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殡葬人的秘密 豆瓣
Bradbury Stories: 100 of His Most Celebrated Tales
7.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仇春卉 / 李懿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生性羞怯的殡葬人对着尸体倾吐秘密,
如日中天的作家突然宣布封笔,
多疑的怨妇认为情人徒有一具躯壳,
天真无邪的孩童却玩起诡异的游戏……
幻想文学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回顾自己六十年创作生涯,亲自挑选出100个最喜爱的短篇故事汇集成册。这些曾发表在《纽约客》《花花公子》《时尚》等知名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以奇诡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叙事技巧,勾画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幻想世界。
亲爱的阿道夫 豆瓣
Bradbury Stories:100 of His Most Celebrated Tales
8.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徐黄兆 / 秦鹏 新星出版社 2016 - 5
激情杀人之后,凶手洁癖发作,他还要在现场停留多久?
扮演希特勒的演员入戏太深,纽伦堡的闹剧该如何收场?
时间旅人的预言成真,一百年之后,他能否与年轻的自己相遇?
幻想文学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回顾自己六十年创作生涯,亲自挑选出100个最喜爱的短篇故事汇集成册。这些曾发表在《纽约客》《花花公子》《时尚》等知名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以奇诡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叙事技巧,勾画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幻想世界。
暗夜独行客 豆瓣
Bradbury Stories:100 of His Most Celebrated Tales
7.8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夏笳 / 阿古 新星出版社 2016 - 3
性情古怪的祢先生喜好夜间散步,却因此被捕;想一睹上帝真容的老太太,奋不顾身飞向太空;发胖的畸形秀演员为了保住饭碗,往身上文满了图案;避世于山林中的夫妻,在老屋里发现了一扇秘门……
幻想文学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回顾自己六十年创作生涯,亲自挑选出100个最喜爱的短篇故事汇集成册。这些曾发表在《纽约客》《花花公子》《时尚》等知名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以奇诡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叙事技巧,勾画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幻想世界。
Been Down So Long It Looks Like Up to Me 豆瓣
作者: Richard Farina Penguin Classics 1996 - 5
在线阅读本书
Fariña evokes the Sixties as precisely, wittily, and poignantly as F. Scott Fitzgerald captured the Jazz Age. The hero, Gnossus Pappadopoulis, weaves his way through the psychedelic landscape, encounteringamong other thingsmescaline, women, art, gluttony, falsehood, science, prayer, and, occasionally, truth.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豆瓣
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作者: [美]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卢肖慧 2021
孤独烧得毕毕剥剥,在黑暗中尤为刺耳
可怜的人啊,你是否也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冷血》《蒂凡尼的早餐》作者少年天才之作,连续九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内容简介
卡波特年仅二十三岁时出版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一场少年寻找自我的成长之旅,一则关乎孤独与爱的黑色童话
这是充满冒险元素的成长小说,想象丰沛、情感真挚、氛围神秘,孤独与爱等主题触动人心
十三岁的乔尔·诺克斯在丧母后独自离开新奥尔良的姨妈家,前往位于乡下的斯骷利庄园,希望与素未谋面的生父共同生活。经过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行,他抵达了庄园,等待他的是一群生活在奇诡、梦幻与伤痛中的人们……
“这个世上真正被爱的人,在他们爱人的眼中,是丁香的绽放,夜船的航灯,学校的铃声,一片风景,萦绕心头的谈话,友人,孩子的礼拜天,逝去的声音,最喜欢的套装,秋和四季,是记忆,是的,它是维系存续的土壤与水,记忆。”
🎡各界评价
现代文学的希望。——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有《月亮与六便士》
杜鲁门·卡波特是我这一代中无可挑剔的作家。——诺曼·梅勒,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家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记得我深深地叹息:“这么好的文章,我
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啊。”——村上春树
卡波特书写并跨越他所处的时代,成为一名艺术家,通过描绘虚构的真相来预示我们的时代。——希尔顿·阿尔斯,作家、评论家、《纽约客》撰稿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惊人的文学技艺……他能让语言屈服于自己诗意的情绪,他对方言和话语的不同节奏有着敏锐的听觉。——黛安娜·特里林,作家、文学评论家
激烈、精彩……卡波特有一种惊人的掌控力……一种全然属于他自己的魔力。——《大西洋》
光彩夺目。——《芝加哥论坛报》
再见,哥伦布 豆瓣
Goodbye, Columbus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俞理明 2021 - 7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1.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
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名单明星璀璨,刚刚在文坛展露头角的罗斯凭借处女作,一举击败了自己的文学偶像福克纳和贝娄,不仅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也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难怪贝娄会说,这是部“处女作但绝非出自新手”。
2.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
罗斯立志书写美国当代史,而《再见,哥伦布》就是含着这种“志向”的银汤匙出生的。1960年代的美国,帕蒂姆金一家,移民三代继承了二代积累的物质繁荣,却迎头撞上“降临在无数美国中产头上的精神空虚”,罗斯以“极端的准确”(欧文·豪语)记录了这种繁荣的困境。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3.五个短篇:非主打之光
当精于钻营的小兵遇上善良正直的长官,天真好奇的熊孩子遇上虔诚严苛的神学老师,“好人王”艾利遇上“全民公敌”黑衣人……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
Giles Goat Boy 豆瓣
作者: John Barth Anchor 1987 - 9
In this outrageously farcical adventure, heroGeorge Giles sets out to conquer the terrible Wescac computer system that threatens todestroy his community in this brilliant"fantasy of theology, sociology, and sex" ( Time ).
大都会 豆瓣
Cosmopolis
7.7 (7 个评分)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韩忠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像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一样,德里罗的《大都会》也是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他造访了一家电影院;他还设法发生了三次性行为……
曼哈顿中转站 豆瓣
Manhattan Transfer
作者: [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 译者: 闵楠 重庆出版社 2006 - 6
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有的只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评论家们称它为“群像小说”。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来说,曼哈顿只是一个中转站,他们陆续来到这里,试图寻找新的生活,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斥着冷酷和漠不关心的城市,因而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去往另一个地方。作者在书中描述了那些富有的政治掮客和在底层奋斗的移民,体现了人与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现代性的疏离与斗争。他的记述第一次使这些不为人知的移民进入了美国历史的范畴,使得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充满了乔伊斯式的意识流词汇和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而“新闻报导”和“摄影机眼”的写法也使本书别具一格。
北纬四十二度 豆瓣
The 42nd Parallel
作者: [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 译者: 董衡巽 / 朱世达 作家出版社 2020
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 1896—1970)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赴西班牙学习建筑。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战地医疗队和美军医疗队服役。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的《三个士兵》(1921)是他第一部有影响的小说,也是最早反映美国青年一代厌战和迷惘情绪的作品。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多斯·帕索斯虽然在作品中反映了战后一代的迷惘情绪,但他的思想并不消极。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十分不满,自称“放弃了对它的希望”、“向往革命”。1926年担任《新群众》杂志编委,1927年因参加营救萨柯和樊塞蒂的活动被捕入狱。1932年曾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没有加入过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多斯·帕索斯在政治见解上开始与美国共产党和进步阵营发生分歧。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这种分歧加深。他后来的作品与前期作品创作的立场有明显转变。
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是《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美国》三部曲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书中塑造了12个主要人物形象,描写了以他们为代表的美国各阶层人民遭遇的动荡和变迁,并揭示了20世纪前三十年的美国在商业主义和资本家剥削的基础上文明的衰落和人性的扭曲,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名著,畅销近百年依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再版。正如美国文学家E.L.多克托罗所说:“《美国》三部曲对我们来说是一部有用的书,因为它具有远见。”
Yellowface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3 (47 个评分) 作者: R. F. Kuang William Morrow 2023 - 5
What’s the harm in a pseudonym?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sensation Juniper Song is not who she says she is, she didn’t write the book she claims she wrote, and she is most certainly not Asian American—in this chilling and hilariously cutting novel from R. F. Kuang in the vein of White Ivy and The Other Black Girl.
Authors June Hayward and Athena Liu were supposed to be twin rising stars: same year at Yale, same debut year in publishing. But Athena’s a cross-genre literary darling, and June didn’t even get a paperback release. Nobody wants stories about basic white girls, June thinks.
So when June witnesses Athena’s death in a freak accident, she acts on impulse: she steals Athena’s just-finished masterpiece, an experimental novel about the unsung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laborers to the British and French war efforts during World War I.
So what if June edits Athena’s novel and sends it to her agent as her own work? So what if she lets her new publisher rebrand her as Juniper Song—complete with an ambiguously ethnic author photo? Doesn’t this piece of history deserve to be told, whoever the teller? That’s what June claim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seems to agree.
But June can’t get away from Athena’s shadow, and emerging evidence threatens to bring June’s (stolen) success down around her. As June races to protect her secret, she discovers exactly how far she will go to keep what she thinks she deserves.
With its totally immersive first-person voice, Yellowface takes on questions of diversity, racism, and cultural appropriation not onl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ut the persistent erasure of Asian-American voices and history by Western white society. R. F. Kuang’s novel is timely, razor-sharp, and eminently read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