让我们带上好奇心,撑开数学这把大伞,在宇宙的奥秘中漫步,体 会解开疑惑后,如雨过天晴般的愉悦。
本书适合对数学、物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数学,是理解世界本质与万物关联的工具
◎ 编辑推荐
生活的故事 / 思考的乐趣 / 奇妙的亮点
现实中的挑战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你不知所措吗?
数学如同一把神奇的雨伞,让我们鼓起勇气走向真相。
·学会“解决问题”,体会理解世界的乐趣
什么是数感?大小、多少、高矮,该如何正确度量?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乘法”的还是“加法”的?
如何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探索世界运转的齿轮
引力、维度、时空、黑洞,人类如何认知、探索这些基本而伟大的概念?
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本福特、闵可夫斯基……科学巨人们伟大在哪里?
◎ 书籍推荐
撑开数学之伞,享受思考之趣。
——汤涛院士
作者把数学比喻成一把理解世界的雨伞,实在是太贴切了。不敢探索世界的人,就没办法体会思考的乐趣;而不了解数学思考方法的人,就没办法看得更深远。
——范兴亚,北京四中数学社
幽默、严谨、想象、悬念,全都在这段从超市开始的快乐旅程中。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无穷和更广阔的世界。易懂的例子、明确的解释、普遍的规律——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数学!
——亚马逊读者
“惊讶”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而“惊讶”总在观察世界之后。作者唤醒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敬畏,让我们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反思。更可贵的是,这本书能引发读者的求知欲:了解更多,培养自己。这本书尤其应该推荐给那些不服输、爱学习的青少年!
——保罗•勒利弗埃尔,CultureTop书评人
◎ 内容简介
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现实经常会挑战我们的感官和直觉,让我们震惊不已。这时, 数学就像一把雨伞,当撑开这把雨伞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有了迈向真相、 行走在谜团中的勇气;当收起这把雨伞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已大不一样,所谓的“理 所应当”和“显而易见”将被摒弃,现实背后隐藏的真相将带来巨大的启发。这就是数学的 力量。 从代数、几何到相对论,从温度计到黑洞,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 思索、观察与理解世界。让我们带上好奇心,撑开数学这把大伞,在宇宙的奥秘中漫步,体 会解开疑惑后,如雨过天晴般的愉悦。
本书适合对数学、物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豆瓣 Goodreads
Eye To Eye: How Animals See The World
作者:
[美] 史蒂夫·詹金斯
译者:
邓逗逗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超过三十亿年的时间里,一切生命体都没有眼睛,直到现代水母和海绵的祖先通过进化,成为了“能看见”的动物。数百万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动物进化出与众不同的眼睛和独有特色的“看”法:成年后,比目鱼的眼睛会移到脸的同一边;河马的眼睛自带护目镜,在水下也可以拥有清晰的视野;牛蛙的眼睛可以帮它吞咽猎物……动物们利用视觉交流、觅食、躲避追捕、寻找伴侣,眼睛是连接它们与世界的重要的纽带。
让我们一同踏上惊奇之旅,走进动物们奇妙的“眼”世界。
让我们一同踏上惊奇之旅,走进动物们奇妙的“眼”世界。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豆瓣
作者:
Suzanne Simard
Knopf
2021
- 5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forest ecologist who forever changed how people view tree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o other living things in the forest–a moving, deeply personal journey of discovery
Suzanne Simard is a pioneer on the frontier of pla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 she’s been compared to Rachel Carson, hailed as a scientist who conveys complex, technical ideas in a way that is dazzling and profound. Her work has influenced filmmakers (the Tree of Souls of James Cameron’s Avatar) and her TED talks have been viewed by more than 1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Now, in her first book, Simard brings us into her world, the intimate world of the trees, in which she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fascinating and vital truths–that trees are not simply the source of timber or pulp, but are a complicated, interdependent circle of life; that forests are social, cooperative creatures connected through underground networks by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heir vitality and vulnerabilities with communal lives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our own.
Simard writes–in inspiring, illuminating, and accessible ways–how trees, living side by side for hundreds of years, have evolved, how they perceive one another, learn and adapt their behaviors, recognize neighbors, and remember the past; how they have agency about the future; elicit warnings and mount defenses,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 sophist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scribed to human intelligence, traits that are the essence of civil societies–and at the center of it all, the Mother Trees: the mysterious, powerful forces that connect and sustain the others that surround them.
Simard writes of her own life, born and raised into a logging world in the rainforests of British Columbia, of her days as a child spent cataloging the trees from the forest and how she came to love and respect them–embarking on a journey of discovery, and struggle. And as she writes of her scientific quest, she writes of her own journey–of love and loss, of observation and change, of risk and reward, making us understand how deeply human scientific inquiry exists beyond data and technology, that it is about understanding who we are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in writing of her own life, we come to see the true connectedness of the Mother Tree that nurtures the forest in the profound ways that families and human societies do, and how these inseparable bonds enable all our survival.
Suzanne Simard is a pioneer on the frontier of pla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 she’s been compared to Rachel Carson, hailed as a scientist who conveys complex, technical ideas in a way that is dazzling and profound. Her work has influenced filmmakers (the Tree of Souls of James Cameron’s Avatar) and her TED talks have been viewed by more than 1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Now, in her first book, Simard brings us into her world, the intimate world of the trees, in which she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fascinating and vital truths–that trees are not simply the source of timber or pulp, but are a complicated, interdependent circle of life; that forests are social, cooperative creatures connected through underground networks by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heir vitality and vulnerabilities with communal lives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our own.
Simard writes–in inspiring, illuminating, and accessible ways–how trees, living side by side for hundreds of years, have evolved, how they perceive one another, learn and adapt their behaviors, recognize neighbors, and remember the past; how they have agency about the future; elicit warnings and mount defenses,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 sophist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scribed to human intelligence, traits that are the essence of civil societies–and at the center of it all, the Mother Trees: the mysterious, powerful forces that connect and sustain the others that surround them.
Simard writes of her own life, born and raised into a logging world in the rainforests of British Columbia, of her days as a child spent cataloging the trees from the forest and how she came to love and respect them–embarking on a journey of discovery, and struggle. And as she writes of her scientific quest, she writes of her own journey–of love and loss, of observation and change, of risk and reward, making us understand how deeply human scientific inquiry exists beyond data and technology, that it is about understanding who we are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in writing of her own life, we come to see the true connectedness of the Mother Tree that nurtures the forest in the profound ways that families and human societies do, and how these inseparable bonds enable all our survival.
自然野趣DIY 豆瓣
作者:
黄一峰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自然野趣DIY》内容简介:落叶、石子、蝉蜕、鱼骨……看似不起眼的自然元素,只需一点巧妙构思,再加上亲手创造,就可以变成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台湾“金鼎奖”获奖作家、资深生态设计师黄一峰与大家分享了他用自然创作记录自然之美的经历,并展现了300多个精彩的自然创意作品。让我们跟随这些简洁易学的制作步骤,轻松动手捕捉自然美,DIY出属于自己的自然野趣!
大自然是活生生的艺术教室,生命万象堪称是美学的奇迹之作。作者黄一峰通过自己十余年的自然观察与创作,捡拾天然的素材,创作出一个个充满“野趣”的艺术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是与大家分享了其“记录大自然时体验到的感动和喜悦”。
大自然是活生生的艺术教室,生命万象堪称是美学的奇迹之作。作者黄一峰通过自己十余年的自然观察与创作,捡拾天然的素材,创作出一个个充满“野趣”的艺术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是与大家分享了其“记录大自然时体验到的感动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