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傻瓜吉姆佩尔 豆瓣
Gimpel The Fool and Other Stories
作者: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郭国良 2022 - 5
★ 20世纪诺贝尔奖得主艾·巴·辛格久负盛名的短篇代表作
★ 余华、苏童不约而同的选择:“影响我的10个短篇小说之一”
★ 一个既软弱又强大的傻瓜,一个比白纸还要洁白的灵魂
★深刻影响中国当代文坛的诺奖作家,中国图书界诺贝尔效应的肇始者
《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鬼怪故事集,都是 有关魔鬼及其同伙、未出生者、疯子和行尸走肉的故事。首篇《傻瓜吉姆佩尔》是辛格的成名短篇,讲述了吉姆佩尔的经历,他是一个简单纯真的面包师,经常受到欺骗,但他拒绝对折磨他的人进行报复;在《来自克拉科夫的绅士》中,恶魔之王降临在一个穷困的村镇;《未出生者日记》详细记录了一个小恶魔的训练养成;《隐身人》描述了一个游走于生死之界、徘徊于现世与来世之间的绝望亡灵,以及他的所思所见······
辛格从宗教、传说、寓言中汲取素材,将人心中的邪恶与欲念具象成鬼怪形象,平凡人在各种诱惑与考验中不断叩问着自己的灵魂。在名为弗兰波尔的波兰小村镇中,辛格记住了那个失落在战争与现代文明之外的旧世界。
《傻瓜吉姆佩尔》“使辛格成为超越时空的伟大小说家”。——《纽约时报》
《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震撼灵魂的杰作,吉姆佩尔的一生在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几乎是全部的展现,就像写下了浪尖就是写下整个大海一样……当吉姆佩尔善良和忠诚地面对所有欺压他和欺骗他的人时,辛格表达了人的软弱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自内心,也来自深远的历史,因此它可以战胜所有强大的势力。
——余华
我对辛格的记忆全部留在《傻瓜吉姆佩尔》,而对《傻瓜吉姆佩尔》的记忆全部留在“忍受”上。忍受一切并去爱它,一个普通人得到了上帝的迎接。
——阿乙
吉姆佩尔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傻瓜,曾影响后世无数想要以此讽世的创作者们。但是这个故事里却有任何模仿者都无法企及的柔情和相信、高贵与怜悯,让我们记住辛格看似温存实则辛辣的结尾: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奉承,没有奚落,没有欺骗。连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都不会受到欺骗。这一句话就够了。好人没错,是这个世界不够好。
——文珍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豆瓣
Enemies, A Love Story
作者: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杨怡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1
【内容简介】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是“二战”的幸存者赫尔曼·布罗德。“二战”期间,他在女仆雅德维珈的帮助下,躲过了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幸的是,他听闻全家人都已丧命。后来,赫尔曼·布罗德逃亡至美国。他因感激而与雅德维珈结婚。同时,他又经常与一个漂亮的情人玛莎幽会,玛莎也是“二战”的幸存者。不料,他原来的妻子塔玛拉死里逃生,历经千险也来到美国,再次站在他面前。面对三个女人,布罗德焦头烂额,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巴·辛格长篇小说代表作,经典译本全新修订。
★ 即使生活毫无希望,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人们还在寻找真正的爱情。
★ 辛格:这是我一生真实的写照……赫尔曼可以说是真正的我……
★ 书中的人物不仅是纳粹的受害者,也是他们各自个性和命运的受害者。
★ “中国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肇始者,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作家,备受余华、苏童、格非推崇。
★ 欧文•豪、哈罗德·布鲁姆等大神级评论家专文推荐。
★ 知名设计师陆智昌倾情设计。
【名人推荐】
这是我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一半是雅沙,一半是赫尔曼。我挺消极被动的,我从不追逐女人。由于我腼腆,女人们反而主动接近我。赫尔曼可以说是真正的我,而雅沙则是我想成为的人。
——辛格
绝妙的世界,一个可怕而美丽的辛格的世界,祝福这个名字!一个令人发狂的作家,如果你能听出潜在的旋律、背后的意义……
——亨利·米勒
他的风格如此鲜明,与其他的作家迥然不同,也无人超越。
——哈罗德·布鲁姆
没有一个在世的作家像辛格那样完全、彻底、毫无顾忌地诉诸人类的想象力。
——欧文•豪
在卡夫卡和舒尔茨之后,辛格是我选择的第三位来自犹太民族的作家。与前两位作家类似,辛格笔下的人物总是难以摆脱流浪的命运,这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尔茨笔下的人物是在内心的深渊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则是行走在现实之路上。这也是为什么辛格的人物充满了尘土飞扬的气息。
——余华
辛格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专注于描述人类灵魂境遇的少数作家之一。自从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只有诸如卡夫卡、加缪和博尔赫斯等少数几个作家深入到这个层面来体察二十世纪人类人性的处境。
——北村
十多年来,我很少与人谈论过辛格,那是因为,凡“高度”的东西,可谈论的不多,这就像一个人的心事,除了自己去琢磨,没什么好谈的。在这漫长的回想中,我自己也并没有开始写小说。仅仅是因为喜欢,就像回想一个喜欢的朋友一样。
——何小竹
中国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大概就是始于辛格。
——陆建德
【媒体评论】
辛格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展现了普遍的人类境遇。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终极纽约客”……是一位波兰出生的作家,成年后来到此地,用外语写作,并在佛罗里达度过生命中最后的几年,这可能有点反常,但对我来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代表了纽约所有的荣耀、痛苦、天赋和矛盾。
——斯蒂芬·坎弗,《城市》
这部丰富而奇妙的小说,让人永远悬在笑声和泪水之间。
¬——《纽约时报》
在路上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李继宏 2022 - 5
【编辑推荐】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精装纪念版!李继宏硬核翻译,未删节版本!
◆原版复刻,原汁原味,再现永恒的灵感与自由,还原纯粹的“在路上”!
◆流浪之路、酒鬼之路、彩虹之路、圣徒之路……什么路都行,只要步履不停!
◆作者珍贵手稿:封面重现1949 年凯鲁亚克构思《在路上》时的珍贵手稿
◆作者亲绘海报:海报还原1952年凯鲁亚克亲笔绘制的《在路上》封面
◆原版书评报纸:报纸仿制1957年初次发表《在路上》书评的《纽约时报》版式
◆《在路上》自问世后,全球再版300余次,被译成40余种语言,入选《时代》周刊“英文小说100强”
◆乔布斯、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大门乐队、痛仰乐队的灵感之书!
◆深刻影响美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化的永恒经典!
◆经典复刻版《在路上》九大版本特色:
1、精选底本:根据Viking 2007年版On the Road,参校 Penguin Books出版公司1999年版On the Road和Penguin Classics 2007年版On the Road: The Original Scroll。
2、硬核翻译:准确传神,还原凯鲁亚克文风
3、全真译本:畅销书译者李继宏未删节版
4、翔实注释:将原著中背景知识、俚语、人物、历史、文化、习俗、音乐、隐喻一网打尽
5、万字导读:译者李继宏亲赴实地考察,深度解读本书何以记录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
6、手稿封面:封面重现1949年作者构思《在路上》时的珍贵原始手稿
7、附赠报纸:报纸仿制1957年初次发表《在路上》书评的《纽约时报》版式,收录译者两篇深度长文及实地考察照片
8、附赠海报:海报还原1952年凯鲁亚克亲笔绘制的《在路上》封面,颇具收藏价值
9、名家推荐:梁文道、冯唐、林少华、Bruce Humes一致推荐
·
【名人推荐】
◆《在路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鲍勃·迪伦(美国摇滚乐、民谣歌手、词曲创作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路上》,一代英语名作。青春,阳光,激情,个性,布鲁斯,鲍勃·迪伦,“颓废的一代”。今由李继宏君操刀重译。继宏君才气充沛而态度严谨,笃信“翻译要忠于作者原意,而不是忠于原文。”为此甚至订正了原文之误。同时坦言仍有一处不解其意,谓其译文仍“在路上”——人世间,还有比路上的风景更美妙的风景吗?——林少华(翻译家、学者)
◆翻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翻译《在路上》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在路上》没有故事,几个迷惘的人从纽约开车到旧金山,再从旧金山开回纽约,是相当少见的以情绪和语言能量驱动的伟大小说。现在,让我们随着继宏的翻译,在路上。——冯唐(作家)
◆观察一名备受欢迎的译者日臻成熟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岁月沉淀的结果。继宏曾经只花两周便完成了他颇畅销的译作《追风筝的人》,但这次不一样,他踏上漫长的求索之路,彻底研究了神秘的凯鲁亚克和他几段浪迹天涯之旅,甚至查阅过这部小说的几个欧洲语言译本,破解和再造了长久以来困扰世界各地译者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标志性文体。——Bruce Humes(翻译家,译有英文版《上海宝贝》《额尔古纳河的右岸》)
达摩流浪者 豆瓣
The Dharma Bum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梁永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本关于背包革命、自然精神、生命思索以及禅之道的小说,讲述的是1955年两个热情洋溢的青年贾菲与雷蒙追求真理以及禅理的故事。他们以其特殊的世界观追寻着生命的直觉、纯净与唯美,马拉松式的狂欢与旧金山的纵情“雅雍”无疑是自由的最佳注解,而诗人的情怀与托钵僧的苦旅,历经马特峰与孤凉峰的超拔洗涤,让尘世显得如此澄透。《在路上》出版之后的一年,凯鲁亚克将《达摩流浪者》献给了寒山子,并于美国西海岸勾勒出禅疯子与登山背包行者的朝圣路线,也为“垮掉的一代”确立了的文学版图,平添些许东方色彩。
《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最精彩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六十年代整整一代的西方青年,并为六十年代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Bleeding Edge 豆瓣
作者: Thomas Pynchon Penguin 2013 - 9
Thomas Pynchon brings us to New York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internet
It is 2001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lull between the collapse of the dot-com boom and the terrible events of September 11th. Silicon Alley is a ghost town, Web 1.0 is having adolescent angst, Google has yet to IPO, Microsoft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Evil Empire. There may not be quite as much money around as there was at the height of the tech bubble, but there’s no shortage of swindlers looking to grab a piece of what’s left.
Maxine Tarnow is running a nice little fraud investigation business on the Upper West Side, chasing down different kinds of small-scale con artists. She used to be legally certified but her license got pulled a while back, which has actually turned out to be a blessing because now she can follow her own code of ethics—carry a Beretta, do business with sleazebags, hack into people’s bank accounts—without having too much guilt about any of it. Otherwise, just your average working mom—two boy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 off-and-on situation with her sort of semi-ex-husband Horst, life as normal as it ever gets in the neighborhood—till Maxine starts looking into the finances of a computer-security firm and its billionaire geek CEO, whereupon things begin rapidly to jam onto the subway and head downtown. She soon finds herself mixed up with a drug runner in an art deco motorboat, a professional nose obsessed with Hitler’s aftershave, a neoliberal enforcer with footwear issues, plus elements of the Russian mob and various bloggers, hackers, code monkeys, and entrepreneurs, some of whom begin to show up mysteriously dead. Foul play, of course.
With occasional excursions into the DeepWeb and out to Long Island, Thomas Pynchon, channeling his inner Jewish mother, brings us a historical romance of New York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internet, not that distant in calendar time but galactically remote from where we’ve journeyed to since.
Will perpetrators be revealed, forget about brought to justice? Will Maxine have to take the handgun out of her purse? Will she and Horst get back together? Will Jerry Seinfeld make an unscheduled guest appearance? Will accounts secular and karmic be brought into balance?
Hey. Who wants to know?
天使望故乡 豆瓣
Look Homeward, Angel
9.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宋碧云 2022 - 7
★写于29岁的天才之作,一出手即到达创作巅峰,震惊整个西方文坛
1929年10月,在名编辑珀金斯操刀下,《天使望故乡》正式出版,甫一上市即好评如潮,并在英国和德国成为畅销书。此书出版,宣告了一位拥有改变美国文学史的力量的文坛新星已经到来!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曾获1958年普利策戏剧奖;而根据本书创作经历改编的电影《天才捕手》于2016年上映,由著名演员裘德·洛饰演沃尔夫。
★作家中的作家,灯塔般照亮同时代作者及无数后来者;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刘易斯,数位文学、艺术大家菲茨杰拉德、凯鲁亚克、菲利普·罗斯、帕蒂·史密斯……一致推荐
这本书写得那么狠,仿佛写的时候作者就知道自己命已不长……沃尔夫把人类心灵的一切经验,原原本本放在一个针头上。
—— 威廉·福克纳
《天使望故乡》堪与我们最佳的文学作品相媲美,这一鸿篇巨制中充满了勃勃生机。
——辛克莱·刘易斯
我十六岁时倾心于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他让我下定决心要以文学为一生志业。
——菲利普·罗斯
★史诗级成长小说,喷薄着生命激情,激励数代青年、治愈孤独心灵的经典之作,被许多人奉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书
沃尔夫从自身经历出发,以磅礴而抒情的文字,书写了一个敏感的年轻人在扭曲的家庭、闭塞的小城中艰难成长,追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种小镇青年式的自我求索、成长之痛以及对故乡的无限回望,正应和了每一代在孤独求知中成长的青年,使其在数年来不断再版,感动万千读者,治愈无数心灵。
★海明威式的力量和生命力,普鲁斯特式的敏感与细腻,乔伊斯式的真实、深刻和流动性
本书既充满生机勃勃的力量,又有着极具流动感的精彩内心独白,更因其探索人类心灵的深度和广度、感官描写的细腻绵密,而被誉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著名翻译家宋碧云经典译本,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宋碧云以其柔美晓畅的译笔而知名,是深受读者欢迎的著名翻译家。其翻译的《天使望故乡》极具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的美感,精妙细腻的译笔与原文美学不谋而合。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三册单封文库本+函盒精美典藏版
105*148文库小开本,大部头作品阅读无压力;简洁无负担的单封平装,适合随身携带;内文使用顺纹胶版纸,易翻易读。
【媒体推荐】
这本书写得那么狠,仿佛写的时候作者就知道自己命已不长……沃尔夫把人类心灵的一切经验,原原本本放在一个针头上。
—— 威廉·福克纳
《天使望故乡》堪与我们最佳的文学作品相媲美,这一鸿篇巨制中充满了勃勃生机。
——辛克莱·刘易斯
沃尔夫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最为抒情的部分,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抒情与观察结合得最为精当的部分。
——菲茨杰拉德
普鲁斯特和沃尔夫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作品都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是最伟大的记忆能手。
——马尔科姆·考利
我十六岁时倾心于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他让我下定决心要以文学为一生志业。他作品里主人公的孤独、自我和庞杂的意识形成了一种挽歌式的抒情调子,人物热望着史诗般的生存状态——确切地说是美国式史诗般的生存状态,正是这种热望持续维系着他抒情的笔调。在那些二战后的岁月里,哪个想象力丰富的年轻读者会不想要这些呢?
—— 菲利普·罗斯
【内容简介】
“我打算把我的灵魂拧在纸上,
把一切和盘托出。
生命对我的意义也就在此。”
小说以南方小城石匠甘特家的小儿子尤金从出生到十九岁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甘特一家几代人动荡而矛盾重重的生活,铺陈细腻,笔力澎湃,仿佛波浪层层漫涌般以时序推进,众多复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纷然杂呈。
年岁与学识渐长的尤金开始感到小城天地的褊狭与庸俗,对家庭的冷漠无情和家乡的闭塞守旧深恶痛绝,心中不时泛起逃离这种环境的冲动。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很多时候,故乡真的只能遥望,而每一位对它充满眷恋的人,都拥有一颗天使一样念旧而纯真的心。
在这部自传性作品中,二十九岁的文学天才沃尔夫以无比的真诚进行着自我曝露与探索,以超越年龄的成熟讲述人世悲欢,讲述青春的困顿与迷惘,描绘了一幅自己的“青年艺术家画像”:“在自己内心的城市里、在自己灵魂的大路上,我要找到被人遗忘的语言、失落的世界,以及一道可以进入的门。”小说如歌如泣,喷薄着生命的激情,影响和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许多人奉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书。
落失男孩 豆瓣
The Lost Boy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陈婉容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编辑推荐 -
★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齐名的天才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自传色彩的经典珠玉之作,《天使,望故乡》前传,直探家族记忆的暗影与温柔。
★主人公格罗佛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在打工休假时与姐姐偷溜进城,却不幸感染伤寒死去。小说讲述格罗佛死后,家人对他的记忆。
★……光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则故事,四个视角,四样落失之感,四种人生领悟。
★此作结构精巧,探究亲密家人离世后,生者如何反刍记忆、怀抱失落,并在未来人生中安排一个位置给那已然落失者,让其继续活。
★……事情的发展完全偏离我们当初设想的样子……然后又渐渐逝去,变得好像从未发生过……好像那些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梦境……你现在听懂我的意思了没?……就好像那些都只是我们从别处听来的,都只是他人的遭遇……接下来,我们才会再度忆起事情的全貌。
- 内容简介 -
一则故事,四个视角,四样落失之感,四种人生领悟:
第一章,作者讲述格罗佛在糖果店遭受不实指控,自此理解成人世界中潜伏的暗影。
第二章,格罗佛的母亲三十年后对这个“最出色的孩子”的回忆,描述生命当中永远无法平复的伤口:“我依然记得他当时的模样,他那双黑眼睛、那头黑发,以及他脖子上的胎记──他那如此沉静、严肃,又那么认真的模样。”
第三章,格罗佛的姐姐三十年后回忆与格罗佛相处的最后时光,以及以死亡作结的童年冒险:“如今,我四十六岁了,格罗佛还活着的话,现在也四十四岁了呀……你能相信吗?你能想象吗?”
第四章,格罗佛去世那会儿才三四岁大的胞弟,在自己三十多岁时,重返以前格罗佛与家人同住的房屋,探寻家庭的记忆:“一切依旧在,然后一切都消失了,永不会回来了。”
天下骏马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尚玉明 / 魏铁汉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3
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之选 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21周
科马克·麦卡锡跻身大师之作,“边境三部曲”之开创篇
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长篇
“边境三部曲”之开创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少年格雷迪的外祖父去世了,他的母亲决定出售外祖父的牧场,并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去城里生活。出于对牧场及马儿的热爱,约翰·格雷迪和好友罗林斯决定离开,南下墨西哥追求心目中的新田园生活。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在山野中饮马猎鹿,也与好心让他们借宿的友好的陌生人共进晚餐,从居心叵测的印第安人的觊觎中成功脱逃,最终栖身墨西哥的普利西玛牧场,在那里展开新的生活。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格雷迪与牧场主女儿阿莱詹德拉的相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路遇的同行少年布莱文斯的不幸遭遇,又给他和罗林斯带来了无妄之灾,在墨西哥牢狱中度过了一段黑暗的日子。阿莱詹德拉的姑祖母在姑娘的恳求之下将他们保释出狱,但他们也失去了在墨西哥的容身之地。罗林斯选择回到家乡,格雷迪则又一次出发,向着未知的世界而去。
庄严而壮丽。麦卡锡创作了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佳作,深度与广度皆独一无二。天才作家可以向诸神挑战。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时而简洁有力,时而诗意盎然,麦卡锡创作了一部兼具力量与抒情的作品。它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其中那因过于显而易见而令人不安的真相。每一代人都太晚看到可能性的极限与命运游戏的规则,最终令人扼腕。也正因如此,“边境三部曲”堪称十年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去读吧,从头到尾、一本一本地读完。去感受那神圣壮丽的文笔、那自坚硬的生命里绽放柔情的奇迹,感受一个伟大的故事如何在汹涌壮阔中走向尾声。
——《新闻与观察家报》News and Observer
穿越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ssing
7.9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尚玉明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3
★当代世界经典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公认的继承者”,科马克·麦卡锡必读之作。
——科马克·麦卡锡迄今共写有十多部作品,获奖无数,“边境三部曲”是他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天下骏马》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2006年《纽约时报》评选“the best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last 25 years”,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名列第二,此书也被誉为20世纪百部优秀英文小说之一。2007年,他凭借小说《长路》获普利策小说奖。科恩兄弟根据麦卡锡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获得四项重要奥斯卡大奖。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经典“边境三部曲”之核心篇,一部穿梭于自然、历史、社会和善恶之间的思辨巨著
——继《天下骏马》的巨大成功之后,一个作者要如何超越自己?对于麦卡锡来说,答案就是:写出一本更加丰富精彩的作品,《穿越》。他对自然和动物那渊博卓然的见解、浑然天成的描述,都指向这部沛然有力的作品。十六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第一次穿越边境,试图将一头受伤的母狼送回它墨西哥的故土,却被迫亲手射杀母狼,以保留它的尊严。待他返回美国家中,迎接他的却是满目废墟,原本和美宁静的生活皆毁于流浪打劫的印第安人之手,他和弟弟决心孤注一掷,追回家中牧场被人盗走的马匹,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穿越之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比利独自回到美国,后又收到弟弟的死讯,他再度穿越国境,将弟弟的尸身从墨西哥迁回美国,安葬故土。
在惊心动魄的故事间歇,穿插着比利一路结识的各种各样的人与故事:教堂中老人梦呓一般的独白、路边小屋盲人屋主惨烈的人生历练、流浪马戏团的反复出现、吉普赛人受托打捞失事飞机的荒唐经历……它们如同梦境的碎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着人生的奥义。
本书为“边境三部曲”第二部。
《穿越》的故事发生在《天下骏马》之前,1930年代的新墨西哥州边境地区,16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和弟弟博伊德随父母在这里经营着一片牧场。他和父亲设下的捕兽夹抓获了一只母狼,比利骑马巡视时发现了她的落网,决定送她回归墨西哥山区。于是有了这场穿越边境的旅程。
比利将母狼带到了墨西哥,却被边境小镇的当地势力强行扣下。他亲手射杀了母狼后在山野间漫无目的地流浪,返回家中时却发现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他和弟弟决心找回属于他们的一切,然而正如书中所说,一个行动的后果和一个人的意愿经常是不一致的。
平原上的城市 豆瓣
Cities of the Plain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李笃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3
每一个人的死,都是对其他人的死的替代和推延
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之选,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之最终曲,记录一种大多数人无从知晓的生活方式
“边境三部曲”最终曲。在《天下骏马》书末向着未知出发的约翰·格雷迪与《穿越》中失去了一切独自流浪的比利·帕勒姆,在本书中会合,一起生活、劳作在美国西南部靠近墨西哥的一个牧场里。离牧场不远,是美国的埃尔帕索与墨西哥的华雷斯两座城市隔着界河相望,亦即“平原上的城市”。约翰·格雷迪爱上了华雷斯妓院里一个年轻多病的美丽妓女,决心想办法助她脱离妓院老板爱德华多的控制,来到美国和他一起生活。比利作为他最好的伙伴,虽然和身边的人一样认为这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但仍然答应帮他救出女孩。然而爱德华多的精明与残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约翰·格雷迪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比利·帕勒姆也失去了他最好的伙伴。
时而简洁有力,时而诗意盎然,麦卡锡创作了一部兼具力量与抒情的作品。它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其中那因过于显而易见而令人不安的真相。每一代人都太晚看到可能性的极限与命运游戏的规则,最终令人扼腕。也正因如此,“边境三部曲”堪称十年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麦卡锡】捕捉了一种大多数人无从知晓的坦率而深刻的生活方式,他在写作上的深入如同风中之山,遥不可及。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它的力量与行文,蕴含其中的巨大悲伤与无规则可循之美,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这是真正的美国文学的杰作。——Time Out
当约翰·格雷迪与比利的传奇故事在本书走向尾声,我心中充满强烈的不舍,那是只有大师级别的叙事者才能唤起的离别时的失落之感。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老无所依 豆瓣
No Country for Old Men
8.6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曹元勇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一九八零年的美国,里根政府刚刚上台,一大笔足以把整个国家都买下来的财富已经积累起来。六七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嬉皮士运动已经退潮,除了对毒品的普遍迷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毒品利润推动的现代犯罪浪潮无情地冲毁了这个国度最后的道德遗迹,广阔的美墨边境,一个栖身汽车旅馆的猎人,一名受雇于 毒贩的杀手,就二百四十万美钞的归属展开了生死争夺。年岁渐长的老警长,在调查毒品犯罪和杀人事件时心力交瘁,他不断追怀往事,并试图理解这个犯罪手段和动机都越发扑朔迷离的新世界。
他们曾经拥有的那个国家早已支离破碎。“一切都是征兆和奇迹,可是它们并不能告诉你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也不会告诉你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一切从资本开始累积的那一刻便早已注定,每个人都在奔赴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无可转圜。
不同于传统的犯罪小说,麦卡锡关心的不是人类定义下的正义如何运作,而是冷酷无情的时间将怎样统治我们。他把枪口直指美国梦最本质最黑暗的核心:劫掠来的战利品将永远属于我们;历史允许干干净净全身而退。
而所谓命运,就是时间以历史之名,加诸每个人的审判与正义——“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永恒的。你根本没法让它消失掉。一步都不行。”
“那不是老人的国度。年轻人在彼此的怀中;鸟在树上——那将死的一代代——唱着各自的歌。”科马克·麦卡锡化用了叶芝的诗句作为标题,在那片老无所依的荒原中,每个人都被迫面对同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如何决定按照什么顺序来逐步背弃自己的生活?
————————————————
……炽热的故事,如被篝火舔舐过的刀子般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麦卡锡堪称最伟大的在世作家,《老无所依》必须被阅读和铭记。
——《休斯敦纪事报》
没有人的耳朵能像麦卡锡的那样,精微地捕捉到如此本土的对话;也没有人的眼睛能像他的那样,洞察一片区域中的所有细节……《老无所依》充分地展现了正在熊熊燃烧的美国怒火,以及这种愤怒有多么地普遍。
——《卫报》
广阔的得克萨斯州舞台之上,叙事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如同与魔鬼竞速的地狱之轮。
——《纽约时报书评》
精妙的布景,无情的打光,就像是一份对后千禧年时弊的确凿诊断,一场对正在到来的黑暗的可怖阐明。
——《时代》
令人极度不安的华丽呈现,麦卡锡所有作品中最容易进入的一部。
——《华盛顿邮报》
血色子午线 豆瓣
Blood Meridian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冯伟 / 郑贤清(校对) 九州出版社 2018 - 11
全书为主人公“少年”的经历,十几岁的他加入美国军事队伍,前往墨西哥,不久就遭到了印第安人的致命打击。后来他偶然加入了由罪犯、老兵和印第安人组成的赏金猎人队伍,这个队伍名义上的首领是美墨战争老兵格兰顿,实际上指点生死的是霍尔顿法官。这个猎人队伍在墨西哥境内四处猎杀印第安人,无分男女老幼。赤裸的暴力在荒野上纵横,二十八年后,全部队员都陆续消亡。
这是一部由书组成的书,文学、哲学、神学、科学、神话元素随处可见,多重维度叠加融合,为本书创造了巨大的文本容纳力和生生不息的解读可能性。
《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我看来,《血色子午线》应该是美国真正的末世预言小说”。
长路 豆瓣
The Road
8.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毛雅芬 九州出版社 2018 - 11
美国当代文坛巨匠科马克·麦卡锡经典作品,献给全世界的优美挽歌。对末日的描写从未如此让人身历其境。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图书,《波士顿环球报》《洛杉矶时报》《人物杂志》《村声》《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 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称赞这部作品“呈现的世界无可逃避又让人难受。然而它无惧的勇气比治愈小说更令人难忘。”
2007年,“*名嘴” 奥普拉的图书俱乐部选择《长路》为4月推荐选书,数十年写作生涯鲜少接受采访的麦卡锡首次破例接受奥普拉十分钟采访,吐露《长路》创作灵感,表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同年《长路》一举拿下普利策奖。
同名电影获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电影中译为《末日危途》,由《指环王》阿拉贡扮演者维果·莫滕森主演。)
他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继承者”,他的作品斩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福克纳基金会“*新人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普利策奖、鹅毛笔奖、美国国家图书奖、麦克阿瑟奖、美国笔会终身成就奖。
他的拥趸包括——迈克尔·夏邦,哈罗德·布鲁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斯蒂芬·金,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弗兰科,汤米·李·琼斯,布鲁斯·斯普林斯汀。
全新中文版使用毛雅芬译本,精编精校,贴合原书神谕语言。
人不会忘记吗?会,人会忘了他想留住的,留住他想忘记的。
当末日来临,最佳的生存之道是——拿上火炬朝着黑暗的长路走下去。
不知名的灾难让世界成了废墟,举目所见只有荒芜、黑暗、风雪与灰烬。一对父子推着装满食物与生存装备的手推车前行,往南方海岸寻找一线生路。在文明末日的长路上,人们为了生存争夺残存的资源,人性的防线已失守。路上危机四伏,前景未知,然而父亲不断提醒孩子,要记得那个曾经有光亮、有梦、有故事、有海洋绿树的世界。
近十年百大小说最佳作品。——《泰晤士报》
麦卡锡作品里最容易读的。对于自然和文明世界消亡后的想象力十分杰出。——《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抒情的恐怖史诗。——迈克尔·夏邦,《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作者
简单又神秘,晦涩又如水晶般透明。《长路》呈现的世界无可逃避又让人难受。然而它无惧的勇气比治愈小说更令人难忘。——《纽约时报》
强烈又令人不安的作品,揭示了悲惨与恐怖的黑暗本质。灾难从未如此让人在肉体与精神上都能真切感知。——《时代周刊》
洪堡的礼物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蒲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76年获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得主、法国荣誉军团骑士、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在走过了一段人生成败道路之后,才开始回忆起他的亡友洪堡·弗莱谢尔。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得到洪堡提携而功成名就的西特林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终同样落得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他,却借助洪堡留给他的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这时,他忽然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用一部分钱重新安葬了可怜的洪堡,其余的则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
《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的第六部小说,出版于1975年,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76年获普利策奖。小说暴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真实地再现了当代美国社会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
《洪堡的礼物》无疑是贝娄在情绪最高涨的时期完成的欣快、混乱的喜剧小说中最为疯癫的一本。
——菲利普·罗斯
这是一部天才的作品,是一位天才才能写出来的作品,精彩绝伦、灿烂辉煌。如果有文学,这就是文学。
——约翰·契弗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 豆瓣
There Is Simply Too Much to Think About: Collected Non-fiction of Saul Bellow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索尔•贝娄 译者: 李纯一 / 索马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从芝加哥到纽约、巴黎、马德里、托斯卡纳……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首次出版,讲述自己奇妙的人生旅程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见证二十世纪美国的繁荣与衰落
★ 收录索尔•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同时精选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 菲利普•罗斯、角谷美智子盛情推荐
————————
本书由《贝娄书信集》的编选者本杰明•泰勒编选,既收录了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又精选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这是一位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他记录了战后美国人经历的精神危机。如何从现代社会突围成功,贝娄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赫索格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宋兆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6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赫索格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教授,他品格高尚,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却处处跟他过不去,特别是妻子玛德琳和挚友瓦伦丁的私情让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从此他变得行为怪诞,不停地给人写信,但一封也未寄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提着这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和妻子离婚后,赫索格在纽约和花店女主人雷梦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雷蒙娜非常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个宁静的家庭,可是赫索格对婚姻已经害怕了。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回到芝加哥,一是看望女儿,二是想杀死前妻和瓦伦丁。但在目睹了瓦伦丁细心照顾他女儿洗澡后,打消了杀人的念头,积郁许久的恨刹那间都消失了。
他回到乡间旧屋,开始认真地回顾几年来的经历。不久,雷蒙娜闻讯也赶到这里。他为雷蒙娜打扫房间,安排饭菜,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
在贝娄的小说中,《赫索格》被公认为是他创作技巧运用得最成熟、最能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赫索格》出版于1964年,196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英国读者选为二战后12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
赫索格的这些信件带给我们的千般喜悦,并不亚于整本书,它们是解开赫索格那无限智慧并进入他苦难生活的喧嚣深处的最好的钥匙。信件是他强烈思想的表露,为他的智慧提供了舞台。在这场独角戏中,他是不可能装疯卖傻的。……《赫索格》在我看来是贝娄小说中的上品。
——菲利普·罗斯
《赫索格》所具有的广度、深度、张力、语言才华、富有想象力的丰满度,是我们对注定会长久存世的小说唯一期待的东西。
——《新闻周刊》
奥吉·马奇历险记 豆瓣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宋兆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54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兰登书屋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1954年《奥吉·马奇历险记》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进入兰登书屋“现代文库”和《时代》周刊各自评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
——————————
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和一九四四年出版的《晃来晃去的人》以及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受害者》作对比,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
——菲利普·罗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就是伟大的美国小说。不用找了,它就是。
—— 马丁·艾米斯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豆瓣
More Die of Heartbreak
8.2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吴刚 2022 - 9
在欲望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代表作01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心神不定,在公共问题上我们备受折磨……(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个遮风挡雨的精神庇护所。——索尔·贝娄诺奖获奖演说

这是一个人与欲望时代保持距离,反而过得充实的美妙故事。
·
我追随我的舅舅,不仅因为他是植物学天才,还因为他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怪。
他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心攀权附贵。
他更渴望幸福,却在情爱的追逐、算计和骗局中吃尽苦头。
他不敢忍受,更不会沉沦,而是感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干脆逃去北极地带,和植物待一会儿吧!

我真正想阐述的是以欲望为形式的苦难。——本书第309页
·
在抵达生命的尽头前,你有一张关于痛苦的清单得填满……首先是肉体上的痛苦——比如关节炎、胆结石、痛经什么的。下一类是丢面子、遭背叛、上当受骗、遭受不公正对待。但所有项目中让人最难熬的必然与爱情有关。——本书第6页

贝娄的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诺奖授奖词
·
贝娄的主人公在物质主义盛行、高楼林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为勇气、智慧、自我身份和人类的伟大感而战斗。——《纽约时报》
·
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这个时代的心碎同样和欲望有关,心碎的时候,人更敏感,更复杂,也更容易打开自己。借由此时,我们得以调整生活的重心。
·
翻开本书,在欲望社会中,找回生活的快乐。
蒲公英醇夏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邹笃双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5
道格拉斯本以为,十二岁这一年的夏天,他可以像往常一样,在林中溪边尽情嬉戏,随意采摘树上的果子;可以跟好朋友肆意玩耍,永远都不分开;可以每天晚上都坐在廊下的秋千上,在大人的谈笑喧哗中睡去;可以和爷爷一起采摘蒲公英花,将它们和夏天的记忆一起封存在瓶子里,等待冬天的时候揭开,慢慢品咂……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会邂逅、进入小镇居民们自己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他经历了欢喜、怀疑、眼泪、执拗、无奈和怀念。他更没有料到的是,在这个夏天,他第一次发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让他如此震撼,如此刻骨铭心,足以形成他一生的心动和惆怅。
地球尽头的尽头 豆瓣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贾晓光 2022 - 11
★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全新随笔集,展现深切人文关怀的恳实之作
★《金融时报》非虚构年度图书,犹他大学2020年环境与人文关怀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长文推荐
★弗兰岑去往南极,抵达地球的尽头,却更想拥抱身边人;
思考地球尽头的尽头,一个似乎万劫不复的世界,发现我们能做的,唯有珍视琐碎日常。
★整本书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作:“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弗兰岑证明了自己能够应对随笔创作的挑战,书写一个广泛、重要、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主题。——《金融时报》
★ 这是一位处于巅峰的作家的作品——柔软而可爱,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疯狂的方式。弗兰岑严肃、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和写作,他梳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着启蒙的意义:还有太多事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卫报》
---------------------------------------------------------
16篇议题广泛、恳切有趣的随笔
弗兰岑描写他的“绝望”与希望: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已成定局,世界时刻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自己热爱两大的事物——文学与鸟类——面临危机,焦虑之下,他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弗兰岑选择清醒应对,更选择怀抱希望。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而关注鸟类,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他所爱的事物,竭尽所能从小事做起,才令人感到自己尚有可能过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我们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其实如此脆弱。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