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末日松茸 豆瓣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2 (20 个评分) 作者: 罗安清 译者: 张晓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内容简介】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人们很少会发现一本书既有最佳意义上的学者风范,又像是精心构思的小说中流畅的写作。《末日松茸》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构思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玛丽莲·斯特拉赫恩(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联系。在本书中,作者借着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布鲁诺・拉图尔(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迈克尔·多芬(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通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菌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厄休拉·勒古恩( 美国科幻文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作家 )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2020年10月27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豆瓣 谷歌图书
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
8.6 (77 个评分) 作者: [日]森见登美彦 译者: 陈晶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其它标题: 春宵苦短, 少女前进吧!
现在隐瞒心意不告白,即使明天孤独死去也不后悔吗?
豆瓣高分神作动画原著小说,畅销150万册,四大权威奖项认可。
专治“不能恋爱”这种病。
----------👧----------
我总是思来想去,千方百计拖延早该迈出的告白那一步。
因此,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她的故事。
这是她威风凛凛地穿越京都奇妙之夜的游记,也是我终究无法登上主角宝座、只得充当路边石子的苦涩记录。请读者诸贤细细玩味她的可爱和我的愚蠢,用心感受有如杏仁豆腐滋味的人生妙趣。
还请多多支持。
----------👦----------
🕛汤浅政明×星野源×花泽香菜,打造豆瓣8.6分年度神作动画。
豆瓣电影年榜评分ZUI高动画提名,22W人标记认证。
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长篇。
🕒这些名人&媒体都爱看,李纯、毒舌电影等等自发推荐。
李纯:整部电影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厘头的浪漫。台词信息量很足,值得反复细品。
毒舌电影:这片不简单,它能让人元气大增。
网易王三三:如果暗恋能像感冒一样,可以传染给你就好了。
🕕没见过集齐这么多成就的小说,鹦鹉史航连发数条微博赞叹。
山本周五郎奖获奖作、书店大奖第2名、
入选直木奖、《达·芬奇》杂志年度小说第1名、
日本畅销150万册!
鹦鹉史航:早起读完森见登美彦《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真激动人心。没有做傻瓜的勇气及憧憬,读这书不会有乐趣。
🕘意想不到的实用性:专治“不能恋爱”这种病。
读者悸动盛赞:脑洞大开、比喻精妙、画面感极强、好想谈恋爱!!!
🕛什么叫真的天才呀?一系列有爱神作的缔造者。
森见登美彦原著小说改编动画:
《四叠半神话大系》豆瓣9.1分
《有顶天家族1》豆瓣9.0分
《有顶天家族2》豆瓣9.1分
《企鹅公路》豆瓣7.8分
🕒你想要的我们都想到了,原版封面图+复刻海报+走心赠品。
首次还原森见御用插画师·电影版人设原案中村佑介原版封面插画。
随书附赠复刻版签名电影海报,收录森见老师亲笔中文寄语!
另有森见登美彦×中村佑介限量珍藏版亲笔签绘海报,
和作品中出现的《拉达达达姆》绘本原版,
购书并关注@文治图书 后续豆瓣活动即有机会参与获赠!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大地上的受苦者 豆瓣 Goodreads
Les Damnes de la Terre
作者: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 译者: 楊碧川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5
◎聯合推薦:南方朔、孫大川、陳芳明、廖咸浩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
《大地上的受苦者》是弗朗茲‧法農的最後一本著作。早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法農便提出對於種族主義的反思,他認為種族主義並非偶發事件,亦非恣意妄為,而是一種宰制的文化體系,這種體系也在殖民地運作。若是不看清統治文化所帶來的壓迫效應與奴役現象,那麼對於種族主義的抗爭便是徒然,因為這種壓迫的觸角廣及社團、政治與文化,甚至也會影響個體的精神狀態。在全球化對弱勢地區已然形成新殖民剝削的今天,法農的諸多觀點,都能讓我們看清當前的許多現象,原是源自整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淵藪。
2020年10月5日 想读
文学阅读指南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Literature
8.3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咩咩黑羊》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书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推荐语:
《文学阅读指南》比所有其他书评人的作品都更出色、更耀眼。它还能——恕我斗胆——逗人大笑。很显然,你应当拿起特里•伊格尔顿的这部近作,仅仅是因为你能从中收获颇丰。毕竟,这人堪称当今世上伟大的批评家与教师之一,且拥有歇洛克般的天赋,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中,追溯梳理出其隐藏的含义。而《文学阅读指南》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伊格尔顿独有的机智与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随和与友善。这不仅仅是一部学习之书,更是一部枕边之书,一部享受之书。——米切尔•德尔达(《悦读经典》作者)
这不只是一部消遣的书,这更是一部重要的书。在尼采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慢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似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他引导我们回归基础,在尖锐分析的基础上,重视智力阅读的本质层面。我喜爱他灵动的风格,易于接受且具体可感;此外,他从不牺牲细节或微妙之处。这是为所有读者准备的书,不仅仅是初学者。当然,它的作用在课堂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杰•帕里尼(《诗为什么重要》作者)
2020年9月2日 想读
刺猬、狐狸与博士的印痕 豆瓣
The Hedgehog, the Fox, and the Magister's Pox
作者: [美] 斯蒂芬·杰·古尔德 译者: 杨莎 商务印书馆 2020 - 6
《熊猫的拇指》作者,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杰·古尔德人生中最后一本科普著作,为您厘清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复杂关系的真相。
本书探讨了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用狐狸与刺猬形象的比较提出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关系的核心意向:和而不同、紧密联系。本书从对比康拉德·格斯纳《动物志》中的狐狸和刺猬形象开始,讨论伊拉斯谟对阿尔奇洛克斯箴言的引用:“狐狸有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从而引出对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关系的看法。科学的诞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它与人文领域最初的冲突,早期博物学家尼希米·格鲁和约翰·雷也曾对以格斯纳和阿尔德罗万迪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传统提出严正的批评,但是,正如牛顿的名言 “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并非相互对立的,海克尔、纳博科夫、塞耶、艾伦·坡的实例恰恰证明了学科融合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本书的风格和内容结合了古尔德毕生工作的不同主题,是对其职业生涯的恰当致敬。在本书中,古尔德将他名副其实的文学天分与无可挑剔的科学凭据相融合,优雅地请求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们少花点时间抱怨彼此,多花点时间联合对方的巨大资源。在任何智识王国,我们都既需要狐狸也需要刺猬——做一位持之以恒的多元主义者。
——阿兰·C.哈钦森 ,《环球邮报》
2020年9月1日 想读
Know My Name 豆瓣
9.6 (30 个评分) 作者: Chanel Miller Viking 2019 - 9
She was known to the world as Emily Doe when she stunned millions with a letter. Brock Turner had been sentenced to just six months in county jail after he was found sexually assaulting her on Stanford's campus. Her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was posted on BuzzFeed, where it instantly went viral--viewed by eleven million people within four days, it was translated globally and read on the floor of Congress; it inspired changes in California law and the recall of the judge in the case. Thousands wrote to say that she had given them the courage to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assault for the first time.
Now she reclaims her identity to tell her story of trauma, transcendence, and the power of words. It was the perfect case, in many ways--there were eyewitnesses, Turner ran away, physical evidence was immediately secured. But her struggles with isolation and shame during the aftermath and the trial reveal the oppression victims face in even the best-case scenarios. Her story illuminates a culture biased to protect perpetrators, indict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igned to fail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ultimately, shines with the courage required to move through suffering and live a full and beautiful life.
Know My Name will forever transform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exual assault,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about what is acceptable and speaking truth to the tumultuous reality of healing. It also introduces readers to an extraordinary writer, one whose words have already changed our world. Entwining pain, resilience, and humor, this memoir will stand as a modern classic.
2020年8月17日 想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慢慢变老 豆瓣 Goodreads
ひとりの午後に
作者: [日本] 上野千鹤子 译者: 许岚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1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当子女已经独立,拥有自己的人生,丈夫或者妻子又先你一步离去,独留你一个人静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又或者,你本就是孑然一身,这样的日子,你要如何自处?也许,孤独并不能代表你的心境,也许,你甚至对这样的日子怡然自得?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个逐渐年华老去的独身女人,以学者的睿智和理性将人生的回忆以及一个人的生活娓娓道来,讲述着自己对人生微苦的领悟,将这些点滴汇聚成一篇篇细腻的随笔,送给热爱生活的你。
爱的多重奏 豆瓣 Goodreads
7.9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邓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2020年8月14日 想读
豆瓣
作者: [日] 柳美里 译者: 翁家慧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6
《命》讲述了:这是一个“酷”女子,16岁,决然从高中退学,17岁,与大她23岁的著名导演同居, 28岁,获得日本文坛最高奖芥川大奖,30岁,与有妇之夫经历了一场两败俱伤的爱情,他离去,她怀孕。彷徨绝望、疲惫之际,她重逢曾同居十年、“亦父亦兄”的东,然而,这个曾与自己手牵着手一起走过林荫走过海滨的人,已是癌症晚期!她一边看着孩子出生,一边看着东走向天堂……
2020年8月10日 想读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0年8月2日 想读
将军族 豆瓣
8.6 (22 个评分) 作者: 陈映真 九州出版社 2020 - 6
“下一辈子罢。那时我们都像婴儿那么干净。”
《将军族》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59-1967年间的24部中短篇小说,包含脍炙人口的名篇《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等,描绘了一幅20世纪平凡人的命运群像:台北夜市摊贩和病孩子,细瘦苍白的“安那其”少年康雄,从远方战场归来的乡村教师吴锦翔,苹果树下富于浪漫幻想的青年林武治,沦落他乡的三角脸和小瘦丫的爱情悲剧,知识界的“弄潮儿”唐倩,虚无厌世的“航海人”胡心保……二十四个故事,饱含泪水的爱和温柔苦痛的同情,婉曲动人的灵魂剖白,忧郁怅然的诗性抒情,《将军族》宛如一首首浮世的哀歌,为平凡人留下永恒的生命见证,生发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书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旅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胡晴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是胡晴舫专事写作后的第一部作品集。经常游历各国的她,有着与寻常游客不同的行径路线、目的地,和观察沿途事物的视角。在《旅人》这本书中,她走访东西大小国家,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性格观察万事万物,写出来的作品,可以归为“游记”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游记”的书写。在这个个人背包自由行或驴友相伴自由行盛行的时代,胡晴舫的足迹却仍然是超前的,这不仅仅在于她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更在于她对于各国各地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传统“行记”的一次质疑。她也是一个旅人,却在这件事上唱了一次反调。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2020年7月11日 想读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豆瓣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Editor)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5
Literature,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makes manifest the cosmic patterns that shape and complete the world—a process of “worlding” that is much more than mere representation. In that spirit,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looks beyond state-sanctioned works and official narratives to reveal China as it has seldom been seen before, through a rich spectrum of writings covering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late-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Featuring over 140 Chinese and non-Chinese contributors from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landmark volume explores unconventional forms as well as traditional genres—pop song lyrics and presidential speeches, political treatises and prison-house jottings, to name just a few. Major figures such as Lu Xun, Shen Congwen, Eileen Chang, and Mo Yan appear in a new light, while lesser-known works illuminate turning points in recent history with unexpected clarity and force. Many essays emphasize Chinese authors’ influence on foreign writers as well as China’s receptivity to outside literar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works that engage with ethnic minoriti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ake their place in the critical discussion, alongside writers who embraced Chinese traditions and others who resisted. Writers’ assessments of the popularity of translated foreign-language classics and avant-garde subjects refute the notion of China as an insular and inward-looking culture.
A vibrant collection of contrasting voices and points of view,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legacy.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文青之死 豆瓣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所有日常的破碎挣扎,皆源自一份真心。
是对文青最初本质的寻回,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寄语。
九歌年度小说奖、金鼎奖得主
吴浊流文学奖正奖作品,赖香吟短篇小说集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 1987年,赖香吟发表小说《蛙》,夺得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短篇小说首奖;其后再以《翻译者》 荣获 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崛起于文坛。她的创作,向内探索人类心灵,向外则触及时代、社会背后的隐微地带,细致的文字之间常见反复的思索,是当代重要的台湾六零后作家。
☆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
☆ “如今文青当然不是个干净的词,消费流行与装腔作态使它讨人厌,这本书回收该词,不是拥护,不在批判,而是想理一理文青这个词曾经干净的成分。”对于平凡泛滥的文青,赖香吟借由书写日常生活,如夫妻婚姻破裂、老年人身患重病,以各种看似离文青遥远的琐碎故事,侧面显露文青的珍贵特质。
▼内容简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名人推荐
☆ 《文青之死》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物,在时间的大幕间奔皇行走,绕不过的瓶颈,则始终是对生活的质疑。他们念兹在兹的,实乃反复思维或仍有“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之愿想,全书大抵见证这些看不见的抵抗与挣扎。在赖香吟笔下,生命的明暗光影曲折晦涩而细腻、沉郁凄楚而感伤。
——石晓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 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学杂志《秘密读者》匿名书评
▼获奖记录
☆ 本书荣获 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
☆ 收录篇章《暮色将至》荣获 2008 年九歌“年度小说奖”。
亲密关系的变革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陈永国 / 汪民安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2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中阐述的是他所一贯追求的民主观:每个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能力;不滥用权威和武力,以保证决策的协商性;个人参与决定相互联系的条件;个人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2020年6月29日 想读
日语练习模范指导 豆瓣
作者: 大野晋 译者: 彭广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8
《日语练习模范指导》是作者面向广大日语学习者撰写的普及性读物,书中列有分值共250分的若干道练习题和思考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作者向读者揭示了日语的本质特征和提高日语能力的捷径。初版一年内在日本销售突破百万册!
2020年6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