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同名人 豆瓣
The Namesake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裘帕·拉希莉 译者: 吴冰青 / 卢肖慧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5
名字是联结命运的咒语 | 一个印裔移民家庭的美国梦 | 两代人的爱与孤独
•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 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小众独立导演、当代印度“新电影”之母——米拉·奈尔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 被选为《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娱乐周刊》《纽约》杂志的年度ZUI佳图书(2003)。
• Goodreads 超过21万人给出高分。
• 跻身英国影响力ZUI大的文学奖之一橘子小说奖长名单(2004)。
———————————————————————————————————
《同名人》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的精装本,内附精美书签。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出生的印裔男孩果戈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经历。
果戈理的父亲名叫艾修克,意为“超越悲伤的人”;母亲名叫阿西玛,乃是“无限无极的女子”。艾修克年轻时遭遇一场火车脱轨事故,因为 一本《果戈理小说集》而幸免于难。为此,当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时,他给儿子起名“果戈理”。
果戈理有着印度移民孩子勤勉的长处,同时兼具美国少年的叛逆个性,成年之后拥有成功的事业,也结识了纽约上层家庭的女友。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ZUI终还是与一位印裔女孩结婚……
经历生与死、相聚与别离,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两种文化间撕扯、挣扎、逃离与回归,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
———————————————————————————————————
拉希莉在情绪刻画中所展现的极致细腻的方式,令人赞叹——她是真正杰出的作家。 ——普利策奖评委 Wendy Lesser
“动人……一部充满精细微妙的张力的小说,跨越两代人、两块大陆,以及其间丰富的情感妥协……《同名人》是一个关于愧疚与解脱的故事;它触及到人们为从过去——家庭的责任、历史的负累———中解脱出来所普遍经历的挣扎。” ——《波士顿环球报》
“《同名人》是不同凡俗的……一部处女作长篇小说如此沉着如此有力,仿佛是成名已久的小说大家的作品。” ——《纽约时报》
“拉希莉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是她那平实却丰富细致的文笔,当她小心翼翼地展开人物的生活画卷时,我们不由得心痛起来。” ——《今日美国》
“拉希莉优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超额地实现了她的普利策得奖小说集的诺言……甘古利一家的家世描绘得无比精巧细腻……成为美国移民与同化的经典故事。” ——《娱乐周刊》
“无与伦比……用平凡日常的稻草纺出金子的书。平静、清晰的优美,水晶版清澈的文笔,幽雅的低吟,把读者从开始一直推到了最后。每一个细节,每一寸观察,每一个句子都发出真实的清脆回响。《同名人》是一本让读者能够进入那个让人无比感同身受的世界。” ——《泰晤士报》
“无可挑剔。” ——《每日邮报》
“这是一部探讨了文化认同,漂泊感,传统与家庭期待的小说……但这本小说绝对没有抓着那些陈词滥调不放。相反,拉希莉让小说变得更广博,却又更简单:一个人和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和希望,他的爱与哀愁的故事” ——《卫报》
低地 豆瓣
The Lowland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裘帕·拉希莉 译者: 吴冰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8
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每到雨季,低地蓄满雨水,就会覆盖上一层密密匝匝的水葫芦。一对年纪相仿、性格迥异的印度兄弟就在片低地旁玩耍、成长。大学毕业后,哥哥苏巴什前往美国深造,弟弟乌达安热忱投入革命,却因杀害一名警察,在低地旁被捕并遭枪决。得知弟弟死讯的苏巴什匆匆赶回印度,为保护弟弟已有身孕的妻子高丽,苏巴和她结婚并带她来到美国。然而乌达安的幽灵始终困扰着高丽,终于有一天,高丽抛下年幼的女儿和苏巴什,独身一人前往加州……
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加区分,便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似乎隐喻着四代人无法转圜的命运,他们被历史挟裹,一直在逃离,但在灵魂深处,却始终有一个自我无法安放。
罗马日记 豆瓣
IN ALTRE PAROLE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裘帕·拉希莉 译者: 张亦非 2022 - 6
“在这个庇护所里,新的世界出现了。它永远在那儿,永远与我相关。”
《罗马日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最新随笔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记录了她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寻找一种“新的声音”的漫长过程。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习笔记,而是一位小说家开拓新领域的心灵启示录—语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创作者在某个时刻感到有必要改变路径:这是一种疯狂的冲动,它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作为表达者原有的特性与标志;这也是大胆的纵身一跃,收获的是创作与人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解说疾病的人 豆瓣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8.8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裘帕·拉希莉 译者: 卢肖慧 / 吴冰青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编辑推荐
☆ 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耀目文坛处女作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
创造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 世上本没有说不明白的痛苦 / 说得久了 / 只剩听不懂的孤独
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收录了九个独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袭以成俗的祖先传统与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被时代忽视的喁喁私语。
☆ 拉希莉的短篇小说曾三度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1999/2000/2002),被认为是继承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巴拉蒂·慕克 吉的文坛声音。
----------------------------------------------------------
▲本书得奖记录
1997 -《路易斯维尔书评》杂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
1999 -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1999 -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最佳处女作·虚构类
1999 - 短篇小说《解说疾病的人》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短篇小说《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纽约客》年度最佳处女作
2000 - 普利策文学奖
----------------------------------------------------------
▲媒体推荐
◎ 普利策奖评委 Wendy Lesser:拉希莉在情绪刻画中所展现的极致细腻的方式,令人赞叹——她是真正杰出的作家。
◎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拉希莉向故事的每页讲述中注入了出乎意料的强大生命力……她的成功绝非偶然:故事情节的设计妙入毫颠,如同优雅的数学证明。
◎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文笔优雅、情感深邃的处女作。每一篇故事都缓缓铺陈开来.颇有艾丽丝·门罗和巴拉蒂·慕克吉的风范,带领读者进入精心描绘的小说人生。
◎ 《圣迭戈联合论坛报》(San Diego Union-Tribune):精确的人物刻画与略带讽刺的腔调——一部融合了丰盈细节的杰作。这本小说集中,每个故事都展示出了自己的色彩、味道、气息和质感。很少有小说集的每个单篇都非常出色,而这一本做到了。
◎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书中的)这些故事令人动容,精准地记录下了身份变迁中的个体与其体会的文化冲击。
◎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拉希莉的笔触惊人地温柔。在这本小说集中,她精准的观察焕发着持久的光彩;这些五味杂陈的故事所散发的怀旧与乡愁,令每篇小说魅力无边,深入人心。
◎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本书宣告了拉希莉以惊艳的、与众不同的文坛新声形象步入了文学殿堂。事实上,她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且行文老练、稳健,几乎令人忘了这是她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作品。拉希莉一面以抽离和同情地笔触绘制笔下人物的生活,一面又熟稔精准地记录着他们情绪的温度。她的写作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优雅与沉着,《解说疾病的人》是一本天才的处女作。
◎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爱默生说,在从过去向一个新的状态转变的时刻,力量诞生了。拉希莉的小说因其展现的文化转变与带来的丧失感,而充满力量……她笔下的人物从自己的身份出发寻求自我的尊严,仿佛被海浪遗留在沙滩上的绚丽贝壳,身上依然覆满大海的财富——炫目的光泽,丰富的色彩——但在一切均一的、唯一的装饰物只有沙堆痕迹的海滩上,它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 《书单》(Book List):拉希莉的天赋之一是她掌握了在多重叙事视角和不同人物角色中自如切换的能力。
◎ 《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拉希莉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稳健,没有任何偏离基调的杂音,不带任何生硬的劝谕。
◎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令人着迷的写作。简单来说:关于描写他人的生活,拉希莉展现了她杰出且成熟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解说疾病的人》是一份给读者的飨宴。
◎ Salon.com: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中隐藏着细腻与优雅。拉希莉的写作天赋向其笔下的日常生活注入了饱满的情绪,让读者得以贴切感受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 《卫报》(The Guardian):不疾不徐的节奏,颇具长度的篇幅,加上几乎可谓沉重的笔调——她的故事耐心地集聚着细节,只为循序渐进地注入极具力量的情绪。
◎ 《旧金山纪事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拉希莉的叙事展现了出乎寻常的美妙与非凡的写作技巧。
◎ 全美最大的非盈利文学机构之一“诗人与作家”(Poets and Writers):《解说疾病的人》之所以出众,是因为这本书的低调——拉希莉没有选择将故事写成震撼读者的离奇情节,而是聚焦于展示日常生活的独一无二性。书中角色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他们的困境也可能成为你的困境。
不适之地 豆瓣
Unaccustomed Earth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裘帕·拉希莉 译者: 施清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哈扎尔绅士 豆瓣
Gentlemen of the Road
作者: [美] 迈克尔·夏邦 译者: 姚向辉 中信出版·大方 2019 - 10
小说以神秘的哈扎尔王国为背景,描写了一对浪迹天涯的搭档在漂泊途中遇到的故事。两人一个叫作泽立克曼,法兰克瘦麻杆,背着一把长细如针的剑,骑着一匹叫作席勒尔的马;另一个叫作阿姆兰,手持巨斧“奸母者”,骑着“紫衣贵族”。二人一白一黑,一瘦一胖,一高一矮,一忧郁一鲁莽,结伴漂泊天涯。
他们是耍把戏的骗徒,是杀手,也是江湖郎中。他们行走于欧亚大陆之间,见识过无数场面,靠着机智狡猾与老练的街头智慧,四处行骗并屡屡刀口逃生。而这一次,在一个秋夜的客栈里,当他们故技重施时,却栽在了一个独眼老头手上……
在好奇心及威胁利诱的驱使之下,他们受雇护送一位古怪少年回乡。这对再次上路的漂泊绅士,却不知道前方旅途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场超越他们所有经验与想象的大冒险。
夏邦在这部作品中,结合了精彩的动作冒险情节与一贯黑色幽默的笔调,带领我们去往高加索山脉附近那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与两位“绅士”作伴,以另一种方式重走丝绸之路……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豆瓣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夏邦 译者: 刘泗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5
一部以假乱真的美国漫画史
两个小人物携手开创英雄漫画热潮的神奇历程
三次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冒险
2001年普利策小说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书卷奖
全球热卖突破1,200,000册!售出22国版权
二战时期,年轻画家约瑟夫•卡瓦利在老魔术师的帮助下,从战乱的欧洲偷渡到日本,辗转到美国,最终与定居纽约的表弟山姆•克雷一家相会。
卡瓦利以惊人的画技,与满脑袋鬼点子的表弟克雷联手,大胆向玩具公司提出一个超级英雄漫画的创作计划。这是一场空前的赌注,在那个人心低迷的萧条时代,一切看似绝望,也暗含突破困顿的渴求,结果两人创作的《逃脱侠》一炮而红!
梦想的实现带来名利,卡瓦利更和他的缪思女神罗莎陷入情网。然而,传奇的一页才揭开,无情的时代开了他一个残忍的玩笑。痛苦的他决定自我放逐。
月光狂想曲 豆瓣
Moonglow
8.2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夏邦 译者: 孙璐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塞林格接班人”、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迈克尔·夏邦 新作
他们在生命中横冲直撞,用炽热的微光照亮时代
《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美国亚马逊 榜单推荐
🌑🌒🌓🌔🌕🌖🌗🌘
1989年,当德国人欢呼着推倒柏林墙的时候,迈克尔·夏邦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母亲家,陪伴患有癌症的外公度过最后的时光。止痛药打破了外公少言寡语的习惯,在接下来的一周,他不时回忆起自己一生的际遇,一点一点地揭开埋藏已久的秘密。
外公在费城南部的犹太社区度过了不羁的少年时代,他四处游历,称雄百里;德雷克塞尔理工学院毕业后,他加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差点炸毁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却因此被战略情报局揽至麾下,被派往欧洲大陆执行“回形针计划”——追踪可为美国效力的纳粹科学家,冯·布劳恩。这位V-2火箭的设计者与他一样憧憬太空,却是践踏着无辜者的生命攀上通往月球的天梯。战后,外公回归普通人的生活,爱上了神秘迷人的法裔外婆,他们的爱情炽热、坚贞却不无艰难。尽管他精通处理机器故障,却始终对被战争撕扯得支离破碎的她束手无策,只能借由航天模型兑现对她的承诺——带她去月球寻找庇护所。
外公的一生见证了人类历史黑暗与荣光的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美国太空探索的狂飙时期,再到“美国世纪”之暮,人生充斥着冒险与战争、情欲与真爱,目睹了科学的浪漫与残暴、人类创造性与毁灭性的力量。谎言言说着真相,倾诉了一个人与一个世代的传奇。
○○○
“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吧?”
“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除此之外,我不保证。”
🌑🌒🌓🌔🌕🌖🌗🌘
★ 索菲·布罗迪奖章
★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卡内基文学奖提名
★ 《纽约时报》2016年最美图书封面
★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榜单推荐
★ 美国亚马逊年度好书
★ iBooks年度小说
★ 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两级,打破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人造隔离
🌑🌒🌓🌔🌕🌖🌗🌘
他娴熟的手法和有力的笔触中,饱含着一种暗中燃烧着的力量。这力量诠释了我们这个动荡、复杂却又弥足珍贵的世界。——《书单》

哀婉、打动人心,夏邦将本就相互联结的故事织就为繁复、美丽也有瑕疵的古董地毯。夏邦是美国当代最具天赋的作家之一,在《月光狂想曲》中,温柔抒情和炽热激情的写作展露无疑,他的文字可以驾驭一切。
——角谷美智子(文学评论家,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小说是对祖父辈人生的追忆,恣意绵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阴影挥之不去,太空竞赛从狂热到落寞,月球的意象贯穿始终,象征着逃离往昔痛苦的光辉和壮志未酬的晦暗。和《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匹兹堡的秘密》与《奇迹小子》一样,《月光狂想曲》是又一部极具夏邦特征的作品:建构在真相与记忆之上的不确定的叙述,喷薄而出的独一无二与无拘无束的文字。
——乔恩·福罗(亚马逊资深编辑)

《月光狂想曲》是虚构和想象与家族史的有机融合,夏邦生动的文字与惊艳的修辞赋予了小说别具一格的华彩。小说通过一个人的人生折射出“最伟大一代”的欲望与绝望,他们的成就与过往至今仍然形塑着我们。
——汉密尔顿·凯恩(美国作家,《男孩的信念》作者)

这部惊人之作展现了家人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与记忆的狡黠和不可靠。小说书写了曲折的人生,令人着迷,充斥着影响人生走向的意外事件,而其中永远不去揭开的秘密,如同家庭宇宙中心的暗物质一样存在着,每一个家庭都是如此。
——罗恩·查尔斯(《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编辑)

披着自传外衣的耀眼小说,彰显了夏邦优异且繁复的文学技巧。《月光狂想曲》苦乐参半,令人感动,微妙地平衡着美妙与哀婉。
——山姆·萨克斯(美国评论家、编辑,作品常见于《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豆瓣
Collected Stories of John Cheever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契弗 译者: 冯涛 / 张坤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如果你还能笑得出来,就说明这生活不算太糟。契弗笔下的人物,尽管承受着平庸日常的磨折,却依旧心怀理想中的简单生活。在再晦暗的时刻,碰撞再漂泊的际遇,心中那个纯真善良的少年都没有离去。
这61个故事,写到人生的各个面相:职场、房租、婚姻、育儿、旅行、看心理医生……每个似乎都在讲述“我”的一部分。相对于卡佛,他没那么阴郁荒凉;相对于海明威,他更加广阔、反讽,而且活泼俏皮。《广告狂人》的创作人马修·维纳说,契弗的声音充满讽刺、喜剧和苦痛,是他一直想要模仿的人。
书中收录了契弗的经典作品,如《巨型收音机》,也是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何伟(《江城》《寻路中国》作者)在网上的写作课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作业;如《游泳的人》,被改编成电影《浮生录》,契弗在里面客串了一个配角;如《再见了,我的兄弟》,海明威曾让妻子起床阅读。对于初识契弗的读者,可以从这些名篇入手;对于契弗的书迷,这一千多页的篇幅,也将是一场心贴心的阅读盛宴。
本书特别收录契弗自序,讲述小说编选背后的故事,契弗《我为什么要写短篇小说》,英国剧作家、编剧、电影制作人、小说家汉内夫·库瑞什导言,契弗传记作者布莱克·贝利所著契弗年表,并随书附赠美国布鲁克林插画师 Patrick Leger独家绘制的契弗三张肖像画书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契弗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收录61篇,由契弗自己编选。这里,有同来纽约奋斗、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的一对男女,有为老板鞍前马后、*终仍旧被抛弃的年轻人,有房租上涨、不想搬走的女孩,有交给保姆的女儿突然失踪的父母,有陷入家庭琐事、想要寻找人生出口的妻子,还有妻子跟别人私奔、深夜家中又闯入不速之客的丈夫……这些故事所写的,是当代生活的喜悦与不和,契弗的笔充满美与同情。
兔子,跑吧 豆瓣
Rabbit, Run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兔子,跑吧》是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系列的第一部,也是奠定厄普代克文学成就的重要作品。“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
《兔子,跑吧》是“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1959年3月至6月。讲述年轻的主人公“兔子”哈利因不满平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
兔子归来 豆瓣
Rabbit Redux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罗长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兔子归来》是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也是奠定厄普代克文学成就的重要作品。“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
《兔子归来》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7月16日至10月31日。讲述主人公哈利返回家后,妻子反离家跟情人同居;以及哈利收留嬉皮士女孩吉尔和黑人逃犯斯基特后发生的故事。
兔子富了 豆瓣
Rabbit Is Rich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苏福忠 2017 - 8
《兔子富了》是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系列的第三部,获普利策小说奖。“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
《兔子富了》是“兔子四部曲”之三,故事发生在1979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至1980年元月。讲述主人公哈利因继承岳父财产而步入中产阶级后的生活,他富了,也自觉老境将至,他需要安稳,也需要刺激;再就是跟已经成年又不成器的儿子纳尔逊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
兔子歇了 豆瓣
Rabbit at Rest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兔子歇了》是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部,凭借这部小说,厄普代克第二次获普利策小说奖。“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
《兔子歇了》的故事发生在1988年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二至1989年10月。主人公哈利已经退休,可是发现生意被吸毒的儿子搅乱,自己又无力挽回局面。在最后一次享受篮球场上纵横驰骋的乐趣之后心脏病发作而死,年仅56岁。
鸽羽 豆瓣
Pigeon Feathers and Other Stories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杨向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鸽羽》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共19篇,均为作者于30岁前后所写,很多题材都是其青少年经历的曲折变形,洋溢着别具魅力的青涩。《鸽羽》是作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集中反映了作者不仅是一名长篇小说巨匠,也是一名短篇小说高手。《鸽羽》创作于1962年,是作者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主人公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中常常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深感不安和苦闷,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空虚,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他们在旧日的精神支柱崩溃之后所产生的彷徨与迷惘。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豆瓣 Goodreads
The Early Stories:1953-1975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李康勤 / 王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
——美国当代文学巨匠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生涯早期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亲自编辑整理,八个主题、一百零三篇短篇小说,敏锐、细腻、善感、深刻,风格多样,佳作荟萃 获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 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菲利普•罗斯
--------------------------------------------------------------------------------------------------------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出版于2003年,获2004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本书收录了约翰•厄普代克写作生涯的大部分短篇小说,由作者本人亲自编辑整理,主要集中在1953年(厄普代克写作生涯开始时)至1975年时期,其中大部分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纽约客》上。该小说集主题分为八个部分——“奥林格故事”、“闯世界”、“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两个伊索德”、“塔巴克斯往事”、“遥不可及”和“单身生活”,共103篇,其中精品极多,如《A&P》、《鸽羽》、《家》等作品都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像厄普代克一样,同时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两种形式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提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造诣,只能令人想到霍桑、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诸位文学大师的名字。
Picked-Up Pieces 豆瓣
作者: Updike, John 2013 - 1
In John Updike’s second collection of assorted prose he comes into his own as a book reviewer; most of the pieces picked up here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er in the 1960s and early ’70s. If one word could sum up the young critic’s approach to books and their authors it would be “generosity”: “Better to praise and share,” he says in his Foreword, “than to blame and ban.” And so he follows his enthusiasms, which prove both deserving and infectious: Kierkegaard, Proust, Joyce, Dostoevsky, and Hamsun among the classics; Borges, Nabokov, Grass, Bellow, Cheever, and Jong among the contemporaries. Here too are meditations on Satan and cemeteries, travel essays on London and Anguilla, three very early “golf dreams,” and one big interview. Picked-Up Pieces is a glittering treasury for every reader who likes life, books, wit—and John Updike.
大教堂 豆瓣
Cathedral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南海出版公司 2020 - 11
★极简主义文学之父、短篇小说巨匠 雷蒙德·卡佛口碑代表作
-收录雷蒙德·卡佛十二篇短篇杰作
-Goodreads读者票选 “史 上ZUI佳短篇小说集”
-《好事一小件》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一等奖
-《发烧》入选《美国短篇小说杰作选》
-《何方来电》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
★目标和希望会枯萎,但人们自己常常不会枯萎,
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使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卡佛
★村上春树推崇备至的文学导师,花费十四年翻译卡佛全部作品
- 在学习伟大小说如何写成的意义上,雷蒙德·卡佛无疑是我最可贵的老师和最伟大的文学同路人。
- 卡佛的作品掌握着更高层的现实性,有一种可以亲手触摸的灵魂的触感。
——村上春树
★李健、五条人的书单里都有卡佛
- 卡佛用最简单的、平淡无奇的语言传递了偶尔会感到很惊悚的情感,这是特别厉害的。……用特别简单的歌词传递出很不一样的意境,这是我很喜欢的。
——李健
★ 深刻影响中国作家的创作与价值观
苏童、格非、李敬泽、梁文道、止庵、苗炜等倾心力荐!
- 我之所以喜欢雷蒙德·卡佛,完全是因为佩服他对现代普通人生活不凡的洞察力和平等细腻的观察态度,也因为他的同情心与他的文风一样毫不矫饰。
——苏童
- 卡佛为生计四处奔波,写作就意味着生命的消耗,然后析出一些带着自己体温的文字精灵。
——格非
- 卡佛对中国文学的气质,或者是看人、看物的广度上特别的重要。
——李敬泽
- 卡佛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个鲜有的能够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的失望者。
——肖铁
卡佛的天才之处在于,他言说了不可言说之物。
——美国文学评论家 迈克尔·伍德
【内容简介】
妻子的老朋友,一个盲人,今晚来我家过夜。
晚饭后,电视里播放着关于大教堂的纪录片。盲人让我描述大教堂的样子。我这人没什么信仰,但假如我的命都要赌在这上面,假如一个疯子非逼我描述,否则就要了我的命,我该从哪里说起呢?
我找来纸笔,盲人摸着我拿笔的手。我们要一起画一座大教堂。真是疯了。我画上尖顶,画上拱形的窗户,画上飞扬的扶壁,我画着画着闭上了眼睛,干着我这辈子从没干过的事,我停不下来。
我闭着眼坐在自己的房子里。但我觉得无拘无束,什么东西也包裹不住我了。
----------------------------------
做毫不做作的人,写毫不做作的小说。卡佛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小说中那些失落、失望和失意的瞬间,常常令人产生如踩空台阶一般的失重感,而结局,或许早已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我打电话的地方 豆瓣
Where I'm Calling From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汤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7
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雷蒙德•卡佛亲自编选
囊括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最卡佛”的卡佛小说集
新手 豆瓣
Beginners
7.6 (8 个评分) 作者: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卢肖慧 2022
★ 美国短篇小说巨匠雷蒙德·卡佛【一生夙愿】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者版!一字未删版!
“有朝一日,我必将这些短篇还以原貌,一字不减地重新出版。”——雷蒙德·卡佛
★ 文学史上知名公案——编辑删改版VS.作者原版,孰优孰劣?
“《新手》的出版将掀起一个新 的出版潮流——未删改作者版。并非所有的结果都能像《新手》这样好。”——提姆·亚当斯 《卫报》
★ 《新手》与《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相比:
“这个版本有着令人满意的对称性,而这正是精简的利什版缺乏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心】。”——斯蒂芬·金 《纽约时报》
“我们现在看到,真正的卡佛比利什版的卡佛【更温和、更有血性】,不再那么冷酷。真正的卡佛容许一些题外话和背景故事的存在。真正的卡佛不是卡佛式的。”——《卫报》
“这些作品具有真正的文学价值,小说的【胖瘦松软刚刚好】。这些作品能在多年后得以复原,以最正确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能被源源不断地阅读,不可不视为一项功绩。”——村上春树
★ 精准狙击生活——“人没法预见将来,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剪断的电话线、馊掉的生日蛋糕、雪天里沉默的双人舞、忘在候机厅的一袋糖果……
★ 深刻影响中国创作人,文艺爱好者必读
苏童、格非、李敬泽、梁文道、止庵、苗炜等推荐!
李健、五条人的书单里都有卡佛!
===
1980年,卡佛将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交给出版社。
编辑戈登·利什将其中3篇篇幅缩短70%、10篇更改标题、14篇修改结尾……整体删改幅度超过50%,后以书名《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大获好评,奠定了卡佛的文学地位。
卡佛一直反对这种删改,一度想要取消出版,并决心要以原貌出版这本名为《新手》的短篇小说集。
卡佛去世21年后,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请你安静些,好吗? 豆瓣
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Stories
8.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继《谈爱》后又一部卡佛重磅级短篇小说集
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甫一出版即获好评:《请你安静些,好吗?》为卡佛文学创作的处女作,为其第一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短篇小说集。它于1976年在美国出版,并于1977年被题名国家图书奖。
卡氏风格的奠基之作,为其一生的创作主旨设定基调: 此书的主题为卡佛一生的创作宗旨的原型:旨在刻画平凡人生活中的困顿,对生活的困惑,以及被现实残酷打击后的束手无策。对平凡读者而言,卡佛的作品值得一再阅读之处,则在于它与普通人的生活是如此贴近。平凡的生活也能发出微光。
卡佛曾说过︰“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不是什么冒险,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在这本短篇小说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人生片段。它写的完全不是冒险奋战的英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毫不起眼却终日陷在生活琐事、人际关系难题里的小人物。卡佛以极简的文字,将生活中最不起眼的时刻写得朴实而暗含张力,他的风格影响了当今许多名家。