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饮食的迷思 豆瓣
The Diet Myth: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What We Eat
8.2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姆·斯佩克特 译者: 李超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专业全面,打破偏见】
拥有傲人发表量和超高引用率的“学霸”作者,为读者介绍、剖析几乎全部的饮食营养成分及常见的都市流行饮食方案,一书在手,熟悉饮食的方方面面,并对饮食及健康问题知其所以然,拒绝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解放被“减肥道德”绑架的你;
【授人以渔,“荟萃分析”各种健康类写作的写作】
健康领域的读物繁多芜杂,结论众说纷纭,读者何去何从?作者展示了横断面分析、小样本观察、对照组研究、长期跟踪、论文荟萃分析等等方法下的结论,评价其可信度,给予读者自己筛选信息的意识和方法,面对各种健康类内容的写作时不再迷惘;
【现身说法的拼劲,惊奇案例的启迪】
“科学家的身边人往往难逃为科学精神辐射的命运”,作者不但不放过自己,也拉着自己的儿子乃至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做饮食试验,吃/不吃特定食物,控制口腹之欲,检测便样,汇报主观感受,行事极客,非常之拼;而作者接触的他人案例——300多公斤的女士,发育差别很大的同卵双胞胎姐妹,只吃批萨却无比健康的男子……蔚为大观之余,更刺激或启发作者不断深思,相信也能启发读者你!
当今都市流行各种所谓“健康”饮食法: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各种营养成分也都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责: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伤脑、动物脂肪不易高温变性/动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分给大脑快速供能/糖分扰乱分泌、红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2/红肉蛋白诱发癌症……关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从?
本书作者是遗传方面的专家,发表专业论文逾800篇、引用率排名全球前1%,并掌握全球最大的宝贵实验数据库之一:对13000对同卵双胞胎超过20年跟踪对比的数据。作者利用这些独特的数据,并梳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旨在:
— 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也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单靠运动对减肥帮助不大,益生元的好处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书中很多介绍可能让你惊讶:计算卡路里这事没什么用,主要靠运动也很难长久减肥,无糖饮料并不比含糖饮料更健康,贸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 更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判断人体科学各种研究手段和成果的可靠性——比如横断面研究可信度弱于对照组研究,等等,力求做到“授人以渔”;并让读者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法及健康生活方式,不被海量的信息轰炸、营销推广牵着鼻子走。
— 作者尤其强调了肠道菌群对人体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改善而非伤害它们,带领读者进入新兴的“微生物组学”世界。
获《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推荐。
Alpha, Bravo, Charlie 豆瓣
作者: Sara Gillingham Phaidon Press 2016 - 5
This stunning visual refence is an introduction to maritime communication through nautical flags, along with morse code, the phonetic alphabet, and semaphore signaling.
Today's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ignal flags was develop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is still use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hips, or between ship and shore. Each flag, boldly colored for visual distinction at sea, stands for a letter as well as a phrase relevant to seafaring. The resulting code is both beautiful and functional, inviting readers to code and decode messages of their own!
Created for ages 6-8 years
A World of Discovery 豆瓣
作者: Richard Platt / James Brown
2021年8月22日 已读
每一页都是人类社会的大进步啊,说实话开头给了中国不少的credit让我都惊讶了,翻了半天看看编者里有没有中国人。不过也就开头几页,后面就再无中国的踪影了。除了最后几页讲到冰箱说古代中国人废大劲保存冰是为了享受夏日冰饮,而非储藏食物。评论看得我火大,怎么着文科生就没有能力看科普书了吗?
DataAnalyst SALib 图书馆 漫画/绘本 科普
奇怪的生物图鉴 豆瓣
8.7 (41 个评分) 作者: [日] 沼笠航 译者: Ina 浦睿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5
风靡日韩,日文版上市仅1个月就加印4次!销量突破100000册!
无论你对生物是否感兴趣,奇葩迷惑行为大赏都欢迎你的加入~
---
*鸡没有头也可以活一年
*章鱼可以辨识人脸
*大猩猩内心脆弱敏感
*鸽子奶拥有惊人的营养成分
*鸭嘴兽具有杀死狗的毒针
*柴犬的DNA和狼的最相似
*格陵兰鲨的游动速度还不及婴儿爬
---
吐槽生物们奇葩趣事的同时,还有皇帝企鹅、北极熊的育儿游戏可以玩!
大人与小孩都沉迷其中,寓教于乐,轻松科普。
---
《奇怪的生物图鉴》是一本畅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生物类科普绘本。采用拟人化的图文解说,介绍40种生物不为人知的冷门知识。这40种生物来自空中、水中、陆地上、传说中,有熟悉的、也有第一次见的,有可爱的、也有匪夷所思且可怕的。总之,这本书一定会俘获你的心,让你不禁喊出:
“呜哇!没想到你竟然是这么奇葩的生物!”
Smithsonian Handbook of Interesting Insects 豆瓣
作者: Gavin Broad / Blanca Huertas Smithsonian Books 2020 - 3
Stunning photographic guide to bugs, from the beautiful to the bizarre and every bug in between
Smithsonian Handbook of Interesting Insects presents striking photographic profiles of insects, each one specially selected from the 34 million specimens found in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important entomology collection in the world, held by London'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The book showcases more than one hundred significant bug species, including the ruby-tailed wasp, the garden tiger moth, the jewel beetle, the flying stick insect, the orchid bee, and many others.
Magnificent full-color photographs show the bugs in detail, so that readers can learn to distinguish, for example, the translucent abdomen of the great pied hoverfly from the yellow or orange markings on a giant scoliid wasp. Each detailed and dazzling photograph is accompanied by a caption describing the bug's lifestyle, distribution, size, and key characteristics. An insightful introduction also explores the different orders and families found in the insect classes and an explanation of how they have evolved. Based on the most up-to-date science and accessibly written, the book will appeal to scientists and amateur science readers alike.
十的次方 (1977) 豆瓣 TMDB
Powers of Ten
8.9 (21 个评分) 导演: Charles Eames / Ray Eames 演员: Philip Morrison
其它标题: Powers of Ten / Powers of Ten
A scientific film essay, narrated by Phil Morrison. A set of pictures of two picnickers in a park, with the area of each frame one-tenth the size of the one before. Starting from a view of the entire known universe, the camera gradually zooms in until we are viewing the subatomic particles on a man's hand.
2021年4月23日 看过
今天是earth day同事推荐的。说起来我人生第一次失眠就是高中看了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太宏大了,渺小我的当年忽然失去了正常入眠的能力。
宇宙 短片 科普 纪录片 美国
阿加莎的毒药 豆瓣
A is for Arsenic: The Poisons of Agatha Christie
8.3 (6 个评分) 作者: 凯瑟琳·哈卡帕 译者: 姜向明 漓江出版社 2017 - 1
“犯罪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众多令人着迷的推理小说中,构思了无数悬念与谜团,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毒药。在小说里,毒药不仅是受害者被害的原因,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阿加莎的创作中展现出丰富而准确的化学知识,而这却鲜为她的读者所知。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克里斯蒂在推理小说中使用的一种毒药,不仅从科学角度介绍了该毒药的化学性质、效果,更结合了历史上使用该毒药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作者仿佛推理小说般层层推进又充满悬念的讲述,读者既能了解关于各种化学物质的知识,也能再次回味阿加莎的经典作品情节,明白她成功制造悬念的秘诀所在。这既是一部趣味横生的科普著作,也是视角独特的文学研究,可谓对侦探小说的侦探。
当然,作者分析毒药不只是出于科学兴趣,就像阿加莎在小说情节中使用毒药元素一样,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各种毒药的构成和危害,在生活中掌握科学常识,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人们总是对谋杀案着迷。
14部小说。14种毒药。尽管是虚构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里面的内容都是编造。
阿加莎• 克里斯蒂喜欢在她的作品里用毒药来解决掉那些不幸的被害人;事实上,她对毒药的使用远多于任何其他的谋杀手法,而这些毒药本身往往也会成为小说里的关键部分。阿加莎对这些致命物质的选择也绝非随意——每一种毒药的特性基本上都为找出凶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果用枪杀或刀刺的手法,死因就会是明确无疑的,但用毒药则完全是两码事。为什么有些化合物用极微小的剂量就足以致命呢?
克里斯蒂丰富的化学知识就是《阿加莎的毒药》的大背景,凯瑟琳•哈卡普在本书中对阿加莎的14部经典悬疑小说里凶手所使用的毒药进行了一一分析。本书介绍了为什么这些化合物会致命、它们会对人体发生怎样的作用、激发了克里斯蒂创作灵感的真实案件,以及在克里斯蒂创作这些小说的年代和当下,获取毒药、检测毒药的各种可能性。本书是对这位伟大小说家具有的绝妙科学知识的一曲礼赞。
对于想要成为推理小说作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参考资料,同时,它也足以被当
作科学教科书使用。......其中提到的真实案例及其与克里斯蒂作品的比较,使这部作品本身也宛若一部别致的推理之作。不用担心,凯瑟琳•哈卡普不会透露阿加莎小说的结局。
——《科克斯书评》(Kirkus,美国最著名的书评杂志之一)
一份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中毒药用法的有趣且富于启发性的阐释。本书必将
取悦阿加莎的粉丝、犯罪小说读者以及大众科学爱好者。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还记得《毒药与老妇》(Arsenic and Old Lace,美国1944年上映的电影)中加里•格兰
特那充满犯罪感的兴奋吗?那些看似可敬的老妇人们,热情地引诱孤独的老人走进她们的屋子,然后用有毒的接骨木酒将他们毒死。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那么也会喜欢这部《阿加莎的毒药》——此作也具如此的致命吸引力。虽然它是一本读书俱乐部也会喜欢的趣书,但也颇具实用性:对于提到的每一种毒药,本书都提供了解毒剂。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如果你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粉丝,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是司法学的爱好者,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知道某人心怀怨恨并对毒药有特殊的兴趣,务必藏起本书!
凯瑟琳•哈卡普,这位化学家对克里斯蒂小说及短篇故事中设计的毒药进行了杰出分析。
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炫目的化合物。
——《明星书评》(Starred Review)
无须成为马普尔小姐或赫尔克里•波洛这样的人物,你也能充分徜徉于哈卡普细腻而愉
悦地描绘出的“阿加莎夫人的致命药房”。
——《探索杂志》(Discover Magazine)
2021年3月18日 已读
写铊的那一章看得我额外难过。毒药和毒药之间很神奇啊,改换剂量,忽然就从致人死地的毒药变成另一种毒药的解药。作者也不错,把阿婆小说里的下毒杀人手法透了个底掉,但居然还可以不透露凶手。阿加莎的小说在英国出版和在美国出版会用不同的名字,也是有意思。
DataAnalyst 科普 英国
光明的追求 豆瓣
Brilliant: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Light
作者: Jane Brox 译者: 甜寒 臉譜 2020 - 5
★美國亞馬遜書店當月最佳選書
★新英格蘭筆會獎項得主的科技史、文化史好評之作
★作者因本書獲頒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
▌不僅是科技發明的紀錄,更是一則偉大的人類寓言──
我們如何從拚命抵禦黑暗,發展到得要在耀眼奪目的世界裡尋找夜晚最後的蹤跡?
Brilliant提供了審視人類歷史的全新角度。作者講述歷史上人類與燈光交會的片刻。從石器時代拉斯科洞窟壁畫旁的石燈說起,先談及蠟燭與其燈具的緩慢演進,以及周邊產業如捕鯨業的興衰;接著將聚光燈轉向煤氣燈的發明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作息,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生態體系;而電力的發明/發現,更把人類的文明舞台打得更為光亮。
照明科技搭配著電力網,讓人類社會益發蓬勃興盛,更多人因而享受到文明的璀璨。然而,這讓人類更加依賴科技與彼此,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衝擊。除了爬梳歷史上「燈」的發展進程,作者還會帶領讀者省思:光亮在人類社會並不是越多越好;而些許黑暗,反能讓我們的社會保留更多的可能。
人類的「輝煌」歷史,有著漫長的軌跡……
◆冰河期人類使用石燈,而後原始人在拉斯科洞窟仰賴極微弱的光,完成人類史上的著名壁畫。黑暗曾如何限制人活動的時間、範圍?人類卻也因而展開了追逐光的歷程……
◆燈具未廣泛使用時,城市的光極為稀罕;也因此17世紀前,城市多會實施宵禁。即使照明設備日漸普及,也只有少數貴族可能享有,與此同時鄉村居民仍生活在黑暗中。
◆18世紀,海上的燈也有所發展。捕鯨業因爲鯨油成為蠟燭的重要原料而日漸繁榮,鯨業如何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光明,而指引船隻方向的燈塔又如何演進?
◆煤氣燈的發明讓人類擺脫蠟燭的限制,但同時造成了新的問題。煤氣燈的演進甚至為社會大眾帶來對這項新科技的隱憂,包含擔心爆炸以及健康問題等。
◆戰時的萬家燈火會讓戰機將城市看得太過清楚,進而發動空襲;那麼戰爭期間,政府與人民又是如何協力減少夜間產生光亮?
◆愛迪生團隊一步步打造出更實用的電燈:可點亮超過14小時的電燈一被發明出來,全美上下為之轟動。隨著電力逐漸普及,也揭開愛迪生與特斯拉兩人之間、直流與交流兩種電力傳輸的論戰。
◆隨著再生能源興起,現有電網應怎樣變得更加智慧、靈活,甚至擺脫過往的集中式電網?LED以及OLED 這兩種新式照明科技,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照明想像。
本書充滿驚奇與亮點,是親切易讀的歷史普及作品,會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造光背後的發展軌跡。同時,讀者會對數百年前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肅然起敬,正因為他們的「發現」與「發明」,才造就了現代人的便利生活。而在便利的生活科技之外,我們亦能透過本書發現更多值得關注與叩問的其他議題。
2021年3月9日 已读
一晃也是十年前出版的书了,我看到书末作者回顾历次停电历史的时候,想着要是现在出版,德州这次怕是也要占些篇幅了。想来翻开这本书的契机也有趣,停电第一天刚天黑的时候,我又冷又茫然,坐在床上不知所措,不能看书,手机的电还要节约着用,就在黑暗中(窗外倒是月光照进来,加上雪地反射感觉更为清朗)静静坐了好一阵子,体会没有灯光带来的弱小无助感。书很有意思,从上古时期到几百年前到现今,人们是如何追求“光”的,以及这追求的过程中从鲸鱼到鸟类到龟是如何因着人对“要有光”的执念悉数被坑的。我对夜晚灯光的美好观感很大部分来源于夜晚从高远处看车流不息的繁华街道,光就像河一样,在纵横的街道上流淌,真是太美了。孜孜不倦对光明的追求,和宇宙最终所有的活动停止只剩冰冷漆黑,这样一想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啊。
DataAnalyst 科普 美国
真菌改变人类文明史 豆瓣
作者: 顾晓哲/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20
重现神奇物种征服世界之旅!
•是什么让英国人放弃咖啡,从此只喝茶?
•茭白笋不是天生就长那样,而是受到真菌感染?
•让豆子变成美味酱油、让米变成清酒,
创造出王者之酒、蓝纹奶酪、臭豆腐的,都是真菌;
•产黄青霉的发现协助同盟国打赢二战;
•在显微镜下长得像圣诞树的绿色木霉,是自然界的树木医生;
•里氏霉菌让你的牛仔裤出现石磨水洗效果,黑麦角菌能让人走一趟天堂或地狱;
•爱尔兰大饥荒、猎巫行动、造就了罗马暴君尼罗的罪魁祸首,也都是真菌;
•当然,不能不提众多美味的菇品,从洋菇、金针菇、香菇、松茸,还有被视为神丹妙药的冬虫夏草和灵芝等……
也许你从未注意,你的生活已被真菌包围,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掌握着生死存亡的关键,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最小的真菌你看不到,最大的真菌比45座鸟巢还要大!真菌细胞生物学研究者顾晓哲博士,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真菌在人类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每个品种都有详细的介绍,让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轻松活泼的文字加上定制的简明漂亮的插画,让每一株真菌都格外生动的呈现在你的眼前。
读完本书,就像搭乘一台充满画面的时光机,以真菌的角度看尽人类文明史。
2021年3月1日 已读
每读到一次菌类感染咖啡和巧克力的惨况,都在心里给自己说,每天都要更珍惜我吃的巧克力和喝的每一口香香的咖啡啊。标题太宏大了啊。。。我比较喜欢原来的台版标题哎。感觉有个审校的人,不厌其烦地在书里的每个“台湾”前面,都加上了“中国”。(我就这么一说)
DataAnalyst 中国 真菌 科普
南极洲 豆瓣
Antarctica: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World's Most Mysterious Continent
作者: (英) 加布里埃尔·沃克 译者: 蒋功艳 / 岳玉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南极洲
[英]加布里埃尔·沃克 著 蒋功艳 岳玉庆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2
ISBN:9787108061119 定价:45.00元
南极洲独特,宁静,亘古如一,它保存了有关地球的过去和未来的线索,对它的研究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另类的地区,也是人类唯一无法独立生存的地区。在这里,鱼儿在血液里产生了防冻剂,冬天在封闭的深海里不断游动。水流在厚厚的冰盖下潜行,造成向上喷涌的瀑布,并载着冰盖缓缓滑动。蓝藻生长在一些岩石的内部,在温暖的夏季阳光和水滴滋润之下,会把那里变成一片“迷你的热带雨林”……
本书是科学、博物学与旅行见闻录的奇妙混合。作者在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南极洲的面貌。她不仅有科学家的身份,而且兼具探险家、驾驶员、厨师、洗瓶工人和游客的视角。她五次穿越冰封的南极大陆,在南极大陆各地都扎过营,从南极洲的非正式首都美国麦克默多站到俄罗斯东方站,也从南极点到法意两国共同经营的协和站……
2021年1月2日 已读
新年第一书,当时看宇航员Kelly说他带上太空站的唯一一本书就是探险家在南极的日记Endurance,想来在外太空和南极隔绝大多人类同胞和热闹的世界,会给人相似的感受。作者尝试从方方面面去描绘南极,科考站,人,动物甚至和全球海洋陆地之间的dynamics。科学家们,研究企鹅/蓝藻/冷血动物的,研究冰架的,研究陨石的,研究恐龙化石的;工程师们,负责钻冰柱的,维护各项设备的……在南极各显神通。中间还穿插着过去的一百年里去往南极的探险家们的故事,精彩中间夹杂无数叹息。两个有意思的感受是全书看完一半你是看不出来作者的性别的(我没看出来),另一个是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地图啊,结果看到书里写大陆东部,西部所有跟方位有关的我TM第一反应永远开始默念“上北下南”开始想象,我太弱鸡了。
2021 DataAnalyst 南极 科普 自然
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 译者: 鄧子衿 馬可孛羅 2018 - 6
小心有毒?!
卸下防備(牠們又不會從書裡跳出來咬你)、拋開恐懼(這些生物遠比你以為的有趣)
毒物的出現,原來是生命的另一種機會!
全面扭轉你對有毒動物或毒液刻板看法的一本書
最受歡迎科普網站PanSci泛科學強力推薦
一提到有毒生物,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畫面?
成群嗡鳴的蜜蜂、尾巴翹得老高的蠍子、張開血盆大口的眼鏡蛇,或是伸出長長觸手螫人的水母?
被咬一口肯定會痛到想飆粗話、行走在野外或在海裡游泳時始終戰戰兢兢,
還是對殺人於無形的毒液感到萬分恐懼?
又或者,你會像身兼科學家與Youtuber雙重身分的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一樣,
因為牠們的神祕與未知而萌生好奇?
數千年來,人類對毒液深感著迷,無論是它迅速發揮功效的能力,或是極小量就足以造成傷亡。半個世紀前,研究人員發現「毒液」的傳遞方式會影響其作用:吃下去可能無毒,經由皮膚或其他管道卻會致命!生物學家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領大眾了解毒液如何演化而出、其細緻的運作方式、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
威爾科克斯以生動口吻敘述有毒動物研究人員如何「以身犯險」(有人故意讓有毒動物叮咬以便進行研究!),讓讀者捏把冷汗之餘同時被她說故事的技巧吸引、自然地接收到科學知識。如今我們已經能從基因和細胞層次來理解毒液分子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讓科學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類醫療的價值,以及有毒動物在生態體系的重要地位。研究人員仔細探究毒液的各種組成,釐清不同成分對於人類的不同組織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精密的作用機制讓毒液得以為人類所用,進而開發成治療癌症和愛滋病的潛力藥物。
作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平順而合理地置入多種原本可能令人望之卻步的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分析、細胞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藥物動力學、人體生理學等專業科目。讀完本書,讀者將會發現有毒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和人類同樣占有關鍵性角色,也會扭轉對有毒動物或毒液的刻板看法,能更全面地看待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
書系共同策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專文延伸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杜銘章
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
──同聲推薦
★ PanSci泛科學、城邦讀書花園2018年6月選書
★ 《史密森尼》雜誌2016年度最佳科普書籍
★ 科技部落格Ars Technica 2016年度非小說類最佳書籍
▍好評推薦
★ 「毒物的出現,原來是生命的另一種機會!」通常人們對毒物避之惟恐不及,沒想到在《毒特物種》一書中,卻賦予了它們全新的定義:毒物只是生物原本就有的生理、免疫分子因為基因突變,再經由演化引導,終而成為了現今各式各樣有毒生物的武器。不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些毒性物質卻很可能成為日後疑難雜症的救命仙丹。科學真是了不起,它讓我們看穿深奧的歷史,也讓我們看見光明的未來。難怪要讀書!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方力行
★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任何其他生物所製造的分子化合物造成人類不舒服、受傷甚至死亡者皆稱之為「毒」,而生物本身製造這些化合物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作為獵食的工具,乃經過億萬年演化的結果。《毒特物種》介紹了各類不同物種製造的毒液及不同毒液又如何作用在其他生物,是本值得推薦的科普書,對曾經閱讀過《台灣蛇毒傳奇》的讀者更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 羅時成
★ 我個人看到聽到切身體驗到的毒特物種,是從「古早時候」中研院裡的各種毒蛇開始。接下來,是我在海邊玩時螫到我的小水母,讓我爸背上像是被鞭打過、高燒住院數天的水母,以及從我外婆家天花板上掉下來螫我、讓我兩個星期不能轉脖子的蜈蚣……。雖說我從此就跟牠們相敬如賓,但還是知己知彼比較好,而且還能從說故事般的風趣文字中獲得更多科學新知……不多說了,快快來讀這本書吧吧! ──科普作家 張東君
★ 威爾科克斯是一位知道如何說出生動故事的科學家,完美地引領我們進入有毒生物世界。因此,本書不但成功提供面對大自然的洞察力,還提供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 ──《落毒事件簿》作者 黛博拉.布魯姆
★ 我在墨西哥沙漠露宿時被蠍子螫了,就此重燃對有毒生物的興趣,但是你不用被咬就會被這本重要的原創書籍所迷住!威爾科克斯運用說故事的長才,優雅地混合了軼事和幽默來訴說地球上最可怕動物的科學知識和暴力美學。 ──動物學家 馬克.卡沃汀
★ 威爾科克斯傾力研究有毒動物……提醒我們毒液是具有醫學潛力的「複雜分子材料庫」,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留下了豐富的生物化學。 ──《自然》芭芭拉.凱瑟
★ 本書帶領我們遨遊這個令人興奮的生物領域。 ──《華爾街日報》珍妮.史密斯
★ 超級令人享受的科普閱讀經驗。 ──Booklist線上書單
★ 引發好奇心的最新書籍。 ──《多倫多報》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超酷的,从水母讲到毒蛇到把蟑螂变成“僵尸”的泥蜂。书里列举的顶级毒物科学家和实验室都在澳洲,感觉还挺self-explanatory的哈哈。看到泥蜂的时候我疯狂希望它们能飞进我家来,精准定位蟑螂再把毒液注射进它们的大脑里。虽然想象蟑螂被注射之后开始浑浑噩噩地清理自己(成为泥蜂崽子们干净的食物)让我有点恐怖,但还是不得不拍案称绝啊。鸭嘴兽也很好笑,别的物种开发出来毒液不是为了逃避天敌就是对了捕食,就它们毒液是为了求偶期互相打斗……
DataAnalyst 化学 医学 生物 科普
how to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8.1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兰道尔·门罗 译者: Ent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比尔·盖茨盛赞、全球畅销科普作家、What If?作者兰道尔·门罗新作。用超凡脑洞告诉你,再普通的任务都有一个荒诞却符合科学原理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的答案,正是科学带来的非凡想象
如何自拍(用天文望远镜)?如何给手机充电(用机场的扶梯)?如何寄快递(从国际空间站)?如何判断你是不是90后(用碳-14年代测定法)?如何过河(把河水煮干)……
针对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普通问题,“科学怪咖”兰道尔·门罗用专业、严谨的多学科知识和大出天际的脑洞,一本正经地给出荒谬却有趣的回答,完全刷新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花朵的秘密生命 豆瓣
ANATOMY OF A ROSE
作者: [美] 沙曼·阿普特·萝赛 译者: 钟友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这是一本以花朵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综合植物学和科学史,以生动优美的诗意文字,描绘了花朵不为人知的生存与演化,并深入探讨了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其清晰的逻辑和灵动的文笔,能够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植 物,开启花朵的探秘之旅。
2020年12月1日 已读
煽情过多会影响人理性思考。书里面讲到一种果子叫open-arse,译者大剌剌翻译成枇杷。我读了一激动,有这等好事(?)赶紧去查。结果发现指的是另一种果子,欧楂……照片看差别还挺明显的。明明Wikipedia一秒钟就能搞明白的东西,啧啧。
DataAnalyst 博物 科普 美国 花朵
走近科学 (1998) 豆瓣
6.7 (15 个评分) 演员: 张腾岳
其它标题: Approaching science
《走近科学》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首个大型科普栏目。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张文宏说传染 豆瓣
作者: 张文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在新冠仍在全球蔓延之际,我们有理由对自然界与微生物界保持加倍的敬畏之心。我们和传染病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科学防控传染病,已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有哪些可能引发传染的病毒与细菌?我们身边潜伏着哪些常见传染病?新冠、流感、乙肝、埃博拉、鼠疫、艾滋病……虽然都叫传染病,又有哪些异同?疫情新常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儿传染病常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本书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防疫手册,而是一部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普经典。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学专业知识,每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本书将28种常见传染病划分为7大类别,触及不同的人体部位、生活场景,并从“传染病的前世今生”“传染病知识小科普”“张爸敲黑板”等视角,娓娓道来每一种疾病的历史、特性和防护手段,解答我们的常见疑问,让我们既在历史中看清未来的走向,也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加安全。
传染病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繁衍和生存的历史。历史上的每次大流行,都让我们备感谦卑与警觉。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怀抱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控制住传染病,只是时间问题。
2020年11月25日 已读
系统整理了一下所有的感染病,作为基础科普挺好的。戴口罩,勤洗手,安全性行为,不去高危地区,不喝生水,说是基础卫生常识吧,那是多少人乃至医生用命换来的。数一数,每个十年二十年都有传染病的大流行(其实在贫困欠发达的国家一直存在只是不被主流民众重视罢了)。哪是突然的大爆发,只是之前一直被科学家们的不屑努力和运气作出的成果保护着罢了,从小时候的糖丸,接种牛痘,再到长大了的流感疫苗,hpv疫苗…… 之前灰心的时候想会不会一辈子离不开口罩了,读一读历史觉得,应该要对科学技术有多一些信心呀。
DataAnalyst 中国 医学 生活 科普
我问宇航员 豆瓣
作者: [英]蒂姆·皮克(Tim Peake) 译者: 肖能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我问宇航员》是一本以问答形式向读者介绍宇航员太空飞行生活的科普书。本书是蒂姆•皮克作为一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指南,基于他历史性的太空任务,以及他返回地球后被问到的成千上万个问题。他向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揭示了国际空间站里的非凡秘密、前沿科学和诞生于真实生活中的奇迹。
2020年11月9日 已读
相比起来我可能更喜欢Scott Kelly的那一本,虽然这本书答到的细节更多一些。看到第二位宇航员写的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太空中的宇航员看地球就跟我们普通人看地球仪一样一样的呀,往窗外一瞥看到个坑便知是世界上哪个独特的角落,如数家珍想来便是如此。同时再一次,让我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渺小一员,对日常生活心怀无限幸运与感激。
DataAnalyst 科普 航天 英国
菌物志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斑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入围图书
“小菌菌”讲述的真菌与人类共生的精彩故事
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全面认识真菌世界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图力古尔教授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翔博士审校
……………………
◎ 编辑推荐
★ 科学性。本书分四个方面系统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 关于真菌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介绍了真菌在结构上的特征、生长过程,并回顾了人类发现真菌的历史;第二章介绍了食用性真菌;第三章介绍了作为病菌的真菌引发病变的机制和防治措施;第四章描写了真菌在现代医学和科技工业中的贡献。
★ 原创性。本书特别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发现真菌过程中可歌可泣的经历,如中国的青霉素发明人樊庆笙博士、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基础的臧穆先生等。
★ 趣味性。本书通过拟人化的口吻,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人类与真菌亦敌亦友的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 艺术性。整体包装设计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专业精美的说明性图片,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内容简介
我们在葡萄酒里,我们在面包里,我们还在你的鼻孔里。据人类科学家的保守估计,我们在地球上有150万种不同的兄弟姐妹,然而你们却只认识我们中的0.5%。你们一些人把我们当作餐桌上的珍馐,一些人把我们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一些人则利用我们挽救了同胞的生命。在伴随人类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与你们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你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我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现在,真菌帝国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你们会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珍惜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2020年10月16日 已读
好可爱呀。万物生光辉。【虽然总是自称菌菌,感觉卖萌有点过。。。
DataAnalyst 中国 真菌 科普
舌尖上的森林 豆瓣
La forêt qui se mange... ou pas
作者: [法] 大卫 ·梅尔贝克 著 / [法] 康迪斯·阿亚 译者: 李悦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为什么我们吃的蘑菇闻起来都很香?为什么桑葚会把手指染色?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树木的汁液可以喝吗?娑罗子是板栗的丈夫吗?……
你知道吗,森林里有许多可以吃、可以闻、可以品味的好东西,不过有些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千万别碰有毒的浆果与蘑菇!我们为你准备了50个知识小锦囊,让你了解森林里美味的特产,同时学会如何避免误食有毒的植物。
一本让全家人忍不住啃着吃的书!
魔力蘑菇 (2014) 豆瓣
The Magic of Mushrooms
8.4 (9 个评分) 导演: Russell Leven / Jacqueline Smith 演员: Richard Fortey
其它标题: The Magic of Mushrooms / 菌类的魔法
Professor Richard Fortey delves into the fascinating and normally-hidden kingdom of fungi. From their spectacular birth, through their secretive underground life to their final explosive death, Richard reveals a remarkable world that few of us understand or even realise exists - yet all life on Earth depends on it.
In a specially-built mushroom lab, with the help of mycologist Dr Patrick Hickey and some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Richard brings to life the secret world of mushrooms as never seen before and reveals the spectacular abilities of fungi to break down waste and sustain new plant life, keeping our planet alive.
Beyond the lab, Richard travels across Britain and beyond to show us the biggest, fastest and most deadly organisms on the planet - all of them fungi. He reveals their almost magical powers that have world-changing potential - opening up new fronti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2020年10月12日 看过
谁曾想平菇也是吃肉的呢,怪不得这些蘑菇们和肉一样鲜美。话说我记得唯一一个英文笑话就是关于fungi的。放大看蘑菇喷射孢子,再配上后摇,确实要多迷幻有多迷幻。哎,我想生活在森林里有很多蘑菇的地方。【德州怕是不行了。。。
DataAnalyst 生物 科普 纪录片 英国
我在太空的一年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 · 凯利 / [美]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安 译者: 郑永春 / 门雪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长期太空飞行有哪些艰难挑战?
➢宇宙辐射会对人体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临与太空垃圾相撞的灾难性风险,宇航员该怎么办?
➢与所爱之人相隔千里,远离地球的安逸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 · 凯利是一个在太空中生活了近一年的人,是NASA火星计划中颇具野心的任务之一——双胞胎实验计划的参与者,他曾在国际空间站连续生活340天。
斯科特和他的双胞胎哥哥、NASA宇航员马克共同参与了双胞胎实验计划,斯科特在太空生活,马克则留在地球。通过对比他们两人的身体变化,科学家希望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太空生活对人体的影响。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科特4次非凡的太空之旅,以及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成长为航天英雄的传奇历程。斯科特将带我们探索神秘的世界尽头,展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宇航员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将面对怎样的风险,会有怎样的复杂情绪,又该如何适应这个未知的世界。在斯科特的个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力量,以及银河系数不胜数的壮美奇迹。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很酷,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我第一次看人坦陈做选择题的时候要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尽力去选“他们想要让你选”的答案。严肃的航天事业,却又不乏幽默感。而且居然还在书里硬塞了一盆狗粮。感觉这本和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从不同的时间点开始写自己的人生,最后merge到了一起。而我看的另一本纪实,则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人,他们相遇之前的生活,然后随着一章章展开一点点在人生的轨迹上converge。读来真是妙啊妙。
DataAnalyst 传记 科普 纪实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