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豆瓣
9.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
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2021年5月11日 想读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8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21年5月11日 想读
N2读解 豆瓣
8.8 (5 个评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0
新日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N2读解,ISBN:9787510034992,作者:(日)佐佐木仁子,(日)松本纪子 著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植物的“智慧” 豆瓣
作者: 马炜梁 / 寿海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1.学科融通的大视野。本书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看似无解的植物进化之谜,是对植物演化研究的新贡献”(王文采院士推荐语),“适合对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有好奇心的博物爱好者阅读,对专攻植物学某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稍感陌生的内行专家也是有价值的”(北大胡适宜教授推荐语)。
2.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作者抛弃了晦涩的理论体系和惯用的“专业黑话”,纯用通俗的语言,谆谆善诱地分析自己野外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即便是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3.图片精美绝伦。作者不仅是一流的学者,也是出色的生态摄影家,他用创新的微距摄影技术拍摄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结构照片,有助于揭示形形色色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存“策略”和奇异美感,从而教会读者以植物学家的眼光“看”植物。
4.纸本书与融媒体资源相互呼应。随书附有作者精心准备的电子资源(十篇延伸性文章和三个植物小视频),读者扫码即可欣赏。
5.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院士和胡适宜教授倾情作序推荐。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智慧”,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在这本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里,他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与根茎叶、花朵、果实与种子等相关的种种“智慧”,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本书是“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学科融通的大视野、丰富多样的案例、通俗晓畅的语言以及精美绝伦的图片,有助于博物爱好者乃至植物学专业人士深度认知生命的奥秘,并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眼光与情怀、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2021年4月22日 想读
无知的教师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2021年4月16日 想读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2021年3月4日 想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9.3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2021年2月1日 想读
四分之三的香港: 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劉克襄 遠流 2014 - 4
二○○六年秋天,劉克襄開始在香港行山,繼而體悟廣達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憑藉著長年走訪山野和自然觀察的經驗,他摸索出獨到的行程:
在獅子山上一覽九龍全景,那不只是登頂享受,而是看到香港的一個階段。彷彿走過一段艱辛歲月,眼前的紅塵繼續活絡地變動著。這叢又那叢,此團或彼團,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著,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初訪大浪灣徑,小溪悠緩流出弦月般白淨的沙灘,迤邐出森林邂逅海洋的靜寂。年輕人行經往往會驚喜浪漫好一陣。太陽西沉,數百隻麻鷹各自飛出自己的圓圈,連結其他麻鷹的盤旋,形成壯觀的飛繞。牠們未發出任何聲音,每隻都有默契地關機了。
劉克襄率性地勾勒路線,行山穿村的內容溢出了香港現有登山指南的範疇。他以扎實的台灣經驗,道出香港的南方生態美學。他的熱情感染了香港讀者和同行的學子,啟發他們關心家園大地。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 豆瓣
作者: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7
跨越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复杂性。
本书将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学实践,理解为二十世纪初中国「跨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案例。作者参考史华慈的「『双方面』的辩证法」,尝试为瞿秋白研究重启一个开放的批评空间。在这个新的空间里,本书把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考与有关政治事件的个人回忆和小说改编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连接起来;同时将生命哲学、佛教唯识宗思想和无政府主义这些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脉络重新并置,展示它们之间诡异的历史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同时活跃于国际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放置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唯有在这种广阔的跨文化现代性的阅读和论述视野里,瞿秋白多重复杂的思想世界才得以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
「瞿秋白是中国追求左翼现代性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世界革命主义的绝佳案例。为革命而舍命,为慈悲而破坏。生命奔流,心法明灭,瞿秋白遭遇他的时代,如此惊心动魄。葛兰西还是柏格森,布哈林还是唯识宗,瞿秋白面对他的抉择,如此曲折幽深。张历君的新作是全面探讨瞿秋白生命图景的专著、也是中国左翼与世界研究最精彩的突破。」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张历君的这本书可谓出类拔萃,因为他把瞿秋白生命中的几个关键思绪放在一个『并置』的比较文化架构之中, 用『双方面的辩证法』来处理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和庸俗的辩证法完全不同,也和一般瞿秋白研究的中文书籍的平铺直敍的风格大异其趣。」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以瞿秋白为中心,张历君疏理了生命哲学、唯识宗、历史唯物论等复杂纷繁相融相抗的思想脉络,贡献了一部曲折回环的现代思想史奏鸣曲,精彩绝伦。」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讲座教授
2021年1月13日 想读
問學三集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選 豆瓣
作者: 張歷君 CU Press 2003
<問學三集>前言 v
1 出版說明 429
1 郭店楚簡, 漢帛書<五行>篇通假字比硏究, 張錦少 1
1 郭店楚簡<老子>否定詞硏究, 鄧佩玲 27
1 孟子書中重複文節硏究, 陳頌文 59
1 <淮南子・道應>釋老方法探究, 李翠茵 81
1 禮敎不立, 刑法不明? - <漢書・刑法志>及<本紀>所見刑律探究, 駱敏賢 117
1 就杜甫的'吳體'詩探索'晚節漸於詩律細'的涵義, 鄭艷 157
1 從室內器物和陳設看<花間集>的藝術境界, 傅碧玉 181
1 論哪吒形象的演變, 莫幼亭 207
1 顧太淸詞硏究, 張秋芳 233
1 記憶, 反抗與主體建構 - 論魯迅的'記憶閱讀'與'記憶書寫', 張歷君 259
1 從曹聚仁<酒店>探析南來人筆下咬嚙性的煩惱, 黃燕萍 285
1 試談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中商人角色的設置, 關詠賢 319
1 試論戴厚英長篇小說中'夢'的意象, 謝瑞芸 353
1 論黃碧雲小說中的顔色與氣味, 李琴 383
1 自流動的框架中尋找那未成形的 - 試探游靜詩文中多元開放生活的追求及其呈現方式, 鄧小樺 403
2021年1月13日 想读
先讓英雄救貓咪 豆瓣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n need
作者: Blake Snyder 译者: 秦續蓉 雲夢千里 2014
好萊塢出現了一個讓我很不舒服的現象,雖然從商業角度來說相當聰明。這個現象叫做「力拚首週票房,其他都不重要」,而且已經蔚為風尚。電影公司為此目標撒下大把鈔票,使出渾身解數,排片時爭取全美超過三千家戲院上映,然後靠首週週末的票房紅盤就可以回本了。之後誰會在乎那部片因為口碑很爛,所以第二週的票房立刻掉了七、八成?
這個現象讓我困惑的地方在於,電影公司花大錢在明星片酬、特效、廣告和行銷(別忘了還有各種平面文宣),但只要他們肯花美金四塊錢買些紙筆,照著這八條規矩好好寫劇本,很多錢都可以省下來,而且電影還會更好看。
就以《古墓奇兵2:風起雲湧》(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這部時髦電影來說,他們敢花錢,卻搞不清楚這部片怎麼了,為什麼吸引不了原先設定的男性觀眾族群?我對這個結果一點也不驚訝。它出了什麼問題?導演、製片哪裡錯了?答案再簡單不過:我不喜歡女主角蘿拉.卡芙特,她冷若冰霜又不苟言笑。這樣的角色設定在電玩世界和漫畫裡都沒問題,但是不會讓我想出門去看電影。
製作團隊以為只要讓主角「耍酷」你就會喜歡她了,所以讓蘿拉開一輛酷炫的吉普車,就是他們認為的「角色設定」,覺得這樣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受歡迎的英雄主角。呃,各位,我才不管酷不酷,這樣是行不通的。
為什麼?
因為,若要吸引觀眾進到電影的世界裡,唯有先讓他們喜歡上這趟英雄之旅的主角,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這就叫「先讓英雄救貓咪!」。
救什麼來著?
救貓咪!這只是比喻,講的卻是很基本的道理。在主角首度登場時,會有一場我稱之為「救貓咪」的戲,主角除了亮相還會做點什麼──像是去救貓咪之類的──來讓觀眾認識他是怎樣的人,並因此而喜歡上他。
在驚悚片《激情劊子手》(Sea of Love)裡,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飾演一名警探。電影的開頭有一場誘捕行動,有一群違反規定的假釋犯遭到設計,來參加紐約洋基隊的球迷活動。他們原以為可以和球員見面,沒想到卻是艾爾和他的警察弟兄們在現場等著,準備將他們逮捕。
在這場戲艾爾看起來很酷(因為他的誘捕計畫很酷),不過他臨走前還做了一件更加分的事。有另一個罪犯帶著兒子也來參加活動,但卻遲到了,艾爾看到那個爸爸帶了小孩,於是只故意亮了亮警徽,對方便會意地點點頭,快速離開。艾爾放他走,是因為那傢伙身邊還帶著年幼的孩子。但是為了讓你知道他並不是婦人之仁,他又趁機向對方撂下了一句台詞:「晚點再來抓你⋯⋯」
嗯,我不知道你怎麼想的,但我開始喜歡艾爾了,我會願意跟著他去任何地方打擊犯罪。而且你知道嗎?我會想看他贏得勝利。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艾爾跟那位帶著棒球迷兒子的父親,他們之間短短兩秒的互動。
如果《古墓奇兵2》的製作團隊省下幫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設計超彈性緊身服的兩百五十萬美金,但是多花四塊美金加寫一場很棒的「救貓咪」戲碼,結果會怎樣呢?電影應該會好看很多。
「先讓英雄救貓咪」象徵了所有我希望你能懂的編劇常識,對某些電影人來說,這也是所有好故事必須遵守的定律。這些都是我和我的編劇夥伴常年在好萊塢的嚴酷環境裡學到的寶貴功課。
編劇物理學的八個不變法則
對我來說,編劇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好劇本都遵循了固定的法則,它們有些甚至是永恆不變的定律。(去看看喬瑟夫.坎伯的書就知道了。)
當你電影一部接著一部看,這些真理會逐漸變得清晰明朗。每當你清楚看透某一條編劇法則時,你總會忍不住大喊:「我發現了!」你恨不得可以插一支旗子,宣示這個重大發現是屬於你的。然而,它並不是你的。這些法則並不是任何人「發明」的,它們早在你我發現之前就存在了。
一、先讓英雄救貓咪
http://joeimel.photoshelter.com/
http://joeimel.photoshelter.com/
「先讓英雄救貓咪」法則是這麼說的:「主角在登場的時候必須做點什麼,好讓觀眾喜歡他並希望他贏得勝利。」意思是每部電影都要安排一個讓主角捐錢給盲人之類的橋段,才能搏得我們的好感和認同嗎?不是的,那不過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容我做個補充說明,「先讓英雄救貓咪」真正的涵義是:編劇必須要讓觀眾打從一開始就對主角的困境感同身受。
為了更進一步解釋,讓我們來看一部絕不是為了討好觀眾而拍的電影:《黑色追緝令》。基本上,我們在第一場戲就初次見到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和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他們是這部電影的「英雄」,也是染上毒癮的殺手(還留著很醜的髮型)。編導昆汀.塔倫提諾在我們見到這兩個可能不大討喜的傢伙時,做了一件很聰明的事──他把他們塑造成好笑又有點天真的角色。
tumblr_m13z6tg8ey1qdylzoo1_500
他們討論法國麥當勞賣的各式漢堡的名字,很無厘頭又有點孩子氣,讓我們一開始就喜歡上他們;即使他們就要去殺人,我們還是會站在他們那一邊。就某種程度來說,塔倫提諾絕對遵守了「救貓咪」法則。他知道他面對了一個問題:這兩個人要去幹壞事,但是就屈伏塔來說,他是這部片的主要角色之一,必須要讓觀眾喜歡他並且認同他才行。
就連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也會遇到主角不太討喜的情況。我最喜歡也經常拿出來講的「救貓咪」範例,是迪士尼的《阿拉丁》。當這部賣座片在開發劇本的階段,迪士尼發現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主角真的不討人喜歡。回過頭看原著的設定,你會發現阿拉丁原來是個小混混,遊手好閒又任意妄為,而且還是個扒手。幸好迪士尼的製作團隊有泰瑞.羅西歐(Terry Rossio)和泰德.艾略特(Ted Elliott),我認為他們是當今好萊塢最厲害的電影編劇。
A-Hungry-Aladdin-Gives-The-Bread-He-Just-Stole-To-Some-Hungrier-Kids這兩位鬼才編劇不但找到了介紹阿拉丁出場的好辦法,還因此締造了「先讓英雄救貓咪」的經典範例:在這部票房超過一億美金的超級賣座片中,我們看到阿拉丁一出場就先調皮地偷東西吃,因為,呃,他肚子餓了。接下來,他在市集廣場裡被拿著彎刀的宮廷警衛追著到處跑(順帶一提,這也是向觀眾介紹背景環境的高招),最後總算擺脫了他們,安全躲進一條小巷子裡。就在他正要咬下第一口剛偷來的麵包時,不經意瞥見兩個飢餓難耐的小孩,阿拉丁於是把麵包讓給了他們,真讓人拍手叫好啊!這下子,我們開始認同他了。他雖然是個扒手,但已經不完全是原著裡那個遊手好閒的小混混,我們開始站在他那一邊了。這全都要歸功於羅西歐和艾略特,他們花時間引導觀眾對阿拉丁的處境感同身受,而我們也想看到這個非典型英雄在最後獲得勝利。
二、把教宗丟進泳池裡
photo credit: spookyriggs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spookyriggs via photopin cc
你在編劇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問題是:該如何向觀眾做背景說明?所謂的「背景說明」包含了必要的背景故事介紹及劇情裡的技術性細節,許多時候觀眾必須先瞭解這些東西,才能看懂接下來發生的事。但是誰想浪費時間看這些繁瑣的東西?它們不但無聊,有時還會毀掉整場戲,這是所有複雜情節最難搞的部分。
所以,一個稱職又體貼觀眾的編劇該怎麼做?
麥克.切達告訴我,有一次他讀了喬治.英格隆(George Englund)的劇本《教宗謀殺案》(The Plot to Kill the Pope)。這是一部驚悚片,為了向觀眾介紹背景故事的重要細節,編劇做了一個絕妙的安排。在這場戲裡,眾議員前往梵蒂岡拜見教宗,猜猜他們在哪裡會面?答案是:梵蒂岡的游泳池。只見教宗穿著泳衣,來來回回踢著腿游泳,而所有背景細節也在這個過程中交代完畢了。不過我猜,身為觀眾的我們應該也沒在專心聽吧,因為我們心裡都在想:「原來梵蒂岡還有一座游泳池啊!而且,教宗竟然沒穿他的法袍,而是穿著泳衣!」就在你正想要問:「教宗的頭冠哪裡去了?」這場戲就結束了。
這就是「把教宗丟進泳池裡」。
像這類「把教宗丟進泳池裡」的例子還有很多,現在你懂了這個技巧,也可以自行發明方法來交代背景。無論它是《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裡的兩名守衛士兵,用彼此鬥嘴的方式告訴我們關於傑克.史派羅船長的傳言,或是驚悚片《迫切的危機》(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在打擊練習場的那場戲,「把教宗丟進泳池裡」的手法,讓我們得以輕鬆愉快地吸收所有必要的資訊。
三、雙重超自然力量
Homer-dilema
「雙重超自然力量」是你我都不能觸犯的編劇禁忌,雖然我們常看到有人犯規!
我的觀察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觀眾在一部電影裡只能接受「一種」超自然力量。這是鐵律!你不會看到異形從外太空坐著飛碟降落地球,然後被吸血鬼咬,結果變成死不了的吸血異形。
各位,這就是所謂的「雙重超自然力量」。
可惜的是,儘管這樣做會讓觀眾的腦袋難以消化,理論上也行不通,但是大家卻經常這樣做。
我最喜歡拿《蜘蛛人》為例,為什麼你們大家願意花錢去看這部電影,讓它變成一部賣座強片,但是當它在電視上重播時,你卻不會想再看第二次?
絕不是因為演員不好,我們大家都愛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克莉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和威廉.達佛(Willem Dafoe),也不是因為特效不好,用蜘蛛絲盪過整個城市超酷的啊!我的觀察是,大約是到了電影中段,就在綠惡魔首度出現之後,觀眾就失去了大半興致,起碼我是這樣。
為什麼?因為出現了「雙重超自然力量」。
《蜘蛛人》的編導要我們相信,一部電影裡可以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超自然力量。在城市的這一端,一名少年意外被輻射突變蜘蛛咬到,所以擁有了超能力,而核融合與八腳怪是此超能力的來源。好,這我可以接受,但是再看看城市的另一端,由威廉.達佛飾演的諾曼.奧斯本也在實驗室裡發生化學意外,變身成為綠惡魔,從完全不同的來源得到了另一種迥異的超能力。所以,你的意思是說,這部電影裡不只有輻射蜘蛛咬人的意外,還發生了化學實驗意外?而且兩場意外分別賦予了主角和反派不同的超能力?我都搞糊塗了!這樣做踩到了我的底線。第二種超自然力量的出現,破壞了製作團隊原本一手打造、說服我去相信的電影世界的真實性。
「雙重超自然力量」也出現在另外一部賣座強片裡,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編導的《靈異象限》(Signs)中,我們被要求相信外星人已從外太空入侵地球。先不提那個爛結局──智商高過地球人的外星人竟然被一支球棒給解決掉了(「莫瑞,用力揮棒!」是我認為史上最爛的電影台詞),這部電影要講的其實是梅爾.吉勃遜對上帝的信仰危機。然而當有證據顯示太陽系以外有智慧生物存在,所有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討論都變得沒有意義了,你不覺得嗎?但是奈沙馬蘭偏要兼顧兩者,結果就是一團糟。
「莫瑞!揮棒啊!」
「莫瑞!揮棒啊!」
四、鋪陳過了頭
電影編劇賴以維生的不變法則:觀眾只能忍受那麼點「枝節」。
枝節是什麼?一部電影鋪陳了太多枝節會有什麼問題?
這個嘛,讓我們看看《關鍵報告》,這部大成本製作是由科幻小說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在狄克去世後,他的作品紛紛變成炙手可熱的改編題材,最終成為賣座鉅片的有《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和《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 1990)。
《關鍵報告》的電影概念是典型狄克式的風格,但是關於前提的布局鋪陳卻幾乎毀掉了整個故事。這部片的劇情是關於阻止未來犯罪事件的發生,而且我們從電影開場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由湯姆.克魯斯率領的專案小組負責監控未來的犯罪活動,一樁謀殺案即將發生,我們看到湯姆搶先採取行動,阻止了殺人犯。緊接著在下面幾場戲裡,我們看到了柯林.法洛正在調查湯姆.克魯斯,見到了三位「先知」,他們躺在充滿液體的水池裡預測未來,也得以一窺湯姆的私生活,他失去了孩子,還有一些毒癮問題;而湯姆的導師(由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飾演)則是個我們不太能信任的人。很好,一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當編劇一一鋪陳完所有枝節,我們都累了!它們很有趣,但又怎樣?劇情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好不容易湯姆又接獲最新的犯罪情資,劇情終於有了進展,哎喲,下一個殺人犯竟然是他自己。湯姆知道先知的預言不會錯,所以必須調查出事情是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好阻止他即將犯下的殺人案。他的時間不多了,觀眾的時間也不多了。我這麼說是因為這裡有個小問題,那就是當劇情進展到這裡時,我們已經看了四十分鐘的電影了!
這等於是編劇花了四十分鐘來布局,好向觀眾解釋這故事是怎麼一回事。開演過後這麼久懸念才出現:一名警探發現自己就是罪犯。
各位同學,請大家跟我說一遍:枝節實在太多了!
為了鋪陳那些枝節,犧牲了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到不耐煩,而且我相信,這也是讓電影變得比較不好看的主要原因。一部電影要用這麼多背景故事來建構劇情,反而會讓故事走樣,變得頭重腳輕。身為編劇的我們必須留意,不要冒險讓觀眾失去耐心。重點是,如果你發現故事的設定和布局需要花超過二十五頁才能介紹清楚,那你就有麻煩了。我們管它叫做「鋪陳過了頭」,而觀眾的說法則是:「還我錢來!」
五、貪多嚼不爛
chipmunk-nut-mouth-penelope-590ds050610
當編劇在處理創意構想時,有一個附屬於「雙重超自然力量」的禁忌法則,我稱之為「貪多嚼不爛」。
你常會著迷於一個電影構想中的某些特定元素,緊緊握著它們無法放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這種情況時,一定要馬上停止。這時候,「貪多嚼不爛」法則能讓你後退一步,與你的電影概念保持一點距離。
好萊塢的瘋狂實況是,老是想把十磅的大便塞進五磅容量的袋子裡。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我們這些搞創意的人常會想把很多自認為很棒的概念,硬塞到同一個劇本裡。這就跟吃東西一樣,貪多嚼不爛,在一部電影裡放進太多元素也是行不通的。這是一條關於電影編劇和創意的重要法則:簡單就是美。拜託,一次一個概念就夠了。你真的無法一次消化那麼多訊息,在劇本裡加進太多東西,你會迷失方向。如果你正在這麼做,停止吧。
六、冰河來了!
Frozen_Olaf_EW_A.JPG
在電影裡,我們常看到反派躲在暗處,離主角遠遠的,然後才逐漸逼近。有時候,他們靠近的速度過於緩慢,慢條斯理展開行動,讓你恨不得想對著銀幕大喊:
冰河來了!
是的,我真的會這麼做。
尤其是當「危險」用非常、非常慢的速度接近主角,像是一年只移動一寸的冰河。原本應該要讓人提心吊膽的威脅,現在卻變得沒有絲毫的壓迫感了。如果你認為好萊塢大咖和你我都不會犯這種錯誤,那你就錯了,在很多知名電影裡,常可以看到牛步進逼的危機。
看看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主演的《天崩地裂》(Dante’s Peak),這是一九九七年上映的兩部火山片之一,片商打算趁聖海倫火山(Mt. St. Helen)蠢蠢欲動時大撈一票。《天崩地裂》的劇情如下:看到那座火山了嗎?它隨時會爆發!就這樣,整部電影要說的不過如此。火山即將噴發,但是沒有人相信那位英俊的科學家(皮爾斯.布洛斯南飾演)的警告,所以我們等著看好戲,事實將證明他是對的(預告片有演)。好啦,在等待的同時,我們至少還能盯著布洛斯南想:嗯,還是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來演比較好。
同樣情形也發生在西部片。在《天地無限》(Open Range)裡,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和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的牛仔夥伴在第二十頁被壞蛋幹掉了,緊接著,這兩個人坐在馬背上討論如何對付這些壞蛋。沒錯,他們當然應該動身去報仇⋯⋯大約再過一個半小時吧。如果你曾納悶那些拓荒者是如何拿下西部的,顯然那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歷程。
看吧!即使是最聰明的編劇也以為緩慢流動、朝我們而來的滾燙熔岩──噢,大概禮拜四左右才會到吧──會讓我們情緒沸騰,但其實並沒有。
危機一定要是迫切的危機,災難必須要危害到我們關心的人,可能降臨在角色身上的禍事一定要一開始就呈現出來,好讓我們知道逼近的威脅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沒有這樣做,你就犯了「冰河來了」的禁忌。
七、應許蛻變的歷程
Butterfly-Transformation
這條編劇法則是這樣的:電影裡的每個角色都必須依故事發展而有所改變;主角和他的夥伴們都要有明顯的改變,而唯一不變的只有反派。
這是一條不變法則,一個真理。
雖然我討厭「歷程」(arc)這個詞──它已經被很多劇本開發部門的人和編劇書作者用爛了──但我仍喜歡其中的涵義。「歷程」指的是「任何一個角色從開始、中途到結束的整段旅程」(旅程又是一個被用到爛的詞)。如果處理得當,我們可以隨著劇情進展清楚看到每個人物經歷的成長和改變,這樣的電影會像詩一般耐人尋味,彷彿在說這個故事、這段歷程是多麼重要,讓牽涉其中的每個人(甚至包括觀眾)的生命都能有所改變。從遠古時代開始,所有的好故事都會呈現出人物的成長和他們改變的軌跡。
為什麼?
因為如果這是一個值得說的故事,它必須對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意義重大。這是為什麼你需要仔細安排每個角色的設定和結局,並且追蹤他們的歷程。不知道為什麼,《麻雀變鳳凰》是我想到的絕佳例子,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從李察.吉爾、茱莉亞.羅勃茲到蘿拉.珊.吉亞科莫(Laura San Giacomo),甚至是擔任「導師」的飯店經理赫克特.埃利桑多(Hector Elizondo),都被愛情的力量打動而有所改變,只有傑森.亞歷山大(Jason Alexander)飾演的反派合夥人是個例外,他什麼也沒學到,沒有任何改變。
《麻雀變鳳凰》只是幾百部遵守這條法則、精心雕琢並且大為賣座的電影之一。那些會讓你大哭大笑、牢記不忘、想一看再看的電影,一定也會讓每個角色都有所成長改變。
這樣你瞭解了嗎?
「每個人都需要改變」是我寫在黃色便利貼上的座右銘,我在寫劇本時總會把它貼在電腦螢幕上,不時提醒自己。每當我正式動筆之前,我會根據情節板上每個角色的故事,記下他們的蛻變歷程及改變過程中的各個里程碑。
如果你的劇本看起來很平淡,或者如果直覺告訴你有些事該發生卻沒有發生,不妨試著從「蛻變歷程」的角度來檢查你的故事,看看哪裡需要補強,讓每個角色都經歷成長與蛻變。
八、媒體止步!
photo credit: p medved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p medved via photopin cc
重要的時刻到了,我想在這裡炫耀一下。你看,接下來這個編劇法則是史蒂芬.史匹柏親自教我的,很讚吧!我們合作過,那是我編劇生涯中最寶貴的經驗之一。談到電影編劇的不變法則,真正該寫本書的是他,而我只配在旁邊幫忙解釋。
「媒體止步」是我從史蒂芬.史匹柏那裡學來的,那時我和他正在一起發展《核心家庭》的劇本。這部劇本是我和吉姆.哈金合寫的,後來賣給了史匹柏旗下的安培林娛樂公司(Amblin Entertainment)。電影的前提是這樣的:一家人在一座核廢料掩埋場露營過夜,隔天醒來發現他們得到了超能力。這是一部美夢成真的喜劇片,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運用超能力來解決各自的煩惱。爸爸是一名廣告公司主管,他獲得讀心術的能力,讓他得以打敗職場上的死對頭;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得到隔空取物的能力,變成了可以用念力搬東西的超級媽媽;念高中的兒子得到了瞬間移動的能力,讓他一夕之間當上了美式足球校隊的中衛;念高中的女兒原本功課很差,現在變成金頭腦,考試成績開始名列前茅。這是個好笑又充滿特效的奇幻故事,但也有它的寓意。最後他們每個人都選擇放棄超能力,因為他們發現,全家人能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比「成功」更重要。
在發展劇本的階段,我們大膽嘗試了各種可能性,我們當中某個人,我想應該就是我吧,竟然蠢到提議讓媒體來發現這家人擁有超能力,因此大批記者將他們團團圍住。結果史蒂芬.史匹柏否決了這項提議,並解釋了為什麼這樣做行不通。
你會發現在《E.T.外星人》裡並沒有出現記者。這個故事在講一個外星生物來到地球,進入一個快要支離破碎的家庭中。沒錯,你有了一個很好的新聞題材──他們抓到了一隻活生生的外星生物!證據在此,它就在那裡。然而,就當史匹柏與編劇瑪莉莎.麥瑟森(Melissa Mathison)重新改寫劇本時,他發現媒體的出現會破壞故事前提的真實感;只有讓E.T.的出現成為這家人和觀眾之間的祕密,電影的魔力才會存在。你只要想像一下就能明白,把媒體帶進《E.T.》的劇情,真的會毀掉這部電影,那種感覺就像是「打破第四道牆」,會將觀眾從劇情中抽離,意識到整個故事只是演出來的戲。把媒體帶進電影裡,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要把媒體扯進來不是不行,但必須謹慎為之。在某些特例情況下你仍然可以把媒體寫進劇本裡,比方說,電影的主題就是在講媒體,或者電影牽涉到某個全球性的麻煩問題,觀眾需要看到身處各地的角色發生了什麼事,而那些角色也有必要知道彼此的狀況。除此以外,你應該聽我的建議(這也是史蒂芬.史匹柏的建議):媒體止步!
2021年1月6日 想读
故事的解剖 豆瓣
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9.7 (10 个评分) 作者: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译者: 戴洛棻 / 黃政淵 漫遊者文化 2014 - 7
你有才華、也有梗,卻始終寫不出好故事?你需要——
全世界導演、編劇人手一本的「編劇聖經」!
◎《故事的解剖》說什麼?
˙放諸四海永恆皆準的形式,而非公式。
˙原型而非老套陳腔。
˙原創而非複製。
˙縝密堅持而非速成捷徑。
˙寫作的現實,而非寫作的奧義。
˙精通「說故事」這門技藝,而非揣測市場需求。
˙尊重觀眾而非自以為是。

啓發皮克斯創意總監John Lasseter、《魔戒》導演Peter Jackson!
全世界的影視創作界,人人拜讀他的「故事學」!
★美國哈佛、耶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大,
以及巴黎、倫敦、慕尼黑、羅馬等世界各大院校電影學院必備教材!
★ 1997年出版,暢銷20餘國,長占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 Top 1 暢銷書行列!
翻譯出版超過20種語言,每年巡迴世界開辦「STORY講座」!
★歷屆講座學員中:
59人榮獲奧斯卡獎,超過214人獲奧斯卡提名;
170人榮獲艾美獎,超過500人獲艾美獎提名;
30人榮獲美國編劇協會獎、26人榮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截至2013年為止,紀錄持續更新中)
★包括Brian Kelly:《唐頓莊園》導演
Terence Winter:影集《海濱帝國》故事原創暨主筆
George Mastras:影集《絕命毒師》導演、編劇
Hawk Ostby:電影《鋼鐵人》編劇
Zak Penn:電影《復仇者聯盟》、《X戰警2》、《環太平洋2》(撰寫中)編劇
Paul Edward Haggis:《衝擊效應》(Crash)、《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編劇
Akiva J. Goldsman:電影《美麗境界》、影集《危機邊緣》(Fringe)編劇
Pete Docter:《天外奇蹟》、《怪獸電力公司》導演暨故事原創、《瓦力》故事原創、
Michel Hazanavicius:電影《大藝術家》導演、編劇等

「麥基的故事學,是皮克斯王國的律法。」
——《皮克斯傳奇》(The Pixar Touch)
「關於故事結構,我所知的一切都來自麥基。沒第二句話。」
——奧斯卡原創劇本獎、改編劇本獎得主Paul Edward Haggis

在故事創作的領域,你是滿懷壯志的新手,卻屢戰屢敗?
還是耕耘多年的老手,卻苦於無法再上層樓?
你筆下的故事,有沒有以下的「毛病」?
˙人物塑造流於表面化,沒有揭示人物的性格。
˙對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沒有深刻的洞察。
˙情節充滿省力的巧合,以及經不起推敲的動機。
˙由一系列可以預見、手法低劣的陳規俗套拼湊而成,毫無生命力可言。
新手會犯什麼錯?
寫作時,摸索著拿自己的作品來與常年閱讀小說、觀賞電影或戲劇時潛移默化而成的模型加以對照,並據以調整。非科班的作家稱之為「直覺」,其實只是習慣使然,而且有嚴重的局限:若不是在模仿心中這個原型的模式,就是自以為是地企圖顛覆這個模式,但這兩者絕對都稱不上什麼技巧,只會令劇本中充滿商業片或藝術片的陳腔濫調。
明明有才華,為什麼就是寫不出好作品?
大致不出兩個原因:不是被一個自以為「非證明不可」的觀念所蒙蔽,就是被一種「非表達不可的」情感所驅使。但有才華的作家能寫出好作品,通常只有一個原因:他們被想要打動觀眾的欲望所鞭策。
故事大師懂得如何把最微不足道的事物講得生動精彩,
蹩腳的說故事者卻會使深刻淪為平庸。

■大師開課,歡迎提問!
Q:到底什麼該寫進去?什麼不要寫?該放在什麼之前,又該接在什麼之後?
A:這就是結構!從角色的人生故事中,選取一些事件編寫成有策略目標的場景段落,來引發觀眾特定的情緒,並表達特定的人生觀點。
Q:但是,該選擇什麼樣的事件?
A:「事件」應該在角色的人生處境裡創造有意義的改變——透過翻轉二元「價值觀」(Value)來表現與體驗,例如生/死、愛/恨、自由/奴役、真相/謊言、勇氣/懦弱、忠貞/背叛等。
Q:怎樣塑造主角才能成功?
A:「主角」不一定要引人好感,但一定要引發同理心!
有些作者沒有察覺「引發好感」和「引發同理心」間的差異,不自覺地只想塑造出好人,但事實上,角色有人緣未必能讓觀眾投人。能讓觀眾認同的,是刻劃入微的角色。成功的角色可以引發同理心,使觀眾心生「我也是這樣!」的感受,跟主角產生同理連結。
Q:怎麼從好的角色設定,進階到好的角色刻畫?
A:創作必須由內而外!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做?」
作者是即興演出者,必須化身自己筆下的所有角色,在自己的想像當中演出,直到角色獨有的真誠情感在血液中流動,因為只有當你創造出能打動自己的作品,你才能打動觀眾。如果一直停留在角色的外在,寫出來的情感勢必淪為千篇一律的老套。
Q:交代背景好無聊……怎麼辦才好?
A:把背景鋪陳徹底化為劇情!
高明的編劇會把鋪陳用的背景資料打散,只在觀眾需要知道、想要知道的時候才出手,還能把最精采的部分留到最後,所以到最後一幕的高潮還能有爆點。只要掌握兩個原則:一、切勿把觀眾兩、三下即可推斷出的經過放入故事;二、切勿略過鋪陳,除非故意隱藏資料可以造成一時錯亂的效果。
Q:為什麼一定要有「衝突」?
A:因為「對立的力量」愈強大、愈複雜,角色和故事一定呈現得愈完整!
對立力量=對抗主角意志與欲望的所有力量之總和,未必是指某個特定的反派或壞人,而且只要故事類型相符,大反派也可能很討喜,就像「魔鬼終結者」。故事必須把衝突的深度、廣度推到人生體驗的極限,讓衝突強大到逼得你的主角拿出更強的正面特質來解決。
Q:怎麼營造「對白力」?
A:「不要寫」最好!
電影美學百分之八十靠視覺,百分之二十用聽覺。假如你能用視覺的方式表現,就一句對白也別寫。電影對白不是對話,必須以最少的話表達最多的意思。其次,它必須有方向。每次對話往返,都必須把該場景的節奏轉往某個方向,以反映行為的變化,而且不能重複。第三,它應該有目的。
Q:劇情有BUG怎麼辦?
A:忙著補漏洞之前,先自問:「觀眾會注意嗎?」
劇情有「漏洞」,觀眾就會給編劇扣分。有漏洞,少的不是動機,而是邏輯,是因果之間缺少關連。想辦法把沒邏輯的事件串起來、補上漏洞,只是用這種方式補救,往往得另寫新場景。沒膽的編劇會草草蓋住漏洞、祈禱觀眾不會注意。有的編劇選擇挺身面對問題,大方把漏洞秀給觀眾看,再說這不是漏洞,例如《魔鬼終結者》。
Q:如果一定要請出「解圍之神」(deus ex machina),怎麼做比較好?
A:讓巧合盡早出現,給它充分的時間產生意義!
用「巧合」逆轉結局,是編劇的大忌,不僅抹煞所有意義與情緒,更是侮辱觀眾。絕對不可以讓巧合突然跳進故事、變成某個場景的轉折,然後又突然跳走。我們不必迴避巧合,而該用戲劇呈現巧合怎麼進入生活,假以時日累積出意義後,又怎麼從毫無邏輯可循的隨機事件,變成現實生活的邏輯。切記:故事講到後半,就別用「巧合」了。故事愈到後面,愈該把重心放在角色上。
掌握更多專家級編劇心法,
讓你的才華與創意終於被世人看見!
2021年1月6日 想读
新编日语语法教程 豆瓣
作者: 皮细庚 上海外教 2011 - 8
《新编日语语法教程》尽量吸收最近的日语语法界的学说理论和科研成果。在不影响语法体系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语法现象,尽可能地作出详细的解说和例示,特别在助动词、助词部分,凡编者认为有必要从词意和用法上进行区别的词,都适当地作了分析和比较,对于部分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则另立[参考]专题进行讲解。书中所举例句全部选自语言比较规范的国内外出版的著作和辞书,以利于读者掌握地道的日语语法。
2020年12月22日 想读
摄影师手册 豆瓣 Goodreads
On Being a Photographer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赫恩 / [英]比尔·杰伊 译者: 纸上造物 新星出版社 2019
【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
【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通过镜头,摄影师将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但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从给摄影术语下定义入手,大卫·赫恩着手指导年轻摄影师如何高效、实际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拍摄主题,如何拍到满意的单幅作品乃至完成整个专题,甚至如何挑选完美的鞋子和摄影包。你会发现,真正的摄影绝非仅仅是拿着相机在街上转悠,而是涉及列表、做计划、阅读、研究、分析、建立编档系统等大量艰苦的工作。可以说,摄影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结束后完成的。
除了指导读者“如何成为摄影师”,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还探讨了摄影的未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化影像,传统纪实摄影将如何定义自身?赫恩在九十年代提出的观点依然直指要害。此外,两人共同厘清了摄影师基本都会遇到的九个误区,切实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帮助。
本书不涉及摄影的具体技术及操作,而是告诉读者“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换言之,《摄影师手册》不教方法,而是传授方法论。
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试图找出所有摄影师都通用的基本原则,无论其摄影风格如何,属于哪一摄影流派。
赫恩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成为潜在的那个自己,而摄影提供了通向这一目标的完美工具。对他来说,摄影与人生无法分离,摄影师并非无形地躲在相机背后,而是通过镜头,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并留下个人印记。
2020年12月21日 想读
失落的一代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9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2020年11月21日 想读
中国在梁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7 (38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理想国丨台海出版社 2016 - 11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文凭社会 豆瓣 Goodread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失落的卫星 豆瓣
8.2 (189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