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游戏化实战 豆瓣 Goodreads
Actionable Gamification: Beyond Points, Badges, and Leaderboards
作者: [美]Yu-kai Chou 译者: 杨国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 1
TED演讲人作品,罗辑思维、华为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思科网络体验CTO推荐。
随书附有TED演讲中文视频及作者开设的游戏化初学者课程。作者为Google、乐高、华为、思科、斯坦福大学、丹麦创新中心等多家企业、机构提供高层培训与合作。
**********************
“我长期以来都在密切关注Yu-kai的研究成果。任何想要让工作、生活变美好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Susie Wee,思科网络体验副总裁、CTO
“Yu-kai是前沿的行为设计学专家。”
——NirEyal,创销书《Hooked: How to Design Habit-Forming Products》作者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实战性,任何游戏化应用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阅读。”
——Jeff Gates,前美国参议院委员会顾问
“Yu-kai的八角分析法给我带来数据的大幅增长,这是真实可见的变化。”
——Andrew Landis,Lucky Diem创始人
“最优秀的游戏设计师都是人类心理学专家。我坚信这本书会成为商学教科书。”
——Moataz Rashad,前索尼移动首席软件架构师
“书中丰富的案例、操作步骤、实施建议及误区分析,让游戏化概念变得切实可行。强烈推荐!”
——Chuck Pickelhaupt,富达投资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部副总裁
“Yu-kai的好声望名副其实。这本书值得你学以致用!”
——Michael Wu,Lithium Technologies首席科学家
“书中丰富的案例、操作步骤、实施建议及误区分析,让游戏化概念变得切实可行。强烈推荐!”
——Chuck Pickelhaupt,富达投资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部副总裁
“这本建立在深度研究基础上的《游戏化实战》,绝对是亚马逊最受欢迎好书!游戏化可不是简单地把游戏机制挪到其他产品中那么简单,必须深度分析其内在驱动力。”
——Bob Garlick,商业书评电台主播
“八角分析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户,让设计出来的产品与服务更具吸引力,为企业带来价值。”
——Paul Brown,AIG日本区副总裁
“这是本货真价实的实战书。八角分析法,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Jon D Harrison,《Mastering The Game》作者
“八角分析法很好的解释了人类行为与内在驱动力的联系,是产品/服务游戏化设计的绝佳工具。”
——董建明,华为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
“案例涵盖多个行业,十分有趣。该书对营销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都有介绍。区别于传统商业营销,游戏化设计更加贴近人性,理解人的需求(包括物质与精神)。游戏化设计更有技巧地让使用者在自主的自然行为下,导向设计者期望的结果,并进入长久的正向循环。希望提升产品价值的朋友,不要错过这本《游戏化实战》。”
——陈丹蕾,腾讯游戏运营
“如果你了解“游戏化”,或者读过游戏化入门书籍的话,我更推荐你读这本《游戏化实战》。作者就是一名精通“游戏化”理论与实践的专家,深谙“游戏化”理论,将其精髓也注入到了本书的写作中,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激励读者一口气读完,并付诸实践。”
——梅骜博士,广汽集团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
“作为一名游戏人非常感谢YuKai将八角行为分析法框架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和举例分析,并指导读者如何应用该理论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对于热爱游戏相关内容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陈洋,App Store编辑推荐作品WALKUP/BREEZE.INT.LAB创始人
“如果你享受着游戏的过程,希望像游戏一样设计、经营你的产品,希望你的产品能像游戏一样给用户带来快乐和满足,希望通过你的产品让用户到达他们想要的状态,相信你会在《游戏化实战》中找到答案!”
——李知明,腾讯游戏策划
“本书围绕游戏化的八大核心驱动力,让大家系统性理解游戏化的同时,以丰富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我们如何具体的应用到实践中去,让我们能够真正知行合一,用游戏化的思维去思考产品、解读生活。”
——冯中华,网易新闻产品总监
“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年青人非常热衷于游戏,特别是男性。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年青人像喜欢游戏一样疯狂爱上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你的企业或团队中,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就像他们游戏中一样的忘我?那么你一定需要看这本书《游戏化实战》!”
——彭王城,嗒嗒巴士联合创始人&CMO、前腾讯游戏品牌经理
************************
游戏能改变世界?毋庸置疑。但如何实际操作,一步步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游戏化产品?我们需要更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
全球顶级游戏化专家基于大量深度的人类行为学与游戏研究,推出其独创的八角分析法,帮你用最简单的模型分析出产品需要的核心驱动力,逐步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化产品。
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行业案例、深度的游戏分析、详尽的实施步骤,帮你分析出产品需要的核心驱动力,配以游戏化技巧,让产品设计过程不再迷茫。
整本书本身也是一件游戏化产品,配以大量增值服务,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充满乐趣。
2021年9月17日 想读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豆瓣
Looking Out Looking In,14e
8.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纳德·B·阿德勒 / 拉塞尔·F·普罗科特 译者: 黄素菲 / 李恩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1
你是否说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
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达不到目标?
你又是否因为不善沟通备感挫折?
从三个层面教你养成既有效又适当的沟通方式
•看入人里之沟通者
•看出人外之沟通信息
•看人之间之关系演变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本书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7大专栏、超过100篇文章,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新增超过50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可以轻松印证作者在每一章总结的沟通准则,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已经习惯了枯燥粗简、令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但《沟通的艺术》是一个例外。书里的绘画、诗歌以及故事,甚至卡通,都是美丽而有趣的,内容则经过精心组织,文本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您是一位沟通学者或心理学教授,正在为新课程挑选教材,请帮您的学生一个很大的忙:使用这本书吧!”
——亚马逊读者评论
2021年9月16日 想读
If I Understood You, Would I Have This Look on My Face? 豆瓣
作者: Alan Alda Random House 2017 - 6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Award-winning actor Alan Alda tells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his quest to learn how to communicate better, and to teach others to do the same. With his trademark humor and candor, he explores how to develop empathy as the key factor.
2021年9月16日 想读
受壓迫者教育學-卅周年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译者: 方永泉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
本書是弗雷勒最為著名的一本書,已被翻譯成好幾十國語言,雖然已出版超過三十年,還一直在世界上被廣泛閱讀,單單在美國已銷售超過75萬冊。這是他在台灣第一本被翻譯出來的書,同時,本書也是台灣教育社會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出版的「教育社會學叢書」系列的第一本。
在本書中,弗雷勒轉換了教育學的關注焦點,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轉至受壓迫者身上,而且這種教育學不只是「為了」受壓迫者的教育學,它更是「和」受壓迫者一同進行的教育學。他還比較了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教育之間的不同。在討論提問式教育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學生;學生不僅是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老師。
弗雷勒將教育重心的轉移賦予攻治與社會的意涵,這使得他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在弗雷勒的看法中,民眾的識讀能力與批判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學行動因而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行動。弗雷勒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探討的當然遠遠超過前面所提及的,而某些更深入的分析與敘述還有待讀者去發掘。
目錄
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是如何克服的;壓迫與壓迫者;壓迫與受壓迫者;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第二章 作為壓迫工具的教育「囤積」概念──它的預設──一個批判;作為解放工具的教育「提問」概念──它的預設;「囤積」概念與師生矛盾;「提問」概念與師生矛盾的超越;教育: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以世界為其媒介;人們即未完成的存在,他們覺察到本身的不完美,而試圖變得更為完整與人性化。
第三章 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計畫內容的尋索;人與世界的關係,「衍生課題」,與教育計畫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衍生課題」的探索及其方法;藉由「衍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反對話學與對話學構成了文化行動理論中的對立理論:前者即壓迫的工具,後者即解放的工具;反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征服、分而治之、操控與文化侵略;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合作、聯合、組織與文化統合
2021年9月11日 想读
R数据可视化手册 豆瓣
R Graphics Cookbook
作者: [美] Winston Chang 译者: 肖楠 / 邓一硕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5
R具有强大的统计计算功能和便捷的数据可视化系统。《R数据可视化手册》重点讲解R的绘图系统,指导读者通过绘图系统实现数据可视化。
书中提供了快速绘制高质量图形的150多种技巧,每个技巧用来解决一个特定的绘图需求。读者可以通过目录快速定位到自己遇到的问题,查阅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在大部分的技巧之后会进行一些讨论和延伸,介绍一些总结出的绘图技巧。
《R数据可视化手册》侧重于解决具体问题,是R数据可视化的实战秘籍。《R数据可视化手册》中绝大多数的绘图案例都是以强大、灵活制图而著称的R包ggplot2实现的,充分展现了ggplot2生动、翔实的一面。从如何画点图、线图、柱状图,到如何添加注解、修改坐标轴和图例,再到分面的使用和颜色的选取等,本书都有清晰的讲解。虽然本书的大多数技巧使用的是ggplot2,但是并不仅仅局限于ggplot2的介绍。作者的理念是用合适的工具来完成合适的绘图任务,读者也可以学到许多其他有用的绘图函数和工具,来适应各种复杂的需求。
《R数据可视化手册》是学习R中丰富的数据可视化方法的权威手册,非常适合对R 语言有基本的了解的读者阅读。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R语言经典实例 豆瓣 Goodreads
R Cookbook
作者: Paul Teetor 译者: 李洪成 / 朱文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5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是一本解决方案手册,也提供了一种真正令人愉悦的学习R的方法——每次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非常容易阅读!”
——Jeffrey Ryan 软件咨询专家和R添加包作者
“带着95%的信心,我不能拒绝 ‘本书是学习、应用R中的统计功能的最好的教材’这一结论。”
—— JD Long CerebralMastication.com上的R博客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200多个R语言实用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而有效地使用R进行数据分析。R语言给我们提供了统计分析的一切工具,但是R本身的结构可能有些难于掌握。本书提供的这些面向任务、简明的R语言方法包含了从基本的分析任务到输入和输出、常用统计分析、绘图、线性回归等内容,它们可以让你马上应用R高效地工作。
每一个R语言方法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问题,随后的讨论则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解释,并阐释该方法的工作机理。对于R的初级用户,本书将帮助你步入R的殿堂;对于R的资深用户,本书将加深你对R的理解并拓展你的视野。通过本书,你可以使你的分析工作顺利完成并学习更多R语言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
■ 建立向量,处理变量,以及执行其他基本函数。
■ 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 处理矩阵、列表、因子和数据框等数据结构。
■ 分析概率、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
■ 计算统计量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检验。
■ 创建各种图形。
■ 构建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ANOVA)等统计模型。
■ 探索高级统计技术,如聚类分析等。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大腦革命的12步 豆瓣
열두 발자국
作者: [韩] 鄭在勝 / 정재승 译者: 謝宜倫 八旗文化 2020 - 1
跟自己的腦對決,也是跟未來的自己對決
韓國國民教授最熱門的12堂腦科學公開演講
2004年7月9日,在湧進上下班車流的美國加州矽谷101號高速公路旁,樹立著一個有趣的廣告看板。廣告看板上沒有刊登廣告的公司名稱,沒有促銷的產品名稱或圖片,也沒有外貌姣好的廣告模特兒燦爛笑容,白底看板上只寫著:{First 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of e }.com
上下班的路途上,多數駕駛人看到之後便呼嘯而過,認真想要理解這句話的駕駛人並不多。認真破解這句話並持續過關斬將的人,多半只是出於對挑戰性問題的好奇心,以及解決難題的執著和毅力,解出答案的成就感對他們而言本身就是回饋。沒人想到這個竟然Google招聘員工的創意廣告,只有破解到底的人才會知道,並獲取應徵機會。
Google在2004年到2005年總共錄取一萬五千名員工,這是當時使用的招聘方法之一。這種招兵買馬的方式在美國引起不小迴響,不但讓廣大民眾認為「用這種方式招聘員工的Google相當具有創意!」也欽佩通過這個考驗而被錄取的Google新進人員非常聰明。
以此故事為開端,腦科學家鄭在勝開宗明義說道: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經充滿好奇心,一旦進入學校後,為了應付忙碌的日常生活,我們會選擇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用腦最少的方式度過時間,我們「受好奇心驅使並決定自行解開疑惑的經歷」明顯變少。
然而,邁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多半是無法預測結果的狀況下,唯有好奇心、挑戰精神等自發性的動機,能讓人憑著一股衝勁堅持下去,直到解開疑惑或是成就了什麼,這就是在改變世界的人身上看得到的首要特質。因此現在我們更需要將腦科學知識化為面對未來的智慧,如此迎向未來的挑戰。
本書作者鄭在勝教授,致力於大腦研究及決策神經科學,現為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生物和腦科學教授。這本《大腦革命的12步:AI時代,你的對手不是人工智慧,而是你自己的腦》,是從他過去十年演講中精選最受好評的十二場講座重新編寫而成,書中充滿腦科學的智慧與鑑識,對於努力尋找更好未來和選擇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書中第一部將腦科學知識和洞察,巧妙地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討論新世代人們最常遇到的問題:
‧為什們人們常常做一些難以理解的決定?
‧為什麼明明制定了計畫,每次卻都以失敗告終?
‧大腦在人們做選擇的時候在做什麼?
‧迷信跟大腦的運作有關嗎?
‧智人的大腦能適應複雜的現實世界嗎?
第二部則將觸角延伸到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革命),將科學知識轉化為人生智慧,引領讀者踏上一場思想的冒險,通往地圖之外的未知世界。
‧從Hello Kitty如何讀懂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想成為具有創意的人,該如何思考、如何行動?
‧繼智慧手機之後,什麼將支配這個世界?
‧什麼樣的能力能帶來未來的革命?
‧在腦科學家眼中領導力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未來的機會在哪裡?矽谷的企業如何為這次工業革命做準備?
大腦科學對於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發現新的機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和決策,提出了務實的建言。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我們不斷面臨想要突破生活、工作、學習、發展的種種挑戰,腦科學家透過務實的引導,引導讀者想像一個尚未出現的世界,於此探討了可能的答案。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面向数据科学家的实用统计学 豆瓣
Practical Statistics for Data Scientists: 50 Essential Concepts
作者: [美] 彼得·布鲁斯 / 安德鲁·布鲁斯 译者: 盖磊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解释了数据科学中至关重要的统计学概念,介绍如何将各种统计方法应用于数据科学。作者以易于理解、浏览和参考的方式,引出统计学中与数据科学相关的关键概念;解释各统计学概念在数据科学中的重要性及有用程度,并给出原因。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 豆瓣
作者: [日]堀部笃史 译者: 徐萍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4
消费至上的时代,你是否厌倦了统一的超市、假时尚的连锁商场,还有文青过度的大型书店?在渐趋一致的风景里,还能牵连起人与人的交流、保有文化力量,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消费的,莫过于隐藏于街头巷尾的独立书店了。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独立书店又该如何生存呢?
“世界十佳书店”之一、京都文青圣地京都慧文社一乘寺店店长堀部笃史试图通过对街区小店的探访找寻答案。他探访的对象包括在挨骂下成长的小酒馆;作风自我,学习跟街区达成完美互动的书店;讨厌商业行为,想在消费时代走缓慢步调的古董店;不管销售好坏,只注重提供良好服务的唱片行;只想成为人们的落脚处,不想被美食网站赞扬的咖啡馆……在这些独立店家的现场,藏着小店们如何生存,又如何牵连地方文化的展示。最终,他发现,人们想要继续经营他们的独立商店,光靠在商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只有超越工种,向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以书店为中心的独立商店才能拥有未来。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最好的决定 豆瓣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7.9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根·多姆(编) 译者: 于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 豆瓣
Big Magic: Creative Living Beyond Fear
作者: [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 靳婷婷 2018 - 9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请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 你害怕自己没有天赋吗?你害怕自己会遭到拒绝、批评、耻笑、误解吗?
 你害怕已经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吗?你害怕别人不把你放在眼里吗?
 你害怕你的创意没有市场吗?你害怕别人会偷走你的创意吗?
 你害怕现在重启梦想,为时过晚吗?
 你害怕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吗?
。。。。。。
是的,我们内心中经常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它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世界知名作家、TED演讲人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下这本鼓舞人心的作品,旨在帮助读者学会与恐惧同行,挖掘内在的宝藏——灵感,从而实现梦想人生。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魔力的书。它不是一本关于创意人生的方法论,而是一个关于一位女性如何探究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的创意灵魂和平共处的故事。所有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一种肃穆的平和与安慰。
在吉尔伯特看来,“如果你不学会与恐惧并肩旅行,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到达任何有趣的地方或尝试任何有趣的事情”。
无论你是准备写一本书、创作一件艺术品,还是准备直面工作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本书都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奇迹与惊喜的探索之旅,让你拥有更多的快乐、爱、幸福,以及富足的人生。
2021年9月8日 想读
断代 豆瓣 Eggplant.place
斷代
8.1 (120 个评分) 作者: 郭强生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纯真失落,激情过后,还有什么可以相信?
继白先勇《孽子》之后,又一经典作品
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得主
台湾重量级作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代表作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组入围作品
🌈 编辑推荐
☆《断代》是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的得意之作,为郭强生首次引进大陆的作品,也是郭强生继前两本小说《 夜行 之子》《惑乡之人》之后,持续状写同志世界的痴嗔贪怨、探勘情欲版图的曲折诡谲,对时间、生命流逝做更进一步省思的经典作品。
☆《断代》的故事背景,时空承接白先勇的经典同志小说《孽子》,从八〇年代的台湾社会写起,一路写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之间,纵向描绘了一个世代的同志形象。郭强生借这本作品,抛出“爱是什么?”“同志/我的存在究竟是什么?”等终极提问,让我们通过这些问题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断代》以推理小说的手法展开,由三条看似关联薄弱的叙事线入手,在同志世界中表演伪装、真假莫辩的氛围里,通过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或成长回忆,构筑出一个个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谜题,直至故事的末尾读者一窥故事背后的真相,方得恍然大悟。书中不仅对因同志身份而被迫处于社会边缘的心理刻画入微,更触及了成长、衰老、死亡及死后的“游魂”,运用这些元素,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爱情,完成了一种立体而独到的诠释。
🌈 内容简介
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美乐地”酒吧。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
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学姐Angela,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似假还真。对姚的不解,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青春的悸动,随着美好黄金年代的逝去,不堪回首。
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默默守护女友小闵,打算存够钱之后,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
通过这些主要角色的回忆和忏情告白,一种特殊边缘身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在郭强生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笔下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 名人推荐
如果并列《孽子》和郭的同志三书,我们不难发现世代之间的异同。《孽子》处理同志圈的聚散离合,仍然难以摆脱家国伦理的分野。相形之下,郭强生的同志关系则像水银般的流淌,他的人物渗入社会各阶层,以各种身份进行多重人生。两位作家都描写疏离、放逐、不伦,以及无可逃避的罪孽感,但是白先勇慈悲得太多,他总能想象某种(未必见容主流的)伦理的力量,作为笔下孽子们出走与回归的辐辏点。郭强生的夜行之子不愿或不能找寻安顿的方式。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喧哗里,他们貌似有了更多的自为的空间,却也同时暴露更深的孤独与悲哀。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相较于《夜行之子》偶尔流露出辞溢于情的感伤主义,《断代》的文字则更为凝练精准,刻画入微地呈现了同志肉身情欲和爱恨嗔痴的浮世绘,比起白先勇不遑多让;他犀利又深刻地直捣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恐同和恋同的灰色地带,且又将性和政治交互指涉谐仿,可说是直追创作《美国天使》的汤尼·库许纳(Tony Kushner)。
——酷儿与性别理论学者 张霭珠
这部文字沉稳,布局有戏剧的精巧,却又不失之晦涩繁复的长篇小说,处理的是中老年男同志的处境与心境。同志作为台湾异性恋霸权境内的异族,在1990年代同志文学大兴之后,早已不是什么冷僻的文学题材,然而郭强生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到风格,都有别于张致艳丽的“传统”同志文学,自有一股老派的、深厚的底蕴。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勳
2021年9月5日 想读
朴门设计手册 豆瓣
Rosemary Morrow
大地旅人 2012 - 5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是一門順應自然的設計學,依循著三個中心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與分享多餘,運用適當的技術來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美好,且更為永續。
澳洲知名樸門永設計師Rosemary Morrow所撰的「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Earth User’s Guide to Permaculture),就是所有希望實踐樸門永續設計者的最佳入門書,除了傳達樸門永續設計的中心思想和概念,Rosemary特別著重「如何做」的部份。從觀察出發,她引領讀者了解自家環境的地景、土壤、水、氣候和動植物,並依序針對生活中的不同區域(第0區到第5區),提供設計、維護方法,以及實作練習的方向。如果你正想以環保永續的方式動手設計自己的陽台、庭院、居家、社區、甚至農場等任何生活及工作空間,本書正是你的最佳選擇。
本書獲得Permaculture運動的創始人之一David Holmgren與資深樸門教育家Robyn Francis女士大力推薦!
2021年9月2日 想读
食物與廚藝 豆瓣
On Food And Cooking
作者: McGee, Harold 译者: 林慧珍 / 邱文寶 大家出版社 2009 - 9
內容簡介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要打出綿密的奶泡,該選用低脂乳還是高脂乳?
濃稠的蛋清和稀薄的蛋清,哪顆蛋比較新鮮?
又香又濃郁的油魚,是低脂魚種或高脂魚種?
微波加熱究竟會不會有輻射殘留在食品上?
如同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暨分子美食學創建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在1969年所言:「這是人類文明可悲之處,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甜點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但哈洛德‧馬基連結廚藝與科學,從此改變了我們對食物的理解與想像!
全球大廚,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全球銷售量超過五百萬本!
全世界大廚 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25年前(1984),本書於美國出版,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5年前(2004),增修了將近600頁內容,獲得世界級大廚一致推薦。
去年(2008),作者榮登《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改寫了全球廚房,催生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化學廚房」,
獲得讚譽:「凡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本書!」
歷經1/4世紀,無書能出其右,連《時代》雜誌亦譽為「小鉅著」。
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
25年前,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首創以科學探討烹飪,將廚藝由藝術和文化提昇至科學領域,讓《食物與廚藝》甫一推出立刻掀起風潮,席捲並影響了美、加、英、法各地。《食物與廚藝》重新賦予食物更深刻的科學意義和文化風貌,發動革命建立了民眾對烹飪的新態度、新觀念,連電視節目也開始製作廚房科學的節目,不僅帶動「廚房科學」風潮,也催生了現今當紅的「分子美食」!
四分之一世紀,歷久不衰
如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食物與廚藝》仍是國際三星級大廚奉為圭臬的重要寶典,於2004年新增近600頁內容後,再掀高潮。再沒有哪一本書,將食材描述得如此詳盡精確、將變化講解得這麼深入淺出,並將專業的飲食科學成功轉化為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廚房科學知識。人類食物的起源、構成,以及各種食材如何透過廚藝變身為誘人美食的過程,盡收於此。
導覽飲食的文明與奧秘
《食物與廚藝》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聖經」,連結了烹飪與科學,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探究滋味、香氣、質地、顏色和營養,如同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所言:「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食物與廚藝》從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科學之窗窺探廚房實驗室的神奇變化,透視人類歷來飲食的文明,宛如廚房中的羅塞塔石碑,完美呈現了生命延續的無窮奧秘與無邊魅力。
原書厚達近900頁,從人類生命起源的乳汁,到文明發展後的飲料、甜點,各種食材皆有鉅細靡遺的介紹。《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的內容包括乳與乳製品、蛋類、肉類、海鮮等葷食,以及烹調方法與相關器具、四種基本的食物分子(水、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和化學入門等。
本書目錄第一部
第1章 乳和乳製品
哺乳動物和乳
乳品與健康
乳的生物學與化學
未經發酵的乳製品
新鮮發酵牛乳與鮮奶油
乳酪
第2章 蛋 Eggs
雞與蛋
蛋的生物學與化學
蛋的品質、處理與安全
雞蛋烹調的化學變化:凝結的蛋與濃稠的卡士達
蛋的基本料理
雞蛋遇到液體:卡士達與鮮奶油
蛋白泡沫與手勁
蛋的醃製與防腐
第3章 肉 Meat
食用動物
肉食和健康
當代肉業的爭議
肉的結構和品質
供肉動物及其特點
動物肌肉轉變為食用肉品
肉類的腐敗和保存
肉類烹調的幾項原則
鮮肉烹調方法
雜碎或內臟
混雜內臟和肉
肉類的保存與防腐
第4章 魚貝蝦蟹 Fish and Shellfish
漁場與水產養殖
水產與健康
水中生物與魚類特性
魚的解剖構造與品質
我們食用的魚
從水裡到廚房
生食海鮮
烹調海鮮
蝦蟹貝類及其特性
加工海鮮
魚卵
第二部
第1章 烹調方法與器具材質
褐變反應及其風味
加熱的形式
加熱食物的基本方法
烹調器皿的材質
第2章 四種基本的食物分子

脂肪、油及類似的分子:脂質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第3章 化學入門:原子、分子和能量
原子、分子與化學鍵
能量
物質的相態變化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食物與廚藝 豆瓣
On Food And Cooking
作者: 哈洛德.馬基 译者: 蔡承志 大家出版社 2009
◎聯合推薦
綠色食材作者、著有系列暢銷書《只買好東西》/朱慧芳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
長庚保健營養系主任/許青雲
素食達人、「菩提金廚獎」主辦人/陳瑞珍
掌生穀粒負責人/程昀儀
實踐大學食保系副教授/黃惠宇
飲食作家、專業廚娘/蔡珠兒
歐陽英樂活生機網網主/歐陽英
《有機誌》總編輯/劉鳳招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閱
植物是我們最早的食物,因此,也是唯一適當的食物。
蔬菜、果實、穀物和香料本身就是是芳香美味的食物,
還能增添奶、蛋、肉、魚等料理的趣味,
這些植物對我們生命有益,同時也向我們開啟一個愉侻繽紛的感官世界。
你知道嗎……
香草中的芳香或辛辣物質原本是用來嚇走動物的警訊,人類是如何透過烹調將危險變成情趣?
植物的顏色是對生命的禮讚,但如何從紅、橙、綠、紫等不同色彩解讀營養價值?
為什麼說菇蕈類並非真正植物?它們比美肉類的濃郁風味與香氣是由何而來?
香料、茶與咖啡又是如何改寫人類感官的版圖,帶來餐桌上的革命?
植物以色彩、味道和氣味來威嚇敵人並吸引朋友,這些化學反應的產物,即為感官的寶庫,喚起我們的視覺美感和味覺愉悅。百萬年來,人類一向以植物為食。我們的祖先以各色果實、葉片和種子等雜食維生:帶土味的根部、苦辣並醒腦的葉片、芳香的花朵、讓人滿口生津的果實、帶堅果風味的種子,還有香甜、嗆酸、辛澀、爽口之苦,以及成千上萬種芳香氣味……
如今我們得以攝取的植物種類之多,可謂盛況空前。我們和我們所食用的植物,在彼此的演化進程中相互為伴。這是自然和人類合作創造出的迷人遺產,而且還在不斷演化中。在《食物與廚藝:蔬、果、香料、穀物》中,我們將取自植物的食物分門別類,歸入不同範疇,並細細說明它們各自的起源、營養素、風味、特色與烹調、應用。
累積銷售量超過5,000,000本
全球大廚 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25年前(1984),本書於美國出版,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5年前(2004),增修了將近600頁內容,獲得世界級大廚一致推薦
去年(2008),作者榮登《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改寫了全球廚房,催生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化學廚房」
獲得讚譽:「凡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本書!」
歷經1/4世紀,無書能出其右 連《時代》雜誌亦譽為「小鉅著」
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
25年前,哈洛德.馬基首創以科學探討烹飪,將廚藝由藝術和文化提昇至科學領域,讓《食物與廚藝》甫推出即掀起風潮,席捲並影響美、加、英、法各地,建立民眾對烹飪的新觀念,連電視節目也開始製作廚房科學的節目,不僅帶動「廚房科學」風潮,也催生現今當紅的「分子美食」!
四分之一世紀 歷久不衰
如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食物與廚藝》仍是國際三星級大廚奉為圭臬的重要寶典。再沒有哪一本書,將食材描述得如此詳盡精確、將變化講解得這麼深入淺出,並將專業的飲食科學成功轉化為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廚房科學知識。人類食物的起源、構成,以及各種食材如何透過廚藝變身為誘人美食的過程,盡收於此。
導覽飲食的文明與奧秘
《食物與廚藝》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聖經」,連結了烹飪與科學,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一路探究到滋味、香氣、質地、顏色和營養。從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科學之窗窺探廚房實驗室的神奇變化,透視人類歷來飲食的文明,宛如廚房中的羅塞塔石碑,完美呈現了生命延續的無窮奧秘與無邊魅力。
原書厚達近900頁,從人類生命起源的乳汁,到文明發展後的飲料、甜點,各種食材皆有鉅細靡遺的介紹。《食物與廚藝:蔬、果、香料、穀物》以植物類食材為主。現代人飲食講究健康,但蔬果及穀類有如大自然的小工廠,蘊藏了複雜的組織變化,光是了解種類或挑選法,絕不足夠;從「怎麼吃」到「為什麼這麼吃」,從「學會採買烹調」到「了解食物的來龍去脈」--這些最早提供人類生存、繁榮所需一切養分的食材,透過本書,我們得以重新發掘其歷史來源、珍貴價值,以及無限奧秘!
第五章 食用植物:蔬果、香草和香料
以植物為食
植物的本質/植物的定義/植物性食品歷史考源
植物性食品和健康
蔬果的營養要素:維生素/植物性化學物質/植物性纖維/部分蔬果所含毒素/生鮮農產品和食物中毒
蔬果的成分和特色
植物的構造:細胞、組織和器官/植物的質地/植物的顏色/植物的風味
處理、儲藏蔬果
收成後變性/處理生鮮農產品/儲存環境/溫度控制:冷藏/溫度控制:冷凍
烹調新鮮蔬果
熱量如何影響蔬果特性/熱水法:沸煮、蒸煮、加壓蒸煮/熱氣、熱油和輻射法:烘烤、油炸煎炒和燒烤/微波烹調法/粉碎法和萃取法
保存蔬果
乾燥法和冷凍乾燥法/發酵法和醃漬法:德國泡菜和韓國泡菜、醃黃瓜、醃橄欖/蜜餞/罐頭藏
第六章 常見蔬菜概論
塊根和塊莖
馬鈴薯/甘藷/熱帶塊根和塊莖/胡蘿蔔家族:胡蘿蔔、歐洲防風等/萵苣家族:菊芋、蒜葉波羅門參、鴉蔥和牛蒡/其他常見塊根和塊莖
下段莖和鱗莖:甜菜、蕪菁、蘿蔔和洋蔥等
甜菜/芹菜根/甘藍類根菜:蕪菁、蘿蔔/洋蔥親族種類:洋蔥、蒜、韭蔥
莖菜類和柄菜類:蘆筍、芹菜等
蘆筍/胡蘿蔔類蔬菜:芹菜和小茴香/甘藍家族:球莖甘藍和蕪青甘藍/熱帶莖菜:竹筍和棕櫚心/其他莖菜和柄菜
葉菜類:萵苣、甘藍等
萵苣家族:萵苣、菊苣、蒲公英嫩葉/甘藍家族:甘藍、羽衣甘藍、抱子甘藍等/菠菜和菾菜/各式綠色葉菜
花朵:洋薊、青花菜、花椰菜等
以花為食/洋薊/甘藍家族:青花菜、花椰菜和尖頂椰菜
當作蔬菜食用的果實
茄類親族。番茄、辣椒家族、茄類等/小果南瓜和黃瓜類蔬菜/豆科食材:鮮豆和豌豆類/其他當作蔬菜食用的果實
海藻
綠藻、紅藻和褐藻/海藻的風味
蘑菇、松露和近緣種類
共生生物和腐朽真菌/蘑菇的構造和特質/蘑菇的獨有風味/蘑菇的儲存、處理方式/蘑菇烹調法/松露/俗稱「烏鴉糞」的玉米黑粉菌/俗稱黴菌蛋白的鐮孢黴
第七章 常見果實
果實的形成過程:熟成
熟成前期:成長和膨脹/乙烯和酵素的作用/兩種熟成作用,兩種處理作法
溫帶氣候區常見果實:蘋果和梨子、核果類和漿果類
仁果類:蘋果、梨子和其近親/核果類:山杏、櫻桃、桃子和李子/漿果類,包括葡萄和奇異果/其他溫帶型果實
溫暖氣候區果實:甜瓜、柑橘、熱帶果實等
甜瓜類群/產自乾旱氣候區的果實:無花果、海棗果等/柑橘家族:柳橙、檸檬、葡萄柚和其近親/常見熱帶果實舉隅
第八章 植物源調味料:香草和香料、茶和咖啡
風味和調味料的本質
風味含味覺成分,但大半屬於嗅覺/演變不絕的味覺、嗅覺世界/調味料都是化學武器/把武器轉變為樂事:添加食物就可以了
香草和香料的化學作用和特質
多數調味劑都和油脂很像/香草或香料的風味是多種風味混合的結果/風味族系:萜烯類物質/風味族系:酚類物質/風味族系:辛辣化學物質/為什麼痛苦會讓人覺得愉快/香草、香料和保健
香草和香料的處理、儲存方式
芳香化合物的保藏方式/儲存新鮮香草/乾燥處理新鮮香草
香草和香料的烹飪用途
風味萃取作法/滷汁和裹粉料/用香草和香料來塗裹食材/萃取液:調味油、醋和酒精/風味的演變現象/香草和香料的增稠用途
常見香草概述
脣形科:薄荷家族/傘形科:胡蘿蔔家族/樟科:月桂家族/其他常見香草
溫帶氣候型香料概述
胡蘿蔔家族/甘藍家族:帶辛辣味的芥菜、辣根和山葵/豆科類群:甘草和葫蘆巴
紅番椒類/其他溫帶氣候型香料
熱帶香料概述
茶和咖啡
咖啡因/茶、咖啡和保健/泡茶和沖調咖啡用水/茶/咖啡
木柴燃煙和炭化木
燃燒木柴的化學作用/燻液
第九章 種子:穀子、豆子和堅果
以種子為食
種子的定義
種子和保健
種子的珍貴植物性化學物質/種子帶來的問題/種子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種子中毒和食物中毒
種子的組成和特質
種子的組成部位/種子的蛋白質:可溶樣式和不可溶樣式/種子的澱粉:有序樣式和無序樣式籽油/種子的風味
處理、製備種子
儲藏種子/芽苗/料理種子
穀類植物
穀子的構造和組成部位/碾磨和精製/早餐穀片/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稻穀/玉蜀黍或玉米/次要穀物/準穀類
莢豆類:豆子和豌豆
莢豆的構造和組成/莢豆類和保健:耐人尋味的大豆/莢豆和胃腸積氣問題/豆類的風味/豆芽/料理莢豆/幾種常見莢豆的特性/大豆和大豆轉化製品
堅果和其他高油脂型種子
堅果的構造和特質/堅果的營養價值/堅果風味/處理、儲藏堅果/料理堅果/幾種常見堅果的特性/其他高油脂型種子的特性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食物與廚藝 豆瓣
On Food And Cooking
作者: 哈洛德.馬基 Harold McGee 译者: 蔡承志 大家出版社 2010 - 3
你知道嗎……
泡芙的法文為何是「甘藍菜」?又為何被稱為「修女的屁」?
美乃滋和油醋醬,都是由1:3的水液與油液所組成,但成品的表現為何差異那麼大?
高海拔地區的蛋糕烘焙,和在平地的烘焙法有何不同?
為什麼嬌生慣養的葡萄藤蔓,反而產不出最好的葡萄酒?
高濃度葡萄酒和烈酒為何會有「淚珠」或「美腿」這種奇特現象?
不同於滋養人類成長的奶蛋肉魚,也不同於人類最早的蔬果穀物,麵食、醬料、甜點、飲料等等的食材與變化,展現出一項驚人事實:它們以變化萬千的姿態,呈現了人類在歷史演變中,大幅躍進的想像力和創意,不僅僅表現出大自然令人歎為觀止的轉化潛力,也意味著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塑造自然物質,這些美食已超越人類生存的必備,而是更進一步跨到為五感帶來愉悅和驚喜的另一個向度。
這些豐富而多彩的變化,是至今仍讓所有大廚與廚藝愛好者探詢不倦、津津樂道的無窮秘境,就如同人類文明的縮影,從基礎變身進階,從簡單走向繁複華麗,透過文化、歷史、地區特色的調味,變身為人類除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更具魅力的享樂泉源。
厚達千餘頁的廚房必備聖經
累積銷售量超過5,000,000本
全球大廚 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25年前(1984),本書於美國出版,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5年前(2004),增修了將近600頁內容,獲得世界級大廚一致推薦
去年(2008),作者榮登《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改寫了全球廚房,催生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化學廚房」
獲得讚譽:「凡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本書!」
歷經1/4世紀,無書能出其右 連《時代》雜誌亦譽為「小鉅著」
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
25年前,哈洛德.馬基首創以科學探討烹飪,將廚藝由藝術和文化提昇至科學領域,讓《食物與廚藝》甫推出即掀起風潮,席捲並影響美、加、英、法各地,建立民眾對烹飪的新觀念,連電視節目也開始製作廚房科學的節目,不僅帶動「廚房科學」風潮,也催生現今當紅的「分子美食」!
四分之一世紀 歷久不衰
如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食物與廚藝》仍是國際三星級大廚奉為圭臬的重要寶典。再沒有哪一本書,將食材描述得如此詳盡精確、將變化講解得這麼深入淺出,並將專業的飲食科學成功轉化為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廚房科學知識。人類食物的起源、構成,以及各種食材如何透過廚藝變身為誘人美食的過程,盡收於此。
導覽飲食的文明與奧秘
《食物與廚藝》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聖經」,連結了烹飪與科學,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一路探究到滋味、香氣、質地、顏色和營養。從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科學之窗窺探廚房實驗室的神奇變化,透視人類歷來飲食的文明,宛如廚房中的羅賽塔石碑,完美呈現了生命延續的無窮奧秘與無邊魅力。
原書厚達近900頁,從滋養人類生存演化的奶蛋肉魚等葷食、平衡人類營養素的植物性食物,到文明發展後的甜點醬料等美食,各種食材皆有鉅細靡遺的介紹。《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是榖物、糖與酵母的三重奏:它們以變化萬千的手法,合奏出麵食、醬料、甜點和飲料等豐富的感官風貌,不僅僅表現出大自然令人歎為觀止的轉化潛力,也表現出人類在歷史中大幅躍進的想像力和創意。它們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更跨入藝術的層次,為五感帶來高度的愉悅和驚喜。
榖物--
榖物磨成粉之後,可以變化出各種料理:麵包和麵食是最常見的主食,並且象徵著人類想像力和靈感的大幅躍進,讓榖物變化成外酥內軟的彈性團塊,或是柔順軟韌的滑溜麵條;榖物還可化身為醬料,用來強化風味、凸顯主食,增加食材的深度和廣度;榖物甚至能藉著化學變化,轉變成醉人的飲品,釋放凡人喜怒哀樂的能量。
糖--
平凡的糖是一種不平凡的食物。糖帶給人純粹的感受,是一種結晶的喜悅。糖代表的甜味,本身就深受人類喜愛,而甜味搭配其他食材中的酸、鹹、苦等滋味,還可發展出更豐富多層次的味覺享受。糖的質地在加熱之後,更可延展出各色風貌,於是甜點更成了結合味覺和視覺享受之大成。
酵母--
凡是需要氣體來變化食物的,都用得上酵母:麵團經過酵母的發酵,榖物便失去原有樣貌,鼓脹成蓬鬆團塊;啤酒或香檳中的沁涼宜人的氣體,也都是酵母的功勞。酵母還會把食物中的糖分轉化成迷人的酒精,讓水果和榖物變身為清澈又有稠度的酒品。
本書目錄第十章  穀類麵糰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演變沿革
麵糰、麵糊的基本構造和製品
麵包
稀麵糊食品
稠麵糊食品:麵糊麵包和蛋糕
酥皮
小甜餅
第十一章 調味醬料
歐洲的醬料發展史
醬料的科學:風味和稠度
用明膠和別種蛋白質增稠的醬料
固態醬料:明膠式凝凍和碳水化合物凝凍
用麵粉和澱粉提高稠度的醬料
用植物粒子增稠的醬料:食物漿泥
用油、水微滴增稠的醬料:乳化液
用氣泡增稠的醬料:泡沫

第十二章 糖、巧克力和甜點
糖和甜點的歷史沿革
糖的固有性質
糖和糖漿
純糖硬糖果和甜點
巧克力
第十三章 葡萄酒、啤酒和蒸餾酒
酒精的固有性質
葡萄酒
啤酒
亞洲的米釀酒精飲料:中國酒和日本清酒
蒸餾酒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現代主義烹調 豆瓣
Modernist Cuisine at Home
作者: 納森.米佛德 Nathan Myhrvold / 麥新.比列 Maxime Bilet 译者: 甘錫安 大家出版社 2015 - 8
● 十年來最重要的烹飪著作!──2010 年世界美食家圖書獎
● 自從哈洛德.馬基撰寫《食物與廚藝》之後,就沒有人提出如此清晰簡明的科學方法來引導我們。我和所有專業廚師,將永遠受惠於「現代主義烹調」這個計畫。──湯馬士.凱勒,傳奇餐廳 The French Laundry 創辦人暨主廚、美國第一名廚
● 《現代主義烹調》是烹飪技藝和烹飪原理的里程碑,其規模、細節,以及令人大開眼界的圖片,無書能出其右。──哈洛德.馬基,《食物與廚藝》作者
● 這本書將改變我們對廚房的理解。──費朗.亞德里亞,elBulli 創辦人暨主廚、西班牙廚神
● 完封所有烹飪書的烹飪書!──David Chang,美國名廚、《時代雜誌》十大食神
● 當我進入「微波爐」這章時,我的烹飪世界軸線翻轉了!──Sophie Brickman,《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納森為這股烹飪潮流下了新的名稱,而我認為這個名稱下得真好。──Daniel Boulud,美國傳奇名廚
● 《現代主義烹調》必定會改變我們烹飪和使用食譜的方式,帶來全新的可能性。詳讀之後,我成了這套書的忠實信徒。──瑪莎.史都華,美國生活風格大師
● 這是一本改變烹飪規則的烹飪書。──《華爾街日報》
● 出版界的大突破!書中囊闊了最現代、最前衛的烹飪技術和科學,烹飪攝影更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VOGUE》
● 史上最具野心的烹飪著作。──John Heilpern,《浮華世界》特約編輯
● 納森.米佛德簡直是現代主義烹調的瘋狂天才!──《紐約客》
● 如果達文西在今日寫烹飪書,那就會是《現代主義烹調》!──Douard Cointreau,Gourmand Award 總裁
● 強烈推薦給對下廚有熱情並全心投入的人,專業廚師更是必讀!──邁可.魯曼,美國知名飲食作家
★七星級烹飪傳奇《Modernist Cuisine》之家庭專用繁體中文版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年度圖書大獎得主
★餐飲界最高榮譽詹姆士比爾德大獎評審選書
★世界最大最權威印刷工會PIA主辦之年度印刷大獎得主
「我們的食譜反映了烹飪界中更恢弘的現代主義革命!」
人類用火至今最重大的飲食成就,家庭廚房的新世紀烹飪演進
21世紀重新定義料理規則的廚藝里程碑
且看真空低溫烹調、恆溫水槽、奶油槍、壓力鍋、微波爐,
如何為家庭飲食帶來全新體驗!
翻轉世界的天才投身料理界,激出炫麗火花
米佛德曾任比爾蓋茲的首席技術長,14歲跳級上大學,23歲已取得物理數學博士、經濟學碩士、地質物理和太空物理學碩士,以及數學學士,並跟隨史蒂芬霍金研究量子重力理論,是一位握有超過30000筆研發專利的科學天才。他40歲從微軟退休之後,竟決心重拾兒時的烹飪熱愛,將追根究柢的精神投入料理的世界,為我們揭開了嶄新的廚藝極限──《現代主義烹調》。
現代主義烹調是什麼?
現代主義烹調是什麼?這是最多人提出的問題。本書之所以名為「現代主義烹調」,是因為這個詞彙最能表達這一波廚藝革命所蘊含的能量和文化意義,而這本書的目標,正是記錄並推展這波革命。
所謂現代主義,是以嶄新的美學取代前工業時代的風格和傳統,結合了抽象概念,以及現代科技和觀念,從而創造出全新的經驗。20世紀的藝術、建築、舞蹈、音樂和其他文化領域,正是在現代主義的推動下,大幅翻轉出嶄新的內涵與面貌。
今日,現代主義也走進了廚房──不僅是餐廳廚房,還有家庭廚房。事實上,現代主義的氣息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悄悄滲透到料理檯,「Nouvelle Cuisine新式烹調」的出現就是對古典料理僵化的反動,強調清淡、簡單和新食材,並引入「擺盤」的概念,讓主廚得以全盤主導餐點的呈現。接著,廚藝界才人輩出,亞德里亞和布魯門瑟等主廚,開始更有系統地思考如何為饕客創造全新的美食經驗。在這個意念的驅使下,他們著手探索新技術、新材料,並運用想像力,看出他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食材與烹調,從此打開了美食的全新視野。
既能探測外星,更該探索牛排最美滋味的烹調溫度!
1999年,熱愛美食的微軟首席技術長納森.米佛德,決定投入前所未有的資金和人力,耙梳、實驗並整理這一波烹飪革命的歷史、技藝和想法,讓這股烹飪革命的面貌更清晰,並思索如何讓一般人也能運用手邊的烹調器具,在家庭廚房中享受這股新烹飪潮流的驚人成果。這位熱情全才的「文藝復興人」因而創建了「Cooking Lab烹飪實驗室」,結合主廚的精湛廚藝、科學家的無窮好奇、攝影師的高速攝影、編輯的食譜編寫,在超越規格的實驗廚房中,以永不饜足的美食追求,共同探索、創造和記錄烹調技藝及食物知識的最前線。
空前未有,往後難再的殿堂級鉅著
《現代主義烹調》便是這些頂尖天才在雄厚設備中鑽研的結晶。現在,藉由這本書,我們便能在家中運用真空低溫烹調、微波爐、奶油槍等現代烹調器具,無需精湛的廚藝,不用一再嘗試錯誤,便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出燉飯、麵食、烤雞、肋排等傳統食物,而且更美味!
406道截然不同的新食譜設計,在家也能做出同樣驚艷成果
書中的406 道食譜和變化作法,都由七位主廚和一位獨立的食譜品鑑員組成的團隊在烹飪實驗室開發及測試。書中食譜部分取自《Modernist Cuisine》再改編為家用版,但絕大部分是全新內容。
榮獲印刷界最高榮譽PIA之印刷大獎
本書採雅奕專利彩印技術印製,每一張彩頁皆以飽和豔麗的四色印刷,加上特製亮光油版,大幅提高了圖片的光澤與色彩飽和度,完整呈現精準高速攝影藝術的細膩美感,更獲全球權威印刷工會PIA年度印刷大獎食譜書首獎榮耀。
世界頂尖印刷大廠年度敬獻
繁體中文版的印刷廠,是近年全球印刷金獎數奪冠之中國印刷大廠「雅昌文化」,20年來已蟬聯歐美亞洲頂尖印刷首獎近300項獲獎佳績,包括有全球最權威印刷工會之印刷大獎、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麗的書」大賞、香港印製大獎、上海印刷大獎、中華印製大獎、金光印藝大獎等等,2013年本書原文版即為年度印刷奪獎大作。
來一份現代主義漢堡,搭配現代主義醬汁吧!
讓本書打開你的美食視野,擁抱21世紀的當下才能享有的美食經驗。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年度圖書大獎得主
★餐飲界最高榮譽詹姆士比爾德大獎評審選書
★世界最大最權威印刷工會PIA主辦之年度印刷大獎得主
★七星級烹飪傳奇《Modernist Cuisine》之家庭專用版
★美國亞馬遜食譜教學研究、典藏、百科類暢銷第一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專業大廚 豆瓣
The Professional Chef
作者: 美國廚藝學院 译者: 陳維真 / 王湘菲 大家出版社 2018 - 9
「這是身為廚師必備的廚藝聖經。」
──蟬聯十多屆米其林三星榮譽之世紀名廚 保羅.博古斯 Paul Bocuse
美國美食界權威雜誌《食藝》列為十年來最可靠的五大廚藝經典之一。
書中以各種烹飪技法為軸,收錄近900道歐洲大陸從中世紀傳承至今的重要配方食譜,
這些配方食譜從名稱、使用食材、作法與變化作法,
不止隱現西方飲食文化的血統與脈絡,也呈現了至今仍保存在西方烹飪系譜中的悠久傳統。
全書1224頁,分七大部共36個章節,
從何謂專業烹飪、辨識工具與食材、高湯醬汁的至作、各類食材的烹調,
一直到冷盤、烘焙與甜點,舉凡肉類蔬菜的分切部位規格,
到各式高低溫烹煮的定義與狀態等等,
皆以循序漸進的邏輯、具體圖文呈現應有的標準與範圍,讓所有人都有明確標準可以依循。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陕北盲说书人 豆瓣
作者: 黄新力 2009 - 8
这是一本讲述陕北黄土地上最后的盲说书匠故事的书。里面穿插了许多定格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可能去改变那些一辈子悲壮、困难和无助的盲人命运,但起码能够让看见这些照片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盲人长年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游走于村庄之间,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唱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以及关于生活的苦涩、欢愉。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丛书之一种。它再现了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而且展示了他们在现代文明逐渐融入和影响寻常百姓生活的进程中,与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的苦苦争斗。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7.8 (111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2021年8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