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你体内的鱼 (2014) 豆瓣
Your Inner Fish
8.9 (7 个评分) 导演: David Dugan / Alex Tate 演员: Neil Shubin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the human body looks the way it does? Why our hands have five fingers instead of six? Why we walk on two legs instead of four?
It took more than 350 million years for the human body to take shape. How did it become the complicated, quirky, amazing machine it is today?
Your Inner Fish delves deep into the pas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Premiering Wednesday, April 9, 2014, the three-part series reveals a startling truth: Hidden within the human body is a story of life on Earth.
(Read more on
)
2024年4月2日 看过
完全打破我对古生物学家的刻板印象!老爷子原来是个超级e人,不管是在极地还是热带,只要是提到研究的领域相关他都好快乐好满足!虽然开头是他带着一群学生在解剖人类尸体,最后他还掏了切了一半的人类大脑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略需要一些心理架设才能看得下去。也还想感叹,热爱真是这世界上最打动人的东西。跟年龄没啥关系,六十岁了,一点不影响眼神闪闪发亮。怪不得他说找化石是serendipity哎!
结语说,Inside every organ, cell and gene of our body lie deep connections to the rest of life on our planet. 想想我们今日有幸能(即便有限地)感知万事万物在时间的长河里与我们的联系,真神奇啊。
漂在加拿大 生物 科普 纪录片 美国
Your Inner Fish 豆瓣
作者: Neil Shubin Books On Tape 2008
2024年3月28日 已读
无知的我开始是没有留心封面和简介的,所以抱着是一本类似于your inner child这类的心理自助书开始听的。结果,人家是真fish不是比喻!
没想到古生物学家对石头的了解和爱这么深。看他说自己天天去找石头,开始感觉满山的石头都长一样,直到有一天,突然就能看出来哪块里面有化石了。读出了武侠小说里面武功升境的激动来。
想到我们的身体里,仍旧有着我们祖先的痕迹,包括我们在海里的祖先,比如说耳朵里小小的一块骨头。感觉好亲切呀。要是我读书时候好好学生物就好了,可能会更有共鸣。
Libby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生物 科普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4年3月11日 已读
图书馆边上有个展馆,主题是最近几十年代在本地长大的小朋友,过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展出了小朋友们的玩具,庆祝的节日,还有日常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小板块,是小朋友们对于他们生活各种问题的回答。有一个问题是,你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我随意看了几张,有位小朋友写的是,回中国走一趟。我想,也算典型。还有一位小朋友写,when I was born. 对着这个答案我看了一会儿,没忍住在心底笑了声,感叹这小孩儿,小小年纪还挺深沉。
而这本书的末尾,写到鳗鱼们成年后各显神通,准确无误穿越大洋,洄游至出生地。而它们依赖的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尚无定论,许是出生地的熟悉气味,许是幼时旅行过程中一路留在身体里的海洋气息。哪怕经历蜕变和几十年间在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之中的生活,依旧可以凭借来时的“记忆”返回出生地。
突然就想起了我在展馆心底的那一笑,现在看来,笑的是我自己的傲慢啊。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瑞典 科普
蘭的10個誘惑:透視蘭花的性吸引力與演化奧祕 豆瓣
作者: 呂長澤 / 莊貴竣 遠流 2017 - 3
這是10段蘭花與昆蟲間充滿愛恨交織的故事,
也是10種讓人驚歎的植物演化奇蹟……
蘭花,在美麗的外表下,暗藏許多心機。
被鎖定的昆蟲往往無法抗拒它們的魅力或性誘惑,
一步步走入那精心設計的陷阱中……
一只包裹,開啟了長達40年的謎團……
情路坎坷,誰才是我真正的另一半?
親愛的,這是我想念你的味道……
蘭花與昆蟲間,充滿這樣阿諛我詐、迂迴攻防的故事,
讓演化學家達爾文忍不住說出:「在我一生的研究中,沒有任何材料能比蘭花來得有趣!」
蘭花,開花植物中最多種類的一科,也是號稱有著最高級演化技巧的神奇植物。它與授粉昆蟲經過長期互動與演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動植物攻防生態。本書藉由細膩的水彩插畫、步驟圖解與生動的筆法,娓娓述說世界上知名蘭花的生態故事,以及與昆蟲之間的互動關連,更在在顯露出植物演化的神奇與多樣風貌。
讚歎推薦
王震哲(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讚標(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東君(青蛙巫婆‧科普作家)
黃一峯(生態藝術家‧環境教育工作者)
雷雅淇(泛科學PanSci主編)
我跟蘭花的接觸,始自小時候去對面鄰居家看他種的許許多多、各種各樣、奇怪獨特的蘭花。後來我經常去看他的蘭花,那是因為我要找花瓣顏色獨一無二的,好餵我的毛毛蟲吃,好收集不同顏色的毛蟲便便,豐富我的收藏。長大以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暴殄天物。因為那個蘭花叔叔,是首位在台灣研究蘭花組織培養的王博仁博士。
長年以來,一直都以為我是為了毛毛蟲才這樣一再的回去看他的蘭花。不過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實是被蘭花蠱惑、受到蘭花的深深誘惑。書中寫了十個精采的蘭花故事,但是那其實還低估了蘭花的本事,它們的實力絕對不只如此。你看了就知道。──青蛙巫婆‧科普作家 張東君
幾年前,我曾擔任過幾本蘭花書籍的美術編輯,也讓我對蘭花產生極大興趣;設計書籍時常想,如果作者描述關於蘭花的授粉以及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能有照片輔助說明,那會更加詳盡易懂。但與作者討論之後,才發現有相當的難度。的確,同為生態攝影師的我也意識到,要在野外拍攝這些特殊的畫面,不只靠經年累月的長時間守候,還要有相當的運氣才能達成。
如今,這本《蘭的10個誘惑》運用了插畫搭配文字的方式,將蘭花的生命故事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本兼具藝術性與閱讀樂趣的科普作品。透過本書,讓我們可以一窺奧妙而神祕的蘭花世界。──生態藝術家‧環境教育工作者 黃一峯
人的真愛或許容不下第三者,但蘭花在找尋真愛時卻常常需要第三者介入;為了要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遇見對的伊,蘭花煞費苦心誘惑的不是情人,反而是第三者──扛起傳粉重任的昆蟲。為了傳宗接代,它們也會精心裝扮、花言巧語、備齊厚禮、用盡心計,授粉的過程就像是精巧設計過的機關。這些讓人忍不住驚呼、帶著清雅幽香的情事,是專屬於蘭花的愛情故事。 ──泛科學PanSci主編 雷雅淇

自序
緣起,無限感恩
眾所皆知的演化學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經在寫給虎克(Joseph Dalton Hooker)的信中說到一句話:「在我一生的研究中,沒有任何材料能比蘭花來得有趣。」究竟蘭花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演化學之父對它如此著迷?
綜觀所有開花植物,蘭花是其中最大、多樣性最高的一科,有將近740屬和超過280,000種,到現在為止,每年都還不斷有新的種類被發現,更別提那超過100,000種以上的園藝栽培種及變種。在不同地區,蘭花為了吸引不同授粉昆蟲前來傳播花粉,長期共同演化的結果,造成了高度歧異的花部變化,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授粉機制。除了利用蜜腺或其他食物資源回饋來吸引授粉者的方式之外,更有像是性欺騙、陷阱、機關、生育地模擬……等各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每次的發現總是讓演化學家讚歎於這些精巧的機制。
隨著越來越多授粉學家投入研究,這些精采的授粉故事就像一片片拼圖般,逐漸拼湊出蘭花與昆蟲共同演化的歷史。然而,這些授粉的研究幾乎都只呈現在一篇篇艱深的外語論文中,或是某些探討授粉生物學的專業書籍裡,大多數讀者根本無法領略蘭花授粉的精彩與細膩。在臺灣,甚至難以找到任何一本述說授粉故事的科普書籍,也因此更加深了本書的催生。
於是在2014年的某個夜晚,一通電話突然響起,電話的那頭傳來了一句話:「我們來寫一本書好嗎?寫一本蘭花授粉的書籍。」就是這句話,將我們三個串連起來,決定共同完成這件事。
在這三年的努力中,從達爾文成功預測大彗星風蘭傳粉者的傳奇故事,到世界各地經典的蘭花授粉案例,我們逐一將眾多研究論文及觀察資料轉化為簡易好讀的文字,以便讓更多人能一窺授粉生物學的祕密,再加上精細的電腦繪圖的插圖,清楚傳遞出每個傳粉步驟的細節;更重要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領略到蘭花的美麗與藝術性,本書更有別於一般科普書籍以照片為元素來傳達與講述,反而採用水彩手繪圖創造情境與美感。這也呼應了在達爾文那個年代總是利用石版畫做為蘭花觀察記錄的時代背景。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藝術性及科學性兼具的作品,讓大眾讀者更能了解蘭花授粉機制的精巧,以及其背後所述說的演化故事,更希望讓每位讀者體會到自然之美。
臺灣身為蘭花王國,在僅有35,980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上,卻擁有高達101屬、超過400種以上的蘭花。不管是我們身邊的草地,或是郊山的樹林中,可能就隱含著這些精采的故事。希望本書得以激起更多人的共鳴及對自然的關注。
本書之所能夠問世,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讓這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同時也要謝謝林業試驗所的蘭花專家林哲緯先生對內容的專業校訂與建議;臺大實驗林研究人員楊智凱先生情義相挺的提供赤箭屬資料照片;還有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林讚標教授、生態藝術家黃一峯先生、科普作家張東君小姐、泛科學主編雷雅淇小姐為本書撰文推薦。此外,要特別感謝師大生命科學系的王震哲教授與師大進修推廣部的黃文權老師。王教授是帶領我們進入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殖生物學上的啟蒙恩師,開啟我們對蘭花授粉研究的興趣,而黃老師則在我們撰寫這本書期間提供許多技術上與精神上的支持。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讓我們能全心完成本書。
推薦序1
植物之美,不只在寂靜而已
植物,或許是因為欠缺行動的能力,在大部分人眼中不過是樹、雜草,或至多是花季時令人讚歎的繽紛色彩。但植物真的是如此無趣嗎?當你深入了解植物世界之後,就會發現那是極為誤謬的觀念。
正因為植物欠缺行動的能力,它必須利用各種更複雜、更巧妙的構造及手段才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在授粉時,需仰賴各種媒介的幫助,因而和傳粉者之間形成了極為巧妙而有趣的交互作用。
蘭花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的類群,和傳粉者共同演化出極為多樣的花部形態。本書選取蘭花授粉生態中十個有趣的主題,以生動的筆法,佐以精緻的科學性插圖,再加上極具藝術性的水彩插畫,深入淺出的介紹蘭花如何利用美色、氣味、詐術、陷阱以及各種巧妙的機關來吸引、欺騙或強迫昆蟲幫它傳粉。各種匪夷所思的構造及方式,令人拍案叫絕。
寂靜的植物所展現的氣象萬千,竟是如此奇妙,一花一世界!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王震哲
推薦序2
一本極具藝術感的科普佳作
植物與授粉媒介的交互作用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主題。從西元1862年達爾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關於蘭花與昆蟲授粉的書籍開始,科學家便陸陸續續藉由他們在野外的觀察與實驗,逐一拼湊出植物授粉的奧祕,尤其是在蘭科植物這一個類群中,更是演化出多樣且高度特化的機制。
本書的三位作者莊貴竣、鄭杏倩、呂長澤均是師大生物系的前後期同學,專研植物的授粉生物學或生物岐異度。雖然已離開學校,但對於植物的熱情依舊存在。他們三人共同合作,結合了個別的專長及對生命現象的深刻了解,以生動的筆觸編寫了一本極具藝術感的科普書籍。
有別於艱深的學術文章,本書透過饒富戲劇化的故事情節,帶領我們從昆蟲或是蘭花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授粉過程,而且利用精細的電腦繪圖技術,剖析每一個關鍵的動作及步驟。最引人入勝的,便是那一幅幅手繪的水彩插畫,從每個蘭花的生育環境、植株外型,到近緣物種的整理與對應,都讓人十分讚歎。這不僅是科學性的報導,更有著藝術性的展現,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蘭花最具代表性的10種授粉模式,是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 林讚標
2024年3月2日 已读
兰花界多少大骗子!一个个的空手套授粉啊!这里面的画特别好看,甚至把骗昆虫的具体步骤都画出来了,精彩纷呈。
读达尔文猜测马达加斯加有30公分口器的昆虫给大彗星风兰传粉,到四十年后人们在当地发现了有那么长口器的蛾子,再到提出假设的一百三十年后整个授粉过程被真正观察到,科学家们隔着时空的有力击掌让人振奋。
看到笑出声,经过的物理大哥问我在看啥。我男兰发音不清,让他误会我在看不正经的小说。不过话说回来,这里面有些过程描写让人遐想,完全可以当黄文素材了哈哈,横竖不都是一回事嘛😜
RichmondLib 台湾 图书馆 植物 漂在加拿大
Entangled Lif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erlin Sheldrake Random House 2020 - 5
When we think of fungi, we likely think of mushrooms. But mushrooms are only fruiting bodies, analogous to apples on a tree. Most fungi live out of sight, yet make up a massively diverse kingdom of organisms that supports and sustains nearly all living systems. Fungi provide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planet on which we live, and the ways we think, feel, and behave.
In Entangled Life, the brilliant young biologist Merlin Sheldrake shows us the world from a fungal point of view, providing an exhilarating change of perspective. Sheldrake’s vivid exploration takes us from yeast to psychedelics, to the fungi that range for miles underground and are the largest organisms on the planet, to those that link plants together in complex networks known as the “Wood Wide Web,” to those that infiltrate and manipulate insect bodies with devastating precision.
Fungi throw our concepts of individuality and even intelligence into question. They are metabolic masters, earth makers, and key players in most of life’s processes. They can change our minds, heal our bodies, and even help us remediate environmental disaster. By examining fungi on their own terms, Sheldrake reveals how these extraordinary organisms—and our relationships with them—are cha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life works.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留神回来发现作者的姓长的也像是一种蘑菇哈哈,是不是缘分!
蘑菇好可爱哦,方方面面都可爱,霉菌(如果不在自己家里出现的话)也很有趣!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啊。
从此以后我看见两棵靠近的大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它们在人类看不见的地下,依靠菌丝“手拉手”,传情达意。树木也有树木的(真菌)网络一线牵呀!
Libby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真菌 科普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 豆瓣
Will My Cat Eat My Eyeballs?: Big Questions from Tiny Mortals about Death
作者: 凱特琳.道堤(Caitlin Doughty) 悅知文化 2021 - 10
一本正經又幽默地揭開死亡謎底,
讓你笑著嚥下最後一口氣!
剝去詩意,一探耐人尋味的死後世界。
★ Amazon年度選書,討論數高達2.7K
★ Goodread讀者票選最佳科普讀物
★ 熱銷全球14國版權
人在外太空出意外的話遺體去哪裡了?你有聽過死後屍體還會動嗎?
過胖的人骨灰會不會比較重?連體嬰其中一位死掉的話怎麼辦?
這裡是殯儀館,會盡可能友善地對待所有人,包括死人。
但不保證你可以和心愛的倉鼠葬在一起,或不會因昏迷而遭到活埋。
本書收錄了關於死亡的各種冷知識,從屍體的保存方法、驗屍官的工作內容,到木乃伊的製作過程……以文化、風俗、法律、科學等角度,揭開我們對死亡的困惑,像是應該把遺體埋得多深,或臨終前是否看得見一道白光。
來自34個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正面迎擊,例如──
搬家的時候可不可以挖出心愛的寵物貓?
能不能把自己做成標本,供後世瞻仰?
如果在飛機上心臟病發,屍體會藏在哪裡?
死亡或許讓人感到絕望或恐懼,作者卻透過生動犀利的筆觸,表達對生命的熱愛與尊敬。在她眼裡,死後的世界充滿了想像,但也記住,不是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最後,聽我的忠告,死前千萬不要做這些事:
‧吃一包爆米花,試圖惡整火化人員。
‧囑咐家人留下你的頭蓋骨。
‧用最後的力氣扮鬼臉,好讓你用古怪的表情下葬。
本書特色
‧揉合科學研究與實戰經驗,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
‧以詼諧風趣的口吻,化解我們對死亡的恐懼。
‧書末附上五題快問快答,滿足無限的好奇心。
不怕死推薦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暢銷作家
小冬瓜|單程旅行社社長、人氣YouTuber
NeKo嗚喵|YouTuber說書人
怀孕呵护指南 豆瓣
作者: 六层楼先生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7
怀孕不仅是一个孕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对于怀孕的人,尤其是第一次怀孕的人来说,她正在经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次,这是陌生且充满未知的旅程。
作者六层楼先生着眼于女性在怀孕前后会遇到的问题,以轻松幽默、专业靠谱的“六”式科普,提供孕期健康指导,解答高频孕产问题,帮助怀孕女性以及每一位关心怀孕女性的人看到孕期及产后女性的生理、心理变化,并在知识和情感层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让每一位面对生育课题的女性,少一点焦虑、困惑,多一份笃定与理性。
2024年2月13日 已读
本来我以为我的年龄就算怀孕只会是高龄产妇,结果看到最后发现在国内的定义是“高危产妇”🤪 怪不得老爸老妈着急。
啊本来就是想看看科普,结果真的挺吓人的,感觉有一万种方式things can go wrong…前一阵看连环杀手分析,感觉当个女孩/女人够难的,啥也没做错会被盯上当猎物,现在看怀孕当妈妈的科普,身体哪里出个错小命就悬一线了。 生而为女,也是hard模式啊。
不过,也在读书的过程中第一次意识到,我也曾经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是连在一起生活着的呀。
中国 怀孕 漂在加拿大 科普
鸟类 豆瓣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2月5日 已读
早知DK作为百科全书有名,今天一翻果然。高清大图,给俺们外行人士和小朋友们简明扼要科普了鸟巢鸟蛋鸟爪鸟喙翅膀,还有鸟的沟通鸟的捕食鸟的迁徙鸟的感官。
里面有张鸟的骨骼图,说来惭愧,我就拿它给厨房新手物理大哥科普如何用剪刀解剖一只鸡(也是鸟嘛)。哪里是龙骨,就是可以剪出来两大块鸡胸肉的地方,哪里是锁骨,就是鸡身上那个V型的,用剪刀剪不动的骨头……挺有用的,感觉他的眼睛学会了。
Richmond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百科 科普
候鳥的世界 谷歌图书
作者: 鈴木まもる / 鈴木守 遠流 2017
日本知名鳥巢專家與繪本畫家鈴木守
帶你仰視天空,聆聽候鳥的歸鄉心情。

  一到春天和冬天,從南方飛來了好多好多的候鳥,
  有綠頭鴨、黃雀、八色鳥、蜂鷹、夜鶯……
  113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鳥兒飛越又廣又大的天空,
  走過數千、甚至數萬公里,就是為了到彼岸築巢、孵蛋和育雛。
  為什麼牠們會堅持如此遙遠的飛行呢?
  跟著候鳥們,一起來趟遷徙之旅!

本書特色

  ◆生命教育的引導:
  帶領孩子從動物的故事來認識環境生態。候鳥為了生存不辭千里的奔波南北,途中也會遇到各種天敵,牠們依然不畏艱難地長途飛行。這些面對未知與困難的生存勇氣值得小讀者們學習。

  ◆環境保護的重要:
  候鳥在飛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獵殺,或是繁殖地或生存地的破壞,讓牠們無處可去。這些人類或有心或無意的行為,都更加嚴重的影響了動物的生活與生存。

  ◆動物知識的補充:
  你知道候鳥斑頭雁的旅途中,會飛越世界最高的山嗎?透過牠們的故事,除了更加認識這些長途旅行的動物,也更加讚歎牠們生存的能力與勇氣。

  ◆無以比擬的壯闊圖畫:
  鈴木守透過多幅仰角且充滿藝術價值的壯闊繪圖,讓讀者看見動物與自然的美;同時以美妙的文字,引導讀者充滿情意的來閱讀動物的故事。

震撼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候鳥的百科全書……是一本大人與小孩都適合的繪本,透過逼真的繪圖與扼要的資訊,讓我們很快且深刻的了解鳥類長程遷移的艱辛與努力,以及這世界不同地區及鳥種的多元特色。我們的心,也跟著鳥兒飛揚起來了。

  李貞慧(繪本教學推廣教師):
  各式各樣的候鳥既不用看地圖、也不用GPS導航系統,就能遠渡重洋飛回自己的出生地築巢、產卵、養育雛鳥,這是多麼令人驚異的能力啊。……推薦這本不只是候鳥知識圖鑑、而是傳達更深層生命價值與生命關懷的繪本給大家。
An Immense World 豆瓣
作者: Ed Yong Random House 2022 - 7
The Earth teems with sights and textures, sounds and vibrations, smells and tastes,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But every animal is enclosed within its own unique sensory bubble, perceiving but a tiny sliver of an immense world. This book welcomes us into a previously unfathomable dimension—the world as it is truly perceived by other animals.
We encounter beetles that are drawn to fires, turtles that can track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s, fish that fill rivers with electrical messages, and humans that wield sonar like bats. We discover that a crocodile’s scaly face is as sensitive as a lover’s fingertips, that the eyes of a giant squid evolved to see sparkling whales, that plants thrum with the inaudible songs of courting bugs, and that even simple scallops have complex vision. We learn what bees see in flowers, what songbirds hear in their tunes, and what dogs smell on the street. We listen to stories of pivotal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while looking ahead at the many mysteries which lie unsolved.
In An Immense World, author and acclaimed science journalist Ed Yong coaxes u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our own senses, allowing us to perceive the skeins of scent, waves of electromagnetism, and pulses of pressure that surround us. Becau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our world we don’t need to travel to other places; we need to see through other eyes.
2024年1月27日 已读
且看这大千世界如何大千。第一次听说,喜欢umwelt这个概念。明明是德国人的定义,不知为什么有种坛经里风吹心动又幡动的意味。
Libby 动物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普
Drop Acid: The Surprising New Science of Uric Acid―The Key to Losing Weight, Controlling Blood Sugar, and Achieving Extraordinary 豆瓣
作者: David Perlmutter MD 2022 - 2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Unlock the secret to extraordinary health by reducing high uric acid levels—the hidden risk you didn't know you had—by the author of Grain Brain and Brain Wash.
What do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fatty liver disease, hypertens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premature death have in common? All can be stoked by high uric acid levels.
Our most respect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is bursting with evidence that elevated uric acid levels lie at the root of many pervasive health conditions, but mainstream medicine for the most part remains unaware of this connection. This is especially alarming because 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s don’t know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increased levels, putting them at risk for developing or exacerbating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illnesses.
Offering an engaging blend of science and practical advice, Drop Acid exposes the deadly truth about uric acid and teaches invaluable strategies to manage its levels, including how to:
Reduce fructose and foods high in “purines” through simple dietary edits
Lower uric acid levels through natural hacks like consuming tart cherries, vitamin C, quercetin, and coffee
Identify common pharmaceuticals that threaten to increase uric acid
Implement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like restorative sleep and exercise
Easily test your uric acid levels at home—a test routinely performed in your doctor’s office during regular check-ups but typically ignored
Featuring the groundbreaking “LUV” (Lower Uric Values) diet, 35 delicious recipes, self-assessment quizzes, and a 21-day program for dropping levels, Drop Acid empowers reader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address this hidden danger and live longer, leaner, and healthier lives.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为着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是可以读一读的。我还买了本中文版给爸爸。我原来还真不知道原来尿酸和血糖高之间还有和睡眠之间有这么大的关联。给的建议挺中肯,就是执行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我觉得同为提倡自己做饭,日本人更多是从自立和建立与自然的联系的角度,而美国人是从“这样你才真正清楚吃到肚子里的究竟有什么”的角度。
想搞个长时间连续测试的血糖检测仪,偶尔fasting,多走动,少酒精(尤其是啤酒),尝试改善睡眠,少吃合成食物或者外食,摄入蔬菜水果引发的暂时血糖上升不用太在意,补充维C和鱼油。和人建立联结可以使得参与运动更能被坚持,而写下计划可以使得各个步骤更好地被执行。这里面说的一句话我想在哪都适用,If you don't like the road you're walking, start paving another one.
Libby 健康 医学 漂在加拿大 科普
野鸟会躲藏 豆瓣
作者: 何华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野鸟会躲藏》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哪些野鸟会躲藏? 躲在哪儿?怎么藏?野鸟为什么要藏?
从事野外鸟类观察,作者何华仁常会因为一群擅长躲藏的鸟,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野鸟在自然环境中神出鬼没,施展各种躲藏本事,宛如戏法精湛、本事高超的魔法师。然而事实上,这些绚烂的躲藏技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生存之道。
本书作者为知名版画家,长期从事鸟类观察以及野鸟图画书创作。本书收录了14种拥有独特躲藏技巧的台湾野鸟。通过简洁、诗意的文字以及活泼可爱的图画,清楚地呈现出了野鸟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让孩子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了解野鸟用什么方式躲藏,又会藏身在怎么样的环境。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这里面的画的鸟都好可爱啊,细节丰富。爱观鸟的人在台湾肯定超级满足的。尤其是拟啄木鸟,小小一只,肉墩墩,脸上那叫一个五彩缤纷,像画上去的一样。实不相瞒,里面的正经名字,我多半都不会读,出版社给注了拼音,有心了🥹
Richmond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普 绘本
Chip Wa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ris Miller Scribner 2022 - 10
An epic account of the decades-long battle to control what has emerged as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resource—microchip technology—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creasingly in conflict.
2024年1月8日 已读
这书读得久,一年多,最后几章还是勉强有声书听完的。梳理下精彩的历史,好处是不懂的概念可以随时咨询物理大哥。所以我到后来最大的疑问反倒是,后半本中文版得删减成什么样才能出版啊。
我有时候觉得,在某一些书的世界里,读者感受到的,是以作者的价值观为中心的umwelt。怪不得谁都想当强有力的story teller,这故事里美国轮番创新日本极致钻研韩国渔翁得利台湾勤奋苏联明偷中国暗抢欧洲小弟们除了听命防止家被偷光几乎没啥存在感……
既要让收费低廉又勤劳的亚洲人给你们做芯片,什么凌晨一点出了问题美国工程师第二天才能爬起来修要是台湾的工程师两点就爬起来修好了,又要人家学习不到你先进的技术也不抢你的生意,这时候就真要佩服美国人觉得自己永远能掌控全局的自信了。
Libby 历史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技
The Joy of Sweat: The Strange Science of Perspiration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Sarah Everts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 - 7
Sweating may be one of our weirdest biological functions, but it’s also one of our most vital and least understood. In <em>The Joy of Sweat</em>, Sarah Everts delves into its role in the body—and in human history.<br /><br />Why is sweat salty? Why do we sweat when stressed? Why do some people produce colorful sweat? And should we worry about Big Brother tracking the hundreds of molecules that leak out in our sweat—not just the stinky ones or alleged pheromones—but the ones that reveal secrets about our health and vices?<br /><br />Everts’s entertaining investigation takes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from Moscow, where she participates in a dating event in which people sniff sweat in search of love, to New Jersey, where companies hire trained armpit sniffer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ir anti-sweat products. In Finland, Everts explores the delights of the legendary smoke sauna and the purported health benefits of good sweat, while in the Netherlands she slips into the sauna theater scene, replete with costumes, special effects, and towel dancing.<br /><br />Along the way, Everts traces humanity’s long quest to control sweat, culminating in the multi-billion-dollar industry for deodorants and antiperspirants. And she shows that while sweating can be annoying, our sophisticated temperature control strategy is one of humanity’s most powerful biological traits. Deeply researched and written with great zest, <em>The Joy of Sweat</em> is a fresh take on a gross but engrossing fact of human life.
2024年1月3日 已读
方方面面科普流汗,很好玩。虽然期待汗水在刑侦科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来破解谜案,心里也明白对于大众是更多隐私权的让渡。
被科普了原来流汗并非为了身体解毒,所以但凡养生理论说流汗排毒的可以直接弃之不看。而你觉得亲密的人身上闻着臭,可能你就是不爱ta了,很好,这不仅仅是二流感情理论的调调,背后也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有人做研究发现常蒸桑拿流汗的人似乎心脏更好,作者没分析的我觉得是不是蒸桑拿和抽烟喝酒是互斥的,而且很多人是在锻炼之后再去蒸桑拿本来就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更有钱。
止汗剂当年的广告策略更是给人当头一棒。广告商如何成功营销卖出更多商品,在于prey on人们的insecurities。我觉得以后可以拿这作为准测,让你觉得不买就不够安全感的,不管是商品,服务,还是XX自我进修,都是垃圾套路。
Libby 人体 加拿大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豆瓣
作者: 叶灵凤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
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唯一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 最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绘的方式再度呈现,便增添了满满的新意。
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近乎一片空白,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日。因此叶先生的这本小书,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书,又是新书。早在1958年繁体版首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书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华书局进行重版。简体中文版则首次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证了这本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本2017年最新的简体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贵的实拍图与手绘图,并补充了相关物种信息,由商务印书馆倾心推出;繁体插图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2023年12月26日 已读
在香港生活过的人一定会觉得很亲切,至少勾起了我很多当年行山的回忆,只恨自己没有早一点发掘其中乐趣,多走一些路看风景。
花鸟虫鱼都讲一讲,蛇鼠蚁也没落下。香港的香原来和土沉香的香同宗,而鲎兜兜转转和“发姣”搭上了线,多有意思。 这个新版本里编辑添的照片和勘误都很好。
遗憾是很多物种都提到了吃法或是用法,书里所叙述无非当时的家常风俗,而今编辑的注告诉我们,它们多半濒危甚至灭绝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因为人的口舌之欲,占有之心,一一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河流中。
RichmondLib 博物 图书馆 图鉴 漂在加拿大
医生的告别 豆瓣
作者: [美]巴德·肖 译者: 付稳 2019 - 3
巴德·肖所回忆的医疗前线生活,是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山峰,更是他们无法体会的高压与焦虑。他所有的呼吸与思考都被医疗工作占据,家庭关系遍布淤青,*任妻子离他而去。他总是担忧得太多,而睡眠却太少,还在中年时罹患焦虑症和淋巴癌。
他*次与恩师斯塔兹(肝移植之父)合作,就被灌输了“相信生命”的信念。斯塔兹对每一次手术的成功都无比执著,始终会因为病人在手术中死去而怒不可遏。然而手术台上的胜利缓和不了巴德更深层的忧郁。他无法与重获新生者握手,这会让他想起那些因等不到器官而死去的病人。他还不禁思虑,即使病患这次幸存,他们仍然可能以千百种理由死去。
回首过往的手术失误,巴德难掩哀伤;回忆起曾极力抢救但仍然死去的病患,他似乎不再臣服于斯塔兹的生命信条。他逐渐意识到,医生及时、准确的判断不是病人的免死金牌,他们的生命质量也不依赖于医疗的精确把控。有时候,对病人的陪伴和爱护胜过对病情执著和精准的控制。
2023年12月20日 已读
人的身体真的脆弱,什么地方都能出问题啊……
整体读下来,不太好……不畅。那么多生死,写出来却让我不太能共情,是作者特殊的行文习惯,还是翻译?
RichmondLib 医学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普
AI未来进行式 豆瓣
作者: 陈楸帆 / 李开复 2022 - 5
李开复博士联手科幻作家陈楸帆,预测无限接近真实的科技未来
解析未来20年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趋势,思考科技落地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冲击
刘慈欣、杨立昆、萨蒂亚·纳德拉、瑞·达利欧、贝尼特·米勒等强势推荐
.
AI时代已经开启,在我们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2021年度图书
☆ 惊艳的科幻小说+深刻的科技分析,预测并描绘未来20年科技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突破性创作
☆ 洞察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发展,当深度学习、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量子计算等技术走向成熟,
以及颠覆性新技术出现并发力之前,人类应做好必要的角色转换和应对准备。
☆ 打破时空局限,置身于境思考人类与科技的未来,审视科技与社会变迁下人的情感、思考和理想。
.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与科幻作家陈楸帆创造性合作,畅想了 20 年后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影响下的人类世界。书中 10 个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展示了一系列令人大开眼界的未来场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娱乐方式、自如使用人类语言的虚拟伴侣、 没有“司机”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以假乱真的照片和视频,以及基于量子计算、计算机视觉和其他 AI 技术的展开应用。
在这些故事给读者带来惊奇体验的同时,每一个故事之后的科技评论则让我们进行突破性的深度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帮助人类从根源上预防疫情?人们该如何应对未来的职场挑战?在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中,该如何确保文化多样性?人们如何教导下一代适应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新社会?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所隐含的人性拉锯战?……
通过阅读这些有关未来的技术蓝图与分析,相信你我将能更真切地看到人类未来将要前进的方向。
欢迎进入 AI 未来进行式!
.
【赞誉】
本书有着开创性的结构,用前所未有的跨越文本的多视角,展望人工智能构造的未来,让我们从理性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从感性上触摸未来的质感和温度。生动逼真的科幻想象与严谨深入的技术论述完美结合,让本书无论是从科幻还是从技术现实的角度,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 刘慈欣 《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
.
有胆识之士才敢于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科技界先驱和洞悉未来的科幻作家携手打造这本开创性的书,对科技如何改变人类未来生活这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做出了大胆而深远的预测。
—— 杨立昆 图灵奖得主、元宇宙(脸书)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
.
陈楸帆的创作实力,加上李开复的科技功底,建构出令人好奇又担忧的AI 未来新世界。通过阅读这本引人入胜的好书,就能明白那些前沿领域的科技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优化并走向成熟,理解它们对人类的意义。
—— 萨蒂亚·纳德拉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一本难得的未来学佳作,读来扣人心弦,趣味盎然,又发人深省。
—— 瑞·达利欧 桥水基金创办人、畅销书《原则》作者
.
这是一本让人难以释卷和大开眼界的书,帮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 马克·库班 美国著名投资人
.
人类决意创造一个新世界,可是这个不一样的世界适合我们吗?冲击我们想象力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些变化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尚不确定。通过这本书,李开复和陈楸帆对即将到来的人类未来做出了极其深入细致的思考、洞察与展望。
——贝尼特·米勒 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导演(《点球成金》、《狐狸猎手》)
.
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我们到达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书以令人赞叹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描绘了这一关键时期,堪称同类书中的翘楚。
——阿里安娜·赫芬顿 Thrive Glob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这本书把科学和科幻完美地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描述了我们在塑造惠及全人类的科技未来时所面临的挑战。
——马克·贝尼奥夫 Salesforc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23年12月15日 已读
科普还不错,紧跟潮流。
科幻部分一言难尽,给人一种为了给科普撑场,编点故事的感觉。
实不相瞒,看到一半之后我一直期盼李开复会不会猝不及防在书里跳出来说,啊哈没想到吧,这些故事之所以难看得像八股文,是因为他们都是gpt写的!
读完之后想说,对不起,我不应该侮辱gpt的……
中文 漂在加拿大 科幻 科普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lan Penguin Group USA 2018 - 5
Approx. 14 hours. Read by autho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0 Best Books of 2018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 brilliant and bra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taking place around psychedelic drugs--and the spellbinding story of his own life-changing psychedelic experiences When Michael Pollan set out to research how LSD and psilocybin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magic mushrooms) are being used to provide relief to people suffering from difficult-to-treat conditions such as depression, addiction and anxiety, he did not intend to write what is undoubtedly his most personal book. But upon discovering how these remarkable substances are improving the lives not only of the mentally ill but also of healthy people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challenges of everyday life, he decided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of the mind in the first person as well as the third. Thus began a singular adventure into various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long with a dive deep into both the latest brain science and the thriving underground community of psychedelic therapists. Pollan sifts the historical record to separate the truth about these mysterious drugs from the myths that have surrounded them since the 1960s, when a handful of psychedelic evangelists inadvertently catalyzed a powerful backlash against what was then a promising field of research. A unique and elegant blend of science, memoir, travel writing, history, and medicine,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is a triumph of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By turns dazzling and edifying, it is the gripping account of a journey to an exciting and unexpected new frontier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the self,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The true subject of Pollan's "mental travelogue" is not just psychedelic drugs but also the eternal puzzl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how, in a world that offers us both suffering and joy, we can do our best to be fully present and find meaning in our lives.
2023年12月6日 已读
哈哈我说我怎么会想看这本书,我可是不爱成功向上书籍的人哎。原来是讲迷幻蘑菇!很有趣,讲psychedelic的应用发展,结合作者自身的🍄体验。荒谬八卦也有,哈佛本科生想参与老师的实验不得,进而举报老师违法实验一举端掉大半研究,因爱生恨这种事上,管你是天之骄子还是普罗大众,人人平等。
阅读的过程解释了一部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那些什么都有的权贵大佬们为啥热衷这种听着就很虚幻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世俗的成就很大,仅凭自身心性和受到的教育,常规情况时是断无可能放下庞大的ego乃至surrender的。只有一口迷幻🍄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让他们受益匪浅,重新教他们做人。我想🍄对神经的作用,是不是就是能够模拟“无我”。
作者几番发问“仅仅是因为在你脑子里发生的,就不是真的了吗”,我不太认同,那要生活干嘛,进风月宝鉴得了呗。国内好几年前就说要引进,看来是黄了,也是,宣扬抽了就会不听政府话的物质,哪个出版社敢发。
Libby 图书馆 心理 漂在加拿大 科普
Birds of the World 谷歌图书
作者: Cesare Della Pietà Running Press 2020 - 07
From owls and hawks to flamingos and toucans, this completely illustrated, fact-filled book features hundreds of avian wond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or kids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This gorgeously illustrated book showcases the winged world of som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unique birds.
Approximately 10,000 different species of birds inhabit our planet, and they exist in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s, from deserts to the Antarctic, from the open sea to impenetrable tropical forests, from swamps to mountaintops, to even cities and towns. This book offers young readers examples of the stunning variety of birds that live in our world -- from the largest ostrich at 5-feet tall and 330 pounds, to the smallest hummingbird at 2 inches long and weighing barely an ounce.
Divided into chapters denoting geographical areas, Birds of the World features magnificent and detailed illustrations of each bird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captions summariz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at make up a bird's life, such as environment, food, reproduction, and distinctive behavior. Kids will also learn about the varying colors of plumage, impressive courtship and mating displays, extraordinary flight skills, and more.
你好,中国花语 豆瓣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如今人们对于花的理解,多来自西方,比如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用这些含义代入情景去理解中国古人关于花的认知,会非常奇怪甚至荒谬。古人对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远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比如剪春罗、晚香玉,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又如蜀葵始终向阳,还能卫足,所以象征忠诚。
历时两年多,作者翻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参考古籍对花的阐释,在“中国古笺谱最后的辉煌”——《百花诗笺谱》中选取九十种花,辅以关于花的诗词,弥补其有花而无诗、不能将花的名字和寓意逐一道出的遗憾,从而了解古人的花语评定,带读者找寻属于它们的文化故事。
本书插图花朵图案张力大,花色潋滟多姿,构图巧妙,伸展富于变化。全书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欣赏到百年前《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的美,让这枚沧海遗珠被更多人看见;让读者借助中国花语,了解每种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对于古人审美和生活情怀有一些深度认知。以花为切入点,让读者对古代历史典故、名人逸事和文化品格洞悉一二。
2023年11月29日 已读
我喜欢玫瑰在中国原有的含义,刺客!比爱情的表征有趣多了。 另外读这里面诗句的感受是,果然只有不得善终的爱才能被传颂千年,李隆基杨玉环啊,陆游唐婉啊,苏轼亡妻啊……那些感情好的,没有文学和艺术在乎🤷
中国 植物 漂在加拿大 科普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