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张文宏说传染 豆瓣
作者: 张文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在新冠仍在全球蔓延之际,我们有理由对自然界与微生物界保持加倍的敬畏之心。我们和传染病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科学防控传染病,已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有哪些可能引发传染的病毒与细菌?我们身边潜伏着哪些常见传染病?新冠、流感、乙肝、埃博拉、鼠疫、艾滋病……虽然都叫传染病,又有哪些异同?疫情新常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儿传染病常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本书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防疫手册,而是一部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普经典。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学专业知识,每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本书将28种常见传染病划分为7大类别,触及不同的人体部位、生活场景,并从“传染病的前世今生”“传染病知识小科普”“张爸敲黑板”等视角,娓娓道来每一种疾病的历史、特性和防护手段,解答我们的常见疑问,让我们既在历史中看清未来的走向,也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加安全。
传染病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繁衍和生存的历史。历史上的每次大流行,都让我们备感谦卑与警觉。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怀抱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控制住传染病,只是时间问题。
2020年11月25日 已读
系统整理了一下所有的感染病,作为基础科普挺好的。戴口罩,勤洗手,安全性行为,不去高危地区,不喝生水,说是基础卫生常识吧,那是多少人乃至医生用命换来的。数一数,每个十年二十年都有传染病的大流行(其实在贫困欠发达的国家一直存在只是不被主流民众重视罢了)。哪是突然的大爆发,只是之前一直被科学家们的不屑努力和运气作出的成果保护着罢了,从小时候的糖丸,接种牛痘,再到长大了的流感疫苗,hpv疫苗…… 之前灰心的时候想会不会一辈子离不开口罩了,读一读历史觉得,应该要对科学技术有多一些信心呀。
DataAnalyst 中国 医学 生活 科普
我问宇航员 豆瓣
作者: [英]蒂姆·皮克(Tim Peake) 译者: 肖能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我问宇航员》是一本以问答形式向读者介绍宇航员太空飞行生活的科普书。本书是蒂姆•皮克作为一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指南,基于他历史性的太空任务,以及他返回地球后被问到的成千上万个问题。他向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揭示了国际空间站里的非凡秘密、前沿科学和诞生于真实生活中的奇迹。
2020年11月9日 已读
相比起来我可能更喜欢Scott Kelly的那一本,虽然这本书答到的细节更多一些。看到第二位宇航员写的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太空中的宇航员看地球就跟我们普通人看地球仪一样一样的呀,往窗外一瞥看到个坑便知是世界上哪个独特的角落,如数家珍想来便是如此。同时再一次,让我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渺小一员,对日常生活心怀无限幸运与感激。
DataAnalyst 科普 航天 英国
菌物志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斑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入围图书
“小菌菌”讲述的真菌与人类共生的精彩故事
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全面认识真菌世界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图力古尔教授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翔博士审校
……………………
◎ 编辑推荐
★ 科学性。本书分四个方面系统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 关于真菌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介绍了真菌在结构上的特征、生长过程,并回顾了人类发现真菌的历史;第二章介绍了食用性真菌;第三章介绍了作为病菌的真菌引发病变的机制和防治措施;第四章描写了真菌在现代医学和科技工业中的贡献。
★ 原创性。本书特别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发现真菌过程中可歌可泣的经历,如中国的青霉素发明人樊庆笙博士、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基础的臧穆先生等。
★ 趣味性。本书通过拟人化的口吻,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人类与真菌亦敌亦友的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 艺术性。整体包装设计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专业精美的说明性图片,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内容简介
我们在葡萄酒里,我们在面包里,我们还在你的鼻孔里。据人类科学家的保守估计,我们在地球上有150万种不同的兄弟姐妹,然而你们却只认识我们中的0.5%。你们一些人把我们当作餐桌上的珍馐,一些人把我们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一些人则利用我们挽救了同胞的生命。在伴随人类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与你们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你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我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现在,真菌帝国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你们会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珍惜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2020年10月16日 已读
好可爱呀。万物生光辉。【虽然总是自称菌菌,感觉卖萌有点过。。。
DataAnalyst 中国 真菌 科普
舌尖上的森林 豆瓣
La forêt qui se mange... ou pas
作者: [法] 大卫 ·梅尔贝克 著 / [法] 康迪斯·阿亚 译者: 李悦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为什么我们吃的蘑菇闻起来都很香?为什么桑葚会把手指染色?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树木的汁液可以喝吗?娑罗子是板栗的丈夫吗?……
你知道吗,森林里有许多可以吃、可以闻、可以品味的好东西,不过有些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千万别碰有毒的浆果与蘑菇!我们为你准备了50个知识小锦囊,让你了解森林里美味的特产,同时学会如何避免误食有毒的植物。
一本让全家人忍不住啃着吃的书!
魔力蘑菇 (2014) 豆瓣
The Magic of Mushrooms
8.4 (9 个评分) 导演: Russell Leven / Jacqueline Smith 演员: Richard Fortey
其它标题: The Magic of Mushrooms / 菌类的魔法
Professor Richard Fortey delves into the fascinating and normally-hidden kingdom of fungi. From their spectacular birth, through their secretive underground life to their final explosive death, Richard reveals a remarkable world that few of us understand or even realise exists - yet all life on Earth depends on it.
In a specially-built mushroom lab, with the help of mycologist Dr Patrick Hickey and some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Richard brings to life the secret world of mushrooms as never seen before and reveals the spectacular abilities of fungi to break down waste and sustain new plant life, keeping our planet alive.
Beyond the lab, Richard travels across Britain and beyond to show us the biggest, fastest and most deadly organisms on the planet - all of them fungi. He reveals their almost magical powers that have world-changing potential - opening up new fronti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2020年10月12日 看过
谁曾想平菇也是吃肉的呢,怪不得这些蘑菇们和肉一样鲜美。话说我记得唯一一个英文笑话就是关于fungi的。放大看蘑菇喷射孢子,再配上后摇,确实要多迷幻有多迷幻。哎,我想生活在森林里有很多蘑菇的地方。【德州怕是不行了。。。
DataAnalyst 生物 科普 纪录片 英国
我在太空的一年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 · 凯利 / [美]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安 译者: 郑永春 / 门雪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长期太空飞行有哪些艰难挑战?
➢宇宙辐射会对人体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临与太空垃圾相撞的灾难性风险,宇航员该怎么办?
➢与所爱之人相隔千里,远离地球的安逸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 · 凯利是一个在太空中生活了近一年的人,是NASA火星计划中颇具野心的任务之一——双胞胎实验计划的参与者,他曾在国际空间站连续生活340天。
斯科特和他的双胞胎哥哥、NASA宇航员马克共同参与了双胞胎实验计划,斯科特在太空生活,马克则留在地球。通过对比他们两人的身体变化,科学家希望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太空生活对人体的影响。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科特4次非凡的太空之旅,以及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成长为航天英雄的传奇历程。斯科特将带我们探索神秘的世界尽头,展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宇航员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将面对怎样的风险,会有怎样的复杂情绪,又该如何适应这个未知的世界。在斯科特的个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力量,以及银河系数不胜数的壮美奇迹。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很酷,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我第一次看人坦陈做选择题的时候要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尽力去选“他们想要让你选”的答案。严肃的航天事业,却又不乏幽默感。而且居然还在书里硬塞了一盆狗粮。感觉这本和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从不同的时间点开始写自己的人生,最后merge到了一起。而我看的另一本纪实,则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人,他们相遇之前的生活,然后随着一章章展开一点点在人生的轨迹上converge。读来真是妙啊妙。
DataAnalyst 传记 科普 纪实 美国
Creaturepedia 豆瓣
作者: Adrienne Barman Wide Eyed Editions 2015 - 8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非常非常可爱的一本书。我想应该是眼睛的原因,不论是危险的,狡猾的,细小的,庞大的,害羞的动物们,都流露着憨憨的神情。灭绝的动物们,神色自若,毫无表情地看着远方。倒是濒危的动物们,眼里都噙着泪。看完书心里软软的,每一个生灵(除了人),都是美丽的存在。
DataAnalyst SALib 动物 漫画/绘本 科普
致命接触 豆瓣
Spillover:Animal Infections and the Next Human Pandemic
作者: [美] 大卫·奎曼 译者: 刘颖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大卫·奎曼与全球顶尖的疾病专家展开了一项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在中国网捕蝙蝠,在孟加拉制作捕猴陷阱、在刚果围捕大猩猩……
他们试图踏访每一个疾病的发源地,去寻找人类大范围感染疾病的根源。大卫·奎曼除了利用翔实的调查资料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著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过程,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一场全球性疾病何时到来?
2020年6月15日 已读
稍微有点啰嗦。冷知识是原来蝙蝠占哺乳动物的1/4,它不搞事谁搞事。不过读完之后对病毒的研究人员报以无上的敬意。我们人类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毛毛虫也是,病毒也是。唯独欣慰(?)的是,我们能自我选择去增加行为的heterogeneity,从而减缓病毒的传播。(或者相反,滥交不带套,有症状不戴口罩,谁知呢。)
DataAnalyst 生物 科普 美国
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 豆瓣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Alien Life
作者: [加拿大] 乔恩·威利斯 译者: 曾毅 / 宋迎春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0
改变世界的,不是超人,而是科学!这是一本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也是有趣的外星生命探索指南。为《火星救援》提供现实版科普指导,为《来自星星的你》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让天文与科技更加融入地球人的生活。
世界上有没有“另一地球”?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如果给你40亿美元,你打算从何时何地开始寻找外星生命?这就是《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研究的话题。
早在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之前,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就已经深深吸引着我们。在这本精彩的作品中,天文学家乔恩•威利斯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生物学这门科学,也呈现了在银河系中找到其他生命的可能性。
威利斯向我们描述了包括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火星车“好奇号”和“新视野号”探测器在内的太空探索任务所取得的全新成果,让读者想象出五种找到外星生命的可能图景,并从其中做出选择。他鼓励我们猜想火星地下冰层中是否可能存在生命,揭示了欧罗巴和恩克拉多斯这两个拥有水冰的卫星上存在生命的重大可能性,又以我们这颗行星的悠久历史为镜,探索了土星的卫星泰坦。他甚至将目光投向太阳系之外,在众多地外行星中调查了那些有可能成为“另一地球”的候选者,并想象了无线电信号从太空深处来到地球的可能。
本书覆盖前沿研究,十分易读,让掌握了基础知识的读者可以自己决定向何处寻找外星生命。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新的智慧文明,希望我们可以学会与他们和平共处。
-----------
【编辑推荐】
1. 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有趣的外星生命探索指南,专业人士对天文学前沿研究的幽默总结。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火星车“好奇号”和“新视野号”探测器,你想知道的有关地外生命的疑惑均可在这本《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寻找外星生命》中找到答案。
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华尔街日报》《太空评论》《出版者周刊》等专家、媒体推荐好书。
3. 科技达人、好奇星人新福利!为《火星救援》提供现实版科普指导,为《来自星星的你》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让天文与科技更加融入地球人的生活。
----------
【媒体评论】
自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宇宙之广,令人惊叹。而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发问: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吗?生命是什么?生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宇宙中的生命和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一样吗?有无发现任何地外生命?有关地外生命的疑惑均可在这本《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带领我们简单回顾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之后,给我们展现了人类搜寻地外生命的宇宙画卷,让人读来心潮澎湃,非常值得推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苟利军
(乔恩·威利斯)传达的不仅有必不可少的科学怀疑主义,更有巨大的热情。
——《华尔街日报》。
鼓舞人心之作……威利斯以幽默、简洁和令人亲近的笔触,有力地呈现了我们在宇宙中并非孤独的证据——这种证据仍然有赖于条件,但也在不断增长。
——《出版者周刊》
(威利斯)清晰地呈现了外星生命有可能存在于近地天体上的理由。
——《温尼伯自由新闻报》
这是一部对天体生物学的简洁概览。关于在太阳系内部和更远的太空中寻找生命的问题,本书不仅介绍了我们已经了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讲述了我们尚未了解的东西。
——《太空评论》
乔恩•威利斯写出了一本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内容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谨、专业。关于外星生命搜索问题,《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不仅穷尽了太阳系中的种种可能性,并且走得更远。
——李•比林斯,《五十亿年的孤独:在繁星间寻找生命》作者
《星际穿越》是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发现生命的重要而又简单易懂的调查研究。从太阳系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中寻找生命的可能,以及我们怎么去寻找它们的生动指南。
——肖恩•卡罗尔,《大画面:关于生命的意义、起源和宇宙》作者
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对卫星和行星探索的全新研究成果,寻找太阳系内外生命痕迹的经典之作。——史蒂芬•本纳,《生命,宇宙和科学方法》的作者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标题就很美。虽然作者一直强调“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漫长的历程和此间的困难艰险还是会让我读着读着一会儿觉着我们人类这个整体的悲哀渺小,一会儿又因为未知的星球上也许发生着我们几亿年前发生的类似的随机事件,从而一步步打开智能生命的篇章从而感到新奇激动。整体还是挺开心的,半夜碰到不懂的概念就摇醒物理大哥找解释,木哈哈。
DataAnalyst 加拿大 宇宙 生物 科普
疯狂的进化 豆瓣
The Wasp That Brainwashed the Caterpillar
9.0 (8 个评分) 作者: 马特·西蒙(Matt Simon) 译者: 吴勐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好莱坞最奇幻的想象,都无法与自然选择的奇观相提并论,本书将带你见识生物圈里那些身怀绝技、怪癖十足、残忍却又迷人的奇特角色。
在海参肛门里反客为主的隐鱼,被砍掉任何部位都能复原的钝口螈,激情至死的袋鼩……它们上演了无数刺激、烧脑的生存戏码,令本书充满让人折服的生物智慧。 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可爱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美插画。
作者马特·西蒙是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专栏作者,他天才的故事视角和机智的洞察力,使得本书成为近年来十分新潮的趣味生物读本。
-
------------------------------
【全书亮点】
-
(博物君)张辰亮审校、推荐
《连线》年度必读科普书
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
-
------------------------------
【编辑推荐】
-
★ 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专栏“怪诞生物每周科考”改编。
★ 《连线》杂志年度推荐,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
★ 生物知识的脱口秀,真实而离奇的进化故事集。
★ 生物行为与当代生活的激情碰撞,博物学大咖的历史段子。
-
★ 本书讲述了在自然选择中面临绝境,却发展出特殊生存之道的动物们,它们演绎了物种多样性的“怪奇物语”。书中蕴含令人敬畏的生物智慧,令人折服。
★ 天才的故事视角和十足的幽默感,使得本书成为独具特色的新潮生物读本,尤其适合新新人类。
★ 不可多得的快节奏佳作,计感十足,每个小节都配有精美的插画,并附带边栏注解。
-
------------------------------
-
【媒体评价】
-
“一本真实而离奇的进化故事集,告诉你‘越是奇异的存在,就越合理’这个道理。”
——《娱乐周刊》
-
“用十分诙谐的风格讲述了进化史上种种惊人的‘军备竞赛’……西蒙的机智,加上他的天才般的古怪念头,让读者不忍释卷。”
——《出版人周刊》
-
“一本难得的快节奏好书,书中充满扣人心弦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示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却又令你毛骨悚然的‘怪胎’物种。”
——《科学新闻》
-
“稀奇古怪的动物介绍令人忍俊不禁,在阅读时你甚至都意识不到,原来自己正在学习一些关于生态位分布和适应性伪装的生物知识。”
——《连线》杂志
-
“我发现这本书相当有趣。书中列举了大量奇特生物的实例,作者悉心让每种生物都变得生动之余,仍未偏离叙述的主题;另外,书中还有不少旁注和额外的实例,令人兴奋。书中所有的动物案例似乎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充分的研究。作者采用了一种拟人化的叙述方式,使真实而密集的文本变得十分容易阅读。”
——美国亚马逊读者
企鹅与其他海鸟 豆瓣
Penguins and Other Sea Birds
8.4 (18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休厄尔 译者: 周颖琪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7
每一位拿到马特这本书的读者都是幸运的。
他用漂亮、独特的插画诠释了这些乘风者的流线型身姿,让你的大脑也不知不觉插上了翅膀,和鸟儿们一起翱翔。
——斯托诺韦乐队(Stornoway)
——————
你知道企鹅出版社的徽标是哪种企鹅吗?
你知道漂泊信天翁一生能飞多少英里,什么时候才会上岸 吗?
《企鹅与其他海鸟》这本美丽的书将告诉你答案,还将告诉你许多其他有趣的冷知识,比如阿德利企鹅的名字来源于一位探险家的爱人的名字,等等。
海鸟们栖息在地球上最辽阔的无人之境,大多数人都很难接触到,哪怕只是它们世界里的冰山一角。幸运的是,艺术家马特•休厄尔用漂亮、独特的插画诠释这些乘风者的醒目身姿,让你的大脑不知不觉插上翅膀,和鸟儿们一起翱翔……
《企鹅与其他海鸟》将吸引爱鸟者,以及艺术与插图爱好者,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
汪老师的植物笔记 豆瓣
作者: 汪劲武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六十余载,山川课堂,饱读自然奇异
一百来种,植物笔记,尽显生命瑰丽
◎ 编辑推荐
地球上有数十万种植物,或远在天边,或近在咫尺,姹紫嫣红、千奇百怪,它们共同为人类的生活环境编织了美丽的衣裳。但,你留意过它们吗?是否观察过身边的花草树木,知晓那棵树的名字,记住那朵花的模样?甚至,为它们做一份观察笔记?
年已九旬的北京大学植物学教授——汪劲武老师就一直默默做着一件事: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用轻快的文字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六十余载的观察心得、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温和细腻的情感体悟,汇聚成了这本充满“植物学者风格”的植物笔记。
即刻行动起来吧,跟随汪老师一同认花识草,学习观察植物的科学方法和技巧,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聆听自己的心声。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植物为一个条目进行讲解,每个条目基本包括植物的彩色照片、科属位置、学名、中文名、英文名、分布范围、形态描述以及作者的观察随笔。部分条目还设有“近缘种”和“逸闻趣事”版块,供读者比较、辨识形态相似或亲缘关系密切的植物种,以及了解与植物相关的文化趣闻。
鱼什么都知道 豆瓣
WHAT A FISH KNOWS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肖梦 / 赵静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你知道吗?鱼不只有7秒记忆
传说只有7秒记忆的鱼,其实是高智商动物。
这种种类比陆地及天空中所有脊椎动物种类总数还要多的神秘物种,在3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完成了高度演化,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交流,会使用工具,懂得合作,甚至懂得讨好与欺骗。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动物行为学及生物学 领域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水底深处的秘密。
这是一本由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耗时四年科普力作。原书上市斩获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入选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长名单,《出版人周刊》《纽约书评》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鱼好聪明呀!虽然科学家们的实验贱贱的……但是如果更多人能因此了解到鱼类的生活,不仅仅把它们当作碗里的菜或是鱼缸里的观赏品,而是有性格有策略的个体和群体,再而生出尊重和保护的心,在有限的生活选择里量力而行去实践,我觉得就已经是进步啦!
DataAnalyst 生物 科普 美国 自然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2019年11月2日 已读
这本书太棒了,推荐给常去远足的人和生活在海边的人。有时间又能细心观察的人简直可以发掘出自然中无穷无尽的意趣。再上一步,理解这山林野趣其后现象变化的机制,这样的生活真的是金不换啊,金不换。
DataAnalyst 博物 科普 英国
圆圈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circles: Visualizing spheres of knowledge
作者: [美] 曼纽尔·利马 译者: 刘勇军 胡忠龙 李鸿元 接力出版社 2019 - 3
这是一本有关圆圈可视化的百科全书,圆圈是一个宇宙性象征符号,代表了完美、统一、运动和无限,唤起人们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自然界中,大到星球,小到细胞、细菌,圆圈无处不在。它们是奇迹的来源,也很快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指导原则,在艺术、宗教、语言、技术、建筑、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轮子。轮子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发明之一,它改变了人类用双脚定义的空间,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升华。
本书从信息可视化角度出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勾勒了圆圈数千年演进的历史,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圆圈应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这一普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本书融科普与审美教育于一体,从人类定居以来的居住地、村落以及城市,到为了与他人更好地交流而创造的表意文字和符号,近300幅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的难得一见的精美插图,让读者在领略多姿多彩的圆圈之美的同时,感受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创造魅力。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S IS GOING TO HURT
8.2 (237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凯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 不读不是英国人!每个英国人都读过的现象级畅销书!半年狂销100万册,出版当天英国亚马逊全网瘫痪3小时!6年221篇男妇科大夫的私密日记,风靡33国的爆笑妇科段子集锦!3句话1个笑点,脸红心跳到根本停不下来!这次可是真的读懂女人了!
☞ 史上更好看、更好笑、更有人气的医生日记!自出版以来任性霸占各畅销书单和亚马逊图书畅销榜榜首!收获亚马逊5000条读者好评,Goodreads口碑榜50000条读者好评!拿奖拿到手软,荣获“国家图书奖”三项大奖(年度新人奖、年度最受欢迎作品、年度图书俱乐部作品)、“《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幽默图书”、“The Books Are My Bag”两项大奖(年度图书奖、读者奖)、“Blackwell 年度处女作奖”、“年度电子书奖”、“Slightly Foxed 最佳传记处女作奖”等多项大奖!
☞ 超越老牌喜剧《是,大臣》《IT狂人》的英式幽默,笑到歪腰肚疼都停不下来!BBC重金砸下剧集版权,2019火热登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金融时报》《观察者报》联袂推荐!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协会前任主席克莱尔•杰拉达、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赞不绝口!
☞ 轰炸英国医疗体系,掀翻整个英国卫生部的爆笑核武!针对2015年英国政府对初级医生所颁布的新合同法,以及同年出现的大规模初级医生罢工浪潮,亚当•凯在书中发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公开信》,大胆揭露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版当日就被部长喊去谈话了!
☞ 每个病人都想要这样的“冷面笑匠”医生!再也没有人能像亚当•凯一样,在哭笑之余将年轻医生的滑稽、心碎与勇气描述得如此走心!更重要的是,他让人感受到幽默外壳下柔软坚强的医者之心,教人珍惜生命、有勇气面对苦痛人生!
☞ 已得到拥有550万专业用户、200万医生用户的国内权威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商丁香园特别推荐!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实习医生亚当 • 凯的爆笑日常!------
◆ 凯医生之工作糟心篇
• 想了解每周工作97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买不起房的可怜时薪、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浑身沾满海啸般喷发的各种人体体液、得不到夸赞的救人日常、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001:这是本周我第三次被别人的鲜血浸湿内裤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扔掉内裤,继续回去工作。这可是CK的,15英镑一条,我感觉自己是越工作越穷啊。
002:我告诉一位病人,他得等到下周才能做上核磁共振,他听后威胁说要打断我的腿。我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太好了,这样就能歇几周病假了”。
◆ 凯医生之呵呵呵篇
• 你想象过男妇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哪些“奇葩”吗?——对妇科常识无知到让人抓狂、上演各种“小孔塞大物”的闹剧(你可能再也无法直视腌小黄瓜、遥控器、马桶刷、健达奇趣蛋和肯德基全家桶了)、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001:在急诊室给病人开了事后避孕药,然后她问我:“昨晚我跟三个人睡了,只吃一粒够吗?”
002:是的,夫人,产妇在生孩子过程中确实会不小心拉出大便。不过假如你昨天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你不要吃那一大盘“助产”的咖喱,对你担心的这件事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 凯医生之掏心窝子篇
• 医生是手握母亲和婴儿生死大权的人——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因为无论多么谨慎,悲剧总有一天会重演。你无处可逃,你拼尽全力,却还是要接受一个无力挽回的悲伤结局……
• 当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意味着……——他说:“妇产科是唯一一个让我兴奋,并且真的有所期待的地方。”
2019年7月29日 已读
每一个藏在角落不起眼的小段子,可能就是别人和命运和死神之间惊心动魄的抗争啊。反过来也是这样吧,我们的拼尽全力也好,沾沾自喜也好,悲恸欲绝也好,可能也就是别人眼里的一个段子而已,放轻松。
医学 待业 科普 纪实 英国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6 (590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可爱的诅咒 豆瓣
The Curse of Lovely
8.2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雅基·马森 译者: 王丽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 - 2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一名深受“可爱诅咒”折磨的“圣母”,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人生终将被摧毁。于是,她联系了一位曾经一起工作十年的心理治疗师,尝试性地迈出了解除“诅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为本书“播种”的第一步)。
作者从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同时,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在这本书里,她将分享“圣母们”自我治疗和心灵成长的故事。
本书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过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好好爱自己。
2019年3月12日 已读
叫圣母有些过分了。里面有些美国人适用的练习拿到我们的文化背景下也许稍有些流于形式。但我还是赞同一句话,“每次只迈一小步,心里想着,我们是在勇敢地为自己做一次克服恐惧的努力。” 多鼓励自己去面对恐惧,勇敢一点点,才会历经时日,成为自己心中勇敢的人。虽然我疑问的是但凡性格缺陷都要归属到小时候。可我一直活得开开心心爹娘还一直惯着,为什么我也有里头的一些症状呢。最近这些年越发质疑拿童年来解释一切了,谁有完美的父母,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多了去了,如果不是长期的systematic的虐待行为,又该去哪里归因呢?
待业 心理 科普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